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农学 > 《民俗大观园手抄报》800字_民俗大观园手抄报

《民俗大观园手抄报》800字_民俗大观园手抄报

时间:2019-12-09 09:17:2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民俗大观园手抄报》800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 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 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对于端午节的由来, 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 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 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 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 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

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 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湖南省汨罗市屈原龙王龙舟厂位于著名古镇----屈子祠(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 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屈子祠龙舟始建于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大型龙船 制造厂家,在全国各地及欧洲、东南亚沿海造船市场有着良好信誉。“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 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根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乃于元鼎5年(公元前122年)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从此便形成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了。

作文二:《民风民俗大观园》1200字

一、聊中秋,引风俗

1、师:看到这幅图,让你想起了最近过的什么节日?

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预设:吃月饼,赏月)

有什么特别让你印象深刻的小插曲可以和大家分享吗?(引导轻松的聊天,活跃气氛)

当我们吃着月饼,赏着月亮时,心里忍不住会产生一些小疑问,你想问些什么?

预设: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板书:寻根究底)

其他地方是怎么过中秋节的?——(板书:饱览欣赏)

过中秋节有什么意义呢?——(板书:探寻意义)       这三个板书也可先不出示,口头说,等

揭题后再总结研究一个节日习俗的

方法,一条条贴出来也可以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对这个节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谁来帮大家揭开疑惑?

(请生讲,老师适时补充)

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我们浙江各地饱览欣赏一下中秋的习俗吧!(看视频)

你们看,光我们浙江一个省关于中秋节就有这么多不同的风俗,那么大至全国各个民族,习俗自然是五花八门了! 像这样世代相袭、传承的方式和习惯,就被称为民风民俗(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风民俗的大观园(板书)里去瞧一瞧,看一看吧!(可齐读课题)

二、循方法,话端午

1、了解一个节日的风俗,我们可以去追根究底,它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去饱览欣赏各个地方关于这个节日的不同风俗,并且揣摩这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这几个小方法做副板书,贴等会儿后面的主板书旁)

2、师:关于端午节,课文里做了详细的介绍,大家昨晚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 以下环节随机进行

(1)“端午节”的有哪些习俗?

包粽子,赛龙舟,吃五黄、祛五毒,挂丝线,挂香囊,挂菖蒲、插艾叶。

(2)追问这些习俗背后隐含的意义。

(3)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过节时的风俗故事吗?

(4)“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恶月恶日说  纪念龙神说  纪念贤臣、孝女说  )

3、看起来同学们对端午节都了解得不错了,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则视频来回味一下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参考书中的光盘视频——祛邪避灾)

三、分类别,识多彩

1、像中秋节、端午节都属于节庆风俗?(板书:节庆)你还了解哪些节庆习俗,学生畅所欲言。

2、猜图片

3、(看光盘中有两个节庆习俗资聊,可根据你个人喜好放一个)

4、在民风民俗大观园里,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除了节庆习俗,你还知道有哪些习俗呢?(服饰习俗、民居习俗、饮食习俗,婚丧礼仪,寿诞礼仪,成长仪式等)。

5、比如说“赶集市”是属于哪一项风俗?

你赶过集市吗?(光盘中也有)

四、巧设计,展风俗

在我们家乡民风民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2、课前,大家也做了相应的搜集采访,我们能否做相应的推广?

新闻报道过黄岩 有一条桔乡名俗风情街——(视频)

3、

五、抢申遗,引深思

师: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是前一段时间,韩国就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播放视频(申遗)

你有什么感受?这事实让中国人大吃一惊,这不是我们老祖宗的遗产吗?什么时候变成韩国人了?是不是在现代化社会飞速的国际化进程中,民风民俗文化正在没落甚至消失?

我们面对民风民俗这座博大精深的博物馆,我们没理由不把民风民俗这“根”深深地扎在心底。

作文三:《民风民俗大观园》1900字

民风、民俗大观园

刘辰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知道《红楼梦》里有座大观园吗?《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觉得什么都是那样新鲜,那样有趣。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大观园里逛一逛。(板书:大观园)不过我们今天逛的可不是贾府,而是民风、民俗大观园。(板书:民风、民俗)

2、 读诗猜节日:让我们赶紧到园里去逛一逛吧。那边怎么围着那么多人,哦,原来在猜灯谜,你们想猜吗?就让我们走进“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猜这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分别出示:除夕、元宵、中秋、重阳、端午的古诗) 师:看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特有的习俗。(板书:习俗各不同)

二、话说端午,走进风俗

1、 咱们继续往园里逛,那边锣鼓喧天,在干吗呢?(划龙舟小视频导入)看到划龙舟,你想到什么?那除了划龙舟外,一提到“端午”,你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什么?——粽子。

2、 对,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么,你知不知道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生说屈原的故事)

3、“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为人们一直传诵与纪念。(板书:由来藏故事)

3、 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插菖蒲、艾草,喝雄黄酒、挂香囊、吃五黄)——这些饶有趣味的端午习俗是古时的人们为了(生说驱邪避灾),难道菖蒲做成的宝剑真的能降魔驱邪吗?(不能)所以这些习俗都是古人对于生活寄予的一种美好愿望。

4、看来端午节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妙趣横生的风俗、美丽动人的起源故事让端午节熠熠生辉,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

考虑 舍不舍弃5、但是前阵子,老师在网上却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课件出示,学生读)

师: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聊一聊你的想法) 生: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他国家却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 师:作为炎黄子孙,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现状,心里肯定会有所触动,甚至感到震撼。 生: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

师:韩国申“遗”成功,为渐渐淡忘传统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生:我们应该把传统保留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师:端午节蕴涵着祖国人民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三、身边的习俗,赶“集市”

过完了端午,让我们在“大观园”里继续前行吧!(集市视频播放)。这是——生(三甲街的集市)

1、谁来说说集市的来历:生说(出示集市来历:集市贸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

史,到了周代更加发展。《周易》上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而《左传》上的“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也是很好的证明。集市的形式很多,名称也不一。据《五杂俎说》:岭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阂也。阂者,疟也,言间日一作也。山东人谓之集。”所以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这都是每天的、间日的或十天、或半月的经常性的集市,因此也叫常集。此外,还有特殊形式的集市,像流行在各地的一年一度的庙市(也叫庙会)、春季举行的香市等。)

师:赶集作为我国古时一种广为流传的习俗。至今仍在我国农村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盛行。我们的集市都具有早晨开市、日中落市的传统特点。

2、那同学们每逢农历___、____是三甲街的集市呀?

3、刚好上个星期六是三甲街的集市,同学们已经实地去调查过了,那就请各小组来汇报下。

各小组分别汇报A到F地,主要卖什么 ,相机出示学生集市上发来的照片。

4、同学们三甲街上小贩们卖东西,他们主要以什么形式售卖的?(生:他们都是摆摊的,散卖的,都是杆秤称秤的,不像超市好多东西都已经称好,包装包好的)

5、那同学们你们平时去逛集市时,有没有什么趣闻跟大家分享下?(生聊趣闻)板书:集市趣闻多

6、有人说在现代社会可以取消集市了,你们认为呢?(生讨论、辩论)

四、婚嫁习俗

1、师:结婚,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喜事,对于婚嫁的习俗,你了解多少?(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的婚礼习俗)

2、 我们家乡台州传统的婚嫁习俗特别有意思,跟着我去参加一户姓王人家的婚礼吧!(微课导入)

婚嫁习俗源远流长、纵横千年的华夏古国,婚嫁习俗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底蕴。我们班里的孩子也想亲身体验一回,来吧!(课堂演绎:拜天地、喝交杯酒)

五、小结延伸: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的只是民风民俗大观园的沧海一粟。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让我们继续去了解它,继承它。

六、课后请同学进一步了解其他的民风民俗(可通过上网查询、访问长辈)。

七、板书设计

民风、民俗大观园

习俗各不同

由来藏故事

集市趣闻多

婚嫁习俗妙

作文四:《民俗民风大观园》1100字

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也创造出了纯美璀璨的民俗风情。民俗风情在我们的多彩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悠扬动听的民族器乐琴韵声声里,还是璀璨夺目的京剧脸谱上,独具风情的民俗节目中都有它跃动的身姿、绽放的异彩。

让我们走进民俗民风大观园,去瞧一瞧、看一看吧!

一、民俗民风大搜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杜牧对逝去先人的缅怀。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对家乡兄弟的思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对新年新气象的喜悦。

诸如此类的清明节、重阳节、春节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你能报出几个呢?全国各地,同样的节日却又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对这些节日你又有多少了解和接触呢?节日背后又蕴含着多少故事、传说、纪念意义?

一问二查三想:我们可以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问一问传说故事,也可以去图书馆、上网络查一查有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联系生活经历,想一想自己和身边人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

当然,除了节日习俗(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也可以把眼光投放到富有特色的饮食上(如绍兴的黄酒、腊肠、扯白糖、霉干菜、臭豆腐等)。别忘了还有新颖别致的特色服饰、民间工艺品哦(如绍兴的乌毡帽、乌篷船等)!

你的家乡也一定有着独特的风俗风情吧?你的身边又有过怎样的经历?你对民俗民风有着怎样的认识呢?选取你家乡民俗民风里最有特色的一个,然后抓住特点、写清楚内容,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

二、耳目一新的开头

精彩的开头无疑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开胃菜”。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开头有什么独到之处。

连问式:朋友,你吃过扯白糖吗?你见过扯白糖的过程吗?有兴趣的话,跟我到我的家乡绍兴去看看江南古镇传统的民间小吃吧!

列举式:皎洁的明月、香喷喷的月饼、美丽的嫦娥传说……盼啊盼啊!终于等来了让我期待已久的中秋节!

递进式:我爱我的家乡绍兴,更爱我家乡的传统工艺品——乌毡帽。

还有,如果你在开头能巧妙地把一些名诗名句灵活地引用过来,就会先声夺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给文章增色不少哦!同学们,快拿起笔试试看吧!

三、画龙点睛的结尾

结尾和开头一样很重要。好的结尾,犹如“饭后甜品”,让人久久回味。你不妨试试看这样的结尾方式:

直接抒情式:绍兴黄酒驰名中外,是家乡的骄傲,我为家乡有这样的传统饮食而自豪!

语意未尽式:啊!真是令人难忘,安昌古镇的腊月风情节!现在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却时时想起来……

首尾呼应式:亲爱的朋友,你若是到绍兴来,可不要忘记品尝一下这里的扯白糖呀!

同学们,拿起你的笔,带着我们到你的家乡去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你家乡民俗民风的独特滋味吧!

作文五:《民风民俗大观园》8500字

民风民俗大观园

各个地区的民俗民风

1.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

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

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

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2.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

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

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

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

也可称家训。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爱幼、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

茂全靠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

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

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

财莫沾摸”、“憨人要多顾,灵人可少助”等等。

传统的布依族家庭实行家长制,年最老者为长。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给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当官的人,老人的告诫语言有:“为官宦要识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见底,官清能见心”、“当官不知足,

目间百姓哭”。……

布依族有着世世代代的家教传统。新娘出嫁时,其母要唱《临嫁训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东西要留给公婆,你不留

人家说你木懂礼。……”

布依族老人病危临终时,寨中有名望的长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遗训歌》。训诫后人对老人的遗产“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

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丢脸,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丢脸。”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辈亲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为,家长常以身作则,为下一代树

立榜样。老人的失误,又常要求下一进行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国利家,世造就出大批优秀的布依儿女——罗平县钟山乡小德江村的李齐,从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响,勤劳纯朴,见义勇为。40年初曾带领青年向土豪劣绅进行清算斗争。加入游击队和党组织后,承担后勤工作,走村串寨,筹粮筹款。部队外出开辟新区时,他往往在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队食宿的准备,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李家齐不幸身陷魔掌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坚强勇敢,最后被敌人割舌、剥皮、抽筋,壮烈牺牲。表现了一个布依族共产党

员的高尚气节。

历任罗平县第八、九、十届副县长的布依族女儿熊秀芬,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当副县长时,分管干部人事工作,而爱人却是农民。熊虽对其丈夫情感甚深,但并没有因为自己手中有权而给丈夫安排工作。临终前,县上的几位负责人请她提出个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又问及她的丈夫、儿女需不需要什么照顾时,熊副县长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爱人是个老好人,在农村习惯了,勤脚快手的。县政府招待所杂事多,经常找临时

工。在招待所忙的时节,请让他优先来招待所当当临时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当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可免于陷下腐败罪恶的泥坑;为民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

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风情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

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

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

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

“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

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

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

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

坐一条长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

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

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

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

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

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

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

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

“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

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

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

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 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

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

能由正门出入。

5.纳西婚俗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股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

的程序:

订亲,纳西语叫“日蚌”,意为“送俩”。男孩长至五。六岁时,父母便注意给他物色媳

妇,请算命先生或祭司东巴排八字,对生辰,或者到寺庙烧香求签。若是相中的女孩与儿子的生辰属相相合时,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去女家为儿子说来。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岁左右即择日举行讨婚礼。订婚时,男家须向女方送礼物,第一次称为“小酒”,男方送给女家白米二升(约20斤》、酒一坛(约5斤)、红糖二至四盒、茶叶二包。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礼物,其余礼物的多少.视男方的富裕程度决定。小酒之后,任何一方觉得婚事不合适时,都可以反悔,如女方想退婚,

必须把所收礼物如数退还男家:茗男家想毁约,把决定通知女方即可。  小酒后隔上一年半载,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礼,叫做过

“大酒”之后,双方再不能反悔婚事。

送“大酒”后的第二天,男家的至亲去女家会亲,从此,两家人开始互访。自可婚到结婚前,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冬至三个节日,都要请媒人给女家送去大米一盘(约5斤)。茶叶二包、红糖二盒,有些地方,在丰收农忙时,男方请未婚媳妇帮助割麦一天,选送一、二驮优质小麦馈赠女方,作为女子的“私房”。每年春节,未婚男女各自找个伴友,陪同前往对方家里拜年。任何一方家里有事,对方便前往帮助,但未婚

夫妻互相不能谈话和接触,必须严格遵守传统伦理。

男女二十岁左右,方择吉日举行婚礼,纳西语叫“楚美如、意为“娶媳妇

纸上写着“麒麟在此”四字,以求驱邪得福。

正式迎亲的头天,媒人带领男家亲友及吹鼓手,抬着迎亲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月饼和饵炔(米或糯米蒸熟后,再在木模内压成讲),再加三十至五十元半开(过去的价值),前往女家,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女家将男家彩礼放在院中的方桌上,举行简单的点收仪式。送礼的人在女家吃过茶点或便饭即返回。当晚,男家在院中摆上糖果、蜜饯、酒和茶水,招待同付及邻村的青年。男女青年们边唱祝婚歌、边跳舞,猜拳欢笑,以示庆贺。女家亦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唱跳的是“嫁女

多幅。

第二天正式迎亲,大宴宾朋,又叫“办大酒”。清晨,男家的媒人、吹鼓手及亲友,带着新娘婚礼时需穿戴的衣物,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换上男家送来的新衣服,外罩红大褂,头插首字和鲜花,再蒙上红布头帕,一边拜祭祖先、拜别父母亲友,一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他们。新娘坐轿或是步行,全凭男家的经济条件与路程远近而定。但她必须在同族长辈、兄弟姐妹及女伴的陪送下前往男家.娘家陪迭的嫁妆,一般

有大木柜子两个,箱子一对,被褥二至四床,衣服数套套,绣花鞋一、二十双,火具、铜锅、铜盆,铜壶、铜盘,铜勺,铜锁和铜制的水桶等生活用具,以及梳妆用品,随同新娘送至男家:送亲队伍的前面,中一人手持柏香木做的火把开路、意为清除秽气,驱逐邪恶,大吉大利,途中,“少年们争先恐后抢夺新娘盖脸的红头帕,抢到手后,

由新娘用喜糖换回。

新郎穿长衫、马褂,带着礼帽在门前迎候(也有亲自前往女家迎亲的)。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开花轿门帘,扶新娘出轿,然后躬身向送亲的人们致谢。新娘进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是用大红纸包贴在门尴上的),意思是跨过“马鞍”,就算是男家的成员了.新娘和新良。先菱惜上或厨届的祖先台前拜祭祖宗,然后进入洞房,新郎要立即换上新娘送的栓有红丝线的新鞋,表示今后永不分离,然后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在房内脱下红大褂,重新梳妆打扮。过一会,伴友们簇拥着新郎,新娘至堂屋,举行“分大小仪式”,即依长幼亲疏拜谢新郎方面的长辈,最后敬拜

来宾。

仪式结束后,按照传统习惯,男女宾客分别入席就座•男宾席上,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为上宾,坐于首席,女宾席上,新娘的母亲和伴女最受尊重:其余来宾,依长幼亲疏入座。喜宴至少摆六盘六碗,新郎向男宾席敬酒,新娘到女宾席劝饮.亲朋们开怀帧饮,祝新夫妇永结同心。夜晚,青年们围着篝火唱跳婚歌、喜歌和欢乐调,有的通宵达旦。主人以酒、茶、瓜果、糖点盛请招待客人,新郎、新娘亦出来敬酒。来宾兴致越高,主人便越感到荣耀和吉祥.新郎、新娘人洞房后,有些地方有闹洞房

的习俗。

第三天新人回门,由女家宴客。早餐后,妆扮好的新娘、新郎,在男女伴友和亲属的陪同下,赴女方家省亲,并带去茶、糖、肉、饵块等礼物;快到娘家时,新娘放声哭泣,表示急叨地想见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女家后,新夫妇先拜祖先,继拜父母和长辈,最后向客人敬酒行礼:新郎行三礼九叩,新娘行四礼八拜。客人们畅饮祝福,并送新娘一些礼物。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专席上去敬酒,同时戏弄刁难他们,如在端给他们的大碗卫放根长粉丝;用马尾毛或头发把肉一块块串在一起,把米饭堆得又满又尖等等,当晚,夫妻俩必须返回,不能留宿女家,女家应回赠些

酒、糖之类的礼物给女儿、女婿。

第四天如果新郎与新娘如离丽江古城近,就同游丽江古城街,给路遇的亲友散发喜糖。第五天,新娘独自回娘家省亲,同母亲。姐妹、女伴谈话。父母则再次教育她

待人处事、生活等方面的规矩和礼节。但新娘当晚必须返回夫家。

在婚姻关系中,丽江坝区纳西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贝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依照传统风俗,舅父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即使舅表兄弟是傻子,姑表姐妹也无权拒婚。舅父只有在外甥女病残

或八字与儿子不合时,才允许她嫁给外人。

作文六:《2-1民风、民俗大观园》5500字

1.民风民俗大观园

一.本课目标要求:

1.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学习并初步迁移使用诸如“谐音思考”之类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乡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踩点很重要。根据教材,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端午,以这个点为“大观”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近它,深入它。然后这个点发散开去,进一步体会大观。此外,在具体点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堂中能了解、展示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关注是否能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激发持续性的探究欲望。

2.资料的搜集形式要多样(查资料、询问、实地采访等),搜集的资料形式也要多样性(有文字的,有图片的,也有声像的),资料的呈现要有效(删繁就简,要典型)。

四.课前师生准备:

1.教师广泛搜集本地民间风俗的视频、文本等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关于某一点民间风俗做一些深度访谈。阅读岳麓书社出版的一套《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以及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读本《我们的节日》。

2.学生做一些调查(见附表),上第一课时可以前可以只先完成调查表中关于端午的那个部分,建议学生阅读小学生读本《我们的节日》。

五.教学方案设计(详案):

第一课时

㈠课前谈话设计

1:笑谈“换牙丢牙”风俗(机动)

⑴教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同桌相对而坐,嘴角往上翘,露出8颗牙。

⑵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大多数牙齿已经换了,换下的乳牙哪去了?怎么丢的?为什么这么做呢?

预期: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据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

⑶教师:你相信吗?(学生:不相信!)是啊,我们照做不误,是因为——这个习俗寄予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2:根据提示猜物品

⑴教师:说明游戏规则:选出一个代表到台上,其他同学根据老师出示的词语卡为他作出提示,不直接点到与答案有关的字词,让他猜。

⑵活动:指名上台后,教师出示:鞭炮  元宵  月饼  粽子  汤圆  灯笼  红包  青糰  香囊„„台下学生进行提示。

⑶教师:(小结)这些物品代表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有了它们,这些传统节

日顿时变得形象具体、亲切温馨了。这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出示课题)

㈡第一版块——“话说端午”

1.导入关于端午节来历的“纪念之说”

教师:(教师给粽叶冲上热水,使香溢满屋。)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话说端午)是啊,此刻满屋粽叶香。让我们想到了端午节,如今虽然吃粽子不一定在端午,但端午节却是一定会想到吃粽子的。

2.关于端午来历的“屈原纪念说”

教师:为什么端午是一定会想到吃粽子的呢?

预期:生谈典故,导出关于端午节由来的纪念说之一 ——纪念屈原说。

教师:是啊,有诗为证(出示):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从中可看出,还有什么活动跟纪念屈原有关?

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余杭五常龙舟赛”录像2分钟左右。(教师也可以用其他录像或者图片代替)。

教师:你会观赏“赛龙舟”吗?

活动:播放采访录像:余杭五常的人们对如何看龙舟表演的理解

活动:播放“余杭五常龙舟赛”录像2分钟左右,要求给两支龙舟队评分。 教师:如果说很多地方,比如广东,赛龙舟还是在比拼搏,比速度,似乎想最快赶到屈原投江之地,打捞这位爱国诗人的遗体,也有一些地方赛龙舟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演变,余杭的人们就不再以速度为核心要素,而是重在表现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拼搏精神了。所以,即使是同一民风民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表现形式以及意蕴内涵也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屈原一介诗人,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纪念着他,而且是通过一个重大节日如此隆重的纪念他呢?

预期:(板书:)意义:正气凛然  永远怀念

3.关于端午来历的其他纪念之说

教师:是啊,正义之士和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凛然正气,是人们永远的怀念。那么除了纪念屈原说,民间还有纪念哪些正义之士的的说法?请阅读教材31页并想一想。

预期:民间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秋瑾之说。意义:伍子胥——忠君报国  曹娥——孝  秋瑾——民族正气、坚贞不屈。不同的是纪念对象,而相同的是在弘扬正气——忠、孝、义。

4.关于端午来历的“恶月恶日说”

教师:同是端午,可这诗句所说的习俗表现和意义又不一样了——(投影出示,师引生读)酹尔雄黄酒一杯,青蒲翠艾别风裁。

教师:请你说说关于端午插挂穿戴饮食方面的相关习俗,以及它的由来。 预期:

展示实物(或图片):菖蒲、艾草、香囊。

讨论意义,菖蒲:像宝剑;艾草:能驱蚊;香囊:内置的香粉,驱毒避邪。 雄黄酒:“五黄”之一,脑门上画“王”字即用此,见教材插图。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中使白蛇现身的是雄黄酒。

五黄为: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黄瓜、雄黄酒。

“五毒”:蟾蜍、蜥蜴、蜈蚣、蜘蛛、蛇,这段时间活动频繁,毒性很强。 教师:在恶月恶日说中,赛龙舟又是为了另一种目的,你能猜想到吗?读了这首

诗歌,你一定会明白的。

预期:出示《开船送瘟诀歌(吹牛角)》,请学生读:牛角声声震天响,押送瘟殃开了船。一船划往五岳过,五岳立即让一边。一船划往茅山过,收起野鬼上龙船。一船划往洞庭过,团鳖蟹虾收上船。一船划往云中过,风雪冰雹瘟殃尽上船。所有的瘟殃都收尽,一船开往海龙王。我把殃灾倒下海,从此四季保平安。(汉族 诀术歌 宁远县)

教师:(小结)菖蒲艾草能否降魔驱邪我们可以保留意见,但我们知道这艾草的确可以驱蚊、入药,这插菖蒲、挂香囊、赛龙舟这那个特殊的季节里的确也有它独特的作用和意义,这样一想,端午就成了民间的卫生节、健康节啦。 板书:保健康

5.关于端午节来历的“图腾祭说”。

教师:关于端午的起源,我们一般采信的是纪念屈原说。但是,你可知道还有更古老的传说么?

教师:粽子本是给汨罗江里的蛟龙吃的,竞渡中用的是龙舟,大凡热闹隆重的场合往往舞龙,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为什么都跟龙有关呢?

教师:说端午节是“龙神的节日”的说法,比“屈原投江”之说,——不知早多少年呢!

教师:蛟龙是很凶恶,如果我们是龙的后代,而再凶恶的东西也不至于残杀自己的骨肉,我们是否就可以与蛟龙相安无事呢?据说早期的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儿子,他们断发纹身,打扮得像龙子。每当端午,就举行图腾祭。现在的赛龙舟、舞龙等活动就是当年图腾祭的形式之一。

教师:从这个角度来说,端午的意义在于?

预期:板书:祈平安。

6.第一版块总结

教师:你还知道“端午节”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以及它还有哪些别名吗? 预期:端:发端;午:与“五”谐音。端午节又名: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名字的背后又是一种独特的风俗,在短短一节课中我们无法去穷尽它。由此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深厚与广博啊!所以,我们已经得到的这些民俗知识也只是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投影:大观园)

教师:从“端午节”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习俗。这些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投影:民风民俗)

三.作业:完成调查表未完成部分(或者进一步完成调查表)。

第二课时

㈠教学导入

教师:检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咱们来个“虚拟网上购物”活动。这些东西,哪些是在端午节使用的呢?

出示:香囊  粽子  中国结  汤圆  黄鱼  雄黄酒  艾草  菖蒲  月饼  青糰„„(十选六)

预期:学生做题,除“中国结、汤圆、月饼”以外,都是端午节使用的。 教师:那么剩下的这四件物品又分别出现在什么传统节日呢?

㈡第二版块:话说春节

1.看春节录像,说习俗

教师: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借助一段简短的采风录像,看一下春节前后人们都在进行哪些传统的风俗活动,请大声说出来。

活动:播放剪辑的视频,其中反映了当地过年的主要习俗,比如除尘、贴春联、买新衣裤、办年货、吃团圆饭、分压岁钱、守岁、放鞭炮、拜年等内容。随机穿插讨论“放鞭炮”、“分压岁钱”风俗活动的由来。

教师:平时往外赶,年节一近,所有的炎黄子孙就想着往家里赶,没有人能例外。但总是有亲人在除夕夜真的赶不回来,面对这种情况,你知道人们会怎么办吗?

预期: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

教师:是啊!多么温馨的举动,怪不得有许多外国人喜欢我们的春节呢!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春节的其他习俗

教师:除了刚才说到的,你们还了解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请小组交流,小组里指定一名同学用关键词记录。待会儿派一名代表汇报,看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活动:小组讨论记录,教师巡视了解。之后小组向全班汇报。

预设:

谐音和颜色

挂中国结。即“绳结”,寓意:“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 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其实这样做,就是为了讨个彩头,图个吉利,从而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

吃锦鲤年糕。寓意——年糕年糕年年高,鲤鱼鲤鱼年年有余。

张挂红灯笼、窗花、年画等。颜色多为红色,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活力奔腾、热情如火、吉祥喜庆等。

㈢第三版块:其他民风民俗

教师: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大观园”里继续前行: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的主要习俗表现是什么?请在小组中交流搜集到的民风民俗表现形式,待会儿全班交流。

预期: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播对民风民俗活动含义的理解。

教师:(小结,结合图片,配上音乐更佳)是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比如吃的——从“东坡肉”,我们吃出了对苏东坡的敬仰;从“葱包桧儿”,我们吃出了对奸丞秦桧夫妇的憎恨!那份爱恨情仇,就是我们淳朴的民风!再看穿的——名演员成龙,名导演张艺谋,他们从无名走向有名,从国内走向国外,可是在许多重要场合,他们依然喜欢着中装,这不正是在向世人宣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

㈣第四版块:留住我们的根——现场包粽子活动

教师: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深深的祝福包围着,被浓浓的民风民俗滋养着。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我们身在何处,身上总是烙着这山这水这方乡土人情所留给你的独特气质。

教师:前一段时间,韩国就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让中国人大吃一惊,这不是我们老祖宗的遗产吗?什么时候变成韩国人的了?中国人开始担忧,是不是在现代社会飞速的国际化进程中,民风民俗文化正在没落甚至消失?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至少在我们青少年中,据我了解,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学习还是很不够

的。我们来个调查,请按照要求如实举手: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包粽子的,请举手;你爸爸妈妈会包粽子的,请举手;你自己会包粽子的,请举手。(教师板书数据。)

教师:看着这组数据,心中有什么感受?

教师:我们何不一起卷起粽叶,灌入大米,包上一个粽子

活动:师生现场包粽子。富有传统色彩的音乐响起。

教师:(总结)其实,现在不会包粽子并不意味着你以后不会,现在不了解一些民风民俗文化并不代表着你永远不知。老师并不是因为大家不会包粽子而担忧,而是觉得面对民风民俗这座博大精深、趣味多多的博物馆,我们没有理由不靠近它,走进去,即便我们还很小。让我们从小开始,把民风民俗这化不掉的“根”深深扎在我们心底。

附一:板书设计

屈原

伍子胥

一、纪念说曹娥 正气凛然

秋瑾                    永远怀念

端午二、恶月恶日说祈健康

三、龙的节日(图腾祭说)求平安

附二:关于民风民俗的调查表

同学们:

想到要与大家一起围绕端午节研究咱们祖国千年传承的各种节日,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就高兴并激动起来。你和家人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啊,我邀请你们和我一起踏着龙舟的鼓点,沐着粽子的清香,通过几节课的时间,共同学习我们祖国的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地让听课老师领略到你们的风采,请允许我向大家提一个要求:要求大家开动脑筋,运用身边的资源,去了解一些知识。身边的资源指的是书籍、网络,当然还有可以询问家人、亲朋,这件事的乐趣,一定是去尝试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去了解的话题的关键词语:

一、关于端午(关键词提示:别称、由来、屈原、粽子、龙舟、菖蒲、艾草、香囊、五黄、五毒„„),请简要地记录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1.

2.

3.

4.

其他:

请给会包粽子的人打上“√”:

奶奶或外婆(  )  妈妈(  )  你自己(  )

二、关于春节等传统节日,建议去询问你爸、妈、奶奶、外婆等,了解关于你老

家的一些风俗,相信你会有惊喜的发现,也请简要地记录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春节:

中秋:

七夕:

冬至:

重阳:

其他:

其他:

三、其他民族、地区有趣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是独家的。

四、民风民俗千奇百怪,你肯定有许多你不了解但又很想了解的东西。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注:

1.本表可只写关键词,还另可附页。

2.期待你能带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崭新的知识。谢谢!

X老师于X月X日

作文七:《民风民俗大观园》2700字

民风民俗大观园

教学目标:

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端午,以这个点为“大观”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进它,深入它。然后从这个点散开去,进一步体会大观。此外,在具体点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堂中能了解、展示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关注是否能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激发持续性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

资料的搜集方式要多样(查资料、询问、实地采访等),搜集的资料形式也要多样性(有文字的、有图片的、有声像的),资料的呈现要有效。

教学准备:

学生:做一些调查

教师:广泛搜集本地民间风俗的视频、文本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感受风俗

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1.教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面朝老师坐正,嘴角往上翘,露出牙笑一笑。

2.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大多数牙齿已经换下了,换下的乳牙丢哪了?为什么这么做呢?

(学生: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据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

3.教师:原来还有这样的讲究啊!那么你们相信吗?(学生:不相信!)是啊,尽管不信,但是我们还照做不误,那是因为——这个习俗寄予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一、导入、揭题

像这样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课件出示文字:民风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几秒以后在这之上出示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民风民俗还有许许多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起去逛逛吧。(板书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

二、话说端午,走进风俗

1.(课件播放赛龙舟:图片加声音)看到这场面,你想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学生:端午节)  (板书  端午)

2.那你知道,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吃粽子、划龙舟、挂香囊、插艾叶、吃五黄、挂丝线)(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图片)

评价语:是啊,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五花八门的粽子令人垂涎欲滴;

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香囊能驱邪;艾草能驱蚊;这五黄分别为:一起读读„„

3.教师:是啊,盛夏端阳,饶富趣味的习俗与各地热烈的庆典活动,把仲夏装点得更璀璨。而欢乐的节庆背后,往往还有一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课前,有的同学搜集了一些资料,现在就请他们把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1:我听说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就是我搜集到的屈原的故事。 (课件播放屈原故事)

学生2:我听说端午吃五黄、挂香囊是为了驱邪避灾,赛龙舟是为了保平安。下面大家跟我一起读读这首诗歌吧。(课件出示《开船送瘟诀歌》)

出示《开船送瘟诀歌(吹牛角)》:牛角声声震天响,押送瘟殃开了船。一船划往五岳过,五岳立即让一边。一船划往茅山过,收起野鬼上龙船。一船划往洞庭过,团鳖蟹虾收上船。一船划往云中过,风雪冰雹瘟殃尽上船。所有的瘟殃都收尽,一船开往海龙王。我把殃灾倒下海,从此四季保平安。

学生3:我还知道更古老的传说呢?——说端午是“龙神的节日”。(生讲述故事) 说端午节是“龙神的节日”的说法,比“屈原投江”之说,——不知早多少年呢!粽子本是给汨罗江里的蛟龙吃的,蛟龙很凶恶。但是如果我们是龙的后代,“虎毒不食子”,再凶恶的东西也不至于残杀自己的骨肉,所以据说早期的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儿子,他们断发纹身,打扮得像龙子。每当端午,就举行图腾祭。现在的赛龙舟、舞龙等活动就是当年图腾祭的形式之一。

4.师小结:端午节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柯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湖南省汨罗市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课件看录像《我们这样过端午》)

5. 每个地方由于过端午的习俗不同,所以端午又有很多的别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快乐对对碰”,看看你能找到几个端午的别名。请同学上来先读出别名再用鼠标点击。

(课件  快乐对对碰)

端阳节、团圆节、端五节、拜月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登高节、天中节、地腊、寒食节、诗人节、龙日。

三、走进其他民风民俗

过渡:光一个端午就蕴藏着如此多的风俗,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其他民风民俗更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接下来让我们去书上汲取我们想知道的知识吧。

1.自学。

师:打开书本,翻到第33面。

2.反馈

师:向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 “打春”图片,并岁图片出示文字:人们用麦秸和纸扎成披红戴绿、头插金花的“春神”,鞭打泥塑的“春牛”,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板书:立春)

评价: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人们播种希望的季节。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立春的习俗也发生了改变,现在我们家乡在立春时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不能吵架、不能理发、不能打碎东西等)

其他省市的同学也来说一说。

师:除了了解了“立春”的习俗,还有什么收获?(生:春节“舞龙灯”)

(板书:舞龙灯)

是啊,舞龙灯的场面可热闹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课件播放视频——舞龙灯)

师:还有吗?(生讲述“守岁”习俗)       (板书:守岁)

评价:守岁之俗既是人们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又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盼之意。

3. 师过渡:看来我们六(3)班同学个个是读书高手,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从教科书中收获了这么多,下面再让柯老师考考你们在课外知识的获取中,是不是会更棒!

请根据图片给出的民风民俗信息,来猜猜这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

出示各个传统节日(课件)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1)春节

(2)元宵

(3)清明

(4)端午

(5)中秋

(6)重阳

四、全课总结

师: 其实,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又有很多种风俗,那除了节庆风俗之外,还有民居饮食方面的风俗,婚丧寿诞方面的风俗等等,在短短一节课中我们无法去穷尽它。我们已经得到的这些风俗知识也只是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五、课外延伸

师:那么你可以用哪些方式去搜集你想要的资料呢?(指名说)

实地调查、上网查阅、阅读书籍、访问家长。(课件出示方法)

师:把你喜欢的搜集资料的方式写在书上第34面上,可以是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也可以是自己现在想到的。

用这些方法去搜集一下资料吧,下节课中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民风民俗大观

端  午        立  春

舞龙灯        守  岁

作文八:《《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3500字

浙教版第七册《品德与社会》(六上)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第一课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杭州市周浦小学 李春鸟     2010.10.23

本课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及丰富的内涵,珍视家乡的民风、民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2、能力:能从多元的民风、民俗文化中领悟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初步激发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3、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

1、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近它,深入它。不仅在于课堂中能了解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能形成一股持续性的探究它的欲望。

2、资料的搜集形式要多样(发动学生去搜集),资料的呈现要有效(删繁就简,要典型)。

课前准备:

分3个大组调查关于春节的:环境布置、年夜饭采办、活动设计

课前游戏1:男女对擂——根据提示猜物品。(选出一个代表到台上,同组同学看了答案后为他作出提示)

鞭炮:(例:1、通常是过年放的2、声音很响的3、喜庆)

粽子:(例:1、通常端午吃的2、纪念屈原的3、用一种叶子包裹的) 汤圆:(例:1、通常元宵节吃的2、圆圆的3、用面粉做的)

月饼:(例:1、中秋节吃的2、圆圆的3、甜甜的)

师小结:看来呀,不同的节日,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出示课题)

一、 话说“春节”。

(一)读诗猜节日(导课):

投影《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配以歌曲:《恭喜恭喜》)

1、看屏幕,猜猜诗中讲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据答投影:春节)

过渡: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借助录像,回忆一下春节前后人们都在干些什么呢?(看到什么就请大声说出来)

(二)看录象(温故)

过渡:眼睛一眨,春节又要到了。根据事先的设计,今年让我们自己来一回小鬼当家过大年。请在2分钟内准备好回报!

(三)按三板块小组汇报(探究与知新)

方式:一是汇报(时间1分钟),二是接受现场提问,三是提问同学。老师适当组织引导。

1、环境布置知多少?(以下为几个预设点。)

该组以接受提问为主。师:关于环境布置你有什么需要请教这个小组的?

1)贴“福”要倒过来。

2)贴春联:“鸡携竹叶去,犬踏梅花来”。怎么读?一起读一读。是怎么知道上联和下联的?(——今年是虎年明年是兔年。)有多少同学知道“十二生肖”?一起说说: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要是有生提出少横批,则供选择:1)六畜兴旺2)辞旧迎新3)竹报平安)

3)挂中国结。寓意:“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 音,“吉” 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

4)张挂红灯笼、窗花、年画等。你关注过它们的颜色吗?(红色!)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红色?(热血奔腾、火样的热情、吉祥喜庆)

5)掸尘。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这之前我们还该掸尘。(“尘”同“陈”,除尘布新,将晦气扫出去!)

6)师:看得见的环境是布置好了,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环境呢!(指指嘴巴)特别是奶奶和外婆会关照我们说——(说的话要吉利)

2、饭桌上的学问知多少?

该组以提问别人为主。

1)年夜饭的名字特好听。(拟:双修日我们来到花中城大酒店,通过采访我们对于置办年夜饭有了一定的经验。年夜饭呀,不仅要好吃,还要吃得有意思。首先,我们发现年夜饭的名字特别好听——“团圆贺春宴”、“合家欢乐宴”、“欢天喜地宴”、“金玉满堂宴”、“年年有余宴”等等。)

2)菜名更好听。 比如:花样年华、千秋百代、事事如意、万家欢乐。

3)现在出2道智力题考考大家——

A、看图(鱼):你给这道菜取个好听的名字?(年年有余)

B、连线:你能将菜和它的名字对上号吗?

千   竹报平安

春   千秋百代

鸡丹凤报喜

勤劳致富

芹事事如意

师点评:这些日常的菜为什么要取一个如此好听的名字?(板书:美好的心愿)

4)过渡:中国人呀,凡事图个吉利,在吃上也不例外。请看这些食俗的含义——(投影: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甘蔗(节节甜)„„)

5)师:(出示锦鲤年糕)猜猜这是什么做的?——年糕年糕年年高!是啊,无非是想讨个吉利的口采。这样的食俗你还知道哪些?

6)要是亲人在除夕夜真的赶不回家怎么办?(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

师:是啊,无论相隔多远,就算在异国他乡,无论工作有多忙,哪怕是国家领导,除夕之夜,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这种民俗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骨髓里了,所以,无论你走到哪,叶落归根的思想,让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中国人!

3、春节活动知多少?

1)春节活动:→掸尘→办年货→吃团圆饭→分压岁钱→放鞭炮→守岁→拜年

2)祝福语:在春节大家会面都要说一些吉祥的话,针对不同的对象说不同

的祝福语。(对爷爷奶奶?对叔叔阿姨?对做生意的亲戚朋友?对读书的兄弟姐妹?)

3)放“爆竹”的由来

师:现在放鞭炮还是为了赶走“年”吗?(燃放爆竹意味着除旧迎新,为我们增添了节日的热闹、喜庆气氛。)

4)压岁钱来历

你相信这传说么?当然不信。压岁钱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份份美好的祝福!

(四)教师总结:从“过春节”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习俗。像这些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打投影)

除了春节,我们还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许多民风民俗。让我们继续领略大观园里的风光。

二、话说“端午”

1、读诗猜节日(端午节)。(看“赛龙舟”录象,猜节日。)

2、虚拟“网上购物”。

端午节到了,你将会采购哪些物品?为什么?出示:粽子、香袋、中

国节、中国节、菖蒲草、红灯笼、艾叶、雄黄酒„„(八选六)

3、文本学习:你从文中找到出典了吗?

4、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说)学生讲述“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5、师:如果说,春节表达的是——团圆、喜庆、美好的祝愿,那么,端午又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愿呢?(板书:永远的纪念)

三、其他传统节日。

师: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大观园”里继续前行——

1、读诗说节日:见P29(重阳节„„)

投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

师: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是?(登高——关注健康,体育节?)(又叫老人节——敬老!)

投影《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扫墓——祭祖)

2、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的主要习俗是?

投影,简单交流:元宵节(吃汤圆,赏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四、其他民风民俗(关注学生是怎么得到这些习俗的,予以表扬!)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师: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只要我们去挖掘这块宝藏,相信我们必有重大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从中点播对其中含义的理解。

小结:是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先说吃的——从“东坡肉”,我们吃出了对苏东坡的敬仰;从“葱包桧儿”,我们吃出了对奸丞秦桧夫妇的憎恨!那份爱恨情仇,就是我们淳朴的民风!再看穿的——名演员成龙,名导演张艺谋,他们从无名走向有名,从国内走向国外,可以有一点是不变的——穿中装,不正是在向世人宣告,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当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深深的祝福包围着,被浓浓的民风民俗滋养着。所以,我们无论走到异国他乡,身上总是烙着这山这水这方乡土人情所留给你的独特气质。

五、调查、总结:

调查(出示粽子):奶奶外婆会裹粽子吗?妈妈会裹粽子吗?你呢?(板书数据)师点评:有点遗憾哦!

中国,有着璀璨文明、悠远历史、深厚文化底蕴(投影: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化不掉的根)。要让这“根”深深扎在我们心底,我们要去了解它啊,更要身体力行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作出这样的承诺吗?

——能!(音乐响起:舞龙舞狮+春节序曲或+《中国功夫》)

板书:

美好的心愿

永远的纪念

作文九:《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800字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作文十:《《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3500字

浙教版第七册《品德与社会》(六上)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第一课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杭州市周浦小学 李春鸟     2010.10.23

本课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及丰富的内涵,珍视家乡的民风、民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2、能力:能从多元的民风、民俗文化中领悟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初步激发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3、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

1、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近它,深入它。不仅在于课堂中能了解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能形成一股持续性的探究它的欲望。

2、资料的搜集形式要多样(发动学生去搜集),资料的呈现要有效(删繁就简,要典型)。

课前准备:

分3个大组调查关于春节的:环境布置、年夜饭采办、活动设计

课前游戏1:男女对擂——根据提示猜物品。(选出一个代表到台上,同组同学看了答案后为他作出提示)

鞭炮:(例:1、通常是过年放的2、声音很响的3、喜庆)

粽子:(例:1、通常端午吃的2、纪念屈原的3、用一种叶子包裹的) 汤圆:(例:1、通常元宵节吃的2、圆圆的3、用面粉做的)

月饼:(例:1、中秋节吃的2、圆圆的3、甜甜的)

师小结:看来呀,不同的节日,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出示课题)

一、 话说“春节”。

(一)读诗猜节日(导课):

投影《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配以歌曲:《恭喜恭喜》)

1、看屏幕,猜猜诗中讲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据答投影:春节)

过渡: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借助录像,回忆一下春节前后人们都在干些什么呢?(看到什么就请大声说出来)

(二)看录象(温故)

过渡:眼睛一眨,春节又要到了。根据事先的设计,今年让我们自己来一回小鬼当家过大年。请在2分钟内准备好回报!

(三)按三板块小组汇报(探究与知新)

方式:一是汇报(时间1分钟),二是接受现场提问,三是提问同学。老师适当组织引导。

1、环境布置知多少?(以下为几个预设点。)

该组以接受提问为主。师:关于环境布置你有什么需要请教这个小组的?

1)贴“福”要倒过来。

2)贴春联:“鸡携竹叶去,犬踏梅花来”。怎么读?一起读一读。是怎么知道上联和下联的?(——今年是虎年明年是兔年。)有多少同学知道“十二生肖”?一起说说: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要是有生提出少横批,则供选择:1)六畜兴旺2)辞旧迎新3)竹报平安)

3)挂中国结。寓意:“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 音,“吉” 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

4)张挂红灯笼、窗花、年画等。你关注过它们的颜色吗?(红色!)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红色?(热血奔腾、火样的热情、吉祥喜庆)

5)掸尘。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这之前我们还该掸尘。(“尘”同“陈”,除尘布新,将晦气扫出去!)

6)师:看得见的环境是布置好了,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环境呢!(指指嘴巴)特别是奶奶和外婆会关照我们说——(说的话要吉利)

2、饭桌上的学问知多少?

该组以提问别人为主。

1)年夜饭的名字特好听。(拟:双修日我们来到花中城大酒店,通过采访我们对于置办年夜饭有了一定的经验。年夜饭呀,不仅要好吃,还要吃得有意思。首先,我们发现年夜饭的名字特别好听——“团圆贺春宴”、“合家欢乐宴”、“欢天喜地宴”、“金玉满堂宴”、“年年有余宴”等等。)

2)菜名更好听。 比如:花样年华、千秋百代、事事如意、万家欢乐。

3)现在出2道智力题考考大家——

A、看图(鱼):你给这道菜取个好听的名字?(年年有余)

B、连线:你能将菜和它的名字对上号吗?

千   竹报平安

春   千秋百代

鸡丹凤报喜

勤劳致富

芹事事如意

师点评:这些日常的菜为什么要取一个如此好听的名字?(板书:美好的心愿)

4)过渡:中国人呀,凡事图个吉利,在吃上也不例外。请看这些食俗的含义——(投影: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甘蔗(节节甜)„„)

5)师:(出示锦鲤年糕)猜猜这是什么做的?——年糕年糕年年高!是啊,无非是想讨个吉利的口采。这样的食俗你还知道哪些?

6)要是亲人在除夕夜真的赶不回家怎么办?(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

师:是啊,无论相隔多远,就算在异国他乡,无论工作有多忙,哪怕是国家领导,除夕之夜,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这种民俗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骨髓里了,所以,无论你走到哪,叶落归根的思想,让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中国人!

3、春节活动知多少?

1)春节活动:→掸尘→办年货→吃团圆饭→分压岁钱→放鞭炮→守岁→拜年

2)祝福语:在春节大家会面都要说一些吉祥的话,针对不同的对象说不同

的祝福语。(对爷爷奶奶?对叔叔阿姨?对做生意的亲戚朋友?对读书的兄弟姐妹?)

3)放“爆竹”的由来

师:现在放鞭炮还是为了赶走“年”吗?(燃放爆竹意味着除旧迎新,为我们增添了节日的热闹、喜庆气氛。)

4)压岁钱来历

你相信这传说么?当然不信。压岁钱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份份美好的祝福!

(四)教师总结:从“过春节”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习俗。像这些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打投影)

除了春节,我们还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许多民风民俗。让我们继续领略大观园里的风光。

二、话说“端午”

1、读诗猜节日(端午节)。(看“赛龙舟”录象,猜节日。)

2、虚拟“网上购物”。

端午节到了,你将会采购哪些物品?为什么?出示:粽子、香袋、中

国结 、菖蒲草、红灯笼、艾叶、雄黄酒、包子„„(八选六)

3、文本学习:你从文中找到出典故了吗?

4、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说)学生讲述“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5、师:如果说,春节表达的是——团圆、喜庆、美好的祝愿,那么,端午又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愿呢?(板书:永远的纪念)

三、其他传统节日。

师: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大观园”里继续前行——

1、读诗说节日:见P29(重阳节„„)

投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

师: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是?(登高——关注健康,体育节?)(又叫老人节——敬老!)

投影《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扫墓——祭祖)

2、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的主要习俗是?

投影,简单交流:元宵节(吃汤圆,赏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四、其他民风民俗(关注学生是怎么得到这些习俗的,予以表扬!)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师: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只要我们去挖掘这块宝藏,相信我们必有重大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从中点播对其中含义的理解。

小结:是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先说吃的——从“东坡肉”,我们吃出了对苏东坡的敬仰;从“葱包桧儿”,我们吃出了对奸丞秦桧夫妇的憎恨!那份爱恨情仇,就是我们淳朴的民风!再看穿的——名演员成龙,名导演张艺谋,他们从无名走向有名,从国内走向国外,可以有一点是不变的——穿中装,不正是在向世人宣告,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当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深深的祝福包围着,被浓浓的民风民俗滋养着。所以,我们无论走到异国他乡,身上总是烙着这山这水这方乡土人情所留给你的独特气质。

五、调查、总结:

调查(出示粽子):奶奶外婆会裹粽子吗?妈妈会裹粽子吗?你呢?(板书数据)师点评:有点遗憾哦!

中国,有着璀璨文明、悠远历史、深厚文化底蕴(投影: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化不掉的根)。要让这“根”深深扎在我们心底,我们要去了解它啊,更要身体力行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作出这样的承诺吗?

——能!(音乐响起:舞龙舞狮+春节序曲或+《中国功夫》)

板书:

美好的心愿

永远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