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理学 > [《我心目中的高中语文课》2100字] 我心目中的好课

[《我心目中的高中语文课》2100字] 我心目中的好课

时间:2019-12-17 09:27:1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我心目中的高中语文课》2100字

我心目中的高中语文课

语言首先是对世界的命名和解释,人类生存的世界庞巨而芜杂,人类又太过渺小无知,为了掌握和理解这个世界,人类通过语言来界定外界,从而将自己的存在嵌入到宇宙的自在之中。语言的基本任务是描述与探索神秘,一方面它描述人所接触的世界,一方面它意图去揭示和探索未知的领域。前者表现出语言的清晰性,后者则表现出语言的神秘性。语言的清晰性旨在交流,这一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有工具性的性质;语言的神秘性旨在于展现对世界的深入理解,这一点决定了语文的另一更重要的目的:即优美地表达自我与外在。“清晰性”从属于逻辑范畴,一个人对某事某物在逻辑上认识条理分明,语言上的表达自然是清晰的,它要求“思”的锤炼;“优美性”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如果说前者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出于生存的需要,后者则是一个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需要,它彰显的是人的完善。其他学科可能更多地倾向于工具性,而语文学科则更倾向于通过语言这个手段来达成人的完善。这正是语文最本质的任务。因此,“优美性”也就成了语文学科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正因此,一堂语文课的最基本特质应该是其诗性品质。

就我自己而言,我最见不得那种按部上班的课,老师的课堂语言死板呆滞,一节课下来就像是一个工人在流水线上完成一个个工序。我问过一个学生,什么样的课是好课,那个学生跟我说:“一节课上下来一转眼就响铃了的课”。我想起一个影评里说:“好的电影就是你

想去尿尿都舍不得抽时间去的电影。”作为将语言当作手段也当作目的语文课来说,更应注重其课堂节奏感,教师必须借助语言优势使各个教学流程成为有机的整体,教师的语言应该体现出与教学内容相契的诗性特点。一篇好文章总是缓急有致、张弛有度的,同样,一堂语文课其实就是老师写的一篇45分钟的“文章”,要能够使人读得下去,节奏感是最重要的。

我再问那个学生:“那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语文课呢?”那个学生很文艺腔,说:“不带生活尘埃的课”。我竦然一惊。有人说,“文字是对生活的反叛”,这话虽然极端,但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是被上帝抛置于俗世之中的,脱离于尘埃或许正是人存在的意义所在。海德格尔说,“我们言说,因为言说是我们的本性”。潘新和教授则认为语文是“言语生命的自我实现”,在此意义上,语文的本质使命之一正在于使人走向存在,使人走向完善,而这也正是诗的基本使命。我有一次跟一个朋友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为超越生活来俯瞰生活。语文的最后任务是成为哲学。”或许这样的说法还不够彻底,语文的最后任务是成为“诗”?梁实秋评价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位诗人,而一堂语文课应该像一首优美的诗,镌刻在学生的成长中。

我们应该怎样上语文课?一直记得一年暑假的一个黄昏,我读狄兰·托玛斯的诗《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量》的情景。我喜欢那种可怕的把人拖入漩涡的节奏感。诗歌节奏里涌动着无法说清的力

量和意图,突破了词语本身所附带的意义,我一遍一遍地读,猜测着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却无法准确地把握,然而分明诗歌里有狂热的生长的意志,又有无限的对时间流逝的婉伤,让人的心不由地被扯入诗人的情感“磁场”。我喜欢这种悲喜交集的幸福感,充满了把人引入神秘的力量。有人说:“最好的诗歌是无解的,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存在。而存在是混沌的。”这次阅读体验使我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有了全新的反思。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课堂上宣讲自己的“主义”,包括自己的审美主张,我们总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对”或者“不对”的评价,可是,谁有资格评判别人呢?真理是否存在,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如果一定要说有是非存在,那仅仅是因为判断的角度不同罢了。一个老师应该给学生一堂什么样的语文课呢?在我看来,它应该像一首好诗,契入了学生个体的生命存在,但却提供了丰富的角度。只有在参照与对比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真知和判断力。这正是语文课的诗性品质的基本体现之一。

读一首好诗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因为我们的某一部分神秘而优美的思想或情感会被诗歌说出。一堂语文课也应该给人幸福,老师自己的和给予学生的。语言的任务是揭示世界,最终却是为建设一个完美的世界,以语言为手段和表现的语文当然应该把幸福感作为自己的旨归。我自己的体验是,当我上了一堂磕磕巴巴的课后,会觉得心头堵得慌,那种卡带感会让整个心脏抽紧。如果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透彻,我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课就会上得胆颤心惊,像个小偷似的。如果一堂课有那么几分钟,语言完全不像是从我口中说出的,而像是

某个人塞进了我的脑袋借我的嘴巴说出来,这个课堂高潮会让我一天心情愉悦。有时想我或许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上一堂课我满足自己的往往更多于让学生感到满意。但我又暗自庆幸,因为比起很多人来,我确实在课堂上得到了幸福。

如果一堂语文课是令人乏味甚而生厌的,首先惩罚的其实是语文教师自己。总之,教无定法,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模式,否则会学成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它应是一片知识甘泉流淌的园地与师生心灵交流的园地,也是学生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实验田。只有学生真正学会了享受语文,他们才能自觉地去阅读,探索和钻研,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有活力,更有生机。

作文二:《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500字

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三年前,当我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时,“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际;“一堂课怎样讲才有语文味?”成了我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而今,重读新课标,反思新课程之际,我愿将自己努力构建“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的一些思考与尝试进行阐述,以期与同仁分享。

1、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2、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效率。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

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语文教学也应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诗意的课堂,正逐渐走近我们,并走进我们!

作文三:《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3400字

(2012年)第三期国培班作业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

广西东兴市XX镇XX小学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

语文,即语言文字,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一直延续至高中阶段。我们读书写字,待人接物,交朋结友,思想交流等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盏明灯,照亮人的一生。语文无处不在,有了语文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如锦上添花。语言文字,是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重视语文,教好语文,是我们的责任。

语文既然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呢?什么样的语文课是理想的语文课?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贴近生活、课堂氛围宽松、凸现语文味的!

一、贴近生活,课堂回归真实。

曾一段时间,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极端,课堂上把课文支解为支离破碎的词语、段落进行语言、篇章结构分析,俨然学院里的“老学究”里的学术研究,似乎语文变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起来。结果花最大的精力、最多的时间,换来的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畏惧和索然无味。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教师可以创建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低年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带领孩子从课堂走向课外。例如在学习课文《春雨》

时,和孩子们一同沐浴在春雨中,感受春雨的气息,聆听沙沙的雨声,寻找春天的足迹„„孩子们的心活了起来,思维飞了起来,这样的语文课他们能不喜欢吗?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 在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先不做任何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以评论家眼光谈了十多点,如结构,选材,抒情等方面。可以说,凡是老师一般能讲到的地方他们几乎都说到了,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还提到了这篇文章的多处不足。一位同学说:“这篇文章出现用词上的重复是不应该的,作为名家名篇是应该避免的,在倒数第二段中,赞美志愿军战士时写到 ‘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其中‘美丽和宽广’这个短语与开头第三段中‘他们的胸怀

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中的词语重复”。另一位同学说:“文章开头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这‘东西’两个字用的不妥当,‘东西’一般指的是物,从全文看,感动作者的是诸多的事而不是物,所以应该改为‘事情’”。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就象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三、凸现语文味,课堂洋溢文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要继承工具性,打牢语言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只有牢牢把握这一语文的“脉搏”,语文教学才会“柳暗花明”,显露其真本色。

首先要备出“语文味”。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高度浓缩,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民族的进步和高度文明。因此,拿到一个教材,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它,既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挖掘,要深入研究相关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生活经验和文本进行反复深入对话,吃透教材。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备出了课文语言和人文的丰富内涵,才有可能实现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如一位青年教师成功地上了《孔子游春》一课后,当评委问她:在备课的时候,做了什么工作。这位老师说,拿到教材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多方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把《论语》与文本一起反复的研读,直至自己为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深深教化折服。由此,听者不禁感叹:对教材理解有多深,离成功的课堂就有多近。

第二要重视感悟,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凸现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的感悟是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产生的,离开了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所以,让学生直接阅读语言文字,亲身投入语言环境,即“潜心会文”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读是感悟语言的最基本、最质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训练。正如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式,多次反复的从整体感知言语材料,获得一个“朦胧”的印象,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在文本精彩语言之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置换、吟诵等形式的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逻辑感、分寸感、情味感。如《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抓住“盯”这个词,让学生给“盯”换一换词,在读中比较体会;然后让学生想象说一说,种葫芦人眼睛盯着葫芦,心里怎么想;最后读出“盯”的意味。这样就赋予了抽象概括的词语以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体会出了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音外之意,显示出语文课的特征。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对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一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缺乏教者自身文化知识浸润的课堂是苍白的,就算运用再高明的方法,

也无法成为一节好课。看看当今小语教坛上响当当的名师大家们,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勤于阅读之人?“胸藏万汇”才能“笔下生花”“口吐莲花”。要想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自古华山一条路”,沉下心来多读书,自然也就有了浸润课堂的底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凸现“语文味”,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四、生成,让语文课堂走向灵动。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语文课堂上播下的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过预设而实现。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因为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40分钟,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

“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只会稀释情感、淡化感悟、禁锢想像,进而扼杀创造的灵性与个性。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只会陷入机械、

沉闷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一句话,没有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并逐渐干涸。

让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充满“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将活力四射,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总之,语文丰富多彩又凝重厚实;语文教学,鲜活灵动又深刻精湛;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艰辛孤寂又沉稳宽阔。我愿意在属于语文的这片天地间,用热情驱走孤寂,用思考点燃智慧,用实践创造精彩,永远这样跋涉、舞蹈、沉醉。

作文四:《我心目中的语文课》1500字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

------教学讲座观后感

2013级中文四班

龚秋蔚

201303020120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

-------教学讲座观后感

三尺讲台,朗朗读书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在老师的讲授中听得如痴如醉,或不吐不快,或一声长叹,然后深受感染奋笔疾书,从而得到感情的升华。这是我一直追寻的语文课堂,它应该有一种诗性的光辉,让学生有厚重的人文关怀,拥有浪漫的情怀,拥有崇高的灵魂,因为语言是对生命力的最强彰显。

今天有幸听到了贾志敏老先生的讲座,深感受益匪浅,他在教育第一线奉献自己的知识与热情将近50余年了,他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教师的生命在课堂上歌唱”,他抛给我们一个严肃又现实的问题:“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加书面语言”,其实就是要在课堂上借助课本的文章教会学生如何表达写话,现在语文教学领域越来越活跃,公开课竞技课泛滥,语文课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或小品或朗读或音乐或电影,然而那种最真实,最质朴最具生命力的授课已越来越少。贾老师向我们提出三看三不看原则,第一,看教学不看表演,语文课堂就主要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做人、讲道理;第二要看学生不看老师,课堂是学生学与习的场地,我们要让孩子有从不懂到懂得一个过程,他还借助意大利裁判执法所说的话

“让所有观众忘记我的存在”来暗指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第三,看门道不看热闹,真实的语文课堂是生命,要朴质要扎实。总结贾老师所说的,语文课应该“读书识字,为文明理”。

在我看来,首先语文课堂不需要多么华丽的形式,要追求的就是真实与扎实,教师也要朴实,语言亲切,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从不懂到懂的快乐。其次语文课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学生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因为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能力的前提。最后,语文课应该有一定深度,比如古诗词中说“无言独上西楼”“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为什么不说东楼呢?因为“西楼”是思念者所居之地,日月都是东升西落,“西”也有走向落寞,走向尽头的悲伤之意,这就足以给学生启发。读固然重要,但是要让理性通过感性形式去呈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我们还认真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讲座《语境作用下的语用教学》,王老师从三个角度讲了语境:文章的言辞语境、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特别提到了文化语境,引用了《伯牙绝弦》的知音文化——高山流水。“高山”和“流水”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含义:知音、知己。高山不是海拔的高度,而是

文化的高度。高山流水已经成为一种知音文化,对“高山”“流水”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精妙阐释——“泰山、江河”——志存高远。语境和语用教学要做到语用学习和内容理解相融合,学习语用和情感陶冶相融合,学习语用和学法指导相融合,语境是语用的灵魂,要找到其存在的价值。

王老师借用《花钟》一文,说明了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以及其中的科学道理。其语言准确、生动、富有变化。“开花”一词真的平淡无奇、不值一提吗?睡莲开花被表达为“从梦中醒来” 如果把“蔷薇”写成“从梦中醒来”,就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了,因此,拟人之生动、形象只是一种表象,背后的实质乃是准确地拟写出花的某种特征来。他在学情视角下贯穿语用教学案例,详细地介绍了语用教学的概念和运用,更从中提出了语用教学的思考,催化头脑风暴的碰撞,平中见奇,彰显出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形式的花哨,而在于基本功的扎实。

语文教育就是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语文课堂就是学生成长与人文精神的养成的地方,我们要成就精彩的语文课要唤醒学生心中的美好,使其情感不断得到陶冶,人性不断得到升华,稳扎稳打,聆听最真实的声音。

作文五:《追寻我心目中的语文课》900字

当我踏上讲台拿起语文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想:这是我的至爱,这一生我要与她相伴相随,直到老去。

从教以来,上过不少语文课,但真正符合我心目中课程标准的语文课却少之又少。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一直在竭尽所能——那就是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的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语文、会语文、爱语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一向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推行,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为了追求片面的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有的语文课竟然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政治课、历史课,有的甚至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于是,许多语文教师就在问:我们语文教学的个性在哪里呢?·

是的,我们语文教学的个性在哪里呢?我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思想的外化,是文章的表现形式。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我觉得,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本固,才能保证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比如,学习《山中访友》时,在“整体感悟”“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仿照本文的写法,为自然界中的一个朋友写几句寄语。后来,我选了几个平常在写作上并不突出的同学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结果出乎我意料,这几个同学不但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中语言的个性,还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朋友的看法,情真意切,我觉得学生真正地全方位地触摸到了语言,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也落实到了实处,以至于下课后,许多同学仍意犹未竟,还在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这节语文课让学生体验到学语文的乐趣,让我体验到了教语文的乐趣。同时也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个性,使学生学语文、会语文、爱语文。

回首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虽不是布满荆棘,但也是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可是为了我心目中追寻的语文课,我会执著前行,无怨无悔。

作文六:《追寻我心目中的语文课》2300字

从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充分开掘写作源泉,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语文教学写作自由情感体验写作源泉笔者从教初中语文多年,经过不懈的钻研摸索,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结合本学科教学改革实践,总结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经验,我经常掩卷深思:我心目中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子?有时,她像巫山神女,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又像自己最亲爱的人,亭亭玉立般地站在我的眼前。她自身有着无穷的魅力,等待我们的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我反思:韵味无穷的语文课,为什么在我们的孩子眼中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我追问:怎样才能展示语文课的神奇魅力?在求索的过程中,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现在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造成语文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喜欢语文呢?

一、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充满情趣的情感世界。教师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灌溉渗透,让学生在情感世界中大胆想象,触发联想。在想象和联想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中引发情感共振,在共振中挖掘文本的情趣理趣,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学生在课堂社会中亲历着生活,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些都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智慧的沃土。上这样的语文课,我们的学生能不喜欢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文本语言。在《七颗钻石》中,有个小姑娘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独自一人去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喝的情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如此漆黑的夜晚,小姑娘竟远离家人去找水,水容易找吗?从文中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其次,要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巧设情境,处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比如:

1.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上帝,看到小姑娘的千辛万苦,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2.如果你是那位小姑娘,端着妈妈舍不得喝下的水,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3.全村的人都得救了。假如你也在场,见到了那位拯救全村人的小姑娘,你最想对她说些什么?

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充分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一幕幕感人的教学情景、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开掘写作源泉,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

语文课被搞得面目可憎,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课出来问题,作文课应该怎么上?才能回原它的真面目?我认为,充分开掘写作源泉,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才能让我们的作文课流光溢彩,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情不自禁的喜欢它,才能使学生做起文章来个个妙笔生花。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正确、丰富、深刻的思想。课文只是范例,是导游图,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学生写好作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有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充分开掘了写作源泉。

作文是自由飞翔的载体。个性自由是文章的灵魂。作文要张扬个性,自由飞翔,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就是要鼓励学生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因为有了“我”,有了“自由”,才会有个性,才会有真情。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质疑问难。要大胆发现,自由表达,放开心灵,放开思想,宕开笔墨,自由抒写。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所识、所需。展现“我”神采飞扬的个性,表现“我”喜怒哀乐的态度。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写出心路历程的喜悦和欢乐,让学生在高涨的写作心境中自由驰骋,让一个个鲜活的“我”在字里行间跳动,写出一个“真我”,一个“新我”。只有个性张扬自由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她如疾风骤雨,酣畅淋漓;它如清风明月,沁人心脾;它如小桥流水,恬淡自然;它如银河飞泻,豪放飘逸。它带有草叶的清新和山泉的明净;它带有个性的自由和自我的率真;它带有时代的涛声和世纪的足音。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老师对学生写作自由的尊重,在我的作文课上,说什么命题审题,说什么谋篇布局,说什么技巧方法,统统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而事实上,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激活,犹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不可阻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习作,或激情洋溢,或含蓄内敛;或恣肆汪洋,或波澜不惊。你说,我们的学生怕上作文课吗?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有苦,也有乐;有蜗牛般的踽踽爬行,有书生般的轻狂痴傻,但不变的是我对语文的苦苦追寻,我欣赏这样一句话:“做一名老师,是我人生的选择;做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是我人生的目标!”虽然,我离这个目标很遥远,甚至,有生之年,也难以企及,但我还要把信念铭记心里,跟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和着新时代的节拍奋然前行!

作文七:《追寻我心目中的语文课》11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追寻我心目中的语文课

作者:崔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