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小学数学 > 十五从军征有多少字 [《《十五从军征》》700字]

十五从军征有多少字 [《《十五从军征》》700字]

时间:2020-01-05 09:17:1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十五从军征》》700字

学校: 宁夏吴忠市第三中学

班级: 八年级(11)班

姓名: 张坤

指导老师: 张晓军

邮编:    751100

永远留不完的泪史——《十五从军征》扩写

这是一个用泪水洗不净的痛苦。   ———题记

八十岁的我拖着年老体衰的身体骑上多年随我的战马。这次不是去征战是可以回乡啊!我不断的鞭打我心爱的战马,莹白的发须被风吹的乱舞,不久之后,见到一个农田劳作的人,便高兴地迎上去,心里万分激动而又害怕“请问某某氏家,家中还有谁吗?”“奥,你问他们呀!听说还有一个儿子在外多年杳无音讯外,其他的人都离世了。”听到这我感到五雷轰顶,巨咳了一阵后,双眼流着泪“那他们在何处?”“你就是他呀!你的父母在那做山上。”我看看那,那不是他们当年在我十五岁时送我的地方吗?回想当年,那年夕阳西下,他们的背影浮现出了------

半天回过神来,爬上马背无力地拉一拉缰绳,到了多年未再见的家中。一只野兔在狗洞里,用那红光不断的扫射我,我的爱犬也走了“吱——呀”破旧不堪的门被打开了,屋内

到处都有厚厚的灰尘。阳光下一缕缕光柱照亮了屋子。“扑,扑”屋顶上一阵骚动突然冲破屋顶,原来是只野鸡,灰尘不断在屋子里翻滚。我只好退出空无一物的屋子。此时有些挤饥饿,看见院内生长的野谷和野菜。便舂些野谷,采些野葵菜,问邻居家借锅具一用,满是伤痕和老茧的手在油烟中阵阵作痛。过了一会儿,饭羹便熟了,回头看看家里,我还能和谁一起共享。泪水下哽咽着吃完这顿饭,要先当年,一家人一起有说有笑的吃饭,快乐地吃着“美味佳肴”战争,战争

没完没了战争让我现在空无一有呀!我只能哭泣···此时夕阳西下,我站在村口,仿佛又能看见当年父母站在那送我的背影那孤鸦,那夕阳,那想念···银发飞扬下,泪水畅流面颊···

作文二:《十五从军征》1800字

① 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旨:本诗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习题: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了老兵心中的悲哀之情。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下平民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请自选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用白描的手法,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耐人寻味。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家。

3.诗中的景物描写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描写了老兵家中荒凉凄楚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老兵内心的悲哀。

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习题: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深刻的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从侧面写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勤劳,又写出了牛车之重。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如何理解看似矛盾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翻译:佛晓时大风狂舞,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我仿佛梦中回到了天帝那儿,听到天帝好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还很远,可现在已到了黄昏,我学诗空有惊人的句子。大鹏已经高翔在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

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

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 (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滚滚)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作文三:《《十五从军征》》1900字

十五从军征

【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

【内容】: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写法鉴赏】: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语气叙述,无法忍受的悲痛。在叙述上,结构严谨,并起伏有变化。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的语言风格,它以深刻地思想内容,

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杜甫的名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等,都明显看出受本诗的影响。

【乐府】:他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1.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兔从„„葵。

3.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

4.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张岳

作文四:《十五从军征》2100字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一生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

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

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

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

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3、现在你对战争有了什么认识?

4、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5、让我们唱响《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世界充满和平,充满光明,充满爱。(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和战争的幻灯片)

板书设计

喜------悲------泣

作文五:《十五从军征》2800字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含义,掌握诗歌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讲解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与战争有关;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通过预习,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读通古诗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把诗读通顺。

3、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大家听一听他读的怎么样。(请一生读)咱

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葵、舂、羹、贻。

4、解决了字音的问题,相信同学们能把古诗读的更通顺、更流利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生齐读)

5、已经把诗读通了,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先讨论不理解的词句,再说说诗的大意。

6、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说一说)

7、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老兵,体悟诗歌,进入诗境,去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板书:入诗境)

三、深入诵读,体悟诗境

1、这是一位十五岁从军打战,八十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板书:十五、八

十)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谁来读一读?从他得朗读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兵?(老态龙钟、白发苍苍)

2、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他在这六十五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水生火热)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谁来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这句诗?(生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好一个始得归呀,这位老人的回乡路,走的太久,走的太难了。(生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人十五岁离家时还是个容光焕发、朝气蓬勃的少年,历经六十五年的战争折磨,此时他已经是片体鳞伤、老态龙钟了,在风烛残年之际,他终于踏上回乡之路,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4、他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的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望去,松柏之下,坟墓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

5、假如你是乡里人,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生读: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板书:冢)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心情?

6、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发挥你的想象,此时你的脑中产生了怎样的景象? (生答)

7、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生想象回答)(板书:家、笑)

8、如今美好的家园也已经是累累的坟墓,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从此没有了欢声笑语,剩下的只有:(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9、盼了六十五年的家,比他想象的不堪十倍、百倍,老人根本无法承受这个打击,只能:(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0、他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顿饭呢?他是想做给谁吃呢?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滋味呢?结合刚才读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悲伤、痛苦、难受)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生齐读5,6句)

11、 此时的老人已经是痛苦到了极点,面对这一切,他又能做什么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想看什么呢?但他又看到了什么呢?(生答)

12、老人最后的希望也已经破灭,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板书:泣)

13、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生齐读第7句);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生齐读第7句);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只能(生齐读第7句);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只能(生齐读第7句);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

14、是呀!老兵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四、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

2、我们民族的历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也是英雄辈出的历史。从古至今,战争不断,其中有争权夺利的混战,也有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有血洒疆场的激战,也有绵绵无绝期的戍守。无论怎样,人民一直在承受着战争的苦难,所以,渴望安宁,争取和平,一直是人民的愿望。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就更应该热爱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去学习体悟,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     八十                 读通诗

家       冢                  明诗意

笑       泣                  入诗境

作文六:《十五从军征》400字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

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不幸。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作文七:《十五从军征》3700字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齐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通过预习和读题,你们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

2.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3.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 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集呢? 提问学生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教师点拨: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能比较广泛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很少文学笔法,有自然朴素、打动人心的特点。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读完诗题,同学们有没有问题想问?

(这首诗歌写的是谁?他的一件什么事?) (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生交流,)作者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第一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3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 累累,窦,雉,葵,舂,羹,贻.

4.解决了字音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故事读的更通顺、更流利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5、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首先讨论你不理解的词义,然后是这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A.同学们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B.我们请一个竖排小组,每个同学说一句诗意,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我们来补充。

C.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这是我们进一步品悟诗歌的前提,也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第二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兵,品读诗歌,进入诗境,去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诗中原文是怎么说的?(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谁能读好这一句?从他的朗读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位老人?正是这样一位老人,他兵役一共服了多少年?

在这长长的65年里,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他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浴血搏斗,多少危险,、艰苦、思念、期盼都在战场上),暮年时的他终于归来,一个始得归,写出了这位老人的回乡路走得太久,走的太难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人15岁离家时还是一个朝气蓬勃、容光焕发的少年,历经了65年战争折磨,此时,他已经是遍体鳞伤、老态龙钟了,在风烛残年之际,他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走在返乡途中,他亦喜亦悲,,百感交集,万般滋味都沉浸在这两行诗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暮年时的他终于归来,这是何等的惊喜,但是等待他的是怎样冰冷严酷的现实。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A、听到什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同学们,心急如焚的老人终于回到家乡了,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的打听到“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回答他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那一座连一座的坟墓就是你的家,你所有的亲人都埋葬于此,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我们每个人都不忍向他道明真相,只能委婉的告诉他“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读一读

B、看到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颤颤巍巍走到自家的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指一名生与教师一起:读(配乐)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回答老人少年时,家中的情景。

这样的家生活起来一定是最幸福的。这就是他65年前的家,可如今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

世,曾今美好的家园已是累累坟墓,能看到的只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袅袅炊烟,曾经家人的嘘寒问暖,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这是何等的凄凉呀!

C、做什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D、小结,想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他会想什么?(家没了,亲人没了,原来的生活没有了,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活着还有什么希望?他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能将那凝聚着65年的艰辛、思念、期盼,沙场风尘、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画面中的老人的眼中,你看到了什么?(绝望、茫然、无助、精神恍惚、表情呆滞„„.) 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E、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正是

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

F、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八十始得归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G、和同桌背一背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

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3. 作业布置:课后把本首诗改写成故事。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归        喜          满怀希望  家破人亡        悲          希望破灭 潸然泪下                   彻底绝望

作文八:《十五从军征》7700字

中考古诗文补充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î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词句注释

⑪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⑫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⑬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⑭苍苍:形容鬓发花白。

⑮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⑯可怜:使人怜悯。

⑰愿:希望。

⑱晓:天亮。辗(niǎn):同“碾”,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⑲困:困倦,疲乏。

⑳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⑴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⑵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⑶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⑷回:调转。叱:吆喝。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⑸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⑹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⑺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⑻系(jì):挂。直:通“值”,价格。

渔家傲⑪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⑫。仿佛梦魂归帝所⑬。闻天语⑭,殷勤问我归何处⑮。

我报路长嗟日暮⑯,学诗谩有惊人句⑰。九万里风鹏正举⑱。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⑲!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⑪渔家傲:词牌名。

⑫星河:银河。转:《历代诗余》作“曙”。

⑬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⑭天语:天帝的话语。

⑮殷勤:关心地。

⑯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⑰谩有:空有。

⑱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⑲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蓬莱,又称蓬壶。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诗词注释

[1]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论语》六则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注释: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的人。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于。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逝,流逝。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③舍:舍弃。川:河,河流。④如:就像。   ⑤昼夜:白天和黑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

②匹夫:指普通的人,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6、【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子张》

笃:忠实,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①十有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是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越过,超过。⑦矩:规矩,规范。

富贵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时(一般男子在古代成年是满20岁)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自己的道

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注释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这个。

焉:怎么。

子:你。

未学:没有学。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16岁既为加冠。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嫁:出嫁。 往:去,到。 戒:告诫。

女(rǔ):通“汝”你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违:违背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以:把

顺:顺从    为:作为

正:正理,及基本原则。   道: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立:站,站立。   正:正大。   大道:光明的大道。

得:实现。  志:志向。  由:实行。  诚:真正的

独行其道: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富贵不能淫: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形容意志坚定。

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ï),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虽有佳肴

《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⑪,弗食,不知其旨也⑫;虽有至道⑬,弗学,不知其善也⑭。是故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⑰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⑱也。故⑲曰:教学相长⑳也。《兑(yue)命》曰:“学(xiao)学半⑴。”其此之谓乎?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菜。“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甘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了。

(7)“自反”,意思是反省自己。

(8)“自强(qiang)”,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傅说。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

(11)“学学半”,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字译

1、得:领会,听得出。

2、卒:通“猝”,突然。

3、操:琴曲。

4、逃:隐藏。

5、志:志趣,心意。

6、伯牙善鼓琴,善:擅长,善于。

7、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8、峨峨:高耸的样子

9、洋洋:宽广的样子

10、鼓:弹

11、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12、阴:山的北面

13、援:拿,拿过来

14、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15、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逃,逃避。

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2]

送东阳马生序

今虽耄老(31),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32)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33)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34)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1)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32)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33)缀:这里意为“跟随”。

(34)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成就什么事业,还有幸在朝中做官,承蒙天子恩宠的光泽,追随在公卿大人们的身后,每天在旁边陪坐,准备回答众人的咨询,即使公卿的姓氏名字很尊贵,四海之内也有人把他们称呼错了的时候,况且他们的才能远远地胜过我了呢?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⑥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⑦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

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

注释  河干:河边。干,水边。   山门:寺门。圮:崩塌。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竟:终于,到底。棹:划船。设帐:讲学  木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柿:木片,木屑。湮:埋没。颠(dian):通“癫”疯狂。服:信服。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固:固然。啮(nie):咬,这里指侵蚀。冲刷。坎穴:坑洞。 据臆推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判断。欤(yu):呢,语气词。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驾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使突然涨起来的河水带它们离开?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是非?”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

作文九:《24_1十五从军征》1700字

24诗词五首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对诗句。(规则:先有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谁先接对下句,那么下 一句由他出题。)

2、师小结:刚刚同学们对的真好。你看在刚刚对的这些诗句中,有写景的; 有写物的,有抒情的,有哲理的等等。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体裁的诗歌——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解题

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它是描写什么内容的故事?(战争)

2、你从那些字眼看出是战争的呢?

3、“从军征”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选自?

5、谁能介绍乐府诗?

6、师相机补充“乐府诗”出示ppt。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检查预习。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冢、窦、雉、舂、羹、贻”)

2、生点评。

3、录音范读。

4、齐读诗歌,读准字音。

5、在预习中,除了有些字比较难认外,你还有那些字词不大理解的呢?

6、生交流。(始、归、君、窦、冢、雉、旅、舂、贻)

7、出示难理解的字的意思。学生结合注解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讲了件什么事?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诗的开篇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从军的呢?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从这句中你明白了什么?和我们以前学的那句诗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生:时间长。

师:你从哪个字感受到的呢?想象下他此刻回乡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交流。

2、带着感悟读这两句诗。

3、80岁的老兵就这样回到了家乡,路上碰到一位乡邻人,他是如何问的?乡邻人又是如何告诉他的呢?生答(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PPT出示。理解“家中有阿谁”。

4、出示PPT:同桌合作交流探究(二选一)

①假如你是乡邻人,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心情来告诉老人这一消息呢?

②假如那你就是那位老人,当你听到乡邻人的话语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有怎样的心情?

5、师小结:是啊!不仅是乡邻人,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像老人一样,内心充满了沉痛,充满了悲伤。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兵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进自家小院,可他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仔细聆听。(师出示PPT,配乐朗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说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

6、生交流。

7、是啊,这就是老兵65年来日思夜盼的家,那昔日温馨的家,昔日朝夕相处的亲人。而今,一切都荡然无存了。这荒凉之景,怎能不让老人伤悲呢?再次齐读这几句。

8、在这样凄凉的家中,80老兵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指名回答“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pPPT出示)

9、这样的饭菜吃起来会是什么味呢?请你结合上文理解。

10、生交流

11、师明确:是的,老人在吃饭菜时内心一定是痛苦的。你能把他的苦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

12、过度: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的他,又能怎样呢?他只能是(生答: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PPT出示。是的,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那么他在泣什么呢?他为何而泣?

13、生交流。

14、师:是啊,家人都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了算了。

15、齐读最后一句。

五、拓展延伸

1、那么究竟又是什么给他带来的灾难的呢?(战争)

2、补充介绍背景资料: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成了荒野枯骨。PPT出示几组有关战争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的图片。师讲解。

3、PPT出示思考题:写一写: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了那些认识呢?

4、生交流。

六、总结

战争是残酷的,他让有家的人变得无家可归,百姓饥寒交迫,尸骨遍野。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和平,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最后,让我们带着

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感情朗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兵役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

作文十:《十五从军征(4.23)》2000字

《十五从军征》《诉衷情》教案设计 、

执案教师:张国俊

学 校 年 级 (班) 教学时间 知识 与技 能 过程 与方 法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正安七中 八年级 4 班 科 目 课 题 第 3 节 语文 诗词五首

2012 年 4 月 23 日 第 十 周 星期 一

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 朗读诗歌。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 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1.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 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2.理解爱国诗人陆游人生不得志的悲愤心情,从而认识到南宋封建王朝 的昏庸腐朽,学习陆游的爱国情怀。 重点:诗歌的朗读。 难点:诗歌的赏析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难 点 教学资源

教学活

1: 学习 十五从 :

1、朗读诗歌: 师 读 ,学生 朗读的节 、语调朗读。 2、赏析: 第一句 了 张 法, 从 时间 , 理。 第

兵役制度的不

教 学 过 程

句:过度, 人的 ,心中 怀 和 情, 与 文 。 第 句: 人的 : 人心情 生 感,悲从中来。 。 第 、五句: 人 到 的 ,一 , 。 第 句: 古代 人生活 苦,与 一课 的一 。 诗的 点。 第七句:体 人 的 苦。 第八句:点 ,表达了古代 人的悲 情。 3、与 比较: :题 , 题 感情基调 ,悲 的情感。 : 法不 : 情 十五从 情 。 教学活

1、 朗读诗歌:

2: 学习 :

师 读 4、赏析:

,学生

朗读的节

、语调朗读。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 “梦 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当年万里觅封候, 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 英姿。 “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 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觅 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 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 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 “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 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 (《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 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

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 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 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 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 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胡未灭 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 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 未 、 先 、 空 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 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 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 凶, 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云外华山千仞, 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 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 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

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 他的心神驰于疆场, 他的身却僵 卧孤村, 他看到了“铁马冰河”, 但这只是在梦中, 他的心灵高高扬起, 飞到“天 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 的失望, “早岁那知世事艰”, “而今识尽愁滋味”, 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 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 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 在痛苦中呻吟。 教学活动 3: 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活动 4:检测朗诵效果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