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商业范文 > 张海迪的资料20字 [《张海迪的资料》900字]

张海迪的资料20字 [《张海迪的资料》900字]

时间:2019-11-06 09:54:1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张海迪的资料》900字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 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

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

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 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

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

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

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 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2年,

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 “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祖

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

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

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 “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 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历任第九、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

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作文二:《张海迪的事迹》3100字

张海迪 女 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海伦凯勒故事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他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作文三:《张海迪的简介》600字

张海迪简介

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作文四:《我眼中的张海迪》3300字

去年十一月,从新闻中得知张海迪在中国残联代表大会上当选了残联主席,我给她发了一条手机短信:“祝贺你当选。只是希望我们国家不要多了一个官员,少了一个作家。”其实,我的意思是在祝贺之余,掺杂了几分提醒。想不到,没过几分钟,海迪就把电话打了过来: “老弟呀,你可别看低你老姐。”海迪比我大几个月,因为混熟了,总是叫我老弟。“虽然担任中残联职务,但我还会写作,我需要用文字表达精神的飞翔。面对名利,我内心依然沉静,今后,我也会努力为残疾人兄弟姐妹做些事……”

在电话中,听得出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可能是开会累的,但情绪还是很饱满,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笑声让我不由得想起初识海迪时的情景。

那大概是1996年底1997年初的一天。张炜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张海迪有一部散文集,问我愿不愿意看一看。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海迪的事迹,却从未看过她的文字,虽然那时候她已写过几本书了。不过,我和张炜相交多年,相信他的文学品味。能入他法眼的作家作品,应该不会太次。于是。我要了海迪的电话,很快给她打过去。她一听我报上名姓,先是一阵爽朗的大笑,接着说张炜已介绍我了。不知为什么,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年之后,当我们再谈起这段初识的经历,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张炜,是他的引荐,让一个作家和一个编辑在接触的第一时间就找准了文学的标尺。

按照约定,海迪很快就把书稿寄来了。书稿是用A4纸打印出来的,大约有一百多页,由数十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长短不一,短则一两千字,长则上万言;内容也不统一,有少儿时的回忆,有生活的感悟,还有出国游记、文学随笔。应该说,最打动我的是那些作者从小要面对的病痛,以及作者面对病痛时的心理印痕。这有别于许多作品的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当然,作者在面对种种庸俗做法而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品格,也让我对海迪刮目相看。总之,从这组文章中,我能看到一个与宣传所塑造的形象有所区别。甚至大为不同的张海迪。也许,这个海迪更真实一些。

我把自己的编辑想法告诉了海迪,即把收入的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和主题分为五辑,每辑选取作者的一句话作为题眼,这样让全书的脉络清晰一些。海迪完全同意。只是在取书名的问题上,让我们颇费了一番脑筋。我大约列出了七八个书名,让海迪挑,她最后选中了“生命的追问”,其实这个书名也是书中一篇文章的篇名。

为了尽快出书,我专程从北京赶到济南让她确认书稿。尽管在电话中已经沟通多次,彼此十分熟悉了,但是在她家里第一次见到她,还是被她的热情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她握住我的手,能够感觉出,她的手比一般女性的手更有力量。后来接触多了,见她在家里都是自己转动轮椅做事情,才明白她的手劲儿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练出来的。加上她为人热情,握手的力量自然就会大一些。她的脸上有些苍白,大概是缺少户外活动的缘故。在她鼻梁的边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编辑她书中的《1991――灵与肉》,我已知道这是鼻子上基底细胞癌手术在她脸上留下的印迹,尽管那疤痕并不明显。

那天晚上谈了很多,也谈得很晚,除了稿子的编辑技术问题。就是谈艺术、谈人生。她带我看了一些她前些年画的油画,题材很广泛,有静物花卉、风景,也有动物和人物。其中有一幅画的是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跳舞,柔和的灯光笼罩了她的全身,衬托出女演员婀娜的身姿。这让我灵感大发:如果把这些油画放到书中做插图,不是可以让这本书更加丰满吗?听了我的建议,海迪还有些犹豫,害怕这些画不够完美。而后来在书中做出的局部插图,实际效果还不错。

也许是在《生命的追问》中用了海迪自己的油画做插图,大大提高了她绘画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她的自信心。等到出版她和她的丈夫王佐良合作的翻译作品《莫多克――头大象的真实故事》时,我又提出请她画几幅插图,她便一口答应了。不过这次极为“难产”,文字稿他们早就翻译好,编辑加工也已完成,可是她的画作却迟迟交不来。几次在电话中催促,她都抱怨太难了,说总也找不到感觉。直到开印前一周,她才把插图寄给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水彩画,画面上的风景有些朦胧,似乎近处是草地与河流,远处有房舍和树林,天边布满了彩霞。海迪在画面右下角用英文签着“Modoc Haidi 98”,她还给这幅画起了个名字,叫“贡特斯泰因农庄的早晨”。贡特斯泰因农庄是作品主人公布拉姆和大象莫多克出生的地方,也是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地方。海迪运用她的想象力,把文字的描写幻化成具体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又随着水彩的色彩发生变化,让人产生一种无尽的联想。

后来当着海迪的面,我对这幅画极尽赞美之能事。她却开玩笑地问:“插图稿费是多少钱?”我说:“大概也就一两百块钱。”她不禁大笑起来:“为了画这幅画,我买的法国水彩纸也不止几百块钱!还有水彩颜料,全是进口的!”我说:“那我们可付不起如此昂贵的画稿费。”她又笑起来:“就是,这幅画没有价。”接着她收住笑:“只要读者满意,你们出版社满意,这点钱算什么。”我奇怪为什么要买那么多纸,坐在旁边的王佐良揭出了秘密。原来海迪一开始对那种法国水彩纸的性能不熟悉。直到浪费了十几张纸,才慢慢找到窍门,可以画出一些满意的形象。她在创作上是个完美主义者,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只要是没有达到心目中目标,她就不会罢手。只是这样苦了她的丈夫王佐良,佐良为了买水彩纸,多跑了好几趟文具商店。

每次去海迪家,佐良都会迎来送往,跑前跑后。他是上海人,尽管在北方生活了多年,一说话,还是会露出沪腔。这对我倒显得更加亲切,因为有上海血统,加之在上海的求学经历,自然对上海人有几分好感。其实,佐良平时留着浓浓的连鬓胡须,这在上海绝对属于另类,而在北方,似乎就算不上什么了。想不到,这个平时言语不多的汉子,较起真来,也是蛮厉害的。为此,海迪在《莫多克》“写在前面的话”中记述了他们夫妇翻译这本书的故事:“尽管我们在共同翻译之前,已经讨论过好多次,包括统一全书的语言风格,人名地名,马戏团的道具,大象表演的节目……可我们还是遇到了很多难题。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成了大象迷,我们四处搜集有关大象的资料,每到星期一的晚上。我们都要看《人与自然》节目中有没有大象,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大象,尽可能准确地译出它们的形态和动作。……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了共识,可是在修改书稿时,还是争论过好多次,我甚至一次次跟他争吵,过去我从来没有同他这样争吵过。当然到最后,我们又去反反复复地琢磨,又去一遍―遍地翻字典。”我不知道他们俩争吵时是什么样子,也许佐良并不像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得那样温顺,海迪也不像她在外人面前表现得那样强势?我只知道,《莫多克》的翻译是他们俩“十几年来第一次合作”。他们在争吵和求索中,共同为读者奉献了一部精品。

有一次和海迪聊天,无意中谈到了血型和性格的关系。她说她是A型血,干事比较认真,追求完美。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也是A型血,和海迪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我和她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像她那样好客。每次我去济南,只要给她打电话,她都张罗着请客,动不动把一帮作家朋友请到家里,又吃又聊。她的身体状况,是不能喝酒的,可有时为了让客人尽兴,也会灌下去一两杯葡萄酒。每当这时,海迪的父亲总会披挂上阵。老爹是典型的山东大汉,红红的脸膛,花白的头发。七八十岁的人了,精气神一点不输给青壮年。论起喝酒,桌上的客人大多甘拜下风,可有老人家在,酒桌上的活跃气氛总是一浪高过一浪。海迪的母亲显得病弱一些,这和她早年被错划成右派。吃过不少苦头有关系。老人家个子不高,说话慢吞吞的,显得和蔼可亲。其实现在城市里,家里来了客人,请到外面餐馆吃一顿,已经成了常态。可海迪就是喜欢把朋友招到家里来,也只好辛苦老爹老娘了。他们待客热情诚恳,又无形中传染给了海迪。

在家人的支持下,她的创作状态越来越好。继散文集《生命的追问》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之后,她的长篇小说《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美丽的英语》等也陆续出版,并一再获奖。去年,她和佐良双双远赴德国做访问学者一年,最近海迪完成了散文集《我的德国笔记》。

我知道,海迪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会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作文五:《张海迪的故事》6600字

张海迪的故事

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

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的故事] [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与张海迪的对话——真实美丽张海迪(节选)] 20多年过去了,今年就要47岁的张海迪,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似乎渐渐消去。经历了癌症的折磨,爱情婚姻的争议,死亡的挑战,„„依然坦然面对鲁豫。她会说些什么„„ 张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才26岁,今年就要47岁了,20多年过去了,时间是真的很快,但是当时那些我有时候回想一下,我就觉得像做梦一样,而且想想还是觉得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鲁豫:你还记得当时你被神话的最厉害的那段时间,你大概每天生

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张海迪:每天生活

不得安宁,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而且在我家里,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个,或者是几个人,每天都去,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 鲁豫:但是从外人看来,比如从我看来,有一天,张海迪好象就从我的视线消失了,然后就很少听到她的消息。就感觉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动就淡出我们的视线,还是外界在慢慢远离你。到底是一种双向选择,还是纯属你个人的选择? 张海迪:大概,我觉得是双向,因为首先是我觉得是我个人的。我个人我觉得我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特别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作为作家,是应该在幕后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为我不是一个演员,我不是去演戏,我不需要登舞台,因为我的工作应该是大家看不见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当大家看不见我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里艰难跋涉的时刻。那么在这个宣传媒体上,他们对一个人物的宣传,对我来说,应该是比较长久的了。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什么一个版一个版地写海迪了或者是怎么样。但是,当时到了1986年,这个情况会好了一些。 (解说)1991年,张海迪接受医生诊断,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于是,她经历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术。鲁豫:那手术过程很痛苦吧? 张海迪:非常痛苦,应该说是从剥离到缝合这段时间,因为这么一点点地方,上海最好的医生为我治疗,已经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这么一点地方缝了四十多针。很小很小的针,虽然那个线很细但对我来说好像是拉一根麻绳。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难以承受的那种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当时作完手术以后我的手也很凉,也有些颤抖,但是我没有叫一声。我出来的时候,我爱人正在外面等着我,他的手我这么一摸,比我还凉。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有一种感觉,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敌人抓了去,我什么也不会说,我说你会说吗,他说我也不说。我说不,你会说。那个时候不能笑了,因为脸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够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耐的痛苦。 鲁豫:你那个时候一滴眼泪都没掉过吗? 张海迪:没有,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因为病痛而掉过眼泪。我这个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从来没有因为病痛掉过眼泪。总是因为别离,离开了自己亲人,离开朋友,然后什么什么,眼泪汪汪,就这样。大家等一下可以吗,我是看着表上厕所。

鲁豫:我发现海迪身上有一点超出常人,那就是对时间的敏感。由于她从胸部以下,身体完全没有知觉,所以必须非常严格的遵守时间。每隔两个小时,必须要使用一次洗手间,而每一次她并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闹钟,好像身体里面已经有了一个自然的生物钟,到时间就会提醒她。海迪告诉我说,这是她用了40年的时间,养成的一个习惯。 (解说)手术后,张海迪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依然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

两年后,获得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 鲁豫:42年跟疾病一直这样相伴,不知道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状态? 张海迪:有的时候我自己想想,偶尔也有热泪盈眶的时候,自己为自己感动。因为什么呢,有的时候,这么想想,哎呀,特别是有时候我跟我妈妈聊起来。有时候就讲说,妈妈你说,我如果当时病了,我坚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坚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坚持。真的,如果我能够坚持四十年的话,我觉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为我要战胜很多别人根本就看不见的东西。那么就是得克服很多别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困惑和障碍。 鲁豫:但是你为什么没有放弃呢? 张海迪:没有放弃是,每天都想想放弃,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来。我觉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经将要熄灭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几天跟他们讲的,我说我自己每天都想放弃,又像一团小火焰一样把它拾起来。这个小火种我吹一吹,我又让它变成我心灵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让它继续燃烧。 鲁豫:一直以来,张海迪被人们视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们心目当中总觉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但张海迪和每一个平凡的女性一样,从小就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充满了追求。当然她品尝过爱情的幸福,也遭受过失恋的打击。不过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解说)1970年,张海迪跟随父母,来到山东聊城莘县农村。在那里,少女时代的张海迪情窦初开,有了初恋。 张海迪:有一天我喜欢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欢我,就是在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里。但是就是经历了这么几年之后,大概,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带着

一个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现在我都记着那个女孩子。那是个冬天,她穿着一件当时很少见的,因为她从外地来,穿着一件很少见的毛大衣,毛毛领子,是这样子的我就觉得就像冬妮娅穿的那种,那个衣服一样,因为我们那个地方当时很冷的。他进来了以后说,啊,海迪,这是我的表妹。那天还是一起去看电影,他们推着

我去看电影,他就告诉我这是他的表妹。 但是当时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这个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么健康。就是从这天以后,我的感觉就是,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他真的疏离了我。在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什么呢,我就觉得,真的那个地方太小了,那个我的残疾太重了。那么就是说他在做现实的,和想象中的爱情决择的时候,他必定要偏向社会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愿意把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不会痛苦了,果真是这样。 经历了非常大的痛苦。后来以至于于我做什么事情还像以前一样。有的时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电影,去露天剧院去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这个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对面的,面对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对我的眼睛,我更不愿意看见他的眼睛,我愿意远远的默默的看一看。后来就是我的朋友推着我,就是走过一个胡同的时候,正好他在胡同紧那头,我这么一看,他跟那个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里

当时真的像,你知道吗,什么叫针扎。 鲁豫:我明白那种感觉。 张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针扎的感觉,我们每个女性,我觉得应该经历那样疼痛,爱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亚说的,爱情就是让人尝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开始就是甜蜜的话,不经历这种疼痛的话,一个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鲁豫:那后来呢,除了感情这种疼痛,感觉其他的滋味尝过吗?酸甜苦辣你应该都尝过,包括甜美。

张海迪:甜美的确是有过,这里面还有就是我经历的。像我有一个男性的朋友,当时去看我的时候,他给我留下一句话,让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几年,他说,海迪,他说,等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真的你获得了幸福,就这么一句话,当时我们都非常的隐晦。后来几年之后,他在很远的地方,也是知识青年,在黄河军马场,在那个地方,这件事情我极少跟别人说。过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给我寄来一封信,这封存信里面夹了个照片,这个照片看了以后,我接着就撕了。 鲁豫:为什么? 张海迪:因为(照片上)他跟一个女性站在一个台阶上,一个楼房的台阶上,他站的高一点,女性站的低一点。他后面写的什么呢,就是说,海迪,我已经结婚了,我的爱人是做什么什么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说这样的话,而且还寄给我这样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对我来说,就好像一颗子弹,一下子,不说是一颗子弹吧,就像一把利剑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种疼痛就是甚至让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让我

就从那个幻梦中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并且一瞬间会觉得现实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说)张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外语。两人的结合是在1982年。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一切都在都在平静中度过,如同现在一样。 鲁豫:记得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报纸上曾经有过一阵子争论,张海迪到底应不应该结婚,对于这些争论张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说早在1982年,她家喻户晓之前,就已经结婚了,经历过将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们以外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那张轮椅,这对夫妇跟中国千百万平凡的夫妇没有太大的差别。 鲁豫:在见张海迪之前,我心里一直有点顾虑,我怕她不愿意谈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这个访问的时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里,海迪也完全不避讳我们,不时指挥自己的老公帮自己垫一下垫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够感觉到海迪是这个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为全家人由于她的病情,而要围着她转,而是海迪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把周围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说)张海迪夫妇没有孩子。10年前,他们收养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俩对它疼爱倍至,让人觉得它就是他们的孩子。 鲁豫:关于张海迪,我听到过这样两种声音,有的人说,像她这样一个聪明的有才气的女子,却要承受身体上这么大的痛苦,老天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说,张海迪什么都有了,有名气,有地位,出了那么多书,还要求什么呢。但海迪跟我说,她愿意放弃所有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

个健康的,正常的身体。我想这一点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 海迪在一起我们谈到了死亡,我问她如果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她会写些什么?海迪说,她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后十九从此双目失明,并有聋哑之疾,但以惊人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全部课程。她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等5种语言,出版了《乐观》、《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有的被译成50余种文字,风靡5大洲。1965年,当她85岁高龄时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海伦·凯勒于一八八○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经历了两个世纪。她出生后十九个月便患了一场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变成又聋又瞎,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了。看来这么一个五官三废的一岁半的幼儿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希望了。可是世界上也真有奇迹,后来由于她的顽

强不屈,刻苦奋斗和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小姐教导有方,当然还由于她有出众的天赋,因此她从七岁开始受教

育,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终于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她学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之多,而且知识渊博。她从二十四岁大学毕业后到她逝世这六十多年的期间,她的主要职务是写作和讲演,她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聋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九五九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一九○四年,也就是海伦二十四岁的那年,她以优等成绩通过了大学毕业考试。

海伦大学毕业之后,投身于为聋盲人服务的事业,她跑遍全国为聋盲人学校的筹建募集基金。同时她笔不停挥地从事写作。还在大学时代她就写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后她陆续写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墙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师安妮·苏利文·麦西》、《乐观》、《海伦·凯勒在苏格兰》、《海伦·凯勒:她的社会主义年代》等十四部著作。书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见三天》是海伦给《大西洋月刊》写的一篇散文。

海伦的一生经历丰富,除了见于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别人研究她的著作数以百计。 美国曾出版过著名的传记作家约瑟夫·拉希的一部八百多页的巨著《海伦和老师》,材料最丰富,图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师与学生写在一本书里是很有道理的。安妮当海伦的老师达五十年之

久,和海伦结成不解之缘,赢得了“海伦的另一半”的美名。马克·吐温称赞这师徒二人“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海伦自己也说:“要是没有老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江阴吕氏姐妹的故事

吕氏姐妹简介:吕氏姐妹,姐姐吕娟、妹妹吕营。同患《进行性肌肉萎缩》症。此病的发病率只有五万分之零点三。此病的症状是肌肉萎缩、全身无力、棉软如婴儿。生活完全需要别人照顾。

尽管如此,她们俩却从不抱怨命运、不向病魔低头。她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尽管从没进过学校的大门,却自学完了中小学的课程,还自修了大专课程等。

每天,她们只能固定地坐在特制的椅子上,在特制的桌子上学习,一坐就是十几小时。因为没有别人帮助,她们自己就不能躺下,每天冬天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去。即使这样,她们也从没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她们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她们的文字也经常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她们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态度感染了一批年轻人。经常有人给她们写

信、打电话或上门谈心。她们谈理想、谈未来。他们从她们这里吸取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受此启发,她们决定开办热心电话,用自己的知识及坎坷的人生来启迪、帮助那些人生迷惘

的青年人。

96年7月,她们开办了江阴市首家私人热线电话、《姐妹爱心热线》电话。这条热线受到了青年朋友的欢迎。短短几个月就有杭州、常州、张家港、如皋、镇江等八九个城市的热线电话一千多个。他们涉及的问题有:工作、就业、学习、恋爱、家庭等方方面面。许多人在她们的开导、鼓励、帮助下,摆脱了心理压力,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找回了自信,重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了。当有人问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她们的回答是能够帮助别人,让别人快乐、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她们已接到全国各地的热线电话4000多个。98年,她们还成立了《姐妹爱心服务社》。许多有爱心的朋友常跟她们在一起探讨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现在,她们已帮助八九个贫困学生与有爱心的人士结了对子。她们自己也资助了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现在,她们被十几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被江阴市团市委评为“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等。  现在,她们又有了自己的爱心网站.lovejiemei.,希望这里会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园,为每一个喜欢它的朋友送去人生的一点感动。

作文六:《张海迪的名言》700字

1、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们,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2、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必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3、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现在,比今天还要好。张海迪的名言。

4、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5、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6、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7、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8、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

9、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的名言。

10、即使跌倒100次,也要第101次站起来。

11、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12、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13、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

14、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还要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16、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17、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18、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19、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

作文七:《张海迪的名言》700字

张海迪的名言

1、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们,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2、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必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3、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现在,比今天还要好。

4、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5、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6、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7、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8、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

9、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10、即使跌倒100次,也要第101次站起来。

11、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12、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13、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m.lz13.)

14、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还要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16、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17、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18、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19、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

*  张海迪名言

*  张瑞敏名言

*  张爱玲名言

作文八:《张海迪的故事_1200字》1400字

80年代,一个光辉的名字--张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海迪的事迹到处传颂,海迪精神到处弘扬。人们在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之神屈服的姑娘面前,在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勇士面前,在这位以自己的痛苦换取别人的欢乐、以缩短自己的生命来延续他人生命的时代楷模面前,都在深深地思考:人生的全部意义究竟在哪里?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陈云同志题词:“以张海迪为榜样,勤奋学习,热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四年级:亚梦老师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文九:《张海迪的故事_1200字》1300字

有的人说,生命是什么?我认为生命是那在石缝中生长的瓜子;是在冷风冷雨中顽强的小花小草;是张海迪那顽强的意志^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她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我想对张海迪说:“张海迪你真坚强,你是我们的榜样。平时我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困难而退宿,而害怕,就连上课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自从看了你的故事之后,我再也不胆小了,再也不害怕了,我也要你一样做个坚强的人。”    广东佛山禅城区东村学校五年级:有蒂娜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文十:《日本的张海迪》1400字

眼前,就是有名的“日本张海迪”青木阳子。一眼望去,她,娇小玲珑却并不柔弱;双目失明但亭亭玉立。2000年元月18日,天津市授予4位杰出外籍人士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其中一位便是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青木阳子。早在4年前的3月10日,天津市视障者日语培训学校欢送一位中国盲女学生赴日留学,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日本盲姑娘青木阳子致欢送词:“……到日本后你要好好学习,可别得意忘形!”从她那充满爱意且相当流利的汉语中迸出这么一句成语,会场轰地笑了。阳子也粲然一笑……金色耳环,珠项链和藏青丝绒长衫,使这位娟秀的日本盲女矮小的身材闪现出一种深沉的美。说来,命运对她相当苛刻。6岁病后失明,但她以顽强的努力先后读完国立盲校和名古屋南山大学。而后以优异成绩成为该校唯一的3000美元奖学金获得者,被送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留学,并掌握了英、德、阿拉伯等多种语言,获教育硕士学位。她是怎样来到中国办学的呢?原来她在研读中国古典文学时,唐代高僧“盲圣”鉴真大师的光辉形象点燃了她的青云之志:当年鉴真历经艰险,瞽目东渡,不仅传播了佛律,而且把盛唐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文学、农学、医学……传到日本,推进日本天平时代文化达到高峰。如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盲人到盲人教育比较发达的日本来留学,却唯独没有一个中国盲人,难道我就不能学习鉴真大师作点贡献,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打开眺望世界的窗口吗?  经中国友人帮助,她又进入天津外语学院苦读。1995年3月12日,天津市视障者日语培训学校———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盲人日语学校开学了。青木阳子这种虽双目失明却不逊于明眼人的远见和壮举,很快就凝聚并形成一种国际性的慈善暖流……许多天津人亲切地称她为“日本张海迪”。自己也有孩子在日本学习、本身下海经商的李胜彦毅然中断商海生涯,全力帮助阳子开创盲教事业。天津和平区政府、市残联、外语学院等“众人举柴火焰高”,使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盲人学员欣然就读。李胜彦夫妇把阳子接到自己家中视如儿女,给她包饺子、剪头发、过生日,帮她印材料、搞录音、发简章……天津几十家单位纷纷出资金、捐器材热情支援盲校。而阳子在日本的二老双亲为支持女儿的事业,虽已退休更毅然捐资10万美元。阳子为办学几次返日游说集资,建起近400人的“日本亚洲视障者教育协会”为后援,带回译成盲文的《汉日辞典》整整18册。日本神奈川县盲人排球队还来津和阳子的中国学生组成的中国唯一盲人排球队进行比赛,这里热烈而欢腾。阳子的父亲前年来津视察后十分高兴,拟在青岛开辟第二盲校基地。身兼日本亚洲视障者教育协会会长和天津日语盲校理事长的青木阳子,灌输给她的学生的不仅是语言工具,还有许多“功夫在诗外”的东西……阳子这样严格要求每个学员:在学校里每个盲生都要丢掉陪伴,自己走!摔倒,爬起来。吃饭时胸与桌相距一拳,背要贴椅,笔直。削苹果、钉扣子……自己干,要比明眼人干得漂亮。要穿得帅气、精神,绝不能叫人小看我们盲人!要求人者,她一一超前做到,一丝不苟。春节期间阳子正在撰写有关盲人教育的论文,她的书房里四壁书架上摆满厚厚的盲文书。她说:我经常听日本广播、看寄来的《朝日新闻》,好让学生也知道一些日本现实,出国后了解环境。最近大阪有些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我专门买了不少历史书,把日本侵华史翻成盲文讲给学生听。我认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那是否定不了的。我在日本的老师是左派,也这样讲。阳子说,在这一点上,日本人要向德国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