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周记大全 >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中动物形象解析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中动物形象解析

时间:2021-04-08 09:42:07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 要: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是由安吉拉·卡特收集世界各地民间故事编纂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各种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众多故事中,不乏动物的出现。本文将书中所出现的动物形象分为两类:人化的动物和动物化的人。本文通过这两类形象对《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中出现的部分动物形象做浅析,并进一步探究人们对动物形象赋予的意义:在歌颂人的伟大的同时为兽性正名,告诫人类警惕人性中的恶。
  关键词: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动物形象 民间故事 异化
  从古至今,有一类形象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那便是动物形象。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人类地日常生活中,几乎离不开与动物的接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逐渐熟悉动物的天性与品质,并将这些习性与人类的某些现象与生活特征联系起来,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曾著《金驴记》,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作品中都出现了动物形象,如《列那狐传奇》中的列那狐,《白鲸》里的莫比迪克,还有乔治·奥威尔的《動物农场》里各种拟人化的动物。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中“精怪”二字并非仅仅指狭义上人们所说的“精怪”,而是指浩瀚无边、千变万化的叙述。因此书中所收录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亦存在大量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形象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人化的动物与动物化的人。
  一、人化的动物
  人化的动物,亦可称为动物的拟人化,在传统的寓言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动物如同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人们通过动物获得一些经验教训或者哲理启示,这样一种拟人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人们赋予动物的内涵也日益复杂化,作为道德或寓意载体的动物已然成为一件灵活的工具被作家们广泛运用,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而使文学作品体现出不同的内涵,达到不同的效果。《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里不乏这一类“人化的动物”。
  (一)蛇
  蛇这一人化的动物形象在《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中出现伴随着罪恶与性欲。在克什米尔的民间故事《中国公主》里,那位中国公主便是由蛇变成的“人类”。故事讲述了统治克什米尔地区的阿里·马丹拉打猎时偶遇一位逃难的中国公主,公主楚楚可怜,容貌美丽,阿里·马丹拉很快便爱上了这位公主,娶她为妻。不料这位中国公主是由蛇——拉弥亚变成的妖女,阿里·马丹拉很快便害了重病,奄奄一息。这时一位路过王宫的圣人设计助国王除去了蛇妖,国王很快恢复了健康
  蛇女拉弥亚的传说源于古希腊神话,拉弥亚是半人半蛇的怪物,亦是在西方以猎杀小孩闻名的蛇妖。关于拉弥亚的传闻大多是骇人听闻的,她们多以女性形象出现,以美色引诱男性,骗其与自己成婚,最后将受诱惑的男子吞入腹中。拉弥亚的名字在古希腊语中意为“食道”,是“贪欲”的象征。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她的踪迹,《贝奥武甫》中的马其顿将领德米特里受拉弥亚化身的妓女引诱并与之交合,因此臭名远扬;诗人济慈的长诗《拉弥亚》中的蛇女拉弥亚亦用美色诱惑里修斯使他与她成婚。《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中《中国公主》一章亦是如此,蛇妖拉弥亚变成美貌的公主,诱惑了阿里·马丹拉,并企图将他杀死,侵吞他的王国。来国王宫殿取水的圣人识破了蛇妖的真身,如此形容道:“如果一条蛇一百年没被任何人看到,它的头上就会长冠,变成群蛇之王;如果再过一百年还是没被人看见,它就会变成一条龙;要是三百年都没有人看到它,它就会变成拉弥亚。拉弥亚拥有巨大的魔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外形。它非常喜欢变成女人的样子,就像你的妻子这样啊,国王!” ①《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中另一篇中国云南的民间故事《两姐妹与蟒蛇》里也提到了人化的蛇这一形象,一条蟒蛇因为帮助一位老婆婆打落了几个芒果,便要娶老婆婆的一个女儿作自己的妻子,如果老妇人不同意将女儿嫁给他,就要对老妇人不客气。即使老妇人的小女儿嫁给蟒蛇以后过得很幸福,但是最初蟒蛇娶妻的途径依旧是相当残忍的,老妇人的两个女儿要是没有人愿意嫁给蟒蛇——这一他们眼中的怪物,老妇人便有生命危险,细细想来,老妇嫁女乃是屈服于蟒蛇暴力的无奈之举。
  可见,故事里蛇的形象是阴险可怖的。蛇的出现多伴随着诱惑,直刺人心最迫切的欲望。拉弥亚化身美女引诱男子,得逞后便要取他性命;蟒蛇帮口渴的老妇打落芒果为她止渴,随后便索要更多的东西,这一切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圣经》里诱惑夏娃吃下智慧之果的蛇。蛇这一形象在书中收录的两则故事颇有一种告诫意味,人们借由蛇这一形象告诫后人远离诱惑。
  (二)狮子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虽以“精怪”为主,充满了各种惊恐怪异、腐朽颓唐、虚幻抽象的故事,但也有歌颂美好的故事存在。“人化的动物”形象亦不乏正面形象,并通过正面形象洗涤人们的心灵。苏丹民间故事《阿赫和她的狮子养母》一篇中出现的狮子便是典型。游牧民族少女阿赫与哥哥梅珀尔被同父异母兄弟陷害而脱离家族所在的牛营,无望之际被一只母狮子发现,狮子没有吃掉这两个孩子,反而愿意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去狮子家途中哥哥逃回了家,妹妹阿赫被狮子当亲生女儿抚养成人,最终兄妹相认,狮子也和他们愉快的生活在一起。
  不同民族生存环境不同,故与之相关的动物也被赋予了与各自文化息息相关的联想意义。苏丹地区位于非洲,狮子作为草原上的霸主可谓是“百兽之王”,因此,狮子这一形象被赋予了勇猛、威严等正面意味。故事中的狮子是典型的正面形象,它视阿赫如同亲女儿,与她亲吻拥抱,让她丰衣足食地长大,并称阿赫为“亲爱的孩子”①;在长大后的梅珀尔与同伴前来讨水喝时叫阿赫好好对待他们;阿赫不辞而别随梅珀尔离开时,狮子伤心欲绝,一路哭号追赶:“我的女儿到哪里去了?是被狮子吃掉了,还是有人把她从我身边带走了?” ①此时狮子的行为不似一只野兽,而像是一个人类,与设计抛弃兄妹俩的邪恶的兄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类如同禽兽一般狠毒地抛弃自己的亲人,身为野兽的狮子却似一个人类,将阿赫抚养长大。狮子这一形象在故事中是“善”的体现,故事的创作者通过狮子这一动物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良善,狮子养育阿赫,最终得以与人类一同生活,可以说是在善中成全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