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农学 > 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4000字]

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4000字]

时间:2019-10-20 09:25:5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写景状物类散文》4000字

一、散文阅读技巧

(一)读文本

笔者强调散文阅读指导第一步:“读懂文本”,那么如何读懂?

首先,整体感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大致清楚第段的重点,可画关键词或句子;其次,再文本研读,能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再归纳,再仔细品味作者表达情或理的句子,最终达到一个目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

在进行散文阅读时,笔者主张学生先问自己几个什么?

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

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把握中心主旨)

3.作者怎样来写作本文的?(理清文章结构)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粗读、跳读、精读的基础上,弄明白这三个为什么。

让每个同学参与进来,首先理清每段主要内容,在弄清每段内容后,概括出全文的         主要内容。其次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中心主旨。再次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行文的思路。

(二)明重点

一篇散文,需要重点欣赏的是什么?

1.看立意如何?

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

2.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

简单说来就是要求构思新奇巧妙。一篇散文,如果你选的是普通的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

3.看意境的创造

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不在于看文章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的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就是好的散文。

4.看语言特色

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往往不同。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往往有一种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

优秀的散文语言往往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清丽,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瑞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

(三)找规律

状物类散文规律: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

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四)赏析散文

读懂的基础上,养成写鉴赏文章的习惯。

一篇散文,在学生读懂了以后,教师还要追加一个任务:让学生学写散文赏析。那么如

何来写散文赏析?

1.抓住一个角度来进行赏析

看到一篇散文,读懂读透以后,如何来赏析他呢?欣赏有许多方面。那么你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最好要学会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等等,抓住一个角度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当然鉴赏不是空谈,而应该结合文章的词句,有的放矢。

2.你抓的角度最好是你读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那一个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鉴赏状物类散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披文入境,把握意象。

在状物类散文中,有一类散文是对物象进行描形写态的。这类散文描摹的物象侧重于表现物象的本原状态,用工笔描绘,以细腻逼真取胜。鉴赏这类散文要把握作者所描摹或解说的物象特征,体味寄寓在物象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法布尔的《意大利蟋蟀》一文,为我们介绍了意大利蟋蟀的活动季节、形体特征,以及发声特点、发声器官和发声方法等。让我们在作者描述的意境中,既获得了一些鲜为人知又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又使我们体会到法布尔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感情和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还有一类状物散文是把物象作为一种人格象征体来描写的。这类文章,作者所写的事物,既不是原生态的事物,也不是感觉化,情感化的心理物象,而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形象显现出来的。鉴赏这类散文,既要求鉴赏者能感受物象、物境,能从文本中获得怡神悦目的审美感受,又要求读者能够披文入境,深切感受画面、物境中所包含的情韵,寻找到平平常常的山川风物、花鸟虫鱼中所寄寓的深层意蕴与人文精神。

例如梁实秋的《鸟》。作者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作者对鸟的生存和生命的情思,寄托着他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二、察事体景,品体意趣。

在状物类散文中,有些散文的状物是用来寄情寓意的。文中既可以描述有关物象的故事,或睹物思人,或以物喻人,通过写物来写人,写人与物共悲欢、同哀乐,又可以通过写物的命运折射人的命运,从而写出人情世态,反映某些社会现状。这类散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借助具体的某一物象记人叙事,抒情写意。对这类状物散文的解读要察事体景、品味意趣,如果只是停留在人物、事情的表面,把它当做故事来解读,而忽略对文中所包含的情趣、意趣进行深入的体察,那么就等于买椟还珠。

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首先给读者强烈刺激的是本文叙述的一桩桩事件,解读者应借助这个“树”的意象来探求更深层的意蕴,理解作者是借树写事,借事写情的。母亲当年种下这株合欢树,企盼着母子同欢。但命运弄人,使儿子病残,母亲悲苦。虽然后来儿子从逆境中奋起,感受到了生活的欢乐,但母亲却离开了人世。作者情系“合欢树”,借此来怀念母亲,将他深沉的悲情潜藏在平和的文字后面,写出了一种大痛大悲后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

三、依意而行,感受理趣。

散文虽然是用来抒情言志的,但用直接的抒情手法来展示创作主体的情志和个性的方式,其实并不适合状物类散文。状物类散文是依附抒情的,它往往借肋某一具体物象来言志说理,即通过写物来表达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理性认识。写法上,可以借物寓理,也可以借物明理。作者借助物象本身所含有的特质特性,充分展示,深入开掘,使之升华为一种哲理意蕴,然后适时评说,让人们在观物、赏物的同时,能解读物性,品评物美,进而从物象的审美特性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例如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一般写牡丹的文章,多是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娇艳多姿,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牡丹的拒绝”,赞美它的卓尔不群,不一味地迎和世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位和个性。作者对牡丹的独特的赞美,正是来源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注重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去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文章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把视角审向更为复杂的周围事物上,力图从中得到共鸣与启迪。

鉴赏托物言志的状物类散文,要依意而行,感受理趣,鉴赏者要知人论世,知物知由,寻找人、事、物感人的地方,把握文本的情意核心;要能感应文本中物象的召唤,把握寄托在物象中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审美心理、审美情绪,获得一种多维度的审美体验,并发掘出蕴藏在生命和生活中的深层意义。

怎样阅读状物类文章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和“状动物文”“状植物文”。如《长城》一文就是“状静物文”,它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燕子》一文是“状动物文”,介绍了小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停歇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是“状植物文”,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所以,阅读此类的文章,我们先要在结构上弄清它有那些突出的特点。

一、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不但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描写顺序,可以从概括到具体,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可以按总——分——总的顺序。就全篇而言,写静物的一般按照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照外形、动态、习性来写;写植物的一般按照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也可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写,或是写根、茎、叶、花、果来写。弄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能够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二、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通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言情和托物言志。在阅读文章时,一定通过表面的描写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言什么志。如《落花生》一文,作者通过描写花生的各种好处,并和苹果、石榴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最大的特点——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进而联系到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作者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文章结构方面,此类文章通常按照采用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如《高大的皂荚树》就是按照皂荚树一年四季不同的四个方面的特点来写的,写出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经常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总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联想,体会作者借描写这个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文二:《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5600字

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水乡记忆

李清明

我的家乡是一个十足的水乡。人口骤然增长的年代,祖辈们在浩淼的洞庭湖边上,利用秋冬季节湖水干涸的时候,锄挖肩挑,人背牛拉,用泥土筑堤,围起了一个个人畜居住的人工围子。至今家乡的乡镇还一直沿用过去的“围”字命名,譬如洞庭围乡、临河围乡、湖滨围镇等等。围堤筑起来之后,春夏季节,洞庭湖洪水汹涌而至,洪水涨多高,围堤便要修多高。记得我离开家乡的1982年,水乡的堤坝已临河床筑到三十多米高了。站在高高的河堤上俯看垸内,人们仿佛在一个巨大的木盆底下生存。人如蚁牛如蝇,一切渺小而忙碌。月光下的水乡波光粼粼,风动影斜,一切静谧而幽远。

临水而建的家乡过去总是十年九涝,不得安生。汛期一至,浑黄的湖水便会将牛羊成群、柳枝吐蕊、草木茵茵的湖床抬高许多,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一旦垸溃,整个家乡便会一片黄汤,树枝瓜藤,木柜门板,还有用茅草和树木结成的整个屋顶„„都会随风浪吹送至残剩的垸堤边,极为苍凉。

——或许是为了传承,抑或也是为了告诉后人:你来自哪里,将要去何方。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臵于一个陶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

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小孩满月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父亲便会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工工整整地雕刻于装衣物的木柜壁上。如此这般,于水乡的人们来说,故乡就是他(她)们埋胞衣罐子的地方,而自己的历史便是那个刻着自己生辰八字的木柜。即使被洪水冲走,经泥水泡过、太阳晒过,洗一洗,擦一擦,仍可以认出木板上的文字。

洞庭湖水凶涨的时候,垸堤内房前屋后的河汊、水塘的积水也会跟着上涨。夜幕降临,浑黄色月光下的水乡到处凄惶一片,房屋和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时隐时现,惊飞的长嘴鱼鹰的叫声在水波的回应下悠长而凄厉„„这时,出来游玩的小孩,大都会受到惊吓,睡到半夜往往会发低烧、说胡话,甚至梦游。老人们便会说,孩子的魂魄在外游荡,遇见了水鬼在追赶,要赶紧“收吓”,将孩子在外面游荡的魂魄喊回来(也叫“喊魂”)。这时孩子的母亲大都会按照祖辈遗传下来的方法:找到小孩受到惊吓的地方,点上几根香烛,跪在香烛前将小孩的生辰年月、病症等一一禀告,然后虔诚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这时,坐在小孩睡床边的家人,便会回应道:“回来哒——回来哒„„”

寂寥的夜空下,一个母亲的喊声,往往引来好几个母亲在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母亲呼唤孩儿的声音在孤星残月的夜晚,经水波的回应,由小变大,由近而远——声音凄厉而惊悚。

似乎直到我长大之后,才渐渐地明白和理解,为何故乡的人们爱唱花鼓戏,又总是选择

一些有悲苦剧情的曲目,然后将唱词变换成一种长长的哭腔,拉得很长很长„„也许那是他们对长期遭受苦难的一种宣泄和倾诉啊!

如今的水乡垸堤加固了,汛期也少了,就连过去通往境外的水路也都由政府花巨资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钢筋水泥大桥。虽久住都市,但只要回到水乡,遥望着自己“埋胞衣罐子”的地方,开启着早已油漆斑驳,吱呀作响的木柜,我仿佛一下子明白—— 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          (有删改)

1.文中“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突出了垸子什么样的情形?反映了那时人们怎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相关语境,分析文中加点的“早”和“总是”两个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你能听出母亲的呼唤声有什么特点?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本中大量描写了以前水乡的艰苦生活,与最后一段的“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

是否相符?请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禅悟红茶

马亭华

茶花开了,总会让人想起那含苞的春天,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一枚瘦到最后的茶,瘦出的是风骨和君子的品性,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红茶的蕴藏太丰富,其内涵是一派甘醇的心境。

把春天泡成一壶鲜红的茶。水中有山,山中有雾,雾中有林,林中有甘露,微苦,掬一捧情丝入壶,洒三两点眼泪冲泡。月光,但须文火煮茶,松涛的背景,但须山谷的清音,满筐春色溢出了石壁。

真正的好茶总是挟天地之灵气,禅于内,形于外,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

跳跃着的茶的小小嫩芽,却有铁的品质,蝶的梦境,好茶最好是用好泉水冲泡,那种感觉会让你顿时感受到清纯的雪沸腾着,冶炼着玫瑰的幽香。

端起一杯茶,细细品味,就品出了高蹈的灵魂,就瞧见那每一枚绿叶都呈现神圣的光芒。用茶盖轻轻撩拨茶汤,杯沿上常常浮起如烟的潋滟,给人启迪,像启明星的眼睛常常打开凡人拥塞的思路,茶盖和杯沿叮当响碰,越发让人听出紫砂烧制时暗藏着的春雷的爱,深奥的紫砂,响彻着内心清脆的泉音。

细细地看一枚枚茶叶,会顿觉情致盎然,妙趣横生。一枚枚茶叶在茶杯里荡漾,如小舟涉过浩波缥缈的春雨江南。好的茶叶,像极其懂得修行禅悟的人。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

茶的心中仰慕名山胜水,自然显露锋芒。洗尽一生的疲倦,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像修行的高僧,又似山中的隐士,忽而峰回路转,坐看风行云起,青山云雾,你守住自身的香,那是一生的苦,令人刻骨铭心的微苦。

茶是极受中国文人厚爱的,红茶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修行连着苦痛,那些志趣高远的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文人敞开胸怀,以笔端墨意拥抱这滚烫的生活,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

为茶为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孤独清高。因为茶而香飘万里,因为茶而和谐富足,美名远扬。

那清香袅袅的茶,泛着青铜之韵的茶,笑傲风霜雨雪的茶,把最嫩的心尖供奉出来。把荒凉留给山坡,滴落的茗露,幡然醒悟了一个茶的国度。满山的气节和率直,一个民族的写真,心中藏纳了春天和大海。

意中有溪流,一滴水感知江河。

境中有天地,一枚叶彻悟山川。

中国茶真是神形兼备,内敛,通达,清润,禅悟,从容开阔的境界,深藏于内心的修为,在岁月里反复翻滚、腾挪,不停地涤荡自我。是一杯茶,帮我们涤尽一身的漫漫征尘。品茶人那一颗燥热的心,最终听从了命运、风和炊烟的召唤。茶总可以君子坦荡荡,一种好茶生长出一个国家的精髓和民族的希望。

座上红炉烹雪,漫谈禅茶诗酒,堂前碧叶舒展,已不知度过多少春夏秋冬。

满堂风雅颂,明吐茶道;半壶日月星,暗含禅机。

一杯红茶让你释怀良久,默念红尘,笑含杯中日月乾坤之深意。  (有删改)

5.请体会文中画线语句“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

韵味”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的前三段似乎与标题中的“禅悟”无关,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为什么厚爱“茶”?请结合文本分条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通过对“红茶”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人工围起来的垸子比作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垸子在洪水中颠簸流荡的形象,突出了垸子在洪水中朝不保夕的境况。反映了那里人们生活的困苦。

2.“早”一词突出了家乡水患时常发生,人们也经常背井离乡、痛失亲人,这在乡亲们心

中已经平常无奇了。“总是”一词突出了人们的这种行为成了一种必然,早已是约定俗成的了。

3.呼唤的声音凄厉而惊悚。这些呼唤既能让人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和一片爱子深情,又让人

深深感受到家乡人们生活的困苦,生出了深深的同情与怜悯之情。

4.相符。因为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家乡前后两种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生活条件,

突出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对现在政府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的感激,也表达了作者因家乡变化之大而产生的自豪之情。

5.“红色的海洋”指红茶;“苦胆”既指茶的苦味,也寓指人生的苦痛;“古老的香,在

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指红茶有悠久的历史,成为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暗指文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经历,有如冲泡红茶的过程,在苦味中弥漫出亘古悠远的香气。

6.在结构上:由“茶花”开篇,并着力描写“泡茶”的过程,引出下文的“品茶”,为后

文“悟茶”作铺垫。在内容上:从“茶花”以及“泡茶”联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展现了由茶中感悟到的“风骨”和君子的“品性”,从而突出了标题中的“禅悟”。

7.①茶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这与文人修身中的苦

痛类似;②茶叶被冲泡开的过程,像志趣高远的文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以笔端墨意拥抱生活;③滚烫的茶水,如同滚烫的生活,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④茶香飘万里,让文人美名远扬,感到生活的和谐富足;⑤茶蕴涵着气节和率真,是一个民族的写真。

8.红茶在制作过程中要经受诸多煎熬,可它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人生

需要这种义无反顾的拼搏精神;饮茶可以提神,“像启明星的眼睛”打开“凡人拥塞的思路”,寓指心智的开启;茶能“守住自身的香”,正如人须坚定自己的信念;茶“神形兼备,内敛,通达”,正是人所追求的一种君子坦荡荡的状态。

作文三:《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3100字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一、散文常识

特征: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二、解题方法

1、研读题干(题目),明确要求,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细读

3、准确表达。 (1)摘关键词

(2)摘关键句

(3)自己的话概括

4、原则:答案在文章中一定有根据

三、如何解读散文的主旨(考点剖析一)

方法: 1、看标题

2、看注释

3、看过度句(段)

4、看开头结尾句

5、看抒情议论句

6、看反复出现句(段)

概括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分清主旨、主题、梗概、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的异同。)

领会为什么写的题型(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理+作者技法)

四、写景状物类散文规律(考点剖析二)

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

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阅读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五、题目的作用(考点剖析三)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饰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六、段落与句子的作用(考点剖析四)

1、分析段落的位置: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

2、分析段落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总结上文

3、中间段: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

内容上承上(写出内容)启下(写出内容)

六、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剖析五)

分析语句或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开头句或段内容上的作用常用词是:句子表达的句意或段意+落笔点题或交代写作背景。)

中间段内容上作用常用词是:承上的内容+启下的内容

结尾句或段内容上的作用常用词是:句子表达的句意或段意+点明主旨或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2、答结构上的作用:应考虑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句子在开头、在中间、在结尾;表达语不同。(有1点。)

开头句或段结构上的作用常用是: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中间段结构上作用常用词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结尾句或段结构上的作用常用词是:照应开头或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有时也有交代写作目的。

七、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点剖析六)

类型一:品味词语

1、 解释词语含义。

2、 品味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饰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的独特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类型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品析语句的含义:一般是文中的关键句子。

题型①:品析修饰句

运用的修饰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人物的性格特点)。

题型②:品析哲理句的要点

要结合主旨回答,体会关键词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化含蓄的表达为直白的表达。

题型③:品析描写句。注意关键词

答题思路:什么描写手法(或某个动词、形容词)+作用词+什么对象的什么内容。有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人或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 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 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 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 描写句。哪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 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 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 类型三:语言赏析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答题方向: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和词语表达效果。

常见答题形式:

(词语),写出了XXXX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XXXX的思想感情(或人物XXXX的性格特点)。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

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

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

反问句增强语气;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形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方向:

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XXXX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人物)XXXX的思想感情或(人物XXXX的性格特点)。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答题要点: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XXXX内容,表达了XXXX情感。

②排比:表现了XXXX内容,抒发了XXXX情感,增强语势,加强了感情。 ③反复、夸张:强调了XXX内容,突出了XXX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④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XXX内容,使文章跌宕起伏。

⑤反问:表达了XXX内容和XXXX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3、句式之美——入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些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八、线索(考点剖析七)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

的结构。

把握线索:

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1)以物为线;

(2)以事为线;

(3)以人为线;

(4)以情为线;

(5)以时间为线;

(6)以地点为线。

九、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考点剖析八)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

4、推动故事发展(伏应、引出下文等)

5、为下文作铺垫

十、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考点剖析九)

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辈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十一、感受启示题(考点剖析十)

要求:

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题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也才能更深入。

格式:

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将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十二、合理想象题(考点剖析十一)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题相吻合

方法:(1)心理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三人称。

(3)环境描写:要人与物的心理相映衬。

作文四:《写景状物散文阅读训》2100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森林水滴   秦牧   我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   近十年来,我到过好些地方的森林。小兴安岭、庐山、武夷山、三清山以及广东封开、龙门等处的森林,我这儿并不想写游记,无意一一描绘它们的细部景色。我想说的,是在那一片深绿,或者墨绿、碧绿、苹果绿、嫩绿赫然构成层次的山野,你要是登上森林�t望哨,在山风呼啸中,看群树摆动,仿佛海洋在翻腾一样;那壮观的景色使人顿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情,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欢愉。   在森林里的浓荫下行走,呼吸着比蜜水还甜的新鲜空气,端详着一株株树的英姿,令人不禁想起了国外一位学人讲的这样意思的话:“诗是我辈俗人的作品,大自然的杰作是树,一株树要比一首诗美丽得多!”你看,它们有的是疏朗的,有的是繁密的,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屈曲多姿,各式各样的树显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有的树主干上光光洁洁,有的树主干上起了瘿结,附着了攀缘植物和悬挂植物,它们一路开着花,居然直达树梢。在林荫下漫步,有时森林水滴滴了下来,也许是沿着你的面颊流淌,也许是从背脊直下,沁人心脾,每当此际,我总是一点也不忙着把它拭去,而是任由它悄然坠下,享受着一种生活于大自然中难得的情趣。   森林是宁静的,但也是喧闹的。有时一只啄木鸟在头顶上笃笃笃地啄着树干,有时一只金花鼠惊鸿一瞥地跳跃而过,有时成群的长尾山雀在空旷处振翮飞翔,它都使人感到生机盎然。森林里几乎到处都有小生物,它们都在忙忙碌碌经营着生活,花式品种纷繁到难以胜计。表面上看,好似一片宁静的山林,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内涵深厚。它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这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原因。   有人告诉我,在张家界林区,当一行旅游者因食物供应不上而捱饿的时候,他们碰上一个森林老人,老人问明原委,叮嘱大伙不必忧心,他马上可以协助解决,他返身走进林里,才一会儿工夫,就捧着一竹篮花花绿绿的鸟蛋出来了。当旅游者面有难色,表示不惯吃生鸟蛋的时候,老人嘻嘻地笑着,连声说:“有办法!有办法!”再度走入森林里,不一会儿,手捧着煮熟的热腾腾的鸟蛋出来了,原来那森林里什么地方有鸟蛋,什么地方有一眼滚烫的温泉,他全知道。森林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这本自然的大书,它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   我曾经这样反躬自问,为什么到森林去,能引起这种深沉的喜悦?一种复杂感情的涌现,有时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得了的。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既有一种莽莽苍苍的粗犷之美,在它的细部,又有一种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它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巨书似的,展现在人眼前,使我们一时完全忘却了琐碎扰人的烦忧,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但是细细一想,情形既是如此,又不完全是如此。我们到森林去,所以引起一种眷恋低回的感情,又是因为在理性上,我们知道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森林,没有树木,这世界将变得多么的寂寞和悲哀!由于森林遭受严重砍伐,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的事情,在国内大量地方是屡见不鲜的。一看到童山濯濯的景象,你就会知道那里的村落沉浸在不幸之中了。这且不去说它,就是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大森林,不论从世界范围来说,还是从中国范围来说,它们的总面积都存在不断缩减的趋势。中国森林面积在国土中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比例。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它也还在逐渐减少之中,我到有“中国林都”之称的伊春去,到森林覆盖面积雄居中国前列的福建去,当年都听到人们谈论造林速度比不上砍伐速度,森林面积在缩小中的话题,虽然也有造林比较迅速的省区,但是两相抵除之后,全国仍然是一个降低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一个隐忧。伐木丁丁的声音,并非是全可赞美的。那里面也有破坏安宁生活的刀斧之声呢!   这样一想,我终于比较能够分析走进大森林时所以感到喜悦的缘由,原来,除了欣赏宁静,赞美雄浑,领略深厚之外,也还有一种庆幸的心情:“这里还有这么大一片森林!”“没有看到受破坏的景象,真让人高兴!”   这样一想,又觉得在快乐中是夹杂着一点忧伤了。就正像在观赏红叶时候那样。   但愿在不太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中国的森林的总面积逐渐上升的喜讯,这在中国是可以称为“特大喜讯”的。那时,我们到森林去徜徉,就会只有欢乐,而不夹杂点忧伤了。就像一片健康的绿叶,只有翡翠的颜色,而没有病斑一样。   人们!但愿对树木,对森林,也都有一份理性的爱,而不是一味只知道胡乱砍伐吧!有没有这点爱,可能也是一个文明人和一个愚昧自私者的分野。   1989.3.北京   (选自《秦牧全集》,有删改)   1.第五自然段写了一则传闻,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题“森林水滴”与本文的主题有什么联系?请简要论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五:《写景状物、哲理散文》15700字

2013年高考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一)

——如何读懂散文

编选:霍灿  谢协永  孟咏梅         使用:第17周

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

一、(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臵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

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

15.第③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16.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

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答:

二、(日照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

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

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

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

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

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

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

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

刚过了童午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

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

(2011年第3期《散文选刊》)

19.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作者在第⑧段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苇”、“萎”、“伟”三个同音词,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后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作用。(4分)

答:

2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答:

(2)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答:

22.作者写苇,显然又不仅仅是在写苇,探究一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6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鲁山,在鲁之山    王月鹏

一座山,倘与五岳之尊泰山比邻而居,大约是很容易遭受忽略的。

在齐鲁大地,泰山是山中的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一览众山小”,说的都是泰

山之大。泰山不仅雄伟,而且是文化的一座高山。自古以来的帝王,包括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尧、舜、禹,以及秦始皇、汉武帝等等,都把泰山作为封禅的场所。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帝王选择祭祀天地的地方,应该是有很多讲究的。

泰山是被历代帝王捧红的一个地方。

然而鲁山依然是鲁山,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一份真实。在我看来,鲁山之所以让人惊喜,就在

于它保持了山的本色,拥有一座山本来就该有的那个样子。山,果真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么?大约是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涵括了多少东西啊。但鲁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忘记了,忽略了,甚至是没有来得及劫持这座山。

这样的假设不无道理。人们更喜欢关注的是高峰,常常把高峰之外的山给忽略和遗忘了。这

座被称为鲁山的山,本来坐落在齐地,却取了一个与“鲁”相关的名字。这就难免有些攀附之嫌。我理解鲁山。对山的命名,并不是山自身所能决定的。我猜想鲁山没准会因之耿耿于怀,始终怀了一种屈辱心态。因为泰山的存在,鲁山站到了人们的视域之外,未被改变地留存下来。鲁山被泰山遮蔽着,正如齐文化被鲁文化遮蔽一样。这种遮蔽,客观上居然成了一种保护,使其免予被别人关注,免于遭受开发或破坏。我倒是希望这样的遮蔽更多一些。

鲁山委实是一个安静、简单的所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留存,在鲁山是稀少的。云海日出。四雄争秀。月上听涛。夏日鸟会。万石迷宫。枣树峪……即使作为鲁山的主要景观,它们都没有什么人工痕迹,没有人为地附加一些别的东西。要认识鲁山,只能靠自己去体味。山、水、林、泉、鸟、云,在这里都有着独特的表达。简单中的丰富。值得期待的丰富。在这样的一座山里,你尽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走,没有热闹没有喧嚣,也没有叫卖的商业气息……在这座山里,你可以聆听山的语言,也可以向山倾诉,或者什么都不去想,只管走下去就行,渐渐地就会走出奢侈的感觉,走出受了大自然的格外恩惠的感觉。

石阶若隐若现。石阶是在山石上直接凿出来的。古人登山,恐怕是没有这路的。脚到了哪里,路就在哪里,虽说这自由是伴着艰险的,但也有真的快意。鲁山并不高,海拔一千多米。隐约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把你带到了某个意想不到的境地。不管怎样的惊奇,也无论如何的夸张,属于你的只是平静。也只有这平静,才会与鲁山的格调协调一致。即使是在那个叫做“云梯”的地方,那些短暂的峻险和刺激,也是在平静中滋生的。所谓“云梯”,就是从陡峭的裸岩巨石上开出的三百多级台阶。脚踩云梯,宛若走过一段云上的日子。

鲁山的石径是窄而斜的,我总疑心山的深处,没准会有人居住。不知为何会生出这般感觉,

只知道这感觉很强烈,很莫名其妙。脚底是枯黄了的松针,一脚落下去,就会泛起强烈的植物气息,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冲动。松针从脚底渐渐地撤退,越来越少,越来越薄,待到露出了青色的山石,我们已经到达一个叫做“狼窝”的地方。“狼窝”又名万石迷宫,由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垒而成。在山上,石头理应属于最常见的景观,但作为“狼窝”原材料的石头,确是有些不同

的。它们错落着,恣肆着,纠缠着,幽深,潮湿,让人感觉背后有一双冷冷的眸子。也许,那眸子属于一匹野性的狼,但它与欲望无关,与贪婪无关,与饥饿无关,它更像是一束复仇的蓝色火焰。这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为“狼窝”,大抵与狼是不无关系的。这让我想起海明威笔下那只孤独悲壮的豹子:“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常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如今,已经有太多的人对此作过形形色色的解释,但大抵是不宜轻信的,因为那是高寒的地方,是远离“人群”的地方。注定的孤独和寂寞,除了亲身体验,任何想象和猜测都无力抵达。环顾一下自己臵身其中的这堆怪石,想一想“狼”这个意象,我懂得了这个清爽的所在。继续躬腰,继续蜗行,我好似听到了孤独的狼嚎,在松涛声中金属一般地跌落。

(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

19.文章的最后写到鲁山的“狼窝”,作者说:“我好似听到了孤独的狼嚎,在松涛声中金属一般地跌落。”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20.文章名为“鲁山,在鲁之山”,主要是写鲁山的独特之处。通读全文,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鲁山的哪些特点。(4分)

答:

21.试从行文构思与写作技巧等角度,对文章作一简单赏析。(4分)

答:

22.仔细阅读文本,思考该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性感悟?(6分)

答:

生命如歌梦如花

——哲理散文阅读

一、(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

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

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

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

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

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臵。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

答: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答:

21.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

答:

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答:

二、(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

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算总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

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

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15.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答:

16.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6分)

答:

17.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6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缺憾的长度  钟成才

①缺憾,有长度吗?

②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一杆秤,秤锤与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如果秤锤移动五毫米,那

么矛盾便立即激化,不可调和。平衡是一种美,缺憾便是短短的五毫米,那么一点点而已。

③一点点,接近于忽略不计,用来表示少之又少。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小时候,看电影《桥》,桥上的工程师伸手去捉从绳子爬上来快到桥面的勇士,但就差一点,五毫米吧,桥上的与桥下爬升的都付出了最后的努力,可恨手臂太短了,就五毫米,幽明两分的距离有时就这么短,成了无法克服的障碍。

④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在夜晚,漫步于原野花径,皓月悬空,云丝飘拂,离得

很远,很美丽,如果靠得近探看冷宫,遂发现它不过是清寂寒虚之境而已;日间的太阳更远,更美丽,但是,除了夸父追日,没有谁渴望舍命造访,好让自己靠近它,立刻化为灰烬。极致,有时更接近于虚无缥缈,算不得缺憾,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都是寻常的事物。在艺术方面,缺憾更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生,也可以引诱科学家废寝忘食迷茫不醒。

⑤我早年去垂钓,钓具不良,钓技不精,经常发生线断钩折的事,只能望鱼兴叹。后来,钓

具良好,钓技精进,可是时过境迁,旧梦难圆,河流湖泊或污染或干涸,没有鱼可钓了,不快之意如鲠在喉。这种缺憾,在色界是一派浅浅的迷蒙,在内心是一层郁郁的失落。人类可能借助科技在星际间旅行,却一定难以利用科技来描述和纠正感觉上存在的似有若无的长度。这是缺憾萦怀不化的魅力所在。

⑥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使楚霸王在乌江边留下千古叹息,使孔明六出祁山落魄丢魂。

如此才有历代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⑦缺憾使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而无切肤之亲,使宝玉与黛玉生死相许而姻缘不致,使牛

郎与织女遥空相对,遗恨终天。如此才有情人咫尺成天涯,永不聚首的感伤。

⑧这便是缺憾。

⑨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缺憾

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也就越澄明,慧根就越坚固。

⑩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

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怎见得?南朝的吴均《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此即滴水映汪洋之态,星火具燎原之势。一种感叹,一种豪气,前景光明。缺撼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选自《散文》2006年第1期,有删节)

19.文章开头从“找钉子”写起,请分析这样开头的好处。(4分)

20. 文章第③节引述了电影《桥》中的情节,第⑥、⑦节写到了荆轲、项羽等人的事例,第⑩节引用了吴均《赠王桂阳》一诗。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21.结合文意,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具体含意。(4分)

(1)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

(2)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22.综观全文,说说“缺憾”有什么价值和意义。(6分)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   参考答案

一、(2012年四川卷)14.【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15.(1)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2)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1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17.答案示例:重在些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

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二、19.单调(或荒凉、缺乏生机)、辽阔(茫茫)(2分)。突出了“苇”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生命力强)作铺垫(1分)。

20. “萎”,有“萎蔫”、“萎谢”、“萎落”之意,着重于“苇”的外形的描写。“伟”,有“伟岸”、“伟大”之意,着重于“苇”的精神的表现。(2分)两个同音字的巧妙运用,将“苇”

的不同神情对举,表现了作者对“苇”的赞美之情。(2分)

21. ⑴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以“初生的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顽强地生长的特点。(2分)

⑵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芦苇“群居”的特点,以“女子”来类比,也写出了芦苇柔弱的特点,但它们却能相互鼓励而顽强地成长起来。(2分)。

22.参考答案: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象征手法)(2分)表达作者对苇身处荒漠却能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2分)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的愿望。(2分)(大意对即可)。

三、19.答:作者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写出了“狼窝”之狼的“与欲望无关,与贪婪无关,与饥饿

无关”的一种精神追求以及清爽之地给予作者的灵魂的震撼。

20.答:(1)从与泰山对比的角度,整体概括地写出鲁山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一份真实,鲁山是一个安静、简单的所在;(2)从具体的登山中对石径、山石等的感触入笔,写出了鲁山平静、淡泊的格调。

21.答:(1)先写文化被遮蔽的鲁山,再写自然真实的鲁山;先从整体上概述,再从具体细节处刻绘,使得该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2)使用衬托的手法,从不同角度以泰山衬托出鲁山的独特:以泰山的“红”衬托出鲁山的真实,以泰山的博大与深邃写出鲁山的安静、简单。

22.答:思想情感:本文以游记的形式,通过对鲁山真实、安静等特点的描绘,一方面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作者对自然生活与淡泊人生的追求。

哲理性感悟:如果人如山,我们就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一种真实的人生。

补白:                     1.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

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

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2.冬天的河干涸了,我相信,春水还将来临,那时白帆就是我们心中自由的偶像;风中的树

叶凋零了,我相信,泥土里的梦将在枝头开花结果。你还将哭泣吗?是初雪掩埋了你的青草,但绿色终将归还于你。

风暴扭曲了大树,我相信,种子已经插入深沉的泥土;洪水卷走了两岸的房屋,我相信,孩

子依然像天使一样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你还将流泪吗? 命运夺走你的财富,却不能攫走你的灵魂。

痛苦像一块巨石紧紧压住歌唱的心胸,我相信,痛苦是欢乐的源泉,它将化为穿越岩石的力

量。

磨难使你千疮百洞,我相信,这些记忆恰如荆棘丛中的花枝,萦绕成岁月美丽的花冠。

阴云在天空拥挤聚集,你会看见一只鹰就像闪电,挑破那罪恶的序幕,我相信,将有雨滴灿

烂的合唱。

大海在远方怒吼,你会看见水手与桅杆并肩归来,他们的微笑充满了信心,我相信,生命正

在这样的熔铸中刚强。

议论哲理散文阅读  参考答案

一、(2009年山东卷)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20.(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21.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22.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二、(2011年重庆卷)14.答: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重点是可理解句子中难懂词的含义。本题中“大方”“合身分”和“贱”用了拟人手法,意思分别是“适度”“得体”“降低价值”,注意正反表述。

15.答: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写只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好,做戏也要有诚意。   解析:本文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思路展开。

16.答:(1)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2)老先生开口闭口开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3)“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17.答:(1)辩证思维:作者在分析自己的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意思是说,作者反对“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这样绝对化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是诚是伪,并说明了“品性”与“态度”的不同,如果一个人一贯虚伪才是品性,如果一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偶尔说谎,那只是态度问题。(2)包容态度:从作者对观点阐释的过程可见,他的态度是很包容的,对于那些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而说个谎,作者认为那不是品性问题,只是态度问题,而且常人是免不了这样做的。从中可见作者的宽容。

三、19.答:用“找钉子”这样一个常见的生活实例,来诠释“缺憾的长度”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命题,十分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同时,这样写又起了引子的作用,用“五毫米”引起下文所举的电影的例子,引出议论的中心,使文章衔接自然,结构严谨。

20. 答:①引述电影《桥》中的情节——说明缺憾虽然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②写荆轲、项羽等人的事例——表明缺憾带来的悲剧充满一种凄美,让人遗憾、伤感;③引用吴均《赠王桂阳》一诗——进一步表明缺憾孕育着完美,预示着完美。

21.(1)答:缺憾看起来微不足道,接近于忽略不计,但它与完美之间的界限却难以逾越。

(2)答:缺憾是完美的前兆,是人生境界得以升华的前奏。

22.答:缺憾的价值和意义在于:(1)缺憾能使艺术作品更震撼人心;(2)缺憾能使人领悟到完美的意义,使人心性澄明;(3)缺憾能激发人创造人生,使人生臻于完美。(每答对1点得2分 补白: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

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 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中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4.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与下文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或答: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挖掘),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15. 沈从文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不同意。历史的前进固然不可逆转,但未必一定伴随着遗憾。生活的诗意和浪漫是藏在心灵角落的,无法磨灭的一种情结、一种向往。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生活的丰富,“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生活会传承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发现的眼睛里。

同意。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中早已消逝”,留给人们的只是向往和怀旧,春晚《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就是例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无心也无暇顾及这种农业社会的诗意生活了,因此,“杏花春雨江南”必将成为一种遗憾。

作文六:《写景状物散文阅读训练》5000字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训练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陈志宏/文,有删改。)

【注释】①田畈(fàn):田地。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1.本文作者按照的特点。(4分)

2.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3.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6分)

4.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4分)

夜   晚

① 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署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估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 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请从“星星、太阳、云彩”中选择一个词语为对象,仿照“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的句式写一个句子子(2 分)

仿写:

2、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请按要求赏析。(5 分)

( l )第④ 段中加点的“筛下”一词,能否用“落下”代替?请说出理由。(2 分)

( 2)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说说第(3)段画线句在写法上的妙处。(3 分)

3、文章第(5)段中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4、文章结尾运用用了 法相似的古诗文。(2分)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4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3、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6分)

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4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4分)

答案:

《萧萧池塘暮》

1.第一空: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

第二空:鲜活(或充满活力,或充满快乐)

2. 【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3.答案要点:

(1)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

(2)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

(3)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

4.答案要点:

(1)关注环境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生存的家园。

(2)关注保护美好事物的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事物。

(3)关注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提醒我们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夜晚》

1、示例:云彩是飘在蓝天上的一条彩带。(以要求的词语为对象,句式吻合,比喻贴切即可)(2 分)

2、(5分)( 1)不能。“筛下”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被树阴分割成许多光斑的特有景象,把月亮和树阴都写得鲜活,有生命。而“落下”不能突出景物的这种特点。(2分)    ( 2)在这句话中,作者化静为动,写出月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表现了月光的美好和作者对月光的喜爱。(3 分)

3、人在城市里忙碌着,或沉溺于热闹的场所,· 常常会变得浮躁,“忘记”自己,缺少自我反省和反思,迷失在喧器的城市里。(3 分)

4、以动写静。示例:①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②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分)

作文七:《高中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初探——以汪曾祺的《葡萄月令》》6400字

团 探索

高中写景状物粪散文教学肉容确 莞初探

以汪 曾祺 的 《 葡 萄月令 》教 学为例

江苏省苏州大学文学院 夏继清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中学 卜 平

【 摘 要】

随着 高中语 文新课程教 学改革的深入 ,语文课 程与教  学研 究的 重心 ,已转移到语 文课程 与教 学 内容的建 设。从  教材 选文 的数 量来 看 ,苏教版 高中的教 材选 文 ,尤其是现  代散 文 ,几乎 占据语 文教材 选文的 半壁 江山。在散 文教 学  内容 的确 定上 ,当今 的 中学语 文课 堂上有 不 少教 师仍然 不  知所 以。笔 者从黄厚 江 《葡萄 月令 》教 学 内容的确 定受到  启发 ,试 着从 立足 文本 、关注 学情 、文章体 式、编 者意 图  等方 面来反思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 内容的确定。   黄厚江 确定 的 《 葡萄 月令 》教学 内容主 要有 :① 诵读  文本 ,读 出 “ 汪 氏语体 ”的特点 。②鉴 赏语言 ,引导 学生  找出语 言的几个 多。③ 赏析抒情 方式 , 是 直接 抒情多 还是  间接抒情 多?④ 了解 修辞 手法 ,整篇文 章用比 喻的句子 多  还 是不用的多 ? 不 用比喻的语言是什 么语言呢?⑤理 解编  者选文意 图 ,辨 别说 明文和散文 ,让学 生将文 章缩写 成一  篇短文 ,题 目 自加 ,比较 缩写文 字和原 文的特 点 ,学 生 由  此加深 了说明文 和散文 的特点 ,掌握 了 “ 汪 曾祺 散文 ”的  审美特征 。⑥理解 汪 曾祺 散文 的特点 ,在 课文 生成部分 引  领 学生体悟 作家 创作 的风 格 ,即 “ 散文 中的散 文 ,散文 中   的极 品”。   三、 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 内容的确定  笔 者认 为 ,应 以 《 普通高 中语文课程 标准 ( 实验 )》   为 指导 ,以培养学 生的语 文素养和 人文 素养为 目标 ,以提  高学生 的语 言应 用能 力和 审美情趣 为落脚 点 ,并结合教 材  编者 编写意 图 、现 代散文 文体特 征 、学 生的最近 发展 区等  因素来确定写景状物类散文 的教学 内容 。

1 . 散 文教 学 内容 的确 定 首 先 应 立足 于文 本

【 关键词 】

高中语文 写景状物散 文 教 学内容 确定

现代散 文在苏 教版高 中语文教材 中 占有很 大比重 ,尤  以描写 生动 、语 言灵动 、情感 动人 的写景状物 类散文备 受  师生喜 爱 。现 代散文 也是语文 阅读教 学的重 要部分 ,但 目   前的现 代散文教 学却不 尽如人 意 。有血 有 肉 ,丰富 生动的  现代散 文被教 师仅用形 散神不 散 、借 景抒情 、情景交 融 、   托物 言志等 名词术语所 概括或肢 解 。为提高现 代散文 的教  学效果 ,笔者就 写景状 物类散 文教学

内容的确 定做 了专题  研 究。   苏 教版高 中语文教材 中的写景 状物类 散文及其 学  习重点

1 . 必修 教 材 中 的写 景 状 物 类 散 文

苏教版 必修教 材写景状 物散文 主要有刘 白羽 《 长 江三  峡 》 、雅 ・ 伊 瓦什凯维 奇 《肖邦故 园 》、郁 达夫 《 江 南的  冬 景 》、高建群 《 西地 平线上 》、朱 自清 《 荷塘 月色 》、   余光 中 《 听听 那冷雨 》、史铁 生 《 我 与地坛 》等 。此类 文  本 的学 习 重点 应放 在 了解散 文 的 结构 特 点上 ,从语 言 特  色 、修辞 技巧 、文章意 蕴等方 面进行赏 析 ;鉴 赏散文 意境  美 ;学 习散文托 物言志 、借景 抒情 的写法 。写景状物散 文  还 要能掌 握景物 描写 的特点 ,这就要求 学生仔 细观察 ,用  心思考 ,使客观之 景能 成为主 观心 中之 景 ,并 能把握 写景  方法 ,善于在写景中融入 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2 . 选 修 教 材 中 的 写 景状 物 类 散 文

韩 雪屏教授 认为散 文教学 内容的确定 首应 先立足于 文  本本 身 ,至 于学生 的学情 和教师 自身状况 ,仍在 对最后 预  设和生成教学 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 。   汪 曾祺 的 《 葡 萄 月令 》是 一 篇 写 景状 物 散文 。全 篇  以十 二 月份 为基本框 架 、以葡萄 的生长来 组织文 字。在介  绍葡萄 的种 植 、培 育 、采 摘 、贮 藏等有关 的 “ 月令知识 ”   的背后沉潜 着别样 的情趣 与情调 。汪 曾祺 曾 自己评价 自己  的作品 :  “ 我的小 说的 男一个特 点是 :散 ,这倒是 有意 为  之 的 。我 不 喜欢 布 局严 谨 的 小 说 ,主 张信 马 由缰 ,为 文  无 法。 ”他 在小说 中采用 的散文化 创作形 式 ,而在散文 创  作 中更体现 了他 的信马 由缰 ,为文无 法 的特点 。 《 葡萄 月  令 》中的描 写语言 口语化 ,朴实化 ,运用 比喻 、拟人等 修  辞手 法 ,体 现灵动 、诗化 、清逸 的风 格 。因此 ,写景状物  的方 法 ,描 写 、记叙 、说 明及修辞手 法 ,对 物 的态 度 、感

情 都 应 是 教 学 内容 。   2 . 散 文教 学 内容 的确 定 应 该 关 注 学 情

苏教 版 选 修教 材 《现代 散 文选 读 》遴选 的 写 景散 文  有矛盾 《 雷雨 前 》、于 坚 《 云 南冬天 的树林 》、庞培 《 森  林 与河流 》、钟敬文 《 西湖 的雪景 》、德富芦 花 《 晚秋 初  冬 》。状 物散 文有汪 曾祺 《 葡 萄 月令 》、金 曾豪 《 家里 的  灶 头 》 、王振 忠 《 老房 子 》 、张爱玲 《 更衣 记 》、法布 尔  《 意 大 利蟋 蟀 》等 。其 学 习重 点应 是 :掌握 景 物描 写 的  方 法 ,感 受

情 景交融 的意境 ,提 高鉴赏 水平 ;理 解 自 然 美  的涵义 ,初步 思考人 与 自然 的相互关 系及其 丰富的 审美意  蕴 ;思考 保护 环境 、生态建设 的意义 ;理解 状物散文 的一  般 特点 ,区别 其与科 学说 明文 的区别 ,提高 赏析水平 ;认  识状物 的常见表 现手法 ,明 白根据表达 需要对 表现方 法进  行 选择和运 用。   _ : 、黄厚江 《 葡萄月令 》教学内容的确定  1 .黄厚江 《葡萄月令 》教学 实录  在这里 因篇幅 有限不再赘 述 ,读者 需要 时可循参考 文  献 自主 查阅。   2 .黄厚 江 《 葡萄月令 》教 学 内 容

语 文 教 学 中最 应 该关 注 学 生的 学 情 ,了解 学 生 的相  关 知识积 累和生活 实践体验 ,以便 确定合 适的教 学内容 。

要 充分 了解 学生 的现 有发 展水平 ,即对现 代散文 学 习的知  识 背景 。教 师在确 定现代 散文教学 内容时 ,首先 要 “ 备学  生 ”,要事先调查分析学情 。   通 过必 修教 材学 习学生 已经初步掌握散 文的结构特征 ,   基本 能够鉴 赏散 文的语 言特色 ,琢 磨它 们的修 辞技巧 ,体  会 文章 的意蕴 。因此黄厚 江老师 首先进 行学情 调查 ,在 得  知 学生并 没预 习的情况 下 ,就从 诵读入 手 ,让学 生揣摩 汪  氏语体 的特点 。在 这一鉴 赏语言 的环节 ,黄老师 并没有 立  即给出结 论 ,而是抛 出一 个又一 个的 问题 ,引导 学生通 过  品味语言来 理解本 文 的特 点。黄老师 在师 生平等对 话 中营  造一种宽松 、包容 、 愉悦 、发人深 省的学习氛 围;通过观察 、

提 问等方式 来调 查学情 ,了解学 生的知识 基础 、学 习现 状  和学 习需求;以任务为驱动 ,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 合作互动 、   探究 问题 。因此 ,教师 在 了解 学生现 代散 文学 习水 平 的基

础 上 ,还需 要分析 学生的 个性特 点和 思维特 点 ,洞察他 们

l I 壁 教育 垄 些 新干  圭 线 坠

团探索

离鸯作文命 题方 向及  展趋势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张淼一

【 摘 要】

高考 作 文 一 直 都 是 社 会 各 界 共 同 关 注 的 热 点 和 焦 点 ,   不仅在 我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招 生全 国统一 考试试题 中占有很

响 到高 中语文作文 教学 ,所 以对高 考作文 命题方 向及发 展  趋 势的研 究对推 动作文教 学改革 有着重 要作用 ,对 提高 我  国高 中学校 语文 作文教学 改革 成果有着 重要意 义。现阶 段  我 国高考 作文命 题 中的 “ 开放 ”仍是其 改革 的主要原 则 ,   只有在坚持高考作文开放性 的前提下寻找 “ 开放 ” 与“ 限制

”   的最佳交 叉点 ,才 能使我 国高考 作文命题 既可 以给学生 一

大的分 值 ,还 负载 着更 多非 考试 因素的 其他社会 性 功能 ,   而 高考 作文 改革一 直是 中国语 文教 育发展 中的主要话 题。   我 国高考作 文体 系在 1 9 9 9 年之 前都是 以给材料作 文为主 ,   而1 9 9 9年 部 分 地 区 高考 作 文题 I l f 是 “ 假 如记忆 可以移植”   的命题 作文体 系,这一命 题作 文体 系一直延 续使 用到 2 0 0 6   年 以后 才 开 始 转 轨 为 话 题 作 文 形 式 ,话 题 作 文体 系 与 其 他  作文体 系相 比给 了考生 更 多 自主权 ,同时在近 几年 的高考  作文命 题 中我们 可以发现命 题取 材正在 趋 向 多元化 。本文  根 据近 几年 高考作 文题 目对其命 题方 向进行 分析 ,探 讨新

时期素质教 育和教育 改革形 势下的高考作 文命题 发展 趋势。

【 关键词 】

高考作 文 命题方 向 发展 趋势 多元化

个 充分 写作空 间 , 又 可 以使高考 作文命题 可 以控 制在一 个  合理 的规 定维度 之 内,所 以我 国高考作 文在新形 势下要 不  断 向着取 材多元 化 、立 意多 向性方 向发展 ,同 时高考作 文  命题在新形 势下也在不 断找寻开放 与限制的最佳切合点 。   1 . 高考作 文材料话题命题形 式分析  我 们通 过 近年 来 高考 作 文 命题 的 研究 可 以 发现 , 自   2 0 0 5 年 以后高考 作文命 题形 式开始 向着多元化 方向发 展 ,   而且形成 了 以话 题作文 、命题 作文 ( 半 命题作 文 )以及材

料 作文 ( 新材料 作文 )等命题 形式三足 鼎立 的局面 ,高考

现 阶段高考 作文在 普通高 等学校 招生全 国统一考 试 中  所 占的权重 比较大 ,同时高 考作 文在很 大程度 上会直 接影

作文命题 方 向这 一现状 可 以充 分表现 出其正不 断 向着 多元  化方 向发展 的趋 势 ,但 是 由于 高考作 文容 易受 到考试 形势  和命题形 式等 因素影 响 ,使2 0 1 3 年 、2 0 1  ̄ 4 年 的高考作 文命

潜在的发展能 力,找准学生的 “ 最 近发展区” , 只有这样 ,   才能准确确定现代散文 的教学 内容 。

3 .散文教 学 内容 的确定应从文章体 式、编 者意图入手  写景 状 物散 文 主 要特 征 就 是 情景 交 融 ,写 景 的 方法  ( 描 写 ),语言 ( 修辞 ),作者 抒发 的人生 感悟 ,这些都

应 该 成 为 教 学 内容 。

写景状物 散文重在 欣赏 语言 。黄老师 《 葡萄 月令 》的  教学 启示我 们 ,散 文教 学要注 重 引导学 生鉴 赏语 言。从 让  学 生去寻 找本文语 言的 几个多

,到让学 生通 过个性 化的 诵  读读 出汪 氏语体 ,黄老 师始终都 在 弓 1 导 学生 去鉴赏 文本语  言 ,发现本 文句子 抒情 的特 点和 修辞 特点 。因为语 言不仅  是散 文 的载体 ,也 是散 文的本 体。全部 语言 所传达 的是散  文 的精 神 韵致 ,也 是散 文美学形 式 的表 现 。创作者 对语 言  的不懈 追 求 ,既表 达 了新 异 的审美情趣 ,又 创造 出独特 的  散 文艺术风 景线 。所 以从 某种 意义上 说 ,欣 赏散 文重在欣  赏语言 。   散 文教学 必须着 意于语 言的品 味和感悟 ,打通 语言 的  症 结之后再 循序渐 进寻 幽探微 ,体悟 作品 的感情 ,体察 作  者 的情 思。黄老师 首先从 语 言入 手 ,揣 摩文 本 内容。他首  先请 同学选 择课 文中 的段落通 过诵读 表达对 文章 语言风格  的感 受和理 解 ,接 着 由具体 的语句入 手 ,循 循善诱 ,步 步  弓 1 导 ,弓 1 导学生 发现汪 曾祺 的语言风格 特点 。只 有对语 言

闻及其 个人化 的言说对 象 。三 是作者 的所 思所 想 ,他独特  的情感 认知 。[ 】 这 也正如黄 厚江老师 所说 “ 从 语言入 手 ,   走近作者的心中” 。   在 本模 块 的 “ 教 学 建 议 ” 中编者 强 调 :  “ 状 物散 文  中 ,描 写 与 说 明是 主 要 的写 作 方法 ……这 需要 我 们老 师  在教 学中 引导 学生进 行区别 。” [ ] 。黄老师 在教学 设计 中  紧 扣编 者 意 图 ,他 让学 生 将 文章 缩 成一 篇 短 文 ,再 自加  题 目,让 学 生 比较 缩 写文 和原 文 的不 同 ,通过 改 写 学生  加深 了说 明 文和 散 文特 点 的 印象 ,也 掌握 了 “ 汪 曾祺 散  文” “ 说明 文的 内容 、散 文的意境 、诗 的语言 ”的审美特  征 。因此 ,散 文教学 内容 的确定还 要准确领 会编者 编写意  图及教学建议 。   由此可见 ,写景状物 抒情散 文的教学 内容确 定应该从  立足 文本 、关 注学情 、文 章体式 、编者意 图入手 ,从这 几  方面来让学生学会 阅读 ,让散文教学返璞归真 。

【 参考文献 】

【 1】 黄 厚 江. 葡萄 月令 教 学实录 【 J】. 中学语文教 学   参考,2 0 1 1( 0 6)   【 2】 韩 雪屏. 哪 里是我们 的落脚点 【 J】. 初 中语 文教

与学. 人 大 复印 资料 ,2 0 1 1( 0 9)

【 3】 倪文锦. 普通高中选课与学习指南. 语文. 【 M】 .

北京: 北 京大学 出版社 ,2 0 0 6   【 4】   王荣 生. 散 文教 学 内容确 定 的基本路径 【 J】. 中   学语文学,2 0 1 1( 0 1)

的深刻把握才能水到渠成的去 “ 窥人

、品人”,才能去触

摸 作者 的灵 魂深处 那些 在字面 上无法 看到 的东西 ,才能在  语 言的褶皱 中重新 看 到作者 的别样情 怀 。正 如王 荣生老 师  认为的 ,散文教 学不妨 从 以下几个方 面确定 教学 内容 :一  是 作者个 性化 的言语表 达 、语句章 法。二是 作者 的所见所

【 5】 丁 帆,杨 九俊. 现代散 文选读教 学参考 书 【 M】 .

南京: 江苏教 育 出版社 ,2 0 0 7( 7)

教青 新干线

塑  】

作文八:《写景状物散文阅读之分析写景》3900字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色润江南

□邵亚波

刚过了白露,夏季的炎热就被一股沁人心脾的秋风吹得无影无踪。几场秋雨后,江南的秋色便浓郁了起来。

清晨,空气里仿佛注入了清凉的水,凉丝丝地从细细的毛孔渗透到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院子的树呀,草呀,花呀,便在这股清凉透彻的空气里,跳着、舞着,然后张开所有的细胞,呼吸着、接纳着、尽情地享受着秋天的恩赐。

花园里的草地,这时也变得湿润起来,脚踏在柔软的草尖,清凉的露水便溢满了脚趾。草地仍绿得耀眼,像盈盈的秋水。昨夜还是齐齐整整的草地,一夜间竟冒出了一簇簇乳白色的蘑菇,星星点点像珍珠似的镶嵌在绿如翡翠的草叶间。远远望去就像一艘艘鼓风扬帆的白色小舟,荡漾在青山绿波里。

那一排排遒劲苍翠的老樟树,早已成了城市独特的绿色长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而江南的香樟树,在秋风里仍枝繁叶茂,那如盖的绿叶仿佛比夏天更浓密、更厚实。秋天是香樟树最美丽的季节,只要你抬起头,就会发现香樟树浓密的枝叶间,缀满了一串串的汁果,紫色的果实和苍翠的枝叶在阳光里相映成辉;那片桂花树,此时又变成了风姿绰约的江南女子,深情地吟诵起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阳光从树隙间洒落到地上,斑斑点点便被风吹动起来,麻雀跳来跳去啄着阳光,享受着秋天带来的欢畅。江南的秋色便在这个时刻闪动起来,成了人们眼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邻家阳台上的牵牛花此时还倾泻着一片碧蓝,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那是一种最普通的草花,然而,在这个秋天里它却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美丽,那么幽蓝„„那是一种宁静的蓝,沐浴在这种蓝色的光辉里。

庭院里的夹竹桃、木棉花开得正艳;粉色的紫薇、白色的桂花、红色的玫瑰、金黄的野菊正展示着最美的姿态竞相在秋风里摇曳„„江南的秋天再也没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那般凄凉了。

江南的秋色是诱人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红橘绿时。”路边的瓜果店,不知什么时候,也变成了一条彩色的河流,那一筐筐橙色的蜜橘、柚子,金黄的柿子、香梨,正将一个个丰收的江南娓娓道来。此时的江南也正是秋黄蟹肥时,平时,普通人家不舍问津的“虾兵蟹将”,一下子就占据了百姓的餐桌,在秋天的江南,随便走进哪一户人家,都能看到一盘盘橙红的海蟹和酡红的大虾在餐桌上冒着诱人的香气,撩动着人们肠胃的食欲。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色映红了江南的枫叶,秋色染绿了江南的小溪,秋色洇黄了江南的山丘„„

秋天是一个画家,它用蘸满了油彩的画笔,在江南这张巨大的宣纸上,画出了一个多彩的江南,一个诗意的江南。

(选自《宁波晚报》2006年10月20日)

1.“邻家阳台上的牵牛花此时还倾泻着一片碧蓝,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一句中,有人说“倾泻”一词的意思是指“大量的水从高处急速流下”,这里用来形容牵牛花是不恰当的。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述理由。

解析:解答此题应回到文中相应的段落,结合上下文,对其解答。这句话为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牵牛花的特点,回答时应重点思考“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恰当的。因为牵牛花放在高处,从阳台上垂下,从远处看就像倾泻的瀑布一

样。另外,作者这样写还突出了牵牛花的茂盛,富有动态,给人以特别的美感享受。

2.“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些诗句描写的是不是江南的秋天?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解答时应找到相应区间,适当进行概括、归纳。写景状物散文中多考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答题时应注意。

参考答案:不是江南的秋天。作者写它们是用其他地方秋天的特征,与江南的秋天作对比,以突出江南的秋天是一个多彩的秋天,诗意的秋天。

【阅读指导】

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的散文。要准确分析其景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观全文,理清思路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写景状物类散文也概莫能外。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他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首先要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的顺序。因此,分析景物的第一步是通观全文,把握描写顺序,理清思路。在描写顺序上,或移步换景,按照观看的顺序写;或以时间为序,按照时间推移写景物的变化;或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按照景物的不同类别进行描绘。因而,我们必须通读全文,整体关照,前后贯通,把握文脉,理清结构和思路。

二、结合文本,分析特征

作者在文章中所具体描绘的景物总是具有自身的特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我们要结合文本,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景物的特征。当然,在分析景物特征时,要知晓一般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常用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等)。

三、透过景物,把握情感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写景状物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景物与情感、主旨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这类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精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而且还能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揭示主旨。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娇弱无力;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萧条衰败;有的开阔明朗,有的狭小阴冷;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凄神寒骨。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路 亭

□柯 灵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而且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诗经·大雅·民劳》)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

是另一回事了。

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就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陋,请君稍息。

别看它破陋寒碜,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选自《柯灵散文选集》)

1.结合文义,解释第三自然段中“(路亭)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一句的含义。

作文九:《写景状物散文阅读之分析写景》900字

【例题解析】

阅读沈花末的《散步在三月里》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天的早晨,几乎不用费力找寻,我就看得见一个隐藏在大楼旁边,充满了欧洲风味小花圃里的天竺葵又准时开放了。那样富于深紫粉红的软柔花瓣,荡漾在只有阳光和微风的空气之中,具有一些喧哗却又冷静的气质,有如深情的眼睛,流露出强烈的讯息。

在更早更早的一个春天,我每天经过这里,走在浅红的砖道上,早春冷湿的味道时常占满这条以宽阔的樟树林荫、隐约的灯火和美丽过度的服饰店为主要特色的街道。每次,我带着沉静空虚的心情走路,向前进入一个瑰丽无限的世界。穿着整齐的人们在室外快步穿梭,假山石所营造出来的瀑布发出激扬的水流声,伴随着我的只是无止境的思路。

冬天枯老的树叶无声无息地坠落在头发上,浮动着的夜色覆盖了大地,飘飞在好奇之下的,往往也只是一团黑暗。每次从这样的世界里穿出,重新回到现实的时候,总要深深叹息。冗长的雨季中,一个梦境重迭着另一个梦境,偶然的晴天也找不到自然的呼吸。于是,我开始在记忆中的白墙画上许多休止符。

直到有一天早晨,阳光突然绽放了,给高耸的大楼扑上了一层一层的金粉。路旁,几丛天竺葵正在开放,浓烈的青春色彩逐渐地恢复了起来,奔跃的人们也舞动起姿态来。

而这只是繁复街景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样的早晨令人想要安定地坐下来,读一本充满幻想的早餐菜单,做一次最宁静的思考。

许多年过去了,春天的天竺葵总是一样的如期盛开,而每一年,因冬日而潜藏很久的心情,也因为天竺葵的色泽而又一次活动起来。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出的春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一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写景特点的分析。在具体解题时,要注意该段景物描写中一些能够体现景物特征的词语,同时还要将这一段落放在整个文章中去考虑,从而体会出其内在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开头对春天早晨的描写,以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对小花圃里的天竺葵开放时的情态的具体而细腻的描摹,表现了春天的早晨喧哗却又冷静的特点。在这种特定的色彩和神态中表现出一种深情中透着强烈的气质,巧妙地引出下文所要抒发的情感。

作文十:《写景状物散文阅读之分析写景》4100字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色润江南   □邵亚波   刚过了白露,夏季的炎热就被一股沁人心脾的秋风吹得无影无踪。几场秋雨后,江南的秋色便浓郁了起来。   清晨,空气里仿佛注入了清凉的水,凉丝丝地从细细的毛孔渗透到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院子的树呀,草呀,花呀,便在这股清凉透彻的空气里,跳着、舞着,然后张开所有的细胞,呼吸着、接纳着、尽情地享受着秋天的恩赐。   花园里的草地,这时也变得湿润起来,脚踏在柔软的草尖,清凉的露水便溢满了脚趾。草地仍绿得耀眼,像盈盈的秋水。昨夜还是齐齐整整的草地,一夜间竟冒出了一簇簇乳白色的蘑菇,星星点点像珍珠似的镶嵌在绿如翡翠的草叶间。远远望去就像一艘艘鼓风扬帆的白色小舟,荡漾在青山绿波里。   那一排排遒劲苍翠的老樟树,早已成了城市独特的绿色长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而江南的香樟树,在秋风里仍枝繁叶茂,那如盖的绿叶仿佛比夏天更浓密、更厚实。秋天是香樟树最美丽的季节,只要你抬起头,就会发现香樟树浓密的枝叶间,缀满了一串串的汁果,紫色的果实和苍翠的枝叶在阳光里相映成辉;那片桂花树,此时又变成了风姿绰约的江南女子,深情地吟诵起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阳光从树隙间洒落到地上,斑斑点点便被风吹动起来,麻雀跳来跳去啄着阳光,享受着秋天带来的欢畅。江南的秋色便在这个时刻闪动起来,成了人们眼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邻家阳台上的牵牛花此时还倾泻着一片碧蓝,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那是一种最普通的草花,然而,在这个秋天里它却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美丽,那么幽蓝……那是一种宁静的蓝,沐浴在这种蓝色的光辉里。   庭院里的夹竹桃、木棉花开得正艳;粉色的紫薇、白色的桂花、红色的玫瑰、金黄的野菊正展示着最美的姿态竞相在秋风里摇曳……江南的秋天再也没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那般凄凉了。   江南的秋色是诱人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红橘绿时。”路边的瓜果店,不知什么时候,也变成了一条彩色的河流,那一筐筐橙色的蜜橘、柚子,金黄的柿子、香梨,正将一个个丰收的江南娓娓道来。此时的江南也正是秋黄蟹肥时,平时,普通人家不舍问津的“虾兵蟹将”,一下子就占据了百姓的餐桌,在秋天的江南,随便走进哪一户人家,都能看到一盘盘橙红的海蟹和酡红的大虾在餐桌上冒着诱人的香气,撩动着人们肠胃的食欲。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色映红了江南的枫叶,秋色染绿了江南的小溪,秋色洇黄了江南的山丘……   秋天是一个画家,它用蘸满了油彩的画笔,在江南这张巨大的宣纸上,画出了一个多彩的江南,一个诗意的江南。   (选自《宁波晚报》2006年10月20日)   1.“邻家阳台上的牵牛花此时还倾泻着一片碧蓝,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一句中,有人说“倾泻”一词的意思是指“大量的水从高处急速流下”,这里用来形容牵牛花是不恰当的。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述理由。   解析:解答此题应回到文中相应的段落,结合上下文,对其解答。这句话为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牵牛花的特点,回答时应重点思考“像蓝色的瀑布,挂在山腰”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恰当的。因为牵牛花放在高处,从阳台上垂下,从远处看就像倾泻的瀑布一样。另外,作者这样写还突出了牵牛花的茂盛,富有动态,给人以特别的美感享受。   2.“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些诗句描写的是不是江南的秋天?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解答时应找到相应区间,适当进行概括、归纳。写景状物散文中多考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答题时应注意。   参考答案:不是江南的秋天。作者写它们是用其他地方秋天的特征,与江南的秋天作对比,以突出江南的秋天是一个多彩的秋天,诗意的秋天。   【阅读指导】   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的散文。要准确分析其景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观全文,理清思路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写景状物类散文也概莫能外。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他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首先要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的顺序。因此,分析景物的第一步是通观全文,把握描写顺序,理清思路。在描写顺序上,或移步换景,按照观看的顺序写;或以时间为序,按照时间推移写景物的变化;或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按照景物的不同类别进行描绘。因而,我们必须通读全文,整体关照,前后贯通,把握文脉,理清结构和思路。   二、结合文本,分析特征   作者在文章中所具体描绘的景物总是具有自身的特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我们要结合文本,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景物的特征。当然,在分析景物特征时,要知晓一般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常用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等)。   三、透过景物,把握情感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写景状物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景物与情感、主旨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这类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精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而且还能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揭示主旨。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娇弱无力;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萧条衰败;有的开阔明朗,有的狭小阴冷;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凄神寒骨。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路 亭   □柯 灵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而且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诗经·大雅·民劳》)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就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陋,请君稍息。   别看它破陋寒碜,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选自《柯灵散文选集》)   1.结合文义,解释第三自然段中“(路亭)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一句的含义。   答:   2.结合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路亭这一建筑物的?   答:   3.作者深望用最美的笔墨描述路亭,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