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传媒 > 【《《八月的星期天》》3100字】 八月星期天

【《《八月的星期天》》3100字】 八月星期天

时间:2019-10-29 09:32:3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八月的星期天》》3100字

《八月的星期天》主题探寻

【摘要】依旧是关于过去与真相的追寻,和莫迪亚诺其他的作品一样,那些逆流而上的追溯,并不一定抵达答案。一个并不复杂甚至有些简单的故事,在时空交错的轮回中,笼罩着一种淡薄和透明的迷雾,那些模棱两可的记忆碎片,带有一种惘然的迷人的微光。因其错综随意的叙事结构,而大放异彩。

【关键词】回忆 现实 美好  黑暗

《八月的星期天》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代表作之一,相较于《暗店街》的复杂,《八月的星期天》故事性还是较强的,莫迪亚诺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创作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莫迪亚诺的书永远都弥漫着一种沉浸在回忆中的伤感,一种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和一种对前景的迷茫和绝望。这些回忆,如同我们生命长河中沉淀的沙粒,只有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会被淘出来,继续闪闪发光,你却再也抓不住它们。莫迪亚诺的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作品中译本的封面几乎都是色调阴暗的黑白照片。画面中通常有树,有着一个或者两个人的背影,但也永远是背影。这些背影差不多就构成了莫迪亚诺作品的基本主题—人类渐行渐远的记忆。

人生中莫名其妙的来去太多,我们记得的,或许不是别人记得的。故事里的男人七年后还在追忆,可他也许早被别人忘记了。诺贝尔文学奖给予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颁奖词是:“唤起了最不可捉摸的人类的记忆”。这句颁奖词恰到好处。

主人公是一名感觉细腻艺术修养良好的不知名青年摄影师。小说的故事是通过他的眼光和内心思考描写其他人、讲述故事。在河边拍摄的工作中他遇到一个女性,两人相爱后,因为不义之财,一颗意外获得的钻石,走上逃亡寻找新生活的道路。但是现实是黑暗的。他们的乐观谨慎还是被人利用后,钻石和爱人都消失。最后主人公陷入挥不去的忧愁中,无奈地生活。故事的开头写道:“终于,他的目光和我相遇了。在尼斯城,岗白塔大街的尽头,我见到了兜售皮衣服的维尔库。我们聊到过去,他向我谈起希尔维娅,而我却不愿意理他。分别后,他给我打电话,要和我严肃地谈谈希尔维娅问题。我几次挂断了电话。他终于知趣地离开了,留下了一张不写明去向的纸条。”

谁是希尔维娅?维尔库又是谁?维尔库为什么要和我谈希尔维娅,而我为什么不愿提起她?我是谁?我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扑朔迷离的情节,充满暗示的文字,让人猜测、联想。这就是莫迪亚诺讲故事的方式。他总是能以一个微小的情节入手,在夹杂着时空交错的回忆或叙述中,慢慢剥开一个很复杂的故事。这种写法有点像侦探小说,但又和死亡无关;这是的的确确的生活,感受起来却又那么引人入胜。

《八月的星期天》,一本很薄的小书,短短的七八万字,一百五十四页。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长长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认识了一个有丈夫的女子,在巴黎的马纳河岸,在马纳河谷拍摄河水浴场的影集时,他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希尔薇娅,并因此爱上了她。莫迪亚诺彩笔一样地描写象一场浪漫的旅行,这似乎像是法国生活氛围里特有的浪漫情调。希尔薇娅不务正业的丈夫维尔库企图以倒卖珍贵钻石“南方十字”而获得财富。但不巧的是维尔库与希尔薇娅吵了一架并殴打了希尔薇娅。这让本来已经成为他的情人的希尔薇娅下决心离开维尔库,因而她偷走了“南方十字”,并说服他一起私奔。

莫迪亚诺的作品善于表现一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海滩人”,他的每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看做是“海滩人”形象的缩影。“海滩人”总是给人一种行色匆匆,孤独。“海滩

人”明明看到走过的脚印被沙子埋没,还要执着于追寻遗失的美好,带给人们一种充满悲剧氛围。在《地平线》中,是踏上火车后再没有相见的玛格丽特;在《青春咖啡馆》中,是一直默默喝着咖啡的神秘女子;在《暗店街》中,遗失的就是“我”;在《八月的星期天》中,希尔维娅带着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一去不返。

(一)、追忆相遇的美好

《八月的星期天》故事很简单,但我们读完整本书,却还是不清楚书中的“我”、希尔维娅以及维尔库他们的身份和背景。书中的人物叙事结构被安排成一个迷宫,让故事中的人物和读者在各自的时空当中迷失。我想,我们可以把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生命中有短暂交集的人们之间的故事。那些原本没有联系的人,即使他们的生命轨迹相交汇的时候多么深刻,但在分开之后,都成为一片虚无,甚至是一个未知的谜。似乎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到了一定的时间终会走散,去向各自的地方。人们为什么要在一起,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原因,或许只是大家急着想要开始新的生活。人们为什么消失,也许只是因为厌倦了,亦或是因为急着想要斩断和过去的联系,不过最终的目的还不是急着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各自揣测彼此的意图,想要挣扎着谋求新的生活,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活。如果不是为了要在一起,实际上短暂的相遇和消失,在我们多数人看来并不会显得那么严肃,于是不太需要用心。

(二)、批判邪恶的贪欲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在帕特里克的作品中似乎也弥漫着悲剧色彩和批判邪恶的人性。故事中“我”和希尔维娅因为一颗钻石“南方十字”不得不四下奔走。"南方十字"是一颗珍贵的钻石,据说会给人带来厄运。事实也确乎如此。“我”和希尔维娅逃到尼斯,准备把钻石卖出去。自称是美国人的尼尔夫妇有意购买,就在交易的那天晚上,就在交易的那天晚上,“我”、希尔维娅、尼尔夫妇准备去嘎纳交货,可“我”却被尼尔支走。当“我”从商店出来时,他们三个已经开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后来,报上说他们坠崖了。故事回忆到这里,我们不禁会猜想,尼尔夫妇为什么会把“我”支走并且三人开车一去不返呢?而且,“劫后余生”的“我”在回忆过程中,发现了从前拍希尔维娅的一张照片中竟然暗藏玄机,照片远景里有维尔库和那个后来假冒尼尔的保罗。难道一切都是原本就计划好的阴谋,而“我”只是希尔维娅和尼尔夫妇意图偷走维尔库的钻石并将其倒卖所利用的一颗棋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莫迪亚诺想要表达的主题看作是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妄想和企图以及妄想与企图的幻灭,在扑朔迷离的情节中批露了人性里真实的邪恶。

我更倾向于将故事从第一个角度去理解,因为作者在最后说:“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并且,作者将小说的名字命名为“八月的星期天”,我觉得他是在怀念八月那个星期天平淡却稳定快乐的日子。我们都渴求现世安稳,相知相守,平淡相依,却还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机缘巧合败给了生活本身。但是,在追忆过去的时光里,我们却又无悔那过去。

处在事情发生当下的我们,往往是来不及看清事情的真相就已终结。但是回忆却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回忆把之前发生的种种进行提炼和重建,隔着或远或近的距离,比近在眼前的目不转睛看得更加生动自然。借助回忆,我们得以享受最初事情发生时的美好,也得以重新思考和揭示事情发生的真相。莫迪亚诺的作品就是这样,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将过去慢慢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却往往能触及到读者内心深处的软肋。

参考文献:

[1]张丽丽《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海滩人”形象》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黄晓敏译《八月的星期天》书城2015年第4期

[3]刘曦《回忆废墟上的永恒追寻——莫迪亚诺和他的文学世界》社科纵横,2015年第11期

作文二:《八月的星期天经典语录》600字

八月的星期天 经典语录

1、只是在那一刻,在八月的星期天的下午,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2、八月有没有最好的一天?或许有吧。

3、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4、随后世界匆匆滚落,后退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无法感知。

5、有没有美好的一天呢?在那些四处逃避的日子里。有的,作者在最后说,那是在大西洋南岸的拉布尔,八月的星期天下午,他们在人群最密的沙滩上散步,你不觉得我们是在梦中吗?他问道。她对他微笑。

故事介绍:

我是一个摄影师,在拍河滩照片时邂逅了希尔维娅,两人一见钟情。希尔维娅是维尔库的未婚妻,但两人并不融洽。一天晚上,希尔维娅在和维尔库剧烈的争吵之后,带着维尔库刚刚到手的价值连城的南方十字与我私奔。南方十字是一颗珍贵的钻石,据说会给人带来厄运。事实也确乎如此。我和希尔维娅逃到尼斯,准备把钻石卖出去。自称是美国人的尼尔夫妇有意购买,就在交易的那天晚上,我、希尔维娅、尼尔夫妇准备去嘎纳交货,可我却被尼尔支走。当我从商店出来时,他们三个已经开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后来,报上说他们坠崖了。故事就是这样。

作文三:《《八月的星期天》解读论文》5300字

《八月的星期天》解读论文

摘 要:莫迪亚诺的小说总是给我们呈现这样一类人物,他们没有身份,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他们的身份是矛盾的。这一点从他的第一部小说中就能得到明显的例证。不过从什勒米洛维奇到后期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渐进的变化:犹太身份消失了,战争的阴影也逐渐淡去。

整部小说以叙述者的的回忆构成。我们甚至不能明确叙述者是谁(约翰?)。或许这并不重要,就像那个世界中的其他人一样,大家都竭力隐藏身份。至于他所讲述的那些故事,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他“在昏迷狂乱中,仅仅产生一些幻觉、幻视”【1】,我们亦无从得知。这部发表于80年代的作品中依然飘荡着莫迪亚诺早年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情结。约翰同居依·洛朗(《暗店街》的叙述者)的共同点显而易见,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抛向过去。而这段由回忆建构起来的历史无不是一段逃往史。

《八月的星期天》与作者的前期作品有诸多类似,然而也有其独特性。在读这段似真非真的故事时,我们或许会联想起梅里美的《伊尔的维纳斯铜像》。维纳斯手上的戒指成了故事悬念的起源,《八月的星期天》中的“南方十字”也同样始终纠缠着它的占有者,给他们带来不幸;或许我们还会联想到莫泊桑的短篇《奥尔拉》,其中的主人公由于精神障碍而产生的一系列幻觉是不是也同样能解释约翰的所谓回忆。莫迪亚诺笔下的人物没有亵渎神灵,也不是精神病患者。他们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纠缠。这种纠缠源自他们自身的身份,更源自

他们生命之外的某种力量,与其说是上帝,不如说是那个时代。

一、从巴黎到尼斯:寻求他处的无果而终

希尔薇娅偷了“南方十字”,却在去尼斯的途中将其放在显眼的位置。后来在同尼尔夫妇的接触中,她仍然将钻石戴在脖子上。这一切是不是能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制造着自己的悲剧呢?如果她足够细心,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遭遇了。他们在尼斯的房间充斥着霉味,似乎已经证明了他们竭力躲避也只是徒劳。随着这霉味到来的是维尔库和尼尔夫妇的纠缠,更是命运跟他们玩的没有结局的游戏。尼斯“这个城市是一片沼泽,我将会在这儿越陷越深。”【2】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沿着叙述者的回忆进行建构。叙述者身在尼斯,失去了希尔薇娅和那枚名叫“南方十字”的钻石。那是发生在七年前的事了。如果没有和维尔库的再次相遇,或许那一段往事已勾不起叙述者的任何回忆了。这一情节也与《暗店街》有着明显的相似:居依·洛朗若不是因为于特的退休或许也不会想到要寻找失去的记忆。对于《八月的星期天》的叙述者来说,维尔库的纠缠是他最后一次以一个确定的身份存在于世的证明。在维尔库消身匿迹之后,随着烦恼的消失,他同时也加入到了“海滩人”的行列,没有身份,居无定所,仅剩下一些残存的记忆。由于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我们无法按照叙述者的节奏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将目光定位到故事的源头。一切都源于那个时代的巴黎,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那个叫马纳河岸的地方。虽然我们并不能得知确切的时间,不过可以断定的是,故事发生在战后。或许是因为占领时期的残留影响,或许是因为这一时期仍然是一

个“奇怪的年代”,期待中的生活还是那么遥远。而这一切竟是源自那枚“南方十字”钻石。从它第一次现身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1791年,一直到二战期间,凡是占有过它的人都以不幸的结局收场。叙述者和情人希尔薇娅的故事也是从它开始的。叙述者和希尔薇娅情投意合,为后来的故事奠定了一个基础。更有甚者,希尔薇娅偷了保尔和维尔库进行交易的“南方十字”,逃往尼斯,准备投入新的生活之中。事实上,尼斯并不能如他们所愿,给他们带来安宁。这个他们寄予无限期望的世外桃园跟现实中的马纳河岸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从叙述者对城市以及居于其中的人群进行的描绘看出这一点。“我身边坐满了木乃伊般表情的男男女女,他们静静地喝着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英格兰人大道。或许,他们正在鱼贯的人群中寻找着自己昔日的影子吧。”【3】所有人都陷入到一种麻木状态中,连美国领事也不例外。叙述者之所以也陷入其中,是由于曾经他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两件东西,其一是他的情人希尔薇娅,其二是希尔薇娅带来的钻石。从叙述者的角度说,这两件东西都本不该归他所有,不过得到它们却能让叙述者从没有身份的“海滩人”状态中解脱出来。只是维尔库不可能看着自己的爱人跟别人远走高飞而无动于衷,保尔也不会放弃原本属于他的“南方十字”。叙述者和情人希尔薇娅不断地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纠缠。维尔库直接以真实的身份出现在尼斯,因为叙述者在马纳河岸的时候就已经见过他,所以没有什么疑问,他来到尼斯无非是想重新夺回希尔薇娅。至于尼尔夫妇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尼尔是不是就是曾经同维尔库进行钻石交易的保尔?如果尼尔就是保尔,那么

他来尼斯或许就是为了重新夺回“南方十字”。

在莫迪亚诺的笔下,我们似乎也能读出纪德的无动机行为理论。人物的行为受直觉的驱使。他和希尔薇娅的结合导致了维尔库失去了相对稳定的家庭,而希尔薇娅偷走了“南方十字”又使得保尔失去了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和希尔薇娅造成了别人的迷失。维尔库原先的家庭看似和谐,事实上却未必如此。维尔库因为母亲的反对没有同希尔薇娅结婚。用它自己的话说,这给后来的不幸埋下了伏笔。不管他的话是否可信,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那个家庭的不稳定。而保尔也因为那笔神秘的交易被带入了整个故事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叙述者和希尔薇娅这一对,还是维尔库和尼尔夫妇,他们所有人都在做同样的事。从巴黎到尼斯,不过是为了改变某种存在的状态,去寻找幸福。仅有的区别在于,我和希尔薇娅想摆脱现实,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对于维尔库和尼尔夫妇来说,他们要做的是找回失去的东西,找回过去。这个过去只能从叙述者那里得到。人际关系如此复杂,不禁让我们想起萨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即地狱”。人与人在勾心斗角中了结一生。只不过莫迪亚诺要表达的显然不只是停留在人际关系这一层面。无尽轮回的悲观氛围指向的是那个“奇怪的年代”,就像在荒诞文学中那样,所有畸形现象只能从整体上得到解释,而不可能是个人的过错。维尔库在希尔薇娅从尼斯消失后再也没有纠缠叙述者“我”的理由了,他去了比利时,因为即使他“极力想成为过去的维尔库”【4】,现实也不可能帮他实现这个期望了。他坐上了布鲁塞尔的一列火车,而这列火车“摇摇晃晃地朝着一

个谁也不认识的终点开去„„”【5】尼尔夫妇似乎也没有因为重新夺回钻石而得到了想要的生活。虽然不能确定,但至少十分有可能的是,他们的汽车掉进了山谷,而他们也和以前任何一个占有过“南方十字”的人一样,因为它而失去了生命。对于叙述者本人来说,在经过一番周折之后,他重新加入到“海滩人”的行列。他们都曾想对抗荒诞的生活,在尼斯找到想要的东西,最后却都一致地不能如愿。同尼尔夫妇的死相比,叙述者能回到故事的原点,似乎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二、真实的他处

1.罗马:想象中的他处

莫迪亚诺的小说中总是充斥着寻找和逃离这两种相反的动作。维尔库和尼尔夫妇始终在寻找着他们所失去的东西。而与此相对应,叙述者就不得不始终躲避他们。实际上,叙述者自己也一直在寻找。他想找到全新的生活,现实中是尼斯,想象中则是罗马。这个罗马在莫迪亚诺的其他小说中也常有提及,它对于叙述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翻看莫迪亚诺的家史就会发现,意大利这个国家也曾留下他的家族的足迹,他的祖先曾经就是从意大利迁居到法国的。虽然不是罗马这座城市,不过我们似乎依然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意图:去祖先的土地。似乎只有那里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在《八月的星期天》中,罗马始终是一个想象的目的地。叙述者尽管想到去罗马,却没有付诸行动。整个故事脉络跟前期的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暗店街》中,叙述者的路线是巴黎—默热沃-瑞士,在这里则是巴黎-

尼斯-罗马。他们也都没能到达最后一个目的地:在《暗店街》中,叙述者是在偷越瑞士边境的时候遇到了意外,失去了他的情人德尼兹,而在《八月的星期天》中,同样的一幕发生在尼斯,主人公连尝试越境的机会都没有。

罗马究竟意味着什么?同瑞士的洛桑一样,它始终是无法到达的想象之地,有点像贝克特作品中的戈多,只能等待。或许我们可以说它们代表了作者的某种生活期望,一个能让人不再是“海滩人”的地方。而这样的一个地方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就像莫迪亚诺在其处女作中让其主人公什勒米洛维奇有机会接近的特拉维夫,虽然代表了终级的他处,却成了现实的地狱。或许这也解释了在后来的作品中,作者干脆让主人公无法接近这个目标,好让它始终处于一个想象的领域。只是这是否能表达作者对生活可能性的一点乐观呢?

2.八月的星期天:现实中短暂的他处

他处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也有幸福,只是转瞬即逝。在《暗店街》中,小说人物们数次提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而且居依·洛朗同德尼兹一起生活的年代也确曾给他带去过快乐。在《八月的星期天》中,叙述者和希尔薇娅在尼斯的共同生活,虽有外界的不断侵入,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只是这种生活注定不能长久维持,希尔薇娅终究是不属于他的。就算没有维尔库和尼尔夫妇,那个“奇怪的年代”或许也无法让他拥有真正的幸福。在失去希尔薇娅之后,幸福仅存在于回忆中了。而曾经的八月的星期天叙述者又怎么能忘记呢?那是比尼斯的岁月更值得回忆的一段时间了。虽然还是“海滩人”经常出入

的沙滩,虽然和“海滩人”一样,他和希尔薇娅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不过有了美丽的希尔薇娅在身边,他对生活也不再有更多的奢求了。

三、无尽轮回:因为宝石还是因为生活?

“无尽轮回”,尼采的这个极具虚无主义色彩的词汇被莫迪亚诺所使用绝非偶然,它适用于《青春咖啡馆》中的露姬,可是谁又能否认这种宿命也同样伴随着《八月的星期天》的叙述者呢?就连叙述者本人都怀疑他回忆起来的这些是真实,还是纯粹出于他的幻觉。维尔库宣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记忆了,却坚持要和叙述者谈希尔薇娅的事,他们能谈什么呢?眼前的维尔库貌似还是曾经马纳河岸的那个人,而她口中的希尔薇娅在“我”看来是很陌生的,简直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甚至连维尔库和尼尔夫妇是否真的存在都成了疑问。或许他们都只不过是占领时期的幽灵。“他们到底真的存在呢,还是我们在极度孤独中产生了幻觉?”【6】“即使那天晚上尼尔夫妇不出现,那么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也会有别的人出现。”【7】

“南方十字”给每个占有它的人带来厄运,这不免给小说增添一些神秘的色彩。“南方十字”意味着什么?显然它不仅仅是一枚钻石。它是否代表了基督教?我们无从得知答案。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南方十字”给了它的占有者一种身份。一旦得到这一新的身份,就会造成它与占有者原来的身份之间的矛盾。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终究会导致不幸的结局。如同叙述者所言:“我们的忧虑不是因为接触了这块冰冷的、泛着蓝光的石头,而是,毫无疑问,

来自生活本身。”【8】

四、结语

莫迪亚诺的小说总是给我们呈现这样一类人物,他们没有身份,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他们的身份是矛盾的。这一点从他的第一部小说中就能得到明显的例证。不过从什勒米洛维奇到后期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渐进的变化:犹太身份消失了,战争的阴影也逐渐淡去。《八月的星期天》的叙述者原是一个摄影师,一个希望能捕捉生活片段,将其永恒地定位在那个瞬间的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是生活的弱者,试图用摄影同时间对抗,而这一切终究是徒劳的。在得到希尔薇娅和“南方十字”之后,他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摄影师了,他有了新的身份。不过正是这个组合起来的新身份成为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命运注定在他得到这些后会重新剥夺所有的一切。他重新加入到“海滩人”的行列中。或许这不是最坏的结果。试想如果他始终占有着“南方十字”钻石,谁又能肯定他不会像尼尔夫妇那样,葬身于山谷之中呢?整部小说笼罩着飘忽不定的氛围,叙述者的记忆也不再可靠。爱芙拉顿·贝伊夫人早已去世,却像幽灵一般和叙述者一起坐在阿尔萨斯·洛林公园的长凳上;尼尔也是占领时期的人物,却又在战争阴影早已远去的年代重新出现。这些或许都是叙述者的幻觉,曾经经历的那些事早已过去,只是他不愿选择忘记。

注释:

【1】《星形广场∕环城大道》,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李玉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18页

【2】《八月的星期天》,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黄晓敏译,黄山书社,2015年1月,第34页

【3】同上,第13页

【4】同上,第26页

【5】同上,第26页

【6】同上,第53页

【7】同上,第40页

【8】同上,第156页

参考文献:

[1].《星形广场∕环城大道》,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李玉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

[2].《暗店街∕夜巡》,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李玉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

[3].《八月的星期天》,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黄晓敏译,黄山书社,2015年1月.

[4]. Patrick Modiano,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Paris : Gallimard, 1978.

[5]. Patrick Modiano, Dimanches d’août. Paris : Gallimard, 1986.

作文四:《岳一恒-甸柳一小-《丢失的星期天》读后感》800字

《丢失的星期天》读后感

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   六年级三班  岳一恒     星期天,应该是学生们最快乐、最放松、最期盼的一天。假如忽然有一天,星期天不见了,所有人肯定都会在想:咦,它跑哪儿去了?是谁把它变不见的?《丢失的星期天》一书就为我们展开幻想的翅膀,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可怕的世界:

一天清早,主人公林想想睁开双眼,发现一切都是蓝色的。这时,她才发现今天本该是星期天,可一切事物却告诉她,今天是星期一!在上学的路上,同学们也都在议论着同样的问题,林想想十分奇怪,决定要寻找事情真相。

她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墙头蹲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施展法术,让林想想飞到了天上。在天上,她遇到很多小仙人:小可爱、小坏蛋、小开心、小好奇……经过一番调查,林想想终于明白了:原来在天上也是一个星期七天,在六天中,小仙人们必须忙着工作,工作就是向地球上的孩子送上符合这些小仙人们性格的事物,不过,每次,只有一个小仙人下到人间,其余的在花园里等待。

空中的小仙人发现,就算是星期天,地上的同学们还是像上学一样起得那么早,照样做那么多作业,还要上补习班,天上的小天使们觉得他们一点也不像小孩子,就收走了他们的星期天。在天使小伤心

来到地面独自伤心的时候,整个世界因为他的到来变成了一片蓝色,她伤心的感情也传染给了地上的小朋友,他们也变得悲伤起来,到了最后,他们还都成了一个一个的老人精,他们喘着粗气,戴着老花镜,趴在桌子上还是在一刻不停地学习......

这只是一个幻想故事,但是,它反映了现实中的不良现象:星期天原本是美好的,但是现实中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要求下仍然忙着学习、上各种辅导班,没有时间休息玩耍,使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的小孩子变得郁郁寡欢、沉默寡言。

通过阅读《丢失的星期天》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非常重要,但是不能一刻不停地学,而是要劳逸结合。星期天应该还给孩子们,应该让学生们充分休息,玩些户外游戏,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放松心情,促进学习。同学们需要星期天,需要真正属于他们的有趣活泼、五彩缤纷的星期天!

作文五:《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读后感》1300字

本课在学习目标确定上明确到位,只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物特点与性格花费时间过多,而缺乏方法的细致指导,实践练习有些盲目不够明确。

每一个课堂环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它的目标,所有的预设是否都能确保实现学习目标。比如本课中的导入,是一个哑剧表演,由学生表演,学生猜内容,教师引出动作表情,对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作用导入课题。如果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表情动作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也可设计一个活动,成语猜谜游戏:一个学生表演,一个学生猜成语。背对黑板的学生表演。比如成语:抓耳挠腮,手舞足蹈,等。

速读课文,对照课本插图将人物对号入座。这个环节目标明确,目的就是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然后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等的描绘,找到图中本人。了解人物的同时,让学生找证据,同时了解运用的描写方法。第二个环节,小组选择一个人物,探究人物的性格及其运用的描写方法。这个环节设计较好,但是在成果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性格突出出来,也没有把性格的表现与运用的方法很好的结合。所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若能在进一步,让学生深刻体会是如何抓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会更好。这样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认识,就比较深刻,比较生活鲜活。

每一个活动的组织,都要充分考虑他探究合作的价值所在,不高花架子,不高形同虚设的东西。确保雪深的活动是有意义的。第三个环节,小组思维碰撞,交流学习成果。一个学生汇报描写的内容,提问其他学生辨识描绘的人物,再提问其他学生说出运用的手法。这个活动表面看来轰轰烈烈,实际学生还只是停留在上个环节的人物辨识中,且对文本内容不够熟悉,所以辨识起来,还是需要在文中仔细去找,花费时间很多,且活动也没有很好的开展。建议此环节删掉。

学生质疑,学生释疑,看起来活动不错,训练学生的思维。但因为范围太大,教师没做质疑的引导,所以学生只在人物性格的问题上质疑,其实教师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在描写方法上质疑。所以每一个活动中,教师也要扮演好自己的引导角色,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学的有根有据。

教师可以选取一个最具描写特征的人物为例,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可以选作批注,学生学做分析。这样比较有针对性,而且学生易于掌握。这样就以典型例子,赏析透彻,其他就可以简略。

写作实践,是布置学生选取班内同学做模特,进行描写,抓住特征。然后其他同学猜测写的是谁。我感觉这个环节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着重训练学生所学习的描写方法。

另外课堂上教师的声情并茂,有感情的投入,声调的抑扬顿挫,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投入,极大改善课堂沉闷气氛,让学生也积极饱满的感情参与课堂。

可以添加写作指导一环节。由人物分析,过度到写作指导。重点由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包括如何抓人物特征,如何由表情写到内心,如何做到声情并茂,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润色语言,包括使用修辞格,在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等。

实践写作,可以设计作文病例。提供学生一个写作片段,让学生先讨论病因,然后进行修改。运用上所学的描写手段,将片段改写好。这样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运用上,学生改写起来,非常有针对性,且实效性较好。而语言的润色修改,更是除掉了一味搞笑取闹的写自己同学的弊端,使这个片段的修改,在学生语言运用上上升了一个层次。

总之,课堂的实效性是最主要的,让学生有成功感,在听写读说上,有切实的提高。

作文六:《《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作品读后》6700字

莫迪亚诺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暗铺街》,讲的是一个失去记忆的侦探如何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王小波《青铜时代》里的《万寿寺》据说是仿《暗铺街》写的。《暗铺街》我还没看,因为这本书现在很难买到。退而求之在孔夫子上买《八月的周日・缓刑》,篇幅不长,短短的七八万字,154页,读起来很压抑,照正常的阅读速度,一个晚上应该可以读完的,可这回断断续续地读了半个月,读上几页就不得不停下来,缓解一下情绪。整本小说阴暗压抑,弥漫着回忆,悔恨恼人无用的回忆。

我在拍摄一组河滩的镜头时认识有夫之妇西尔维雅,被她的美丽和她的姿态打动。西尔维雅被她的丈夫维尔库尔打了之后,偷了别人打算卖给维尔库尔的一颗价值昂贵的南十字钻石要求我带她一起走。我们急于卖掉那颗南十字钻,却落入骗子尼尔夫妇精心设下的圈套,其实我本可以发现或者揭穿骗局的,但我却没有,虽然起了一点疑心却没有深究下去,尼尔提出想买钻石送给巴尔巴拉,在一次请我和西尔维雅吃饭后,我被打发下车帮巴尔巴拉(尼尔之妻)买香烟后,发现尼尔夫妇和西尔维雅连同那颗南十字钻石一起消失地无影无踪。

“我和衣躺在床上,我把灯熄灭了,觉得在黑暗中可以更清醒地思考。可是黑暗和沉默就像裹尸布一样把我包裹着,我感到透不过气来。渐渐地,这种感觉让位于一种空虚和忧伤的感情,独自一人躺在床上使我无法忍受。P107

“我想重新去我们在尼尔夫妇陪伴下去过的所有地方,希望从中找到他们的行踪,找到线索,希望或许能看到西尔维雅一起进来:就像人们在剪辑桌上倒放影片不停地检查同一组镜头的细节那样,可是就在我手持两包美国香烟走出嘎拉餐馆时,胶片断了,或者是我把电影胶片放到了尽头。”P109

“一场梦吗?不如说是日子不知不觉流逝的感觉。我们毫无办法抓住它们。我们被传送带带着往前走,街道从我们的面前飞过,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传送带带着我们,还是我们在原地一动未动,而我们周围的风景却像人们称之为透明效果的电影手法一样从我们的面前滑过。”P86

时间在作者正叙,倒叙,插叙当中显得有点混乱不堪,“最终一切都混为一体,过去的情景交错混杂在一种淡薄和透明的浆糊中,这种浆糊膨胀,鼓起,变为一种含红色的气球的样子,随时要炸裂,我突然惊醒,心脏砰砰乱跳。沉默增加了我的不安。”P37

阅读的当中自然而然的被作者带入那种相当压抑、不安的气氛当中,可以说是作者的成功,但对阅读的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这是Patrick Modiano一本小说的名字。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了。肯定是写得好的。他的每本书都写得好。是在月初去瑞士消夏前,在家里打行李,想带几本书消遣,书架上扫了一眼,《八月的星期天》落入眼帘,没犹豫,就把它带上了。

这本书是Modiano一贯的笔法,开篇即是悬念,慢慢地可一丝不落地扯着读者前行,直到结尾,才令人幡然醒味,噢,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我很喜欢小说的结尾。回忆他和他的情人最初也是唯一的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是在八月份,高尔夫球场边上小房子,杉树下的小桌子,海岸,海滩,渡假的人们------天气炎热。我坐在一张湖边长椅上再读完它,合上书,看不远处的两三个钓鱼人,想法国的八月,不生活在法国的读者能理解法国的八月?仅“八月”一词包含的欢乐和逍遥吗?理解得了作者用“八月的星期天”这个题目而赋予这篇小说的深意以及以八月和八月的星期天结尾而画出的点睛之笔?

八月的法国是什么呢?歌舞升平吧。无论经济好坏,举国放假了。出游,消暑,吃饭,过节日,很多人结婚,离婚,生小孩,怀孕,换情人------很多、很多的钱花掉了。全法国的人一起花的,像是商量好的。

八月的故事很多了。很多人的故事都安排在八月发生。也不见得是安排的。比如我和爱德蒙。不过,那是好多年前的一个八月了。这个八月,我们没安排故事。可是有事。别人都忙哪能让我们闲着呢?被请去,看一对夫妻分手了,二对朋友结婚,二个家庭的孩子的洗礼。还吃了无数餐宴席。也有很多人来我家吃宴席,中宴,晚宴,很多次,想想,似乎每天都有。可能我夸张了吧。

八月总是这么忙。忙些什么呢?得空静一下,细想想,又想不出来。八月的日子总是这样。可哪个月的日子不是这样呢?

可八月的天总是好的,纵然下雨也好。总是热,比那个月份都热。草特别绿,树特别茂,花开得最盛,午后便有些恹奄,像是倦怠了的。催得人找片阴凉,坐着,躺着,看看书,睡睡觉,或者就是默不作声,盯一片叶子看,思绪乱跑,慢慢地,阳光就照得低了,绿叶、花朵涂了一层亮亮的光,似乎每片叶子都看得见,似乎每处地方都是光源,都有太阳可以生出来,而不是落下去。

八月,似乎没有夜晚的。

起来了,是早上。满园的太阳光。阳光怎么那么亮,似乎阳光有颜色了,摸得着了,很软很厚,摸在手里一定暖的,你似乎也闻得见它的香了。我还穿着睡衣呢,赶快喊爱德蒙来看,看看这个早上的阳光。爱德蒙和我一起看,阳光太亮了,好像太阳就挂在树梢上照园里的花草,似乎每片叶子都看得见,似乎每处地方都挂个太阳,太阳正在落呐,而不是升起来。噢!这不就是秋天了嘛?!

这个早上,是八月最后的一个星期天的早上。

莫迪亚诺作品《八月星期天》是绿色的封面,但它让我爱不释手,为里面的内容而感动。

如果你手头碰巧有一本绿色封面的《八月星期天》,我希望你能把它好好的珍藏起来,尽管这是一本看起来太不起眼的小册子,尽管这本书有很多排版的错误,但它真的很珍贵:因为这个译本只有1500册,因为译文十分流畅、充满韵味,更因为它的作者是莫迪亚诺。

小波十分欣赏莫迪亚诺的《暗店街》,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寻找自我的故事。中文版的封面是淡紫色的,黑色的题目写在封面的左边,右上角是一个男人黑色的背影。设计的极好。     《八月的星期天》也是个薄薄的小册子,只有8万多字,121页。然而,它也同样让我爱不释手。

在尼斯城,岗白塔大街的尽头,我见到了兜售皮衣服的维尔库。我们聊到过去,他向我谈起希尔维娅,而我却不愿意理他。分别后,他给我打电话,要和我严肃地谈谈希尔维娅问题。我几次挂断了电话。他终于知趣地离开了,留下了一张不写明去向的纸条。

谁是希尔维娅呢?维尔库又是谁?维尔库为什么要和我谈希尔维娅,而我为什么不愿提起她?我是谁?我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这就是莫迪亚诺讲故事的方式:他总是能以一个微小的情节入手,在夹杂着时空交错的回忆或叙述中,慢慢剥开一个很复杂的故事。这种写法有点像侦探小说,但又和死亡无关;这是的的确确的生活,感受起来却又那么引人入胜。

让我把故事理顺,重新说说它吧:

我是一个摄影师,在拍河滩照片时邂逅了希尔维娅,两人一见钟情。希尔维娅是维尔库的未婚妻,但两人并不融洽。一天晚上,希尔维娅在和维尔库剧烈的争吵之后,带着维尔库刚刚到手的价值连城的“南方十字”与我私奔。“南方十字”是一颗珍贵的钻石,据说会给人带来厄运。事实也确乎如此。我和希尔维娅逃到尼斯,准备把钻石卖出去。自称是美国人的尼尔夫妇有意购买,就在交易的那天晚上,我、希尔维娅、尼尔夫妇准备去嘎纳交货,可我却被尼尔支走。当我从商店出来时,他们三个已经开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后来,报上说他们坠崖了。故事就是这样。

莫迪亚诺没有做出明显的道德判断,没有批判那对野鸳鸯,这是我喜欢的,因为生活本身的善与恶、是与非太难裁断。他只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据说是邪恶的钻石会给人带来厄运,它也确实带来了厄运。可是,造成厄运的真的是钻石吗?恐怕不是。“劫后余生”的“我”在回忆过程中,发现了从前拍希尔维娅的一张照片中竟然暗藏玄机:照片远景里不是有维尔库和那个后来假冒尼尔的保罗嘛?也许,冥冥之中真的自有天意。

莫迪亚诺的魅力还在于,他善于把握叙事的节奏,在一张一弛之间,在回忆与现实之间,在既叙述事实又描述情感之间,向我们澄清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情节的深入,探知最后的结果已经变得并不重要,我们会发觉自己已经沉浸到一种生活里。那种生活我们或许没有体验过,可是那种情绪,那种由焦虑、绝望和无法弥补的过失所造成的遗憾感,以及追忆往事时所能回忆起的点点滴滴的美好和现实生活孑身一人的孤寂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像夏日午后的一阵热风让人躁动难安。生命本身已是一个错误,而我们注定要将这个错误越走越远。因为我们不是先知。

八月有没有最好的一天?或许有吧。

莫迪亚诺在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

“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再来说说书之外的。

我手头还有另外一个译本,就是花城出版社的合集:《八月的周日・缓刑》。不能说这个译本不好,但总感觉差那么一点什么。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者的译文吧。

黄晓敏 译《八月的星期天》开篇:

“终于,他的目光和我的相遇了。这是在尼斯城,岗白塔大街的尽头。他正站在一个高高的货台上,面前是堆满皮大衣和上衣的裤子。我挤在看热闹的人群里,站在第一排,和那些人一起听他吹嘘自己的货物。

一看见我,他的叫卖一下子失去了小贩的油腔滑调,变得生硬勉强起来。似乎想和围观的听众拉开距离,借此向我表白:他现在干的走街串巷的职业并非他本来的身份。”

刘自强 译《八月的周日》开篇:

“他的目光助于和我的目光相遇了。这是在尼斯甘必大林荫道的街头。他站在陈列着皮革服装橱窗前的一个站台上,鼓吹着他的商品,我挤到看热闹的人的最前排。

一看到我,他的小贩腔调就消失了。他以一种生硬的方式说着,仿佛想在听众和他自己之间安排一段距离,并且使我明白他露天从事的这种工作与他的身份不相符合。”

再来看看两者的结尾。

黄译本:

“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刘译本:

“那个夏天天气很热,我们确信人们永远不会在这里找到我们。下午,我们沿着路堤漫步寻找沙滩上人群最稠密的地方。于是,我们走到这片沙滩上,寻找一片小小的自由的空间,以便躺在我们的浴巾上。在这样的时刻,消失在散发着防晒的琥珀膏芳香的人群中时,我们从来不曾如此幸福。在我们周围,孩子们在造沙塔,流动商贩跨过人们的身体向我们兜售冰淇淋。在这些8月的周日,我们像所有人一样,没有什么把我们与别人区分开。”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黄译本,但究竟是太难得了。在孔网上搜到一本,要价500,不能不说老板十分善于囤积居奇!

这种隐藏在悬疑程式下的寂寞情绪,在同样不长的《八月的星期天》里同样呈现。

我并没有这本书的中译本,只是从图书馆里借过,甚至淡忘了译者的名字。查了查资料,它诞生于1994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据说,这个版本仅印了1500册,在旧书网上价格高企。有识货之人说,这个译本远胜于花城版。     这本薄薄的小书,也以疑问开头,然后便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摄影师在沙滩上邂逅女子希尔维娅,一见钟情。希尔维娅与未婚夫关系不睦,一次争吵后,带着未婚夫的珍贵钻石“南方十字”与摄影师私奔,这颗钻石据说会给人带来噩运。二人在尼斯寻找钻石买家,自称美国人的尼尔夫妇有意购买。在将要交货之时,尼尔将摄影师骗下车,与妻子、希尔维娅驾车离去。后来,摄影师在一张旧照片中找到了玄机,看到了假冒尼尔的保罗……

它的叙事风格,与《暗铺街》别无二致,当下与回忆交织,以逻辑和情绪铺排故事。它也和《暗铺街》一样,寂寞压倒了真相,以至于我抛开了悬疑,沉浸于那年夏天的种种美好。

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

《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代表作之一,本书采用倒叙和第一视角,分别以恋人丈夫的失踪、恋人的失踪,以及自己和恋人的出走为线。讲述了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

本书从“我”偶遇过去的恋人的丈夫维尔库开始,以一个微小的情节入手,在夹杂着时空交错的回忆或叙述中,慢慢剥开一个很复杂的故事。这种写法有点像侦探小说,但又和死亡无关;这是的的确确的生活,感受起来却又那么引人入胜。

对于“我”与有妇之夫希尔维娅的私奔,莫迪亚诺没有做出明显的道德判断,没有批判,这是我喜欢的,因为生活本身的善与恶、是与非太难裁断。他只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据说是邪恶的钻石会给人带来厄运,它也确实带来了厄运。可是,造成厄运的真的是钻石吗?恐怕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与恋人的出走是“希望”;恋人失踪是在社会上“迷失”;偶遇恋人丈夫后其失踪则已“豁达”了。小说中看似平凡无奇的故事,却是真实地映射在我们身上,我们与他们没有什么不同?

莫迪亚诺的魅力还在于,他善于把握叙事的节奏,在一张一弛之间,在回忆与现实之间,在既叙述事实又描述情感之间,向我们澄清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情节的深入,探知最后的结果已经变得并不重要,我们会发觉自己已经沉浸到一种生活里。那种生活我们或许没有体验过,可是那种情绪,那种由焦虑、绝望和无法弥补的过失所造成的遗憾感,以及追忆往事时所能回忆起的点点滴滴的美好和现实生活孑身一人的孤寂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像夏日午后的一阵热风让人躁动难安。生命本身已是一个错误,而我们注定要将这个错误越走越远。因为我们不是先知。

八月有没有最好的一天?或许有吧。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经典语录:

《八月的星期天》经典语录:扭头往回走,在码头上伫立片刻,注视着疾驰而过的车辆和塞纳河对岸演兵场附近的灯火。在那边,在靠花园的一个小套房里,或许残留着我生命中的某些东西,那儿有个人认识我,而且仍然记得我。

《八月的星期天》经典语录:有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人唯一想不起的东西就是人说话的嗓音。可是,直到今天,在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我却经常能听见那夹带巴黎口音――住在斜坡街上的巴黎人―

《八月的星期天》经典语录: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有了一个缺憾、一个空白,它带给我的并不只是空虚的感觉,而是我的目光不能承受。那个空白整个地用它那强烈的辐射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睛。那种局面将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人生的尽头。

《八月的星期天》经典语录: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八月的星期天》经典语录:我清楚地知道这时正是冬天,而且黑夜就要降临,但在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好像在七月暑天。辨不清季节的错觉,加上稀少得反常的过往汽车,那骄阳,那印在马路上、墙上的清晰无比的暗影……

我紧紧地抓住希尔薇娅的手腕:

“你不觉得我们是在梦中吗?”

她对我微笑,但目光中透出不安。

“你认为我们终究还会醒来吗?”她反问我。

《八月的星期天》经典语录:一个梦吗?不如说当时感觉到的是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没有任何突出的事件让我们有所记忆。我们被滚动的地毯载着向前走,两旁的街道向后退去,我们已经弄不清楚到底是滚动的地毯拖着我们前进,还是我们根本没动,而周围的布景被那种叫做“化出”的电影技巧推向后边。

《八月的星期天》经典语录:今天,我在这个充满幽灵、时间静止的城市里甚至觉得相当自在。和那些在大道上缓缓流过的人们一样,我也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我身上的发条已经坏了,重力规律对我也不起作用了。是的,我已经开始和尼斯城的其他居民一起飘荡。

作文七:《《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2000字

作品看点

《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是莫迪亚诺198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与《暗店街》相比,它已经是莫迪亚诺成名之后的作品。它的发表会不会像《暗店街》那样再次引起轰动,在当时有许多猜测,虽然结果不得而知,但一定会比《暗店街》有更多的期待,期待它的读者都希望莫迪亚诺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惊喜,就像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一样,所有的目光都期待着刘翔把第一个冲刺的瞬间永久地定格在他们的记忆中,却没有好好想想刘翔的跟腱是否真能经得起那样的冲刺。

其实,《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发表以后并没有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它保持着莫迪亚诺一贯的叙述风格,在结构上却不如《暗店街》那样充满迷离色彩。

《暗店街》定格了莫迪亚诺的过去,《暗店街》的成功给莫迪亚诺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说不清的纠结,他也希望《八月的周未》能够超越《暗店街》,可是,事实却让他保持着沉默。

成功的人最怕的是在没有超越从前的情况下被喷洒的口水淹没。《八月的周日》虽然没有遭遇到那样的厄运,它也不可能遭遇到那样的厄运,毕竟,莫迪亚诺的每部作品都有不同亮点,虽然它没有《暗店街》那样荣耀。

任何作品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只要它曾经存在,只要它是你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它是否取得成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拥有感受它的机会。

我喜欢莫迪亚诺的作品,我在找他发表过的所有作品。正像喜欢刘翔的人,他们一遍遍地回忆刘翔带给他们的喜悦,又一遍遍地为刘翔在受伤后强忍伤痛而难过。真正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

《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刘自强译)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列入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图书之一,是“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中的一本,与《缓刑》合并一书。

国家“八五”计划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而我得到这本书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了。国家现在实施的应该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我之所以寻找这本很早就已经出版的书,是因为读过《暗店街》后我就喜欢上了莫迪亚诺,就希望再读到他的其它作品。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信息,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版黄晓敏译的《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这是《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的另一种译名。黄晓敏将“周日”改成“星期天”又增加了点浪漫情调,让我一直期待能读到它。可是,《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只有预告没有出版,万般无奈之下,我就去旧书网上找到了这本《八月的周日・缓刑》。

这是一本应该在很早就能读到的作品,而在过去的十年里,我远离文学场的时间确实久了点,一些应该在当时就阅读的书没有及时读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撼。《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出版的时间是1992年,正是莫迪亚诺发表它不久的时间期待它的读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也无法猜测,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当时的热盼效应我是不知道了,不过,从我现在的心境来说,我能想像出喜爱《暗店街》的人当时一定和我此时的心态差不多,在期待中翘首盼望。我从旧书店里买到的这本书终于到了我的手上,很便宜,4元人民币,运费却比书价高一倍,8元。书页已经黄了,有深浓的霉味,这霉味混合着纸浆、油墨和尘土的气息,显然是搁在不见阳光的旧书堆里很久很久了,当我打开邮包的时候那气味突散出来,我捂上了嘴和鼻子。

我对书的霉味很敏感。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在家里的床底下翻出了一摞书,有《植物学》《药理学》《拉丁字母表》等医药方面的书。那是母亲在石河子医专学习时用过的书。我在看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时候就结合着《植物学》去理解生物生长的原理。那本书已经发黄了,有床底潮湿的气息,带着浓重的霉味,那味道不是书墨的香气,它刺鼻、难闻,闻久了会恶心。那味道太过强烈,每翻书一下就刺一下鼻息,以至于到了现在,只要有霉味的书,我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

我家从新疆迁回山西的时候,母亲犹豫着带不带那一摞书,我说带上。我把母亲从前读过的书和我的书一起打包带了回来。

我已经三次大量卖过家里的旧书。第一次是把我学生时代的课本都卖了,第二次是卖了一大批旧杂志,第三次是家里盖了二层房,把放不进书架里的书卖了。前两次卖书都没有什么可说的,第三次卖书的时候我本想留下些让朋友们挑挑,但我怕别人说我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才送人,就没有留下来,一起交给了收废品的,得了二百多元钱。卖了这批书后没两年我就到了文联工作,而这几年我经常买书,就很后悔第三次卖书,因为那一批书里有些是名著或可以用得上的书。但是,卖了三次书,却始终没有卖过母亲读过的那些书。

我将《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放到窗台下通风的地方,它的霉味开始真正地散发,又一天天消失。看着它,我就想起我的母亲。

想起买书,就想起我的母亲。

是母亲培养了我读书的习惯,是母亲支持着我读更多的书。

而母亲知道她的儿子读了那么多书却一事无成她还会让他读书吗?

她会的。她一定还会让他无忧地去读书。

泪还是无声地流了下来。

想您,妈妈。

作文八:《《八月的星期天》(八月的周日)2》3600字

节选

终于,他的目光和我的相遇了。这是在尼斯城,岗白塔大街的尽头。他正站在一个高高的货台上,面前是堆满皮大衣和上衣的摊子。我挤在看热闹的人群里,站在第一排,和那些人一起听他吹嘘自己的货物。

一看见我,他的叫卖声一下子失去了小贩的油腔滑调,变得生硬勉强起来。似乎想和围观的听众拉开距离,借此向我表白:他现在干的走街串巷的职业并非他本来的身份。

七年了,他没怎么变样,只是皮肤好像比以前更红了。夜色开始降临,一阵疾风吹进岗白塔大街,夹带着第一批雨点。在我身边,一个金色卷发的女人正试穿一件皮大衣。他从高台上对她俯下身子,用怂恿的神色看着她说:

"太太,您穿这个再合适不过了!"

他的嗓音仍旧像从前那样,带着金属质感的音色,那种年代已久生了锈的金属。雨下了起来,看热闹的人已经走散,金发女人脱下大衣,小心腼腆地将它放回货摊的边沿上。

"太太,这种机会难得呀,美国价儿……哎,您可得……"

不等他说完,那女人很快地转身,好像羞于听一个过路人猥亵的打趣一样,随着别的行人消失了。他跳下货台,朝我走过来。

"真没想到啊……我眼力不错,一下子就把您认出来啦。"

他的样子局促不安,甚至显得有点害怕。而我却正相反,既平静又坦然。

"在这儿碰面,挺奇怪吧,嗯?"我说。

"是啊。"

他微笑起来,重新恢复了自信的神色。一辆货车开过来,在路边和我们平行的地方停住,一个身穿皮夹克的男人从车里跳了出来。

"你可以拆货摊了,"他对那人说,然后又盯住我,"一块儿去喝一杯,怎么样?"

"随您的便。"

"我跟这位先生去喝一杯,"他又对那男人说,"我们去'福罗木',过半小时你去那儿找我。"

那男人开始将货摊的皮大衣和上衣往货车里装。这时,一股人流突然从我们身边涌过:拉布法街拐角的大商店响起刺耳铃声,预示关门的时间已到,大群顾客正蜂拥而出。

"啊,雨差不多停了……"

他背了一个有斜背带的皮包,瘪瘪的。穿过大街,我们走上了英格兰人大道。咖啡馆很近,就在福罗木电影院旁边。他选了一张靠海的大玻璃窗旁边的桌子,疲惫地将身子摔在长椅上。

"有什么新闻吗?"他说,"你现在到'蓝色海岸'来住了吗?"

我想让他放松一些:

"您看怪不怪,那天我在英格兰人大道看见过您。"

"那您该跟我打个招呼呀!"

我回想起那天在大道上,他的硕大的身影,还有这个斜背带的皮包,这种皮包往往是五十来岁穿笔挺西装的人喜欢炫耀地挎在身上的,为的是让自己的身材看起来显得年轻。

"我在这一带干了有一阵子了,专卖积压的皮货。"

"买卖如何?"

"马马虎虎。您呢?"

"我嘛,也在这一带干,"我说,"没什么好说的。"

咖啡馆外边,大道上的路灯一个接一个地亮了。起初只是暗褐色的颤动的光,像蜡烛一样,似乎一阵风吹来就会熄灭。不一会儿,跳跃的光点却变成了一片乳白色的耀眼光幕。

"这么说,你我都在这一带混,"他对我说,"我住在安蒂柏,不过常常到处跑。"

他的皮包像小学生的书包一样打开了,他掏出一盒烟。

"这么说,您不再去马纳河谷了?"我问他。

"不去了,跟那个地方算完啦!"

于是我们两个人都感到片刻的尴尬。

"您呢,后来又去过那儿吗?"他问我。

"没有。"

只要一想起马纳河畔,我就不寒而栗。我向英格兰人大道投去一瞥,天空和海水呈橘红色,还在渐渐暗下来。不错,我确确实实身在尼斯了。真想轻松地大大舒一口气。

"我是无论如何再也不回那儿去了。"我告诉他。

"我也是。"

侍者将橘子汁、掺水白兰地和酒杯一一放在桌上。我们俩都专心致志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似乎借此来避免立刻重捡话题。最后还是他先打破沉默:

"有一些事实我想要对您澄清……"他用黯然的眼光望着我,"是这样的……当初我和希尔薇娅并没结婚,虽然看来我们好像是结了婚的。我母亲不同意这桩婚事。"

维尔库夫人的影子在我面前一闪而过,她坐在马纳河边的浮码头上……

"您大概还记得我母亲吧,她可不是好对付的女人。再说我们之间还有一个钱的问题,要是我和希尔薇娅结婚,她就断绝我的生活来源……"

"这话可真让我吃惊。"

"唉,真是这样的嘛。"

我好像在做梦。为什么希尔薇娅没对我说实话?我记得她那时候还戴了结婚戒指呢。

"她愿意让别人以为我们结婚了,对她来说这是个自尊心的问题。可我,却像个懦夫一样……我要是跟她结婚就好了。"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这个男人和七年前确实不同了。他没有了使我厌恶的自信和粗鲁,相反,他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温柔。连他的手也变了,不再带着手镯。

"如果我当初娶了她,一切都会两样了……"

"您这样认为吗?"

显然,他说的是另一个女人,而不是现在的希尔薇娅。数年后的今天,对往事的回顾在我们两人眼中是有不同的意义的。

"她没能原谅我的怯弱……她爱我。那时候我是她唯一爱着的人。"

他那忧伤的微笑和他的斜背带皮包一样让人感到意外。不,我面前这个人的确不是马纳河边的那个人了。也许他已经忘却所有往事,也许他终于相信:那些给我们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件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突然,我心里滋生出一种愿望,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哎,你那个计划,在施尼威旁边的小岛上开饭馆和游泳池,怎么样了呢?"     我提高嗓门,把脸凑近他。但他毫不为我的问题所动,依然带着那种忧伤的微笑。

"我不懂您说的是什么……您知道,我主要是照管母亲的马,她有两匹参加万森赛马会的跑马……"

看他诚实的样子,我不想反驳。

"您看见刚才那个往车上装皮货的人了吧?他就好赌跑马。叫我看,人和马之间永远也不会相互理解。"

他是讽刺我还是怎么的?噢,不,他没有一点儿幽默感,这一点还是跟从前一样。在霓虹灯下,他脸上厌倦和一本正经的表情更加显眼。

"人和马之间很少相通……我跟他说过别赌赛马,可他才不听哪。他不停地赌,从来没赢过……您怎么样了?还是当摄影师吗?"

最后几个字是用他特有的金属质嗓音说出来的,和七年前一模一样。

"那时候,我不太明白您那个搞影集的计划……"

"当时我想拍一些巴黎附近河滩浴场的照片。"我说。

"河滩?是为这个您才去拉瓦莱那的?"

"是的。"

"可是,那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河滩呀!"

"您这样想吗?可那儿毕竟有个沙滩嘛。"

"我想您后来没来得及拍照片吧?"

"拍了。如果您愿意的话,我还可以给您看几张呢。"

渐渐地,我们的交谈变成了敷衍。我们都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多奇怪的表达方式。

"无论如何,我得说,我学到了很有益的东西……起码教训是有的……"

对我的感慨,他无动于衷,虽然我是带着挑衅的意味说出来的。我又逼近一步说:

"我猜想您也一样,一定对那一切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吧?"

他却无言地接受了挑衅,只报以同样的忧伤的微笑,使我立刻为自己的挑衅后悔。

"我已经没有任何记忆了。"他说。

他看了一眼腕上的表:

"他们该来找我了……很遗憾,我真想跟您多待一会儿。不过我希望我们再见面。"

"您真想再见我吗?"我突然感到一阵不自在。和七年前的那个人在一起绝不会这样困窘。

"是的。我希望我们常见面,一起谈谈希尔薇娅。"

"这样做有必要吗?"

我怎么能够和他谈希尔薇娅?我简直怀疑,七年后的今天,他会不会把她和别的女人搞混了。不错,他还记得我是摄影师,可是,即使丧失记忆的老人也会残存着对往事的点滴回忆,比如:童年的一次生日茶点啦,别人唱给他听的摇篮曲的几句歌词啦什么的……

"您不愿意谈希尔薇娅?那好,请您记住……"

他用拳头敲打着桌子,于是我知道,他又会像从前一样进行威胁和要挟,尽管随着年月的流逝,劲头远不像当初那么足了。这种样子让人想到四十年后被揪上法庭的那些年老昏聩的战争犯。

"请您记住,要是当初我和她结了婚,那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不会!……她爱我,她唯一想得到的是我爱她的证明,而我却没能给她……"

如此面视着他,听着罪犯悔过式的忏悔,我不禁在心里自问是否对他不太公正。他曾经放荡过,但随着日月的流逝大概变好了。过去,他可从来不像这样看问题的。

"我想您弄错了,"我对他说,"不过这并不重要。不管怎么说,您这样想动机是好的。"

"我一点儿也没弄错!"

他像个醉汉一样,用拳头敲打桌面。我真怕他又恢复从前的粗鲁暴躁的脾气。幸好,那个开货车的人就在此时进了咖啡馆,将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维尔库转过身子,直瞪瞪地看他,好像不认识这个人一样。

"哦,我马上就来……"

我们站了起来。我陪他一直走到停在福罗木电影院的小货车旁边。他打开车门,我看见挂在衣架上的一大排皮大衣。

"您可以拿一件。"

我一动不动。于是他一件件地审视大衣,把它们从衣架上摘下来,又一一挂上去。

"这件大概合您的身材……"

他把皮大衣递给我,里面还带着衣架。

作文九:《星期天孩子读后感》1800字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一)

李昊伦

最近我读了一本有一点悲伤又让我感动的书《星期天孩子》,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她出生在星期天,是一个孤儿,生活在福利院。

八岁的她有一点倔强,一点傻气,脑子里经常会有一些古怪的念头,但她却聪慧、善良。她有时会孤单害怕,这时她就会与奶嘴兔为伴,委屈难过的时候,她把奶嘴兔搂在怀里和它说真心话。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被'星期天妈妈' 带回家,因为她的内心也需要爱和安全,她常常幻想自己的'星期天妈妈'美丽又和蔼的脸,幻想和她一起回家。   当有一天她真被'星期天妈妈'选中时,即使现实没有那么美好,'妈妈'   不那样和蔼,但她却依然满足。

这让我读完之后非常心疼 ,我特别能体会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没有亲人的孤单和对爱的渴望。再想想我自己,有一个非常疼我爱我的妈妈,每天用温暖的手为我洗衣做饭,牵着我上学,但我却不知道珍惜,偶尔还会嫌她唠叨,生气不和她说话。如果让>故事中的小女孩有一个疼她爱她的亲生妈妈,我想她一定会特别珍惜,特别听话。我多想送给小女孩一个温暖的妈妈呀!写到这里,我的眼睛已经积满了泪花,妈妈,从现在开始我要听你的话,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快快长大!

教 师 孔 娜 点 评:

读后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有点难写,但小作者仍然把这篇读后感写得有读有感,结构严谨,是一篇优秀的佳作。'我多想送给小女孩一个温暖的妈妈呀!'突出小作者有一颗善良之心。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很可爱的故事书,通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一个孩子的心理来叙述。没有忧伤,更多的是快乐和惊喜。

本书的主角'我'是一个孤儿,生活在孤儿院中。这个孤儿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逢星期天,外界的大人们可以选一个孩子做他们的'星期天孩子'.这就是故事的题目呀,我想。每逢星期天,孩子们得多高兴呀,有'星期天爸爸'和'星期天妈妈'陪着他们,可以像普通的孩子那样,买新衣服,郊游,吃好吃的点心。可是,'我'却一直没有被人选走。当'我'对'星期天父母'失去信心时,一个令'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一位自称菲德勒女士的人决定让'我' 做她的'星期天孩子'.哇,这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雨'.现在,'我'也有她的'星期天妈妈'了,她一定欣喜若狂吧?果然,'我'迫不及待地与她室友讨论起来,未来的房子,未来的家具,未来的壁炉 …… '我'陷入了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之中。

星期天终于来到了,其他的孩子一个个陆续被他们的'星期天父母'接走,但是'我'的'星期天妈妈'却一直没有来。她足足迟到了一刻钟。要知道,这一刻钟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难熬!终于,她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却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菲德勒女士说她叫乌拉。乌拉剪着一头像男孩似的短发,她的房子很乱,她没有车 …… '我'一定会放弃这个离想象差别很大的'星期天妈妈'吧。我这样想着。

但是通过和乌拉的交谈,'我'知道了乌拉是一个作家,而且很有趣。'我'渐渐喜欢上了她。不仅书上的'我'喜欢上了她,连现实中的我也喜欢上了这个有趣,童心未泯的可爱的作家,乌拉。

最后,当然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啦,乌拉决定领养'我',让'我'成为她的真正的孩子。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不要以貌取人。乌拉的外貌并不让'我'喜欢,但是如果'我'当时就拒绝了乌拉,'我'肯定就不会有一个真正的妈妈了。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三)

人们都说,星期天的孩子特别幸运。这本书的主人公——一个星期天出生的小女孩对此也坚信不疑。这就是我刚读完的古德龙。梅布斯的《星期天孩子》。

故事讲述了一个星期天出生的小女孩,从小生活在孤儿院里,非常希望能被一位'星期天监护父母'选中,因为这样她就能从孤儿院灰色的星期天中解脱出来。终于幸运降临了,一位叫乌拉的女士选中了她,成了她的星期天妈咪。但一切和她想象的完全不同:乌拉不是儿童读本中那样和蔼的妈咪,也不是超级富有的女士。但她们却有着幻想中的腾云驾雾:在浴缸中惬意地吃小香肠、脚趾与脚趾的亲吻、温暖的拥抱以及手拉手奔跑在滂沱大雨中的美好经历。这一切让原来斤斤计较的小女孩变得宽容了,变得充满了爱,懂得把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也被爱一阵阵地感染着。爱,真是一枚幸福的种子,爱,也是心手相传的玫瑰。当我用零花钱寄出一份'爱心包裹'时,快乐立刻包围了我;当我们看到图书馆那一排排被我们整理得整整齐齐的书本时,快乐早就盖过了汗水;当我们站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晚会的舞台上时,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在我们与观众之间传递着。爱无处不在,也许它就在你的身边。只要我们学习乌拉和小主人公那种热爱生活的精神,我们一定会更有爱心、更快乐。

作文十:《星期天孩子读后感》400字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古德龙梅布斯的一本名著——《星期天孩子》。

古德龙梅布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作家之一!

很多人说,星期天的孩子特别幸运。这本书的主人公——星期天的孩子,她被父母遗弃,对于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对于她来说,幸运就是能被“星期天监督父母”选中。当幸运降临时,一切和她想象的完全不同:没有漂亮的妈咪,没有超级富有的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咪带给她的美好回忆!

她,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她,一直幻想有个完整的家!她,一直希望有个爸爸妈妈。可现在想想我们现在, 有爸爸,有妈妈,多么幸福啊,但是如果妈妈唠叨两句,就不高兴了,就嚷嚷了。据我所知,有些同学想要在外地的妈妈带衣服,妈妈不答应的话,她竟然冒出这样一句话:“你给我买个衣服又不会死人!”换个角度来想想妈妈的感受。有人还说讨厌爸爸妈妈,可文中的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有爸爸妈妈!

《星期天孩子》这本书描述的是孤儿院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同样是,孤儿院的孩子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生活!记住:听父母的准没错,他们不会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