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语文课件 > 【《西柏坡纪念馆》14300字】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14300字】西柏坡纪念馆

时间:2019-11-08 09:31:0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西柏坡纪念馆》14300字

序 厅 大家好!欢迎您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很高兴为您做讲解服务! 西柏坡纪念馆始建于 1976 年 10 月, 1978 年 5 月 26 日为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三十周年正式对外开放。 经过多 次修改完善,现在的展览有三层院落,十二个展厅。您现在所在的是纪念馆 的序厅,大家迎面看到的是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77 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组成的大型铜雕,它的背景是雄伟绵延的 太行山脉和西柏坡中央大院,下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八个大字,是 1988 年原文化部部长黄镇到西柏坡参观时为 我馆的题词,也是我们整个展览的主题。铜雕两侧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处革命纪念地,上海一大会址、井冈山、遵 义、延安组成的浅浮雕群。整个序厅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从西柏坡这个普通的小山村走 进北平,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当年,党中央为什么要选择西柏坡作为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呢? 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西柏坡。 第一展室 走进西柏坡 本展室重点介绍党中央选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中共中央撤离延安的历史背景及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的有关情况。 党中央选址西柏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建党早,群众基础好。平山县位于晋察冀边区的南 部,是著名的抗日模范县。早在 1931 年党组织就在平山县霍宾台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此党组织发展迅速, 党员人数由 1931 年的 50 人发展到 1946 年近 20000 人,王昭、于光汉、栗再温就是平山县党组织早期的创建人和杰出 的领导人。 晋察冀党政军首脑机关八年抗战期间,就有三年半的时间长期战斗生活在平山,平山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创建 了晋察冀边区最坚强、最活跃的革命根据地,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模范集体。享誉全国的子弟兵的母亲戎 冠秀,是平山县下盘松村人。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六年担任村里的妇救会主任。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和 护理八路军伤员。在 1944 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聂荣臻亲自把一面绣有“子弟兵的母亲”的大红锦旗授予 了她。她一生中曾送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参军,十三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参加了开国大典。1989 年 8 月 12 日,戎妈妈病逝于石家庄和平医院,享年 93 岁。 二是西柏坡一代的物产丰富。这是当年西柏坡及周边地区的沙盘模型。平山县境内河流众多,其中以滹沱河干流 最为出名,它源自山西繁峙纵贯全县,滹沱河北岸的西柏坡一带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曾被聂荣 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三是西柏坡的地理位置优越。西柏坡东

临华北平原,西依太行山,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非常优越,历来为 兵家争夺之地。良好的群众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富饶的物产,使党中央选择了西柏坡。 那么党中央选址西柏坡的背景是什么呢? 1947 年 3 月,蒋介石派胡宗南带领十几万大军向延安进犯,而陕北我军的兵力只有 2 万多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 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 在撤离延安前夕,毛泽东接见新四旅领导干部时说明了我军的作战思想,他指出:“我军打仗不在于一城一地的 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 地皆失。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3 月 18 日,毛泽东离开 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3 月 29 日,中共中央到达清涧县枣林沟, 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将中央机构进行了合理分工: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 主持中央的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 央工作委员会,到晋西北及其它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 月 11 日,在临县三交镇又成立了由叶剑英、杨尚昆 等组成的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到山西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 1947 年 5 月,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受中共中央委托,主要办好三项工作:指导晋察冀军 事斗争;将全国土地会议开好;把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 第二展室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本展室重点介绍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领导解放区土改的有关情况。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中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为了调动广大农民支援生 产和解放战争的积极性,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之后,于 1947 年 7 月 17 日, 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会场就设在西柏坡恶石沟西岸一块较为平坦的空地上,当时在沟端的 草坪上搭了一个布棚作为主席台。来自各解放区的 100 多位代表参加了会 议,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作了报告。这个场景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简陋场面。 会议开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经过充分讨论,9 月 13 日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比较彻底的土地法,10 月 10 日党中央在陕北神泉堡正式向全国颁布实施。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

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是毛泽东手书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 别地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发展生产。大纲颁布后不到

一年的时间里,解放区有一亿六千万农民获得了土地(约占当 时全国人口的 37%)。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部分地 区仍存在不彻底的现象,根据存在的问题各种解放区开展了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通过整党, 纯洁了队伍,加快了土改运动的深入开展。这是平山县下盘松村全体农民赠送给中央工委“土地回老家”的锦旗,这 是翻身农民欢天喜地埋界桩,丈量土地,领取土地证,送优秀青年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场面;这是东北哈尔滨 顾乡区靠山屯的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 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翻身农民掏心窝子的话,表达了他们对共产党毛主席的 无限感激之情。经过土地改革,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 好的群众基础。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这样评价: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这是第二展厅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参观第三展厅。 第三展室 指导晋察冀的军事问题 本展厅重点介绍中央工委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指导晋察冀的军事斗争。 为尽快扭转晋察冀的战局,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晋察冀军区很快确立了“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思想,1947 年 5 月,军区领导决定组成强有力的野战军机构,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政委,杨成武任第二政委,耿飚任参谋长, 潘自立任政治部主任。 10 月 19 日,我军发起了清风店战役,经三昼夜激战,歼敌 17000 余人并活捉了敌第三军军长罗历戎。 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创“晋察冀歼灭战新纪录”,为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战机。随后,我军趁机发起石家 庄战役。石家庄时称石门,当时是国民党重兵把守的一座城市,在此设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外市沟,周长 60 华 里深 7 米,宽 6 米;第二道防线是内市沟,周长 36 华里,深宽各 5 米;第三道防 线是以市区为中心的大石桥、火车站等坚固建筑物组成的核心工事。三道防线间还有装甲车日夜巡逻,设有碉堡 6000 多个。当时固守石家庄的国民党 32 师师长刘英曾这样吹嘘:“凭借石家庄的战地工事,国军可坐守 3 年,共产党没有 飞机、坦克,休想拿下石家庄。”我军于 11 月 6 日对石家庄发起进攻,经 6 昼夜激战,于 12 日解放石家庄并在大石 桥下活捉了敌第 32 师师长刘英,共歼敌 24000 余人。 石家庄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采用攻坚战术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

石家庄的解放,开创了我军夺取大城市的创例, 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创造了 有利的条件,并为我党接管和建设大城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战役胜利后,朱德到晋县的侯城 村与指战员一起总结了攻坚战术的经验,并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攻克石 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11 月 14 日,石门市政府正式成立,市长柯庆施。12 月 26 日,石门市正式改名 为石家庄市。下面请大家参观下一展室,统一解放区的财经工作。 第四展室 统一解放区的财经工作 建立华北财经办事处是党中央委托中央工委的主要工作之一。 为了迎接革命的新高潮,更好地解决大规模战争的 财力供给问题,根据党中央的指示,1947 年春,在河北邯郸武安县的冶 陶镇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研究如何解决战争中所需要的财经问题。经过讨论,会议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由董 必武任主任,南汉辰、薛暮桥、杨立三、汤平为副主任。 7 月 14 日,华北财办在平山县夹峪村成立。华北采办成立后,统一协调除东北之外的其他各解放区的财经政策, 为解放战争的财力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中央工委在西柏坡还领导了华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军工生产。在中 央工委的关心指导下, 1947 年晋察冀边区在距西柏坡 45 公里的西部山区建立了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站, 这 是我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被誉为“边区创举”。当时,工作人员架线 27 公里到西柏坡。发电站的 建成不仅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还改善了西柏坡中央大院首长 的工作环境。此外,在中央工委的领导下,各解放区都建立了许多军火工厂,为前线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军火物资,促 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以上我们了解的是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时期所做的三件大事,下面我们参观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有关情况。 第五展室 本展厅重点介绍党中央转战陕北从延安到达西柏坡以及大决战前夕全国战场的政治和军事形式。 1947 年 3 月 18 日,我军主动撤离延安, 3 月 29 日在清涧县枣林沟将中央进行合理分工,毛泽东率领只有 800 多 人的小队伍在崇山峻岭之间和敌人兜圈子,行程十分艰难。11 月 22 日,到达陕北米脂县杨家沟, 12 月 25 日在这里 召开了“十二月会议”,在会上毛主席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1948 年 3 月 21 日,党中央离开杨家沟,

于 3 月 23 日在吴堡县川口东

渡黄河,经临县、蔡家崖、岢岚、五寨、神池,4 月 11 日到达山西五台山, 4 月 13 日到 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阜平县城南庄,4 月 30 日——5 月 7 日党中央在城南庄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讨论采 纳了粟裕提出的建议:“决定华东野战军一兵团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地区作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的 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 5 月 18 日,由于特务告密,敌机轰炸城南庄,毛泽东当晚移居花山,5 月 26 日到达西柏坡。 党中央撤离延安到西柏坡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行程三千余华里。这是中央机关在西柏坡的分布图。以西柏坡为 中心,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妇委等中央机关都分布在西柏坡村的周围及滹沱河沿岸。 1948 年秋,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军在东北、华东、中原、西北各个战场先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国统区人民也逐渐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的配合了军事 战场的斗争。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确立新的战略任务和方针,1948 年 9 月 8 日——13 日,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这次会议是自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从 1946 年 7 月 算起)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会后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军队向 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这次会议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思想上、政治 上、组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下面请大家跟我上二楼参观大决战的有关情况。 第六展室 大决战(一) 本展室重点介绍了三大战役总指挥部及战场情况。 济南,位于津浦、胶济两铁路的交汇处,是连接华东、华北地区的枢纽。1948 年 9 月 16 日,我华东野战军发起济 南战役,经 8 昼夜激战,歼敌 10 万余人,并活捉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最先攻入城内的 9 纵 25 师 73 团被授予“济南第一团”的光荣称号。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打破了国民党 军重点防御的计划,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1948 年秋天,我军经过两年多的艰苦作战,敌强我弱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已下降到 365 万人, 但正规军只有 198 万,分布在一线上的不足 180 万人,而我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280 万人,敌我力量之比已由战争初期 的 3.4:1 缩小为 1.3:1,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1948 年 9 月 12 日,我东北野战军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 长刘亚楼的指挥下,南下北宁线,

发起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 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攻克锦州,解放长春。 锦州位于北宁线中心,是连接华北、东北两大战区的枢纽,因此拿下锦州就等于关上了东北的大门。10 月 14 日我 军向锦州发起总攻,经过 31 小时激战,全歼锦州之敌 10 万多人,并活捉了 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和第 6 兵团司令官卢浚泉。在我军这一胜利声威震撼下,4 纵队 12 师 34 团在塔山奋战 7 昼夜, 进行了顽强阻击,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光荣称号。处于长困久围的长春 之敌见大势已去,10 月 17 日,国民党第 60 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郑洞国被迫投降,长春解放。 第二阶段:转战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 我军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挥师北上,转战辽西对敌廖耀湘兵团展开了大规模的分隔包围,经两昼夜激战,全歼廖 耀湘兵团。 第三阶段:解放沈阳。 11 月 1 日,我军向沈阳发起攻击,次日,沈阳解放。我人民解放军攻入了沈阳东北“剿总” 大楼,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从 1948 年 9 月 12 日起至 11 月 2 日结束,历时 52 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47 万 2 千余人。 就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我中原和华东野战军联手将矛头指向了徐州的敌刘峙集团,淮海战役随即爆发。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举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战役,我军以 60 万对敌 80 万,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就在我军发动进攻后,黄百韬率领的五个军企图由新安镇撤回徐州,11 月 8 日,固 守在运河防区的地下党员张克侠、何基沣率部第 3 绥靖区部队起义,从而使 我北部野战军顺利通过运河防区,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将其歼灭在碾庄地区。就在黄百韬被歼时,由徐州前来增援的 邱清泉、李弥兵团遭到我军的顽强阻击,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黄百韬被歼 而束手无策。 第二阶段:全歼黄维兵团。黄百韬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向徐州增援的黄维兵团,和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三 路合攻宿县,以打通津浦线,退守淮南。 黄维老练的调整作战部署,一面利用飞机和强大的炮兵对我军进行袭击;一面构筑防御工事。12 月 6 日,我军向 黄维兵团发起总攻,采用了在解放石家庄时发明的挖交通壕接近敌人阵地 再实施爆破的作战方法。将黄维兵团合围于宿县西面的双堆集地区,12 月 15 日全歼黄维兵团,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 第三阶段,围歼杜聿明集团。就在黄维兵团被围的时候,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 3 个兵团放弃徐州南下,以解黄维兵团之围。12 月 4 日,我军将杜聿明兵团合

围于永城陈官庄地区。为配合平津战役,我军暂停攻

击,实行战场休整,并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 1949 年 1 月 6 日,我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 月 10 日杜聿明集团被歼灭,击毙邱清泉,生俘杜聿明。 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是淮海战役的总前委: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这是受到战犯杜聿 明的收到条及陈毅、粟裕写给杜聿明、邱清泉的劝降信。 淮海战役自 1948 年 11 月 6 日起至 1949 年 1 月 10 日结束历时 66 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55 万余人。是三大 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随着辽沈、淮海战役的胜利,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孤悬敌后,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此时的蒋介石更是焦急万分,为了力保江南半壁江山,他令傅作义调兵南下,但傅作义有着自己的算盘。傅作义 以北平为中心,在东起塘沽,西至张家口的 500 多公里的战线上布了一条 求生的“长蛇阵”。蛇尾可以达到他的老根据地绥远,蛇头可以达到渤海。如果蛇腹北平和天津保不住的话,他既可 以直接从海上撤退,逃到江南;又可以逃到自己的根据地绥远。毛泽东分析了蛇的本性,那就是蛇尾一旦被揪住,蛇 必会掉头去咬人。这样使蛇既不能前进,更不能后退了,只能在原地挣扎了。所以毛泽东决定先打张家口,傅作义定 会调兵增援,这样我们就可以拖住他,使他既不能西逃,也不能南撤。 1948 年 11 月 29 日,平津战役正式打响。我军采取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策略对北平、天津、塘沽、唐山 之间的敌军,进行了分割包围,从而打乱了傅作义的整个防御部署,而且拖住了傅作义集团,使他不能迅速决策南逃 或西撤,进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傅作义的长蛇阵被解放军腰斩成互不相连的五段,我军先揪蛇尾、再断蛇头,这 一招使傅作义不再为精心部下的长蛇阵如意了,一下子变得预收不能,欲逃无路了。 最后我军采用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攻克新保安,收复张家口。1949 年 1 月 15 日,解放了天津。随 后,我几十万大军云集于北平城下,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北平守敌在傅作义将军的带领之下于 1 月 31 日接受 我军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 64 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52 万余人。 三大战役自 1948 年 9 月 12 日起至 1949 年 1 月 31 日结束, 历时 4 个月 19 天,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4 万余人, 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电报廊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电报廊。三大战役期间我军取得了辉煌战果,但作为总指挥部的西柏坡却是非常普通的小平房, 周恩来同志曾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粮,三不发枪,就 是天天

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在三大战役期间,从西柏坡发往前线的电报有 300 多封,这里陈列了其中 的 37 封,嘀嘀嗒嗒的发报声,营造了当时这种既紧张又忙碌的气氛。 半景画 三大战役半景画,纵深 12 米,高 10 米,全长 50 米,它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场景自然衔接,浑然一体, 并通过声、光、电结合的效果,生动再现了我军在大决战中势如破竹的壮观景象。对面是五位书记的蜡像,反映的是 五位书记在主席办公室里通宵达旦,一起研究战局的场景。小指挥所和大的战场相互辉映,鲜明地反映了党中央高超 的军事指挥艺术。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展室了解一下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有关情况。 第七展室 大决战(二) 本展室重点介绍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援及决战之后的有关情况。 三大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前方战士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后方群众的大力支援。 据不完全统计,三大战役期间,后方人民支援前线共动用小推车 141 万多辆,如果把它们按两纵队来排列的话, 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在大决战中,广大的人民群众筹集军粮,组织担架队运送伤病员,抢修铁路等等来配合我军作战,可以说解放军 打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他们就送什么。正如陈毅 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据统计,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 539 万余人、大小车辆 82 万余辆、担架 10 万余付、粮食 9.5 亿斤。当时解放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 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三大战役我军伤亡人数达到了 24 万余人,其中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 83 名,牺牲的最高将领是东北炮兵司令员朱瑞。 三大战役胜利之后,国民党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 1949 年元旦蒋介石发表了求和声明《元旦文告》,提出同我 党进行和平谈判的主张。面对变化了的形势,毛主席也为新华社撰写了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1 月 14 日,又 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用大量历史事实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1 月 21 日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 2 月 22 日,李宗仁派江庸、张士钊、邵力子、颜惠庆组成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来到西柏坡,双方就南北通航、通 邮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随同代表团一起来的还有傅作义和邓宝珊两位将军。

战略决战的胜利,也引起了苏联共产党的极大关注。1 月 31 日,苏共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受斯大林的派 遣来到西柏坡,受到

五位书记的亲切接见,毛主席等与他对中国的一些建 国事宜进行了商讨。米高扬到西柏坡对加强中苏两党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起到了重大作用。 接下来我们上三楼参观七届二中全会及筹备建国的有关情况。 “两个务必”浮雕墙 “两个务必”浮雕墙,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创作设计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 必”,背景是黄河壶口瀑布,寓意着“两个务必”的精神像黄河之水一样 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第八展室 本展示重点介绍的是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情况。 1949 年 1 月 6 日至 8 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 务》,其中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 全体会议。” 2 月 11 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一切到会同志须于二月二十八日到达中央。” 2 月底,参加会议的同志陆续来到西柏坡。 经过充分准备,1949 年 3 月 5 日至 13 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会场就设在西柏坡中央机 关大院的大伙房里,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 34 人,中央候补委员 19 人,列 席人员 11 人共计 64 人。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 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 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 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会上毛泽东针对 党内存在的四种情绪还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 毛主席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其他四位书记也就目前形势和建设方面的问题作了发言。 会议的最后一天,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北墙上是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 34 位中央委员,19 位中央候补委员的照片。 会议最后一天,根据主席的提议,做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 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党中央在西柏坡为筹建新中国,在各方面作的有益探索。 第九展室 描绘新中国的蓝图 本展室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为筹建新中国所作的各方面的有益探索以及中共中央赴京建国的有关 情况。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幅油画《曙光》,主体是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 53 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背景是由千百 万革命战士筑成的绵延起伏

的太行山,脚下是柏坡岭,柏坡岭是西柏坡村 。它展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登上柏坡岭展望未来的情景。展厅对面是开国大典场景,寓意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沿 着我们脚下的这条红色石板路,一直通向天安门,新中国就是从西柏坡这 个小山村走向北京城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为筹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筹划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中共中央认为,新生的政权组织既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九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 出:“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名词。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 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党中央到西柏坡后,对建立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做了充分准备。 1948 年 8 月 7 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会上决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1948 年 9 月 26 日,华北 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王子村成立,董必武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薄一波、蓝公武 、杨秀峰为副主席。华北人民政府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为支援前线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政 权建设经验。1949 年 10 月 27 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关于撤 销华北人民政府令,华北人民政府把所辖的有关机构移交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可以说华北人民政府是新中国中央人民 政府的雏形。 (二)制定新中国的经济政策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就已经初步探索和确定了新中国的各项经济政策。为统一全国的财政和金融,1948 年 12 月 1 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董必武同志

在西柏坡为其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这是第一套人民币的五元样板。展厅的副线上展出的是一台印码机。 在“九月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等会议上,中共中央为新中国的经济政策进行着充分的探讨和考虑,初步确 立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政策及经济成分组成。1948 年 9 月,刘少奇在《论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一文中,对怎样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应该包括哪些成份,合作社经济 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等作了初步探索。1948 年,张闻天为东北局起草了《关 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提出东北经济在解放后由 5 种经济成分构成,刘少奇对此《提纲》进 行了认真修改,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特点,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主 要矛盾和合作社的各种形式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九月会议上,刘少奇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问题》中系统地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份和基本矛盾。1949 年 6 月,刘少奇同志发表 了《

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一文,在文章中他完整的提出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应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并着重提 出要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经济方针的制定,有力地指导了经济建设。 在这些方针政策指引下,各解放区经济开始复苏。一时间石家庄大兴纱厂开工生产、失业的工人自己创办了汽车修理 厂等等。全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三)规划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夺取全国政权的紧迫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培养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 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中共华北局成立后,中央就委 托华北局负责创办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及华北大学等事宜。 1948 年 6 月 15 日,人民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创刊,毛主席在西柏坡为改刊后的人民日报重新题写了报头, 8 月, 党中央把人民日报定为中央的机关报,一直延续到现在。毛主席还为“中国青年”、“人民邮电”、“新华书店”题 写了报头和店名。为培养大批的军事指挥人才和较好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1948 年下半年,华北大学、华北军政大学、 中央马列学院相继建立,为全国各个解放区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四)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革命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召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的一切条件已经成熟,为此,中央在西柏坡进行了积极的组织和筹备工作。 1948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发表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 议,讨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8 年秋,经过党中央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陆续从各地和海外进 入解放区。当时接待他们的地点有两个,一是中央统战部的所在地平山县的李家庄村;一是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1949 年,这些民主人士进入北平,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筹备新政协,从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 政治协商制度。 (五)赴京建国。1949 年 3 月 23 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25 日到达北平,下午 3 点在西苑机场举行了 隆重的阅兵式。1949 年 9 月 21 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 开,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 月 1 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第十展室 难忘的岁月 本展室重点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生活情况。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不但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还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西柏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1948 年秋天,毛主席外出散步时发现西柏坡 农民种稻时不是先育

苗后插秧,而是直接播种,产量很低,他便亲自把自 己家乡如何先育苗再插秧的经验教给当地农民。事隔十年之后,1958 年 6 月,毛主席还惦记着此事,特意让中央办公 厅给西柏坡的乡亲写信,让他们到水稻高产的涿县去学习,从此,西柏坡一带的水稻也越种越好。 朱德用过的毛毯(文物),是从延安带过来的。1947 年,朱德的儿子朱琦和儿媳赵力平新婚后到西柏坡参加土改,朱 德与康克清就把这条毛毯作为见面礼送给了他们,后一直由赵力平保存,1987 年 11 月,赵力平经康克清批准将此毛毯 赠送给西柏坡纪念馆。 周恩来非常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1948 年 7 月 30 日深夜,后山的几个窑洞被雨水冲塌了,周恩来得知后,提着马 灯,亲赴现场指挥抢救。当被救的同志脱离危险时已接近黎明。大家都回去休息了,可周副主席又提着马灯仔细检查 了中央机关的其他房子,这时,天已大亮了。被抢救回来的同志们含泪说:“是周副主席和同志们给了我们第二次生 命。” 任弼时同志在西柏坡时 44 岁,是五位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书记,由于为革命积劳成疾,当时就患有高血压、心脏 病等多种疾病,但它一直抱病坚持工作,别人劝他休息时,他总笑着说:“能坚持走 100 步,就不走 99 步。”这是他 在西柏坡曾使用过的帆布箱。在西柏坡时,任弼时对小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为小儿子任远远题词:“小孩子要用心 读书,现在不学,将来没用。” 陈云当年曾两次来西柏坡向主席汇报工作,但是没有留下照片,所以创作了这幅油画。

董老在西柏坡使用过的棉被。是 1946 年董必武与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时,随时准备入狱时用 的。后将它带到延安,并在西柏坡时期一直使用。1977 年 4 月,董老的夫 人何莲芝将被面捐赠给西柏坡纪念馆。 工作之余的周恩来、彭德怀和儿童在一起。当年的工作人员魏兰春、蒋英、韩桂馨等在西柏坡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毛泽东对警卫战士非常关心,经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1948 年 5 月,中央机关在西柏坡附近的霍宾台村 举办文化补习班,首长们将身边的警卫战士送去学习。临走时,毛主席和 周副主席为他们题词并合影留念。毛主席的题词是 “努力奋斗、为人民工作”,周副主席的题词是“学习为人民服务 的道理”。 中央机关在西柏坡时期,依然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中央机关用来盛饭的木桶、菜橔、酱篓子、自制的饮水缸、 月饼模子,可以看出当年生活是何等的简朴。 第十一展室 继往开来 本展室重点介绍我党历届中央领导人号召全党继承和发扬“两个务必”精神的有关内容。 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主席向全党提出了 “两 个务必”的著名论述,半个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 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但身体力行“两个务必”,而且不断赋予 其新的内涵,使“两个务必”精神不断得到保持和发扬,成为我党推动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发扬“两个务必”,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 恢复国民经济。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面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多次向党的领导干部敲响警钟,他强调指出: “艰 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 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1984 年 8 月 31 日, 邓小平为西柏坡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现 代化而不懈努力。2000 年,他到广东视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991 年 9 月 21 日,江泽民来到西 柏坡,参观视察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的每个展室、每件展品,与当地乡亲们亲切交谈,合影留 念。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对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 描绘的人民共和国的蓝图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下的丰功伟绩,继续艰苦奋斗, 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并挥毫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 年 12 月 5—6 日,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刘云山、贺国强、王刚、徐才厚、何勇等中央书记处同志来西柏 坡集体学习考察。他们认真参观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陈列展览馆,又视察了西柏坡荒山综合治理工程,并来到西 柏坡村民家中,亲切慰问了当地老乡,询问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当地乡、村干部和代表进行了座谈。在座谈 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出, 到西柏坡的目的是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上的重要讲话,牢记毛泽东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 同志倡导的“两个务

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创进取、团结奋斗。他 强调指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历史和现实 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 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在工作中时刻 牢记“两个务必”,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 斗。 西柏坡陈列展览的参观到此结束了,在此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希望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 真诚的欢迎您再次到西柏坡。

作文二:《西柏坡观后感》2600字

牢记两个务必,传承柏坡精神

----参观西柏坡有感

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东麓就是新中国走来的地方---西柏坡。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2016年12月6号,单位组织我们到红色革命教育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一路风尘仆仆,在经过近七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抬眼望西柏坡满眼青翠,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倚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进入这里,人们立刻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浮躁的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一层白灰,屋里都只上了一层黄泥。家家户户木板门,“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时间长了就有些坑坑洼洼。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1991年9月,江泽东同志来了,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来了。他们在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发表讲话,他们与西柏坡心心相印。

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国人民宝贵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用西柏坡精神团结和鼓舞全国人民。继承西柏坡精神,就要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西柏坡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新中国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殚精竭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带领全国人民打碎旧中国的同时,倾心细致地描绘新中国的蓝图。这个新中国的构想,以过去长期的工作积累和思想积累为基础,在西柏坡时期形成了明晰的理论和政策思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牺牲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即必须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而走向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胜利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形态以及经济政策。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一名合格的干部,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而言,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革命大转折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和宝贵财富,特别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在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面对这样的机遇的同时,西柏坡精神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尤其重要。

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时期的民

政事业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以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斗敢胜的西柏坡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

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特别是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总是把学习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的面前。西柏坡时期,党的地位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推进新民主主义干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不能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有失去执政资格的危险。学习必须有良好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落脚点要学以致用。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离开了西柏坡,我们陷入了沉思。当我们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对于我们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

实实的行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更优异的答卷!

作文三:《“西柏坡”观后感_650字》6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每年寒假,我和表姐都要到电影院看电影,今年我们看了《西柏坡》。看完《西柏坡》,我受益匪浅。  里面的人物大多都是小孩子,是枣花、大金瓜、长生等,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团团长:核桃。他勇敢坚强,不屈不挠,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那种为革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故事里面也设置了很多的小动物,如:顺毛驴、小鸡一凤、狗獾阿欢等动物伙伴形象,从观影的效果来看,动物伙伴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小鸡一凤是个功夫高手,不仅把阿欢整治得服服帖帖,打起敌人也是绝不  “脚软”,一通“鸡爪功”就能把敌人挠个鼻青脸肿。每到此处,都会引来观众的大笑。顺毛驴也不简单,大嘴酷似“狮吼功”,一口气能吹人一个跟头。而会打地洞的狗獾最后更是立了大功:核桃为了吸引敌机注意,成了敌人轰炸的目标。当枣花用力地挖土想找到他的时候,很多小朋友掉了眼泪了,而我那不听话的眼泪,也在眼睛里打转了。而核桃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当时,我心里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后来才知道,是阿欢的地洞就帮了大忙!  当我看到核桃受伤的时候,心中隐隐一痛,而当我看到核桃为了吸引敌军的火力而被炸的时候,我的心真的痛了,是钻心的痛,我以为核桃会死,但他在片尾,却奇迹般的出现在大屏幕上,全场一阵欢呼,有好多人留下了眼泪,我相信,那时发自肺腑的。  看完电影,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儿童团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能做出这么惊人的壮举,更不敢相信,一个12岁的小男孩儿——核桃,能有为了革命而献身的精神,真是“儿童团,出英雄”!     江苏无锡宜兴市丁蜀镇陶都小学五年级:陈昊

作文四:《西柏坡观后感》1600字

西柏坡观后感    传承西柏坡精神,开创灿烂明天    ——红色之旅西柏坡观后感    2012年6月16日,公司组织我们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坐落于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它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也是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所在地,在这里“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得以阐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指引着中国的前行。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在此地

留下的岁月痕迹更是让这片红色的美丽热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我认真的听取着导游的讲解,参观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所在地、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决策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作战指挥部、五大书记旧居等,看着这一间间简陋的土屋,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我不禁肃然起敬,真正领略到了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革命精神,读懂了什么是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内涵。毋庸置疑,西柏坡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的是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正如一句对西柏坡的介绍所说:“尽管它没有故宫馆藏文物那样价值连城,没有临潼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因为它的精神和力量而显得十分伟大。”    重温入党誓词,坚定崇高信念。这是这次走进西柏坡的精神力量。面对党旗,重温誓词,不由得感慨万端。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一句说出时,使我更加明确“入党为什么,誓言是什么,为党做什么”,也使我更加坚信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的确,人的一生,面对社会、家庭、单位、亲友,可能会做出多次承诺。但就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较之于其它承诺,他在党旗下的宣誓则是最神圣最庄严的。向党宣誓之后,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应该坚贞不屈,百折不挠地予以恪守,即使因此而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参观党史展馆,牢树宗旨意识。宣誓完毕后,我们有幸去感悟那段光荣历史的长河。在西柏坡精神纪念馆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我想得很多,但有一点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踪迹。(心得体会 )走进馆内,历史的画卷向我们慢慢展开: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知要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各个方面起到先进模范带头作用,而通过西柏坡的参观学习,让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伟人们那种清贫但节俭的生活作风却能做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的倔强不屈的精神,留存下来的文字和资料更像是先辈们谆谆的教诲叮咛,始终萦绕在耳边,这些更加坚定了我自己的信念。今天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而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得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了早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做的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西柏坡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当我们坐在大巴车上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我的思绪还沉浸在这里——如今的西柏坡变成后人参观学习的圣地,而当年的西柏坡精神却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展现着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们艰苦打拼的伟大业绩不能丢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将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的工作中去,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四平金隅将以更加昂扬的步伐飞跃前进,以更加辉煌的成就驻立与行业之林,努力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作文五:《西柏坡观后感》3900字

西柏坡观后感

岳保静 200728006812059

西柏坡,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4月26日,在海洋所老师和师兄的带领下,我们终于踏上了这片圣地。这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它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有助于我党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受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这是一种穿越时空、代代相传的不朽精神。一张张展板、一件件文物,把千万名观众带回半个多世纪前的烽火岁月,让“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深深植根心间。这是一次薪火相传的思想接力。西柏坡精神这支熊熊不熄的思想火炬,穿过历史的云烟,照亮了新世纪中国人的壮丽征程。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内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昨天再次感受到了“西柏坡精神”的伟大。

在西柏坡精神纪念馆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我想得很多,但有一点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踪迹。” 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这样人生的境界才会开阔,对物质的追求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全新考验,我们更应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革命本色。“两个务必”,不仅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拥有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和培养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坚信,现在人们观看到的热情,不会是当下的历史情景剧,而是用心灵来感受这永远不会衰竭的精神和新年。现在,我们在克服种种困难热火朝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庸置疑,我们更需要西柏坡精神,通过观看这次展览,“两个务必”历史的嘱咐将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的更加清晰。

西柏坡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涉及到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弘扬“西柏坡精神”,起到一个内在约束作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从心底里信奉这样的价值观。不管是天才,还是普通人,只有为人谦虚,处事谨慎,才能在一个团队中不断加强凝聚力,而艰苦奋斗是做任何事业的基础,特别是在处于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在新形势下,我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应该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制度,起到外在约束的作用,要深刻理解这两个字。从外部的强制性来约束我们不能腐败,只能按照我们党员的标准和条件来实现廉洁奉公。而对于个人而言,制度首先是一种习惯上,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即是对自己进行一项基础的制度建设,所谓的个人的职业化进程正是如此。  从宏观上,现在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让百姓灰心,但我们伟大的党正在大力抓紧解决,因为这些问题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不相融。我们提倡“两个务必”的作风,即是提醒全体党员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提倡并不等于能够解决,所以,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历史因为细节而真实,我认为,参观展览一大好处在于能从细节处感知历史,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比从纸面荧屏上得到的更鲜活。新中国的历史从这里产生,几双布鞋,笔墨纸砚,西柏坡会议的桌椅,这些细节都在深刻的提醒我们,这些展品曾经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奋斗历程的精神凝结。不惟如此,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复活与重兴。

1 西柏坡精神的特质和内涵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大转折期所培育、形成的一种精神风尚,它的特质和内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概括的那样: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我们在考察这一精神风尚时,必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革命胜利在即,但胜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居功自傲、不思进取等等,引起党的高度关注,必须及时敲响警钟;同时也应当看到,提倡这一精神风尚,决非用于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良德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2 西柏坡精神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和突出表征。早在1939年1O月,毛泽东同志在《国民精神总动员》一文中就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年到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江泽民同志则告诫我们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军队,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成,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成天贪图享乐,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军队,是毫无希望的,是会衰落和垮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大家都要深刻地理解这个真理。”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党的四代领导人代代相传、如此语重心长地谆谆告诫,无一不是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真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源泉。危难当自强不息,盛世更复如此。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同志要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谆谆告诫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3 西柏坡精神与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厚德载物”亦出于《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人要效法地道的厚重沉毅,以深厚的德行承载、发育万物。这个四字成语后来亦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大标识。中国文化历来注重以德服人,鄙弃巧取豪夺的霸道作风。中国文化声名远播靠的不是血与火的征服,而是无与伦比的优良德行。尊道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重德则首重“反求诸己”—— 修身。  4 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

我们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分析“两个务必”所集中体现的西柏坡精神,是在回归历史文化的正途。在现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决心、鲜血和生命,一洗中华民族百多年来的屈辱,使得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我们以民族精神诠释革命精神,是为以革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中国革命优良传统,是为以中国革命优良传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千秋大业的根植之基,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积淀,那么政治、经济的强盛也只会是一时的镜花水月。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

作文六:《“西柏坡”观后感》600字

每年寒假,我和表姐都要到电影院看电影,今年我们看了《西柏坡》。看完《西柏坡》,我受益匪浅。

里面的人物大多都是小孩子,是枣花、大金瓜、长生等,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团团长:核桃。他勇敢坚强,不屈不挠,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那种为革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故事里面也设置了很多的小动物,如:顺毛驴、小鸡一凤、狗獾阿欢等动物伙伴形象,从观影的效果来看,动物伙伴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小鸡一凤是个功夫高手,不仅把阿欢整治得服服帖帖,打起敌人也是绝不

“脚软”,一通“鸡爪功”就能把敌人挠个鼻青脸肿。每到此处,都会引来观众的大笑。顺毛驴也不简单,大嘴酷似“狮吼功”,一口气能吹人一个跟头。而会打地洞的狗獾最后更是立了大功:核桃为了吸引敌机注意,成了敌人轰炸的目标。当枣花用力地挖土想找到他的时候,很多小朋友掉了眼泪了,而我那不听话的眼泪,也在眼睛里打转了。而核桃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当时,我心里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后来才知道,是阿欢的地洞就帮了大忙!( 书村网 .mcqyy. )

当我看到核桃受伤的时候,心中隐隐一痛,而当我看到核桃为了吸引敌军的火力而被炸的时候,我的心真的痛了,是钻心的痛,我以为核桃会死,但他在片尾,却奇迹般的出现在大屏幕上,全场一阵欢呼,有好多人留下了眼泪,我相信,那时发自肺腑的。

看完电影,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儿童团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能做出这么惊人的壮举,更不敢相信,一个12岁的小男孩儿——核桃,能有为了革命而献身的精神,真是“儿童团,出英雄”!

江苏无锡宜兴市丁蜀镇陶都小学五年级:陈昊

作文七:《西柏坡观后感》2000字

西柏坡观后感

长途跋涉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今年七月初我们单位全部党员和积极分子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就走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就是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在那之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纯朴生活。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土地卷起了滚滚热浪,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创业精神,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我党历史责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是我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

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

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

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

以磨灭。

在这片故居平房的背后,有幢稍高并大许多的敞屋,原是当年中央机

关的大伙房,这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在这个也是极其简陋的环境中,

却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一页。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声音及时地

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

危险。他形象地比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预

言式地昭示人们: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如今传遍大江南北,警示着六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就是

在这里响亮地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含意隽永、

铿锵有力的预示和嘱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闪烁着巨光的灯塔,一下照

亮了新的历史航程。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处在历史转折关头,谨慎的领袖们敏锐意识到健

康的党内生活,将是永远保持党组织战斗力和革命事业兴旺的‚孵化器‛。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倡议,全会作出了称之为‚六曰‛的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

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在送礼泛滥、敬酒成风

的今天,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深邃和

凝重!

1949年的3月23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也就是被毛泽东称为

进京‚赶考‛的日子。当年早春的西柏坡,满山的柏树变得翠绿,村里村

外杏花绽放。毛泽东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没睡多久就醒来,用膳后

即迈出了进京的历史步伐,他对身边的周恩来及其他人风趣地说:‚今天

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

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

要退回来!‛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应:‚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

成!‛这是毛泽东对西柏坡的告别辞,也是一代伟人凝视久远、力盖千钧

的历史叮咛!2003年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重游西柏坡,重温了西柏坡的

故事、轶闻、伟人的报告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书记即兴发表了演说,

向全党同志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教导。当我们面对胡锦涛总书记在

这留下的照片和讲话的文字时,那个关于‚进城赶考‛的故事,仍然在进

行‚考试‛之中。

当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大客车上,同志

们陷入了沉思。西柏坡的叮咛,哺育了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

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着;历史和现实也无情地告诉我们,那些

视西柏坡的嘱托为‚耳旁风‛而背叛事业的匆匆过客们,已经或将被永远

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

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我们全体党员

们更要在‚赶考‛中百考不倒,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祖国的发展尽

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

2011年8月2日

作文八:《西柏坡观后感》10900字

西柏坡观后感                                                                                         长途跋涉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今年七月初我们单位全部党员和积极分子怀着无限

的崇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

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就走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就是走进一部辉煌、

厚重的历史!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这

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

在那之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

纯朴生活。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土地卷起了滚滚热浪,掀起了巨大

的时代波澜,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

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

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

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

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在中国革命的

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创业精神,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我党历史责

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是我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

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

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

农村却做出了惊                                                                                       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                                   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                                 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                                 以磨灭。

在这片故居平房的背后,有幢稍高并大许多的敞屋,原是当年中央机                                     关的大伙房,这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在这个也是极其简陋的环境中,                                 却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一页。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声音及时地                                 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                                   危险。他形象地比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预                                   言式地昭示人们: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如今传遍大江南北,警示着六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就是                                   在这里响亮地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含意隽永、                                  铿锵有力的预示和嘱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闪烁着巨光的灯塔,一下照                                 亮了新的历史航程。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处在历史转折关头,谨慎的领袖们敏锐意识到健                                     康的党内生活,将是永远保持党组织战斗力和革命事业兴旺的?孵化器?。就在七届二中

全会上,经毛泽东倡议,全会作出了称之为?六曰?的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

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                                                                   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在送礼泛滥、敬酒成风                                  的今天,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深邃和                                 凝重!

1949年的3月23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也就是被毛泽东称为

进京?赶考?的日子。当年早春的西柏坡,满山的柏树变得翠绿,村里村                                   外杏花绽放。毛泽东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没睡多久就醒来,用膳后                                 即迈出了进京的历史步伐,他对身边的周恩来及其他人风趣地说:?今天                                  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                                 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                                   要退回来!?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应:?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                                 成!?这是毛泽东对西柏坡的告别辞,也是一代伟人凝视久远、力盖千钧                                  的历史叮咛!2003年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重游西柏坡,重温了西柏坡的                                 故事、轶闻、伟人的报告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书记即兴发表了演说,                                 向全党同志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教导。当我们面对胡锦涛总书记在                                   这留下的照片和讲话的文字时,那个关于?进城赶考?的故事,仍然在进                                   行?考试?之中。

当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大客车上,同志                                     们陷入了沉思。西柏坡的叮咛,哺育了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                                 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着;历史和现实也无情地告诉我们,那些                                 视西柏坡的嘱托为?耳旁风?而背叛事业的匆匆过客们,已经或将被永远                                   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                                 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我们全体党员                                 们更要在?赶考?中百考不倒,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祖国的发展尽                                   2011年8月2日篇二:参观西柏坡有感                                                               参观西柏坡有感

( 陈亚坤     学号:200728006841093     海洋研究所 )                                            2008年4月26日,所里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原本是河

北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

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

“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

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

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

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

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

出的一句名言,我们在进入平山县县城首先看到的标志性建筑就写着这几个字。进入西柏坡

纪念馆辖区,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位于停

车场西侧的影像资料馆,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集摄影、资料、娱乐于一体;气势宏伟的

西柏坡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上镌刻着江泽民

同志1991年9月21日参观西柏坡时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

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

大实践活动。在纪念碑的两侧分别是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于1976年破土动工,全馆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1978

年5月26日在纪念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对

外开放。纪念馆分上下两层,阶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环绕,顺山势建造而成。馆内的陈列

展览,集声光电现代化设施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1982年3月11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柏

坡和井冈山、延安一样,现在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                                         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我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观西柏坡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感触极深: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一个条件落后,交通不畅的环境下,却能运筹帷幄,指挥千里之外的人

民军队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从而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被称之为西柏坡精                                     神   “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

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执政,

执政为了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政不息,

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也就是一种忧患意识,

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一种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使命意识。从本质上讲,西柏坡精神实质上

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

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

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其兴也勃焉,其亡

也忽焉”的历史的深刻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困难的时期,中国

共产党正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得以从

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客观的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

的现代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常新,精神不老,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居安思危,继续以艰苦奋斗来要求自己。                                         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们把西柏坡精神视为“传家宝”,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对西柏坡精神

又是否认识、是否了解呢?可以判定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它是了解不足、认识不够的。

那么能否就说西柏坡精神过时了呢?没有!西柏坡精神没有过时,“两个务必”教诲永放光芒。

时代虽然不同,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依然必须追求这种境界;时代虽然不同,

但是我们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所需要的精神却是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发表的重要讲

话,号召全党                                                                                         同志要结合新的实际,继续坚持“两个务必”,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

个务必”,对于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大的意

义。今天,我们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就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断开

拓实践“三个代表”的新局面,继续保持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做好人民群众

的忠实代表,真正做到为民所信、为民所靠,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

创新的那美好天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

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青

少年健康成长不可多得的常学常新的必修课。西柏坡精神不仅要继承下来,而且要传扬开去,

与时代同行。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新时代也将从这里开创。激励我们万众一心,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继往开来、与时代同行,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努力开创更

加光辉灿烂的明天。篇三: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

小寨乡  吕庆芳

西柏坡,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

葆政治本色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6月1日在齐主任的带领

下,我们冀州市的大学生村官踏上了这片圣地。这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

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

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

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

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它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

的共和国,震彻寰宇。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

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

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

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

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

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这是一种穿越时空、代代相传的不朽精神。一张张展板、一件件文物,把千万名观众带

回半个多世纪前的烽火岁月,让“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深深植根心间。这是一次薪火相传

的思想接力。西柏坡精神这支熊熊不熄的思想火炬,穿过历史的云烟,照亮了新世纪中国人

的壮丽征程。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内容。来

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昨天再次感受到了“西柏坡精神”的伟大。                                             在西柏坡精神纪念馆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我想得很多,但有一点让我激动不

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浴血奋

战的踪迹。” 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这样人生的境界才会开阔,

对物质的追求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全新考验,我们更应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革

命本色。“两个务必”,不仅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永

远拥有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

民族之魂。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

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和培养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坚信,现在人们观看到的热情,不会是当下的历史情景剧,而是用心灵来感受这永远

不会衰竭的精神和新年。现在,我们在克服种种困难热火朝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庸置

疑,我们更需要西柏坡精神,通过观看这次展览,“两个务必”历史的嘱咐将在我们的耳畔回

响的更加清晰。

今日西柏坡,己经变得相当美丽,那么在今后将会如何呢?我想,不容置疑,这颗全国人民

的掌上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琛绚艳,更加光华四射,而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步

伐飞跃前进,以更加光辉的成就,瞩目于世界,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紧跟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发扬我党的优良作

风和传统,做一个合格党员。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刻

苦学习,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把握人生轨迹,牢记两个务必,为共产主义奋斗终

身。让柏坡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篇四:走进西柏坡观后感                                              走进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

们在这里组织并夺取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他们在这里

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孕育了以“两个

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指挥了震惊

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西柏坡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

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

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她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

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                                                                   此行我参观了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七届二次全会的会场;瞻仰了新建的西柏坡纪念

馆、西柏坡纪念碑、西柏坡石刻园、领袖风范雕塑园、五大书记铜像、西柏坡影视厅通过对

这些资料、实物的参观,使我感同身受的了解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在极其艰苦卓绝的

斗争中我党的老一辈革命家,硬是凭借着不屈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

的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篇五:红色之旅西柏

坡实践观后感

红色之旅之西柏坡观后感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党在中国革命的最关键时刻是如何力挽狂

澜,取得最后的胜利,老师带领我们班全体同学参观了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                             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这片朴素而又神圣的土地。下了车,我们就马不停

蹄的来到了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旧址使全国闻名的革命纪念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中央之所以选择了西柏坡,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足的物产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使

平山成为亚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而为以后中央工委、中共中央的移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

条件。这里和国民党的条件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共产党人拥有坚强的革命

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敢于面对任何困难,面对这一排排的简易的土房,我的心里不

由升起崇敬之情,自封建主义开始,中国人民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尽了压迫与剥削,但

中国人民并不是甘心做奴隶的,他们自强不屈,勇于抗争,再有中国工产党的领导,使他们

具有了战胜一切的力量,西柏坡就是在这时承担了历史的重任。在旧址当中,给我印象最深

的,就是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址,这里的一切都是当年的原样。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

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你无法想象到,当时并无专用的会场,而会场是中央工

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火房改造而成的。毛泽东同志在此提出了被称之为西柏坡精神 “两个务

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 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

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随后我们参观了纪念馆。依次参观了每一个展厅,首先是序厅:“光荣的平山”。这里介

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平山的光荣历史;然后是一、二展厅:“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介绍了工委

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领导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军工生产和经济建设

等重大事件;三展厅:“决战前夕”。介绍了大决战前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四、五、

六展厅:“大决战”。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的战场及人民支前情况。无疑,正是辽沈、淮海、平津的大决战以及无数为建立新中国的献

身者,才奠定了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七展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八展厅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的情况;九展厅:

“难忘的岁月”。展出了当年领袖和工作人员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照片;十展厅:“历史不会忘

记”。展出了现在各级党、政、军领导及社会名人等参观回访西柏坡的历史照片。                              纪念馆展室里的照片、物品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这里面,虽有失败的风雨,但更多

的是革命家的民族气节和革命名胜地的喜悦。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比较紧,但是我们还是开展了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我们还参观了安全

观、纪念碑、领袖风采园、石刻园,感受着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一段辉煌历史,接受西柏坡精

神的洗礼。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切感悟到了西柏坡精神,懂得了好日子来之

不易,要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提醒他们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些地方,老百

姓的生活还相对贫困,先辈们振兴中华的宏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

丢;告诫他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来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关

键一点是共产党人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百姓,思想情感与百姓血脉相联。这些无疑是

当前大学生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能够使他们在逆境中获得勇气和力

量,保持乐观进取精神,刻苦努力,走向成才之路;保持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使他们在获得

成功之后不骄不躁、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忧患精神,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成才之路

上走得更稳,更好。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也使我深刻认识到西柏坡精神的可贵,激励我把这种精神时时

刻刻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并转化为扎扎实实、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

虽然我们的社会实践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它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永远的。当我们要离开这片土

地之时,回首那树立在柏坡岭上的西柏坡纪念碑,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无法平静的,

希望是从这里开始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作文九:《西柏坡观后感》900字

牢记“两个务必”,永葆党员本色

“七一”当天,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丰富党支部党员生活,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我们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群山环绕中的西柏坡。西柏坡地处太行山深处,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西柏坡,就走进了54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就是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

在导游带领下,我们顺次参观了领导人故居及西柏坡纪念馆。在西柏坡旧址前,我们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看着一件件文物,思绪纷飞。遥想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出生入死,指引着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是何等的不易。坐在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里,耳边响起了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强调号召全党要结合新的实际,继续坚持“两个务必”,这就是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的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带头作用,认真贯彻和实践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回顾了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们艰苦打拼的伟大业绩不能丢弃,我们要牢记优良传统,居安思危,牢记“两个务必”,让西柏坡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使我们的祖国以更加昂扬的步伐飞跃前进,以更加辉煌的成就矗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努力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〇一二年七月三日

作文十:《115班西柏坡观后感》1300字

西柏坡观后感

有幸在一次爸爸出车要去西柏坡周边,在我的要求下,爸爸带领我参观了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

经过约七个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这片朴素而又神圣的土地。下了车,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坐进了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旧址是全国闻名的革命纪念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中央之所以选择了西柏坡,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足的物产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平山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而为以后中央工委、中共中央的移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居住条件相当艰苦,但共产党人拥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敢于面对任何困难,面对这一排排的简易的土房,我的心里不由升起崇敬之情,自封建主义开始,中国人民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尽了压迫与剥削,但中国人民并不是甘心做奴隶的,他们自强不屈,勇于抗争,再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他们具有了战胜一切的力量,西柏坡就是在这时承担了历史的重任。在旧址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址,这里的一切都是当年的原样。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你无法想象到,当时并无专用的会场,而会场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火房改造

而成的。毛泽东同志在此提出了被称之为西柏坡精神 “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随后我和爸爸参观了纪念馆。依次参观了每一个展厅,首先是序厅:“光荣的平山”。这里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平山的光荣历史;然后是一、二展厅:“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介绍了工委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领导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军工生产和经济建设等重大事件;三展厅:“决战前夕”。介绍了大决战前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四、五、六展厅:“大决战”。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场及人民支前情况。无疑,正是辽沈、淮海、平津的大决战以及无数为建立新中国的献身者,才奠定了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七展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八展厅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的情况;九展厅:“难忘的岁月”。展出了当年领袖和工作人员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照片;十展厅:“历史不会忘记”。展出了现在各级党、政、军领导及社会名人等参观回访西柏坡的历史照片。

虽然这次时间比较紧,但是我还是进行了详细的参观,我

们还参观了纪念碑、领袖风采园、石刻园,感受着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一段辉煌历史,接受西柏坡精神的洗礼。

通过这次西柏坡之旅,使我深切感悟到了西柏坡精神,懂得了好日子来之不易,要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提醒我们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告诫我们在逆境中只有获得勇气和力量,保持乐观进取精神,刻苦努力,才能走向成才之路;保持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使我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不骄不躁、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忧患精神,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成才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虽然我的参观只有大半天的时间,但它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永远的。当我要离开这片土地之时,回首那树立在柏坡岭上的西柏坡纪念碑,我相信到过这里的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无法平静的,希望是从这里开始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一定要传承这种精神,回去后讲给我的同学,让西柏坡精神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