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地理教学 > 读后感100字【《《绿色尺度》读后感》3800字】

读后感100字【《《绿色尺度》读后感》3800字】

时间:2019-12-10 09:17:0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绿色尺度》读后感》3800字

《绿色尺度》读书笔记

201000201028 杨晓

每当看到科幻电影对未来世界的描述,那种拥挤的城市空间,灰暗的色调,以及充斥着各种复杂的人工构造物的城市街道,似乎在未来的世界,绿色是被人类遗忘的词语。但我不愿未来是这样的,也不认为会是这样的。 在太空里看我们的这颗星球,美丽而宁静。它孕育了宇宙中罕见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个奇迹。然而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骄傲于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对地球母亲缺乏爱惜和敬畏。这个美丽星球正在被一层灰暗笼罩,天空越来越浑浊,大地在慢慢失去绿色。

当然人类有希望挽回局面,有志之士们正在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不得不引起大家重视的是,建筑能耗占据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基本能源消耗。这包括建筑建造过程中材料的制造与运送,更大一部分是维持建筑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如日常采暖,制冷,照明等需要的能源。而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和技术手段来大大降低建筑能耗,创造更生态的城市环境。因此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建筑节能——德国国会大厦

《绿色尺度》一书在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演变过程之后,着重讨论了节能建筑的设计——及将污染降低到最低化的过程。      绿色城市设计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建造建筑,除非有这种需要,并要研究是否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其他途径。保护其实是一种以持续性为目标的,保护优先、反对破坏和更替的原因在于我们孜孜以求的是能够有效、节约地利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政策。从这个方面上来讲,德国国会大厦在旧址上重建修复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诺曼·福斯特在1999年重建了德国国会大厦。在这个重生的轮回中,福斯特采用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节能。自然采光、通风、联合发电及热回收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新的大厦能耗和运转费用降到了最低,而且还能作为地区的发电装置向邻近建筑物供电。被视为柏林新象征的玻璃穹顶不仅有助于采光,还是电能和热能的主要来源,自然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技术的使用,还使整个大厦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4%。

在这儿,我着重分析一下德国国会大厦最吸引我的一点——自然采光。议会大厦的圆形穹顶对大厦的采光照明和通风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是一个称之为“光线雕刻家”的倒锥体光反射置,锥体上的反射板可以将水平光线反射成柔和的漫射光,照亮整个议会大厅。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白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需人工照明。此外,一个360°转动的舌形遮阳板装置可根据一天内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旋转,以遮挡过强的阳光照射和刺眼的光线。而在夜幕降临时,这一过程会颠倒过来。锥体上的反射板将大厅内的灯光反射进玻璃穹顶,穹顶便成了一座美丽的灯塔,也达到减少人工照明的目的。不得不说这个设计是如此的巧妙而有效,其实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肯用心的去思考,是可以在很多方面实现降耗的。

德国议会大厦的自然通风策略也很有新意。夏季的新鲜热空气通过建筑前的花园草坪和树林得以过滤降温后通过门窗开口进入侧厅,经庭院进一步降温后进入议会大厅,再经由砖拱和新建玻璃拱的两重穹顶产生的有效正负压差将暖空气由上部玻璃穹顶的开口排出。玻璃穹顶倒锥体光反射装置内安装的通风管和热转换器也起到吸收排除室内热空气的作用。不得不说这个玻璃穹顶既美观又环保实用,可见福斯特在设计中对建筑节能这一项花费了很多的精力。

二、智慧城市

我在大二的时候选修了一门课程是“智慧城市与未来交通”着重讲的是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便捷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做到环保节能。这对我理解《绿色尺度》一书有一定的帮助。“智慧城市”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规划手段来帮助“智慧城市”的实现。

书中首先在第三章讨论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政策和城市设计的解决方案其目标必须是减少交通需求。对于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规划和设计减少机动出行需求的城市形态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的动脉,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出行,但是能源消耗同样巨大。我记得在智慧城市的课堂上老师提到过交通拥堵的影响,在我们看来交通拥堵对社会运行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它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样巨大。有一个数据是,在北京的公路上,一辆车如果采取紧急制动所引起的连锁反应,造成整个道路系统车辆的紧急制动与再次启动。这个过程相对于车辆流畅运行所造成的能

源损耗是巨大的。如果我们可以通过道路规划配合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创造便捷通畅的道路系统,减小车辆停顿的频率,这不仅能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更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能源的节约。这也是书中提到的“有机城市”的一个组成吧。

《绿色尺度》一书的两个重点即“绿色”和“尺度”,我理解的“尺度”还停留在以人或群体为对象的层面上,类似于《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的细部规划、逗留场所的空间,是小尺度的。而《绿色尺度》不仅有这种传统意义的尺度,更有超越了建筑和规划的大尺度,落脚是可持续发展的尺度、经济的尺度、能源的尺度。对于尺度的讨论,从城市形态的探讨就已经开始,进而深入到城市街区和城市片区的尺度探讨。现在的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几百年来进化的过程,通过分析现在城市形态的优劣,我们可以对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通过作者讨论的三个主要的城市形态原型,带形城市,格网城市和内向型城市。在决定城市形态方面,公共交通策略和生态策略可能是两个重要因素。作者反对大型街区的建造,认为这不仅是对城市肌理的破坏,也是对城市活力和生命力的扼杀。一个小规模的室外空间就可以和每个居住组团相连,用于各种共享的活动用途。多种和谐共存的功能和用地,2-4层周边发展的小规模城市街区。这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为开发富有活力的、人性化尺度的、亲切的城市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有机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是通过社区的模式来构筑城市,每个社区作为独立的单元满足日常生活许多直接的需要。在城市的有机模式中,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在一个协作和相互支持的社区中,每个社区的成员都是独立的。健康的社区应当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个人和阶层组成的复合体,以趋向最佳和社区平稳前进所必须的平衡。社区中的每个成员和阶层在社会中都有其独特的角色和作用。在有机城市的理想世界中,社区在等级上是由单元组成的,而单元又是由次单元构成,次单元依次由更小的独立的次单元构成。

有机城市并不设在理想但遥远的宇宙,它应该具有自然界快乐、多样、微妙的特性。实际上,它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不是依赖高科技,而是以技术手段来回归自然,城市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生态而和谐。

三、集体意识

本来我不想讨论这个话题的,因为实在和我们的专业扯不上什么关系,而且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数据可参考,可是在《绿色尺度》一书中随处都有提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观念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所思考最多的问题。

IBM提出的“智慧地球”代表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望以及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可这也仅仅是一部分人的行为。要想实现“智慧城市”,需要的是我们人类拥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集体意识,这才是根本。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人类社会和思想境界的升华,人类在不断探寻自然的过程中成长强大,成为强者,这导致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秩序的追求充满渴望。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但也是人类的可悲之处,渴望容易演变成贪欲,在对自然了解的之后,我们便想征服并占有它,这是不对的。而当我们真的能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带来的快乐时,我们的文明才真正得以延续。而不是用科技手段维持人类文明的延续,我觉得那才是可悲的,是苟延残喘。

可是摒除人类的贪欲谈何容易,中国古人向往的大同世界以及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直到现在都是遥不可及,想到这些不禁让人感到绝望。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写道:“人类已经深切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理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求得自身的健康生存与高度发展”。同时我们看到各国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来保护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助力,我们应该感到一丝欣慰,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环境恶化仍在持续。 关于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追根溯源是起源于中国的。尤其是中国本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不得不佩服的是中国古人非凡的思想和超前观念。 在很多人看来老庄提倡的“无为”是消极避世的思想,很多人难以理解,还有人嗤之以鼻,我也很不解。什么是“无为”,什么都不做么?那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在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代人看来真的难以理解。一位老人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让我感触颇深的话:无,不是空,无是一种存在,让这种存在充满你的内心,你就能融入这天地间。看到这句话是否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凿户牖以为主,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记得谷老师曾经跟我们讲,在去橡树园参观赖特的草原式别墅的时候,才知道赖特的工作桌上始终放着一本老子的《道德经》,这样一位建筑大师着迷于2000年前的一位中国古人,真的很奇妙。而我对《道德经》的认知也只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不敢再多谈什么了。

启示

在未来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中,可持续理念是必然的趋势,城市设计将建立在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而《绿色尺度》一书中提到的当今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亟待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这关乎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更关乎人类文明能达到何种高度。

作文二:《批判官员的尺度读后感》1000字

说实话,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对这本书是实在提不起兴趣来的。打着完成作业的旗号,硬着头皮往下面读,才发现里面是别有一番洞天。

书中讲的就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期间,当时正值黑人种族歧视问题激化的时期,《纽约时报》因为刊登了一则反映不公平对待黑人的报道《关注他们的呼喊》,遭致了极端主义的报复,警察局长沙利文把《纽约时报》告上了法庭,而在阿拉巴马州《纽约时报》一直败诉,最后他们考虑上诉到联邦法院,经过不懈的努力,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出于保护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精神,最终判定《纽约时报》胜诉。

正如本书序言所写,本书不仅是对于纽约时报诉奥沙利文案以及其涉及的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描述与评论,还大胆、毫不掩饰的表述了当时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丑恶,以及美国民众为争取公平、正义、自由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作者和译者的观点与本书中引用材料的观点在政治、法律方面的开放、包容程度是前所未见的,其维护公民权利,保卫民主自由,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跃然纸上,发人深省。

“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职守管理社会之责”一句话不仅道出了公民的权力,也说出了政府和官员的行为规范。这句话的适用程度在我看来绝不仅限于公民与官员。如此大气的观点让人心生敬意。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这本书正是了解美国司法、美国的开放式社会的绝好材料。但我认为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唤醒民众的公民意识,让民众了解自己拥有哪些权力,应该行使哪些权力;唤起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兴趣,激发讨论公共事务的活力。正是在这样开放、兼容的社会中,公民的意志成为政府和官员的行为规范,公民的自由得到保障,社会的公正得以伸张!

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正是开启中国民众政治素养、保护公民批评权的一个重大善举。从“跨省追捕”到政府诉求群众造谣诽谤。每一个中国政府的关于应该来读,他们需要知道在公共社会里,不再出现所谓的“你是准备替党说话 还是准备替群众说话”那样的癫狂,他们需要以更大的胸怀去包容批评的声音;而我们每一个公民,面对不公与腐败时,不再仅仅是唉声叹气,无能为力。批评即是行动,批评即是诉求。只有我们每个人拿起批评的武器,发出你自己的声音,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是探索和传播政治真理不可或缺的途径。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所谓理性商讨就是一句空话。在今天的中国,尽管存在滥用自由现象,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自由在一个民主国家,对于促成开明的公民意见和正当的公民行为,可谓至关重要。

作文三:《《幸福的尺度》读后感》1100字

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的尺度》读后感

临朐四中  王天真

我很喜欢读这位“文学的白衣天使”——毕淑敏作家的作品。因为她擅长将人性的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合成融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美学况味,她的每一部书都很有人情味,很接地气,仿佛她写的事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她的新作《幸福的尺度》中,那一篇篇脍炙人口、发人深思的美文,总能春风化雨地直指人心,外在温润、内里凌厉,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帮人们用幸福呵护生命的尺度。每次捧读,都是对心灵的又一次洗涤和滋养,久久不愿放下。

本书的一开始,毕淑敏老师就以《提醒幸福》为开篇,我先是很惊诧,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是啊,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不快乐,可是,你又是如何知道自己不快乐的,那必定是体会过快乐滋味的吧。那么,这段快乐的时间哪怕是几分几秒你也要紧紧记牢了,提醒自己你是幸福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悲伤过于沉湎,而对那些幸福的时刻很容易忘记,其实那是你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记得,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师把同一个笑话连续讲了三遍,第一次笑的人很多,第二次笑得人明显少了,到了第三次几乎没人笑了,于是那位老师说,你们不喜欢为同一个笑话一直笑,那么为何要为同一件不开心的事一直伤心呢?那一刻,我几乎是为之一颤的,仿佛受到了打击,是的,确实如此。记得莎士比亚有这样一句名言“适当的悲衰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幸福的尺度》这本书既给我们理性的清醒,足以指导我们在残酷现实中奋力向前;又有温柔的观照,让我们能在披荆斩棘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她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人体会到一般女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如《幸福的镜片》中,她以为幸福的家庭,不妨成为回收情绪垃圾的炼炉。将家庭成员的种种不快,以至愤慨忧愁苦恼悲凉,都虚怀若谷地包容下来,然后紧闭炉门,不再泄漏。好的家庭是会变形的镜片,能发生奇妙的折射。放大欢乐,缩小痛苦,这就是幸福家庭的奇妙镜片功能。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

《幸福的尺度》这本书由六大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用了一个闪亮的标语,如:幸福,从心开始;幸福,为你守候的灯;幸福,触手可及等等。而且每一章都由几个独立的人或事组成,那种拉家常似的娓娓道来的叙述,读来亲切,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让我们在感动之后,回味无穷。

不过,请不要奢望能从书中找到尺度的标准答案,因为幸福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富有的人创造财富然后去施舍于人,他觉得这么做很幸福;贫困的人吃饱肚子就觉得是一种幸福了,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悬殊,所以,幸福的尺度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当然,也如毕淑敏老师所说,幸福并非无边无际的,也是有尺度的。而幸福的尺度其实就在我们各自的心中,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

作文四:《幸福的尺度读后感》2100字

幸福的尺度读后感(一)

文/濮翠萍

这个暑假经历了不少事。儿子如愿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还没来得及高兴,母亲及家人就生病,整个暑假忙得我心情都不好,但是亲戚朋友和闺蜜还说我很幸福。我幸福吗?我怎么没有觉得?是不是我感知幸福的能力太差?打开书橱,发现了毕淑敏的散文经典《幸福的尺度》这本书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还没来得及读,正好看看名人是如何看待幸福的,也顺便对照自己是否真的幸福。

书的一开始,毕淑敏老师就以《提醒幸福》为开篇,我先是很惊诧,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是啊,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不快乐,可是,你又是如何知道自己不快乐的,那必定是体会过快乐滋味的吧。那么,这段快乐的时间哪怕是几分几秒你也要紧紧记牢了,提醒自己你是幸福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悲伤过于沉湎,而对那些幸福的时刻很容易忘记,其实那是你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记得,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师把同一个笑话连续讲了三遍,第一次笑的人很多,第二次笑得人明显少了,到了第三次几乎没人笑了,于是那位老师说,你们不喜欢为同一个笑话一直笑,那么为何要为同一件不开心的事一直伤心呢?那一刻,我几乎是为之一颤的,仿佛受到了打击,是的,确实如此。记得莎士比亚有这样一句名言“适当的悲衰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幸福的尺度》这本书既给我们理性的清醒,足以指导我们在残酷现实中奋力向前;又有温柔的观照,让我们能在披荆斩棘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她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人体会到一般女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如《幸福的镜片》中,她以为幸福的家庭,不妨成为回收情绪垃圾的炼炉。将家庭成员的种种不快,以至愤慨忧愁苦恼悲凉,都虚怀若谷地包容下来,然后紧闭炉门,不再泄漏。好的家庭是会变形的镜片,能发生奇妙的折射。放大欢乐,缩小痛苦,这就是幸福家庭的奇妙镜片功能。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

《幸福的尺度》这本书由六大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用了一个闪亮的标语,如:幸福,从心开始;幸福,为你守候的灯;幸福,触手可及等等。而且每一章都由几个独立的人或事组成,那种拉家常似的娓娓道来的叙述,读来亲切,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让我们在感动之后,回味无穷。

不过,请不要奢望能从书中找到尺度的标准答案,因为幸福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富有的人创造财富然后去施舍于人,他觉得这么做很幸福;贫困的人吃饱肚子就觉得是一种幸福了,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悬殊,所以,幸福的尺度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当然,也如毕淑敏老师所说,幸福并非无边无际的,也是有尺度的。而幸福的尺度其实就在我们各自的心中,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

幸福的尺度读后感(二)

文/艾里香

着名作家毕淑敏,人称“文学的白衣天使”。她擅长将人性的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合成融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美学况味。在她的新着《幸福的尺度》中,其文字总能春风化雨地直指人心,外在温润、内里凌厉,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帮人们用幸福呵护生命的尺度。

《幸福的尺度》以书写幸福为主题,记录了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与感悟。全书从内心的澄澈、爱的坚持、亲情的守候、活在当下等角度,揭开幸福的面纱,来深度诠释“幸福哪怕再细微,也顽强存在”。这还是一本关于现世人生、内在心灵、如何看待幸福的温暖小书,在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内心坚强的力量。书中不讲大道理,没有教条指南,只是与我们分享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拥有幸福的提醒。毕淑敏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读之,如同一味清醒剂,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本真。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于妙趣横生中感悟幸福,探讨灵魂。她认为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m.lz13.)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人不可脱离环境妄谈幸福,但是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再继续增加物质的供给,幸福感并不能相应地成比例增加。她在《全家福的琐屑》中告诉世人:“真正的尊严应该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追求内心的充实、安详、愉悦。”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文火清蒸,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毕淑敏以散文世界最坚韧的一支笔,既给我们理性的清醒,足以指导我们在残酷现实中奋力向前;又有温柔的观照,让我们能在披荆斩棘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她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人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如《幸福的镜片》中,她以为幸福的家庭,不妨成为回收情绪垃圾的炼炉。将成员的种种不快,以至愤慨忧愁苦恼悲凉,都虚怀若谷地包容下来,然后紧闭炉门,不再泄漏。好的家庭是会变形的镜片,能发生奇妙的

折射。放大欢乐,缩小痛苦,这就是幸福家庭的奇妙镜片功能。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

*  幸福的尺度毕淑敏读后感

*  读幸福的尺度有感

*  悲惨世界读后感

作文五:《幸福的尺度读后感》900字

幸福的尺度读后感

最近我在读毕淑敏的散文集——《幸福的尺度》,让我明白了幸福到底是什么。

“世界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的。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幸福常常是朦胧地、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静悄悄地扑面而来……”——《提醒幸福》一开始读这本书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这篇文章了。它的文字很唯美,可是我当初还不太理解其中的奥秘。可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让我理解了幸福的含义。

“滴答——滴答——”时钟在分秒不停的走着。“啪”地一声,分针指向“12”,时针和分针形成了30°的夹角——已经11点了。星期六,本事让人放松的周末时光,可我依然在奋笔疾书。为什么?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风暴”——月考来了。对于上次考试失利的我来说,月考无疑是证明自己的救命稻草,所以,我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吱——”门开了,妈妈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端来了盛满温水的玻璃杯,轻轻地放在了桌角,那杯温热的水在玻璃杯的映衬下显得那样纯净,毫无杂质。妈妈看了我一眼,叹了口气,说:“孩子,11点了,快睡觉吧。别累着自己了!”可现在一心想做题的我哪顾得上妈妈的提醒和那杯水啊!于是,我不耐烦的说:“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你要是困,你先睡不就行了?”妈妈摇了摇头,又蹑手蹑脚地走了出去,轻轻地关上了门。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睛又干又胀,困意已经无数次地侵入我的大脑。我伸了一个懒腰,眼睛一扫,就看到桌边放着我前几天读的书——《幸福的尺度》,又看到了放在一边,已经有些冰凉的水。打开门,我看到电视机不停发光的屏幕以及坐在沙发上睡着的妈妈。妈妈的黑眼圈何时变得那么地重?这是,妈妈的头往下一垂,醒了过来:“哎,我……我怎么睡着了,你准备睡觉了?”我点了点头,轻声说道:“你也快睡吧,我这就睡。”

妈妈慢腾腾地走进了房间,还不忘提醒我:“要快点睡觉啊!”我默默地走进房间,端起那杯已经冰凉的水,喝了下去,顿时,我理解了书中的含义,理解了什么是幸福,眼眶在不知不觉中发热了起来……

这是我喝过最甜、最纯净的水,就如同母亲对我的心一样干净,毫无杂质,也让我明白了幸福哪怕再细微,也顽强存在……

经历了这件事,再回顾这本书,才发现书中处处都有我的影子。

作文六:《《幸福的尺度》读后感》900字

《幸福的尺度》读后感

我喜欢毕淑敏的《幸福的尺度》,那一篇篇脍炙人口、发人深思的美文,似一股股清澈的泉水,迅速在周身荡漾开来。每次捧读,都是对心灵的又一次洗涤和滋养,久久不愿放下。

毕淑敏:著名作家,人称“文学的白衣天使”。她擅长将人性的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合成融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美学况味。在她的新作《幸福的尺度》中,其文字总能春风化雨地直指人心,外在温润、内里凌厉,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帮人们用幸福呵护生命的尺度。

《幸福的尺度》以书写幸福为主题,记录了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与感悟。全书从内心的澄澈、爱的坚持、亲情的守候、活在当下等角度,揭开幸福的面纱,来深度诠释“幸福哪怕再细微,也顽强存在”。这还是一本关于现世人生、内在心灵、如何看待幸福的温暖小书,在充斥着不安全感的浮躁社会,给内心坚强的力量。书中不讲大道理,没有教条指南,只是与我们分享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拥有幸福的提醒。毕淑敏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读之,如同一味清醒剂,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本真。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于妙趣横生中感悟幸福,探讨灵魂。她认为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真

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人不可脱离环境妄谈幸福,但是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再继续增加物质的供给,幸福感并不能相应地成比例增加。她在《全家福的琐屑》中告诉世人:“真正的尊严应该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追求内心的充实、安详、愉悦。”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文火清蒸,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毕淑敏以散文世界最坚韧的一支笔,既给我们理性的清醒,足以指导我们在残酷现实中奋力向前;又有温柔的观照,让我们能在披荆斩棘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她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人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如《幸福的镜片》中,她以为幸福的家庭,不妨成为回收情绪垃圾的炼炉。将成员的种种不快,以至愤慨忧愁苦恼悲凉,都虚怀若谷地包容下来,然后紧闭炉门,不再泄漏。好的家庭是会变形的镜片,能发生奇妙的

折射,放大欢乐,缩小痛苦,这就是幸福家庭的奇妙镜片功能。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

作文七:《幸福的尺度毕淑敏读后感》2800字

幸福的尺度毕淑敏读后感(一)

在写《幸福的尺度》这本书的读后感之前,我想先谈一谈毕淑敏老师的另一部作品,那便是《破解幸福密码》。像许许多多读者一样,我曾经很积极且很好奇地读完了那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无非是想找寻到那个密码,可是,读完后才顿然醒悟,那个密码其实并不存在,若说有,也有,那便是我们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感慨之余,我一口气写下了《破解幸福密码》读后感,然后很随意地放在了我的博客上,没承想,点击率一路猛增。我相信,真正吸人眼球的并不是我的文字,而是幸福这个词。而我之所以在这里炫耀点击率的原因就是要说明世人对于幸福这个词的重视或者说渴望。

幸福,这个我们平日里极少挂在嘴上的词,却以一种无比坚定的姿态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特别是在生活品质日渐贫瘠的年代,对幸福强烈的渴望成了我们每个人努力的动力。可是,何为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有人说幸福就是成就,也有人说幸福是个虚无飘渺的东西。还是我们勤劳朴实的老农最实在,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是的,在不同的年代,幸福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或平淡,或飘渺,尺度因此而产生。尺度是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度抑或理想度,而因每个人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于幸福的理解度当然也不尽相同。还是毕淑敏老师说得好:幸福的尺寸始终在我们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

《幸福的尺度》一书虽说多数是毕淑敏老师的旧作,但因有了全新的装帧,读来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诚如毕淑敏老师在书中所说:我愿以当年老阿妈为自己亲人捻线的心境,要求自己的文字,温暖而不伤人。所以,无论是旧作或者新作,温暖的文字是永远让人百看不厌的。

这本书毕淑敏老师精心用了六大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用了一个闪亮的标语,如:幸福,从心开始、幸福,为你守候的节等等。而且每一章都由几个独立的人或事组成,读来亲切、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毕淑敏老师灵动的文笔、敏捷的思维,还有那种拉家常似的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我们在感动之后,回味无穷。

书的一开始,毕淑敏老师以提醒幸福为开篇,我先是很惊诧,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是啊,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不快乐,可是,你又是如何知道自己不快乐的,那必定是体会过快乐滋味的吧。那么,这段快乐的时间哪怕是几分几秒你也要紧紧记牢了,提醒自己你是幸福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悲伤过于沉湎,而对那些幸福的时刻很容易忘记,其实那是你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记得,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讲座,那位老师对同一个笑话讲了三遍,第一次笑的人很多,第二次笑得明显少了,到了第三次几乎没人笑了,于是那位老师说,你们不喜欢为同一个笑话一直笑,那么为何要为同一件不开心的事一直伤心呢?那一刻,我几乎是为之一颤的,仿佛受到了打击,我的嘴角渐渐舒展开来,是的,确实如此。

也许,读完此书,对于幸福的尺度我们还是很模糊,那么,不急,请再静静地回忆下书里的每一个人物、情节,包括他们的所思所想,特别要关注毕淑敏老师对于每件事的评论和指点,然后我们再对照自己仔细分析,或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答案也便随即而来了。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对于幸福注入过多的光芒,正如毕淑敏老师所说,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才是真实可信的,也只有真实的东西我们才能得以衡量。

不过,请不要奢望能从书中找到尺度的标准答案,因为幸福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富有的人创造财富然后去施舍于人,他觉得这么做很幸福;贫困的人吃饱肚子就觉得是一种幸福了,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悬殊,所以,幸福的尺度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当然,也如毕淑敏老师所说,幸福并非无边无际的,也是有尺度的。而幸福的尺度其实就在我们各自的心中,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

幸福的尺度毕淑敏读后感(二)

文/施海燕

第六十五个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社会各界人士在节日来临之际也走访学校,给祖国的花朵送上节日的问候。今天多湖街道的主任和人武部长、妇联干部等一行六人来我校,给贫困生送上精美的学习用品,看着一个个脸上绽开的笑容,学校老师在关心着他,政府在关心着他,那是多么幸福啊!

趁着这一节日告诉孩子们:国际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听完这些,孩子们若有所思。

今年,我们学校用“跳蚤市场”的活动方式庆祝孩子们的节日,孩子们无比新鲜,也感到兴奋不已,当班主任告诉这一活动形式后。个个回家准备物物交换的材料,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感到幸福就在身边。

再看看毕淑敏写的《幸福的尺度》中写到关于孩子们的文章,心灵上又受到了洗礼。那是她写的《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m.lz13.)毕淑敏随救援队到医院看望地震后被救出的孩子,看到孩子们的惨状后,她心里很难过。当看到孩子们久违的笑容时,她感动得哭了。那“最为缓慢的笑容,无比脆弱”,是因为孩子们在地震中身心受到了巨大伤害,很难高兴起来。但最后还是笑了,可见这些孩子很热爱生活,他们在灾难中表现得很坚强。一个热爱生活的小生命在作家眼中是如此美丽!同样在我们的眼中,一个热爱生活的作家才能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打动读者。在我们读者眼中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是幸福的!其实幸福离我们并不远。

我喜欢毕淑敏的《幸福的尺度》,那一篇篇脍炙人口、发人深思的美文,似一股股清澈的泉水,迅速在周身荡漾开来。每次捧读,都是对心灵的又一次洗涤和滋养,久久不愿放下。

她认为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人不可脱离环境妄谈幸福,但是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再继续增加物质的供给,幸福感并不能相应地成比例增加。她在《全家福的琐屑》中告诉世人:“真正的尊严应该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追求内心的充实、安详、愉悦。”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文火清蒸,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朋友一个温暖的拥抱……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说得多好啊!这是作者在告诉我们,要时刻《提醒幸福》啊!

“幸福,从心开始”、“幸福,心中满溢的爱”、“幸福,为你守候的灯”、“幸福,让心灵完整的另一半”、“幸福,触手可及”……当你看到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标题,心中也不禁会涌起阵阵幸福的甜蜜!热爱生活,生活会给你幸福的回音!

*  读幸福的尺度有感

*  毕淑敏幸福的七种颜色读后感

*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作文八:《毕淑敏幸福的尺度读后感》3500字

毕淑敏幸福的尺度读后感(一)

文/毕淑敏

尺度表面上看,很好理解,就是说,物体在不发生质的变化前提下,可以有一点变动的范围,但是,不能过量。比如热水在99摄氏度之下,看起来都差不多,就算有点小气泡泛起,也无伤大雅。一旦突破这个界限,抵达100摄氏度,那么,水在刹那间变了模样,沸腾嚣张,白雾滚滚…

现实生活中,尺度和我们如影随形,你无法逃脱它的手心。你的身高,你的脚长,你的血压,你的收入,你走过的路程……尺度无所不在。

有次我在某地授课,谈的是幸福问题。一位女听众举手发问,她侃侃而谈自己工作顺遂家庭和睦,儿女双全父母健在……我听了半天,不知道她的问题是什么。

听众们渐渐骚动起来,估计他们也和我一样,摸不着头脑。我抓个缝隙插进去说,不好意思打断一下您,这是现场提问时段,您发言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您有什么问题?

我的问题……是……她一下子愣了,支吾着。

听众们不耐烦起来,有人示意我别再耽误时间。我耐心地等待,女子终于想起说:“我已非常幸福了,但还想要更多的幸福。您说,我该怎样办?”

场上有嘘声响起。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够幸福,您高调炫耀了自己的幸福,让有些人刺痛。你还想要更多的幸福,这不是“渔夫和金鱼”里面的老太婆吗?

我说,您只需要做一件事情。一个幸福女人,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感恩和知足。

幸福并非无边无际,也是有尺度的。对地球上的人们来说,最大的尺度,莫过于宇宙。就是说,幸福不单有三维空间,还要有四维空间,那就是时间。

那么,在广阔的地域中,在无垠的时间里,该如何看待幸福?眼前感知的幸福瞬间,是否可以永恒?

你今天幸福,但你并不能保证明天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个沉浸在幸福中的女子有所担忧,也可理解。不过,尺度有则。面对幸福,你不可以贪婪,因为幸福本身就是有节制的。你不可以炫耀,因为幸福本身是朴素和宁静的。你不可以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是自己命好,因为从宏观讲,有巨大的力量凌驾于我们卑微的生命之上。你不可僭越,将那功劳仅仅归于自己。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许许多多人和机缘襄助的善果。大自然和历史给予的教诲,千万要牢记。

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尺寸始终在我们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并对他人有所裨益。

幸福哪怕再细微,也顽强地存在。

毕淑敏幸福的尺度读后感(二)

在写《幸福的尺度》这本书的读后感之前,我想先谈一谈毕淑敏老师的另一部作品,那便是《破解幸福密码》。像许许多多读者一样,我曾经很积极且很好奇地读完了那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无非是想找寻到那个密码,可是,读完后才顿然醒悟,那个密码其实并不存在,若说有,也有,那便是我们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感慨之余,我一口气写下了《破解幸福密码》读后感,然后很随意地放在了我的博客上,没承想,点击率一路猛增。我相信,真正吸人眼球的并不是我的文字,而是幸福这个词。而我之所以在这里炫耀点击率的原因就是要说明世人对于幸福这个词的重视或者说渴望。

幸福,这个我们平日里极少挂在嘴上的词,却以一种无比坚定的姿态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特别是在生活品质日渐贫瘠的年代,对幸福强烈的渴望成了我们每个人努力的动力。可是,何为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有人说幸福就是成就,也有人说幸福是个虚无飘渺的东西。还是我们勤劳朴实的老农最实在,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是的,在不同的年代,幸福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或平淡,或飘渺,尺度因此而产生。尺度是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度抑或理想度,而因每个人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于幸福的理解度当然也不尽相同。还是毕淑敏老师说得好:幸福的尺寸始终在我们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

《幸福的尺度》一书虽说多数是毕淑敏老师的旧作,但因有了全新的装帧,读来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诚如毕淑敏老师在书中所说:我愿以当年老阿妈为自己亲人捻线的心境,要求自己的文字,温暖而不伤人。所以,无论是旧作或者新作,温暖的文字是永远让人百看不厌的。

这本书毕淑敏老师精心用了六大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用了一个闪亮的标语,如:幸福,从心开始、幸福,为你守候的节等等。而且每一章都由几个独立的人或事组成,读来亲切、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毕淑敏老师灵动的文笔、敏捷的思维,还有那种拉家常似的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我们在感动之后,回味无穷。

书的一开始,毕淑敏老师以提醒幸福为开篇,我先是很惊诧,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是啊,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m.lz13.)很多人都觉得不快乐,可是,你又是如何知道自己不快乐的,那必定是体会过快乐滋味的吧。那么,这段快乐的时间哪怕是几分几秒你也要紧紧记牢了,提醒自己你是幸福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悲伤过于沉湎,而对那些幸福的时刻很容易忘记,其实那是你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记得,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讲座,那位老师对同一个笑话讲了三遍,第一次笑的人很多,第二次笑得明显少了,到了第三次几乎没人笑了,于是那位老师说,你们不喜欢为同一个笑话一直笑,那么为何要为同一件不开心的事一直伤心呢?那一刻,我几乎是为之一颤的,仿佛受到了打击,我的嘴角渐渐舒展开来,是的,确实如此。

也许,读完此书,对于幸福的尺度我们还是很模糊,那么,不急,请再静静地回忆下书里的每一个人物、情节,包括他们的所思所想,特别要关注毕淑敏老师对于每件事的评论和指点,然后我们再对照自己仔细分析,或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答案也便随即而来了。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对于幸福注入过多的光芒,正如毕淑敏老师所说,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才是真实可信的,也只有真实的东西我们才能得以衡量。

不过,请不要奢望能从书中找到尺度的标准答案,因为幸福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富有的人创造财富然后去施舍于人,他觉得这么做很幸福;贫困的人吃饱肚子就觉得是一种幸福了,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悬殊,所以,幸福的尺度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当然,也如毕淑敏老师所说,幸福并非无边无际的,也是有尺度的。而幸福的尺度其实就在我们各自的心中,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

毕淑敏幸福的尺度读后感(三)

着名作家毕淑敏,人称“文学的白衣天使”。她擅长将人性的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合成融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美学况味。在她的新着《幸福的尺度》中,其文字总能春风化雨地直指人心,外在温润、内里凌厉,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帮人们用幸福呵护生命的尺度。

《幸福的尺度》以书写幸福为主题,记录了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与感悟。全书从内心的澄澈、爱的坚持、亲情的守候、活在当下等角度,揭开幸福的面纱,来深度诠释“幸福哪怕再细微,也顽强存在”。这还是一本关于现世人生、内在心灵、如何看待幸福的温暖小书,在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内心坚强的力量。书中不讲大道理,没有教条指南,只是与我们分享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拥有幸福的提醒。毕淑敏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读之,如同一味清醒剂,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本真。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于妙趣横生中感悟幸福,探讨灵魂。她认为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人不可脱离环境妄谈幸福,但是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再继续增加物质的供给,幸福感并不能相应地成比例增加。她在《全家福的琐屑》中告诉世人:“真正的尊严应该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追求内心的充实、安详、愉悦。”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文火清蒸,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毕淑敏以散文世界最坚韧的一支笔,既给我们理性的清醒,足以指导我们在残酷现实中奋力向前;又有温柔的观照,让我们能在披荆斩棘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她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人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如《幸福的镜片》中,她以为幸福的家庭,不妨成为回收情绪垃圾的炼炉。将成员的种种不快,以至愤慨忧愁苦恼悲凉,都虚怀若谷地包容下来,然后紧闭炉门,不再泄漏。好的家庭是会变形的镜片,能发生奇妙的

折射。放大欢乐,缩小痛苦,这就是幸福家庭的奇妙镜片功能。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

*  毕淑敏幸福的七种颜色的读后感500字

*  毕淑敏幸福的七种颜色读后感

*  毕淑敏散文选读后感

作文九:《《绿色尺度》读后感——节能与建筑设计》4600字

《绿色尺度》读后感

——节能与建筑设计

在这个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臭氧层持续受损、污染不

断严重、人们对温室效应的恐惧日益加剧时代里,任何

脱离环境问题而展开的城市设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这

个供养人类的星球,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后,目前所

剩的除了一个日益恶化的生活方式,能否还有其他东西,

令人怀疑。在这样的情形下,脱离环境问题而以一种纯粹

或抽象的形式探讨美学的问题,就如同要重新布置泰坦尼

克号甲板上的躺椅一样,是毫无意义的。

从第一盏电灯发光开始,建筑就注定将消耗大量的能

量,除了建筑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自然资源,人、资源及建

造过程中消耗的电能热能外,建筑运转过程中所消耗的能

源总量也是大得惊人的,据美国1982年的统计,全国基

本能耗的54%都用于建筑日常的采暖、制冷,以及照明,

而其中的50%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策划,采取必要的措施而

节约下来的。能源消耗最直接而严重的后果之一是排放到

空气中的污染物。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及危及

人们生产生活的酸雨,无不是空气污染的恶果。此外,建

筑中的空调设备的使用,以及泡沫隔热材料的制造和使

用,是大气中氟利昂积聚的主要原因之一,氟利昂的大量

排放则严重破坏了大气中臭氧层的稳定状态。

今天,在人们反思传统设计方法的同时一致认为,能

够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将成为建筑发展的主

要趋势之一。

一、对原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798的前世与今生

绿色城市设计的一个

原则是:不要建造建筑,除

非有绝对的需要,并调查是

否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其他

方式。在这种情形下,保护

前世是以持续性作为终极目标的发展哲学的自然产物。保护包括对现状建筑进行扩建、改建以及移作他用:推到一座建筑只有进行了详细的环境评估后方可进行。保护优先、反对破坏和更替的原因在于我们孜孜以求的是能够有效、节

约地利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政策。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

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

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

(英文简称DAD-

今生DashanziArt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

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

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

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

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

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

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

聚落”和“LOFT生活方

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

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

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

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

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

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

二、材料运用

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来

源于地球,大多数的建筑材

料既不像泥土那样环保,也

不像木材那样可以从当地

资源中获取。绿色城市设计

领域所从事的工作应当试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不小的了影响。以798厂为主的厂区的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它们是50

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伴随着改革开放以

及北京都市文化定位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798厂等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再定义再发展的任

务。

随着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

原来属于城

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原有的工业外

迁,原址上必然兴起更适合城市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大批艺术家文化人的入驻,正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反映。图降低和减弱发展所带来的破坏作用。从这正意义上来说,绿色城市设计是追求一种更为可持续的形式。建筑材料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它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能量。在选择绿色建材的时候,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材料运输到生产地点及建设工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对于这一点来说,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地方建材是最合适不过的。

1.李晓东云南丽江玉湖完小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奖评审团给予该

设计这样的评价:“‘玉湖完小’精美的设计运用当代建筑实

践巧妙地诠释了传统建筑环境,其对地方材料的大胆

运用及极富创意的演绎乡土建筑技术不仅创造出一个具

有震撼力的形式,也把可持续建筑设计推进了一步。”

玉湖村是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丽江的纳西小

村落,昆明向西约10小时车程。小村坐落在玉龙雪山脚

下,海拔2760m,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美丽的雪山、晶

莹的雪峰为村落提供了一个壮观的背景。

建筑师李晓东的设计理念的产生建立在他对当地传

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的研究基础之上。因此,

该项目将研究和设计融为一体,试图通过对环境,社会和

建筑保护的根本理解来达到对丽江乡土建筑的新的诠释。

基于以山为骨、以水为魄的纳西文化,设计者有意识

地将当地材料和元素最大程度地运用到了设计中。并且对

于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在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当地资

源丰富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主要使用在石墙和铺地

上。由于周围的建筑大多是由粘土砖建成,白色石灰石的

运用使得该建筑即卓尔不群,又显得很和谐。

2.北京怀柔篱苑书屋

坐落在北京市怀柔区交界河的“篱苑书屋”,外形由4

万余根短木棍组成。该屋目前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休闲和学

习的公共场所。

除了自然景观之外,李晓东工作室考虑了巧妙的方

式,将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他们利用当地居民生活最常

用的枯树枝,作为建筑外墙的装点,虽然是最普通的材质,

却也是最具纹理和最自然的。

篱苑书屋所处基地背山面水,景色清幽,一派自然的

松散。设计构思旨在与自然相配合,让人造的物质环境,

将大自然清散的景气凝聚成为一个有灵性的气场,营造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清境。场地前的水面,水边

栈道、卵石平展的铺排以及篱笆(取自漫山遍野的劈柴混)

围合的空间,让书屋本身与自然环境结合成浑然的一体。

场景中,既遮阳又透光,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性,书

屋也因此取名“篱苑”。

在内部空间营造上,通过阶梯式的空间变化和木架结

果的墙面,增强了整个空间的实用性。外部的玻璃材质,

更是让自然光线肆无忌惮地挥洒进来。

三、通风——重庆国泰艺术中心

自然通风是一种最古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老、最节能的通风方法。它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最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基本方法,也是增强室内热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舒适的方法之一,更是减低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建筑空调负荷的免费措施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之一。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

“空调病”。而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

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

国泰艺术中心位于解放碑CBD核心地带,地处临江

支路,江家巷、青年路和邹容路合围地段,用地面积达到

2.91公顷,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余平方米,将于2009年

建成。

国泰大戏院在色彩方面具有地域性及鲜明的特征,在

林立高楼之间,露出红色的边角,带给人们方向感和归属

感。结合自身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创造一个与外部城市空

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具有东方特质的肌理。在不同的肌理块

中,通过联系渗透、沟通形成建筑的整体形象。

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重庆湖广会馆中一个多重斗

拱构件,利用传统斗拱空间穿插形式,以现代简洁的手法

表达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建筑中互相穿插、叠落、悬挑

的构件,高高迎举、顺势自然,正是重庆人最本质的精神

追求。

同时红色构件是建筑通风系统,黑色构件内蓄水作为

冷媒,两套构件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建筑外部生态节能系

统。

综合利用了材料色彩,通风等设计进行节能的案例——杨经文自宅设计

杨经文自宅位于马来

西亚吉隆坡橡胶种植园的

附近,位于赤道地带,北纬

3.1度,东经101,海拔22米。全年无明显季节变化,属热带雨林气候。白天通常阳光普照,气候温暖,平均温度为26~32℃。太阳辐射严重。主导风向:南风和东南风。该建筑历时11年与1984年完工。

端的通道,二层居室的平滑玻璃门,他们都使通过室内的风得到加强。二层大厅中间有个连接一层的屋顶通风井,可以很好的把一层和二层联系在一起。很显然,这种设计可以使穿堂风透过室内的每个角落,实现了连续的通风和凉爽,使舒适的新鲜空气供应一整天。这都是在有风的情况下,实现室内的自然通风。在无风的情况下,通风井的作用便凸显出来,它通过热压通风“烟囱效应”,来实现室内室外的空气交换对流,来调节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除此之外,杨经文还采用了滑动格栅和玻璃面板、固体面板和可调百叶窗等手段来调节室内微气候。此外,这些小部件都是可以调节、可控制的。通过控制气流,从而达到调节内部微气候的目的。

3、屋顶设计

该建筑除了二层的屋顶外,在二层的顶部还有一层由混凝土遮阳板构成的“屋顶”,这也是该建筑又名双顶屋的由来。白色伞状混凝土遮阳板从南到北覆盖整个建筑。这种“伞式结构”的遮阳板成为了该建筑太阳能的“过滤器”。这种双顶屋设计把建筑外围作成了一个“环境过滤器”,使其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和克服气候不利的地方。它之所以是“过滤器”在于它对阳光的可选择性。在炎热的阳光明媚的下午,许多阳光大部分被遮阳板遮挡或者被反射到外部环境中,只有一部分太阳光通过遮阳板漫反射到达二层屋顶,就这样二层屋顶获得少量的太阳能,减少了暴晒,有利于节能。屋顶的混凝土遮阳板的角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杨经文在其自宅的屋顶上设置了固定的遮阳格片,根据太阳从东到西各季节运行的轨迹,将格片做成不同的角度,以控制不同季节和时间阳光进入的多少。在屋面上有了这样一个遮阳格片后,使得屋面下面成为了很好的活动空间,如设置游泳池和绿化休息平台等。还有建筑内部可移动的玻璃隔板和反射面板避免阳光的直射,都可以减弱该建筑“温室效应”。1、色彩基于当地气候,在建筑整体色彩上杨经文选用了白色调,因为白色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很强,这样建筑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太阳能的吸收。2、通风在建筑整体规划上采用南北向布置来迎合该地区为南风和东南风主导风向。为尽可能保持室内顺畅的通风,杨经文不仅在在一层、二层平面布局上保持室内空间开敞、通透,而且还通过对室内家具进行合理的摆放来减少家具对自然风的阻挡。比如建筑一层大厅的入口,穿堂风通过大厅两

启示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

遵循生态原则是必然的趋

势,实践证明,节能建筑是

一种经济上可行的建筑,因

为它的出发点是使业主获

得一个低能耗,低运行费的

建筑,同时形成一个在景观

上更为协调平衡的生态系统。这就给我们启示:为了生态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有必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一方面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另一方面,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对我们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西北的窑洞——纯粹的绿色建筑,低能耗,低污染,冬暖夏凉,环境宜人;傣家的竹楼——就地取材,底层架空以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充分

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还有大草原上的毡房、新

疆的风塔等等,几乎各地的传统民居都是适应自然环

境的建筑精品。中国的未来建筑不应盲目的效仿外国的种种风格流派,要形成中国自身的建筑特色,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筑更是我们建筑设计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