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外语考试 > 法语学习 > [《写城市的文章:她的舞台》600字] 写城市的文章

[《写城市的文章:她的舞台》600字] 写城市的文章

时间:2019-11-29 09:21:0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写城市的文章:她的舞台》600字

写城市的文章:她的舞台    莫小米    城市的立体高架路,上午八到九时光景,正值交通高峰,汽车,电动车、自行车、人声、市声,交杂一片,你可以想象那噪音分贝有多高。    但她的声音,还是可以激灵灵地从中穿出来。    她在哪儿?    开车人在高架的最上层,走走停停,如蜗牛爬,骑车人在中间层密集的车流中拼命按铃,左挪右闪,唯有底层步行的人,有可能发现声音的来源。    很大很大的花坛中央,她独自在那儿唱,时而凄婉,时而哀怨,越剧的唱腔,大多如此。    她用扩音设备,将声音放到无限大。    天天如此。    她爱唱,她是个越剧爱好者,这是肯定的。但她为什么非要在这儿唱呢,以这样的形式?    在家里唱不行吗?不行。她和婆婆住一起,婆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清静。    公园里唱不行吗?不行。公园附近住宅的业主们提过意见,嫌她太吵。    那么,小点声唱,小用扩音设备不行吗?行。可是,那不等于没唱吗?    原来她是想要别人听到她的声音。    她喜欢唱,嗓音也不差,差的是亮嗓的机会。

(范文 )

读书时,因为成分不好,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不收她。    进工厂,一千数十年,一直是最普通的一线工人,不要说上台亮嗓,连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厂子不景气,四十多岁她提前退休了,做过一段钟点工,在别人家,当然敛气屏息的不敢大声,直到婆婆生病转而照顾婆婆,总之一直找不到可以纵情亮嗓的地方。    如你所知,现在她终于找到了,既可以被人听见,又不会妨碍人家。欣赏的人可以放慢脚步,厌烦的人可以一掠而过。她的听众无限多,她的舞台无限大,四通八达。

作文二:《【文章】城市的重生》3400字

城市的重生

09月25日 21:32

(此文略经编辑后,发表于近期的《财经》杂志。) 城市的重生

陆 铭*

美国的中心城市正在复活,如果中国走复制美国式郊区的道路将代价高昂。

人们正在重回市中心

美国的大城市在复活。在1970-80年代,美国的大城市的确曾经经历过人口的不同程度的下降(或增长停滞),其中,纽约的人口下降了10%。但是,大约在1980年之后,美国大城市的人口又重新开始增长。到了2000年,除了底特律这样的城市人口仍然在继续下降之外,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这几个大城市的人口都超过其1970年的人口,超过的幅度大约在3%-17%之间。

在大城市的人口恢复性增长的同时,人们重回市中心可能正在成为趋势。《华尔街日报》2012年6月28日的报道称,在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间,在51个最大的美国都市区中,有27个的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超过了郊区,其反映出的是城市中心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们重回市中心的趋势。形成对照的是,在2000至2010年间,只有5个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区超过了郊区的增长。而在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每一个十年中,城市的郊区增长都比中心城区更快。

在科学的意义上,人们重回市中心完全可能仅仅是短期现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深究一下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在美国,城市中心区生活质量正在发生实质性的改善。城市的犯罪率有非常大幅度的下降,安全性明显提高。市中心原先的一些分散而封闭的商业正在被博物馆和棒球场这样的文体设施所取代。而工厂的搬迁又使得城市的中心摆脱了重污染,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城市环境的改善是能够与城市扩张同步实现的。

要我说,人们重新回到市中心恐怕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那就是油价的上涨。油价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十几美元一桶,而近年的价格则在每桶90美元上下波动。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人们曾经以拥有市郊的大房子为梦想,结果是平均的单程开车上班时间达到一小时。知道了这些,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对油价和海湾局势那么敏感,从而也就能够明白在中国复制美国式的郊区是多么代价高昂且不合时宜。

技术、管理与城市的生命

城市的容纳能力有没有物理上极限?当然有。不过,这个问题在经济学家看来意义不大,原因在于,在城市规模的物理极限到来之前,价格机制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扩张的力量。换句话说,当城市人口增加时,会带来地价和房价的上涨,如果一个人(或企业)在这个城市生活(或生产)的好处还抵不上其成本,那么,城市就不会继续扩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恐怕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真正达到了物理上的极限,如果真有这样的案例的话,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是,是不是城市的土地和其他资源(比如水和教育)被政府限价了。

事实上,技术和管理在改善城市宜居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应被低估。通常,人们将犯罪、污染和拥堵作为城市病的三个代表。但如果看数据,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却同时经历了人口进一步向大都市圈周围集聚和犯罪率大幅度下降。纽约的谋杀案件数量在1970-2000年间下降的速度可以比作“跳水”,30年间,每10万人的谋杀案件数从30下降到了10。

美国犯罪率的下降与社会管理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从前,美国城市里不同种族的人们分别居住在不同社区的现象非常严重,形成了所谓“居住区分割”的现象。在犯罪率较高的少数族群聚居区,人们会产生以暴制暴的行为倾向,对城市的犯罪产生了放大的作用。而最近几十年中,美国城市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社区融合趋势,一些传统的少数族群聚居区搬进了不少白人居民,而少数族群也同样在搬进传统的白人社区。社会的安全性改善之后,以暴制暴的现象少了,犯罪率随之快速下降。

美国政府认识到了不同族群的“居住区分割”对城市管理的危害,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来促进居住区的融合。其中,一项著名的政策就是“向机会迁移”计划(Moving toward opportunity),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票证,让他们能够有能力到较好的社区去居住。跟踪研究显示,得到票证的家庭在搬入好社区后的确得到了更好的居住安全和身体健康,男孩子的坏行为问题也减少了。在比较穷困的社区居住的家庭在得到票证之后,他们的孩子还减少了意外伤害、哮喘病和受犯罪侵害的发生率。当然,美国的科学研究也承认,这项计划在短期里对受惠家庭户主的就业、收入和福利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城市环境的改善首先是因为清洁的服务业取代了污染较重的制造业,而在后工业化的城市,当汽车尾气成为主要排放源的时候,汽车技术的改进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1975至1980年代末这些年间,小汽车的每加仑汽油的运输距离从13英里增长到25英里左右。同期,轻型卡车的每加仑汽油的运输距离从12英里增长到18英里左右。技术的改进使得汽车排放的下降幅度非常明显,从1970至2003年间,使用不同的衡量指标,汽车尾气排放大约下降了40%至70%。未来,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汽车的减排仍有巨大的空间。

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绿化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重要的。对于“花园城市”的追求如果在增加绿地的同时降低了人口密度,那么,其结果就是出现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窘况。这个被一些城市规划学家称为“灾难”的城市看上去很漂亮,但却因人口密度低而需要市民花费大量时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结果是增加了拥堵和污染。

其实,人口密度的增加并不一定是同比例减少绿地面积的,一方面,高层建筑具有较高的容积率,在增加人口密度的同时并不减少绿地。另一方面,立体的或垂直的绿化可以在不增加绿化“占地面积”的情况下提高绿化的“覆盖面积”。

反过来说,人口密度的增加却可以使人们住得距离工作和生活设施都比较近,人们更有效地利用公共交通,甚至用自行车和步行取代开车,反而有利于减少交通压力和汽车的尾气排放。不久前,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指出,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有利于减少人均的交通尾气排放。巴塞罗纳和亚特兰大人口差不多,但后者的面积是前者的26倍,结果是,后者的人均交通排放远远超过前者。

城市的未来

在人类历史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特别是地铁和小汽车成为城市通行的主流方式,城市人口密度的确曾经出现过较为明显的下降。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少数原来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大城市,在一定阶段内,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下降可能是个阶段性的趋势。但是,千万不能忽视城市中心的高密度对于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生活便利和节能减排的积极意义,这样,就不会错误地认为人口密度的下降是个长期的过程。

在城市发展的问题上,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将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特例。在美国走过的城市发展道路中,也曾经出现过对于低密度的追求,甚至使主张紧凑型城市的先驱简·雅各布斯饱受排挤,使得她在写下一本《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后出走加拿大。但事实最终证明,简是对的。美国的大城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人口下降后,很快就恢复了人口的增长。如果说前一阶段的大城市总人口增长伴随着城市面积扩张,从而人口密度继续下降,那么,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人口密度不仅不会持续下降,甚至有可能会重新上升。

人口密度是因为其对于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生活便利和节能减排的积极意义而显得重要的。仅以人口密度对于收入的影响为例,数据显示,在城市人口下降(或停滞增长)的时期,美国几个代表性大城市的职工实际平均收入也有所下降,而之后,人口的恢复性增长则伴随着实际收入水平的明显增长。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有利于高技术和创新型产业的成长。于是,在美国出现的趋势是,越是在高技能职业比重较高的城市,高技能职业比重的提高幅度越大,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上升更快。在中国也是一样,大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就是因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知道有人会说,现在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了。其实,如果看数据,大学生仍然是在大城市收入更高,失业率更低。

大城市既对高技能人才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也给低技能的劳动力带来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但是,毕竟是那些拥有知识的高技能者收入增长更多,于是,美国城市发展的挑战是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同步上升,中国也不会是个例外。没有那个国家会通过阻止城市的规模扩张来控制城市内的收入差距,恰恰相反,越是想把低技能者排除在城市之外,越是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公正。正确的方向是,在城市内部通过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缓解由收入差距带来的福利差距。

*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此文为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独家供稿。

作文三:《介绍城市的好文章》1300字

周  以  忠  市  长

在第二届中博会开封市情说明、项目推介

暨签约仪式上的致辞

(2007年4月27日)

各位嘉宾、朋友们:

在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盛大开幕之际,七朝古都开封在这里隆重举行市情说明、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首先,我代表中共开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490万人民,向光临签约仪式的各位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开封是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2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定都。《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开封昨日的繁华,让后人回眸遐想、梦回千年。作为世界奇迹,开封城下叠压着六座城池,成为开封人民生生不息、顽强向上的精神象征。

开封是一座博物馆、美食城和北方水城。241处名胜古迹、1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国家“4A”级景区和品种繁多的中华名小吃,彰显着开封厚重的历史、淳朴的民情。开封城自古因水而建、因水而兴,至今老城区水域面积多达170公顷,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誉。随着水系的恢复和贯通,将再现北方水城的桨声灯影,使开封更具人文魅力。

开封是一座资源丰富、优势凸显的城市。地处豫东大平原,开封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国家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基地、奶山羊生

产基地和肉牛生产基地,开封菊花、汴梁西瓜等特色农产品驰名中外。开封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是河南省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重点城市,很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难忘的足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核心设计者就是我们开封人。开封交通区位优势独特,新郑国际机场距开封56公里,陇海铁路横贯市区,京广、京九铁路左右为邻,京珠、连霍、日南、大广四条国道高速公路在开封交汇,开封已经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开封是一座充满希望、面临跨越的城市。开封是河南省老工业基地,现已被国家纳入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支持范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为开封发展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先导工程,郑汴一体化发展已经迈出重大步伐,郑开大道建成通车,城际公交正式开通,郑汴两市同城化发展以及商务合作、旅游合作全面启动。未来五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中原崛起和郑汴一体化发展机遇,努力加快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使开封成为中原城市群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开封更是一座全面开放、蓄势待发的城市。北宋时期,开封就是八方争凑、万贾咸集的国际性大都会。时光流传,千年更替。今天,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河南省加快中原崛起的进程中,开封凭借着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抓住中原城市群

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汴、开放引进、旅游带动、加快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热忱欢迎各位嘉宾来开封领略这座古城的魅力,并期盼通过各位嘉宾的支持、帮助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开封、关注开封、游览开封,一同感悟历史、体味文化,观光旅游,投资置业。开放的开封时刻欢迎各位朋友的到来!

作文四:《城市效率的几篇文章》10200字

战略与决策研究

Strategy&PolicyDecisionResearch

对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城市效率研究的思考*

赵千钧1,2

张国钦1

崔胜辉1

(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361021;

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的必然趋势。中小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的主体,也是吸纳城市化人口的主体。当前中国大城市的问题非常严重,形成所谓的“大城市病”。而中小城市的“包袱”较小,可吸取大城市前车之鉴,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希望所在。学术界和决策者对处于城镇谱系中间的中小城市关注不够。中国城市化研究及发展战略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提高城市的吸纳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城市的发展与运行效率。研究以城市能量代谢过程为核心的、定量的城市空间结构、人流物流形态、社区形态等等的行为效率问题十分必要;由此建立城市效率学科,可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效率

DOI:10.3969/j.issn.1000-3045.2009.04.003

1中小城市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具

有重要意义

1.1中小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根据中国官方的城市规模划分,城镇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定义为大城市。这种定义在1989年《城市规划法》中提出并沿用至今。然而,从1989年至今20年,中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图1),这种划分标准却没有随之改变。考虑到这一点,可将中小城市关注的范围扩大到50—

中国城市分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统计,2006年全国

287个地级城市中有232个人口规模在100

万以下,再加上369个县级市,故全国中小城市的数量达601个(表1)。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的统计,2006年全国有1463个县;考虑到部分(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城往往以城镇人口为主而且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可进一步将这些县城也纳入中小城市的范畴。那么,从数量来看,中小城市绝对是中国城市的主体部分。

如果从人口规模来看(表1),2006年

100万规模的城市,即以100万为临界点将

*收稿日期:2009年3月4日

100万以上的地级市市辖区城镇人口占全

2009年.第24卷.第4期

对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城市效率研究的思考

图11988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