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学习资料 > 政治学习 > 关于美的作文800字_《民生新闻之我见》1900字

关于美的作文800字_《民生新闻之我见》1900字

时间:2019-10-28 09:30:2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民生新闻之我见》1900字

笔者做民生新闻栏目《鹿城600秒》快三年了。当初包头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开播之前设计栏目时,就把《鹿城600秒》设计定位成一档民生新闻栏目。从全国来看,2006年电视台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不算开先河,但在内蒙古自治区盟市台里专门开办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还不算多。在很短的时间内,《600秒》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市民中有什么难事、喜事,“找600秒啊”成了一句常说的话。回头看我们当初做的节目,很多无论是拍摄的画面,报道的角度、稿件的措辞都比较稚嫩,然而包头市的观众还是报以宽容的胸怀给《600秒》打出了不错的分数。这从我们的收视率上就可以得到证明,2008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的收视率显示,在包头电视台三个频道监测的四十多档栏目中,《600秒》名列榜首,月平均收视率为5.64,月平均收视份额是9.84,当月被监测的40个落地频道中排序第一的中央电视台影视剧频道的收视份额月平均是7.06,可以说《600秒》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几乎是每天所有播出内容的最大值。《600秒》为什么会在并不长的时间内拥有自己一批忠实的观众呢?是真的像有些人说的民生新闻好做吗?   仔细想想,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不可否认,《600秒》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收视是与这档栏目的定位分不开的,说白了就是沾了民生新闻的光。我们给《600秒》栏目内容的定位是,凡是本地有情的、有趣的人与事,有用的资讯,都是《600秒》要报道的对象。所以在这里,屏幕的主角是像你我他这样的本土的普通百姓,领导们的影子几乎见不到,即便有,也是在为百姓解释、说明问题,甚至是向群众保证什么时候问题得到解决等等。正因为栏目里没有空话、套话,有的是和大家息息相关的内容,即符合新闻传播要体现“接近性”的规律,而普通百姓的确是喜欢看离自己近的人和事的。所以,比起其它新闻,民生新闻在收视上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所说的“好做”大抵指的是这一点吧。   但是,得天独厚就意味着你肯定拿收视第一吗?答案:肯定不是。就连收视一直非常好的《南京零距离》也曾经也有过收视下滑的记录。全国其他城市的民生新闻也先后传来陷入低谷、瓶颈等的说法。可以理解,开始的时候观众对民生新闻是抱着新奇的态度看的,可是如果你的栏目中整天就是车祸、道路不畅、下水堵塞等等新闻价值并不算太高的报道,人们难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再说现在打开电视少则几十套多则上百套的节目等着观众挑选,自然会分流一些观众,要想让观众忠实于你的栏目,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当然这是所有做电视人的难题。不同的是各有各的难法。做民生新闻,难在哪里呢?   首先是选题难找,同质化选题多。这个同质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与其他媒体的同质化。现在,各媒体竞争非常激烈,想有独家报道是件很难的事情。还有一个同质化是自己栏目每天的选题,特别是热线这部分选题,新鲜的并不多,有些是反复、多次报道过的。从理论上讲,生活是鲜活的,民生新闻应该有取之不竭的选题。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为找选题,记者们真是煞费苦心,可是还是难脱选题不新鲜的诟病。   其次是难以给观众呈现出有深度的报道。这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600秒》开办还不到三年,记者们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切经验刚刚开始积累,对事物缺乏深刻的认知,对大的政策法律法规吃得不透,因此在采访报道中思路不够开阔,不能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没有能力驾驭和开掘深度选题;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绩效机制太讲究成本和效率,过去那种认真打磨每一个镜头,做片子不太计较时间成本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记者每天疲于完成每月核定的任务条数,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片子的技法上下功夫,也不太有时间与采访人深入磨合、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片子画面语言空乏,必要的信息缺失,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空洞、苍白没说明白,没讲透彻。还有的记者不太会取舍,大量的堆砌同期声,当事人说了很长时间,但拉拉杂杂重点不突出,给人的错觉是民生新闻就这么浅白、琐碎。   其实最难的是目前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的环境。舆论监督可以说是民生新闻的一面大旗,确切地说,如果没有这竿大旗,民生新闻也不会这么受百姓的厚爱。但是做舆论监督的报道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们的环境虽然也在改变但还不是太好,一些领导喜欢电视里都是歌舞升平的镜头。还有就是人情关很难过。包头城区不算很大,三转两问,就有亲朋好友打听出电视台的方向、位置,虽然一般情况下,在我们的坚持和努力下,片子如期播出了,可由于人情原因导致《600秒》的稿件被撤下来的,也是经常的事。   民生新闻好做?难做?其实归根结底要看做出来的节目是否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不管怎样,做栏目的人一定要对民生新闻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可以为眼前的收视沾沾自喜,应该有危机意识。   (作者单位:包头电视台)   责任编辑:邰山虎

作文二:《新闻价值之我见》1600字

关于新闻价值的涵义,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新闻价值是记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标准。它是新闻定义的具体化或补充;是为了解决定义之后出现的问题。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会是孤立的一件,而是很多件,是否都能成为新闻加以报道?当然不能。那么,新近发生的什么样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呢?于是便产生了对事实进行选择和衡量的标准问题,这就是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构成新闻因素的总和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因素的总和。因此,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些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些客观存在要体现在新闻之中,又同记者编辑的识别能力和表达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实际。

研究新闻价值,首先要尊重事实、研究事实,弄清楚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那些因素,然后,客观地加以叙述,实事求是地阐明事物的本来意义。

新闻价值,同新闻的价值、作用、效果,三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既不能等同,又不能割裂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因素的总和,是记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标准。而新闻的价值,是指稿件的质量,是编辑衡量处理稿件的标准。稿件质量的基础,是前面提到的事实本身所具有新闻价值,以及这些新闻价值在稿件中体现的程度。

我们经常会听到编辑这样议论:这篇稿子没有新闻价值。这有两层意思:一、稿件所反映的事实没有新闻价值;二、事实本身有新闻价值,但因作者认识不足,表达不好。新闻价值作为编辑衡量处理稿件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评价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如何,还要看作者对此事实反映的如何。

新闻的作用、效果,是指新闻发布后产生的作用、效果。其中,包括对群众,对实际工作,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新闻作用、效果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事实本身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大小。比如2008年5月12日关于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报道。其实,也同新闻播发前所有工作环节的质量有关。这里包括记者,编辑对新闻的识别能力、表现能力的强弱;发稿是否准确、及时;报纸版面编辑、标题制作是否得当;电台、电视台节目的安排是否妥善,播音员的声调语气、形象是否得体,画面是否取舍合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都会影响到新闻的作用和效果。

人们评价新闻的标准,涉及群众的要求、愿望、兴趣、利害,以及政治文化水平、经济地位、欣赏能力等因素,但还是由上述两方面决定的;一、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二、这种价值体现在新闻中的程度。如果这条新闻反映的事实是有价值的,作者反映充分,编辑处理得当,满足了群众的要求、愿望、群众的评价就好。如果所反映的事实没有价值,或者虽然有价值,但没有写好。或者写的不错,但编发的迟了,群众就不满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闻的价值,新闻的作用、效果,三个概念的基础,都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那些元素;三者都要程度不同的加上记者编辑对新闻价值的识别和表现。这是三者既有关联又有所不同的地方,也是三者既不能等同,又不能割裂的原因所在。

所以,应该这样认识:新闻价值面对的是事实,是记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标准。这时的新闻价值还处于潜在阶段。

新闻的价值,面对的是稿件,是编辑衡量稿件质量,处理稿件的标准。对稿件的加工处理,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闻价值。

新闻传播出去,接触社会,影响群众,是新闻的现实阶段,也是稿件接受实践检验和群众评价的阶段。作者从挑选事实,写成稿件,到刊播新闻,对于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认识和表现是否正确、得当,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群众的评价才能明白。作者对客观事实的新闻价值认识正确、反映得当,新闻的社会效果就好、群众的评价就高。反之,效果就差,评价就低。

(作者单位: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新闻中心)

作文三:《作文之我见》900字

写作文之我见

作文难,难作文,是一个让大人也挥之不去的心结,何况小孩乎!更甚着——一群城中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都是进城摆摊的农村夫妇,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其中还有个别家长不识字,例如:胡云英的母亲。像这样的家庭,孩子从小语言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启蒙,认知的路途中又缺乏家长的指拨,总之,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因此,作文变成了孩子的“蜀道”。

根据上述中存在的综合性问题,我觉得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

一、做有心人,说老实话

平时可以教育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感悟。这一点,我在本学期的一篇作文中有一点收获。这要从我的教育宗旨说起。我一直向孩子渗透“首孝弟,次见闻”、“百行孝为先”、“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等孝之思想。因此,语文园地五的爱一文,孩子普遍有感而发,有情所抒,就连张凯哲、车本胜这些平时见作文就头痛的孩子,也洋洋洒洒的写了几百字。从这一点上看,对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只要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用心去感受,你就会有素材的积累过程。

二、寻找源泉

作文的源泉毫无疑问是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这远远是不够的,他们生活的时间短,人生经历有限,语言表述还存在这问题,

因此,我们得帮助孩子寻找另一重要的源泉——阅读。在阅读的空间里,我们不仅学到了作文需要的“生活”,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材料,间接的从书本上了解了生活现实,更重要的是从书本中学到了作文所需要的写作技巧,同时,还可以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直接赋予的。如果我们说,阅读是写作技巧的唯一源泉,似乎倒不为过。古人主张多读多写,以读促写。先有“读”,再有“写”。 “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也就这个道理。

三、一“抄”再“抄”

许多人看到“抄”一字就有鄙视的想法,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应该是不二法宝。之前我也提过,我们的孩子基本上算是语言的“贫瘠地”,所以,只靠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不够得。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一“抄”。再“抄”:名为抄实则仿写。以《荷花》为例,学生学也学了,背也背了,如果再让孩子根据其中作者联系一段进行仿说后再仿写,孩子就会在日后的写景文中活学活用,进行联想,进而是文章生动具体,对于写景文也就少了一份畏惧。

总之,以上方法还得通过是长时间的教学工作去检验是否有效可行。

作文四:《作文之我见》1000字

提到作文,有的人兴奋,娓娓道来;有的人痛苦,叫苦不迭;有的人麻木,应付凑合;有的人镇静,有作文书呗!说句难听的,沿用政治老师一句话:“一猪生九胎,连母十个样。”

作文,作文。我记得韩寒曾说过:“要想作文写得好,不如把语文书扔一边去。”这说法我不苟同,没有语文这本“启蒙书”,肯定连词语、句子都不会用,又何来这作文呢?不过他所提倡的有主见、有思想,不照本宣科,不附庸风雅,的确该做。毕竟,这语文书,这老师把我们的思想锤炼得快成金刚石了。

就我而言,我总觉得学语文就是为作文服务。从字、词、句子,到文章通通都是这样的。我们学习的应该是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理解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欣赏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篇文章,一种人性,一种美感。可是,现在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文章中到处都是标准答案。不然我们的思想就会换来考试中的不及格,一把把红叉叉。因此我们读文章少了一份欣赏与洒脱,写作文少了一份风采与飘逸,看文章不敢有个性,写文章不敢有个性。而人缺少个性,怎能不在对文章的麻木中增加对作文的反感,甚至选择逃避?其实只要我们的思想,在这个范畴内,又何必打入“冷宫”呢?

在语文书里,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文字。我感动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父爱深沉被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得丝丝入扣,令人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无私的爱;感动于三毛的《天使》,文笔委婉沉凝;感动于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动于《军神》中刘伯承的英雄气概――许许多多,许许多多。在多次面对伦理,面对道德,面对理性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决心,更多的信念,更多的付出――而把这一切自己感觉到的点点滴滴付诸于文字时,又是怎样的一种轻舞飞扬的痛快呀!

其实我们真的不必反复背着在测试中加以量化的“知识点”而失去文学塑造人的个性的神奇魅力。在支离破碎,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中,教育的人文底蕴,人的情感、价值可怕地消失了。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我最感动的是痞子蔡《榭寄虫》中老师教他们写作文的片断。

“老师,写什么呢?”我小心翼翼地问。

“随便。”

“老师,用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呢?”又一同学问。

“孩子们,如果你们长大后,到台南来看老师,老师一定很高兴……”

同学们都望着老师。

“而我又何必在乎你们是乘飞机、乘火车,还是坐地铁来的呢?”

同学们笑了。这是一种释然的笑。

我希望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育,让我们释怀一笑,写下篇畅快的文章。

湖南宁乡煤炭坝能源有限公司子弟校 贺姣

(贺姣 《中国中学生报》第1014期)

作文五:《作文:QQ之我见》1400字

现在,大家聊得可火热了,还展开了一场辩论会——专门议论QQ这个网络世界,到底是好是坏。有些人一味的说QQ太神了,能聊天,种菜,养鸡鸭,还能网上交友,也有一些人纯粹地说,QQ一点都不好,太假了,交的朋友也不是真实的一面。我认为,QQ犹如一把双刃刀,它的用处,只在于你是抓住了刀柄,还是抓住了锋利的刀刃,QQ的好坏之处,只在于你个人是怎么利用它的,就像俗话说的那样,‘用得好,是个宝,用得不好,则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我对QQ有着一种特殊的见解。

先不说QQ,咱先说说电脑这东西,因为QQ大多数是在网上进行的。从生理学来说,电脑有辐射,长期操作容易得近视,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没多大益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电脑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的思想有所进步,在电脑上,我们可以查询到日常生活中不知道的东西,QQ也不过如此。

QQ更多的是交友活动,你可以在QQ上寻找与你合得来的朋友,与他通过QQ来交谈,有时候,心情很好或者特别坏的时候,你就可以把你的心事与你的知心朋友来诉说,这样有益于我们的心理健康,而这时,QQ就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交友,交谈的空间和平台。但是,网上交友可得慎重,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真实性息随便告诉别人,也许你认为网上交友两人隔着十万八千里,告诉别人,他们也不会找上门来,但是有时候出乎你的意料,网上有些人,专门进行欺诈活动,你看,每年网上交友活动上当受骗的那么多,他们都是一步一步地被骗的。有的人先在网上聊得很合得来,于是就认为对方多么文质彬彬,对对方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任,然后到对方要求见面是,经不住诱惑,,也想见见自己一直以来的那个知音知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就答应和对方见面了,而在见面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到最后都是上当受骗的结果。所以说,QQ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QQ交友一定要谨慎,一不留神,就会受骗。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网络QQ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完全不同,有些人喜欢上QQ,有时候,一上QQ挂线十几个小时才下线,就像人吸毒品一样,一旦上瘾,后来就没完没了了,看来上网和吸毒之间可以划等于号了,我感觉QQ就像人们所说的“网络毒品”,一旦深深中毒了,就会成为无数网虫中的一员,我认为:一个人在网上吸食了“网络毒品”以后逐渐上瘾,一发便不可收拾,在以后就“死”在了QQ上,只是它杀人不见血,长期生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会使人在现实的生活中缺乏现实感和责任感。还有一些在QQ上玩游戏,时间过长,就会分不清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从网络里的“英雄”可能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杀人犯。当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就会自然的选择利用在QQ游戏中学会的不正当的方法来解决一切…有些人把网络QQ当成了一种逃避现实和释放焦虑情绪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一旦离开网络,便会出现急躁,压抑和敏感的不良情绪和精神状态,使人无心生活,造成人格上的缺陷,甚至去危害社会和他人。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学生上网中,聊天的占42%,每周上网玩游戏聊天时间超过10小时的人数占75%,问起上QQ玩游戏聊天的理由时4%的同学认为上网聊天。玩游戏是为了放松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而30%的人迷恋网络并且深陷其中,中国仅18岁以下的网民就有1627.4万人。可见,我国青少年上QQ聊天,玩游戏的比例该多大啊!

QQ犹如一把双刃刀,它像雨后春笋般进入中国的百姓家庭,它带来的利和弊只在于你会不会使用,用得好,他会在你学习生活之余让你好好放松放松,用得不好,它对你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害处。

作文六:《作文之我见》3800字

作文之我见

从开始上学到现在,写作文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但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也从未认真

思考过自己究竟是怎样写作文的。不过这个题目正好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忆与总结的机会,         让我在这几天里想起过去很多在作文中获得的欢乐与沮丧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反思和建议。

是的,作文带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初中高中时几乎有一半的自信和优越感都来自于它。这里为什么没有追溯到小学,估计是由于那时的写作量不是很大,我的写作能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吧!言归正传,我开始真正地喜欢上写作文是在初三那年,我刚转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老师同学都还不熟悉,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我感到特别的沮丧和压抑。烈日炎炎的下午语文老师走进来布置了写作课的题目,要求以“我与大自然”为话题,自主命题写一篇八百字的作文。清楚的记得我的作文题目是《倾听大自然》,那天下午我搬着凳子坐在教室外面墙角的树荫下完成了我在初三的第一篇作文,因为想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写的格外认真。在交回作文后我长舒一口气就又投入到忙碌的学习中去了,过了一个星期再上写作课时,老师开始点评上次的作文,我很意外的听到了我的名字,老师夸奖我的作文写的很好,之后让我上讲台给大家读我的作文,一篇八百字的作文我好像读了很长的时间,心跳加速,腿也不听使唤的颤抖,不用说,这时激动、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这是写作文历程中第一次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记忆,从那以后每当我写作文时都有一份愉悦和期待被认可的心情引领着我认真地完成,而每次写作课上给同学们念作文,还有老师写的红色的“传阅”两个字让我在枯燥压抑的学习中稍有一些欢欣。渐渐地我发现,在初一初二时看的好多在爸妈认为是不正经的书都给我写作文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于是就在初三课业很忙的情况下,我也会偶尔看一两本课外书,并做一些好词好句摘录和读书笔记,等到初中毕业时,我的读书笔记本也写了厚厚的两本,这些都成为我初三记忆中最美好的事。等升入高中后,我还念念不忘那两本在初中毕业收拾时不慎遗失的读书笔记,即使在后来又有了新的。高中三年过去了,我还是很喜欢写作,也深深的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

在我看来,写作文是一件美妙的事,就像品茶,刚入口时也许感觉有些涩,但是越品就越被它饶舌的香气所吸引。作文也许开头很难,但只要静下心,捋清思绪,用心去捉摸、体味,一篇文章就会跃然纸上。现在之所以好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我认为,一是由于语言基础不好,词汇积累量不够导致的“肚子”里的东西没有写不出来;二是因为生活实践不足,不敢说真话,总是套用惯常的模式说假话。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首先我主张作文“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不追求词句华美的前提下,语句通畅,文章朴实,内容真实可

感,这是作文最基本的一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读一些课外书,并做好笔记和摘录,开阔眼界,积累词汇,以此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正是这个道理。此外,写作的过程也是观察实践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和发现也是写作技能的一种。做到这些,一篇好的作文也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

但确实又会有学生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写作文呢?”,其实我以前也在心里不止一次的想过为什么,就是后来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没有弄懂。现在我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大学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也就清楚的明白了写作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意义。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两种:书面语和口语,这是我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两种主要方式,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写一篇通畅的文章,这是我们使用汉语最基本的要求。写一篇好作文,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还能促进我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从叶圣陶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中可以看出写作对于我们的学业也是很重要的。写作是表达情感,整合思想,锻炼思维的有效途径,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高低也体现在说和写上,认识到这些,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积极的去学习写作,快乐的完成写作。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记得我在初中时,一星期有两节连着的写作课,老师总是一节课给我们讲理论知识,剩下的一节课让我们写作文。理论课上,老师讲一些常用写作手法、写作技巧、修辞等基础知识,我们常常听的昏昏欲睡,还要死记硬背这些枯燥的概念。最让班里学生头疼的是第二节课,老师布置一个题目让我们开始写作文,每到这个时候,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就开始你看我我看你的干瞪眼,表情痛苦,要不就是搞小动作,有的同学到下课也写不出一段来,老师也很无奈。后来由于转到另一个学校,老师夸奖我作文写的好,每次写作课上都会同学们的对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针对重点问题一一分析,从那以后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也不断给我带来快乐和自信。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前一个教师的教学步骤没有错,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基础,教给学生理论之后让其进行适当的练习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放弃举例单纯地讲理论,应当将理论的知识融入鲜明的例子中,赋予死板枯燥的理论以生命,这样不仅老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的灵活。这样的教学还应再结合教师精彩的讲评,向后面这个老师的讲评就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友好、谈话式的课堂中积极主动的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在教师适时的表扬下获得鼓舞,快乐而有效地完成写作。

经过大三半年在小学的实习,我觉得目前小学中的写作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语文老师谈及最难的教学部分,大多老师都认为学生的写作是最难教的,有些老师甚至在应付每次的写作课,而且在小学的公开教学中基本没有老师会讲作文教学,这一直是老师们心中的难题,也是老师们平时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的态度首先就不正确,教书育人的岗位要求老师要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极高的责任心,一丝不苟,不断地从外部汲取养分提升自己。尤其在写作教学中,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创造性的文章。另外,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也是一大原因。老师只要一提写作文,学生立即一副愁眉不展,苦大仇深的样子,就是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写作资料,最主要的是怕动脑,总想捡现成的,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又或者总是按照某种固定的形式去思考问题,缺乏思考和创新。

针对以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实习中也想过如果是我来教学生写作应该怎样克服这种教学问题,那么我来谈谈我理想中的写作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我认为,写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尤其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上一节好的写作课,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证,除了搜集资料、设计教学过程外,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次,写作课的教学不应该仅限制于一味传授,而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运用讨论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师提出作文的主题(题目)后,做简单的引导,提出不同的思路或让学生读一两篇范文,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多向交流,相互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口头作文,讨论完成的小组由组长报告给老师,老师做一定了解后即可让学生着手写作文;第三,认真审批和讲评,教师审批学生作文应持认真负责态度和以鼓励为主的思想,共性问题应留在课上进行集体交流与讲解,个别性的问题可在批语中简单明确的指出,提醒学生避免再次出现这类问题,课上的讲评包括解决问题,朗读写的好的文章,对整体作文写得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并对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作分析讲解,加深印象,学会运用;第四,老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写作中,与学生分享写作经验,朗读自己的文章,让学生来做点评。此外,写作教学还应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日记、做读书笔记和即兴口头小作文等),要求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爱书藏书的习惯、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篇好的作文重在平时的积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

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那么,首先应该有一定的词汇积累,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还必须多看一些课外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其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阅读困难和问题,先查找资料或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读完一篇好的文章想想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写,列出提纲和简单的思路;再次,要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发展创造力的第一步,只有认真观察,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真实可感。另外,要勤于实践、乐于动手,如:做家务、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制作模型、亲自做试验等。 “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会拓宽视野,激发创造力,才会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因此,写作教学一定要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回忆、反思和总结,我不仅对写作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把它当做了一门艺术来看,它的魅力不只在于写出的好文章,而在于写的过程,这既是思考、探索、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展开胸怀、荡涤心灵的过程。也因为如此,所以我深深地喜欢写作!

作文七:《新闻舆论监督之我见》2400字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在廉政建设工作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端正党风、严肃法纪、打击腐败的“利器”。它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有效结合,保证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舆论监督的作用也越发明显。然而新闻舆论监督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根本,更是扩大人民民主的具体表现。      一、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其来有自。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毛泽东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他曾经强调,党报要发挥“组织、鼓励、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邓小平也说过:“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而新闻舆论监督是实现这三个方面监督的有效途径。”江泽民也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舆论监督”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舆论监督正式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对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十多年来,我们党的宣传工作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蓬勃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新闻舆论监督是反腐倡廉的有力手段      远离监督的权力犹如天马行空,恣意妄为,最终必定滋生腐败。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一直发挥着其他监督难以取代的作用。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威慑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媒体不是法庭,记者也不是检察官。但一些群众不找法院找媒体,为什么?据说是媒体的曝光比法院的判决还管用,法院判决了,却很难执行,判决书成了一张白条,而通过媒体一曝光,方方面面都重视了,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当一桩桩、一件件见不得人而又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件被公开时,作恶者必将得到应有的处罚。由此可见,权力只有真正处在广泛的舆论监督之下,才能保证它的公正与清白。   此外,新闻舆论监督所带来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会坚定群众对党的信赖,有力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透过大量的腐败事实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作恶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结果都是令人痛心的。试想,如果失去了舆论监督这双慧眼,群众对我们党的爱戴和信任还会持续多久?现实证明,这双眼睛让越来越多的腐败分子失去了藏身之地,不但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为党员干部进一步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起到了宣传引导的作用,维护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位须进一步完善      舆论监督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称其“严肃”,是因为它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虽有“批评”的意味,但绝不是简单的一批了事。可见,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很强的政治敏感,同时,报道者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倾听。   当前,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报道常以“叙述事实”的姿态出现,缺乏思想,更缺乏广度和深度。在这些报道中,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位显得有些模糊不清。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位呢?   首先,报道者要对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在批评报道中选择一个“第三方”的位置,善于并乐意倾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将它们化作文字表达出来,冷静、深入的分析事件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思考,这才是舆论监督中的最大政治。   其次,进一步完善报道的方式。在实现公开报道的同时,要追加以评论(如评说政府事务和公共事务)和批评(如批评各种违法活动、腐败行为),实现多种报道方式并存,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全面、更透彻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讲述完一个新闻事件便草草了事。      四、新闻舆论监督不是全部监督力量      近年来,我国舆论监督的进步是很有限的。首先,我们虽然可以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揭露腐败案件的新闻报道,但如果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在这些报道中,一发而过的痕迹比较明显,也就是说,关于事态的后续发展我们似乎关注得还不够。且这些报道中,多是对司法机关惩处或纪检机关处理的报道,真正由媒体自己寻找并发现线索,主动进行揭露报道的还是不多。其次,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常常受到权力的干预,被监督者领导左右监督者的现象较为普遍,监督者常常要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他愿意让你监督你才可以监督,他让你监督什么你才能监督什么,监督的力量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显得十分脆弱。许多搞腐败者都知道,并不是新闻工作者了解了底细,就能报道。能不能报道,决定权掌握在党政机关的头面人物手中,搞腐败的都注意打点这方面有权力的人物,而且一些权力人物就是违法违纪、搞腐败的先锋,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把搞腐败的人物在报刊上披露,实在是难上难。众多媒体大量的异地监督报道反映出的正是本地媒体的尴尬。再次,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从事批评报道的媒体并不均衡,比如省级媒体的批评报道相对较多,一些市、县级媒体的批评报道则相对较少。   舆论是一种很重要的监督力量,但不是全部监督力量,对于权力的监督更多的、更有效的应该来自制度,来自法律。从形式上看,我们的组织监督很完备,可现实生活中,少数专司监督之责的组织总是监督不到位,这才是需要我们很好反思的。如何从制度上真正保证监督到位,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不能过高估计舆论监督的力量,而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监督工作。   由此可见,我国的舆论监督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否则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编辑/永安)

作文八:《新闻翻译标准之我见》3800字

摘 要:新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文体,对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和身边的大事小情有重要作用。那么新闻的翻译对目标读者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本文根据笔者对新闻以及新闻翻译的理解与分析,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总结出新闻翻译的若干标准。   关键词:新闻;新闻翻译;标准;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文化;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2   我们在浏览英文报刊、杂志、网络,以及收看欧美电视台BBC, VOA, CNN 时,会频繁地接触到一种文体--新闻英语。怎么把这种特殊的文体翻译成汉语以供我国读者阅读,是我们翻译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新闻翻译作为非文学翻译的一种,在翻译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也是这篇论文要讨论的问题。   1、新闻与新闻翻译   什么是新闻? 每个社会对新闻都有它自己的定义, 在英美国家, 新闻的定义最古老的莫过于" News is something revealed" 和" When a dog bites a man, that is not news, but if a man bites a dog , that is news. " 据说这句名言出自《纽约太阳报》的约翰·布卡特(John Bogart) 之口。1在中国,新闻学者也对新闻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胡乔木说:“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事实。”范长江则认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2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事实,是一种刚发生且大众想了解的事实。   新闻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对新闻文本的翻译。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中英两种语言的新闻翻译,而且本篇论文侧重于对汉译英的讨论。按照文章的功能,非文学作品(也称科学文章)包括议论文体、应用文体、说明文体和记叙文体。其中,记叙文体的代表就是新闻。非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是事实和事件的说明描述。其语言讲究的是准确与简洁。所以,新闻翻译的译文必须正确翻译客观事实,实现原文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还要做到语言规范,时效性强等等。   2、用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指导新闻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于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于德国。凯瑟林娜·赖斯( Kat harina Reiss ) 在其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 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3“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另一方面,她认为有些等值无法实现,因此,她主张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 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 翻译的目的论( Skopos theory) 。”4   “目的论将‘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理论中,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自身的目的,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这就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目的原则认为,一项具体翻译任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一个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言论导向。”5目的论的另外两个原则是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我们就按照目的论的这三个原则来分析一下新闻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   3、新闻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   3.1 新闻翻译一定要简洁准确:   简洁准确本来就是新闻的写作原则。按照目的原则,新闻报道要和时间赛跑,时效性极强,而且传媒的容量也有限,因而总的来说篇幅要短,语言要尽量简明。所以,无论是把英语新闻翻译成汉语,还是把汉语新闻翻译成英语,都要短小简洁,不说废话。   比如,汉语新闻中常出现的“XXX 因医治无效,于XXXX年X月X日在北京XX医院去世”就可以直接翻译成 “XXX died in XX hospital of Beijing on X(date) in X(month),XXXX(year).”汉语中的“医治无效”就是多余的话,在翻译成英语时直接去掉就可以。在北京XX医院去世,当然是医治无效,否则就不会死了。既然去世了,就不用说医治无效了。   再如,笔者翻译过的新闻报道《中国确诊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据了解,成都市和北京市卫生部门已分别召开会议,表示将加大排查力度,尽快找到与确诊患者接触过的人员,及时隔离观察。成都于当日启动了应急预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成都双流机场航班目前未出现异常,旅客填写健康表即可登机。”要把这个新闻结尾翻译成英文,就要考虑目标读者想要知道什么。至于中国的什么机构开什么会表什么决心,太中国化了,欧美读者不想知道,我们也就不要翻译了。所以,结尾处“据了解,成都市和北京市卫生部门已分别召开会议,表示将加大排查力度,尽快找到与确诊患者接触过的人员,及时隔离观察。成都于当日启动了应急预案”就应该删掉。   准确更是新闻语言的核心特征。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力求使读者阅读报纸和收看电视广播后所产生的印象与事实真相一致。语言不准确就会导致报道的内容失真,也就失去了新闻原本的意义,甚至成为“假新闻”,危害大众。所以,要做到把新闻报道翻译准确,一方面是要在语言上下工夫,另一方面是要广泛查资料,对实际事物深入了解,以确保对所报道的事物有透彻的认识,才能做到翻译的清晰、准确。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国家,记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很难保证他们所写的新闻能完全真实准确地传递新闻,所以不能过分相信原文,翻译时一定要多找平行文本反复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求能翻译好新闻。   3.2 新闻翻译一定要通顺连贯:   “目的论的语篇内连贯原则也称‘连贯原则’( the coherence rule),是指译文必须符合逻辑,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让译文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5   比如有一则中文新闻《北大毕业生卖包子》中,翻译成英文时,“包子”该怎么处理呢?“Steamed Stuffed Bun”?不准确。要看这则新闻的目标读者是谁。如果是把这则新闻挂在中国新华网的英文页面上,可以这么翻译。因为中国新闻英文网页的读者大多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但是如果是放在BBC, VOA这样的外国媒体网页上,就不能翻译成“Steamed Stuffed Bun”。因为外国没有包子,这是中国的特色食品。可以直接音译成“Baozi”。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3 新闻翻译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角度和立场:   “目的论的第三个原则是语篇间连贯原则,也叫‘忠实原则’( the fidelity rule)。在目的论中,忠实原则是指译文不违背原文,译文和原文存在某种联系,并不要求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目的论所要求的忠实,其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决定的。”5   在目的论中,翻译涉及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特殊性。而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言的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必须充分考虑原语转换成目标语后的其表达效果是否忠实于原文。   比如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狗狗—消费者的代表》,怎么翻译“狗”呢?那就要考虑西方文化中“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好恶了。在西方,人们爱狗,视狗为忠实的朋友。而这篇新闻的标题把“狗”成为“狗狗”,用的是特别宠爱的语气,那就最好不要把“狗”直接翻译成 “dog”了,而译为 “four-legged customers” 就很好,既涵盖了新闻标题的内容,又充满了幽默,符合西方的文化和读者的心态,让人想读下去。   “要注意意识形态的影响。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都可能对跨文化接触与交流造成障碍,但同时也提供了挪用,加工,与改造,使之为己所用。就译者而言,译者的权力可以决定译什么、不译什么和怎样译。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在于与社会现实的相关性,并因此可能引起一些政治后果,因为意识形态可以转换成某种政治行动。”6翻译本国新闻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家丑不可外扬,不能说自己国家的坏话,但是也不能遮盖事实。   结语   新闻翻译的标准还可以总结出很多,本文只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结合笔者自身翻译实践的体会总结出几点。总的来讲,新闻翻译的标准就是要求译者提高业务水平,明确指导方针,翻译出好新闻。   参考文献:   1、黄庆. 英美报刊阅读理解入门[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9.   2、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刘嫦.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外语学刊:2009(2).   4、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 中国翻译:2000(4) .   5、Nord Christian.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   6、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5).

作文九:《《新闻联播》“变脸”之我见》3200字

近年来,细心的观众可以察觉到《新闻联播》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进行了一些“微整形”。从片头片尾曲到整体视觉效果、主持人阵容等方面的改变,让观众对一向“端庄得体”的《新闻联播》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一系列的外部“易容术”只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旧貌换新颜”对于《新闻联播》内容理念的发展可谓不痛不痒。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一档节目的长远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节目内容和风格思路的改变。如果《新闻联播》仍旧在内容上保持旧有的结构,节目团队仍旧保持旧有的创作思路,那么,所谓的“改版”也必将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方,无法取得预期效果。①而就在今年,《新闻联播》中一系列的“变脸”小动作,却打破了这种质疑声,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电视新闻多了些许期盼。   《新闻联播》呈现的新变化   1.报道内容的变化   (1)百姓、时政、国际“三足鼎立”,但“格局有变”   今年1月1日以来,《新闻联播》中社会新闻占据了大部分时段。PM2.5超标、问题鱼翅、曹家巷拆迁、菜价上涨等这些“敏感”话题逐渐成为《新闻联播》的“座上宾”。而往常的“重头戏”——国家领导人活动和会议,占据头条的时候不到四分之一。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新闻联播》早已颠覆了过去民间戏谑的“三段论”模式——“前十分钟领导人很忙,中间十分钟百姓过得很好,最后十分钟外国人民水深火热”。   根据《南方周末》的最近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民生新闻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60%,远远大于之前的比例。这表明,国家领导人的各种访问及活动已经不再是《新闻联播》头条的唯一内容,民生新闻已逐渐成为“头条主力军”。②   (2)雾霾、拆迁等敏感话题成“重头戏”   1月4日,《新闻联播》头条是成都曹家巷“拆迁”。在之前的报道中多用作贬义略偏中性词的“拆迁”,大多被“改造”或“安居工程”这样的褒义词所取代。而现在《新闻联播》毫不避讳地使用“拆迁”一词,以往褒扬性的宣传性镜头再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更为写实的镜头。   与“拆迁”同样曾为《新闻联播》敏感词的“雾霾”则是1月份《新闻联播》的重中之重,连续20多天的密集反复报道,让全民对“雾霾”有了全面的认识及了解。   (3)负面新闻比例加大   《新闻联播》中的负面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屈指可数,这也秉承了中国人“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而今年,《新闻联播》却打破了这种传统惯例,在1月份的报道中大大增加了负面新闻的比例,除雾霾天、山体滑坡外,还报道了“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假鱼翅牟取暴利的现象大行其道”、“淘汰纸厂违规生产,记者调查遭围攻”等,都充分体现了《新闻联播》不再对负面新闻“讳疾忌医”。   2.报道形式的变化   (1)引入特约评论员,现场直播连线   2013年1月2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自1978年1月1日正式开播以来,首次在节目中加入连线特约评论员环节。当晚,特约评论员杨禹就当时广大观众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舌尖上的浪费”进行了直播评论,发表了主题为“刹住浪费,管好‘三公’”的评论,而这样民生的表达在2013年的《新闻联播》中会变成一种常态。   (2)播报风格亲民,网络热词涌现   《新闻联播》播音员不再只是按照格式化的播报套路传播新闻,一改以往说话速度死板、书面语多、套话多的播音风格,由播音员模式向主持人模式转变,增强了他们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加强了他们的亲和力,从而加强了受众的心理参与,使传播更为有效。此外,在《新闻联播》中,一些网络热词也罕见地出现。例如,元旦假日3天,《新闻联播》在“新年述评”中说:“如果说什么动作最能够代言2012年中国的姿态?最具人气的选择,也许莫过于航母舰载机起飞瞬间的那个‘航母Style’。正是带着这份自信和乐观,朝着老百姓的美好向往,中国,走起!”③   报道风格转变分析   1.关注“小人物”生活,凸显人性价值   在受众的心目中,《新闻联播》一直都秉承着严肃,甚至有些拘谨的报道风格。事实也的确如此,开播35年以来,它始终都是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节目宗旨,并在播出中形成了庄重严肃的报道风格和标准化的新闻播出次序。除某些特殊情况外,这种固定模式从未改变过,所以才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这种刻板印象。   而今年,《新闻联播》打破了只播报“大事”的报道风格,开始重视对“人”的发现,对“小人物”生活的关注。“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人物的家事是国事的细胞,有道是: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国与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④菜价上涨,这本是小人物的家事,也成了央视《新闻联播》中一条近3分钟的新闻,并连续报道,犹如习习清风,让人精神一振。从此次报道后受众的反响可知,这种关注草根生活、关注百姓的《新闻联播》节目,必将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更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此意义上,《新闻联播》这种报道风格的转变是值得赞赏的。它不但迎合了受众对“小人物”生活关注的需求,更是对受众呼声的回应,消除了受众与央视的隔膜,引发人性的共鸣。如此摆脱了旧式“高高在上”姿态的《新闻联播》,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将会引起观众对未来改版的更多期许。   2.贴近百姓生活,回归平民视角   《新闻联播》长久以来一直以“高端”、“大气”的报道风格示人,显然这种报道风格与百姓日常的琐碎生活有些隔阂。正因如此,《新闻联播》的改版,哪怕是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受众希望它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变脸”,而是更贴近百姓、贴近基层和民生。实质上,《新闻联播》近来的一系列细微变化,也的确都是在回归平民视角,体现对百姓诉求的回应。   平民百姓的生活琐事,看似微不足道,但置于《新闻联播》这个举足轻重的话语平台上,就像改革的风向标。《新闻联播》走亲民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摒弃刻板形象,展现朴素、真实的人文关怀。⑤新闻的力量在于“彰显人的价值”,体察民生冷暖,关怀个体境遇。只有秉持人文关怀,新闻才会有质地;若是掏空了“人”的内涵,遮蔽了百姓诉求,那么,新闻的生命力注定是黯淡的。   结 语   《新闻联播》改版日益倾向民生方向,这种转变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希望《新闻联播》能够更好地与当下的新闻发展新形势和信息传播新渠道更紧密地融合,找到一条适合自我的、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的道路,更多地切入老百姓实实在在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涉及公平公正的新闻,报道老百姓身边真实的故事,才能不负人们的期待。而新闻节目贴近民意、展现人性,其实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新闻联播》近年来的变化,说明其开始突破微观层面的“变脸”,转移到内容变革,向深水区试探了。⑥这是一种进步,虽然只是一个有限的进步,但必须看到这有限进步背后的无限期待。   注释:   ①袁文霞:《〈新闻联播〉节目改革的利与弊》[J],《青年记者》,2012年1月下   ②李晓婷 朱晓佳 张洁瑶 阎彬:《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文本分析》[EB/OL],《南方周末》, ://.infzm./content/   85744,2013年1月25日   ③《2013年CCTV〈新闻联播〉10大“微”变化》[EB/OL],华中网,://.bj6669./ttxx/34311_2.html,2013年2月23日   ④张绪才:《关注“家事”的〈新闻联播〉更有磁性》[EB/OL], ://ccrb.1news.cc/html/2012-10/25/content_273363.htm,2012年10月25日   ⑤《〈新闻联播〉播“寻母启事”体现对“人”的关注》[EB/OL], ://.ming./ddmf_296/pljd/201210/t20121023_900272.shtml,2012年10月25日   ⑥张涛甫:《〈新闻联播〉评论员:迟到的面孔》[J],《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下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文十:《“模式作文”之我见》3700字

“模式作文”之我见

几年前,参加中央电视台12演播室的一次嘉宾论坛。谈话的题目是“模仿作文中的优秀之作应不应该得高分?”我当时说:这是非常简单,简单到不言而喻、无需讨论的问题,是一个不存在见仁见智歧义的问题。这还用想吗?既然作文优秀,当然应该获得高分。

当年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有些人不够明白,也有些人存心让别人不明白。其实应该料到,而当时确实没有料到,类似的问题会纠缠至今,只是略有演变:“模仿”变成了“模式”。

“模仿”和“模式”,在这样一个论题范围内是纠葛在一起的。“模式”源于“模仿”,大家“模仿”,年年“模仿”,以至于被目为“模式”。

先是,某省一位高考阅卷领导人在网上撰文:“我们希望考生写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不赞同考生写新鲜的文体。”作为一家之好,无可厚非,若作为高考阅卷评分的原则,则大谬不然。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写好了当然应该得高分;写不好凭什么给高分?同理,新鲜的文体写不好不给高分;写好了凭什么不给高分?这里的标准不是这种或那种体裁样式,而是作文写得好不好。

近来某些地方阅卷,标准变化反复无常。有些省份,先是规定同等水平的作文,议论文要比记叙文高一个分数段打分;同等水平的议论文,“三段论”要高一个分数段打分;转年又走向另一端:凡是写“模式”作文,例如“三段论”之类的,都不给高分。

凭什么?

小而言之,高考作文阅卷必须依从作文题目。命题人有责任把对作文的要求清晰地写到试卷上,考生依据题目要求写作文,阅卷人只有一个义务,依照作文题目的明确要求评判考生的作文。命题人、阅卷人、考生,三位一体,共同的依据就是试卷上的明文规定,白纸黑字。阅卷人无权题外施法,拟定题目之外的潜规则,无论其用心多么崇高伟大。

大而言之,高考作文题目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份文件中明确规定:“在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同学自由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要尽可能较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根本法”,是不容许逾越的底线。阅卷中的潜规则违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种公然的违规行为。

其实,创造离不开模式,有价值的创造一定会凝定成为模式而被人们认可。

广义而言,任何创造都是在一定限制下实现的,任何创造也都是在一定模式下完成的。模式无处不在,不是这种模式,定是另种模式。没有地球引力的限制,飞机这项伟大的创造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任何飞机的创意又都是在“机身 + 机翼”的模式下实现的,首都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数百架各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纷呈异彩,我们为飞机设计师们的创造构想喝彩,有谁会指责所有的飞机无非是一种模式呢?因为只有这种模式,才适合飞行器在大气层高速稳定飞行。一位飞机设计师心中如果没有“机身 + 机翼”的模式,他根本就无从创造。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车子房子、语言文字、电视节目,乃至我们人类自己——人,是宇宙最伟大的创造,徜徉在繁华的街道,我们只会感到人们秉性悬殊,风采各异,谁会为自己周遭摩肩接踵的同类都是“躯干四肢外加一颗头颅”,而兴“模式”之叹呢?因为只有这种模式,才适合高智能动物在地球的环境里生存繁衍。

切近写作来说,模式也是无所不在。有哪一首唐人绝句、律诗,不是在遵照相关的模式创作?又有哪一首宋词元曲,不是在前人的词牌、曲牌模式中制造?清人张问陶在他的一首绝句里称“模宋规唐徒自苦”,可就是他自己这首诗,不也是严格按照近体诗格律模式,“模宋规唐”创制出来的吗?倒是这首题为《论文》诗的第一句“文章体制本天成”,说得有些道理——作文模式本天成,天道难违。更多的诗人、文学家并不以模式为耻,大量“步原韵奉和”的诗词应和,书写着诗坛佳话;一副副脍炙人口的佳联,对句不都是严格遵从出句的模式吗?文学宝库中瑰宝的创造光华,正是在对模式的继承中闪射。

深入思考,创造究竟容不容许模式?模式是不是定为创造的桎梏?一种看法认为模式有罪,作文模式是专为应试而设置的,应当彻底摒除。这种模式有罪的认识将模式与能力完全对立起来,既无视合理模式是某种规律的结晶,是能力施展的天地;也不承认合理地、灵活地运用模式,本身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锤炼,是高层次创造能力的反映。个人一时有不同看法,允许;可是,居然在高考阅卷中,刻意排斥某种模式,而对模式运用得是否合理不闻不问。于是反而使自己堕入模式之中——只不过是一种不讲道理、无视法规的霸道模式而已。

某些阅卷负责人之所以敢如此霸道行事,无非是抓住高考作文命题中“不得套用”这一模糊用语。是啊,“套用”的本义就是“模仿着应用”,例如“套用公式”。设若,高考命题人采用的就是此意,那就完全抹煞了学生作文,也陷入一种自我矛盾:一方面规定“文体不限”,另一方面又不得套用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的各种公用样式,那还叫学生怎么写作?甚至有的作文题目还同时规定“文体特征鲜明”。呜呼哀哉——活路在何方?

我认为,高考作文命题中的“不得套用”,是“不得抄袭”的一种宽泛说法,一种品德层面的规劝。在高考命题人不愿或不能就此做出清晰定义和举出实例佐证时,阅卷应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谈化处理。

在作文体裁、结构领域,作文评分不应设置“行或不行”的桎梏,只应采用某种体裁、结构运用得“好或不好”的标准。作为考场千字左右的作文,当然有它的合理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符合汉语言文字规律的,符合人们思维规律的;它也一定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囚笼,而是思想感情、联想想象腾飞的平台。至于这一问题,不在本文阐述范围,容专文另说。

老胡2010-07-24 10:34:58 [举报]

精辟,中肯。其实教科书也列举了议论文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四种结构模式,难道按这样四种模式写出来的优秀作文不应该得高分?

博主回复:2010-07-24 10:45:36

作文“不得套用”,即不允许用现成的样式。如是,议论文、记叙文各种现有的样式都被禁止,连书信、日记的既有样式也不可以用。

可笑的是,有的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既规定“不得套用”,又要求“文体特征鲜明”——真是呜呼哀哉,死而后已!

老胡2010-07-24 10:43:13 [举报]

其实,最反对模式作文的原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卷负责人刘九州先生写的一篇阐述高考作文理念的文章也是按总分式+并列式写出来的:://blog.sina../s/blog_5412c3310100hvcx.html,

可见刘九州先生的反对模式作文是专指,不是泛指。专指那些篇篇作文都是谈屈原、陶渊明、苏东坡这几个例子的作文。

博主回复:2010-07-24 10:49:22

同样谈屈原、陶渊明、苏东坡这几个例子的作文,也有好坏之分——写不好当然不给高分,写好了凭什么不给高分?这里,只有作文“好或不好”的分野。

17691167952010-07-24 11:28:09 [举报]

高考作文评卷本来就有评卷标准,但还是有人要随心所欲地搞些所谓细则,想当然地处处设限,场上充斥着诸如“封杀”“打压”之类的论调,杀气腾腾,然后高调宣布,本次考试无优秀作文(请注意:有60多万篇文章啊),勉强挑出的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章,搞得中学老师无所适从,中学生更是如堕五里雾中,谈审题色变,又不知道何为真情实感。更令人心寒的是,高考作文评卷,也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门户,那些什么课程标准啊,考纲要求啊,几乎全都抛诸脑后,于是,大家多年盼望,何时才能明明白白教作文,明明白白考作文呢?救救孩子!

博主回复:2010-07-24 11:34:24

中学语文沦落到今日的境地,根源在于大学中文系。可以说,大学中文系最不懂中学语文教育。

徐世奎2010-07-24 14:57:33 [举报]

您的这篇精彩博文经“名师优生乐园”博客圈管理员“徐世奎”认真赏读后加精推荐。欢迎常回圈子看看。

来自:“名师优生乐园”圈子

博主回复:2010-07-24 17:12:21

谢谢!

天街小雨润如酥2010-07-24 15:18:06 [举报]

王老师是不是真的参加过《顶尖考试技巧》的广告,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呢?

博主回复:2010-07-24 17:11:51

从没有听说过

小豆子2010-07-24 20:06:15 [举报]

思维也有模式啊,完全违反正常思维模式的就是疯子了。议论文由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模式难道还能倒过来?反模式到底要反什么?真不明白为什么这水平的人还能担任阅卷负责人.....

博主回复:2010-07-24 21:57:53

广东陈女士即在其列

小豆子2010-07-24 20:07:48 [举报]

如果说只是否定那种机械的模仿形式,内容牛头不对马嘴的,那才有些道理。

博主回复:2010-07-24 21:56:55

那是因为它没有写好。

南海之声2010-07-25 21:28:58 [举报]

很多作文没有“套作”,却也在写着别人曾经用过的模式或话语,这也是“套作”,是“非典型套作”,阅卷人看不出来罢了。

博主回复:2010-07-25 21:41:03

模仿无处不在:或刻意而为,或潜移默化。

荆轲骇浪2010-07-26 20:35:44 [举报]

考生到底该如何写作……    迷茫……

博主回复:2010-07-26 21:16:55

用擅长的形式,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