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物理试题 > 《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人与自然议论文作文

《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人与自然议论文作文

时间:2019-10-12 09:33:5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本文关键字: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世人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破坏大自然,地球上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自然创造了人类,孕育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她一直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孩子。她包容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她一直默默的付出。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挽回。她明白,她明白人类这样下去,终究会受到惩罚。她不想,也不忍心看着人类受到惩罚。于是她极力掩饰着人类的罪行。同时她也等待着,等待着人类觉醒的一天。    而人类却不知道母亲的痛苦和等待。仍然伤害着母亲。只想着怎么从母亲那里谋取更多利益。人类大量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这不仅破坏了母亲原有的面貌而且也使母亲失去了健康。此外,人类还破坏了植被。因为人类的乱砍乱伐,使树木大量减少。原来是树林成群的地方现在已建起了高楼大厦;有的人甚至在山中建起了工厂。森林大面积减少,这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也因为人类的破坏,使沙漠越来越多,沙尘暴也越来越频繁。以前的宁波是个宁静的城市。而前不久,沙尘暴竟然也袭击了这里。这是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因此我们多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使沙尘暴得到很好的控制。    人类盲目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人类的盲目使自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罗布泊,过去那里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那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溪流也干枯了。那里夏季气温高达70 摄氏度。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飞禽敢于穿越。    更过分的是人类不仅把自己处理不了的垃圾藏到母亲体内。还把工业污水排入母亲的血管内,母亲的血液被污染了。可人类没想过:母亲的血液都被污然后该怎么办?人类将怎么生存?   大自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让人类一起保护大自然,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可以看到一个清新绿色的,生机勃勃的世界吧!

作文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txt》2200字

论人自与然的关

系自然辩法是证关自然界和于自然科学发展的遍规律的科普学它。是克思马主的义自然观科学和观又,认是自识然改造和然的方法自。论自辩证法然科学是术技哲学主内要之容一,是克思马义主哲的学重要组部成分,于哲学学科。属它自然是科学马克思与主哲义之学相间互交、相叉渗互的产物,透因具有而理文叉或哲交社学科学会自然科学与叉交的特性。因从自然此辩法证角度的看与认识待与自然人的系是关常客观与非要的必

。自然辩证的主法要研究容有内自然:(观关于然自的界总的看法,括自包界辩证然发的总图景及其规展律性、人与自的然证关系辩)等、然科学自观(于自关然的界的总法,看包自括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然其规性律人、与自然的证辩关等系)、然自科学法论方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化变规的一般律法方论、)自界各然物种质态形科学分和问类、题学数各及自然门科中的学哲学题、问类人学思科的想历史变问演题、自然辩证法产的生及发展题问等。等

在自然辩证法,人中的本质是各就种会关社系的和总。而然,在广自义指具上有无多穷样的一性切在物,存宇与、物质宙、存在客观、在实范畴等义同,括人类社包;会在义上狭指与类人会相区别社物质世的界,通常分非生为命系和生统系统。被命人活动改类了变的自界,然常称为通“二自然”,第“人或自化然”。人

自与然关的是系辩证统的。一第

,一与自人然的系是关统一的《庄。?子物齐论》中说:“地与天我生并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天地是物中的万个存在一,天地万与人物同为,然整体的一部分自相,之互存间在着应的感系。关与人地万物感天,应相联系、相互支撑互、互制相约就自;整体而然言,、地天物、人、,遵循都既着互关相又各自联独的节律立而变化着,在这个对整统体的节律一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呈上为现异一差体的状。这就是态说,与人地万物之间天,是一统体内的差异系关,不是主奴系关不,是对的立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两然主的体,并不也具有服征支配与自然的权力。马克思在义哲主中学,自“的世然”是界人在物质“环境的中在”的概念,存是人和环相境作互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被人作的为察对象观的概念那。被种作人观察对象为涉所的及西东不仅,是物学理的“宇中宙”,且而是哲学的“人中也在其的中自世界”然。

第二,然自世必界人化,具有人的属性。须为,因哲学人对自是世界的探然求,,人只其对活生的然自界世有言发权所。以真,的自实世界是人的世界然,实的

真自然世界与是人息息关相的人化、了的自然界世马克思。《德在志意意形识态》一书,把这中一想思述为:“表于人类先史历存而的那在自然界个,不是尔巴费哈活生其中在自然的界;是除这去澳在新出洲的一现珊瑚些以岛今外天任在地方何不都存在再的因、对而于尔巴哈来说费是也不在存的然界自。所谓人”,化就是实现化就是,成形真切真的切现实的自然界,世如克思马《在8144经年济哲学学稿》中所说手:“人在类历史,中即人在类会社形成过的中程生的成然自,是界的现人的自然界;因此实通,过工业——管尽以化异形的式—形—成自然的,是真界的、人正学的自本界”。“整个然所谓界历世史不是外通过人人的劳而诞生的过程动是自,然对界人来说的成生程”过

第三。,自然世的界人具化人的本质有,是由自界和然人对的象化活的性质所决定动的当。人面天对地万或物面“自我”对,形成经和验知认时之,式形是人上认识,但因为认识在和被者认者识都自在之然中,以所质上就实是自的然自我识;由于认人对身自超的,越人将身自从自然化分来出并,过通的能人的感动实践性活,将自动然置摆到己的面前,自构了对象成化活;动人对象化的动活肩负一着种使,即命照人按身自的质性和要需变对改本身。这个象过就程自是界的人化,而然人过程的化结,果就是使一“切象对他对来说也就成,为自身的他象化,成为对证确和实现他的性的个对,象为成他对象,这的就说是对象,成为自身”。这他,人的对象化样活动架起就了座一从主到体客的桥体,梁使体客体主化自,界人化,世然最终归界结人。为

四,人的第象化对活的动终归结是“天人最一”合。自然 界里生,命在化进发和中展,人利用己自的命活动(生感性的践实活)创动造“了越生命超生命”的把生,引向更广大的命生无世命,使界生无命界潜的能量在得活以,从而发化出天地万挥物身自以实难现的价值。如性:千多年前的《礼记两礼运?中》就提“人出天为之地心”观念:“故人的者地天之心也,行之端五,也食别味被声色生者也而。”如朱熹所又:“说能天物,而耕种必用人;生水能物润而灌,溉必人用火;能物,熯薪而爨用必人。这”表明人的,现出,意着味宇中宙一种全的存在方式新进和化式模的成形。且,而人为人的生动,既活从自然分化是与、天万地物离剥过的,同时又是程更加入自深然与天地、物相万互同为一体的过程化人对自。身的超,越对自身是既属也定而又肯定否两重的关,在系否人定自肯然定自的我时,人同就把我肯定于自身的否自

定形即对象之中。式从这意义来说,人一自对然的定,就变成不否过走是向更高统一式形的个步一。骤那种人看作把天与万地不同物仅仅、调人与强物相区的别识意,不表明人的成并,表熟的现恰是恰的人展尚不成熟。人发的本性然会引导必人向走样的这局结:属于自然人、然自属于人,人即也是世界世、也界即是,人人天地与物融为一体万人,与然自达到质本一。这就是古人合所说“的人天合一”。

总 ,之人与自关系然人是生类存发展与基础关的系。部人一类会社的发史,展是人与也自关系史。然与人自共然在地球处物圈生之,人类中繁的与衍社的会发离不展大开然自所以,必以大自然为须托依,用自利,改造然自然,让大然造福自人于类,务服人于。 类

作文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txt》2200字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和科学分类问题、数学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人类科学思想的历史演变问题、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发展问题等等。 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第二,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有发言权。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人的世界,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人化了的自然世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这一思想表述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所谓人化,就是现实化,就是形成真真切切的现实的自然世界,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第三,自然世界的人化具有人的本质,是由自然界和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当人面对天地万物或“面对自我”,形成经验和认知之时,形式上是人在认识,但因为认识者和被认识者都在自然之中,所以实质上就是自然的自我认识;由于人对自身的超越,人将自身从自然分化出来,并通过人的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将自然摆置到自己的面前,构成了对象化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肩负着一种使命,即按照人自身的性质和需要改变对象本身。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而人化过程的结果,就是使“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这样,人的对象化活动就架起了一座从主体到客体的桥梁,使客体主体化,自然界人化,世

界最终归结为人。

第四,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终归结是“天人合一”。 自然界里,生命在进化和发展中,人利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超越生命的生命”,把生命引向更广大的无生命世界,使无生命界潜在的能量得以活化,从而发挥出天地万物自身难以实现的价值性。如: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中就提出“人为天地之心”的观念:“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又如朱熹所说:“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物,而薪爨必用人。”这表明,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中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和进化模式的形成。而且,人生为人的活动,既是从自然分化、与天地万物剥离的过程,同时又是更加深入自然、与天地万物相互同化为一体的过程。人对自身的超越,对自身也是既属肯定而又否定的两重关系,在人否定自然肯定自我的同时,人就把自我肯定于自身的否定形式即对象之中。从这一意义来说,人对自然的否定,就变成不过是走向更高统一形式的一个步骤。那种把人看作与天地万物不同、仅仅强调人与物相区别的意识,并不表明人的成熟,表现的恰恰是人的发展尚不成熟。人的本性必然会引导人走向这样的结局: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人即是世界、世界也即是人,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人与自然达到本质合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作文四:《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1300字

清澈,明亮的小溪缓缓地流向山的深处,婉转、欢快的叫声直冲那云霄深处,活泼、热烈的瀑布欢快地跃入潭水深处……这一幅幅的美景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就如一位画家,他自如地挥洒手中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人间奇景;大自然又如一位钢琴家,他尽情地敲击手中的琴键,弹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旋律;大自然又如一位魔法师,他尽情地发挥无限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绿色?红色?黄色?紫色?……不,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然而大自然这位画家总是偏爱于绿色,绿色代表着永恒,象征着和平与永恒。大自然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携带有绿色的基因,然而正是这些基因造就了如今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同时已孕育着人类这一伟大的智慧生命。大自然这位画家自如地调弄手中其它颜色的油墨来点缀美化这大千世界,红色、黄色等颜色代表繁荣与昌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颜色基因,大自然才呈现出如今的五彩缤纷与色彩斑斓。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那么什么是它生命的真谛呢?"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驼走大漠"这一派和谐的景象不正透露出大自然生命的真谛吗?当你从地上拾起一片火红的枫叶时,你能感受到它的热烈与悲壮吗?那火红的枫叶恰似向你倾吐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它教给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透过那一片火红的枫叶,你能否感受到大自然的热烈与无畏呢?你聆听过大自然的声音吗?那淙淙的流水淌过那蜿蜒绵亘的小溪的声音;那云雀直冲云霄的鸣叫声;那雄鹰振翅搏击长空的声音,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你将更深一层地理解大自然地深邃与神秘。面对大海,我们想到的是博爱与宽容;面对高山,我们悟到的是坚韧与挺拔;面对平原,我们感受到的是坦荡与宽广;面对沙漠,我们体味到的是激情与奔放。。。。。。人是自然的精灵,潜移默化之下,我们充满了自然赋予的灵性。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促使那些散布在我们身边的自然事物,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让人陶醉在梦一般美妙、奇幻的境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加修饰的诗句,将杜甫忧思愁绪卷入包裹落叶的秋风,让杜甫的孤寂悲凉流入永不停息的长江。萧萧之情,滚滚之意,似乎只有秋风才能吹尽,长江才能冲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淡的描绘,寄托了李清照无穷的相思之情。刻在梧桐叶的相思,伴随着细雨,点点滴滴,敲打着女诗人脆弱的心灵,叫人不得不品“三杯两盏淡酒”。人的万种风情似乎总能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找到最佳的切合点。人的思想来源于自然,又运用于自然。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像龙一样,牢牢地抓住祖国大地,横卧在峻岭之间。山势的气势磅礴,长城的绵延逶迤,将民族精神作了完全的诠释。秦始皇兵马俑,取大地之精华,筑人间之辉煌,借自然的博大,来渲扬皇室的富贵与气魄。北京故宫,规模宏大,色彩浓重,配以宽阔整齐的地形和蓝天白云,显示出皇权的尊严与高贵。人的设计与自然相合,暗含了“天人归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也本该如此,人借自然而变得有灵气,自然因人而显得有灵性。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如从天而降的仙女的梦,让人感到幽深至远。人与自然的结合,自然与人的融洽,造就了世间最美的合作、和谐。人因和谐而高贵,自然因和谐而亲切。高贵与亲切的相汇,才是永恒的完美。当你将脚丫伸入清澈的溪流中,当你在森林中尽情沐浴着清新的阳光,此时此刻的你已经与大自然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你能不有所感悟吗?聆听自然,感悟自然。

作文五:《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2500字

作者:余谋昌

《清华大学学报》 2001年08期

一、现实世界的两个最重要的关系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人类全部活动都是围绕处理这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人的社会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前提。这两种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我们常常只是从人的角度,是在不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看待历史事件;或者只从人类利益的角度,不考虑人对自然界的作用(特别是不考虑这种作用的不良后果)的情况下看待自然界。这样,就使我们犯了主观片面的错误。

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首先,人与自然有本质区别。人从动物分化出来,世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球的进化发展到人类阶段,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不是一般的动物,动物以本能的方式适应环境,只是无意识地对环境发生作用;而人制造和使用工具,以文化的方式适应环境,通过劳动有目的地改变环境,创造属于人类的自然界。

其次,不能把这种区别作绝对化的、抽象的理解。在生命组织层次的演化序列中,人处于最高级的地位,人具有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但是,不能过分强调这种区别,因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也是生物学的人,不能脱离自然界,离开自然界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服从生态学规律。

第三,通常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时并存,这是不正确的。人和自然不是同时并存,而是相互作用;而且只有符合生态规律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与共同进化;如果这种相互作用违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不可能同时共存。

第四,通常认为,自然界只是人和社会的外部条件,这也是不正确的。自然界是“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内在机制,自然因素支持和参与社会历史的创造,从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我们要重视自然界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

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自然对人的作用。人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对地球生态过程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特点如下:

1.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也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破坏自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

2.人、社会和自然的“高度相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这种相关性包括正相关和负相关。自然因素支持人类文化,人类建设良好的生态,这是正相关;自然灾害对人类利益的损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这是负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为主体(人和社会)与客观(自然环境)的统一,主观(人的实践目的)与客观(自然规律)的统一。忽视或违反这种相关性,人的实践目的和方法违反自然规律,就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冲突。只有通过调节人和社会的活动,使人类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解决这种冲突。

3.人和社会活动加速自然进化过程。主要特点是:第一,加速地球表面物质进化和有序化过程,同时,也加剧它的退化和无序化过程;但是,总趋势是向提高有序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加速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人类活动加速地球物质进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与人类技术活动有关的化学过程中,人类生产和使用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加速物质的化学进化;二是在与人类技术活动有关的生命过程中,人类的生物性生产加速物质的生物进化。

4.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现在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人类对生态过程的作用已经具有全球的性质。这种力量的作用正在创造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人类社会(技术圈和智慧圈)与自然界(生物圈)

四、人类生存和自然界生存的关系

生存,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另一方面是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但是,这两者是有矛盾的。特别是人类以损害自然界生存的方式谋求自己的生存,使两者的矛盾从对立发展为严重的冲突。

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与自然虽然有矛盾,但也存在共同利益。人类文化只有在健全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健全发展。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能采取掠夺自然的、“反自然”的方式生存,而要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生活,自然界的生存要受到尊重。

五、人类对策与自然对策的关系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存资料,既定的对策是不断改进技术工具,以便从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但是,人类在采取自己的对策时,从来也不考虑它所导致的后果,不关心自然界的对策。人类坚持自己的对策,不断强化这种对策。

自然界对策是客观的,自然界实施其对策,使其复杂的生物量结构得到最大的支持,这是人类的幸运,因为人类的经济以一定的生态潜力为基础。人类在实施自己的对策时,不能损害自然界的对策。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人类要作出一定的让步,使自己对自然的进攻有所限制,限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限度内。这需要转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六、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的关系

物质生产分为三个部分:人口生产、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相应地,世界有三种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这三种生产和生产力必须平衡发展,世界才是稳定和繁荣的。

承认自然物质生产,保护和发展自然生产力,抛弃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调节两者的矛盾,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进行生态建设,以使世界物质生产的三个部分协调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七、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关系

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价值,这是人类的自然本质。

承认自然价值,保护自然价值,抛弃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的生产方式,开启人类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做到在自然价值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的活动,既不是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也不是以减少文化价值的方式保护自然价值,而是达到两者“双赢”,这便是可持续发展。

关于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天,只有自然之理,是自然价值;在人,才有当然之理,在自然价值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这是自然与文化的两个层次。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需要承认自然价值,尊重自然价值,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调节人类行为,以协调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关系。

作者介绍:余谋昌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北京 100732

作文六:《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2600字

[历史杂谈] 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

[复制链接]

龙逆天

1万

主题

好友

9万

积分

大家网博士后

积分

97659

帖子

27621

精华

经验

70035 点

威望

0 点

金币

70045

发消息

电梯直达

1楼

发表于 2010-4-2 21: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

余谋昌

《清华大学学报》200102

【作者简介】余谋昌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北京 100732

一、现实世界的两个最重要的关系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人类全部活动都是围绕处理这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人的社会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前提。这两种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我们常常只是从人的角度,是在不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看待历史事件;或者只从人类利益的角度,不考虑人对自然界的作用(特别是不考虑这种作用的不良后果)的情况下看待自然界。这样,就使我们犯了主观片面的错误。

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首先,人与自然有本质区别。人从动物分化出来,世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球的进化发展到人类阶段,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不是一般的动物,动物以本能的方式适应环境,只是无意识地对环境发生作用;而人制造和使用工具,以文化的方式适应环境,通过劳动有目的地改变环境,创造属于人类的自然界。

其次,不能把这种区别作绝对化的、抽象的理解。在生命组织层次的演化序列中,人处于最高级的地位,人具有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但是,不能过分强调这种区别,因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也是生物学的人,不能脱离自然界,离开自然界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服从生态学规律。

第三,通常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时并存,这是不正确的。人和自然不是同时并存,而是相互作用;而且只有符合生态规律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与共同进化;如果这种相互作用违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不可能同时共存。

第四,通常认为,自然界只是人和社会的外部条件,这也是不正确的。自然界是“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内在机制,自然因素支持和参与社会历史的创造,从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我们要重视自然界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

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自然对人的作用。人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对地球生态过程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特点如下:

1.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也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破坏自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

2.人、社会和自然的“高度相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这种相关性包括正相关和负相关。自然因素支持人类文化,人类建设良好的生态,这是正相关;自然灾害对人类利益的损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这是负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为主体(人和社会)与客观(自然环境)的统一,主观(人的实践目的)与客观(自然规律)的统一。忽视或违反这种相关性,人的实践目的和方法违反自然规律,就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冲突。只有通过调节人和社会的活动,使人类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解决这种冲突。

3.人和社会活动加速自然进化过程。主要特点是:第一,加速地球表面物质进化和有序化过程,同时,也加剧它的退化和无序化过程;但是,总趋势是向提高有序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加速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人类活动加速地球物质进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与人类技术活动有关的化学过程中,人类生产和使用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加速物质的化学进化;二是在与人类技术活动有关的生命过程中,人类的生物性生产加速物质的生物进化。

4.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现在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人类对生态过程的作用已经具有全球的性质。这种力量的作用正在创造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人类社会(技术圈和智慧圈)与自然界(生物圈)

四、人类生存和自然界生存的关系

生存,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另一方面是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但是,这两者是有矛盾的。特别是人类以损害自然界生存的方式谋求自己的生存,使两者的矛盾从对立发展为严重的冲突。

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与自然虽然有矛盾,但也存在共同利益。人类文化只有在健全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健全发展。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能采取掠夺自然的、“反自然”的方式生存,而要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生活,自然界的生存要受到尊重。

五、人类对策与自然对策的关系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存资料,既定的对策是不断改进技术工具,以便从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但是,人类在采取自己的对策时,从来也不考虑它所导致的后果,不关心自然界的对策。人类坚持自己的对策,不断强化这种对策。

自然界对策是客观的,自然界实施其对策,使其复杂的生物量结构得到最大的支持,这是人类的幸运,因为人类的经济以一定的生态潜力为基础。人类在实施自己的对策时,不能损害自然界的对策。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人类要作出一定的让步,使自己对自然的进攻有所限制,限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限度内。这需要转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六、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的关系

物质生产分为三个部分:人口生产、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相应地,世界有三种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这三种生产和生产力必须平衡发展,世界才是稳定和繁荣的。

承认自然物质生产,保护和发展自然生产力,抛弃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调节两者的矛盾,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进行生态建设,以使世界物质生产的三个部分协调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七、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关系

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价值,这是人类的自然本质。

承认自然价值,保护自然价值,抛弃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的生产方式,开启人类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做到在自然价值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的活动,既不是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也不是以减少文化价值的方式保护自然价值,而是达到两者“双赢”,这便是可持续发展。

关于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天,只有自然之理,是自然价值;在人,才有当然之理,在自然价值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这是自然与文化的两个层次。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需要承认自然价值,尊重自然价值,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调节人类行为,以协调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关系。

作文七:《人与自然关系论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4400字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摘要: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异化。本文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并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实践活动究竟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还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中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一、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人是主

体,自然是客体。在这里,人类中心主义又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种,强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自然界的存在只是为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为实现人类价值最大化,人类可以肆意掠夺和破坏生态资源环境。弱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人类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但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仍是人

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类保护自然行为的依据,也是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

不管是强势还是弱势人类中心主义,都暴露出人类的功利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片面的夸大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只承认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不考虑自然界对人的制约性。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实践,就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自身存在和内在规律的漠视。事实不断的证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否定和对抗的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中,把人确立为唯一的价值和目的中心,形而上学的分离了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把它们对立起来,使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陷入困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随着上世纪中叶的生态危机的突显,非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环境伦理流派是:辛格的动物解放论和雷根的动物权利论组成的动物解放/权利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和泰勒的尊重大自然理念表述的生物平等主义,以及由大地伦理学莱奥波尔德)、深层生态学(内斯)、自然价值论(罗尔斯顿)阐发的生态整体主义。他们的观点虽各不相同,但其矛头却是首先指向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一切生命都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和奴役自然。人能够把自身的价值、利益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的

价值、利益平等对待,能够在自身的价值观中包容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人类应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

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理论上是理想化的。首先,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没有区别的,否认了人的价值地位。其次,它片面的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归结为“人类”这一概念,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但是,每个人依据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环境受益、环境损失和承担环境责上是不同的。最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在于近代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撇开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不谈,忽视现实中所存在的经济差别,抽象的谈论大自然的权利,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不是夸大了人类的力量,就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它们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的思维方式,汲取二者合理的观点,构建一种新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依赖于对整个生态自然界的认识,其内涵包括:

(一) 遵循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

生态合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合理性的价值观,以整体

性、相关性、具体性为原则。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表现为生态整体的合理性、生态因素的平等性、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等几方面。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的生态合理性,考虑到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在理论上把价值的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形成生态关系的合理性。

生态价值观的价值合理性存在于生态整体之中,消除了

人类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价值地位,强调生态整体的合理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在价值上的平等性,人与自然都存在于多样性的价值主体中,遵循对立统一,共生共荣的价值关系。人类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人的行为合理性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架构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建构原理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合理的价值生态的建构。

(二) 在平等的生命交流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人和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都是

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人类承担着协调有机体各部分功能的职责,人类行使调控者的职责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不但要考虑人类的利益、价值,而且也要考虑到其他生物的利益、价值。整个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告诉我们,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利益整体,其中任何物种包括人类的存在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生命的交流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的价值,便决定了人与自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

(三) 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

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系统内部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越具有丰富性、完整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保障,人类全部的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个动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

(四) 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又分国内公平和国际公平。目前,我国乃至

全世界都面临着有限资源代内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要想保持整体发展的持续性,需要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达国家应改变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则应选择可持续发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代际公平也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点上提出来的,地

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代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是均等的。前代人的发展不能靠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维持济增长,这既损害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又阻碍了后代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条件。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未来观念,利用生态资源时,在考虑后代人自然资源利益的时间布局基础上,再去进行代内的空间布局。只有实现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 生态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从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加强政府调控等多角度进行,下面我们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一) 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对民众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价值观念引导

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

识,引导人类建立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消费观,指导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态度与责任感。目前,人类不合理的经实践动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物种灭绝,冰川消融,自然资源枯竭等现状已经严重威胁到整体的生态平衡,要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通过环境教育,培养生态道德素养和合理的实践行为。培养生态道德素养有助于人类建立起对自然的道德情感,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做有良好生态道德素养的生态人。培养人类进行合理的实践行为,用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去科学的改造世界。环境教育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建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前提和保障,是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手段。

(二)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及法律法规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由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环境法制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体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促进现代环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目前已有的环境法律保护制度是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它没有全面的体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宗旨。保护环境虽然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相关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尤其是地方法规力量

薄弱,不能有效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为此,首先要研究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有关环保护境与经济协调的立法体系,并在今后逐步实施,并在执行和监督这两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监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真正做到树立并发挥法律的权威,从而给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三) 倡导绿色科技,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

生态价值观主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人类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上进行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人类必须大力发展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科技,改变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人们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为当代人的后续消费预留资源,也为后代人的消费预留资源,不能单纯以消费数量增长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唯一标准。

(四)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除了从观念上进行引导,在实践中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循环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它的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力求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它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主张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实质上是在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道德与文明.2000(1).

[2]唐志强,李亮.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12).

[3]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谢冬慧,王建国.论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法学杂志.2008(1).·理论新探·

作文八:《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3900字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料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

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资料

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简介

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确有一些正面作用。比如,大坝建成前,随着每年千湿季节的交替,沿河两岸的植被呈周期性的枯荣;水库建成后,水库周围5300~7800米的沙漠沿湖带出现了常年繁盛的植被区,这不仅吸引了许多野生动物,而且有利于稳固湖岸、保持水土,对这个沙漠环绕的水库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大坝建成后仅20多年,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这些当初未预见到的后果不仅使沿岸流域的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而且给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沿河流域耕地肥力持续下降  土壤盐碱化  尼罗河水水质恶化  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

河床遭受严重侵蚀

大坝对社会经济的损害

实际上,仅仅讨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还是不够的。因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会转变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损害。例如,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两岸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这大大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业收益。1982年有一位土壤学家估计,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农业净收入下降了10%。结果,虽然因为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农作物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单位土地面积的年产量增加了,但投入成本却增加得更快,导致农民净收入下降。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是要回复到过去人们在自然面前消极顺从、无所作为的状态,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

一、正确认识自然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索。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有利条件。

二、科学改造自然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但是这种改造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以科学为指导,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就能科学地改造自然,在一定范围内使自然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相反,不注重科学,违反客观规律,盲目地改造自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甚

至适得其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难免存在一些未知领域,因此,既要大胆探索,又要慎重行事,力求减少盲目性。

三、合理利用自然

利用自然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利用自然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减少破坏和污染;不合理利用自然则往往违反客观规律,消耗高、效率低、破坏大。在现实中不合理利用自然的现象并不鲜见。如一些矿山乱采滥挖,不注意安全生产;一些林区乱砍滥伐,不注意培育和养护森林;一些地方随意圈占土地,造成大量闲置和浪费,等等。在传统经济中,对资源的单一利用和一次性消耗,都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安全清洁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利用自然的合理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有效保护自然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难免造成一些破坏,即使是科学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也无法做到零破坏。如果只是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有效保护自然,那么自然不断受到破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停滞,甚至走向崩溃。所以,需要保护自然,使破坏不超过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并帮助自然尽快修复所遭到的人为破坏。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现代社会人类保护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包括环境监测能力、生态平衡维护和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和重点区域原生态的保护能力、清洁生产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的物质力量,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功能扩展、完善和增强。保护自然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并认真付诸实践。

作文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5500字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摘要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既是生态哲学的主题之一,也是人类普遍关注且必须予以解决的基本问题,更是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可持续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现状,探讨自然辨证法视野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涵,以及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的有限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这些成果都得益于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现代文明时代。这一时期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工业化水平高使得生产效率加快、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使得普及化程度高,科学技术作为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引起了技术水平的不断革新。但在我们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1]。例如自然界中各种延迟爆发的威胁正在急剧变成现实:近年造成十多万人死亡的印度洋海啸,核污染和食品致病,资源的匮乏和无节制的开发,大气失衡中的酷暑,生态失衡下的瘟疫(“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生命优生情结造成的疯牛、克隆人等。这些都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逐渐加大,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正确认识个体与自然、群体与自然,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通过合理、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

同存共生的关系[2]。

一、 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

在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基础上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我国的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基本状况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系统脆弱及自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3]。

(一)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

这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3%、18%、35%。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而且资源种类不全。我国水资源紧缺,人均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地区更为匮乏。

(二)自然资源消耗大

《2004 年地球生存报告》指出:在自然资源消耗量上,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比全球人均生态赤字还高0.4公顷。在这份报告所列出的各国生态足迹排名中,中国排名第75位,低于亚洲国家中的日本、韩国、蒙古。从人均生态足迹来看,中国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8公顷,而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三)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环境破坏也十分严重,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

土总面积的 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 1 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而在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被列为全球的最缺水国家之一。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中,70%是水旱灾害,水旱灾害中,70%又是旱灾。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含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二者关系高级阶段的产物。它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式从简单、抽象向日益丰富的具体上升。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4-5]。

第一阶段: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统一。在原始漫长的历史中,人类靠从生态系统中吸取天然生活资料维持生存,人类全部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建立在依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此时自然生态系统没有受到外力的破坏,它凭借自我调节而保持自身原有的平衡。人处于依赖和服从自然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比较协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陶醉的就是这种境界。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由于过度放大和膨胀了人的主体性,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因而对自然造成空前严重的伤害,人类自身也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

第三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人类意识到因片面追求发展而导致自然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时,便开始探索并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价值和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因而它既不同于第一阶段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关系,更不同于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对这两个阶段进行否定之否定的结晶。人类通过对

自然的积极干预和改造,不断改变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系统。这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它与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的对抗,也不是“以环境为中心”的人从属于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的有序结合、有机协调和协同进化。

三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并哺育了人类,人类来自于自然并回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密不可分。人作为自然之子,既不能存在于自然之外,更不能高居于自然之上,而是存在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生死相依,命根维系。因此,人应该当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然面前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对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过自然的再生能力,对自然的排放不能超过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在满足人类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制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大自然的损害。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6]。

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多重困境,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7]。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十分重视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不能走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认真地探索和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

(一)科技创新的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因此,科技创新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生态化发展方向,

也就是要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将生态学作为科技创新的科学基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将生态文明作为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形成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推进科技进步,进而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整个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功能、范式、体制的全方位的“绿色”转换。具体地就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首先,建构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体系,提高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的,这是人与自然相适应的发展模式[9]。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社会生态运动规律的特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实际问题,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口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的发展,建立一个学科门类结构齐全的大“绿色”科学技术体系;其次,建构支持可持续性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科学技术,围绕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科学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及驾驭自然的能力;再次,建构生态化的产业经济技术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在按照社会生态运动规律来科学、有效地安排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基础上,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建立以生态农业、工业和环保产业为核心的生态化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

(二)制度创新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必须建构一种新的制度框架,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制度安排,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这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一要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采用绿色 GNP和GDP的评价标准。把是否促进生态的良好发展加入国民经济的核算当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二要建立综合的经济决策机制。把人口、资源和环境等要素考虑在内,从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入手,建立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三要建立确保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的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

投资机制。四要树立正确的“绿色”政绩观。将绿色GDP作为评价的标准[41]。杜绝以往不惜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搞形象工程的现象,切实保护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五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造成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是其重要环节,胡锦涛同志指出:“继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立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行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研究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让人们真正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宣传是提高公众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大宣传创新力度,增强他们与自然相容的态度、价值和行动,从而使广大的公众自觉地投身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事业中来;同时加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提高公众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公众有效参与决策能力的关键。

总之,我们必须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价值导向。

三、结  语

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是我国国情的需要,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它更是对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结果。与传统社会相比,工业社会推动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使人类

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等威胁,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尖锐。面对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类从自身所受的各种灾难中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不能去盲目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妄图做自然的主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世界各国达成的共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抓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热点问题,通过对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分析,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涵的全面解读,提出了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选择的方式和途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战奎.关于生态经济学的几点元思考[J] .甘肃社会科学,2005,3(4):224-226

[2]魏洪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6(1):10-15

[3]陈墀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李荣梅.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4):105-107

[5]李文耀.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发展的历史与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1991,5(2):11-16

[6]林红梅.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8(3):19-23

[7]张红梅.论人与自然关系现代理念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6):15-18

[8]魏波.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中北大学学报.2007,23(4)11-14

[9]郑元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透视与战略选择[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2):133-136

[10]陶玉标.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谈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4,22(1):34-37

作文十:《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鸽子空调》900字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 鸽子空调    作者/刘文英    沁源的夏季,真正炎热难耐的日子也就是十来八天,所以沁源人居家过日子不装空调的很普遍。我是一个比较怕热的人,

就是那“十来八天”我也能被热得几乎通宵达旦睡不着,所以前几年就下决心装了空调。    我家住在单元楼的第四层。有趣的是从今年春季开始,就发现有野鸽子断断续续地在我家的窗台外沿上停停站站,好像在侦察着什么,不远处邻居家的屋顶上好像还有另一只鸽子与它遥相呼应着。后来我们全家人都高兴地发现鸽子居然在我家窗台跟前的外悬空调机匣子的进线口,巧妙地利用粗细不等,排布得形似鸟巢凹窝的多条电线,并在其上面又精心的编织了数目不多但很柔韧管用的细细的秸秆杂草,一个简易但很实用的鸽巢落成了!用不着像赵忠祥老师的《人与自然》里那样费劲的隐蔽地拍摄,活生生光鲜鲜的鸽子与我们真的就近在咫尺了!    没过几天就有一只鸽子在巢里下了两个雪白的圆得可爱的蛋,紧接着就开始孵卵了。我们全家人小心翼翼相当谨慎地看护着她,生怕她受到惊吓。想看她的时候也都是轻手轻脚的藏在窗帘后面通过缝隙偷偷地望着她,但每次瞅她的时候几乎都能被她那对机敏的眼睛迅速发现,于是她就会立刻一动不动日不转睛地盯着我,仿佛在对抗着,又好像在生气地对我说:“怎么了!实在没办法,将就着办事吧!”    令人激动的时刻是她给小鸽子喂食,两只刚刚孵出的浑身几乎无毛的小鸽子简直是用尽全身力气同时在妈妈嘴里使劲地争抢,相对于幼小的身体来说他们的喙显得很大、很长、很不协调。可劲地从妈妈嘴里吸食着丰富的营养,妈妈也尽可能地张大自己的嘴,似乎恨不得让两个可爱的小宝贝钻进自己的肚子里去吃食!每每此刻我们都很感动!    没用多久两只小鸽子也会飞出去白己觅食了。    从今春到今夏,她们已经孵化三窝了!我开玩笑地对从事妇产科工作的妻子说,看见了吧,我们家的空调匣子是鸽子的“妇产科”!后来再偷偷地“探望”她的时候,鸽子好像已经习惯了,对我们不那么警惕了,她一定是感知到了这家主人的关爱和温暖!    儿

子说咱们不要开空调了,不然正在孵化着的“母子”不定会被隆隆的机器声吓成什么样子呢!    我和妻子一致赞同儿子的观点。    这个夏天,为了可爱的鸽子,我们一家愉快而又很有成就感地度过了沁源最为炎热的一段可爱的“人与自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