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政治教学 > 【《文档有关劳动法的论文关于劳动法的论文》4700字】 劳动法论文七千字

【《文档有关劳动法的论文关于劳动法的论文》4700字】 劳动法论文七千字

时间:2019-10-29 09:35:4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文档有关劳动法的论文关于劳动法的论文》4700字

有关劳动法的论文关于劳动法的论文 浅议劳动法的调整方法摘要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之所以能够与其它的法律部门相区别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而由于劳动法具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因此其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由此可见劳动法的调整方法对劳动法律部门的重要性。本文从劳动法调整方法的内涵出发对劳动法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论述了其具体的调整方法。 关键词劳动法 调整方法 调整对象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017-02

一、劳动法调整方法的概念 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是通过许多调整手段综合实现的很难总结出某一种抽象的法律调整方法。笔者认为法律的调整方法是指: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时作用于这些关系的手段和方式的配合及其总和。基于对法律调整方法的内涵以及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笔者认为劳动法的调整方法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时作用于劳动关系的手段和方式的配合及其总和。 二、劳动法调整方法的独特性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自然人在强势集团面前势单力薄其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或者缺乏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生活面临无以为继的窘境急需劳动和国家的关怀帮助。他们必须借助劳动或者国家的帮助才能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与其它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显著区别。虽然劳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涉及看似平等的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在实际情形中由于天然的资源不对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均衡。因此积极履行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的保障之责就成为了劳动法的应有之责这也是确定劳动法的调整方法的逻辑起点和必要前提。 综上可知由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具有独特性由此也决定了其调整方法具有独特性。 三、劳动法的具体调整方法 一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调整方法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即劳动权是我国国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每个公民都有这样的权利。但是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居于主导和强势的地位而劳动者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劳动者的劳动权很容易遭到强势群体的忽视或者侵犯。因此为了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法律应该采取对弱势群体中的自然人以倾斜保护即赋予弱势一方较多的法律权利而迫使强势一方承担较多的法律义务的调整方法从而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达成新的平衡关系以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这种独特的调整方法通过对劳动关系主体特别是劳动者一方的实质上的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来有效地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目标。 二多层次的调整方法 劳动法的调整方法有多层表现: 第一层次是宏观层次涉及全部劳动关系。国家根据劳动关系具有隶属性和人身性的特点制定适用于全部用人单位和全体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法。劳动基准法是有关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基准法在立法上以强制性规范为主要特点。劳动法通过倾斜立法的方式保障劳动者的权利用人单位可以优于但不能劣于基准法所规定的标准。劳动基准法是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法定内容这部分法定权利和义务是对约定权利和义务的限制。这在劳动法调整方法的三个层次中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对违法劳动基准法的行为应建立起一套以劳动监察为核心的、强制度很高的执法体系。 第二层次是中观层次涉及集体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具有财产性和平等性这决定了双方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须以物质利益为动因进行协商。劳动法中的任意性规范给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协商提供了依据。然而劳动关系具有隶属关系的属性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从而使得这种协商难以完全作为一种个别劳动关系来平等进行又因为劳动关系具有人身性的特点更易使这种失衡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劳动者个人意志通过劳动者团体表现出来由劳动者团体代表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交涉劳动过程中的事宜的方法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添了一重保障。 集体劳动关系的出现有助于克服个别劳动关系的内在不平衡。集体合同是在劳动基准法的基础之上对该用人单位全体劳动者整体进行约定其法律效力低于劳动基准法而高于劳动合同。因集体合同产生的争议适用调解和仲裁程序当事人在法定范围内可以处置自己的权益。由于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其也具有某些自律的特点也具有限制罢工的作用。 第三层次是微观层次涉及个别劳动关系。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效力低于集体合同。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在劳动基准法和集体合同限定的范围内有权处置自己的权益。 通过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可以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既能使劳动者有一定的择业和流动自由又能使劳动者在合同期内履行义务完成应尽职责从而使劳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合理的流动性。 三三方调整的方法 三方调整是指政府、工会组织、企业代表应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形式的组织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具体是指在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劳动关系

的处理上由政府、雇主和劳工代表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解决体现了个别协商与集体协商的结合、自由协商与国家协商的结合。 我国法律法规的条文中也蕴含了一定条件下各级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代表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的方法如《劳动合同法》第四条但目前该方法在我国还不够完善。而基于劳动法的社会法性质基于与世界劳动立法接轨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把三方调整的方法体现和应用于劳动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等调整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其应包括如下内容: 1.在劳动立法中体现三方调整的方法 在制定重要的劳动法律法规时应由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代表共同参与。工会代表劳动者利益站在劳动者一方的立场代表劳动者提出需要程度企业组织代表站在企业的立场提出企业最大承受力的可能程度政府站在宏观高度立场居于主导地位听取工会和企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采纳其合理建议。这样劳动立法的内容会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可执行性。三方对劳动关系的协商首先就是通过劳动立法来体现的。 2.在劳动关系的建立中体现三方调整的方法 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时政府通过劳动基准法对合同的条款内容进行一定的限制如最低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合同条款不得违反此类强制性规定工会则负有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职责。 3.在劳动关系的运行中体现三方调整的方法 1集体合同的签订。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同样需要运用三方调整的方法。集体合同的签订必须在劳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合同的内容不仅要符合劳动基准法关于工资、工时、劳动安全卫生保障等方面的规定而且集体合同确定后还必须交由劳动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后方能生效。 2突发性事件和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过程中出现突发性事件和重大劳动争议时也应通过三方协调的方法来平息事态使矛盾和争议得到妥善解决。 3劳动法的监督执行。劳动行政部门通过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等方式监督企业劳动法的执行工会对企业劳动法的执行也有监督之责。同样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有权监督行政部门的执法行为。 四建立在横向关系基础之上的调整方法 这里的横向关系指的是平等关系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调整方法主要包括协商的方法、建议的方法、共决的方法等。 协商的方法前文已有所述及其普遍适用于劳动合同关系以及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之间发生的集体合同关系。此方法与民事主体之间平等协商的方法的相同点在于它们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区别之处在于民事主体之间的平等没有组织上的从属关系而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平等却是以组织上的从属性为特征的。 建议的方法是劳动法特有的一种调整方法其与协商的方法的区别在于:以协商的方法确立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以权利义务为基本内容的而用建议的方法所确立的法律关系却是以权力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如果一方的建议为另一方所接受即获得法律效力。这种建议的方法作为调整我国劳动组织内部关系的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共决的方法与协商的方法相区别的是:协商的方法侧重于从当事人地位的角度来讲而共决的方法则侧重于当事人权力之间的制衡即通过一方牵制另一方的方法来实现。比如劳动合同的协商签订不论哪一方从属于哪一方只要有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该劳动合同就不能成立。 五建立在纵向关系基础之上的调整方法 这里的纵向关系指的是管理关系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调整方法主要指权力从属的方法。 权力从属的方法即行政命令和服从的方法是劳动法调整纵向的劳动行政管理关系时使用的重要方法此方法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劳动部门、卫生部门等与企业之间在劳动的计划管理、劳动安全卫生的行政监督检查等方面发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参加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的基础之上的。 六非对等性损害赔偿的调整方法 劳动法在调整法律关系时既倾斜维护特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着眼于劳动关系双方的整体利益的维护。而且是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前提下平衡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利益。劳动法是在以劳动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前提下形成的、具有“公私混合法”性质的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劳动法中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用人单位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在要求劳动者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为劳动者完成双方约定的劳动行为特供劳动条件其包括了生产场所、机器设施和劳动工具也包括了劳动保护装置和安全防护用品等。并且由于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是劳动成果的给付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归属于用人单位的即使是由于劳动者自身的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也不能按照民事关系中赔偿实际损失的原则要求劳动者赔偿。而在赔偿金的给付上也不宜按照民事赔偿中可以强制劳动者以个人及家庭财产来履行支付义务而可以采取从劳动者的工资中加以扣除的方法。为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该扣除额还应当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七对劳动法法律责任的调整方法 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具有综合性对劳动法起着综合的保障作用包括有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等而这种责任兼顾公法的惩罚性和私

法的补偿性。违反劳动法的行为既可能承担民事责任也可能承担刑事、行政或经济等责任。民事责任的承担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民事诉讼的方法予以解决。行政责任是由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直接行使一般不需要通过诉讼的方法解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协商解决劳动纠纷也可提请劳动仲裁部门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解决最后还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提起劳动诉讼使责任主体承担法律责任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得以恢复平衡。 注释: 孙笑侠.论传统法律调整方式的改造——兼论法律体系的三元化结构.法学.19951. 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8 年版. 张志京.劳动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6-17 页第 18 页. 董保华.试析社会法的调整模式——对第三法域的探索.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2. 董保华.试析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9. 该劳动合同建立在劳动基准法和集体合同的基础上对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关系进行约定。 李昌麒岳彩申叶明.论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互动机制.法学.20015. 参考文献: 1胡家强栾伟华.论我国劳动法立法体系的完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郭捷.劳动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志京.劳动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黎剑飞.论社会法责任与裁判的特殊性.法学家.20072. 5董保华.试析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19991. 6王天玉金哲.现代性:劳动法的功能与价值定位.北方论丛.20082.

作文二:《有关劳动合同的论文关于劳动合同的论文》5400字

有关劳动合同的论文关于劳动合同的论文

辞退解除劳动合同中的公平性判断

摘要:人事争议仲裁作为一种既不同于司法又有别于行政的准司法行为,在化解人事纠纷、平息人事争端、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特别、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的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目标和职能需要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劳动仲裁;劳动关系;合同解除;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88-03

“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对企业家所提出的要求。因此,作为维系民生之本,确保就业安全的劳动关系调整,仲裁员在判断企业单方面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时,就必须审慎了解企业在这一管理环节中对道德因素,即公平性的处理情况。

一、公平性判断的现实意义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曾这样说过:“他们不是雇员,他们是人。”他告诫经理人,对待员工要诚实和尊重。

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对待,这对劳动者来讲是必须的,对企业家的经营管理也是必要的。

仲裁机构首先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仲裁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只是出于维护劳动者权利不受侵害、调停处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纠纷这一目的,这只是仲裁机构的机制功能,仲裁活动更应该在案件的调停处理过程中向双方灌输正确的道德导向,以便双方都能够找到今后的行为方向,这便是仲裁机构的意识功能。

(一)公平性判断要基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立足提升个体职业素养

劳动者在被企业辞退后,无论是否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几乎都会寻求权威机构对其在职期间的各项福利待遇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判断,特别是劳动者认为其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往往更容易产生一些过激行为,使得仲裁活动备受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公平性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公平判断,对劳动者可能会产生两种价值导向:第一,对劳动者在企业工作期间的不当行为如果不能做出判断和认定,劳动者则直观地认为该不当行为符合当前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其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还会继续该不当行为,导致劳动者职业素养降低,特别是在劳动者泄露企业商业机密、肆意不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的情况下,影响更为严重;第二,对劳动者在企业工作期间的正当行为如果做出了错误认

定,劳动者可能会以此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将大大降低劳动者在随后职业生涯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磨洋工”等情形都会随之出现,甚至会采取诸如偷盗、破坏企业财产等负面行动。

因此,在离职员工劳动纠纷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解决以往事情向前看”的策略,既要依法对劳动者离职前的纠纷做出稳妥处理,还要时刻注意价值观念正确引导,将劳动者的重心引导到如何积极地寻找下一份工作或如何在别的企业中发挥更高的业务技能,力求逐个提升劳动者的个体职业素养。

(二)公平性判断要基于企业家管理完备,立足提升企业组织效能

劳动纠纷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是劳动者感受到其未依法受到公平和公正的对待。仲裁机构要确认,企业家对劳动者所做出的处分与辞退程序必须经得起法律与社会常规的审查。如果在这一环节中忽视了公平性判断,将无法纠正企业家错误的管理模式或策略,类似问题不仅仍然会出现,还将大大降低企业随后的组织效能。

研究表明,公平感能提高劳动者的干劲,加大他们对组织、工作、领导的满意程度,这些都是劳动者对企业家利益的支持。如果劳动者相信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他们更容易寻求诉讼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愿通过企业内部的调解组织化解纠纷,这时候诉求的目的便不会

只是简单地获得经济上的补偿,而是要求对其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做出认可性判断。仲裁机构的这一判断必将对企业现行的管理方式产生较大的触动和深远的影响并引发连锁反应,因为在职员工可能会认为他们同样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就要求企业创造一种文化鼓励劳动者做正确的事,从道德上讲,提升一个组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雇佣更多有道德的人。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责任就是确保企业奖励有道德的行为,处罚不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劳动者希望企业严厉处罚不道德的行为,如果企业没有严厉处罚不道德行为,行事道德的人常常觉得是自己受到了处罚,这对仲裁机构的判断也是同样适用的。

二、公平性判断的观念基础

《劳动合同法》一方面出于劳动者利益保护,要求企业不能肆意侵害劳动者的权益,动辄将“辞退”劳动者作为通用的管理手段,造成劳动者流动处于非理性状态;另一方面,出于培植优秀的国际化企业需要,要求企业必须将“劳动力”作为重要资源参与到企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去,通过法律的外在鞭策力使得企业不得不调整员工管理策略,与全球化的经济形势相结合,培育和完善有自主能力、能够自主创新的各领域人才。因此,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来断案的仲裁员必须要有一个公平性判断的观念基础——经济体制转型、劳动力市场发育驱动劳动力必须理性流动。

(一)经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结合方式的改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驱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成型,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按照产业或地区的优先建设次序进行统筹调配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劳动力的供求机制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来安排劳动者的就业,确定企业的招工人数、招工对象、工资标准和就业岗位等。随着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深化,强调计划性供给的劳动力配置模式开始逐步转向以劳动力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配置机制。劳动者可以基于自身的就业需求能动地寻找或转换工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用人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上甄选员工,基于市场与各主体需求的双向选择机制,成为劳动者与企业结成劳动关系的最基本的方式。

(二)劳动关系结合方式的改变必然引发劳动关系解除方式的改变

从计划性供给到市场化需求的转变过程,一方面激发了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行为活动,劳动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环境、薪酬福利、职业规划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在同一个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主体之间的竞争,从而驱动了企业运作层面的劳动管理制度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增强,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契约关系得以形成。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的约定、工作岗位的要求、劳动者

的绩效表现、企业发展的需要自主决定是否需要与某一个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

但基于利润增长的需求及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部动力,企业在决定是否继续履行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时,可能就会伴随着企业家个人的情感性以及单方意志性的影响,使得劳动关系的解除不能处于合法状态。这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劳动契约自由解除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公平性判断在辞退解除劳动合同中就成为必需。

三、公平性判断的考虑因素

辞退解除劳动合同是企业对劳动者所能采取的最严厉的处分措施,正因为如此,企业在辞退劳动者时需要小心,要保证有足够的理由并按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同时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到是否已经采取了合理的措施改善劳动者的行为或者挽救劳动者之后才能解除,当然不排除立即解除的情形。所以,在辞退解除劳动合同而发生争执的情况下,仲裁员必须进行公平性判断。

(一)基于合同解除的理由进行分析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做出明确的规定,企业只有在符合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理由的情况下辞退劳动者,才能被认定为合法,获得仲裁庭或法院的支持。《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第四十条列举了企业可以合法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九种情形。从解除原因上,这九种情形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1.劳动者在工作中存有主观过错,并引发严重后果。例如: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严重失职、徇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

2.劳动者实际工作能力有限,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例如: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

3.其它因素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全面履行的。例如: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上述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第2类型、第3类型所包含的情形,立法者已经站在公平性的角度上做出了规定,仲裁员在这些情形下,只需要判断具体案件情况是否与法律规定的情形相符合即可。而对于第1种类型,由于涉及到劳动者主观过错的考量,仲裁员在案

件审理过程中则必须对其行为表现进行公平性判断,否则可能导致案件结果存在不公正性。

(二)基于合同解除的过程进行分析

从上面的分类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仲裁员是需要根据劳动合同解除的原因来做案情分析的,下面将着重分析仲裁员在第1种类型下做公平性判断考虑的几个因素:

1.是否有明确合法的规章制度。在一个组织机构中,规章制度的作用等同于社会上的法律。当有人违反这些规章制度时,就必须对其进行处分。因此,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动合同法》从立法上一改以往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将企业奖惩劳动者的权利完全交由企业来具体操作,这一点最为明确的体现就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即行废止。但是,如何判断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呢?笔者认为,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需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劳动者在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是否有参与权;劳动者在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是否有建议权;劳动者在规章制度的确立通过中是否有否决权;规章制度是否已经经过公示或告知劳动者;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规定。

2.是否需要渐进式的惩罚制度。渐进式的惩罚制度是有效处分的第二个支柱。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以往《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中对员工的惩处规定了两种方式,即行政处分和经济处分。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经济处分包括降低工资、罚款。但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惩罚制度就不能再照搬照抄以往的惯常做法。企业作为与劳动者处于同一民事位阶的法律主体,而非行政单位,不能对劳动者作出诸如撤职、开除、降级、降低工资、罚款等处分。一般来讲,有效的惩罚措施应该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轻微违纪、暂时停止工作、严重违纪、解除劳动合同等。处分的严重性取决于违规的类型以及违规的次数。

3.是否规定了申诉在企业内部的申诉程序。申诉程序是指劳动者对处分提出申诉的权利,从中可以判断企业主管人员是否公平且公正地处分劳动者。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有工会组织的企业、参加了行业性工会组织或者区域性工会组织的企业,在辞退劳动者时还需要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有纠正权。而在外资企业中,一般都规定了三步式的申诉步骤:第一步,经理审核,劳动者可以在事情发生时的几个工作日内向某个经理人提交一份书面的申诉书;第二步,高层处理申诉,对经理审核不满的劳动者可以在随后的几个工作日内向分管总裁或部门总监提交申诉书;第三步,执行官审核,不满高层处理的劳动者随后可以将书面的申诉意见递交到员工关系部,或由人事干部、公司CEO、COO组成的高层申诉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

做出支持或否决的决定,然后提交董事会讨论或直接作出决定。这些都是仲裁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情节。

(三)基于合同解除的情节进行分析

《劳动合同法》并不能详细到规定劳动者的何种行为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什么才算对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害等这些不同企业具有不同情节判断的因素,因此,仲裁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必须进行情节分析。

笔者认为,应着重考虑这样一些因素,例如:劳动者以前多次违反过同样的规定吗?劳动者认识到他的错误的严重性了吗?劳动者出现的过失可能导致其无法获得经济补偿金吗?劳动者的错误是否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工作是否受到了严重破坏?其他劳动者是否受到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是否因此事曝光而受到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会受到严重损害吗?企业会因为此事而丢失重大的商业机会或遭受经济损失吗?企业会因此错误而被高额罚款吗?被违反的政策是劳动者们都知道的吗?这种行为是立即解雇的行为吗?企业是否立即解除了其他犯类似错误的劳动者了吗?在被判定为严重违纪前,劳动者有机会解释吗?这些都是仲裁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得到的肯定答案越多,企业单方解除合同合同的理由就越充分。

参考文献:

[1] 吴述林.试论我国显失公平制度之完善[J].江淮法治,2010,5(1):29,58-59.

[2] 谢雪峰.劳动合同约定须公平[J].中国社会保障,2008,7

(1):59-59.

[3] 郭莉,陈绍珍.《劳动合同法》:构建公平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保障[J].企业经济,2008,6(1):72-74.

[4] 徐智华.劳动合同解除之法律适用——兼对《劳动法》第25条规定之评析[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5):96-96.

[5] 孙新增,赵海峰.“公平理论”在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实践和应用[J].现代企业,2009,11(1):18-19.

作文三:《劳动争议论文》7300字

劳动争议的原因与对策

一、劳动争议的界定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就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其中包括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

劳动争议是现实中较为常见的纠纷。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后,一般都能相互合作,认真履行劳动合同。但由于各种原因,双方之间产生纠纷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劳动纠纷的发生,不仅使正常的劳动关系得不到维护,还会使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当对劳动纠纷的特点,原因等问题加以深入分析、把握,以求能积极预防劳动纠纷的发生,并使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能够得到及时的,妥善的解决。

二、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

现今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转换、劳动用工制度的不断推进,劳动争议案件正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办理劳动争议案件96.4万件(含上年未结争议案件)。其中,当期立案69.3万件,当期案外调解23.7万件。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98.0%,涉及劳动者121.4万人。3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向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国各级法院在2008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达到286221件,较前一年上升93.93%。劳动争议案件的大幅上升使我们认识到了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劳动争议案件呈现的特点:

(一)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全国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1987年受理案件5600件,2004年上升到26.5万件, 到2008年更是攀升到96.4万件。全国各级法院2006年受理案件达到12.6万件。2007年14.75万件。 2008年达到286221件。较前一年上升93.93%。在《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以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劳动争议案件增幅接近一倍,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

(二)纠纷类型多样化。过去,劳动争议案件的类型以解除劳动合同引发的案件为主,种类比较单一。近几年来,各种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不断出现,诸如,拖欠工资案件、拒付加班费案件、内部承包劳动案件、工伤待遇案件、缴纳社会保险金案件、下岗、失业待遇案件等等,劳动争议案件种类的复杂多样,必然给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带来严峻挑战和困难。

(三)案件处理难度大。1. 适用法律难,劳动法律法规众多,时间跨度大,政出多门;其中还有不少政策性规定,难以把握,特别是涉及企业改制,转型的案件。 2. 调查取证难,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收集保存证据意识不强,其次,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采取了规避法律的措施。3.劳动争议案件在处理时,社会关系复杂,行政干预较多,给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带来一定难度。

(四)群体性纠纷增多。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政府在改制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以及对国企改制法律规范的缺失,一些用人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不够规范,或未平等协商,导致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决定产生质疑并最终引发群体性争议。

三、劳动纠纷增多的原因。

(一)劳动关系多样化。劳动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特别是劳动合同的普遍推广,使得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的劳动组织,已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到不同所有制的多种经济组织;劳动关系主体之间也因劳动合同制的推广,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由劳动时间、劳动保护条件、劳动纪律、劳动报酬等产生的权利义务也因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劳动法规不完善。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法》规定: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假休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及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广泛的权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内容不断增加,劳动报酬、享受各种保险、福利待遇的水平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劳动者所享受的各项权利内容很难用法律的形式具体加以规定。因此,目前劳动者享有的大部分权利和对这些权利的调整,仍以劳动行政部门文件的形式加以具体规定。而劳动行政部门的文件不具有法律、法规的公示性,从实践来看,其下发的范围一般限于用人单位的劳动职能部门,劳动者则很难知道,使劳动者了解和主张自己权利的机会受到了很大限制,用人单位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封锁或公开这些文件,因而造成大量的不应该产生的劳动纠纷。

(三)劳动关系双方法律意识不高。尽管在近几年,通过普法教育和各种法制宣传活动的开展,广大企业和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仅限于对最基本法律常识的了解,而对一些专门的法律知识了解得仍然非常少,尤其对劳动法规、政策就更是知之甚少了。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对相关法规都不甚了解,必然会导致大量的纠纷发生。实践中主要表现在随着企业的用工自主权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一方面,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用工随意性大,企业管理不规范,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如有些企业以试用期不须签订劳动合同或员工流动性大等为由,对签订劳动合同敷衍推诿,消极拖延;有的随意拖欠或扣发工人的工资甚至辞退、开除职工。而一些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明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忍辱负重。由此导致大量不公正和违法的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成为劳动争议的隐患。另一方面,一些职工无视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不认真履行合同,擅自离职违约“跳槽”,特别是企业技术骨干,违约“跳槽”后,带走了客户或技术等商业秘密,给原单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采取收取押金或扣押证件、档案等不合法手段来控制职工的随意流动。

(四)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力。《劳动法》第85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但是,现实中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相对软弱,强制性手段有限,在执法过程中与其他行政部门的配合不协调,造成对企业的惩处力度不够有力,加之自身在经费、设备和人员的不足,削弱了执法力量,致使对违规企业失去有效的监督。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担心因严格执法管理影响区域的投资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往往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致使劳动保障部门执法查处力度大打折扣,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大,企业违法现

象依然照旧。个别执法单位甚至存在消极作为和不作为的现象,使得一些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查处。最后造成大量纠纷走向仲裁与诉讼。

(五)企业片面追逐利润,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则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这势必使劳资双方在利益方面构成了矛盾性,形成了利益冲突。有的企业主尤其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力成本,驱动劳动者尽可能多地创造剩余价值,以获取丰厚利润,甚至减少劳动者正常的社会保障支出,不配备必要的劳动保障设施,其中建筑工人因受到损害而产生纠纷的最为典型;恶意拖欠克扣工人工资,随意安排职工加班,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尽量节省企业支出;无视劳动法,不签劳动合同或签订霸王合同,随意解除劳动关系等。

四、处理好劳动争议案件的对策

(一)加快劳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劳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很多,但存在相互间规定不一致的现象,规章、复函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造成了劳动仲裁部门的仲裁员之间、劳动仲裁部门与人民法院之间对规章、复函的适用和理解往往差距很大。这样即不能适应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又给正确执法带来了很大困难。我们司法工作人员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第一线,更能发现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处理案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行使立法建议的权利,保证施行的法律能有效的规范劳动关系。

(二)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行为。对违法情况严重的用人单位要依法进行处罚,这是减少劳动争议纠纷特别是减少群体纠纷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也是督促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有效手段。

(三)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劳动争议案件政策性强,涉及大量的劳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劳动者甚至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大多法律知识欠缺,因此劳动部门、司法部门要做好普法教育,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要搞好公开审判,明法析理工作。引导当事人在正确理解法律涵义的基础上理性地提出自己的诉辩主张,避免因请求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耐心向当事人宣讲和解释法律,为顺利解决纠纷打下了思想基础。使劳动者能清晰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依法提出合理诉求;使广大用人单位明确自身法律责任,规范自身行为;使旁听人员及全社会都能对劳动法律法规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规范的教育作用。

(四)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我国劳动法规定解决劳动争议的渠道是“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化解日益繁重的劳动争议。其中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要加强联动,将调解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力求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在企业转制、改制中带有普遍性的历史遗留问题,要会同政府、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引导双方协商解决纠纷。同时,对发现企业经营中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人民法院要及时发出司法建议,帮助企业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工会应扩展内部协调职能。劳动争议从产生到最终形成,由意见、矛盾、摩擦、冲突、个体争议与群体争议的形态表现出来。当劳动争议发生后,工会要积极主动介入调整,利用工会自身优势尽量在协商和调解阶段就能解决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减轻职工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避免“官司”之苦,保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行,实现企

业经济效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的双丰收。

(五)加大调解力度,切实维护稳定。现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增长是必然现象,这也是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现象。这类案件造成的连锁反应,甚至于一个最坏的调解都有可能好过一个判决。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所以,在审理案件中要尽可能耐心细致、多做调解,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具体工作中做到“注重调解,案结事了”方针。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由于利益分歧,对抗性强,矛盾激烈,而且多为群体性纠纷,如企业改制、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引发的劳动争议,涉及劳动者众多,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上访、闹访、群访等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要搞好调解工作、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诉讼调解四个调解主体的紧密结合的大调解格局化解劳动争议。其中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更应注重调解,把调解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首选,多做当事人的劝和、疏导工作,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争取双方互谅互让,妥善解决纠纷,引导劳动关系双方依法建立和解除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应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并设立工伤保险基金,以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使劳动者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时候能够全身心的对待案件本身,使劳动者能有足够的精力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原因及解决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事业单位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双方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各种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正逐步呈上升趋势。认真研究分析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对于减少劳企双方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特点

1、案件数量大幅上升。2005年,东宝法院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5件。今年元至11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87件,与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和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一起,在民事案件总数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2、劳动争议纠纷呈多元化和复合性趋势。既有正式职工与企业之间的争议,又有聘用人员与事业单位之间的纠纷;既有因鉴定、解除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又有因工资报酬、保险、福利、医疗、工伤等待遇不能落实引起的争议,也有对辞职、辞退、开除等处理决定不服引发的争议;既有因事实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也有因雇佣劳务关系产生的纠纷;还有因劳动者户口、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办理等因素引起的劳动争议。

3、群体性劳动争议上升。随着群众法制观念的逐步增强,当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时,往往不再“忍气吞声”,而且选择诉讼途径来解决。特别是拖欠工资、内退下岗职工的生活待遇、企业改制中富余人员的安置补偿等带有普遍性的劳动纠纷引起的诉讼,其主体可能是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近几年来,东宝法院受理的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当事人最多的达60多人,且呈蔓延上升势头。仅今年元至11月就受理30人以上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就达3件。

4、涉及法律关系复杂,处理难度大。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劳动法》、《合同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以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同一问题,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政策法规规定,因而适用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进入诉讼之前,有的已先行经过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调解,双方矛盾比较激化尖锐,分歧较大,调解难度较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二、劳动争议案件增多的原因

1、劳动合同履行不规范,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定的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资报酬、合同期限、“三金”缴纳等有关规定含糊其辞,有的故意回避应承担的义务,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时,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有的用人单位直接不签订或拖延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则采取签订“霸王合同”、“生死合同”等方式,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中,未能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事业单位为精减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也裁减了富余人员,如允许企事业单位职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有的则作下岗、待岗、轮岗处理,由此引起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由于未按法律和政策规定来处理劳动关系,从而引发劳动争议甚至是群体性劳动争议。

3、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大量事实劳动关系。部分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使用劳动者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在具体用工过程中,劳动者尤其是季节性、临时性的外地打工者,并未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对劳动工资、工作期限、福利报酬和劳动保障条件等,一般都是口头承诺,未进行明确的书面约定,在实际劳动中就劳动关系是否成立易产生各种争议和纠纷。

4、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在起诉到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中,为落实工伤事故待遇引起的纠纷占一定比例,其中建筑工人受伤主张权利的居多,主要原因在于具有建设施工资质的承包人将工作(或部分)转包(或分包)给个人组织人员承建,由于分包人没有建设资质、安全生产管理不善、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导致工伤事故发生。再加上分包人作为用工者未依法给工人缴纳保险,分包人无力解决受害者的工伤待遇,而发包人和承包人、分包人互相推诿,导致受害者的伤亡待遇得不到解决,从而引发纷争。

三、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对劳动法及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法律意识。劳动争议不断增多,既有用人单位故意规避法律、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劳动者择业警惕性不高,维权意识近乎不存在的原因。因此,必须通过办培训班、电视专题讲座、以案说法等形式,加大对劳动法、合同法及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依法用工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

2、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我国劳动法规定解决劳动争议的渠道是“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化解日益繁重的劳动争议。劳动保障部门应充分发挥行政监管职能,对用工单位违反劳动法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依法查处,使企业因违法成本过高不敢违法,营造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氛围。同时指导用工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劳动标准,督促企业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依法做好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工作。对未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和用工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应督促其建立并积极发挥调解作用,力求把劳动争议消除在萌芽和初始状态。劳动仲裁机构在处理劳动争议中要发挥主动性,会同政府、地方工会、企业、工会,引导双方采取协商办法解决纠纷,不能“一裁了事”,使大量劳动争议进入诉讼程序。

3、人民法院应依法慎重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案件逐渐呈现出数量大、涉及当事人多的特点,且劳动关系双方以利益冲突为主,矛盾较为尖锐,涉及法律关系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上访等不稳定事件发生。因此,人民法院要选派业务知识较强、审判经验丰富、善于做调解工作的法官,相对固定组成合议庭,专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审判人员一方面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吃透精神,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和审判能力,对复杂疑难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另一方面要找准双方争议的焦点,积极会同劳动部门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再调解。对调解不成的案件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及法律文书充分扎实的说理来说服双方,既公正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使劳动者过分要求得以遏制,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作文四:《有关议论文》17700字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论证过程模式化训练

明确考纲要求

基础等级(D):内容充实。发展等级(D)深刻: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要求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过程富有逻辑性。

论证,就是议论文中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基本论证方法由论据性质决定,用哪种论据支撑论点就使用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

很多同学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也有为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材料,可是就是不会论证,或者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论证方法。

其实,一个观点,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论证的,正如俗说所说:“条条道路通罗马。”

【练习】

请看下面短文《学习是必须循序渐进的》,每段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循序渐进,是学习上的一条规律。为什么呢?这首先是知识本身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所决定的。任何科学,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高、精、尖”的知识是基础知识的加深和发展。因此巴甫洛夫告诉我们:“你们要想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其次,从人的认识规律看,也决定了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无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是完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理论论证)

伟大的文学家,启蒙课是认字、写字;杰出的数学家,也必须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学起。当我们赞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不朽画幅时,可别忘了它们的作者达•芬奇拜师画蛋的经历;被誉为当代活武松的名艺人盖叫天,如果不经过撑火柴棒练圆睁、绑尖竹片练腿功的基本训练,又怎么能在表演艺术上达到如此妒火纯青的境界?(举例论证)

学习知识就像盖房子一样,先要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记得《百喻经》里有则寓言,说是有个贪婪而又愚蠢的财主,羡慕人家盖的三层楼房,也照样想修一幢。可是当工匠在地上垒砖的时候,他却发怒了:“我不要下面的两层,还是给我盖上面的一层吧!”一哂之后,不是也令人深思吗?那些在学习中好高骛远、幻想一步登天的人,不是很有一点“悬空造楼”之嫌吗?(比喻论证)

达•芬奇由画蛋开始练习作画而终于成为文艺复兴时的一代宗师,他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对我教育很大。我自幼酷爱文学,渴望将来能成为一位作家。但当我的作文刚刚有点进步时,就骄傲起来,对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便瞧不起了。语文教师那细心的讲解,在我看来成了多余的絮叨。我已不屑于写旨在练习基本功的作文了,心高气旺地做起长篇小说来。结果当然是逃脱不了违背规律的惩罚。失败和挫折教育了我,达•芬奇的事迹启示了我:循序渐进。按规律办事,从“画蛋”开始!我坚信:光辉的未来,便会定如蒙娜丽莎那动人的微笑。(联系实际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下面探讨如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如何使论证过程严谨周密。

一、论证方法及要求

1、例证法及要求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因而几乎每篇议论文都少不了它,特别是论证新颖的、有指导意义的论点,更需要多用它。

2.引证法及要求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它的好处是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警句,可使文章增添色彩,提高分数档次。

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是指直接摘录原材料的有关词句,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引用时用引号表示;间接引用是指摘引或概述原材料中有关词句的大意,不必用引号,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无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它们都必须与所论述的中心论点相一致。对于引用的词句,一定要根据文章的观点加以分析,其方法如事例论证一样,可以先引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引,还可以边引边议。

3.喻证法及要求

喻证法是用打比方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下蛋、唱鸡及其他》一文,通篇是用鸡的形象来帮助说明问题的,给人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②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③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④多方面挖掘喻体含义。比喻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含义,考生在应考时可根据论题和论点的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后,恰如其分地加以利用。例如前面提到的“指南针”,在那篇文章中考生将它比喻成为“理论”,而在别的文章中,有人将它比喻为“理想”,指引着人生的道路。1988年高考时,有考生将“清流与活源”比作“实践与认识”、“人才与教育”,也有人比作“现代化与改革开放”。

⑤可一连用多个比喻来说理。例如毛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针对一些同志对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的意义认识不足,一连用随季换衣,孙悟空对付铁扇公主,“黔之驴”等三件事作比喻,深入浅出地加以阐明。

⑥运用比喻论证时,同样需要加以分析。有篇高考优秀作文《机遇》这样写:“有些成功的得来,往往看似一蹴而就,带有一定的„机遇‟,实际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我认为成功与机遇的关系就是如此。”

4.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运用某个材料的引申义,通过类比,来论证文牵的观点,这种方法简称类比法,也叫

引申论证法。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还有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这些材料的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其哲理性,会使文章的观点鲜明深刻,而且生动引人。

在运用娄比论证时,要注意如下两点:

①引申的材料要完整简洁。考场作文特点的背景,不允许你让记叙的篇幅过长,如同例证法时对事例的叙述一样,务必简短而又全面。

②对运角的材料要加以分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针见血。这同例证法一样。例如为了论证“要成功,必须付出劳动”这一观点,在列举“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后,还可作这样的分析:“侥幸是一种意外,一种偶然,把一时的侥幸视为成功的必然,那是人生的可悲。要想收获,必须付出劳动。”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用正面的或正确的观点同反面的材料或观点进行对比,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能得到直露显豁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能给阅卷者以鲜明的印象,为获得高分打下基础。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

“横比”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比如现在有些文章在论述党的某一经济政策的正确性时,往往讲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生产形势,群众生活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使用的就是这种对比方法。

对比论证有三种方法:“整体对比”“局部对比”“句子对比”。整体对比,即文章的整个本论部分,进行正反对比;局部对比,即将本论部分的某个层次进行正反比较;句子对比。

运用对比方法论证时,要根据论点的需要,妥善安排篇幅,特别是在“整体对比”时,一般应以正面为主。

5、推理法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议论文不仅要通过概念(观点、论点)、判断(立论、结论)的形式,更需要通过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四周的现实与揭示客观的真理。

常见的逻辑推理形式有二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就议论文来说,也可以称为二种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

(1)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子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恩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中就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演绎论证。

大前提: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论据)

小前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断)

结论: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也是论点)

(2)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是通过个别、特殊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论证方法。归纳法也是举例论证,不过所举之例较多,然后加以论证。

例如《达•芬奇画蛋有感》—题,有人这样写:“如果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以后会成为一代艺术巨匠;著名的意大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如果没有孩提时代的严格基本训练,又怎能成为闻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如果没有扎实深厚的武功和唱功底子,又怎么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随后归纳说:“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曾经„画过蛋‟,(收尾点醒题目很必要)即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本训练,有着扎实的基本功,都为万丈高楼的建造打下了深厚的地基,才使他们达到了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境界。”有前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最后归纳出来的道理是水到渠成。

6.反证法

顾名思义,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假设入手,论证假使的荒谬无理,从而间接证明假使的对立两,即正面所立的论点的正确性。这是论证方法的“奇兵”。从手法上说,反证法有两种:直接指出反西假设的错误和间接归纳出反面假设的荒谬性。

(1)直接反证,如论证“时间的重要性”,就先从不重视时间入手:论证它的危害和错误,由此间接证明了时间的重要性。又如,论“摸着石头过河”的必要性,先从反面论证不遵循科学规律,不调查研究盲目乱闯的弊端,再来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必要性,使正面立论的基础更加坚实。

再看下面一例: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仟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呢?很明显,那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这段文字中“如果”之后用的便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讲实事求是会怎样,而是从反而许不实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意义。

(2)间接反证,是一种归谬法,“归谬”,就是导致谬误。这种方法是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用它作为前提,导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仅用于反驳错误观点。如下例: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小结: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在一篇文章中要根据文章的论点,按照自己掌握和挑选的论据,灵活运用,合理兼顾,一般应综合运用二三种。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论证过程及要求

这里所说的论证过程是指在摆出论据后,结合论据与论点进行阐述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举论据后还要进行论证,才能更好地使材料为中心论点服务。

如何把论据与论点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呢?下面介绍了八种方法,请自己阅读后,完成后面的练习。

1.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学说或主张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阐释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意义分析时可由小见大,可从效果、价值、影响等进行高度评价或揭示危害。如:

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19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这一段画线句子就是意义分析,高度评价这种行为。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意义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2.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涵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

“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求质分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千金之效。

3.评价分析法

评价分析法,就是引述事例后,对所引述的事例作适当的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印证。例如,在论“节俭”时,引用了“曾国藩以俭诫子,其子曾纪泽终成出色的外交家;方志敏居官不贪,一生清贫,千古留名”的事实后,接着进行分析:

是的,“俭者心常富”,节俭能培养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而这正是一个人立业最重要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说饥饿是人生的作料,吃苦是一种资本也不无道理,而自觉戒奢尚俭则更是促人修身养性,磨练意志的有效途径。

这里,作者紧扣论点,对论据进行了评价性分析,这种评价分析使作者的观点得到强化。

4.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例如《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一文中引用爱因斯坦和华罗庚这两个事例的一段分析: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本段文字就是通过分析两人“脱颖而出”的原因,阐明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和“努力拼搏奋斗”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的观点。

5.条件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例如,一篇议论文在论述艺术修养与科学成就的关系时,有如下两段论述:

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怀疑他的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

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获得成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必要条件之一,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有了这一番分析,这一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就显得准确到位。

6.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以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例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再如《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段分析:

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补全分析法

从具体技巧来看,除了以上方法外,写议论文时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假如”“不过”“但是”“退一步讲”等词语,一篇短短的800—1000字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些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或者说“补漏洞”。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再如《谈意气》一文,在论述“人生需要意气”这个论点后,可以这样补全:固然我们追求意气相投,人生需要意气奋发,但是,我们也要防止意气用事。

8.辩证分析法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如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结尾处谈到“另一世界”时议论道:“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给巴尔扎克

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恰恰以联系的观点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练习】

一、根据下面的观点和事例给予论证。

论点: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论据:雷锋的事迹。

因果分析:

意义分析:

假设分析:

条件分析:

【解析】因果分析:正因为雷锋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了时代的楷模。

意义分析:正是从这许多平凡的小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高尚、纯结的灵魂。他像一个闪光的路标,激励着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假设分析:试想,如果雷锋没有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精神,他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吗?如果雷锋和我们中的许多人一样,不屑于做那些平凡的小事,又怎能成为时代的楷模呢?

条件分析:一个人只有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雷锋就是从小事做起,而使自己的一生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的。

二、简析下面两篇文章是如何辩证分析的

1.在《世界每天一个样》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先在叙写一位母亲诉苦说自己儿子没有进步时,这么说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他们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未来同属于大地。

【解析】这篇文章以“世界一天一个样”为题包含着发展的观点。文章从一位母亲的“诉苦”谈起,指出其“诉苦”的错误所在,即“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从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希望和前途。在行文之中,作者列举了巴尔扎克、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等典型事例,雄辩地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这样辩证说理就很有力。

2.下面是篇完整的文章:

评漂流的价值

自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青海省海拔662l米的各拉丹冬雪山——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所在。为了骄傲地说一声:“是中国人首先征服长江!”他们没有被前仆者的牺牲所吓倒,也没有畏缩于虎跳峡那几十米的落差,毅然投入这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中。

漂流壮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各异,称赞者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认为是冒险活动,寻求刺激。我对它的看法是:“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动。”

首先,我们不能把漂流单纯地看作是年轻人寻求刺激。试想一只古老的皮筏,载着血肉之躯,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搏击,此等壮举,难道是一般人所能为之吗?他们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呀!在过去那段令人辛酸的日子里,外国的炮艇轮船在长江上肆意横行,川江航道就是英国人首先打通的。国耻呀!现在,美国人又宣布要首漂长江,于是,以尧茂书为首的一批勇士站起来了,前仆后继,终于完成第一漂的壮举。所以,他们的精神实在可敬,能够催人奋进。

但即使是最支持漂流的人,我想,在看到那些伤亡报告的时候也不禁会摇头叹息:“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这是一场战争吗?是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战争。而作为20世纪的80年代的现代人,所使用的武器是什么呢?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是古老的皮筏。这场战争只能称为人以原始的蛮力与大自然的搏斗,因为人把他最具有威力、最强大的武器舍弃了,那就是人的智慧。就身体各方面的因素而言,人在自然界中是弱者。但是人类还是生存下来了,并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能够思维,具有智慧。而漂流的勇士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着那小小的皮筏被巨浪肆意戏弄,我不禁疑惑,这难道就是曾经邀游过太空与深海的人类吗?此为我不解之一。

那么之二呢?乃是我对漂流者过虎跳峡的方式感到吃惊。一个橡皮艇,密封的,四周捆上一些轮胎,人就在艇里,任激流冲打,里面的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漏水,使意味着死神降临;否则,功成名就,称为征服长江的英雄。试问,这行动与昏天黑地的赌博者有何区别?(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很明显,两者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高尚的。)如果说坐在皮筏里靠船桨与长江搏斗是使用蛮力,那么躲在皮艇里漂流又算什么呢?惭愧呀!

诚然,漂流者在精神上是足以称之为勇士,而在行动上呢?只能算是莽夫。进一步想,目前急待漂流的果真是长江、黄河吗?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不也像一条待漂的长河吗?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搏击吧!在这激流中,我们也能成为漂流的英雄!

【解析】这篇文章是针对长江第一漂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肯定了长江第一漂的积极影响,也点明长江第一漂存在的缺陷。一是使用的工具,二是过虎跳峡的方式,看法独到,辩证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理解与记忆

议论文行文结构四种模式

一、并列式:①分论点平行:②论据平行:

二、对照式(含类比和正反对比);

三、总分式;

四、层递式。

以下重点讲解层进式结构(就论证方法而言又称为层层深入法):

1、有多个论证层次,每个层次包一个分论点和证明这一分论点的论据;

2、各层次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而它们又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

这种论证方法,符号人们认识或思维活动的一般过程,显得顺理成章,便于接受;

这种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使得说理充分,论证周密,既能全面阐述论点的丰富内涵,又能深刻揭示论点的理论深度,从而将论点建立在坚定的理论基础上;

运用这一论证方法,在语言上又易显出一种递长层高的气势,能表现出一种气势美和力度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层进式结构模式举例:

(1)“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要善于发现

--要创造更好的答案

(2)“做伟大的老实人”:

引论--老实人的内涵。

本论--老实人的伟大之处。

A、忍:慎独,

B、对自己负责;恪尽职守,

C、对工作负责。

D、信:诚实;守信。

E、义:忠诚;执著。

结论--做伟大的老实人。

(3)以谈“勇气”为话题组成层进式结构。

(中心论点)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分论点1,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分论点2,勇气还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引申强调)勇气在今天是一种革命精神。 或者也可以这样行文:

(论点)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论证)道理论证--勇气很可贵;举例论证--勇气很可贵。联系实际进一步论证--勇气的确很可贵(个人的经历、体会)。总结强调:我们每个人都应培养自己的勇气。

还可以这样行文:

(是什么)诠释“勇气”,提出勇气是一可贵的精神--(为什么)为什么说勇气很可贵: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勇气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怎样做)怎样培养自己的勇气:努力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树立远大目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发扬拼搏进取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

以上四种议论文结构模式,属于整篇“老三段”模式,它们是生发出许多创新模式的基础。下面再列举几种常用的快速构思模式,供同学们模仿。

一、述料--引点--列据--证理

范文: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美国一所大学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里,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竟跳出锅外,安然逃生。过了一会儿,又将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时,研究人员从锅下悄悄加热,等到青蛙察觉有生命危险,想奋力一跃时,它却没有了拼搏的力量,而只能葬身锅底。(述料:简述材料)

青蛙在油锅中能奋力逃生,在温水锅中却丢失性命,这是为什么呢?在油锅中,身处险境,为求生存,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在温水锅中,身处舒适环境,失去警惕,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面临的危险,最后只能落得个葬身锅底的可悲下场。(简单分析)

青蛙如此,人也一样。当生话中的挫折、失败、不幸、艰险摆在人的面前时,人往往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勇气,排除万难,冲出困境,求得生机。相反,当生活在舒适、安逸、悠闲、奢侈的环境中,人往往会消极、沉溺,陷入无以自拔的地步,以致身败名裂。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我们要时刻牢记。(引点:由蛙到人,提出中心论点)

类似实验中青蛙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比比皆是。北宋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介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例。

李存勖得天下时,不忘其父李克用的遗志,以父亲留下的三枝箭激励自己,发奋创业,攻城略地,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到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他坐享太平,整日与优伶们泡在一起,“唱念做打”以致政事荒疏,国运日微。三四年后,祸乱迭起,终遭杀戮,“何其衰也!”(列据:按时、空、逻辑次序罗列有力依据)

一个动物的实验,一个历史的真实,难道不值我们深思吗?须知,挫折、失败、不幸、艰险,这对人无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前进中的障碍。但是,有压力才有反弹,有障碍、困苦,才有挑战、拼搏。这时,人就不仅会在精神上自强不息,在策略上也会小心翼翼。于是就有了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的可能。反之,舒适安逸悠闲奢侈,这一切却往往会使当事人忘乎所以,玩物丧志,失去挑战的勇气、拼搏的胆识,跌进甜蜜蜜、软绵绵的罗网,越陷越深,越缠越紧,就难免落下一个可悲的下场。培根说过,“奇迹在厄运中出现”,同样,厄运也多在游乐中降临。这些道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吧。(证理:深入分析论据,阐明论据的本质,揭示论据的意义)

二、述料--引点--分析--总结

范文:值得汲取的精神力量

古希拉神活中有一段关于西齐弗的故事。西齐弗受到大神的惩罚,他要把一块石头推到山顶,可是到了夜里,这块石头又自动滚下来,于是第二天,西齐弗还得往上推。这样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大神就是要通过如此手段来折磨西齐弗的心灵,使他在不断的打击中走向毁灭。然而西齐弗却没有被这种折磨摧垮,他以不屈的意志迎战这近乎残酷的苦难,终于挣得了最后的自由。西齐弗这种精神力量是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的。

那么,从西齐弗的故事中,我们能汲取哪些精神力量呢?(述料、引点:简述材料,提出论点)

首先,他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每次,当西齐弗推石头上山时,大神告诉他,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是,西齐弗没有被这种无望的艰难吓倒。他一心想的是,既然命运如此,我就挺身迎接,它明天滚下来,我就继续往上推。因为这种没有结果的命运已成了我命运的一部分,我只能勇敢地面对它,以求得心灵的安宁。

其次,它在严峻的环境中保持信念,相信顽强的韧性最终可超越不幸。所以它反复推石头上山时,心中毫无失败感。他深深懂得只要我能蔑视这种惩罚,坚持下去,那么,对于惩罚者来说,这种坚持本身构成了一种反击。于是,在彼此的较量中,我就有了取胜的可能。故事的结局也确实以大神的让步来证明了这一点。(分析:针对所引材料,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条分缕析,理论分析论证)

西齐弗的故事与我们生活中许多际遇相似,而他的这种作为,也应该成为我们处理类似情况的一个楷模。要知道个人能证实自己的命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能够掌握命的契机,反制命运的困厄,进而把痛逆的命转换为成功的使命,就更为不易。然而人却只有这样,才能替自己的存在谋求一条出路,并进而替人类、替世界开创光明、美好的前景。这,才是人的精神力量的真正体现;这才是人只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才是我们最应该具备的超越生活磨难的可贵品质。(总结: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更深一层的开掘,达到认识上的深化与升华)

三、立论--列据--析理

范文:多几个畏友好

我国古人认为,朋友有几种,“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是“密友”;“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是“贼友”。“密友”好,“贼友”坏,道理不言自明。然而,我国古人更主张,人应多几个“畏友”。什么是畏友?古人的解释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即在道德礼义方面互相勉励,在过错失误方面互相劝警。如果能真正交到这样的朋友,那么对自己品格的完善、事业的进步肯定是极为有益的。(立论:提出中心论点,对提出论点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略加说

明)

三国时的徐原与吕岱是一对畏友。徐原才智过人,吕岱荐他当了御史;但吕岱有了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批评,当着众人的面也绝不留情,常常使吕岱下不来台,可吕岱却十分敬重徐原。徐原死后,吕岱悲伤地说,失去了他,谁还能指责我的过失呢?此外,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与本•琼森也是畏友。本•琼森的第一部剧作是莎士比亚帮助他公演的。莎士比亚死后,本琼森曾沉痛地写道:“得意吧,我的不列颠,你拿出了这样的一个人,他可以征服欧罗巴的全部戏文,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界!”但是,本•琼森却对莎士比亚用“三把绣剑”描绘壮阔的“白玫瑰战争”的创作倾向进行过严厉的抨击。(列据:造出典型论据证明论点。)

一对古代官吏,一对外国文士,正因为他们能“道义相砥,过失相规”,所以能达到人生事业的最高境界,他们确实不愧是真正的“畏友”。孔子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我们生活在这个变幻万千、光怪陆离的世界,谁都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谬误,但人往往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此多几个“畏友”,实际上是多了几服清心剂和醒脑丸。这样,我们才会尽量地避免谬误,防止偏差,创造出和谐美好的人生乐章。(析理:对论据集中阐述,挖掘其深层的意味,揭示斯所包含的真谛,或辨识某些是非真伪,从而使论点得到理论上的证明。)

四、立论--入据--结承--迭据--总结

范文:年轻人要做时代的弄潮儿

青年人要做“弄潮儿”。弄潮儿一词,本是宋代钱塘江涨潮时,对“浮潮头而戏弄”者的昵称。苏东坡词中“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描写的是弄潮儿。如果将弄潮儿的含义引申到社会生活中,那么他应该是能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搏击的勇将,是具有不断奋斗精神的强者,是敢干挺身而出、牺牲自我的猛士。一句话,应是凝缩着时代精神和个人人格力量的伟丈夫。(立论:提出论点,再对提出论点的背景、前提等相关情况略加说明。)

在我们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堪称弄潮儿的青年英才是很多的。下西域的班超,抗金兵的岳飞,举义旗的李自成,是时代的弄潮儿;慷慨赴死的谭嗣同,蹈海醒民的陈天华,仗剑去国的秋瑾,是时代的弄潮儿;其实,像李世民、朱元璋、努尔哈赤这样的英雄豪杰都堪称为时代的弄潮儿。(入据:第一次进入论据的阐述。这一次阐述中的论据,一般是较古老、较悠远的历史论据,甚至是从寓言、传说、轶闻、掌故中挑选出来的论据。)

上述这些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称得上时代的弄潮儿的美誉,就是因为他们能在时代的大潮中搏风击浪,勇敢奋斗,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新路,至少是起了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时代,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具有弄潮儿的胆略,与时俱进,发挥出较之古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更为强大的人格力量,为祖国的振兴,为中华的腾飞作出贡献。(结承:在入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的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作出小结。)

近几年,我国涌现出的这样的弄潮儿举不胜举。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实现了无数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国家强盛的梦想,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顺利收回了香港、澳门、也为台湾的回归,和平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邓小平是新时代最伟大、最英勇的弄潮儿;而置自身利益于不顾,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英勇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为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而无私奉献的白衣战士,他们难道又不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的,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弄潮儿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以生在这样的时代而骄傲和自豪。(迭据:在小结转承之后,再一次进入论据的阐述,而这一步中的论据应该是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现实论据。) 观古而论今,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弄潮儿不愧是时代的勇将、时代的强者和时代的猛士,是叱咤风云的时代伟丈夫。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人所代表的性格,

一个精神是青年人所代表的精神。”生长在今天的青年,更应该用我们青年的朝气和热血,塑造我们时代的性格,光大我们时代的精神。让我们都来做时代的弄潮儿吧!(总结:在前面采用双重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在当前时代的指导意义,或者提出对某些现实问题的见解,对全文进整体性总结。)

五、引--提--析--联--结

范文:中学生打工利与弊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男女,怀揣着一个个金色的梦,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车,走进了他们梦的乐土,开始了他们的打工生活。他们中许多是中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学生打工是利大还是弊病大呢?(引:列举有关现象,有文彩,自然,使话题有针对性,一般不超过一百字)

我们的回答是:弊大于利。当然,这里说的打工不是指国外以及我国一些城镇的学生寒暑假短期锻炼,体验生活。(提:观点鲜明正确,做必要的补充、阐释,这是论点到论证的过渡,一般不超过三百字)

就家庭而言,中学生外出打工而放弃继续深造,这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的确减轻了家的负担,甚至还能够为家庭增加收入,对于一个家庭--至少对于一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高兴的事。

然而,它带来的负面效应却是无法估量,也无法弥补的。

首先,……。其次,……。另外,……。(议:理论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一般不超过三百字)

二十一世纪是一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中外时代特点,对人才的需求形势)(联:联系时代、社会,举例为主,进一步论证论点,举例要古今中外结合。一般不超过四百字) 总而言之,占学生打工,有利有弊,但弊多于利。我们应该……(结:收束全文,回应论点,简洁有力,不超过一百字)

结构示意图:

引:由社会生活现象,引出论题。100字

提:提出观点,表明态度。100字

析:就事论事,浅层分析。300字

联:社会背景,深层拓展。400字

结:回应论点,再次强调。100字

考场写作议论文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点:

1、 论证结构模式的理解和牢记;(思路清晰)

2、经典材料的新用、新颖材料的活用;(材料扎实,内容充实)

3、议论文也要讲求文采,论证要形象化,语言要散文化。(有文釆)

议论文写作的四个步骤:

搜集材料(理论和事实--尽可能多地列举不同点,由已知点联想到更多的点)

整合材料(优化主题--选择几个小切入点,确定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逻辑关系补充新内容。这个过程是议论条理化的关键。)安排结构(整体结构多是总分式,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分析问题多表现为递进式或并列式结构。)

写出提纲(用简明的语言标记出来)

如“红眼病要不得”提纲:

第一层:嫉贤妒能,恶语中伤,损人形象是“红眼病”的典型表现。

第二层:个人私欲膨胀,心胸狭窄,是“红眼病”产生的根源。

第三层:伤及他人,危害社会,是“红眼病”的不良后果。

第四层:不怕闲言碎语,反对嫉贤妒能,是我们对待“红眼病”的态度。

特点:整体结构层进式,层内结构并列式。

思路形成过程训练:

(材料)植物的叶序,尽管并不相同,但相邻的两片叶子总是不重叠的即使同一枝条上的叶子,也互不遮挡,于是形成镶嵌式的排列,也被为“叶镶嵌现象”。显然,从科学角度来看,叶片之所以这样排列,唯一的目的就是能使植物尽量多地承受阳光和雨露,更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能维系它的生存。

植物的这种现象给予我们人类很多启示,请以“生存”为话题,写一议论文。

1、搜集材料:(1)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2)团结就是力量;(3)生存总有合适的方式;

(4)要给别人留下一点位置;(5)找到人际的空间隙;(6)为了生存,要不懈地努力;(7)寻找与别人的最优组合;(8)生存需要竞争;(9)生存需要勇气;(10)生存的规则……

2、整合材料,安排结构:

方案一:(1)+(4)构成并列式结构。

方案二:(1)+(8)构成递进式结构。+竞争需要讲究方法。

方案三:(6)分解为分论点--生存不仅是为自己+不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潜能。

附:

状元高考作文秘诀:

1、 积累素材

2、 熟悉例子;

3、稳中求新,不写怪异、不熟悉的体裁、题材;

4、积累练笔;

5、有意训练章法;

6、切口要小,问题要大;

7、有序整收集材料;

8、积累报刊文章素材;

9、注意平日积累,多看前卫时文。

写好作文三件事:

1、材料积累;

2、思维训练;

3、写作程序和行文能力的训练。

后记

许多年前,一个略懂武术的朋友对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武师收了两个徒弟,师父天天教两个徒弟学习本门派的四门棍法。这种棍法是棍术中的一个小派,也就是说,哪怕你花一辈子精力去练习它,你也难成武术大家。三个月后,小徒弟决意另投名师。之后的三年中,小徒弟云游各地,访求名师,学会了武当剑、少林拳、无影腿。最后,他回到启蒙师父那里,想和从前的师兄比一比高低,师父同意,结果呢,师兄用简单的四门棍法将见多识广的师弟打败。简单的却打败了复杂的!人心不要太高。守住简单的模式,反复磨练就会成为经典。我们总结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和一系列典型的素材资料,供同学们平时反复模仿和诵读。我们不奢望学生们成为大作家,只希望学生们在考试中成为应试作文的高手。我们强调一个理念:反复磨练最简单的,就会成为最经典的。(以上资料由龙绪怀老师整理)

“一、三、五、九”议论文写作模式

1、一个中心。论点要求:准确鲜明,无反动观点,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针对性强。针对生活实际,要求青年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去认识解决生活问题。力避片面偏激。用方法引出论点,不得已时开门见山。体现思辨和文学的统一性。

2、三则材料。论据要求:普遍性。言简意赅,不需详尽描写叙述。要能证明观点。材料与分析相结合,不能堆砌罗列。经典材料与现实材料相结合。

3、五个段落。第一段:引用诗文,摆现象,排比,比喻用法,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二段将中心论点分解成第一个分论点统领该段。举正面事例,分析论证。第三段将中心论点分解成第二个分论点,统领该段。举反面事例,分析论证。第四段在前面两段的基础上把中心论点分成第三个分论点,举正面事例,分析论证。第五段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4、九百来字

不少于850字,不超过900字。

拟写提纲要求:

——确定中心论点

——分论点的一正一反一递进安排,第一个分论点用正面,第二个分论点用反面,第三个分论点递进,从现象到本质深入分析或辩证地看问题。

——材料选择,每一分论点用一则材料,计三个事例材料,另加二个理论材料。 ——首尾安排,最后一段要回应第一段或照标题。

——过渡安排。注意每段最后一句与下段第一句的自然勾连关系。

强化结构要求:

结构规范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充实内容。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的作用,学会把熟悉的材料加以化解,学以致用。语言表达要求自然 流畅就行,不必文采华丽,最好有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乡土气息。

议论文写作四点法:

论据

爆炸性材料:要新,灵活运用当前新闻材料,3个材料要巧安排,一正一反一递进,如此做可加分。

立意

见识为贵:要会煽情情,幽默,对目前最新材料有自己的见解。

思路

第一步摆现象第二步求实质第三步挖根源第四步给办法

模式

按照“一三五九“模式

作文五:《有关劳动的作文》1600字

有关劳动的作文

有关劳动的作文(一)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但劳动又是艰苦的、辛劳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世界不断的变化中,是什么推动的吗?或许有些人不太清楚吧?

人类的一切都来源于自然,但自然中的东西也不是现成的。这时我们就要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劳动了。而“劳动”这个词就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最需要体力的支持。简而言之,劳动是很艰苦的、辛劳的,因此人们常说“劳动最光荣”

大家知道“五一劳动节”为什么要放假吗?当然,这是有一段渊源的历史>故事的!   相传地主时期,农民受地主压迫,一天劳动量长达22~24小时,农民长期如此,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农民们终于受不住了,开始抗议,抗议持续了一段时间,地主感到了一些恐慌,就派人镇压。可越是这样,农民们的响应就越是激烈,最后,终于推翻了黑暗的地主专制的社会。农民们都恢复了自由,有了自己的田地,为自己劳动着。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假日,在这一天里,人们可以好好休息、放松。“五一劳动节”就是这样来的。

而我们今天的劳动节就变成了一个小长假,人们可以一家人出门旅游。

如今的劳动十分轻松,不会受无止境的强迫。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今社会美好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新一代用一砖一瓦再创“美丽商丘”。

有关劳动的作文(二)

今天,我看见妈妈在房间打扫,我想:妈妈没有人、帮忙,一定很辛苦。于是,我就拿出一把扫把帮妈妈扫地,扫啊扫啊,累得我满头大汗。

这时,我心想: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干脆今天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说干就干,我又拿了一块抹布,帮妈妈擦窗台,妈妈看见了说:“孩子你长大了,学会做家务了。”我说:“这是应该的,谁叫我是你们的女儿。”妈妈说:“你先拿着抹布,去把那五个花瓶擦一下,不要弄破了!”“对了,你把那些衣服拿到外面晒一晒,把我们昨天吃剩下的菜给小狗吃”“你上楼把房间整理下,书柜乱七八糟像猪坑一样,再用毛巾把桌子、沙发、楼梯等统统擦一遍,把它们擦干净迎新年。”“好的,母亲大人。”一开始,我先拿来一个盆子装满了热水,找来一块毛巾,把它放进水里泡湿再挤干,再拿来一张报纸,先用毛巾和报纸擦桌子。所有桌子被我擦得金光闪闪。接着我又去擦沙发,用毛巾给沙发洗澡,上下都擦得很干净。望着光洁如新的沙发,我干劲十足。我又去擦楼梯,我拿着毛巾从一楼到三楼一层一层往上擦,不放过任何一块污渍。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劳累了一天的我终于把家里全部擦得亮晶晶的。

晚上,妈妈向我竖起大拇指,夸我是个能干的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劳动真快乐!

有关劳动的作文(三)

今天是星期六,又到了我们家大扫除的日子。我想:都说劳动是快乐的,我不妨也来试一试。说干咱就干,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那你就先把你的房间的书桌和窗台大扫干净吧。”我一手拿着抹布,一手端着水盆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窗台。   我将抹布放在一个地方,然后拿了些洗衣粉撒在抹布上,然后开始擦窗台。幸好窗台不算太脏,我才能轻松红地擦干净,但是我的书桌可脏了,因为平时没注意,现在已

经变成“灰尘桌”了。我忽然想到开学时老师不是让我们给课桌“刷牙”吗?这个办法应该行,因为现在我的课桌已经干净了。我急忙拿了一支不用的牙刷,正准备拿牙膏,谁知妈妈说:“你不用拿牙膏,用”威猛先生“吧。”“威猛先生”是一种除垢剂,我半信半疑地说:“那我试一试吧。”

我将“威猛先生”倒了一些在书桌上,哦,不不不,是“灰尘桌”上,我又将洗衣粉扭开,准备“扫荡”残余污渍。

过了一会儿,我拿起牙刷开始为我的“灰尘桌”刷它的“牙齿”了,不一会儿,我发现除垢剂不够了,我只好加了一些水,但还不够,我一下加了许多水,因为我的书桌边上有塑料条,所以不会漏水,这下可好了,百分之七十的面积都被清洁了,剩余的,就要用洗衣粉了„„才十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将我的书桌打扫的和新的一模一样。看着洁净的书桌,我的疲劳一下子化成了喜悦与自豪。

啊,劳动真的是快乐的!

作文六:《劳动关系论文》4900字

我国现阶段劳动争议数量大幅增长的原因分析

劳社保092班  42号  王赞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5298381293    871293490@qq.

内容提要:近年来, 我国劳动争议总量持续大幅增长, 争议内容日益复杂, 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客观地分析我国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我国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劳动争议数量 原因分析 主观 客观

一、引言

劳动争议的实质是一种与劳动有关的权利与义务之争, 其影响面较广, 涉及到劳动者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 处理不好, 甚至可能影响到经济、政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劳动关系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劳动争议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近年来, 我国劳动争议总量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数量持续大幅增长, 争议内容日益复杂, 处理难度不断加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1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1 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

劳动争议案件已达48. 4 万件, 涉及劳动者143 万人。劳动争议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客观地分析我国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是据以制定相应措施的前提, 对于预防劳动争议、维持和谐的劳动关系及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我国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有关劳动争议原因的文献非常之多。傅小龙、王秋娥(2009)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劳动争议产生的四个原因: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规划、监管不力,劳动执法力度不强;劳资双方实际地位的不平等性;劳动关系双方主体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劳资关系双方的法律意识与劳动争议之间的关系,范战江(2008)认为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很弱, 劳动争议不易发生;法律意识很强, 劳动争议也不易发生;就是在法律意识似弱不弱、似强不强的情况下, 劳动争议最易发生;而目前, 我国劳动争议双方当亭人的法律意识正处在第三种状态下。翁杰、周必(2009)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关系恶化现象, 其中有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高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行业私营企业比重的增加与企业劳动关系恶化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将改善劳动关系,行业平均利润率或企业人均利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劳动关系的改善, 因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是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林建玲(2009)提出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加剧显著地受到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王艳平(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影响劳

动争议的回归模型中五个解释变量(社保与劳动合同、培训、工会、报酬与劳动环境、参与管理与发展)里面报酬与劳动环境对劳动争议的影响最大最为显著。本文在借鉴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劳动争议数量大幅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思辨式的分析。

三、劳动争议数量大幅增长的客观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下隐性劳动争议的显性化是现阶段劳动争议大量发生的历史原因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企业的决策权过多地集中于国家, 同时, 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也是相对明确的, 企业只是国家政权的附属, 即使发生了侵犯劳动者利益的事, 其责任方也往往是上级计划部门而非企业, 因此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争议较少发生。另一方面, 在从1956 到1986 年这段长达30 年的时期里, 由于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认为劳动争议必然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 各级劳动行政机关设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相继撤销, 对劳动争议案件改为依照一般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方式进行处理, 人民法院也不再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在此种情况下, 即使发生劳动争议, 劳动者也往往欲告无门。然而, 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劳动者法律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 劳动争议由隐性走向显性, 已成为现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造成当前劳动争议案件持续大幅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变化。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

特点。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过渡到现在公有制经济形式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及股份制、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的状况, 随之而来的便是劳动关系的复杂化。相对于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更加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一些经营者为追求利润, 无视劳动法规, 强迫职工延长劳动时间, 降低职工待遇, 职工应当享有的保险、福利等合法权益也没有保证。对于这些新出现情况和问题, 我国立法和劳动争议处理部门尚未制定出完善的政策和法规, 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 致使劳动争议不断发生。

劳动力相对过剩,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权利义务上严重失衡,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独立的主体, 均享有其法定的权利与义务, 双方通过双向选择建立劳动关系以后, 又在此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关系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作进一步的约定。但在当前劳动力相对过剩与相对贬值的背景下,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在权利和义务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一些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肆意增加各种苛刻条件, 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动过程中也常常单方面变更、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者应当享有的保险福利、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不规范用工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经营者甚至无视劳动法的规定, 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这些都是引发劳动争议的重要原因, 也是造成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的高申诉率和高

胜诉率的原因。

劳动立法落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推进, 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的劳动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建立、变更和解除从过去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命令调节逐步转向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在此过程中, 劳动关系的主体和内容都在变化,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及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不断发展, 国家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也主要采用法律手段, 但是与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关系相比,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首先,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 但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包括劳动基本法、劳动就业法、集体合同法、职业培训法、劳动监察法等重要单行法的较完整的法律体系,这就难以依法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 不但使侵犯职工权益的争议案件不断发生,而且加大了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难度。其次,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的变革使得许多劳动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变化了的经济关系下更加复杂的劳动关系, 许多劳动争议无法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予以处理,这也是造成当前较高的劳动争议发生率的原因。

四、劳动争议数量大幅增长的主观原因

体制、政策和法律等客观条件固然是造成我国当前劳动争议高发率的主要原因, 但劳动争议所涉各方的主观原因也不可忽视。《劳动法》赋予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力, 要求双方必须严

格履行劳动合同双方约定的条款, 但在《劳动法》的执行过程中, 不按规定建立劳动关系、不按合同办事、拒不履行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对劳动关系双方的有效监管、对已发生的争议处理不力, 等等, 这些都是导致劳动争议大量发生的主观原因, 这主要涉及用人单位、劳动者及地方政府和劳动行政部门三方的责任。

(一)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调整劳动关系问题上, 还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 如使用相对原“固定工”意义上的“临时工”不缴纳社会保险的行为, 私招乱雇外地务工人员, 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各种形式的不规范用工; 在劳动过程中也存在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各种现象, 如随意增加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 无故拖欠、克扣劳动者报酬等, 更有甚者竟然殴打、体罚和侮辱劳动者, 这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尤其突出。

对于私营和个体经营者来讲, 不可否认, 他们中确有因不懂有关法规而违反劳动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 但也有一些外国不法投资者, 利用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吸引外资的宽松环境, 牺牲劳动者的利益来赚取更大利润。

(二)从劳动者方面分析。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 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解除由过去死板僵化却相对稳定的模式变为由市场选择、优胜劣汰的新的模式, 企业自主用人, 劳动者自主择业,工资和福利均受市场变化的影响, 劳动者一时还不能适应这种转变, 就容易发生劳动争议, 尤其是当企业经营不善,收缩、清算甚至破产的时候, 更易引发集体劳动争议。

另外, 部分劳动者迫于就业压力,或由于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较差,与用人单位签订不公正的劳动合同, 在工作中也接受了用人单位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 这些都给日后的劳动争议埋下了隐患。

再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允许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劳动者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有权选择工作。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进入市场,谋求和选择职业, 其主要目的在于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 在利益的驱使下, 加上劳动者本身法制观念淡薄, 就会产生违反用人单位的生产制度和劳动纪律,或者无视法纪, 违反劳动合同的规定,不按正常的手续离岗、离职甚至带着本企业的商业机密跳槽到其他单位, 导致企业的利益遭受损失, 从而引发劳动争议。虽然由企业提起申诉的争议在全部劳动争议案件中只是少数,但随着人力资源在企业中重要性的日益加强和劳动者知识、技术素质的提高, 这越来越成为引发劳动争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个别地区的领导者单方面强调经济发展, 忽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动关系的监管和协调上, 对当地的重点企业、利税大户另眼相看, 实行不同的标准, 不能严格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这种特殊照顾的结果必然导致劳动者的利益收到损害。还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却有意无意地曲解“优惠”的含义, 为引进外资,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竟然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中, 担心执法公正会影响外商的“投资好感”, 殃及自己的“政绩”。引进外资是改革开放的应有之义, 给予外商优惠条件是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而不是给予法外特权, 更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

代价换来经济的一时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 造成我国劳动争议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是劳动争议这一经济和社会现象产生的经济基础, 劳动争议是此基础下的必然产物。从现阶段劳动争议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讲, 即包括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策法规体系相对滞后的客观原因, 也包括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地方领导者等方面的主观原因。分析和研究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理劳动争议, 当前, 我们应当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劳动法制建设, 建立和加强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和三方协商机制, 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等。有关劳动争议的系统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处理机制的建立是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都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傅小龙,王秋娥.“企业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 .学术

要论,2009,(2).

[2]范战江.“我国的劳动争议及其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08,(7).

[3]翁杰,周必.“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会影响企业的劳动关系吗?——基

于浙江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 .财经论丛,2009,(6).

[4]林建玲.“劳动争议探析”[J] .法制与社会,2009,(5).

[5]王艳平.“中国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南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8.

作文七:《劳动关系论文》3200字

浅谈基层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摘要:企业和员工是组成劳动关系的两方,企业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员工一方处于被动地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积极发挥工会的作用。因为工会既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又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参与协调者,具有双重地位与身份。因此工会在劳动关系关系双方之间有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沟通信息、反映情况、反映要求,并能使劳动关系双方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保护和谐的劳动关系,形成企业利益共同体,从而达到劳动关系双方共赢、和谐发展。

关键词:工会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更是亿万百姓的殷切期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社会。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在促进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中工会责无旁贷这也是工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一.工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工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工会要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是从根本上维护好职工利益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赋予工会的神圣使命。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党对工会提出的根本任务党和工会的关系是一个“同心圆”工会组织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外圆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内圆。工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外延”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是实现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工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有科学准确的工作定位。工会应协助党组织和行政不断解决协调劳动关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与呼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以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企业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是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任务。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生存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追求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以“两促进”、“两满意”实现劳资双赢为目的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制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主流。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职工为根本努力实现企业劳动关系两个主体利益要求上的双赢为企业发展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奠定基础。企业的发展需要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职工个人收入的增长需要建立在发展生产、增加积累、提高效益的基础之上。为此必须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生产力的诸要素才能形成有机整体和现实的和谐劳动关系才能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广大职工群众的迫切要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由于广大农民工对企业制度、管理上认识不同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从而需要一个组织在他们困惑的时候给他们排忧解难在他们生活困难的时候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的合理要求得以实现从而达到保持队伍的稳定。

二.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作用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工会作为

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有着数以万计的基层组织建立了覆盖各个产业、行业的信息网络渠道建立了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工会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了协调劳动关系这个根本抓住了以职工为本这个前提充分发挥工会的特色和优势切实履行好维护职责推进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工会一定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1.以职工代表大会为载体落实好五项民主权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业职工行使表达权的主要形式也是促成劳动关系协调稳定的基本制度载体。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职工群众参与本单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是企业实践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落实职工民主管理的各项权利。一是知情权。职代会有权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各单位有义务主动提供。二是建议权。职代会有权对项目的各种重大决策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三是监督权。职代会每年对项目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项目工会每年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职工参政议政职能为项目的建设管理献言献策积极参与项目的管理。

2.以帮扶工作为依托实施好送温暖工程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如失业严重、就业困难、收入悬殊等社会问题。职工群众能否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化解低收入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会要把职工群众的冷暖时刻记在心里切实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努力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更好地服务职工、吸引职工、赢得职工把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周围维护社会的稳定。帮扶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直接具体的体现。工会要发挥帮扶困难职工的主渠道作用以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为依托建立帮扶困难职工快速反应系统实施好送温暖工程真心实意为职工排忧解难当职工贴心人。基层工会每年统计困难职工群众信息及时上报上级工会组织对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坚持夏送清凉冬送温暖。坚持“三不让”承诺不让一名职工家属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工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力所能及地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3.改善生活条件、营造和谐氛围建筑施工项目一般工作环境都是在山区戈壁高原。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生活单调。如何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工会组织的一样重要工作。加强工地“三工”建设为职工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场所。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样的问题活动为员工的业余生活增添光彩。基层工会需要开展的工作还很多需要我们基层工会负责人在工作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拓展思路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维护员工利益。

三.工会应作的努力

1.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完善分配协商机制,同时推行签订工作时间、劳动安全、补充保险、劳动合同管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专项集体合同。

2.坚持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通过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落实职工民主管理的各项权利,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巩固和深化厂务公开工作,让职工群众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样既有利于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拓宽反映职工意见的渠道,推进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又有利于增强企业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有效地落实职工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推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4.建立劳动调解机制,依法协调劳动关系。通过建立健全工会参与机制、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机制、工会劳动争议预警和处理机制、帮扶机制;通过基层工会吸纳职工入会、扩大工会覆盖面;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落实职代会审议企业重大决策;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以

改制企业和非公企业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困难职工群体为重点,切实维护他们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劳动经济权益和民主权利,精神文化权利及社会权利。

参考文献:

[2]金蕴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张峰;朱晶华;徐国良;;论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作文八:《劳动关系论文》3200字

内容摘要(约150字左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日趋复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企业和谐和企业发展的基础。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建立和谐企业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实现企业和谐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新时期企业工会工作的着力点。企业工会应在参与促进、监督维护、协调沟通、激励引导以及与政府保持良好的互动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3个)

和谐    劳动关系    工会

正文(约3000字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升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分配方式、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工会作为企业劳动关系中职工方的代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就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发挥好工会这一基本职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国总工会《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企业工会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所以,不论从法律的角度还是工会的职责上来说,企业工会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如何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自身学习,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寻找法律依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更加显现,一些影响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矛盾与不足更加突出。国企也不例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建设和谐企业的客观要求。企业工会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当加强学习,充分认识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推动构建和谐企业中找准切入点,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发挥矛盾双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沟通信息、反映情况、反映要求、源头参与,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作摆在工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纳入工会总体工作目标之中,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进行详细而全面的部署,使之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企业与职工良性互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的有效载体。首先,工会领导和各级工会干部要认真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法》《工会法》等法律条文,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增强法律常识,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打下基础。其次,工会干部要提高依法工作的能力,依法理顺和规范本单位的劳动关系,协同劳资等部门对本单位的劳动合同条款逐条进行梳理,及时进行修订、补充。第三,组织引导职工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让职工学法、懂法、守法、执法,减少因不懂法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使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在学习过程中,要使企业与职工达成共识,共谋企业发展、共享企业成果,推动和谐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目的是构建和谐企业,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以人为本,“人”是决定因素,各级工会组织要努力满足职工个人的发展需求,把提高职工素质当作一项最大的福利,让职工终身受用。要积极搭建职工展示才华的平台,满足职工成长成材的需求,在

职工实现自我价值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搭建职工学习成才的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已经成为企业和职工的共识,工会组织要以此为突破口,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学习成才活动,鼓励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先进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文化底蕴、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合作习惯,不断地提高学历层次、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发展能力。

搭建职工岗位成才的平台。工会组织要围绕生产难点、经营管理的重点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在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合理化倡议”、“节能挖潜”等活动,结合实际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组织开展以比安全、比工时、比质量为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把安全、质量、效益等内容纳入竞赛中进行考核,激发职工活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领职工争做“文化”人。维护职工的文化利益是企业工会的职责所在,参与企业文化活动更是职工所需。传统的职工书法摄影展、合唱比赛、文艺演出、登山等文化娱乐活动依然受到职工的热情期盼。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便于职工发展特长,能够引领广大职工学习先进文化,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保证职工正常工作的顺利进行,争做“文化人”逐渐成为新时期职工追求的目标之一。

3、建立长效机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有力保证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在于切实维权,切实维权的根本在于建立、完善与落实长效机制。

要与党政部门建立联手维权互动机制。工会组织要做到源头参与,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不足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工会的思路、观点和主张,代表广大职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要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紧紧抓住提高一线职工代表比例、提高提案质量、坚持领导人员述职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实行“票决”制度等,不断规范和完善各级职代会的组织制度和运作程序,做到凡是企业重大决策及时向职工群众通报;企业重大政策出台前及时征求职工群众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由职代会审议通过;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向职代会述职述廉;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经职代会民主选举产生,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要进一步健全厂务公开制度,满足广大职工的知情权。满足职工对企业的知情权是企业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的要素之一。工会要完善落实《厂务公开实施办法》,明确厂务公开的原则、内容、形式及承办单位,最大限度地让广大职工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在满足职工知情权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参与权,努力做到公开、透明、增强主人翁精神,调动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作用,确保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要完善协商机制。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平台。工会要坚持平等协商、劳资两利的方针,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签订《集体合同》,定期对《集体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和测评,同时要和企业行政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使《集体合同》真正成为约束劳资关系的法律文件,真正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真正成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保证。

4、建立劳动争议预防机制。

搞好劳动争议预防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加强超前防范,就是从企业革新发

展所引发劳动关系变化的动态出发,做到从思想上、制度上积极疏导和堵塞发生劳动争议的各种因素,从而使企业劳动争议调处从被动的受理调解转为主动地避开和减少争议的发生。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为从思想上堵塞发生争议的漏洞,应从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入手,充分发挥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 组织劳动争议调解成员和职工法律工作者为职工开展法律咨询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竞赛,提高企业领导的依法管理水平,增强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完善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切实做好职工劳动合同续订工作。职工劳动合同期满,企业与职工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是诱发劳动争议的关键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要不断完善和规范调解工作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做到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订立、续订、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确保本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社会团体,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有着必不可少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会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为凸现。工会依法履行基本职责,保障职工在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实现职工的合法所得,满足职工的物质需要,从而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劳动关系法》

百度文库

人民日报

《中国职工教育》

十七大报告

《合同法》

作文九:《劳动关系学论文》3400字

非典型性劳动关系保护亟待加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劳动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呈现出非标准化的趋势。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在我国更是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展开。劳动合同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人身依附性内涵的发展变化都需要我们对我国的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界定。

关键词  非标准劳动关系  非全日制用工  劳务派遣  辞职制度

正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劳动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呈现出非标准化的趋势。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在我国更是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展开。劳动合同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人身依附性内涵的发展变化都需要我们对我国的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界定。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与标准劳动关系相区别而存在的。标准劳动关系,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一重劳动关系、八小时全日制劳动、遵守一个雇主的指挥等为特征,法律在调整时也建立了相应的最低工资。非典型劳动关系是伴随着弹性就业(包括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季节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家庭就业、待命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等,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劳务派遣、兼职、非全日制用工、承包经营、临时用工等)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劳动关系,虽然劳动保障部于03年出台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但基本上出于失范状态。刚出台的《劳动合同法》特设了“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二节,也远不能涵盖所有的非典型劳动关系。

一.从家政服务看非全日制工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建纪在一份工作报告中透露:全国家庭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并已吸纳1500多万人就业。家政服务业作为解决再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越来越被重视,逐渐成为一种运行机制进入经济生活。

首先是社会保险严重缺失,家政服务人员基本上没有享受社会保险。家政服务人员很难与雇主形成任何一种劳动关系,从而失去了社会保险的最后屏障,当他们遇到失业、疾病、或因从事雇佣服务活动而负伤时,得不到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保护。另外,由于家政从业人员收入普遍较低且工作不稳定,他们无心、也

无力投保。

其次是家政服务合同领域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大多数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没有与家政服务公司或雇主签定劳动合同(劳务合同);二是即使已签订的合同,也在订立、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首先是工资水平明显偏低。由于家政服务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法调整范围之外,不适用最低工资标准,政府对工资没有底线限制,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需极不平衡的就业大背景下,技术含量较低、从业人数比重较高的普通家政服务类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偏低,许多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从肯德基的派遣案看劳务派遣

1995年,山东农民工徐延格来到北京肯德基公司从事仓储搬运工作,10年来始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2004年6月,徐延格与时代桥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后来才知道成了该公司的派遣工。2005年10月12日,徐延格在一次配货过程中忘记贴标签,肯德基公司便以“违反配货操作规程”为由将其退回时代桥公司。同日,时代桥公司与徐延格解除劳动合同。徐延格认为:自己在“肯德基”连续工作了11年,应当属于“肯德基”的职工,即使解除劳动合同,“肯德基”也应按相关法律规定支付其11年工龄的经济补偿金2万余元,遂起诉到法院。2006年6月12日,一审法院作出判决:认定徐延格与肯德基未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徐延格的请求被驳回。2006年6月26日,徐延格提出上诉,同时向北京市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确认自己与时代桥公司的劳动合同系受胁迫所签,属无效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如今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我国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尤其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自发选择的结果。它应当作为一种非标准化的用工形式去认识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对于劳务派遣存在的弊病应当作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对待,通过加强雇主义务的分配,以法律规范的方式去解决。徐延格案件的出现恰恰说明了我国在建立规范的劳务派遣市场、促进劳务派遣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从学生打工看非标准劳动关系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于2006年12月26日首次发布的非全日制职工小时

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广州市执行一类标准,即每小时7.5元。此后,当地媒体接到了在广州某麦当劳餐厅兼职的大学生小陈的投诉:她的工资是4元/每小时,外加1.3元/小时的就餐补贴。另外餐厅还规定,只有连续工作4个小时,餐厅才安排15分钟的休息,包括吃饭时间。为此当地媒体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洋快餐给打工学生的工资都低于上述标准。为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界定学生打工法律性质的争论。

在校学生在外打工并不是1995年公布的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1995年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09号文)明确,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在校学生肯定也就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在校大学生打工根本不是择业行为,更不是就业行为。同时该规定明确,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应当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在校大学生不是就业,当然也不可能去办理录用手续,就是去了,行政部门也不可能受理。对于在校大学生打工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也是不予受理的。全日制用工的管理与服务,其中包括档案保管、保险代理、公共职介,这些也都是在校大学生根本不能也不必享受的待遇。如果将在校大学生纳入这一规定进行规范,就会和现行制度发生全面的冲撞。因此在校学生打工在我国只是雇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者,受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

四.从飞行员跳槽案看员工的辞职制度

1996年9月,丁某、府某转业在中国东方航空江苏有限公司任飞行员,双方在无固定期劳动合同中约定:作为飞行员的乙方在约定服务年限内要求解除合同时,甲方可按规定协议向乙方收取各类赔偿补偿费用。2004年7月,二人递交辞呈但未获同意。随后两人不再去上班,公司亦停发工资待遇,但未给办理解除合同手续。同年12月7日,经江苏省劳动仲裁委裁决,二人与公司合同自2004年8月13日解除,丁某一次性赔偿公司培训费38.8万元,府某赔偿33.8万元。航空公司不服,于同年12月向江宁区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最终判决丁、府与航空公司解除合同,但因违反服务期限约定构成违约,二人需赔偿航空公司培训费等损失100万元。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择业的权利。那么飞行员也属于

劳动者,他们有劳动权,享有自由择业权。在目前法律框架下,飞行员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只要没有依法签订服务期,那么飞行员作为劳动者就具有辞职权。但作为特殊的劳动者群体,法律必须对飞行员跳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防止恶性竞争的行为进行限制。面对航空公司对飞行员的高额投入和飞行员违约后所造成的损失,培养飞行员的航空公司理应得到一定的赔偿。但要把所有的赔偿责任归于飞行员个人承担显然不妥。跳槽的背后是两个航空公司的较量,飞行员流动产生的利润主要还是归航空公司。因此解决飞行员跳槽的问题可以借鉴足球运动员转会制一样,制定出一定的转会规则。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劳动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劳动法适应新情势,在价值理念、劳动法定位、调控模式、调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劳动合同法》总结了十多年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经验和问题,运用日益完善的立法技术,对劳动合同制度涉及的全部内容作出了系统化、专门化的法律规范。同时,这部法律还针对民主管理、劳务派遣、灵活就业、竞业限制等传统劳动关系领域没有规范过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不仅规范了用人单位、劳动者的关系,还进一步指引了市场经济中政府、工会组织在微观劳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则是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所在,也是市场经济中劳动立法的核心价值所在。《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也只是从行为规范层面提供了法律支持。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合同法》是立法保障,自觉守法是法律要求,严格执法是法律目标实现的保障。

参考文献

陈淮.非正规就业:战略与政策  2001

蔡昉.非正规就业: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2005

吕茵.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研究2006,

作文十:《劳动关系论文》3600字

劳动关系论文

课程名称: 劳动关系

教师姓名:

考查日期:

学生所在专业:

学生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论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前就业问题被认为是世界性的难题 而劳务派遣这种新的用工方式适应了目前的就业现状 为解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方式,在用人单位,派遣机构,劳务员工自身,以及法律政策方面都存在问题。进一步解决劳务派遣问题,需要明确劳务派遣范围,规范劳务派遣工作,加强对劳务派遣的执法监察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劳务派遣的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劳务派遣    劳动法    和谐劳动关系  问题  对策

一、劳务派遣的概念

劳务派遣也称人才租赁、人力资源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等,是指劳动者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签订劳动者派遣协议,由劳动者派遣单位招用雇员并派遣该劳动者到接受单位工作,劳动者和派遣机构从中获得收入的经济活动。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之间。劳务派遣对于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等挥有积极作用。同时,劳务派遣在用人单位,派遣机构,派遣员工,以及有关法律和政策各方面都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

一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1.同工不同酬劳务劳务派遣员工和用人单位正式员工完成相同的任务,劳务派遣是的员工所获得的报酬低于正式员工的报酬。

2用人单位恶意辞退劳务派遣员工。用人单位在大量需求工的时候用就大量接受派遣员工,在用工淡季时就无理由辞退派遣员工,派遣员工权益没有保障。

3.工作时间不规范。有的用人单位对劳务人员任意安排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大大超过规定,并且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把违章责任推卸给劳务型企业。

二劳务派遣机构存在的问题

1.派遣机构逃避社保义务。劳务派遣员工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派遣机构有为其员工提供社保的义务,但是一些劳务型公司却拒绝履行义务。

2.劳务派遣机构克扣个人工资,支付不够透明。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和工作岗位分属两家,部分劳务型企业及用人单位随意克扣工资,不按时发放工资、不按规定结付加班工资,劳动者的权益受侵害后责任主体不明确。

3 派遣员工存在的问题派遣员工结构不合理,一些经济欠发地区的劳务型公司,以劳务派遣形式,大量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企业派遣“低价”劳务人员,造成这些企业用人结构出现正式员工少、劳务人员多的不正常现象。有的企业甚至整条生产线包给外地劳务型公司,再由劳务型公司招收劳务人员,采取“外包内做”形式,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社会保险和劳动者权益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 有关劳务派遣的法律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1.《劳动合同法》及有关法律回避有关劳务派遣的敏感问题,造成劳务派遣工作没有监管标尺。2.劳动公会保障权益形同虚设。由于劳务派遣的工作性质,期限,场所等因素的影响,员工间难以形成凝聚力,组成团结的工会组织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有关法律政策虽然做出了许多保障劳务派遣员工权利的规定,但是许多用人单位派遣机构都不予以落实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加强,他们开始寻求更为灵活的用工方式来获得人力资源和经营效益。而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提供的劳务派遣服务正好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这种需求。

【案例】

案情:农民工张某在某建筑公司打工近16年,2004年6月公司让其待岗后一直未安排工作,未给付任何补偿且未缴纳三险,张某起诉要求确认其与建筑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公司为其补缴三险。法院经审理查明,该建筑公司与某农民工整建制队伍签订有《建筑劳务合作合同》,该合同后所附的《外地施工企业职工花名册》中含有张某的名字。合同约定由整建制队伍提供劳务人员,建筑公司提供劳务费。但对于劳务人员的社会保险缴纳义务人,双方均未约定。整建制队伍也未与张某签订劳动合同,故法院认定张某与建筑公司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判决由其根据某市规定为张某缴纳养老及失业保险。

2.劳务派遣合同约定不明确或者违反法律规定,履行合同过程中有可能因用人单位的过错使劳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3.在现实中,"逆向劳务派遣"的企业大量存在,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是引发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逆向劳务派遣"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劳动者已经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却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让其与劳务派遣机 构签订劳动合同后,以派遣机构员工的名义在原用人单位继续从事劳动;二是劳动 者已经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用人单位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让劳动者改 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后,以派遣机构员工的名义在原用人单位继续从事劳 动。

逆向劳务派遣,是一种借用劳务派遣名义、逃避法律责任的"逆向派遣,或叫"反向劳务派遣其实就是假派遣,其实质是借用劳务派遣的形式,来掩盖和规避真实存在的劳动关系。

【案例】

案情:1998年5月,王某进上海某服装公司从事包装工作,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2000年 12月1日,该服务公司与某人力资源公司签订一份劳务协议,约定:人力资源公司输出包括王某在内的311名劳务人员,服装公司与劳务人员签订上岗合同并报人力资源公司备案;劳务人员工作期间有服装公司管理,劳动报酬由服装公司发放,工资清单由服装公司提供给人力资源公司。2001年4月18日,因发生劳动争议,王某未到公司上班。王某于6月上旬得知服装公司将其退回人力资源公司,遂于8月18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王某认为,其虽然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了劳务使用合同,但其工作岗位、工资发放形式并未改变,其应与服装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仲裁委以王某与服装公司无劳动关系为由作出了对王某的请求不支持的裁决。王某不服诉至法院。一审法院认为,王某到服装公司工作,服装公司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王某虽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过劳务合同,但这并不说明王某与服装公司协商变更了劳动关系主体。鉴于王某与装公司从未办理过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王某自始在原岗位工作的事实,法院认定服装公司与

王某有劳动关系。

四、劳力派遣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劳务派遣的劳动保障监察,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首先要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资质进行监察,对有任何不良从业纪录的劳务派遣机构进行彻底封杀。

2.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的监管,对于容易引起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条款如社保、工资、工伤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1)劳务派遣企业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 保险费,正式职工正常缴费,临时劳务派遣人员参照其他规定缴费。针对流动就业者的情况,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帐户。2(2)劳动者工资的支付劳务派遣合同是劳 动合同的基础,要劳务派遣合同及劳动合同中对工资支付的标准、方式均做明确约定。(3)对于要在劳务派遣合同中规定工伤事故责任的承担受派单位作为劳动者的实际用人单位,负有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安全卫生保障的义务

(二)制定相关政策规定要求必须分业经营,劳务派遣机构不得同时经营劳务承包、劳务中介和劳务代理,扶持一批守法经营、专业的劳务派遣公司,将公益性劳务派遣纳入再就业政策体系。

(三)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对不同经营对象、经营领域的劳务派遣公司设置不同的注册资金等要求;制定劳务派遣企业工商登记的类别、税率,使其法律地位明确。

(四)建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对劳力派遣业进行其经营资质和经营业务进行审批和监督管理。

四、结束语

总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既要资本拥有者的利益,也要有劳动者等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既要重视经济竞争力的加强,也要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当前劳务派遣工作方面问题严峻,用人单位,派遣机构,劳务员工自身,以及法律政策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缓解当前严峻形势和进一步解决劳务派遣问题,需要明确劳务派遣范围,规范劳务派遣工作,加强对劳务派遣的执法监察

【参考文献】:

(1)暨南大学教授何问陶《广东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国务院参事室网站2006年10月16发表

(2)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管理学院高沫丽  汪安佑《企业劳资冲突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第34页

(3)官昌清《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原因及解决对策》

中国法院网 2006年12月26日发表\

(4)社会保障论坛《健全劳动法律体系,保护劳动者权益》

北京劳动保障网2007年7月5日发表1.

(5)石美遐:《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6) 邵剑兵王蕴:《丰田公司非典型雇佣模式的经验与借鉴》,载

2009年第5期

(7)邵剑兵 裴春杏王阳《嵌入性与离职行为以某电信公司呼叫中心为》,

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