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生物试题 > 《《十宗罪》读后感》1300字:十宗罪读后感100字

《《十宗罪》读后感》1300字:十宗罪读后感100字

时间:2019-12-15 09:16:2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十宗罪》读后感》1300字

《十宗罪》读后感

本书作者蜘蛛写的是:警察、强奸杀人犯、毁容者、恋物癖、异装癖、非主流少年、碎尸凶手、流浪汉、卖肾的人、变态杀手、色狼、乞丐、精神病患者、一天到晚跪在街头的人„„

从上帝的角度来说,这些人也 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母、夫妻、儿女。我要将他们拢入怀中,如同簇拥的仙人球收拢花苞,然后将手中的黑暗呈现在世人面前。

他们犯罪的动机各色各异,或许是处于什么原因,但是法律终究是法律,犯了罪、杀了人依然是需要承担法律的责任。可能是作者的一种心思,这是中国。

本书的第一卷写的是《肢体雪人》,毫无疑问,就是用人类的肢体来拼接成一个雪人。我对于书中的专案组破案的兴趣并不是很大。但是从题外人的角度来看,当自己的相依为命的亲人遭到迫害,自己却无能为力,政府法律视若不见的时候,或许以牙还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在第一卷第五章第7页倒数第三行的第一句话“乞丐是一种职业,尽管他们有手有脚,但他们并不想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乞讨就是工作。”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作者这是想揭示大多数人的惰性,谁没有惰性呢?上班族每天想多睡一会,但是又不想迟到被扣工资;路人想在走路的时候捡到一大笔钱,这样就不用辛苦的工作了;乞

丐想着每天在那里跪着,来个人就给点,给多给少都无所谓。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迫于一种无奈,就想上文说的乞丐一样,这也是一个力气活,因为你需要长时间跪在那里等待来往的路人。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交易。他们出卖自己的尊严来换回那微不足道的几块钱。

记得我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妈对我说过,当你没钱的时候自己去想办法,但是别去偷,别去骗别去抢,也别去做乞丐。哪怕你捡几个破烂,卖几毛钱,买个馒头吃。靠自己双手挣来的钱,花着也舒服,良心上也过得去,也能问心无愧的走在大街上,晚上也能踏踏实实的睡个安安稳稳的觉。

文中那个富二代女生想用钱来打发那个小乞丐的时候,那个乞丐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是什么事都能用钱来摆平的。然而,在那个富二代的女生眼里,没有什么事是用钱来解决不了的,反正我家里有的是钱。

我的社会经历还不算丰富,或许社会上就存在这样的事情。某些地位底下的人的命对于那种富豪来说,可能就是银行卡里的几位数字而已。比如说前几年的“我爸是李刚”。

在后面有关拆迁的那章中,作者写到“村里的老幼妇孺都齐刷刷的跪在了拆迁队的面前”。他们舍不得多年以来的祖宅,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这个。虽然说是以物易物,政府给分住宅,发拆迁款,可是他们即使到了城里,后续

的生活是无法保证的,当拆迁款用完了的时候就得需要去找工作了,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这么难,更何况是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的妇孺老幼呢?!做着简单的流水线的工作,生活以及医疗没有了保障,拿着微博的工资,刚刚能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更何况养老以及孩子的上学问题呢?

身为一个小学的老师,那个文中的主人公,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自己的孩子们在城市里面遭罪。才迫不得已将负责拆迁的县长给杀掉把事情闹大,来阻止拆迁的继续。或许代价在大家看来有点大,可是谁又能对于这种事情感同身受呢?

讲到这里要请各位同学们原谅我一件事,我能读透的也就是这点,希望同学们不要介意,下次我会继续向大家来分享这本《十宗罪》。

如果有对于这类书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交流这本类书。

作文二:《[优秀作文]《十宗罪》读后感》1100字

这是我近年来看的最快的一套小说,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看完了三册。当然,第四季到目前为止还没上架。

我并不认可网上一些抹黑这部小说的朋友所说的诸如:烂得一无是处、语言幼稚、知识储备严重匮乏、情节的各种不合理等负面评价。恰恰相反,我认为虽然这是一部商业气息浓郁的通俗小说,但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和文学素养却并不低。再有,这部作品的重口味难道不是吸引你阅读的一大主因吗?

不论是从中国的《聊斋志异》算起,还是从爱伦·坡写出了第一部现代意义的恐怖小说来说,恐怖文学的存在都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一群群层次各异的读者。但很多读者都有一个古怪而且根深蒂固的习惯,要把图书分为互不相容的两大块,一块属于高雅且有文学价值的,另一块属于低俗的垃圾类。

作为一部恐怖惊悚类小说,在阅读过程中以促成读者恐怖感为创作宗旨,追求阴森气氛、可怖意象、暴力场景营造的小说样式。当然,好读是另一重要原因。小说融入了侦探气息,设置悬念,同时有着电影般的快节奏,令人拿起来就放不下。所以,只要给读者带来恐怖感,并且还会让读者欲罢不能,那它无疑已经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了。

虽然本书标榜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涉案地名人名均为化名。十个恐怖凶杀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都是曾被媒体严密封锁,当局讳莫如深的奇案大案。但作者常常会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在想像力和故事构架上并没有完全放开,创作功力也欠些火候。尽管如此,这部作品的特点亦非常突出,归纳如下:

第一、注重用文字描述的画面感,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恐怖的场景,从而达到了不俗的恐怖效果。

第二、为读者营造出莫名的紧张情绪,当读者的心弦被绷得很紧的时候,作者再去触动它,从而让人惊悚不已;

第三、它从不在读者心中埋下什么伏笔,而是很快而突然地给读者一个吃惊、一个奇怪;

第四、采用侦探文学的记叙风格,突出的是过程。随着情节和时间的递进,使读者越来越紧张;

第五、抓住了人们心理的敏感点而善加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就此变做了恐怖想象的附着对象,读者也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次次吓唬自己。

另外,隐藏在这部作品背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同样令人反思。比如,买卖人体器官的医院、嚣张跋扈的富二代、毫无顾忌的微博炫富、野蛮执法的城管、官逼民反的强拆、流浪儿童人文关怀的缺失、丑恶的官商勾结和警匪勾结、整体教育的误区、过度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而所有这些,正是每天都在早已麻木的我们身边重复发生的。正所谓:异人有瞢恶,同人有黑白。善恶之争,自古皆未停息。罪与罚、爱与恨、正义与邪恶的交织,也会让你在恐怖惊悚的同时陷入深刻的思考。

作文三:《用友的十宗罪》6100字

作者:ufsoft 2004-10-22 发表于 [文件共享]

用友的十宗罪

苦蝉许久没发声音了,时逢夏深天热,管理软件的业内业外人心都很浮躁,苦蝉我不得不“知了”几声。这一“知了”,可要闹大了。居然要列举用友的十大罪状。

写用友的十大罪状之前,我先谈谈我写《用友的十宗罪》的源起。这个源起,得从很远的地方扯起、、、、、、

有个教授叫郎咸平,他自称“乱闲评”,喜欢对财经界的人和事胡说海侃、指指点点。这个人有点名,因为他呼吁股市的诚信,强调股市的监管;这个人有点书生气,不仅是他的外貌戴幅眼镜斯斯文文,更在于他的书生风骨!他对量子基金的创史人罗杰斯关于中国股市的看法大张闼阀,给了公众许多不一样的声音和消息。最近,他又对被誉为管理教父的前GE 总裁韦尔奇,以“韦尔奇制造了GE泡沫20年生涯白干一场”为题进行公开质疑。苦蝉我不是很懂财经,但对郎教授的“乱闲评”还是觉得很有道理,至少,他不畏权威,不媚世流俗,用独立的思维在看待事务、剖析问题。

看完郎教授的节目,我在想,我们面对中国的一些管理软件企业,是不是也要像对通用和韦尔奇一样,重新予以审视。这样的审视并非仅仅为了批评,而是在反思,在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于是,我想到了我一直想说一说的用友。首先,用友有成功之处,成者为王败者寇,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真理,用友的现状就说明了她的成功,我无须再去就此画蛇添足。其次阳光与阴影同在,再成功再伟大的人和事,都有其失败和微渺的一面,往往世人的眼光和思维会被俗世所左右,变得人云亦云,吠声吠影了。以此类推,用友在盛名之下,一定存在许多的不足。

在用友成功的背后,倒底有哪些不足呢,于是,我很快就找到了以下非常严重的十点,因为其对自身和别人的危害严重,我称之为:十宗罪。郎教授对于通用和韦尔奇的审视,对现在的通用公司有莫大帮助,至少可以帮助通用的决策层集思广益。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首先对用友是有帮助的,可以让她得到更多外界的看法。其次是对整个行业有帮助,让中国管理软件业界激清扬浊,健康成长!

用友十宗罪,按其罪状大小,依次排列如下:

1、引导了软件业的浮夸风

如果有人说用友去年做到了5个亿的营业额,有人可能将信将疑问;如果说用友98年销售产值超过X个亿,而这X个亿,比她上市时公布的业绩还要高,你肯定不信。但用友就这么说了,而且让很多人信了。在用友还没有上市的时侯,向外界虚报经营数字,可能会让很多人淡忘了,但我却没忘!因为当时有人振振有词告诉我用友所放的“卫星”时,我没有信,可报纸上的白纸黑字让我无法说服这位老兄,用友的数字在浮夸!

用友的浮夸风不仅体现在上市前的营业额上,而且在许多地方予以体现,篇幅有限,我只列举一二如下:何经华的就任,当年以年薪500万振惊业界,事后从包括股市年报等多方途径推测,这极有可能是为了引起媒体关注所放的又一个用友“卫星”;再例如,用友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时候,做过一个被现在很多人都淡忘了的伟库。就这个现在少有人提及的伟库网,当年竞然号称用户数超过XXXX,试想一下,假如这个数字属实,在上网人数翻了几翻,互联网越来越走向成熟应用的今天,伟库将是多少的客户量,这么大客户量的一个产品,为什么用友公司和客户都将它淡忘了呢。这种浮夸风,已经波及到中国的许多软件企业,特别是缺乏监管的企业,好像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放卫星就没有成绩。孰不知,这些卫星都是人造的!

2、给客户的产品价格性能比极低

可能这个说法,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不过用户却未必知道。用友的产品价格偏高,产品品质偏低,已经在许多正式非正式的言论中有所提及,但为什么用户偏偏会选择用友?原因是:绝大部分用户不是专家。就像脑白金的主体成分“松果体素片”是类似于安眠药的一种催眠药品一样,这类拗口又难以理解的真理,很多普通人都不会去关注。普通用户关注的是,我看谁的广告多,我就买谁的产品。用友的广告投入历年来都是同类软件厂商最多的,而这么多的广告投入,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用户花钱一大部分替用友给广告媒体买单了,价格性能比显然相对就降低了。可能有朋友还不太相信这个道理,那我再举几个例子:用友为什么收购汇理(用友的一个老对手),是为了弥补用友财务软件在资金管理上的不足。但就是这个产品品质被用友看重的汇理,当年也被用友的广告攻势打得节节败退。既然汇理的产品好,就说明那些曾经选择了用友而放弃汇理的用户,购买了一个价格性能比不高的产品!再一个例子就是用友收购汉康,明摆着是为了弥补产品上的不足。但汉康公司将老产品卖给用友后,研发的新一代产品,却卖不过用友。以至于汉康的人总想不通,为什么我们将老的产品卖给了用友,我们的新一代产品却在竞争的时候屡屡输给用友。

3、铸就了软件界的红顶商人时代

这是一个难以说明的问题,因为会涉及一些具体的人或事,我不便说得太具体。我写本文的目的,并非为了攻击为了揭露什么,只不过想透过对用友的分析,给业界吹一丝让人清醒的风,以利于中国管理软件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我建议想理解这一点的朋友,找来写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书好好看看,再对照用友现在的一些人或事,就能明白一二了。之所以将这条位列第三,是因为这点对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很大,以至于中国的很多软件厂商,不是去想怎么做好产品怎么做好服务,而是天天想怎么盖个红章子,怎么带个红帽子。当然,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市场化,所以我也奉劝那些还在想戴红顶的软件商人,经济和政治环境已经昨是今非了,有许多成功方法不可效仿。

4、股票泡沫套牢了一批善良的人

公司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用友也是公司,也是以赚最多的钱为目标,赚客户的钱、赚股民的钱、赚一切可以赚的钱,只要不犯法赚来的钱,就无可指责。显然,在这件事情上,用友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过错。那是谁的错?证券公司的错,证监会的错?都不是,或者不全是。至少,用友在制造这一泡沫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则,为什么筹措用于软件项目的钱,最后拿去买债券了呢。郎教授曾经批评韦尔其“既然在做一件买股票的事,为什么不让投资人自己买,而要通过一间公司的CEO 来买。替投资人买股票,并没有给投资人增值,相反,可能这些公司的股票没被韦尔其买来,各自独立会发展得更好,会给投资人更大回报”。套用郎教授的话:“既然用友拿股民的钱是来买债券,为什么不让投资人自己买,而要通过用友来买、、、、、、”说到这里,我为那些因买用友股票而被套的善良的人,表示由衷地同情。我也买股票,但我不买用友的股票,就像我不买用友的软件一样,因为,她的股票和她的软件一样,其价格被用友吹了过多的泡沫。对股票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通过用友与金蝶的市盈率比较,市场占有率、销售额、盈利水平等经营能力差距水平与股价差距水平比较,就会知道该不该买用友的股票了。

5、扼制了中国技术型软件企业的发展

这好像不关用友什么事,其实,这很关用友的事。中国管理软件界历来就有市场派和技术派的划分之说,市场派的公司注重市场投入,技术派的公司注重技术投入。由于中国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其他一些规律性的原因,市场派的公司往往能够顺利打败技术派的公司。为什么呢,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会酿的不如会吆喝的。会酿的酒香只香一个巷子,而会吆喝的可能就她所在这个巷子的人,因为知道底细而不买她的酒,其他的若干个巷子的人,都听到了她的吆喝声。那些技术派的公司,要么最后关张,要么最后也变得只吆喝而不精蒸细酿了。有人会说,会不会有人既会吆喝,又会酿呢!我也希望如此,而且从理论上说是有这种公司的。但好像中国软件市场现在还没出现这样的公司。可能是因为资源有限的原因,当一部分资源被市场投入耗用之后,技术的投入就难以保证了。现实生活中也与此类似,耳聪目明只是良好愿望,大部分人要么耳聪目障,要么目明耳障。

6、扰乱了ERP 的视听

如果有人说叶子是树,你会相信吗?肯定不信,但有公司就敢将叶子称为树。这公司就是用友!当然聪明的用友不会在普通人所知的常识上犯错误,但并不防碍她用专业理论糊弄普通人。她说:财务软件就是ERP 。如果各位朋友还记得的话,应该知道98年中国软件集体“ERP”的时候,用友一哗啦出了几个系列的ERP ,让我这个业界青年着实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对“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这一至理名言抱有怀疑。我诚皇诚恐地拿来用友ERP学习,打开软件一看,才明白用友的ERP 是什么了。特别是那个ERP-M ,就是一财务软件。这之后,财务软件等同于ERP ,已经在业界不为鲜见。ERP 的泛化与虚化,已经成为中国软件界不争的事实。允许州官放火,百姓当然斗胆点灯。于是乎,神州大地遍地ERP ,好一点 ,还有个BOM 什么的,大部分就是财务加物流,更有甚者,干脆仍将财务软件这一叶片,称做ERP 大树了。谁让叶片是树的一部分呢,既然叶片可以称之为树,当然作为ERP 有机组成部分的“财务软件”,理所应当、理直气壮地被称之为ERP 了。 我们乱了ERP 视听不要紧,但人家洋人可没乱,他们知道什么是什么,所以,尽管用友花再多的钱宣传自己是中国ERP 的龙头老大,也不防碍SAP 、ORACLE 甚至 SSA 、QAD 等国外软件厂商,在中国拿走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ERP项目,赚得个钵满盘满。写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乱了个ERP 不要紧,许多国外厂商正在推崇的 ERPII ,是不是也会在中国被搅乱了呢?用友现在正在搞新一代ERP ,我的担心当然不无道理。新一代就是下一代,就是第二代。一个ERP 还没整明白的公司,又在推第二代ERP 了,能不叫人胆战心惊吗!

7、制造了软件营销的画饼充饥现像

画饼充饥自我93年入行起,中国管理软件界就已经有了。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厉害,常用的手法是推个不能用的新功能,或者将一个还在开发的产品正式上市销售。到后面发展到谈些华而不实的新理论,再到后面干脆就推概念了。只要不能吃的饼,都是骗人的“画饼”,只要不能用的功能、不能实现的理论,就是骗人的鬼把戏!我信奉这个朴素的原理。其实概念营销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营销实战中经常用到,像前不久国际车展蜂拥而出的概念车,就是典型的例子。概念车只不过是未来会制造的车,再虚也至少是可以实验室里小样生产的,还有个实物可以看。但软件的概念可就太虚了:2000年推的产品到2003年还鲜有用户,甚至到2004年干脆推倒重来,这类事已属小菜一碟。甚至说用了某软件“在北京吃牛肉远在国外的牛会抖一抖”。你信吗?!不管你信不信,但用友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说了,并且冠予了一个玄而黄之的概念:实时企业。至于什么DNA 之类的,跟实时企业的操作手法大同小异,且不作细述。画饼充饥已经被业界各企业常用,而且越来越玄:许你实时企业,就不许我来个URP、联盟体、产业链什么的。眼花缭乱的画饼,不是让一批善良的用户花了钱还挨饿,就是让一批精明的用户忍着饿不掏钱,在“等死”与“找死”之间徘徊。

8、形成了软件营销的“脑白金”现象

有人说中国的广告很没创意,缺乏艺术性。我不知道这是在批评厂商,还是广告从业人员,还是在批评国民素质。总之,我是看了中国的很多广告就倒味口,如“脑白金”广告!倒味口的不一定是差的,创意非凡的广告未必有效。脑白金的广告十亿国民九亿烦,却并不防碍脑白金畅销多年。用友的广告也一样,只是烦的方式不同。用友的方式是:轻则宣传获得个重大奖项,重则一年给你来个市场第一、龙头的广告,也不管这个第一是怎么来的,经不经得起推敲、合不合法,只要是吹第一,就会有人信,就会有人买这个光环笼罩的产品!在这种风气的带领下,形形色色的机构、协会、媒体,忙于评选各类奖项,甚至给个“第一”“最佳”的荣誉,只要大家互相照顾业务,一切都好商量。如果说脑白金将多少含有些灰色意味的送礼文化大肆宣传,那么用友带给中国软件界的,是让徒有虚名者占尽便宜。听说很多种类的“省优”“部优”已经不评了,“第一”“龙头”的广告也明确属于非法。真希望中国的软件界,少一些脑白金式的鼓噪,多一些宁静致远的实干!

9、引起了用户对软件企业的集体信任危机

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既然号称中国ERP 龙头老大的用友,都有以上如此多条罪状,当然那些仰龙之头的老二老三们,尽不可信了。至于新起的无名小辈,一边凉快去吧。有人形象地诠释了中国的ERP ,是:“咿”,惊喜万分;“啊”,不过如此;“呸”,糟糕透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用户对中国ERP 由惊喜到失望的过程。如此咿啊呸,造成了用户对中国管理软件企业的集体信任危机。即然中国人的ERP 应该咿啊呸,那么洋人的ERP总归可信吧,因为世界总会有一个地方的月亮是圆的。兜来转去,还是国外的月亮圆!偏偏,中国的软件厂商,面对洋人的大举入侵,除了“我祖上曾经也做过官”、“我好歹也是个读书人”之类的阿Q式自欺欺人,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好像自己说硬,就会免了“赵举人”的打一样!中国的管理软件企业,什么时候也要在精神上补补钙,让中国的管理软件业,真正的硬起来!

10、使中国软件企业缺乏软件原创精神

这好像跟第5宗“扼制了中国技术型软件企业的发展”相似,其实不然。扼制发展,是对技术型软件厂商的打压,使其透不过气来而死亡。而使中国软件企业缺乏软件原创精神,是使生了的人全部抱定“机会主义”。据说用友一直缺乏核心原创技术,据说她在财务软件时代就买过(或者想买)别人的技术。据说必竟是据说,无从考证,可能这种据说是捕风捉影,也可能是确有其事。但,可以考证的用友在技术上的拿来主义,已经不在少数,从汇理、汉康,到硕旺、致远,还有业界颇为关注的安易,这些有名有姓,有点规模的公司和技术,数数一个手指也掰不过来,至于那些没名没姓,无从考证的,我们就不想考证也无须考证了。以十步看百步,如此尔尔!原创精神的缺失,自用友以下,各色公司林林总总不等,从金蝶买开思,到神码OEM 鼎新,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这样的购买,是优势互补的战略并购那还说得过去,但问题是很多购买的软件,并没有完全集成,无法给客户带来更多应用价值。举个例子,如果客户买车,会买一辆轮胎、发动机、方向盘无法装配在一块的车吗?答案一定是:否。但买用友的软件,就像买一辆没有装好的车一样!技术相斥、数据离散、信息孤立,这就是购买技术的坏处。就像不是一个种族的几个孩子,语言不通,肤色不同,脾性不一,怎么期望这些孩子能共同把工作做好!

以上十条,有本人对事实的掌握和分析,也可能有推演猜测之处。这数条罪状,爱信的人就信了,可能对你工作有裨益;不信的就当小说故事来看,本人可以为此类人添加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看完以上十宗罪状,用友的宗亲族氏肯定有不少人忿忿不平,好像冷不呤叮被人浇了一盘凉水。气忿自是理解,只是也希望用友们能够理解苦蝉一片苦心。就像我曾经写金蝶一样,因为爱她,所以会指出她的不足。同样,如果不是想让用友们清醒,我犯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熬夜写什么劳什子文章。只希望,用友以及用友们,能够从罪状中摆脱出来,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将自己做强做大,带动中国的所有软件企业做强做大!(苦蝉,2004年10月18日凌晨4点18分)

作文四:《论犯罪与刑罚的读后感》3000字

读了《论犯罪与刑罚》,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罪行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等理论的影子。读完后,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一,法律的作用。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法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要牺牲自己的自由而去遵守法律呢?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看样子,法律是人们为了自己获得更大利益而做的一点妥协,没有任何人会伟大到只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毫无代价的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只是为了自己,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社会乱了套,你想要的东西一样也得不到。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征收制度,人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为了公共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公共利益中也包含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我们走的马路,逛的商场,看到的美丽的公园,这也都是其他人牺牲了自己的一部分的利益所给我们提供的。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法律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平和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和谐更好的享受生活。就像权利和义务是密切联系的道理一样。

二,法律含混性的弊端。

法律是用人们所不了解的语言写成的,一方面,很多人并不了解法律的真正含义,这造成了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这也给一些触犯了法律的人强词夺理的机会。他们会利用法律规范的模糊性来为自己的犯罪行为开脱,那么就会发现法律不仅不能制裁违法犯罪行为,反而成了罪犯们的“保护伞”。这就需要我们的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能够考虑到这一点,尽量使自己制定的法律更准确,同时,向一些平民普及法律知道,使一般人也能了解那些语言晦涩难懂的法律的真正含义,否则法律将变成一部“私家书”。

三,由秘密控告联想到的。

在我国法律中,我觉得与秘密控告有关系的一条罪名就是“窝藏罪”。法律处罚那种窝藏罪犯的行为。但是我觉得假如一个人犯了罪,那么能对他进行窝藏和包庇的肯定是这个人的至亲或关系非同一般的朋友,社会是由感情组成的一个巨大网,法律要通过这种强制的手段打破这种关系,将人们的感情拒之门外,我觉得这是有悖人性的。况且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对自己的犯罪的亲人窝藏和包庇,这是出于本性,缺乏期待可能性,法律不应该用强制暴力的方法阻止这种人性,惩罚这种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时刻都在提防周围的人是否会将自己的行为报告给审判机关,连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相信,那么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幸福也就被剥夺了。其实窝藏包庇罪这个条款也体现了政府在对待犯罪分子所表现出的无能,因为证据的不足,侦查手段的落后,对犯罪分子威慑性不够,才让政府采取惩罚窝藏包庇的行为以此来帮助自己达到惩罚罪犯的目的。    四,关于财产刑的一些想法。

在我国法律中,人们被剥夺的财产的多少通常跟他所犯的罪的大小相适应,这也是罪行法定原则的一个体现。但是这种行为公平吗?贫穷者和富翁犯了相同的罪行,产生的社会危害是一样的,所以法律对他们采取相同的财产刑的处罚。对于贫穷者来说,这个处罚不仅会使他倾家荡产,而且会使他的整个家庭都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而对于富翁,这些罚金不过是九牛一毛,对他丝毫不造成什么影响。这样看,财产刑似乎是不合理的。同时过度的财产刑不光对犯罪者是惩罚,同时也可能会使他无辜的家人遭受牵连。所以我觉得把某些情况下财产刑的处罚改为劳役刑会更公平一些。

五,刑讯和刑罚的宽和

贝卡里亚在书中说: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但是在处理罪犯的过程中,人们仿佛已经背离了刑罚的目的,统治者往往更喜欢用最残酷的方法来惩罚犯罪的人,然而残酷的惩罚结果只会让罪犯更想逃避惩罚,同时刑罚若变得日益残酷,人的心灵也会越来越麻木,刑罚将会失去它最初的目的,变成暴力与暴力的较量。刑罚的宽和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一个人如果触犯了法律,让他尝受到他所承受的后果大于他所得到的好处,刑罚就达到了目的。    对于刑讯逼供,我觉得这完全是没有能力也没有人性的暴政者所热衷的。他希望用手中的权利,用肉体的惩罚来弥补自己在侦查过程中的不足,不讲求事实证据,而是期待嫌疑人承受不了肉体的折磨而自己

承认自己的罪行。这种行为很容易将无辜者屈打成招。不讲求证据,对于无辜者不论怎样都是不公平的,如果承受不住酷刑,他将坐牢,如果承受住了,免受牢狱之灾,他所受的肉体刑似乎也是白受的。反而真正的罪犯,若承受住了肉体刑就将逃避了更重的刑罚。所以对于执法者要更讲究证据与事实,不要随便用手中的权利,将刑讯严酷的加在无辜者身上。现在有很多智慧的询问人员,深知心理战术和观察一个人的神态,从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新的审讯手段,用智慧有效的方法查明时间真相。

六,由政治惰性产生的想法。

贝卡里亚在政治惰性这篇中阐述的政治惰性的意思为:对社会既不贡献劳动,也不贡献财富;它只知获取,却不付任何代价。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社会中一些人只希望在自己的权位上最大限度的享受,而并不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应该付出什么样的劳动才对得起自己所拥有的荣誉和报酬。现在的“公务员热”,大多数人挤破头的想当公务员的原因,就是看重了他的高报酬和轻松安逸的生活。追求自身安逸和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无可厚非,人的欲望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被称为政治惰性的东西才到处横流。这时候,就需要法律来发挥它对人的规范的作用。在法律中规定了渎职罪等种种罪行,但是对于那种无所事事,又不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只知道领取工资,但是又没有明显失职行为的人,法律似乎管不到。我觉得要想增加社会的效率,减少这种政治惰性,最根本的是要有合理的监督机制,让人们有效的参加到其中来,人们能够透明的看到那些人拿着纳税人的钱到底做了什么贡献,若没有,将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还有上级部门不仅应该监督下级的行为有没有触犯法律,而且还应该考察他们到底有没有在真正做事情,还是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在混日子。,

七,如何预防犯罪。

犯罪如何被止于最初的阶段,如何在源头上制止犯罪,这是立法者所追寻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在预防犯罪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不应该一味的打击犯罪行为,也要适当的停下来思考一下造成这些人犯罪的根源是什么,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变。比如有些人贩卖妇女,溺婴,这都跟妇女地位地下有关,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严重,妇女没有地位,人们不尊重女性,生下来女孩就溺死。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要从如何提高妇女地位出发。再如社会上很多盗窃行为的发生,那是因为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穷者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如果政府加强救济,提高社会保障,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减少。

另外,我觉得社会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来制止违法犯罪的行为,比如说,让一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去打扫马路,用这种方式去惩罚他们,一般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比较看重自己的名誉,用这种类似“耻辱刑”的方式,让社会的舆论和自尊心的原因,使他们不敢犯罪。这种行为比触犯法律要被判刑这种惩罚会更有震慑力。

法国启蒙派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评论《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称这本书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解药一样。《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书中有些独特的见解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许很多问题是我现阶段的知识还不能理解的,我的很多想法也是幼稚不成熟的,但我会在将来的学习中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在法律的海洋中迈出自己一步步坚实的脚印。

作文五:《罪马读后感》1400字

罪马读后感(一)

《罪马》的作者是沈石溪。故事里的白珊瑚、娄阿甲、高导演是马戏团里的主人公。

有一次,马戏团到哀牢山一个名叫黑虎冢的村寨慰问演出。可能是因为学员没有把杂草清理干净,没有发现杂草底下的蛇洞,表演超级马术的一位男士娄阿甲和一匹雌马白珊瑚在表演的时候,白珊瑚的马蹄声吧在蛇洞内睡觉的虎斑游蛇从睡梦中惊醒,虎斑游蛇从洞中窜了出来,珊瑚冷不防看到一条蛇,马头一扭,偏离了原来的路线。因为娄阿甲的头刚从马肚下钻出来,只听咚的一声,娄阿甲的头撞到了草地上的一块石头。最后由于流血过多已经死亡。在娄阿甲死亡以后,白珊瑚一直在绝食,瘦的肋骨都露了出来。直到娄阿甲的妻子欧阳花贝把它说服。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也会对你好。人心换人心,人心换动物心。不是吗?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动物,不再让动物受到伤害。

罪马读后感(二)

《罪马》主要写了奥赛特竞技马白珊瑚在主人娄阿甲不幸去世后所有的举动,另人感慨万分,催人泪下。

我想白珊瑚之所以这么爱主人娄阿甲,一定是娄阿甲给了白珊瑚所有的爱,才换回白珊瑚对他的忠心,以至于白珊瑚后来逃离马戏团,出没在娄阿甲墓边,勇敢地踩蛇,被当地村民称作“守灵马”、“踩蛇马”。

这让我想到了以前在电视中看到过的一段视频:一位老奶奶养了一只鸭子,对待它就像对待亲生的儿女一样。人心换人心,人心换马心,人心也换鸭心。因此,每当老奶奶出门时,小鸭子就摇摇摆摆的跟上去,即便是坐车,它也会追,追不上了,就会在那里站几个时辰。

“你对动物投放感情,就好比往银行里存钱,到期后会连本带利得到补偿。”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m.lz13.)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只要对它们好了,和它们相处时间长了,它们就会对你高度信赖,唯命是从、哪怕是献出生命,它们也在所不惜。

读过这本书后,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动物那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并明白它们动物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它们也会哭,也会笑、也会生气、也会撒娇、也懂得知恩图报……

罪马读后感(三)

它叫白珊瑚,是一匹白色的母马,它和它的驯养师从小就产生了浓厚感情。在它表演马术的生涯中,从未失手过。可是有一天,主人在他的家乡开始了演出,但它万万没有想到,它竟然会将自己的主人送上黄泉路。

主人终于到了最后一个马术,可是,在表演的时候,突然窜出来一条毒蛇,因为害怕使白珊瑚驮着主人改变了方向,主人就撞在钢柱上死去了。这件事顿时令乡亲们看得目瞪口呆,急忙开始办起了丧事。

打这以后,白珊瑚和以往不一样了,以前,它会乖乖地听人们的话,可是现在,它一点儿也不把饲养员的话放在眼里,它在头马的位置上越来越不管其它马了,导演也拿它没办法。

终于有一天傍晚,它看准时机,逃出了马戏团回到了主人的死亡地。导演最后成全了它,让它呆在那儿。那儿的人,总能看见一匹白色的马在踩蛇,它就是白珊瑚。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动万分。想到:动物与人之间本是敌人但经过驯养之后,就像白珊瑚和它的主人一样,感情异常深厚,虽然主人死了,但它依然惦记着主人,仿佛他们两永远分不开,这是多么美好呀!许多人也是这样。比如一对夫妻,丈夫死了,而妻子却不相信这个事实,整天想着丈夫回来;也好比一对关系密切的朋友,虽然一个人生活很困难,但他仍想着要帮助另外一个朋友。

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感情要是很好,那么他们就会形影不离,这多好呀!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  草房子读后感

*  狼王梦读后感

作文六:《赎罪读后感》1700字

赎罪读后感(一)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赎罪》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贪财的村长定了一条“文明”的规定,就是打了人要交给村长一枚银币,不久,这位村长就成了大富翁。一个农民非常想教训这位村长,便到了村长那扔下一个银币,再给村长一个响亮的巴掌,还边走边说我已经付钱了。

是啊,如果一个人贪财到了极点,什么办法都想的出来,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制止这种行为。正如故事里一样,礼貌的村长连“打人罚钱”的办法都想的出来,幸亏有一位这样的聪明人,否则村长就会想出更容易赚钱的手段。这最然制止了村长的贪财行为,但有可能再使村长想出更“卑劣”的办法。希望那位农民能一一制止。

纵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像这位农民一样制止坏人啊!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让别人不要再吸食毒品;柯月亮、唐伯虎、朱元璋等伟人也常常帮助穷人……像这位村长一样的人也不计其数,如:清朝腐败无能的政府、一些医院也如这位村长一样,凡是贫困家庭,他们都一点也不帮助……还有一些人比那位村长还不如,这些人专门让手下去搜刮钱财。

我愿做一名制止坏人的普通人,在生活上帮助大家。

赎罪读后感(二)

欺骗是一种自我救赎,也算自欺欺人。

生活中的每一天不充满赎罪,有那么一些谴责,和一些无法原谅,充斥着每一个黑夜和白天。

《赎罪》里的毕欧尼。塔利斯,是个很有文学天赋的少女,也许是年少无知,也许是嫉妒,也许缘由她太丰富的想象力,她对警察谎称黑夜中看清了强奸犯就是姐姐的情人罗比,一段本该美好的爱情就这样被妹妹自以为是的谎言无情地踩碎了。

多少年后,我们看到了这对有情人又重新牵手欢笑在海滩浪漫,以为这场悲剧没有发生,殊不知这是导演用美好的画面对观众的“欺骗”,这只是年老的毕欧尼为了自我救赎虚构在小说里的情节。

那些在我生命中尚未出现的画面,我从未有过一刻的灰心和沮丧。支持着我前进的自信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和难以名状的感情。而赎罪,不关他们的事情,个人的抉择,把今天一切的不应该挑明。

这样的时刻,我总会想起佟掌柜的话:“假如当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把握住的惟有今天。”

《赎罪》的耐看,让人心灵得以澄净。毫无色情可言,战争的血腥和无情也被剧情的深刻内涵而覆盖。剧终,萦绕在脑海里的形象是,欢笑、大海、爱情、永恒……

赎罪读后感(三)

看完《赎罪》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不管女主角布里奥妮想象中如何,但现实中她的过错确实毁了罗比的一生和姐姐的幸福。难道她所做的赎罪就是在老年痴呆前写一本自传小说,就是在再也听不懂社会谴责前吐露真相?

我觉得布里奥妮一生都没能放下她自恃清高的架子,没有真正为自己的过错赎罪。

开始影片为了营造神秘色彩,并没有揭示布里奥妮看清强奸者是谁,我们原谅了她的年少鲁莽。但在一次回忆时,布里奥妮的脑中清晰的闪现出犯罪现场马歇尔的惊恐一瞥,可见她当年是看清了真凶却没有说实话。原因也许是这个倔强的女孩心里对罗比的爱慕作祟。所谓“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对心上人的另有所爱,对罗比和姐姐的嫉妒驱使她诬陷了罗比。

影片中当罗比被警察带走时,姐姐的绝望,罗比母亲的痛哭,特别是罗比母亲一下一下对警车的敲打,(m.lz13.)打痛了观众,也敲醒了布里奥妮。她眼中的泪花,暗含悔意。

让我失望的是片中布里奥妮唯一一次对罗比和姐姐的道歉却也是她的虚幻。事发当晚布里奥妮就可以弥补自己的过错,但她没有说;罗比坐牢的几年中,她没有说;罗比奋战疆场时她也没有说。也许她愿意还罗比清白,却不愿意向公众承认自己错了。而年老时布里奥妮却推说没有当面认错的原因不是懦弱,而是罗比和姐姐在1940年战争中死去,没有机会了。

也许对布里奥妮来说,做护士而不是上剑桥读书就是赎罪。我觉得这种赎罪也许只是对没有爱心的人而言的。面对伤痛和死亡,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月,护士都是要经受内心煎熬的。特别当国家有难时,大多数人是怀着奉献爱心的热情投入工作的,而不是当作对自己的惩罚。

本片让我感动的倒是姐姐塞西莉亚和罗比坚不可摧的爱情。一句“I will find you , love you and marry you”记忆犹新。

*  城南旧事读后感

*  童年读后感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作文七:《《罪马》读后感》600字

赤马忠心——《罪马》读后感    李逸帆    最近,我读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斑羚飞渡》,这本书是多小说合一的书,里面一个个故事让我感慨万千。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罪马》,故事中的白珊瑚让人不禁为它竖起大拇指。白珊瑚和主人娄阿甲是一对马戏好搭档,可在一次表演中因为白珊瑚,娄阿甲牺牲了。这个时候,白珊瑚把马的高尚品质忠贞不渝、一心为主和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精神展露得淋漓尽致!在娄阿甲死后,白珊瑚没有独自享受生活,它沉浸在悲痛中,它多么想和主人一起到九泉之下啊!它开始绝食,瘦得皮包骨头,哪怕香喷喷的麦子在它面前它也不看看,这哪是一匹马,简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高尚之人啊!后来是人们用娄阿甲的遗像使白珊瑚有了生存的意志。可是看得出来它依然悲痛,它总是深情地望向主人墓地。它离开马戏团,到主人的墓地为主人守灵,可是毫不夸张地说白珊瑚为了主人失去了一切!    白珊瑚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它为了主人奉献了身体,为了主人它牺牲了王位,为了主人它放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为了主人它捧出了自己的尊严……    白珊瑚是一匹马啊!是一匹地位没有人高的马啊!可是它可以有如此纯洁高尚的品质,我们人类呢?有些人忘恩负义。前面受人恩惠,后脚出卖揭发;开始立下山盟海誓,最后好像什么都忘记了!人心难道不如马心?有一些人只交酒肉朋友,吃得饱,喝得足,遇到困难,满世界找不到他!有些人交的是真朋友,大事小事不用说就会跑来伸援手,就像白珊瑚一样,记着主人的好,记着主人给予它的恩惠。

作文八:《罪马读后感》800字

篇一:《罪马》读后感    ——魏子超    《罪马》的作者是沈石溪。故事里的白珊瑚、娄阿甲、高导演是马戏团里的主人公。    有一次,马戏团到哀牢山一个名叫黑虎冢的村寨慰问演出。可能是因为学员没有把杂草清理干净,没有发现杂草底下的蛇洞,表演超级马术的一位男士娄阿甲和一匹雌马白珊瑚在表演的时候,白珊瑚的马蹄声吧在蛇洞内睡觉的虎斑游蛇从睡梦中惊醒,虎斑游蛇从洞中窜了出来,珊瑚冷不防看到一条蛇,马头一扭,偏离了原来的路线。因为娄阿甲的头刚从马肚下钻出来,只听咚的一声,娄阿甲的头撞到了草地上的一块石头。最后由于流血过多已经死亡。在娄阿甲死亡以后,白珊瑚一直在绝食,瘦的肋骨都露了出来。直到娄阿甲的妻子欧阳花贝把它说服。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也会对你好。人心换人心,人心换动物心。不是吗?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动物,不再让动物受到伤害。    篇二:罪马读后感    罪马,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著作。    罪马 讲述了驯马员娄阿甲在表演“超级马术”时,因为爱马“白珊瑚”的失误娄阿甲当场身亡,虽然白珊瑚在娄阿甲妻子的帮助下成功脱离了血债的危险,但白珊瑚十分伤心,最终在雨天逃离了队伍,回到了娄阿甲的家乡——哀牢山黑虎冢。成为了“守灵马”。    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的机灵、柔和、灵性,于是我在百科全书中找了一些关于马的资料,马的拉丁文名称是Equus caballus。马的寿命约三十年十分温驯、敏捷、忠诚、勤恳、聪明、坚毅。而且还十分耐苦耐劳,可如今只有中国和蒙古有少量野马出现,总数已不足一千匹,并被列入一级保护动物。    马是多麽有灵性的呀!他能与人亲近自然。和大家有好,许多动物都是一样的,是十分通人性的。可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野心,导致许多动物局部都纷纷灭绝了。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十分善良的。我们不能再像狩猎者一样去捕捉、捕杀动物了。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平衡。

作文九:《1俄罗斯对中国的十宗罪》3600字

俄罗斯对中国的十宗罪!

之前本人写了一篇《谢谢你美国:美国对中国的10大恩》,在网上引起激烈反响,平心而论,我觉得那篇文章,其实还不够深度和广度,其实我们亏欠美国的更多。在全球化时代,在影响中国的各个大国中,我觉得只有俄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可以和美国相比,只是这两个国家都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恶,今天我先分析一下俄罗斯,我认为,俄罗斯是伤害中国最大最多的国家,甚至高于日本。我将之总结成《俄罗斯对中国的10宗罪》,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宗罪:侵占中国大量土地,使中国丧失未来巨大的发展。

有人说,俄罗斯侵占和分裂的中国土地,有100个台湾那么大。我没有具体考证,但是非常多,那使可以肯定的。随便说说,蒙古、唐奴乌梁海、库页岛、外兴安岭、中国西北西伊犁、广阔的西伯利亚等,每个地区,都是中国若干省份那么大。

这导致很多问题:压缩中国人的生存扩张空间,使中国移民发展受到限制,间接导致了残酷的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使我中华少生育数亿人口。外兴安岭比中国东北三省还要大,全球气候变暖,这里已经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良好地区,被俄罗斯占领,目前俄罗斯人口锐减,却无什么用处,我中华民族损失可谓严重。西伯利亚石油等矿藏丰富,如此巨大能源,现在中日争购,本来是我们的,现在却成如此情况,影响我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失去外兴安岭和广阔的西伯利亚,让中国的地缘战略倍感被动,直接处在传统意义上欧洲国家的俄罗斯的威胁之下,既没有大陆的战略纵深,也没有对俄罗斯和日本的直接威慑。国家安全严重受损。    第二宗罪:分裂中华之蒙古,让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思想缺乏依据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蒙古比西藏、新疆、台湾等,更和中国融合,在法理上更象中国的一部分。前苏联强迫中国同意蒙古独立,使中国的统一思想基础严重缺乏说服力,很多负面问题随之而来。从地理战略上来说,俄国如果陈兵蒙古,距离北京只有数百公里,蒙古的丧失,可以说是民族之痛。

第三宗罪:屠杀无数的中华儿女,多少村庄乡镇被灭绝

历史上俄罗斯和清朝的多次战争中,大量屠杀灭绝中国东北地区人民,血债累累,比日本更甚。日本、满清是为了统治中国人民,奴化教育还能保存中华血脉,如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和东北,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俄罗斯只要财产和土地,即“要地不要人”的政策,中国人被杀干净,所以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没有华人。江东六十四屯血案、海兰泡大屠杀、二战结束时苏联士兵在东北对妇女的强奸,数十万中国人被劫掠屠杀,穆拉维约夫卡,不叫穆拉维约夫,而叫黄山屯;格罗杰科沃不叫格罗杰科沃而叫博尔多屯;谢米多姆卡不叫谢米多姆卡而叫大泡子屯;沃尔科沃不叫沃尔科沃,而叫段山屯。还有布丁屯、老虎屯、蓝旗屯、桦木林屯、南窝棚屯,每个村庄名字的消失,就意味着有多少中华儿女被消灭干净。

第四宗罪:长期干涉中国内政,使中国陷入内战深渊

在中华民国的军阀混战时期,长期在中国实行合纵连横等政策,干涉中国内政,来自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各种人,怀揣银元,穿梭于北京、广州、上海、南京、长沙、武汉、香港等地,终于使得中国的北伐最后变质、使得中国当时温和的土地改革,变成极端流血的土地曝动革命。据说西安事变,也有苏联人的身影。如果没有苏联的强行介入,国共数次内战有可能不会

爆发,或者战争烈度和时间跨度都会降低。当国共兄弟倪墙骨肉厮杀的时候,北极熊在一旁偷偷地阴笑。

中国内战,使得中国虽然从满清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中走出来,却没有走进民主民生的新社会,反而是步入军阀混战、内斗流血、野心家横行的灾难深渊。

第五宗罪:挑拨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最终导致东亚黄种人之间战争的悲剧

根据现在解密的部分资料,中国和日本早期的多次摩擦,是俄罗斯及苏联刻意制造的,是基于俄国当初被日本击败的报复,以及使日本与中国两败俱伤无暇进攻苏联的考虑。没有“田中奏折”日本侵华策略,也没有日本炸毁皇姑屯的张作霖等等,都是苏联的杰作。

日本部分政治家和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政治家,是有一定的联系和默契的。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按照彭德怀的说法,如果是大举进攻一鼓作气,,中国当时一定速败。为什么没有?就是日本其实是想领导改造中国,或者说是逐步蚕食中国,并没有真正全面侵略中国的整体计划。是中日两国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鼓噪,以及苏联的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东亚黄种人之间战争的悲剧。

当时苏联害怕日本德国夹击苏联,与日本狼狈为奸,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了自己私利,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使日本肆无忌惮,中国受到巨大伤害。

第六宗罪:唆使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使中国和美国及西方决裂,孤立于世界。

美国没有过多地介入国共内战的解放战争,是基于对国民党政府腐败的失望,和对苏联斯大林极端社会主义的厌恶。根据现在解密的资料,朝鲜金日成是得到苏联的支持,越过三八线,主动进攻南朝鲜的韩国的;美国打到鸭绿江,就准备结束战争,回美国过圣诞节的,当时美国经历过二次大战,大多数士兵已经复员,紧急征召的士兵都不够。说美国威胁中国,是毫无根据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是苏联人制造的谎言,意在离间中国和西方,使中国彻底导入苏联的怀抱。

抗美援朝,中国几年的经济被严重拖累,数十万人战死在异国土地,并欠下了累累的债务。更严重的是,使中国受到国际制裁,国际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阻绝,让中国在孤立的深渊越滑越远。

第七宗罪:遏制中国,威胁使用核武器,使中国国力民力损失巨大

中苏在斯大林死后,为了社会主义的正宗而翻脸反目,更发生了东北珍宝岛和西北新疆的局部冲突。苏联计划全面入侵中国,复制入侵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并且阴谋使用核武器来摧毁中国的核武器和反对力量。中国在获悉如此威胁之后,“备战、备荒、为人民”国策出炉,全民多年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国家正常经济生活被严重打乱,背上了沉重的战争包袱,结果是全民白忙一场,损失巨大,难以计算。

对中国的最大威胁,“苏联帝国主义是最大的战争策源地(毛主席语录)”,竟然是同是社会主义的苏联,而不是日本和美国,真是绝妙讽刺。

第八宗罪:在全世界范围内,和中国争夺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让中国背上沉重的包袱

中国当时为什么讨好芝麻小国阿尔巴尼亚?还有非洲的一些暴君国家,一些太平洋上的珊瑚小岛国家?那是因为先前被苏联唆使和西方联合国军打了朝鲜战争,得罪了西方阵营;而后又得罪了苏联,进而得罪了苏联旗下的东欧阵营。于是,中国只能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夹缝中生存,逼得和那些鼻屎小国和垃圾流氓国家为伍,结果金元外交损失巨大,最后还是打了水漂,成为巨大的压力,在中国还是非常贫穷的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第九宗罪:当代,在能源供应和武器技术方面,数次要挟中国,漫天要价。

看过新闻的人对这样的消息应该不会陌生,“中国巨资多少亿美元,购买多少俄罗斯武器”,“俄罗斯输油管道不经过中国”“俄罗斯禁止外国移民(主要是中国)在贸易市场从事商业活动”等等,中国和俄罗斯的武器贸易、能源贸易、边界谈判,总是吃亏,有苦难言,这是不争的事实。个人觉得,牺牲一些重大利益,去讨好俄国,期望来联手制衡美国,是最蠢、最没有远见、养虎为患的错误国策。俄罗斯民主机制仍旧不够明朗,我们必须防范。

第十宗罪:输入极端的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社会学说,或者是一种政治理想,或者说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和公产主义,都是很好的,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在各国尝试的失败,就否定社会主义,那也是极端错误的。但是,社会主义被一些政治野心家曲解、误读,甚至被当作了工具,自从斯大林的极端暴力社会帝国主义和希特勒的纳粹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失去了他原本崇高的政治理想,转变成爆政、专制、独裁的一面,对人类危害巨大。不幸的是,苏联和公产国际,将这种歪曲的思想和主义强加给中国,我们中国也接受了斯大林的极端暴力社会帝国主义思想,也发生了大饥荒、大清洗等,使得国家出现了一段悲剧和弯路,让正宗的中华思想和纯正的社会主义思想蒙羞。让中国经历了最严重的一次政治错误之中。

中国现在很多人不畏惧神灵、对“道德”一词非常不屑,公产主义思想崩溃,传统文化道德沦丧。我曾经写一篇文章《中国,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总结了社会目前主要指标的恶劣趋势:经济畸形化、环保恶劣化、师医无良化、文化腐朽化、道德堕落化、民主无望化,都与苏联的斯大林极端暴力社会帝国主义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在和西方的竞争中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人口锐减,并逐步进入民主社会,对外扩张停止,是中国的福音。中国现在外无对峙的强敌,日本军事已不是中国对手,国家思想也放弃了侵略扩张,美国在世界推行民主和人权,和中国经济利益结合一起,也不是对抗关系了。其他小国不能对中国怎么样,中国到了历史最好时期,连最大的传统强敌俄罗斯也不再是我们威胁了,就让我们认真推行民主,改善生活,抛弃极端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清除那些专制思想的余孽,不要吓人吓自己了。

除非自己还抱着老冷战思想不放,为自己找理由。

作文十:《分析型思想者的十宗罪》11000字

分析型思想者的十宗罪

作者:Alan Norton

2011年5月5日, 6:56 AM PDT

摘要:在IT领域,左脑型的思想者具有优势。不过,根据Alan Norton的观察,他们并非完美无缺。

普通人也许会把IT视为极客之家。而我则更喜欢把IT看做分析型思想家的王国。分析型思想者,或者叫做左脑思想者,是直线型的思想者。逻辑而非感情统治着分析者的领地。不擅与人打交道的特殊特质使得分析型的人电脑玩得很溜。也许这正是为什么IT充斥着那些不擅社交的、更愿意自己出去闲逛也不参加聚会的人的原因。

我本人就是一个高度分析型的人士。这一点对我这些年的分析师/程序员工作很有帮助。但是我也体验过许多分析型人士的不好的地方。也许你自己也曾经历过一两个这样的分析型思想者之咒。

1: 信息成瘾

对于分析型思想者来说,信息再多也不够。他们吞噬着网页上有关万物的一切信息,从天气到最新的高科技玩意,不一而足。他们酷爱在线讨论,但更多时候他们是潜水者而非参与者。 他们对任何类型的数据和事实的胃口都是欲壑难填。在购买任何技术复杂性超过闹钟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会直奔特定的网页。诱人的互联网向他们大声疾呼:―快到我们的自助餐厅来啊,一切你能吃的信息这里都有,超低价!‖

我能理解这一行为会给一位家庭成员造成怎样真正的困扰。请理解,人类追求信息是天性使然 — 只是不像分析型思想者那般强制性罢了。你来想想看,沉溺信息的癖好也许能解释一个现象,就是这些年来我遇到了几位IT人士都是脑袋膨胀的。

2: 摇摆不定

大多数人对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但是分析型的思想者不是这样。对于他来说,任何事情都有好和不好的一面,装了一半水的杯子既可以看作是半满的,也可以视为是半空的。不可避免地,分析型人士最终都会被一些人视为是末日博士,然后被另一些人看成是乐天派。既是悲观主义者又是乐天派的分析型人士会给朋友(如果他有的话)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摇摆不定。

3: 优柔寡断

由于分析型人士喜欢在做出一项知情决定前收集尽可能多的事实,也许会给别人留下优柔寡断的感觉。俚语“做点什么,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可以用到分析型经理的身上,他们总是忙于收集信息,以至于常常会忽视了迅速、明确的决策的价值。

4: 感觉迟钝

曾经有一次,我向我们的大型机团队成员马克(Mark)解释一个客户/服务器系统的一部分。我指着屏幕然后说类似“正如你这里所见......”这样的话,这个手势和这句话只有一个问题:马克根本就是瞎的。我当即尴尬万分,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要是马克能看东西的话,他一定会看到一张涨得通红的脸,然后额头上正开始飙汗。这类“出言不逊”的行为对于分析型人士来说并非罕见。我现在已经意识到自己应该有礼貌地承认自己的失礼,然后表达歉意,但是当时却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15年多了,但是马克依然很愉快地接受了我为自己的不敏感的致歉。

5: 因循守旧

“你想让我干什么?不吃午饭?开玩笑吧?” 不吃饭也完成我项目经理的某些愚蠢的宠物项目令人沮丧。我的血压上去了。我的压力激素升高了。是的,我生气了。当他营养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最好不要出现在一位低血糖的逻辑学家面前!

让分析型人士打破自己的习惯很难的。他们喜欢按部就班、拒绝作出改变。当一个项目启动的时候,左脑型的思想者也许缺乏动机,不过一旦项目开始,他们就会像一头永不停歇的斗牛犬,项目不已,工作不止。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接受改变;分析型人士只是不希望别人打扰自己的舒适区。

6: 不擅社交

我曾经跟一位是自己朋友的年轻女士说她超重了。当然,她的确问了我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找不到机会跟她说,她的体重刚刚好。 分析性人士很认真——太认真了。苛刻并非分析型人士的本意,他们只是想提供一个诚实的评价,尽管这几乎总是会被视为是批评。不幸的是,对于意图好的分析型人士来说,大家并不喜欢对自己的相貌、行为、卫生或脂肪指数等做出“诚实的评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无意识的、尽管也是诚实的评判人自己往往接受不了批评。

7: 生性多疑

“你可以欺骗某些人一世,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但是你无法欺骗所有人于一世”,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应该说过这句话。在所有人当中,政客最清楚想要愚弄逻辑型的思想者是很困难的。如果你想跟左脑型的思想者说点什么,最好解释清楚为什么他们需要它。分析型人士需要事实,不是感受或诱导性的陈腔滥调。

如果你是试图说服一组程序员的项目经理,想要告诉他们项目可以提前2个月完成,你最好用事实武装自己,以便为如何实现这样的奇迹提供支持。要是项目延误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你将会收到分析型人士冷嘲热讽的反应。

8: 不懂营销

有一样东西令分析型人士成为很好的产品评测者,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也正是这个东西使得他们不擅营销。他们能够透彻地一针见血地洞察到所评测产品的优缺点。得到一份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自我推销。在其他人对自己的有点夸大其词的时候,分析型人士却不能够。指出自己喜欢更跟电脑而非人打交道也许是诚实公正的自我解剖,但是却会被面试者视为污点记录。我知道,在自我推销方面自己很弱。我曾努力改善自己的营销技巧。不过如果我能侥幸成功的话,下次面试的时候我会聘请一位营销专家!

9: 政治错误

当我写作的候,我试图探讨以下这种非常真实的可能性,也即也许有女性人士正在阅读我的沉思录。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试着写下至少一个的“他或她”。事实是,我把可读性排在了政治正确的前面。不管对错,我相信,把男女两性都罗列进来,对于耐心的读者来说一定是冗长乏味的。因此女士们,请原谅我的政治不正确吧。有您这样的客人我是真的感到非常的荣幸。

10: 离群索居

我们分析型人士宁肯独自跟好书或好电影共度时光也不愿意跟人呆在一起。从本质上来说,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喜欢人。我们只是觉得他们无聊、对他们没感觉、认为他们庸俗而已。对于无所不察无所不知的分析型人士来说,普罗大众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位皇帝——他们身上什么都没有。我的意思是,说真的,上一次有人愿意与你讨论相对论或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什么时候呢?

归根结底

当然,分析型人士看起来可能冷酷无情、感觉迟钝、条理分明,跟史波克先生(Mr.Spock)的性格有点类似,但是这个世界需要这些特质。毕竟,为了避免一场虚构的灾难,我们还需要一位分析型的旅鼠去告诉它其他的朋友:“嘿!伙计,我可不认为悬崖跳水这个主意很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一宗罪也能化为祝福。因为分析型人士喜欢表格形式的信息,针对上述的十个诅咒,我来给你十条祝福:

每一个诅咒也可被视为一个祝福。

下次当你想朝自己钟爱的分析型人士大喊大叫的时候,请你放他一马吧。那些你认为讨厌的特征对社会来说的确存在积极意义。

作者注:尽管这些特质可能部分或全部适用于我或其他分析型人士,但是我们可都是复杂的生物体。将这些过于简单化的视角加诸于所有分析型人士的身上并非我本意。 10 curses of the analytical thinker

By Alan Norton

May 5, 2011, 6:56 AM PDT

Takeaway: Being a left-brain thinker can be an asset in the IT field. But as Alan Norton observes, it’s not without its shortings.

The average person may envision IT as the home of the geek. I prefer to think of IT as the kingdom of the analytical thinker. Analytical thinkers, or left-brain thinkers, are straight-line thinkers. Logic, not emotion, rules in the land of the analytical. The very traits that make an analytical person poor with people make them good with

puters. And that is perhaps why IT is loaded with socially inept information junkies who would prefer to hang out by themselves instead of attending a party. I am a highly analytical person myself. This has served me well in my

analyst/programmer jobs over the years. But I have also experienced the many downsides of being analytical. Perhaps you have experienced one or more of these curses of the analytical thinker yourself.

Note: This  is also available as a PDF download.

1: Information addict

Analytical thinkers just can’t get enough information. They devour Web pages about everything from the weather to the latest high tech gadget. They are

gluttons for online discussions, but they’re more often lurkers than participants. They have voracious appetites for facts and figures of any kind. They head straight for the specs page when shopping for anything more technologically

sophisticated than an alarm clock. The siren call of the Internet cries out, ―Step right up to the buffet —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can eat for one low price‖. I can understand how this behavior might be really annoying to a family

member. Please understand it is natural for humans to seek after information — just not as pulsively as the analytical thinker seeks it. Come to think of it, this propensity for information binging might explain the swelled heads of a few IT personnel I have encountered over the years.

2: Vacillatory

Most people see only one side of a controversial issue. Not the analytical

thinker. To him, every issue has pros and cons. To him, the glass can be both half full and half empty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tical will inevitably be known as Dr. Doom to some and the eternal optimist to others. Being both a pessimist and an optimist gives the impression to friends that the analytical is

wishy-washy, assuming he has any friends.

3: Indecisive

Because the analytical likes to gather as many facts as possible before making an informed decision, he may be perceived by others as being indecisive. The phrase ―lead or get off the pot‖ could apply to the analytical manager who is so busy gathering information that he often overlooks the value of a

quick, definitive decision.

4: Insensitive

I was once explaining parts of a client/server system to Mark, one of our

mainframe guys. I pointed to the screen and said something like, ―As you can see right here…‖ There was only one problem with that gesture and

statement: Mark was totally blind. I was so embarrassed that I froze and said nothing. Had Mark been able to see he would have seen a flushed face with perspiration beginning to form at the hairline. This kind of ―foot in

mouth‖ behavior isn’t that unusual for an analytical. I now realize that I should have had the courtesy to acknowledge my gaffe and apologize, but words failed me at the time. It may be more than 15 years late, but Mark please accept this apology for my insensitivity.

5: Habitual

―You want me to do what– skip lunch? Are you kidding?‖ Missing lunch to

plete some inane pet project for my manager was physically upsetting. My blood pressure rose. My stress hormones rose. Yes, I was angry. Stand well clear of a hypoglycemic logician when sustenance has been withheld!

It can be hard to for analyticals to break their habits. They prefer the predictable, daily routine and are resistant to change. A left-brain thinker may lack motivation when starting a new project, but once started, they are like a persistent bulldog working to plete the project. It’s not that they can’t accept change; analyticals would just prefer it not intrude upon their fort zone

6: Socially inept

I once told a young lady who I was friends with that she was

overweight. Well, she did ask. I never got a chance to tell her that it, the weight, was in all the right places. Analyticals take matters

literally — too literally. It is not the intention of the analytical to be critical but rather to provide an honest assessment, although it is almost always

perceived as criticism. Unfortunately for the well-intentioned analytical, people don’t like an ―honest assessment‖ of their looks, behavior, general hygiene, or body fat index. The irony is that these socially oblivious, albeit honest assessors usually don’t take criticism well themselves.

7: Skeptical

―You can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and all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Abraham Lincoln is supposed to have said this. Politicians, of all people, know that it’s hard to fool a logical thinker. If you want to sell anything to left-brain thinkers, you’d better explain why they need it. An analytical needs facts, not feelings or persuasive platitudes.

If you are a manager trying to convince a team of programmers that a project can be pleted two months ahead of schedule, you’d better e armed with facts to support how such a miracle can be achieved. The pushback you are almost certain to receive is a predictable response from the cynical analytical.

8: Poor marketers

The very thing that makes analyticals good product reviewers is what makes them poor at the sales pitch. They thoroughly and accurately note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ttributes of the product they are review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skills needed to land a job is self promotion. While others may

exaggerate their positive traits, the analytical person does not. Stating that you prefer working with puters rather than people may be an honest and

unbiased analysis but is perceived as a black mark by the interviewer. I know I am weak at promoting myself. I have worked at improving my marketing

skills. But if I could get away with it, I would hire a marketing specialist for my next job interview!

9: Politically incorrect

When I write I try to address the very real possibility that there might actually be personages of the female persuasion reading my musings. I try to throw in at least one‖ he or she‖ in recognition of this. The truth is that I put readability ahead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Right or wrong, I believe that including

references to both genders is tedious for the patient reader. So ladies, please forgive my political incorrectness. I am indeed honored to have you as a guest.  10: Loners

We analyticals would rather spend time alone with a good book or movie than with people. It’s not that we dislike people, per se. We just find them boring, uninspiring, and mundane. To the all seeing and all knowing

analytical, the average person is like the emperor in the story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there’s nothing there. I mean, really,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found someone who wanted to discuss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or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The bottom line

Sure, the analytical thinker can appear to be cold, insensitive, and

logical, somewhat akin to the personality of Mr. Spock, but the world needs these attributes. After all, it would take only oneanalytical lemming to save the others from mythological disaster by telling his friends, ―Hey guys, I don’t think this cliff diving idea is so good after all.‖

Every curse i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Because analytical thinkers like information in tabular format, I give you the 10 blessings for the aforementioned curses:

Each curse can be viewed as a blessing.

Give your favorite analytical person a break the next time you want to scream at him. The characteristics you find so annoying do have positive benefits to society.

Author’s Note:  While these traits may apply in part or in whole to me and other analytical people, we are all plex creatures. It is not my intention to imply that such a simplistic view applies to all analytical thin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