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艺术 > 《关于中日的饮食文化》2400字 中日饮食文化

《关于中日的饮食文化》2400字 中日饮食文化

时间:2019-11-05 09:28:0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中日的饮食文化》2400字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2月

关于中日的饮食文化

马瑞崎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饮食文化的历史与历史一样悠久。同属于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很多相同点,也存在不同之处。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因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宗教思想的不同,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中日两国的食材、烹饪方法、用餐工具和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对比,体现出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

关键字:中国料理  日本料理  对比 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2—0249—01 1、中日飲食観の違い。

飲食観とは人が飲食行為に対する見方であり、見方に対する評価でもある。これには当然食物,飲料,器,及び調理法に対するものも含まれている。かつて人類がまだ採集,狩猟,漁労の時代、食べ物を見つけ出すことが非常に困難で、生命維持のために見つけ出し得た物を食べるしかなかった時には、もちろん飲食観など形成することは不可能であった。

人類が労働道具を発明、使用後、生産能力が飛躍的に向上し食べ物に対して余裕が出るようになると、様々な生活経験を長い時間かけ次第に味覚も発達し嗜好に合うものを選ぶようになった。こうして食べ物に対して一種の見方が成立していった。嗜好に合うものを選んで採取し、保存するまでになる。嗜好に合わないものは捨て、見向きさえもしなくなる。人類の初期には特別な飲料があったわけではなく、自然の水と水分の多い果実や野生の瓜類があるだけであった。食べ物と同様に生活の過程において優劣の順位や取捨選択をしている間に、ある種の飲食観が形成されてきた。人類のこの様な飲料や食物に対する評価が飲食観の形成につながるのである。これらからもわかるように飲食がまだ豊富でない時代においては日本も中国も当然大同小異である。

2、風土が醸し出す日中の料理系統。

日本は中国から多くの文化を受け容れているにもかかわらず、煎(少量の油でじっくりあげる)、炒(油でいためる),烹(油でいためた後調味料を入れて煮る)、炸,調(調味料を配合する)といった調理法と温かい料理が日本に定着しなかった。なぜ日本は生ものとあっさりした冷たい食物を定着し発展させたのか?このことは今だ徹底的に解明されていない謎である。私が徹底的に解明できないといったのは、色々な理由があるが、ともかくこのことについてはっきりした説明がないことと、資料が少ない所以である。今回わたしは敢えて試みてみようと思う。あたかも石で玉を壊すような大胆さを許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なんらかを解明しようと努力してみる。

私は日本と中国の菜系が全く違う主な理由は風土によるものだと思う。勿論,中国にも海、島、湖、あるが、大陸が主な部分を占めている、そのため生ものを食べる環境ではない。古代中国人は長い期間生魚,スシの類のものを食べていたが今日まで続かず,当然発展もしなかった。新鮮なものを食べられる自然環境ではないから。川、湖、海から獲れた魚介類は内陸地域に住む多くの人々にも食べられるように魚介類を乾燥して運ぶことが唯一の方法だった。しかしこれによって鮮度はかなりおちる。鮮度を保ちかつ美味しく感じさせるためには

249

色々な香辛料と調味料を加え複雑な加工作業と時間を費やすことによって初めて味覚と鮮度を保持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この様にして多種多様な香辛料による調合法や、調理法(煎、炒、烹、炸)などの調理技術が生まれたのである。中国菜系の主流を分析すると油の使用が大部分を占めている素材を洗う、適度な大きさに切るなどして下処理をして油に通し、さくさくと美味しく、香りよくさせて人々の味覚を濃厚で複雑な味で満足させる。これが中国大陸菜系の主な特徴である。

日本は海に囲まれ四千以上の島々から成り立つ。気候は温暖で四季がはっきりしていて、自然環境にも恵まれている。その条件の下で独自の海洋性菜系を発展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た。これを受け容れることは大陸菜系を受け容れることよりも、自然である。存在決定の意識は菜系の発展においでも例外ではない、つまり、風土が菜系を醸したのである。日本が海洋性菜系であると考えられるもう一つの原因は、日本が島国の上に資源が乏しいことである。また隣接する国がないために自然環境による危機感の意識が強く、常に何かの天災による滅亡を危惧している。「油断大敵」という四字熟語を見てわかるように、油がなくなることは敵に臨むことにつながる中国のように食事毎に油を大量に使うことはできない。常に節油し、できる限り油を使わず料理をつくり生活を営んできた。長い間これが習慣になり、平淡で新鮮な味が日本菜系の主流となっていった。日本料理は味よりも形を重視するため日本料理は目で食べる料理とも言われている。これも風土によるものである。日本は人口が多く面積が狭い。自然を重視し生活の一部に取り入れることは日本人古来の伝統であるために、膳の料理の中でもそれが如実に表現されている。これはまた、人々の生活を潤す役目も担っている。

一方中国では、広大な面積を持つため、例え一部分失ってもどうにか生き延びられると思うためか。自然の保護や破壊についての危機意識が薄い。異民族の侵略を防御するために万里長城を修築し、人類に偉大なる建築物を遺したが、反面多くの自然景観を壊し原始森林を伐採した。人々の味覚を満足させるために、野生動物の保護もしなかった。健康と長寿によいとされるあらゆるものを中国人は食した。この風土が中国今日の独特な菜系を作り上げたのである。それも大陸の性質を十分備えたものである。

今日、中国人の自然環境の意識が高まり、心地よい生活を維持するためには自然界を保護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れにより制限された味を忘れられない人々は人工で飼育し、中華の味を継承させたのである。

作文二:《来自星星的你关于饮食文化的分析》800字

跟着星星而火的五大美食:1.下雪吃炸鸡:受这部剧的影响,在接连的雪天,炸鸡店的生意被带火了。一到下雪天,在肯德基订鸡翅、鸡块的就特别多,顾客大部分是年轻女孩。2.CJfoodWorld已落户北京剧中刘世美只要出现在拍片现场手里必捧的小物件,而且还是CJfood的新品布丁——Petitzel sweet budding!现在,该品牌引起广大网友关注,新店确定落户北京!3.摩卡咖啡红遍微博:《星星》里有场戏,女主角千颂伊拿着咖啡杯贴着脸玩自拍,并配上文字:疲惫的一天,一杯甜甜的摩卡最棒了……”这个桥段让国内包括影星在内的“脑残粉”纷纷效仿,在微博微信    上晒出自己与摩卡咖啡的合照,于是,摩卡咖啡也跟着火了一把。4.大家爱吃乌冬面:《星星》的女主角千颂伊在遭到封杀后,每天的头等大事就变成了“午餐晚餐吃什么”?其中有一集女神就想到了小锅乌冬面。乌冬面被网友极力推崇,也跟着火了一把。5.必须是泡菜:韩国泡菜的种类和美味的丰富,绝对超出了一般的外国人和没有到过韩国的人的想象,泡菜的种类不下上千种,剧中千颂伊送给叫兽一盒泡菜已经算是很低调的了。因为该剧而吃泡菜的姑娘也是很多的。韩剧美食营销理念给中国的启示:纵观所有韩剧,都能发现一个套路,韩剧无论题材如何千变万化,但是唯有一点不变,美食总是从生活细节中向观众传递而来。韩剧从来不吝惜于给一个韩剧大婶制作泡菜的镜头,而且还能把她拍得仿佛在完成一件工艺品。更让人惊奇的是,每一个韩国演员在吃食物时,就像在拍美食广告,你能从他们的表情里发现一个信息,这个食物看起来真好吃。中国的电视剧更注重情节发展,为了不断吸引观众加入了许多特效或者卖点,制作人不会将之做成一个发扬中华美食文化的电视剧,所以在细节上考虑得太少。因此,我们看完韩剧,记住了很多细节,各种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都是纯粹自然的韩国文化。但是看完中国电视剧,也就是看完一个剧情而已。所以,中国电视剧延伸出来的商业价值才会如此微弱,这也是中国电视剧应该深思的地方。

作文三:《关于韩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变化研究》3900字

关于韩 国饮食文化 的特点 与变化研究 ◆刘红伟  李  丹【 摘要 】 随着我 国国际贸易的逐 渐加 强 , 我 国和韩 国之 间的合 作也  日益加 深, 加之各 类韩剧 的 引进 , 使 得一 阵 阵“ 韩 流” 席 卷着 中国   大地 。韩 国作 为东亚国家, 其历史文化也比较悠久 , 其 中尤以韩 国   的饮 食文化被 大众所津津 乐道 , 成 为 了现代许 多“ 吃货 ” 追逐的 目   标。韩 国的饮食 文化主要来 源于原朝 鲜 国, 在 原朝 鲜 国分 裂之前  就 已经产生 , 其 受我 国饮 食文化 影响也 比较深 。本 文即是 对韩 国   饮食文化的特点进行 了分析 , 并简要论述 了其 变化历 史, 以期能 为 相 关 工 作 提供 参 考 。  臧 志富 1 1 8 0 0 0 )  ( 辽东学院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 , 辽宁 丹东如今在韩 国, 泡菜已经不仅仅 是一 道餐 桌美食 , 更加是一种 人  文情怀 。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 , 高官还是平 民 , 泡菜都成为每一 个  人菜桌上 的必备菜 品。如果 你漫步 于韩 国的大街之 上 , 随处可 见  贩售盒装或袋装 的泡 菜摊位 和店铺 。到各 大餐馆 中去吃饭 , 除了  正餐 以外 , 全都 是一模 一样 的泡菜菜单 , 当你点餐 完毕 , 首先端 上  来 的也一定是一碟碟 泡菜 。在韩 国 , 人们 一般利 用洋 葱 、 蒜、 红 辣  椒、 鱼贝浆 以及盐来腌制泡 菜 , 泡 菜种类 主要包括 白菜 、 黄瓜 以及 萝 卜 等。  【 关键词 】 韩国 饮食 文化 ; 特点 ; 变化 饮食 文 化 指 的 是 一 个 国 家 在 饮 食 方 面 的 历 史 、 特色 、 习 惯 以及   内涵的统称 , 其代表着一个 国家本 身文化 的特点 , 具有较为强烈 的  地域特色 , 能够充分 反映一个 国家或 一个地 区的人文 特色 。韩 国  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 文化 , 泡菜 、 冷 面、 大酱等俨 然 已经成 为  了 韩 国 的标 志 。   韩国饮食 文化的特点  韩 国的历史可 以追溯 到我 国商 末周初 的时期 , 在漫 长的历 史  演变过程 中, 韩 国逐渐形成 了 自己丰富多样 的饮食 文化。其 中最  为 明显 的饮 食 特 点 就 是 “ 辣” 和“ 少油 ” , 这 一 点 也 和 中 国某 些 地 区  的饮 食 特 点 相 似 , 因此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喜爱。   与我 国多样 的饮食文化相 比 , 韩 国的饮食更加偏 向于清淡 , 他  们很少在食物 中加入 油和味精 , 配菜上也是 以蔬菜为主 , 烹 调的方  式 以凉拌居 多。韩 国最为有名 的要 数“ 韩 式泡菜 ” , 其 中 以辣 白菜  最 为人津津乐道 , 这道家常小吃也 就成为 了韩 国的 “ 国粹 ” 。在韩  国, 人们往往会在孩子还小时就让食用辣 白菜和其它泡菜 , 这使得  辣 白菜成 为了韩 国人 民的必需 品。韩式烤 肉是一种极具地 方特点  的美食 , 其主要食材取 自高蛋 白、 低胆 固醇 的牛 肉, 这 使得烤 肉更  加健康 , 吃起来也更加美 味, 在不影响 口感的同时使牛肉更 加容易  咀嚼。同时 , 韩 国人 还喜 吃 “ 辣” , 但 与我 国 四川 、 湖南 的麻辣 相  比, 韩 国人 更 加 倾 向 于 “ 冷辣 ” , 并且 没有 “ 麻” 。冷 面 无 疑 是 “ 冷  辣” 最好 的体现 , 韩国人 喜爱冷面 的程度 已经 达到 了极致 , 甚至 于  在冬季也有很多人喜欢吃上一碗冷面。   二、 韩 国 日常饮食种 类  ( 一) 米 饭  与 中国北方饮食特点相 同 , 韩 国 的主食也是 米饭 。韩 国位 于  东北亚地区 , 其气候条件 与我国东北三省及 山东省极 为相 似 , 其 雨  水丰富 , 土地较适合 种水稻 。在 韩 国, 除 了水 稻 以外 , 大麦 、 高粱 、   小米等也被广泛种植 , 韩 国人很喜 欢吃米饭 , 也有将各类米掺杂 到  起的五谷米饭 。另外 , 韩 国人还喜欢将各类蔬 菜加 入到米饭 中 ,   与辣 白菜 、 大酱 等拌 在一 起 , 也就是人们熟知 的“ 韩式拌饭 ” 。   ( 二) 酱  酱在韩 国是最重要 的副食之一 , 其与汤 、 泡菜 同为韩 国餐桌 上  的三大副食 。在韩 国, 一 日三餐都无法 离开各种酱类食 品 , 其 可以  分为大酱 、 辣椒酱 、 烤 肉酱 、 酱 油等 , 其 中尤 以大酱 的风味 最为 独  特, 也最富营养 。在韩 国, 有一 个 著名 的 大酱 生产 基地——淳 昌   郡, 这 里也 被人们称为“ 大酱村 ” , 根据调查 显示 , 全韩 国酱类产 品  中有 三分之一 的份额是来 自于这里 , 同时这里也 是居住着 韩国最  多最长 寿的老人 的地 方。韩 国的大酱 味道闻起来 有一股 臭 味, 其  主要原料包括黄豆 、 大枣 、 干辣椒 、 粗盐以及木炭等 , 与水混 合后放  人酱缸之 中 , 用纱布密封 , 在太 阳下进行 照射发酵 。韩 国人 吃大酱  的方法很 多 , 大酱汤 、 大酱火锅 、 大酱 拌饭 以及大酱 腌 肉等等 。在  热 映韩剧《 大长今 》 中可 以看 出 , 在 古代 朝鲜人 的 眼中 , 大酱 的气  味能够 预示 国家 的气 运 , 可见韩 国人对大酱的喜爱和重视 。   ( 三) 泡 菜 一( 四) 汤 汤 是韩 国 的 三 大 副食 之一 , 也 是 韩 国人 最 喜 欢 的 餐 桌 食 品 , 在  韩 国 日常生 活中 , 就算餐桌上准备 了再多的美食 , 汤也是必不 可少  的, 甚至于 已经到 了无汤 不下饭 的程度 。其 中以大酱 汤 、 狗 肉汤 、   辣 白菜汤等最为我国人民熟知 , 在韩 国人生 日当天 , 与我 国吃长寿  面 的 习俗 不 同 , 需要准备一碗海带汤 , 可见 汤 在 韩 国人 日常 生 活 中  的重要 性。即使 是在 韩国 的新 年 , 人 们也都会 拿 出年 糕汤来 招待  来拜访的亲戚朋友。   ( 五) 烤 肉  韩 国烤 肉的历史可以追溯 到我 国秦 代时期 , 当时的朝鲜 半 岛  居 民多 以放 牧 为 生 , 因此 饲 养 了很 多牛 羊 , 烤 肉也 就 是 在 那 时 兴 盛  起来。与我 国内蒙古的烤 肉不 一样 的是 , 韩 国烤 肉所 选取 的牛 肉 、不能太油腻 , 而且在烤之前需要将其放在调料或 大酱 中腌 制一天 ,   在食用时还需要将蔬菜 叶和烤好 的 肉包在 一起食 用。同 时, 韩 国  人吃烤 肉时也喜欢配上泡菜 , 这样可 以减少牛 肉的油腻感 。另外 ,   韩 国人 在吃烤 肉的时候需要准备 专门 的烤 肉酱 , 这也 是源于他们  对于酱类食 品的喜爱 。  ( 六) 酒 一韩 国人好酒 , 而且喜欢喝烧酒 , 大部分酒 的度数在 1 2 。 左右 , 由   大米酿制而成 。同时韩 国人也喜欢 喝洋酒 , 进 口的和 当地 产 的都  很喜爱 , 还有一部分年龄 比较 大 的人 喜欢 喝中国 的高 粱酒 。在 韩  国, 喝酒也是需要遵守相 当严格 的礼 节。首先 , 在与 长辈 喝酒时 ,   需要侧 过身将酒 喝完 , 在喝完后要为长辈或其他人满酒 , 自己不能  给 自己倒 。 与 中 国边 吃 饭 边 喝 酒 的 习 惯 不 同 的 是 , 韩 国人 喝 酒 就  是 喝酒 , 吃饭就是吃饭 , 很少会在家庭餐桌上看到边喝酒边 吃饭 的  情 况。   三、 韩国饮食文化的变化  韩 国饮食 文化可以追 溯到我 国周朝 时期 , 当时的朝 鲜半 岛居  民多以游牧为生 , 其饮食特点与我 国蒙古族及其相似 , 喜好贮 存不  易变质的食 品 , 如腌 肉、 大酱 、 泡菜等 。这 个习惯一 直延续 到 了现  代, 现代韩 国人依然对泡 菜 、 大 酱等情有 独钟 , 喜欢少 油 、 辣、 凉 的  食品 。而随着我国茶叶的引入 , 韩 国也成为 了世界茶文 化大 国之  现代的韩国已经是一个科 技较为发达 的 国家 , 其饮食 文化 也  在 国际文化 影响下发生 着变化 , 对于西餐 的接 纳使得韩 国人饮食  文 化更 加 丰 富 多 彩 。  一。四、 结 语 韩 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经历 了千年 的演变 , 到如今 已经形成  了极具地 方特色 的饮食 文化和产业链 , 在亚 洲乃至世界 的影响力  都很大 , 成为 了世界 主流饮食文化 中重要组成部分 。  参考文献 :  .  [ 1 ] 贾丽娜. 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J ] .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 学报  2 0 0 9 ( 0 4 )   [ 2 ] 文英 子. 韩国饮食文化[ J ] . 扬州大学烹饪 学报 , 2 0 0 9 ( 0 1 )   [ 3 ] 文美玉. 韩 国传统饮食文化教 育[ J ] . 学之社 , 2 0 0 9 ( 0 3 )   [ 4 ] 王书明.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韩 国饮食 文化 的影 响[ J ] . 科技 信息  2 0 1 1 ( 2 0 )  麟} u u 一2 9 0

作文四:《关于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1》4600字

“舌尖上的宁化”

——福建省宁化县客家饮食文化

学前111 伊丽芳 1106022005

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就像是一个以味觉写成的民系。两千年来客家餐饮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以茶、酒、菜肴、小吃为系列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而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其客家菜更是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宁化县更是在2012年3月份下发《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使得宁化客家小吃正式注册商标,宁化县积极实施,全面推进,该产业发展呈现春风正起、阔步向前的态势。

如今,福建省各地都有宁化客家小吃店,宁化县更是随处可见。宁化客家小吃有望成为继沙县小吃之后福建省又一名牌小吃。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客家人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一、客家菜的形成

宁化客家菜特点是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辣偏咸,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客家汤原料一般是采用滋补保健型的草药与猪骨、或鸡用猛火炖足4小时而成。其汤味浓而色清,清香润喉。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易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客家人出门即爬山,生活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份以补充消耗的热能和水分,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喜用“三鸟”,即鸡、鸭、鹅。口味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及居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客家人艰苦朴实,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豆腐干等耐吃易留存的食物,肉食也有香肠、牛肉干甚至老鼠干等。家居可佐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色。

二、宁化客家饮食的代表作

客家有好菜。作为客家祖地,宁化的客家美食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仅客家风味的小吃就有100多种。其代表作有:烧卖、兜汤、松丸子、老鼠干、豆腐干、擂茶、生鱼片、米包子、韭菜包、大卷、伊面、煎包、红枣米仁汤勺子粉干、蛋皮、黄粿、粉条子、卤味、豆腐干、老鼠干、三蒸汤等。其中有十种小吃被誉为“福建名小吃”。而且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还有多家媒体也到宁化拍摄宣传客家小吃。

在客家饮食文化中除了菜肴以外,河龙贡米、茶和酒也极有特色、独具风骚。

客家有好饭。宁化河龙贡米,系指福建省宁化县河龙乡及周边地区生产的大米,因原产于河龙乡而得名,以粒细体长、形状似梭、色泽洁白、透明有润泽、饭软而不粘、凉饭不返生、米饭有清香味、营养丰富扬名四海,被誉为“米中珍品”。为宋代皇家贡米,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化县系闽江、汀江、赣江“三江”之源,具有良好的农业原生态环境,稻米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河龙贡米的优良品质。“擂茶”在客家族群中是代代传承的茶点之一。 客家有好茶——擂茶。“擂”为研磨之意,它最早为“三生茶”,以生茶、生姜、生米研磨成糊状至粉状,加入盐(或糖),开水冲泡即可。茶叶是摘取老茶树叶或淮山叶,经洗净、焖煮、发酵,而后晒干储藏备用。加用药草也随季节气候不同而变换。春夏湿热,常用新鲜的嫩艾、薄荷叶、紫苏叶、天胡荽、焊菜、香草、积雪草、田螺菜等;秋天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等;冬季寒冷,便用竹椒(鱼椒子)、胡椒或山鸡椒、桂皮或肉桂子。先将茶叶及适量油

盐和药草放入陶制的擂钵内,然后坐着用左手肘或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握"擂持"频频擂转、舂捣。当擂至细烂如泥时,就用一把竹制的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一个黑褐色的铜壶,用刚汲取的清冽山泉水煮沸(或直接冲入沸水)。再撒上些许切碎的香葱,这时一钵热腾腾、香喷喷的擂茶就呈现在你面前。那带有一股山野气息的茶香扑鼻而来,使人口内生津,胃口大开。端上一碗细细地品,慢慢地嚼,别有一番滋味从舌尖沁入心脾。款待客人的"擂茶",另加配料,分为荤素两种。如招待吃素的人饮用,加花生米、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的,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丝、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此外,客家人的竹壳也极负盛名,它是将红茶放入竹壳茶容器中。一年后,再取出冲泡,茶水中既有茶叶的香味,也有竹子的清香。

当年,红军在此出发时,也最喜爱喝客家的擂茶。勤劳淳朴的客家人也为擂茶编了活泼有趣童谣《啊嘛叽噶》。

宁化除了最有名的擂茶,还有清茶、米茶等也别有韵味。

客家有好酒。客家酒酿有米酒和烧酒。是客家人人常喝的一种酒是用糯米和黄豆酿成,从一个粗陋的大缸中舀起来,用优雅的瓷壶盛起,还贴上红纸喜庆,很甜,一点也不像广东本地的米酒,跟客家菜的咸腻倒是十分相宜。到了年近之时,家家户户酿酒成了置办年货的必要程序之一。客人来时主人必定会拿出自家酿的酒招待客人,以表欢迎。如果有幸碰上了他们这最独特热闹的风俗——“添丁酒”那是更妙的事了。添丁酒顾名思义,就是当地人不管哪家有结婚生子添丁的喜事时会举办的酒会。这个时候家家都拿出一大壶自家酿的香甜水酒到宗祠里,没酿酒的也会带很多吃食来。大壶装酒大碗喝酒、大家互相敬酒祝贺、嬉笑玩爽,格外热闹!同姓氏的人们齐聚宗祠里,在祖宗牌位前尽情庆贺添丁,祖宗们看了后代们不断繁衍幸福当然也会高兴的。那酒啊真是香甜纯正啊,这是劳动人民自己种的大米酿出来的好酒啊。

三.宁化客家菜肴主要代表作的制作方法

(一)韭菜包(米包子)

韭菜包是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做法是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断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腊肉、香茹、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入笼蒸熟,后装盘,趁热即食。它集山珍美味、营养丰富、清香扑鼻于一身,味鲜皮滑,令人食而不厌、一食难忘。不仅当地群众喜爱,更受海内外客家后裔的青睐,是台湾返乡同胞探亲时必点的菜谱之一。

善良淳朴的客家人甚爱韭菜,红军长征在此出发之时,当地人们还用韭菜编了一首动听的歌谣:“韭菜开花一竿子心哪,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那。” 闽西八大干之老鼠干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提到老鼠大家不免胆战心惊,更别说吃了。但是宁化的老鼠干可是真的能吃,它可不是过街老鼠。而是街上人们争抢买卖供不应求的名菜肴。宁化老鼠干不但卫生,而且吃起来可口,营养价值还极高。毕竟是老鼠,其制作方法更为严格谨慎。

鼠是田鼠、山鼠,捕捉时令在秋收后,特肥。选择大自然少食农药的田鼠或山鼠而不选肮脏的家鼠。首先是去毛去皮,把捕获的老鼠或架于锅内热水蒸,或放入炽热柴灰里焙,只要火候掌握告诫,便可把鼠毛拔得一干二净。其次是剖腹去其肠肚,用水洗干净。最后用谷壳或米糠熏烤,待烤成酱黄色即可。

田鼠干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尤有补肾之功,对尿频或小孩尿床症具有显著疗效,故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豆腐菜之松丸子

豆腐是中国的特产,更是闽西客家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肴,真可称为“豆腐王国”。客家人长期创造了一整套制作独特的豆腐菜肴。

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轻轻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黄色,捞起沥干备用。待春节期间,有客来访时,作为整个酒席的最后一道菜,献给亲友,祝愿他们在新一年里事事如意,轻轻松松。一个松丸子竟有这么好的寓意,可看出客家人是多么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啊!

生鱼片

选3-4斤重的活草鱼一尾,投入鱼橱中任水漂流,俗称抖鱼。用时迅速去鳞、皮、内脏,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片,洒麻油,再蘸酱油、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口,为下酒名菜。武侠小说里说:“天下武功,为快不败。”宁化生鱼片技艺的特点就在于快。快的目的就是保持活鱼的鲜美。慢了,久了,鱼片就老了。鱼片生吃,就是为了入口那一刻的鲜。 伊府面

在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福建宁化人伊秉绶曾任扬州府和惠州府官职,他对饮食颇有讲究。每在吃夜宵时,因家厨系客家人,故常用鸡蛋和面制成面条,先用沸水煮过,再用油炸熟,后加鸡汤配以香菜等作料合烹而成,面细色黄,清鲜滑爽。伊知府不仅自己每日吃夜宵时享用,还常以此面招待客人,每每食后,客人都要赞赏一番。此面制食法后被传出,人称其为"伊府面"。样子像方便面,因此伊秉绶还堪称是方便面的鼻祖。

(六)烧卖

烧卖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它不像其他地区用面粉和糯米做的烧卖。客家烧卖的制法是:把芋子煮烂,剥皮,捣成糊状,拌入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笋、香茹、瘦肉丁、萝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种,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香、滑、鲜的美味。

三蒸汤

三蒸汤即茶菇鸭骨汤、红菇猪排汤、黄豆小肠汤。

茶菇鸭骨汤:以茶树菇和鸭骨为主料,盛入紫砂鉢或精瓷钵清蒸,加以调料。清甜爽口、经济实惠。福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丘陵山地广泛分布,非常适合真菌类生长,山珍众多,一到菇生长之时,许多客家老少都背着一个大竹筐,共邀上山采蘑菇,可真是一番热闹的气象。 红菇猪排汤:以优质红菇(极为珍贵)和新鲜猪排清蒸后,清香爽口,并且有补血、祛湿、补钙、强身之效。

黄豆小肠汤:把优质熟黄豆放入新鲜小肠中清蒸,具有营养丰富、泻火明目功效。

(八)大卷

分蒸、炒大卷两种,均以精地瓜粉、豆腐为主料。先把鲜瘦猪肉、香菇、笋、虾等配料洗净切碎,一起放入油锅中加入精盐等调料至半熟。用盆盛起,便成了馅料。然后加入豆腐搅拌,再加入地瓜粉,用手搅匀成糊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硬。而后分蒸或炒两种烹调方式制作,然后抹上熟油或麻油,撒些葱花就可装盘食用。具有浓香爽口的独特风味。

四.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

客家餐饮“原汁原味,可口可心”。原汁原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究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其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河源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炖等方法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的过浓的作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所谓可心可口,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原料选用具有特色性。“三干”、豆腐、猪肉是客家菜最喜欢的“老三篇”,这与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有关。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和豆制品可以充饥;再者,从历史上来看,客家人长期粮食

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也是一天至少吃一餐粥,所以荤食和豆制品正好给予其互补性。客家人的酿豆腐就是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便使用了地道的北方豆腐略煎一下,外表带着娇嫩的鹅黄,里面酿了肉末,很像是豆腐饺子如韭菜包。而客家的蛋饺腐春包则干脆用鸡蛋皮来包饺子了。

客家饮食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从客家的擂茶来看,配料的选用注重了驱寒去湿的功效;客家黄酒性温酒精度小,饮用时还要加热,主要起到活血、去湿、暖胃的功能。客家的五指毛桃汤具有去湿消炎功效,鸡骨草的功效主要是清肝明目,对乙肝有的一定抑制功能。客家汤之所以采用猛火炖,而不采用煲的方法,除了其味浓色清之外,更在于减少营养的蒸发。上汤肉丸采用新鲜的精瘦肉,打制成肉泥时还要加入冰块,而防止了加工过程肉品的生温,所以使肉丸口感爽滑、富有弹性。客家的餐与饮搭配合理,自成体系。

作文五:《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英文资料》8200字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英文资料 I.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politenes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an be found in many aspects of daily munication,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nd parting,pliments, apologies, thanks, etc. In the following, we will look at some cultural differen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1.Greeting and Parting

When people meet acquaintances or friends, people usually greet each other

. The purpose of greeting is to establish or maintain social contact. So formulaic expressions are often used, but such formulaic expressions often causes conflict because of the gr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n English, people often employ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to greet each other “Good

morning/evening/afternoon. “Fine day, isn’t it? ”How is everything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re have you

been?”etc. Westerners treat them as real question. While in Chinese, we always say “你吃了吗?”“你上哪里去?”“你干什么去?”to show our consideration. Parting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steps. Before the final prating, there is usual a leave-taking.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have

diverse ways to deal with leave-takings. Firstly, in English society, during the closing phase of an encounter, from ”I” perspective, reasons for terminating the encounter are presented in mitigatory ments. Typical 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expressions of apology,

such as “I” am afraid I must be off, I have to relieve the baby-sitter” etc.  Western people believe that to be willing to visit and converse with someone is to have respect for him.; to terminate the visiting is not of one’s own free will, but because of some other arrangements, therefore they always try to make their leaving sound reluctant by finding some reasons and apologize for it to make the leaving acceptable for both parties. English speakers often signal several times before leaving. “Well, it’s been nice to see you again. I do enjoy our talk and the lovely dinner, but I must be going soon”.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asking me over. I hope we’ll be able to get together again before long…” Consolidation in a wider range of mon acquaintances also occurs, in expressions such as “Say hello to Jack for me” or “Remember me to John”. In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closing phase of and encounter, usually, from a “you ”perspective, reasons for ending the encounter are set forth in mitigatory expressions. Such expressions include“你挺忙的,我就不多打扰了。”“你一定累了,早点休息吧,我

要告辞了。”, etc. With these words, they may stand up from their seats. Chinese leave-taking is very short and quick. Western people think it so

abrupt that they have not prepare for it. While moving to the door,

Chinese employ expressions of apology like“对不起没,打扰了。”“对不起,占用你不少时间。”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se expressions employed by Chinese guests to show concern for their hosts can only be

appropriate for business visits in the English

environment2..Addressing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people have two kinds of personal names---a surname and

a given name. But the order and the use of these names in the two languages are somewhat different. In Chinese, the surname es first and then the given name. And people like add“小”before their family name. Such as“小王”、“小郑”、“小李”、“小徐”and so on.. While westerners names are written and spoken with the given name first and the family name last. So John Smith's family name is Smith, not John. In a formal setting, address men as "Mister" (abbreviated as "Mr."), married women as "Misses" (abbreviated as "Mrs."), and unmarried women as "Miss" (abbreviated as "Ms."). These days many women prefer to be addressed using

the abbreviations "Ms." or "M.", pronounced "miz". If the person has an M.D. or Ph.D., they will often be addressed as "Doctor" (abbreviated as "Dr."). Faculty are addressed as "Professor" (abbreviated as "Prof.").In an informal situation,westerners will introduce each other by first name, without titles, and occasionally by just the last name. If you are

introduced to somebody by first name, you can address him or her by first name the next time you meet. The only exception would be for someone who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such as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or provost. Unless they tell you otherwise, faculty should be addressed

using their title and last name (e.g., "Professor Smith"). When in doubt, use the formal manner of address, since it is better to err on the side of formality.

It is also appropriate to ask how they prefer to be addressed. Children should always address adults in the formal fashion, using their title and last name.

Another difference is about the form of address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olinguistics, forms of addressing can serve as an ind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in the society. In calling their

superiors or elders, the Chinese are accustomed to the nonreciprocal or asymmetrical addressing, in other words. They use “title +surname” to address their superior or elders rather than call them surnames, while the superior or elders call the addressers their names. The Chinese tend to abide by the polite principle of depreciating oneself and respecting others to show appropriate respects towards the persons being

addressed, otherwise, the addresser may be considered as ill mannered, ill educated or rude. But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have a

tendency to follow the reciprocal or symmetrical addressing. Al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in age and status, they can call the other directly,

namely, their names, even first names except when they call the doctors, not arousing offence between them, but demonstrating the sense of intimacy and the conception of” 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 Chinese people feel unnatural addressing a westerner by his given name, feeling that it indicates too close a relationship, and westerners, on the other hand,

may feel that if a Chinese insists on using his surname, it indicates an unwillingness to be friendly and maintains a gap between them. So the use of forms like” Miss Mary” or “Mr. Smith ” may be a Chinese forms of promise. With Miss Mary, the use of the given name indicates friendliness, but the addition of the title indicates the respect they feel they ought to show. And with Smith, the lack of a title indicates friendliness, but the use of the surname prevents if sounding too intimate. However, both addressing used by the Chinese sound very strange and unfortable to the westerner.

3.Compliments and ResponseTo pliment is to praise the addressee’s virtues, ability, behavior, appearance, clothing, personality and belongs. Appropriate pliments can serve as effective supplementary means in inter-personal municatio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at polar opposites about pliment. An western hostess, if she is plimented

for her cooking skill, is likely to say,” Oh, I am so glad that you liked it. I cook it especially for you.” Not so is a Chinese hostess, who will instead apologize for giving you “Nothing”. They will say“随便作几个菜,不好吃。”If translate this into English“I just made some dishes casually and they are not very tasty. Perhaps the foreigner will think why you invite me to you family and have the untasty food. You aren't respect me.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are more active to praise others and to be praise than Chinese people. For example, the Americans are “straight forwardness”, the Chinese take pride in “modesty”. That modesty has left many a Chinese hungry at an Americans table, for Chinese politeness calls for three refusals before one accepts an offer and the Americans hosts take ”no ” to mean “no ”, whether it is the first, second or third time. Still bigger differences exist in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pliments, i.e., in the response to pliments. Chinese are tend to efface themselves in words or refuse it, although they do feel

fortable about the pliments . So many westerners simply feel puzzled or even upset when their Chinese friends refused their

pliments. The Chinese people are not intending to be modest with the sacrifice of friendship in so doing, but it is rather

due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of modesty. The Chinese people regard modesty as a most valuable virtue, so they seldom agree to the pliment on their own.

作文六:《关于徽州饮食文化的调查报告》5200字

关于徽州饮食文化的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前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饮食方式和习惯。因此,饮食中也蕴涵同时也体现着这个地方、这个人群的特色文化。徽州地区有着自己颇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认识它、研究它、开发它显然是一项有益的工作。因为它同样也是一种资源。

在当今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浪潮中,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也越来越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而徽州这片古老的地方,正具备了这两方面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让人为之可惜的是,古徽州一些名点、名吃有的已经失传,有的还藏在“深闺”未被发掘。这无论是对徽州的文化的传承还是发扬来说都无疑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利用今年暑假两个月的时间,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资料并尽可能的地走访了绩溪等地,对徽州的饮食文化作了一番调查。从而对徽州的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走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发现了当今饮食中所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第二部分:

作品的内容

一、   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和开展此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1、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重视程度

近此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用来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并要求各部门各地区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如《国务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2、调查对象的现状及应该关注的问题

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古徽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徽菜伴随着徽商的崛起与发展,曾在长江流域及东南亚各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漫长的岁月洗涤中,经过历代名厨的辛勤创造、兼收并蓄,如今,它已集中了安徽各地风味特色、名馔佳肴,形成了雅俗共赏、南北偕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之一。但是徽菜中有许多是以烹饪野生动物而闻名的佳肴,这无疑对日益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同时由于徽州自古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特单元,在这样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就是现在还有些地方仍处于贫困与落后之中,从而使民间一些“深闺”美食未被发掘。并且伴随着人民生活步骤的加快,一些工艺复杂的名点、名吃也将面临淘汰甚至是失传的危机。

3、调查对象的价值所在

徽州饮食文化是徽州地区中特色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它融入了古徽州人民的文化理念以及地域文化。徽州饮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是孕育于古徽州大地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民间习俗和社会背景之上的。研究徽州饮食文化,其实就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去洞悉、总观徽州文化的面貌。因为饮食文化就体现了这个地域的文化深蕴。

4、此次调查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A、通过发掘徽州饮食中的文化,使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特色文化的体验。从而促使徵菜更好的发展甚至是步入国际竞争舞台。

B、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徽州的一些名点、名吃有的已经失传,有的还隐藏在民间。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对其进行一些恢复和发掘工作。

C、通过这次调查使徽州饮食中下特色加工烹饪之法能够保存下来,以供学者们的研究和利用。

D、徽州地区具有双向的旅游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希望能通过这次调查,把旅游事业与饮食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之这里旅游经济的发展。

E、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不经历风雨将不能担当起成为栋梁之材的重任。我作为其中的一员,要从身边的事做起、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在这次亲身实践中学会如何历练自己,促使自己更好的全面发展。

二、调查过程简述

1、过程时间(2007-7-5——2007-8-25)

2、过程价段:

A、准备价段(2007-7-5——2007-7-15)

B、第一次摸底调查(2007-7-17——2007-7-31)

C、第二次深入调查及初稿写作(2007-8-3——2007-8-15)

D、核对文献、定稿写作(2007-8-17——2007-8-25)

三、调查所得基本情况

徽州在安徽最南部,位于黄山与齐云山之间,方圆4万平方公里,它包括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如今已经划为江西的婺源。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一府六邑”。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徽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情。徽州菜系的形成与徽州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化背景、民间风俗及社会状况都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徽菜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古徽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而绩溪是徽州古县,其独特的地理面貌、民间风俗、文化背景、社会状况等则是徽州的一个缩影。它与徽菜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菜伴随着徽商的崛起与发展,最终从山旮旯中走向外面的世界。

绩溪地处安徽南部,东部毗邻浙江省,位于黄山与天目山的结合是带。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间谷地面积不大。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概括说法。成年累月居住于崇山峻岭中的绩溪山民,自古就以农林为主要谋生职

业。他们去田间劳作、上山砍樵、采伐、狩猎或探亲访友都要比平原地带的人民耗费更多的体力和汗水。因此,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就理所当然的需要比平原地带的人民更多的盐分作为补充。每年的春夏秋三季,绩溪人为了全年佐餐食用,或者以备冬季无蔬菜,家家都有制酱、腌制蔬菜的习惯。所腌之物也极其丰富,有蔬菜、瓜果、禽兽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腌火腿肉了,徽菜用火腿肉调味是传统,素有“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的美誉。

绩溪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产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并以高山云雾茶名誉内外。而饮茶既能提神也能解渴,尤其是茶叶中所含有的酸性物质具有分解脂肪的功用,所以绩溪人喜爱饮茶。久而久之,绩溪人耐油性也比平原地带的人要强。

绩溪多山林,县民们素有烧制木炭的生产习俗。烧制的木炭除了以备冬天取暖外,

还有用来煨煮菜肴的功用。所以在他们的烹饪中又讲究火功。所谓“木柴旺火快炒”,“木炭文火慢炒”。而这种燃烧的先天条件之优,则形成了徽菜烹饪中“重火功”的特点。

所以,徽菜中“重油”、“重色”、“重火功”特点的形成与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徽州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差较小,雨天比较多,云雾比较重,湿度相对大,春夏秋三季雨热同期、光温互补。正是这种独特的气候孕育了名目繁多的动植物。这是山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为徽菜的取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例如以“三石”——石耳、石鸡、石斑鱼为材料烹饪而成的菜肴达数十种,皆为徽菜中的经典。

徽州古为吴越之地,吴俗相延,民风淳朴,民众喜豪族而居。不仅宗族制度十分严密,而且崇尚神灵。于是,久而久之便开成了时节多、神会多、礼仪多的风俗。这些名目繁多时节有:正月初一的春节、初五的接财神、十三接灶神、十五元宵节等。神会有:花朝会、保安会、赛花台、滚瘟车、拍寒山等。于是,就在这些融祭祀、饮食、娱乐于一炉的民俗活动中,必然要以饮食为重。这样,也便促使了山民们练就了菜肴、面点、糕点等式逻辑食品的烹饪与制作功夫用于时节、神会的仪礼供品与食品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品种繁多。糕点中有:芝麻糖、糖饼、壳饼、交切、玉条、寸金等。面点有:发包、寿桃粿、艾草粿、春粿、焖粉等。在众多的点心食品中,绩溪民间做得最多的便是民包与寿桃粿了,绩溪的发包做成半圆形,状若女性的乳房,发包做好入笼屉蒸熟后需趁热在发包顶端盖上刻有“福”“寿”字形图案的红

印,以增添喜庆色彩,方可称为礼包。这种体现母氏社会中女性生殖崇拜遗风的发包是徽州民间礼尚往来最为神圣的馈赠品。寿桃粿为米粉做成,米粉和水揉成一个个粿麸,然后按在木制的寿桃模里,揿实后,反脱出来,入笼屉蒸熟即成。印模里脱出的粿,其形状为两片桃叶和两个寿桃并蒂组成一个完整的双桃图案,出笼后在桃蒂部位盖上红印即可作为寿礼食品上席,或向老人祝寿时作为礼品相送。

由于“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限制,在这种人多地少的逼迫下,形成了徽州人“重商轻田”的礼念。于是就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心酸。徽州人为了谋生很小就要离家到外艰难谋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外的徽州人既要赚钱又要吃饭、应酬。许多过惯了徽州饮食生活的商人,对徽州菜肴点心有一促特殊的乡里情节。为了能在外埠经常地享用到家乡特有的风味餐食,他们便见议在经商地区开店设馆。于是徽州面馆店、洒楼应运而生。并在时代的变迁中,历经无数的竞争冲击发展状大起来。在徽商称雄中国商界的数百年里,徽菜也随着他们的足迹走向全国。据《老上海》一书所记,最先进入上海的外帮菜就是徽菜。

最初的徽菜是一种本土菜肴,称为绩溪土菜,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烹饪中讲究重油,重色,重火功,而且还要保持原汁原味。就连菜的名称也多心直呼其主料为主。伴随着祭祀等风俗活动的开展,慢慢地人们也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溶和菜名之中。如鸡与吉谐音,鸡菜即寓意“吉祥”;鱼与余谐音,鱼菜即为“年年有余”之意;面条则讲究长,意为“长寿”面。然而,正是由于徽菜融入了这种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才更使其得已精彩。同时也为其推向饮食市场潜自聚集了力量。

徽菜选料精细,制作严谨,并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见长。沙地马蹄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就是以河鲜野味为天然原料的两道名菜。沙地马蹄鳖,顾名思义是如马蹄大小的甲鱼,而且必须出自清水河滩的细沙中。民谣云:水清见白沙,腹白无淤泥,肉厚背隆起,大小似马蹄。说的就是这种稀有的沙地马蹄鳖。而雪天牛尾狸呢又称果子狸,因以食野果而得名。冬月捕捉的极肥,肉质细嫩,与鱼翅、鲥鱼等同列山珍海味八珍之一。民谣也曾对它作了具体的说明:形似家猫身上细长,毛呈灰棕与淡黄,尾似牛尾鼻白斑,雪天捕捉最上。

自古以来,山珍野味就是作徽菜的主要原料。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短缺,人类生态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娃娃鱼、穿山甲、猴面鹰

、四不象还能摆上餐桌吗?山鸠、锦鸡、翠鸟、八哥还能成为人们口中之食吗?那种“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的民谚已成历史。今天的徽菜,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

徽州有黄山白岳、凤凰尖、老竹岭、松萝山、历山等名山峻岭;还有清澈见底的新安江、阊江、练江„„蜿蜒而过。可谓是水秀山青,万物钟毓。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孕育出风格特异的黄山名茶。有形似“雀舌”的黄山特级毛峰,挺直魁伟的太平猴魁,深绿扁平似“竹叶”

的顶谷大方,披毫似银形为钩的黄山银钩,优美如花的黄山绿牡丹,还有驰誉中外的“祁红”、“屯绿”„„黄山名茶品种之多,制法之巧,质量之优,风味之佳这都是黄山产茶区的特色。

徽州名茶不仅仅是一种众人皆宜的健康饮料,而且也是一种值得品评欣赏的艺术品。在历代文人的呤诵品尝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幽雅烹茶、品茶艺术。以及各种形态的黄山名茶的炒制过程也是一种艺术的创作。

四、部分菜肴的介绍

“鱼咬羊”

在徽州众多的菜谱中有一道名字很怪的徽菜,叫“鱼咬羊”,它的名字听上去似乎不合乎于逻辑,但它的的确确的存在,做法就是将羊肉装入鱼肚子而后封口烹

成的。

相传,前清年间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过练江的一个渡口,由于舱拥挤,一不小心就把一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河里。羊不会游泳,所以就在河水中作垂死挣扎,最后,因为不习水性而沉入了深水中。由于羊的挣扎,引来了许多的鱼,当羊沉入水底时,鱼儿便峰拥而至,因为吃得多了,一个个晕头转向。恰巧,这附近有位渔民的小渔船下过此处,见有这么多的鱼在水面上乱窜,心中惊喜万分,立马撒下了渔网,很奇怪的是鱼儿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太多地挣扎。回家后渔民用刀切开一条鱼的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渔民很新奇,就将鱼洗净后,封好刀口,连同腹内的碎肉一起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是鱼酥肉烂,不腥不膻,汤味鲜美,风味独特。消息传出后,当地有些美食家也试着烧成这样一道菜。果然肉味不凡,从那以后,当地人就将这样烧成的菜取名为“鱼咬羊”久而久之,便成了徽菜中一道名菜了。

“苞芦粿”

苞芦粿也就是玉米粉粿,是歙南山区新安江畔一大特色风味食物。它色泽金黄、味道香甜、松脆可口,如果吃的时候沾些辣酱,味道更具特色。

苞芦粿一般选用金黄玉米,用小石磨磨粉,过筛下锅炒片刻后,然后加温开水搅拌均匀起锅,做苞芦粿很讲究技术,一般人是很难估出来的。粿皮总是薄而且均匀,用腌菜加适量的猪油作馅,烫熟后

再到火炉上直到烤酥,这才算是真正的做好。

五、文献参考来源罗列

《徽州》——徐嘉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锦绣安徽》——刘伯谦(安徽教育出版社)

《深入黄山的背后找寻徽州》——武旭峰(广东旅游出版社)

《文化徽州》——《文化徽州》编委会编(安徽美术出版社)

《徽州饮茶》——王永祥

《徽文化研究》——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黄山书社)

《寻找徽商》——周伟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吃在黄山》——洪璟(地质出版社)

2007-8-26

作文七:《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问卷调查》7300字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问卷调查

1.您更喜欢中餐还是西餐?

A.中餐 B.西餐

2.你认为哪一种饮食更为健康?

A.中餐 B.西餐

3.你喜欢尝试外国料理吗?

A.非常喜欢 B.偶尔尝试 C.从不尝试

4.你认为中西方饮食文化有那些方面的差异?(可多选)

A.风格

B.饮食内容(菜色)

C.餐桌礼仪

D.用餐习惯

E.其他(可补充)

5.处理好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的(可多选)

A.非常必要

B.看个人情况而定

C.根本没有必要

6. 你认为处理好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有何好处

A.到外国用餐,可以避免不懂当地餐桌礼仪而产生种种尴尬

B.了解更多关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C.了解更多丰富的中西美食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E.其他(可补充

项目名称: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比较调查

调查对象:湖州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

班级:090125班

组长:董业华

团队成员:董业华、李小玲、叶小欣、丁媛、楼倩倩、任亚晨、吴应山

二、实施步骤

1、全体成员进行小组讨论,确定调研主题、项目名称以及实施计划;

2、根据确定的主题,讨论出问卷的整体布局;

3、每个成员分别构思出10个左右的问题,再将问题集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从中选取10个问题并合理地安排题目的顺序,最终制作成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

4、每个成员负责不同的学院,进行问卷发放;另外一部分成员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随机选择一些同学和老师进行访谈;

5、每个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问卷分别进行精确的数据统计,然后将各个数据集合交给组内的一名成员进行整理,最终制作成图表;负责访谈的成员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

6、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最终写成调查报告

7、通过小组讨论,由部分成员列出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经验总结

三、小组合作与分工

1、小组全体成员多次一起讨论确定调研主题和项目名称,分别构思问题,集体讨论出问卷,各个成员负责不同学院进行问卷发放并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

2、由丁媛将集合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最终制作成图表

3、由李小玲和叶小欣列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再进行经验总结

4、楼倩倩、任亚晨和吴应山负责人物访谈,真实记录下访谈内容

5、由董业华对问卷数据和大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分析和总结,最终写成调查报告

四、问题、解决方法和经验总结

发放问卷之前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在第一次讨论确定调查主题时,大家想法很多,思绪万千,提出的主题非常多,无法确定具体的调查课题

解决方法: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先将个人观点列举出来并进行分类,在从中挑选可行、最有意义以及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

问题二:原本为了使课题更加具有挑战性,我们决定走出校园进行调研,但是发现不太具有可行性,因为时间太短,而且很难选择目标人群作为调研对象来反应湖州市人民的真实想法

解决方法:将调研对象锁定为在校大学生,对调研目标和意义进行一定地修改

问题三: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意见不一。一部分成员认为应该设计两份问卷,一份关于中式快餐,另一份为西式快餐,;另一部分成员认为应该只出一份问卷,进行对比和穿插。经过多次的讨论,我们才发现之所以我们的意见一直无法统一,是因为对于这个课题,我们没有明确研究的意义和最终目的。随后我们对课题进行了明确,并做了一定的更改。

经验总结:在讨论问卷的设计之前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和研究目的

发放问卷之后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问卷回收率不是很高

经验总结:发放问卷时应该当场发放,当场回收。

问题二:没有调查各个学院的人数、年级的人数按不同比例进行发放问卷导致调查的真实性降低

经验总结:制作问卷时一定要考虑到男女,学院和年级人数,年龄等因素

我的感想

对于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布置的作业,我既兴奋又紧张。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和班里同学组成团队进行一次比较大的调查,而且自己还是我们这组的组长。原本我们组的组长是周伟翰,但由于某些原因他加入了其他组,令我比较感动的是虽然他已经不是我们组的成员了,但是从课题的确认到问卷的设计的过程中,他都和我们一起讨论,帮助我们。这次集体的合作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句话的含义,大家都很

努力也很认真,尽管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还比较满意。这次活动大家合作得很愉快,也让我们彼此更加了解对方,形成了深刻的友谊!

董业华

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比较调查报告

在当今“快节奏”的年代,大学生对餐饮的消费倾向逐渐趋向于企求方便和快捷。因此,光顾快餐店便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快餐消费上,大学生开始讲究食物的口味、营养价值以及就餐环境等。随着全国各大高校每年扩招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快餐市场成为餐饮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截然不同也对大学生对快餐的消费倾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中国快餐业的快速发展,西式快餐占据了中国快餐业的大半江山,中式快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小组决定在大学生中进行一次关于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的比较调研。此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在校大学生对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的消费偏好,从而进一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分析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优劣势,发现中西快餐联系与差异,为中式快餐的发展提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建议。

本次调研实践活动,我们主要采用了发放问卷的形式,其次小组成员也进行了深入地认为访谈,以保证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可靠,更加具体。我组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480份,回收率为87.3%。在我们学校的11的学院发放了问卷,每个学院50份,男生138份,女生342份,基本符合我校男女比例。(问卷与图表另附)

针对此次的调研主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中西式快餐的偏好,那么对于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调查数据表明:80.30%的人更喜欢中式快餐,而19.7%的人更喜欢西式快餐。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更喜欢中式快餐,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喜欢西式快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还是挺推崇中式快餐的,这对于从事中式快餐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考虑将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市场推广的主要对象之一。

对中西式快餐偏好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那么在校大学生觉得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的口味分别怎么样呢?对于中式快餐,调查数据表明:有26.03%的人认为中式快餐的口味很好,65.26%的人认为中式快餐的口味一般,而8.68%的人认为不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中式快餐的口味一般,极少数认为口味不行。虽然大学生更喜欢中式快餐,但是大家普遍认为中式快餐的口味一般,这表明中式快餐的口味还有待改善。对于西式快餐,调查数据表明:有39.32%的人认为西式快餐的口味很好,56.24%的人认为西式快餐一般,4.44%的人认为口味不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西式快餐的口味一般,极少部分认为口味

不行,这与中式快餐一样,但是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大家认为西式快餐的口味比中式快餐好。

在校大学生觉得中西式快餐的营养价值分别怎么样呢?对于中式快餐,调查数据表明:38.56%的人认为中式快餐的营养价值很高,56.14%的人认为中式快餐的营养价值一般,

4.45%的人认为很低,而0.85%的人认为没价值。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中式快餐的营养价值一般,少部分人认为很低,而极少部分 人认为中式快餐没有价值,可见中式快餐在营养价值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对于西式快餐,调查数据表明:有11.44%的人认为西式快餐的营养价值很高,56.14%的人认为西式快餐的营养价值一般,26.69%的人认为很低,而8.05%的人认为没价值。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西式快餐的营养价值一般,而少部分人认为没有营养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西式快餐的营养价值的评价不是很低。但是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式快餐比西式快餐营养价值高。

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的食品的种类都非常丰富,那么大学生分别喜欢吃什么样的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呢?对于中式快餐,调查数据表明:19.00%的人喜欢吃盒饭,20.00%的人喜欢吃面条,14.00%的人喜欢吃包子馒头,19.00%的人喜欢吃馄饨饺子,17.00%的人喜欢吃粥,另外11.00%的人选择其他。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中式快餐中的各种食品的喜好程度相差不大。对于西式快餐,调查数据表明:20.00%的人喜欢吃汉堡,21.00%的人喜欢吃炸鸡,15.00%的人喜欢吃薯条,15.00%的人喜欢吃沙拉,17.00%的人喜欢吃甜品,另外12.00%的人喜欢吃其他配餐。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西式快餐中的各种食品的喜好程度也相差不大。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大学生喜欢吃的中式快餐食品大多数是淀粉类,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而且营养丰富;而大学生喜欢吃的西式快餐食品大多数是油炸类食品,含有较高的热量和脂肪,不利于人体健康。可见,大学生虽然知道西式快餐不健康,但是由于其口味比较好,还是会经常去消费。

快餐的价格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那么大学生一般吃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平均分别每次要花多少钱呢?对于中式快餐,调查数据表明:68.41%的人吃中式快餐平均每次花费在10元以下,25.90%的人平均每次花费为11—20元,4.18%的人花费为21—30元,1.46%的人花费为31—40元,而1.05%的人花费在40元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吃中式快餐平均每次花费不到10元,而极少部分大学生花费在4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吃中式快餐的花费很小。对于西式快餐,调查数据表明:10.36%的人吃西式快餐平均每次花费在10元以下,25.16%的人平均每次花费为11—20元,32.35%的人花费为21—30元,17.12%的人花费为31—40元,而15.01%的人花费在40元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吃西式快餐一般为11—30元,其他价位相差不大,可见大学生吃西式快餐的花费一般。但是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相对西式快餐而言,中式快餐更便宜。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西式快餐各有优劣势,以下将对中式快餐的优势和其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论述:

一、中式快餐的优势:

1、食品口味优势

中国人从一出生就习惯了中式餐饮口味,大学生也不例外。尽管大部分大学生觉得西式快餐的口味更好,但是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习惯于中餐的口味,而且中国百姓心底仍在呼唤国人自己的快餐,中式快餐的支持率是巨大的。

2、食品营养优势

中式快餐借鉴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大多有着较为合理的营养和膳食搭配。而现在的西式快餐,主食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为特点,小吃和饮料是以高糖、高盐和多味精为主。相反,人体所必需的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很少,多吃对人的健康不利。

3、食品价格优势

中式快餐相对西式快餐价格更加便宜,所以消费群体更为广泛。

4、消费者感情倾向优势

作为中国消费者不仅在口味上更偏重与中式快餐,在消费心理上或多或少倾向与中式快餐企业,尤其不容易受到客观国际事件的影响。

5、对消费者熟悉度优势

作为中式快餐企业对国人的消费习惯比西式快餐企业更了解,所以在这方面有西式快餐不可比拟的优势。博大精深的中式餐饮文化、烹饪技术作为强大后盾优势,中国泱泱大国,有着几千年的烹饪文化以及烹饪优势使西式快餐倍感望尘莫及!

二、对于大学生对中式快餐的发展提出的建议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统一标准,注重质量

中式快餐要有统一的标准,不仅需要统一的外部装修、统一的工作服装、统一的经营模式等等,更加要注重对文化理念、产品质量、零售价格等的统一,要专业化。像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西式快餐都是有以下共同的特性:特许连锁、品种单纯、风味独特、分店小型、管理标准。

2、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在中式餐厅里经常会看到餐桌过于密集、走道不通等现象,此外在餐厅还会看到一些不卫生的东西,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很粗鲁等现象。我国快餐店一般是前堂后厨的店面结构,经营者存在着只注重食品口味而忽略顾客就餐环境的问题,这与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卫生、生活享受的要求相违背。

3、树立正确的“中式”快餐概念

中式快餐在就餐环境、服务方面等要有中国特色,如可以打造成古色古香型的;也可以增添一点现代和时尚的元素。注重创新,口味、菜式需多样化、精致化,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组合,进一步改善食物的颜色、香味、口味,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可适量增添水果。还可以根据季节不同推出不同食品,如夏季应多推出消暑类食品。

4、进一步体现快餐的特点

快餐之所以称之为快餐,是因为方便、快速,目前许多中式快餐还没有明显地体现出这个特点,而西式快餐在这一点上却做得很好。

5、改善环境,营造气氛

现代人去快餐厅里消费不仅希望受到快捷、方便、卫生的服务,还在那里有一份愉悦的心情,追求一种有品味的生活。

6、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服务范围

中式快餐之所以没有麦当劳、肯德基这样有丰厚的利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式快餐没有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品牌。从中式快餐目前的状况来看,一般呈现诸侯割据、暂且赖以维持生计的局面,根本没有精力和资金对其品牌进行宣传、包装。一个没有响亮名字的商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毫无疑问是没有竞争力的,快餐也是一样。中式快餐还可以分档次向不同消费群体进军。

7、注重环保

中式快餐应改进包装盒,可以采用健康环保型材料;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最好不用。坚决不使用地沟油作为原材料。

注:少部分学生建议中西合并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小组的成员对一些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以下我就从中列举几个访谈的实例。

访谈一:

问:你一般吃西式快餐最常去的地方是哪里?

韩同学:肯德基

问:西式快餐中,你最喜欢和最讨厌吃的东西分别是?

韩同学:最喜欢吃的是土豆泥,最讨厌吃的是鸡肉卷、汉堡

问:对于西式快餐,你有何看法?

韩同学:环境不错,对炸的东西没胃口

问:平常吃中餐多还是西餐多?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西餐,什么情况下会选择中餐?

韩同学:中餐多。如果找一个地方和朋友边吃饭边聊天,会选择西餐厅;如果是为了填饱肚子则选择中餐厅。

访谈二:

问:平常吃中式快餐多还是西式快餐多?

严同学:中式快餐

问:你觉得中式快餐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严同学:优点是种类多,色香味比较讲究,营养价值高,搭配合理,有审美价值;确定是存在卫生问题,剩菜剩饭处理得不恰当,使用地沟油,菜不新鲜,频频发生中毒事件。

问:你一般都在去哪里吃中式快餐?觉得怎么样?

严同学:一般吃学校的快餐,价格贵,量太少,品种单一,食物易冷,搭配不合理,塑料盒包装有害健康。

问:你认为中式快餐的前景怎样?

严同学:肯定能像西式快餐一样发展为连锁,如老舅家;好吃、方便、快捷,价格也合理;就中国国情而言,适合中下层老百姓,市场大。

访谈三:

问:你觉得中式快餐的缺点是什么?

丁同学:我以盒饭为例,中式快餐中的盒饭菜不卫生,有时有小虫子,易冷,吃了以后会拉肚子;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不环保

问:你觉得西式快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丁同学:食物所含脂肪、油多,热量高,吃了容易发胖;营养价值太低,小孩子吃了以后不利于长身体;原材料质量不好,不卫生,如在鸡腿中打激素,加入苏丹红

访谈四:

问:请你说出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各有什么特色?

张老师:中式快餐速度快,价格低;西式快餐口味好,新鲜

丁同学:中式快餐方便,便宜;西式快餐可口

李同学:中式快餐更适合大众的口味;西式快餐有新鲜感,时尚

访谈五:

问:对于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张老师:更喜欢中式快餐,自己习惯吃中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营养价值实在

丁同学:更喜欢西式快餐,新鲜感足,环境美,给人愉悦的感觉

李同学:更喜欢中式快餐,习惯吃中餐,觉得西式快餐不太适合国人

访谈六:中式快餐相对于西式快餐有不足的地方,他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场影响力?

张老师:1、提高新鲜度2、标准化3、优化环境4、增加口味和品种5、实施国内差异化6、便利化

丁同学:1、提高卫生条件,改善环境2、改善菜的口味,使口味多样化

李同学:1、卫生条件较差,有待提高2、提高创新能力3、改善就餐环境

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的比较调查问卷

你所在的学院____                 你的性别___

1、对于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您更喜欢那一种?        (      )

A、中式快餐                  B、西式快餐

2、你觉得中式快餐食物的味道怎么样?                (      )

A、很好              B、一般            C、不行

3、你觉得西式快餐食物的味道怎么样?                (      )

A、很好              B、一般            C、不行

4、你觉得中式快餐食物的营养价值怎么样?            (      )

A、很高       B、一般       C、很低      D、没价值

5、你觉得西式快餐食物的营养价值怎么样?            (      )

A、很高       B、一般       C, 、很低      D、没价值

6、请问你喜欢吃什么中式快餐食品?多选              (      )

A、盒饭  B、面条  C、包子馒头  D馄饨饺子  E、粥  F、其他

7、请问你喜欢吃什么西式快餐食品?多选              (      )

A、汉堡  B、炸鸡  C、薯条  D、沙拉  E、甜品  F、其他配餐

8、请问你吃中式快餐平均每人每次要花多少钱?        (      )

A、10元以下B、11-20元C、21-30元D、31-40元E、40元以上

9、请问你吃西式快餐平均每人每次要花多少钱?        (      )

A、10元以下B、11-20元C、21-30元D、31-40元E、40元以上

10、请在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中任选一个,谈谈你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

作文八:《关于韩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变化研究》2600字

【摘要】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逐渐加强,我国和韩国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加深,加之各类韩剧的引进,使得一阵阵“韩流”席卷着中国大地。韩国作为东亚国家,其历史文化也比较悠久,其中尤以韩国的饮食文化被大众所津津乐道,成为了现代许多“吃货”追逐的目标。韩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来源于原朝鲜国,在原朝鲜国分裂之前就已经产生,其受我国饮食文化影响也比较深。本文即是对韩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论述了其变化历史,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韩国饮食文化;特点;变化

饮食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在饮食方面的历史、特色、习惯以及内涵的统称,其代表着一个国家本身文化的特点,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特色,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文特色。韩国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泡菜、冷面、大酱等俨然已经成为了韩国的标志。

一、韩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韩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商末周初的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韩国逐渐形成了自己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其中最为明显的饮食特点就是“辣”和“少油”,这一点也和中国某些地区的饮食特点相似,因此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喜爱。

与我国多样的饮食文化相比,韩国的饮食更加偏向于清淡,他们很少在食物中加入油和味精,配菜上也是以蔬菜为主,烹调的方式以凉拌居多。韩国最为有名的要数“韩式泡菜”,其中以辣白菜最为人津津乐道,这道家常小吃也就成为了韩国的“国粹”。在韩国,人们往往会在孩子还小时就让食用辣白菜和其它泡菜,这使得辣白菜成为了韩国人民的必需品。韩式烤肉是一种极具地方特点的美食,其主要食材取自高蛋白、低胆固醇的牛肉,这使得烤肉更加健康,吃起来也更加美味,在不影响口感的同时使牛肉更加容易咀嚼。同时,韩国人还喜吃“辣”,但与我国四川、湖南的麻辣相比,韩国人更加倾向于“冷辣”,并且没有“麻”。冷面无疑是“冷辣”最好的体现,韩国人喜爱冷面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致,甚至于在冬季也有很多人喜欢吃上一碗冷面。

二、韩国日常饮食种类

(一)米饭

与中国北方饮食特点相同,韩国的主食也是米饭。韩国位于东北亚地区,其气候条件与我国东北三省及山东省极为相似,其雨水丰富,土地较适合种水稻。在韩国,除了水稻以外,大麦、高粱、小米等也被广泛种植,韩国人很喜欢吃米饭,也有将各类米掺杂到一起的五谷米饭。另外,韩国人还喜欢将各类蔬菜加入到米饭中,与辣白菜、大酱等拌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韩式拌饭”。

(二)酱

酱在韩国是最重要的副食之一,其与汤、泡菜同为韩国餐桌上的三大副食。在韩国,一日三餐都无法离开各种酱类食品,其可以分为大酱、辣椒酱、烤肉酱、酱油等,其中尤以大酱的风味最为独特,也最富营养。在韩国,有一个著名的大酱生产基地――淳昌郡,这里也被人们称为“大酱村”,根据调查显示,全韩国酱类产品中有三分之一的份额是来自于这里,同时这里也是居住着韩国最多最长寿的老人的地方。韩国的大酱味道闻起来有一股臭味,其主要原料包括黄豆、大枣、干辣椒、粗盐以及木炭等,与水混合后放入酱缸之中,用纱布密封,在太阳下进行照射发酵。韩国人吃大酱的方法很多,大酱汤、大酱火锅、大酱拌饭以及大酱腌肉等等。在热映韩剧《大长今》中可以看出,在古代朝鲜人的眼中,大酱的气味能够预示国家的气运,可见韩国人对大酱的喜爱和重视。

(三)泡菜

如今在韩国,泡菜已经不仅仅是一道餐桌美食,更加是一种人文情怀。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高官还是平民,泡菜都成为每一个人菜桌上的必备菜品。如果你漫步于韩国的大街之上,随处可见贩售盒装或袋装的泡菜摊位和店铺。到各大餐馆中去吃饭,除了正餐以外,全都是一模一样的泡菜菜单,当你点餐完毕,首先端上来的也一定是一碟碟泡菜。在韩国,人们一般利用洋葱、蒜、红辣椒、鱼贝浆以及盐来腌制泡菜,泡菜种类主要包括白菜、黄瓜以及萝卜等。

(四)汤

汤是韩国的三大副食之一,也是韩国人最喜欢的餐桌食品,在韩国日常生活中,就算餐桌上准备了再多的美食,汤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已经到了无汤不下饭的程度。其中以大酱汤、狗肉汤、辣白菜汤等最为我国人民熟知,在韩国人生日当天,与我国吃长寿面的习俗不同,需要准备一碗海带汤,可见汤在韩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即使是在韩国的新年,人们也都会拿出年糕汤来招待来拜访的亲戚朋友。

(五)烤肉

韩国烤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秦代时期,当时的朝鲜半岛居民多以放牧为生,因此饲养了很多牛羊,烤肉也就是在那时兴盛起来。与我国内蒙古的烤肉不一样的是,韩国烤肉所选取的牛肉不能太油腻,而且在烤之前需要将其放在调料或大酱中腌制一天,在食用时还需要将蔬菜叶和烤好的肉包在一起食用。同时,韩国人吃烤肉时也喜欢配上泡菜,这样可以减少牛肉的油腻感。另外,韩国人在吃烤肉的时候需要准备专门的烤肉酱,这也是源于他们对于酱类食品的喜爱。

(六)酒

韩国人好酒,而且喜欢喝烧酒,大部分酒的度数在12°左右,由大米酿制而成。同时韩国人也喜欢喝洋酒,进口的和当地产的都很喜爱,还有一部分年龄比较大的人喜欢喝中国的高粱酒。在韩国,喝酒也是需要遵守相当严格的礼节。首先,在与长辈喝酒时,需要侧过身将酒喝完,在喝完后要为长辈或其他人满酒,自己不能给自己倒。与中国边吃饭边喝酒的习惯不同的是,韩国人喝酒就是喝酒,吃饭就是吃饭,很少会在家庭餐桌上看到边喝酒边吃饭的情况。

三、韩国饮食文化的变化

韩国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我国周朝时期,当时的朝鲜半岛居民多以游牧为生,其饮食特点与我国蒙古族及其相似,喜好贮存不易变质的食品,如腌肉、大酱、泡菜等。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现代韩国人依然对泡菜、大酱等情有独钟,喜欢少油、辣、凉的食品。而随着我国茶叶的引入,韩国也成为了世界茶文化大国之一。现代的韩国已经是一个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其饮食文化也在国际文化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对于西餐的接纳使得韩国人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语

韩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到如今已经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产业链,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都很大,成为了世界主流饮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贾丽娜.中韩饮食文化对比[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2]文英子.韩国饮食文化[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9(01)

[3]文美玉.韩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J].学之社,2009(03)

[4]王书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韩国饮食文化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20)

作文九:《关于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1500字

关于贺州市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

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就像是一个以味觉写成的民系。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年来客家餐饮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以茶、酒、菜肴、小吃为系列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客家人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一、客家菜的形成

客家菜肴特点是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客家汤原料一般是采用滋补保健型的草药与猪骨、或鸡用猛火炖足4小时而成。其汤味浓而色清,清香润喉。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易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客家人出门即爬山,生活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份以补充消耗的热能和水分,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喜用“三鸟”,即鸡、鸭、鹅。口味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及居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客家人艰苦朴实,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易留存的食物,家居可佐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色。

二、客家饮食产品的代表作

东江盐?鸡是客家菜的代表作。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的代表菜。

在客家饮食文化中除了菜肴以外,其中的茶和酒也很有特色。

“擂茶”在客家族群中是代代传承的茶点之一。“擂”为研磨之意,它最早为“三生茶”,以生茶、生姜、生米研磨成糊状至粉状,加入盐(或糖),开水冲泡即可。此外,客家人的竹壳也极负盛名,它是将红茶放入竹壳茶容器中一年后,再取出冲泡,茶水中既有茶叶的香味,也有竹子的清香。

客家人常喝的一种酒是用糯米和黄豆酿成,从一个粗陋的大缸中舀起来,用优雅的瓷壶盛起,很甜,一点也不像广东本地的米酒,跟客家菜的咸腻倒是十分相宜。

三、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

客家餐饮“原汁原味,可口可心”。原汁原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究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其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河源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炖等方法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的过浓的作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所谓可心可口,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原料选用具有特色性。“三鸟”、豆腐、猪肉是客家菜最喜欢的“老三篇”,这与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有关。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和豆制品可以充饥;再者,从历史上来看,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也是一天至少吃一餐粥,所以荤食和豆制品正好给予其互补性。客家人的酿豆腐就是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便使用了地道的北方豆腐(而非广东豆腐),略煎一下,外表带着娇嫩的鹅黄,里面酿了肉末,很像是豆腐饺子。而客家的蛋饺腐春包则干脆用鸡蛋皮来包饺子了。

客家饮食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从客家的擂茶来看,配料的选用注重了驱寒去湿的

功效;客家黄酒性温酒精度小,饮用时还要加热,主要起到活血、去湿、暖胃的功能。客家的五指毛桃汤具有去湿消炎功效,鸡骨草的功效主要是清肝明目,对乙肝有的一定抑制功能。客家汤之所以采用猛火炖,而不采用煲的方法,除了其味浓色清之外,更在于减少营养的蒸发。上汤肉丸采用新鲜的精瘦肉,打制成肉泥时还要加入冰块,而防止了加工过程肉品的生温,所以使肉丸口感爽滑、富有弹性。客家的餐与饮搭配合理,自成体系。

总结:客家的茶、菜肴、酒、汤,包括小吃都独具特色,自成一体。

作文十:《关于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1》4700字

“舌尖上的宁化”

——福建省宁化县客家饮食文化

学前111 伊丽芳 1106022005 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就像是一个以味觉写成的民系。两千年来客家餐饮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以茶、酒、菜肴、小吃为系列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而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其客家菜更是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宁化县更是在2012年3月份下发《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使得宁化客家小吃正式注册商标,宁化县积极实施,全面推进,该产业发展呈现春风正起、阔步向前的态势。

如今,福建省各地都有宁化客家小吃店,宁化县更是随处可见。宁化客家小吃有望成为继沙县小吃之后福建省又一名牌小吃。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客家人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一、客家菜的形成

宁化客家菜特点是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辣偏咸,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客家汤原料一般是采用滋补保健型的草药与猪骨、或鸡用猛火炖足4小时而成。其汤味浓而色清,清香润喉。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易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客家人出门即爬山,生活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份以补充消耗的热能和水分,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喜用“三鸟”,即鸡、鸭、鹅。口味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及居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客家人艰苦朴实,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豆腐干等耐吃易留存的食物,肉食也有香肠、牛肉干甚至老鼠干等。家居可佐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色。

二、宁化客家饮食的代表作

客家有好菜。作为客家祖地,宁化的客家美食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仅客家风味的小吃就有100多种。其代表作有:烧卖、兜汤、松丸子、老鼠干、豆腐干、擂茶、生鱼片、米包子、韭菜包 、大卷、伊面、煎包、红枣米仁汤勺子粉干、蛋皮、黄粿 、粉条子、卤味、豆腐干、老鼠干、三蒸汤等。其中有十种小吃被誉为“福建名小吃”。而且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还有多家媒体也到宁化拍摄宣传客家小吃。

在客家饮食文化中除了菜肴以外,河龙贡米、茶和酒也极有特色、独具风骚。

客家有好饭。宁化河龙贡米,系指福建省宁化县河龙乡及周边地区生产的大米,因原产于河龙乡而得名,以粒细体长、形状似梭、色泽洁白、透明有润泽、饭软而不粘、凉饭不返生、米饭有清香味、营养丰富扬名四海,被誉为“米中珍品”。为宋代皇家贡米,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化县系闽江、汀江、赣江“三江”之源,具有良好的农业原生态环境,稻米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河龙贡米的优良品质。“擂茶”在客家族群中是代代传承的茶点之一。 客家有好茶——擂茶。“擂”为研磨之意,它最早为“三生茶”,以生茶、生姜、生米研磨成糊状至粉状,加入盐(或糖),开水冲泡即可。茶叶是摘取老茶树叶或淮山叶,经洗净、焖煮、发酵,而后晒干储藏备用。加用药草也随季节气候不同而变换。春夏湿热,常用新鲜的嫩艾、薄荷叶、紫苏叶、天胡荽、焊菜、香草、积雪草、田螺菜等;秋天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等;冬季寒冷,便用竹椒(鱼椒子)、胡椒或山鸡椒、桂皮或肉桂子。先将茶叶及

适量油盐和药草放入陶制的擂钵内,然后坐着用左手肘或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握"擂持"频频擂转、舂捣。当擂至细烂如泥时,就用一把竹制的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一个黑褐色的铜壶,用刚汲取的清冽山泉水煮沸(或直接冲入沸水)。再撒上些许切碎的香葱,这时一钵热腾腾、香喷喷的擂茶就呈现在你面前。那带有一股山野气息的茶香扑鼻而来,使人口内生津,胃口大开。端上一碗细细地品,慢慢地嚼,别有一番滋味从舌尖沁入心脾。款待客人的"擂茶",另加配料,分为荤素两种。如招待吃素的人饮用,加花生米、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的,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丝、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此外,客家人的竹壳也极负盛名,它是将红茶放入竹壳茶容器中。一年后,再取出冲泡,茶水中既有茶叶的香味,也有竹子的清香。     当年,红军在此出发时,也最喜爱喝客家的擂茶。勤劳淳朴的客家人也为擂茶编了活泼有趣童谣《啊嘛叽噶》。

宁化除了最有名的擂茶,还有清茶、米茶等也别有韵味。

客家有好酒。客家酒酿有米酒和烧酒。是客家人人常喝的一种酒是用糯米和黄豆酿成,从一个粗陋的大缸中舀起来,用优雅的瓷壶盛起,还贴上红纸喜庆,很甜,一点也不像广东本地的米酒,跟客家菜的咸腻倒是十分相宜。到了年近之时,家家户户酿酒成了置办年货的必要程序之一。客人来时主人必定会拿出自家酿的酒招待客人,以表欢迎。 如果有幸碰上了他们这最独特热闹的风俗——“添丁酒”那是更妙的事了。添丁酒顾名思义,就是当地人不管哪家有结婚生子添丁的喜事时会举办的酒会。这个时候家家都拿出一大壶自家酿的香甜水酒到宗祠里,没酿酒的也会带很多吃食来。大壶装酒大碗喝酒、大家互相敬酒祝贺、嬉笑玩爽,格外热闹!同姓氏的人们齐聚宗祠里,在祖宗牌位前尽情庆贺添丁,祖宗们看了后代们不断繁衍幸福当然也会高兴的。那酒啊真是香甜纯正啊,这是劳动人民自己种的大米酿出来的好酒啊。

三.宁化客家菜肴主要代表作的制作方法

(一)韭菜包(米包子)

韭菜包是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做法是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断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腊肉、香茹、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入笼蒸熟,后装盘,趁热即食。它集山珍美味、营养丰富、清香扑鼻于一身,味鲜皮滑,令人食而不厌、一食难忘。不仅当地群众喜爱,更受海内外客家后裔的青睐,是台湾返乡同胞探亲时必点的菜谱之一。

善良淳朴的客家人甚爱韭菜,红军长征在此出发之时,当地人们还用韭菜编了一首动听的歌谣:“韭菜开花一竿子心哪,剪掉髻子当红军。 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那。”

(二)闽西八大干之老鼠干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提到老鼠大家不免胆战心惊,更别说吃了。但是宁化的老鼠干可是真的能吃,它可不是过街老鼠。而是街上人们争抢买卖供不应求的名菜肴。宁化老鼠干不但卫生,而且吃起来可口,营养价值还极高。毕竟是老鼠,其制作方法更为严格谨慎。

鼠是田鼠、山鼠,捕捉时令在秋收后,特肥。选择大自然少食农药的田鼠或山鼠而不选肮脏的家鼠。首先是去毛去皮,把捕获的老鼠或架于锅内热水蒸,或放入炽热柴灰里焙,只要火候掌握告诫,便可把鼠毛拔得一干二净。其次是剖腹去其肠肚,用水洗干净。最后用谷壳或米糠熏烤,待烤成酱黄色即可。

田鼠干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尤有补肾之功,对尿频或小孩尿床症具有显著疗效,故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三)豆腐菜之松丸子

豆腐是中国的特产,更是闽西客家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肴,真可称为“豆腐王国”。客家人长期创造了一整套制作独特的豆腐菜肴。

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轻轻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黄色,捞起沥干备用。待春节期间,有客来访时,作为整个酒席的最后一道菜,献给亲友,祝愿他们在新一年里事事如意,轻轻松松。一个松丸子竟有这么好的寓意,可看出客家人是多么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啊!

(四)生鱼片

选3-4斤重的活草鱼一尾,投入鱼橱中任水漂流,俗称抖鱼。用时迅速去鳞、皮、内脏,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片,洒麻油,再蘸酱油、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口,为下酒名菜。武侠小说里说:“天下武功,为快不败。”宁化生鱼片技艺的特点就在于快。快的目的就是保持活鱼的鲜美。慢了,久了,鱼片就老了。鱼片生吃,就是为了入口那一刻的鲜。

(五)伊府面

在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福建宁化人伊秉绶曾任扬州府和惠州府官职,他对饮食颇有讲究。每在吃夜宵时,因家厨系客家人,故常用鸡蛋和面制成面条,先用沸水煮过,再用油炸熟,后加鸡汤配以香菜等作料合烹而成,面细色黄,清鲜滑爽。伊知府不仅自己每日吃夜宵时享用,还常以此面招待客人,每每食后,客人都要赞赏一番。此面制食法后被传出,人称其为"伊府面"。样子像方便面,因此伊秉绶还堪称是方便面的鼻祖。

(六)烧卖

烧卖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它不像其他地区用面粉和糯米做的烧卖。客家烧卖的制法是:把芋子煮烂,剥皮,捣成糊状,拌入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笋、香茹、瘦肉丁、萝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种,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香、滑、鲜的美味。

(七)三蒸汤

三蒸汤即茶菇鸭骨汤、红菇猪排汤、黄豆小肠汤。

茶菇鸭骨汤:以茶树菇和鸭骨为主料,盛入紫砂鉢或精瓷钵清蒸,加以调料。清甜爽口、经济实惠。福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丘陵山地广泛分布,非常适合真菌类生长,山珍众多,一到菇生长之时,许多客家老少都背着一个大竹筐,共邀上山采蘑菇,可真是一番热闹的气象。

红菇猪排汤:以优质红菇(极为珍贵)和新鲜猪排清蒸后,清香爽口,并且有补血、祛湿、补钙、强身之效。

黄豆小肠汤:把优质熟黄豆放入新鲜小肠中清蒸,具有营养丰富、泻火明目功效。

(八)大卷

分蒸、炒大卷两种,均以精地瓜粉、豆腐为主料。先把鲜瘦猪肉、香菇、笋、虾等配料洗净切碎,一起放入油锅中加入精盐等调料至半熟。用盆盛起,便成了馅料。然后加入豆腐搅拌,再加入地瓜粉,用手搅匀成糊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硬。而后分蒸或炒两种烹调方式制作,然后抹上熟油或麻油,撒些葱花就可装盘食用。具有浓香爽口的独特风味。

四.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

客家餐饮“原汁原味,可口可心”。原汁原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究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其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河源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炖等方法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的过浓的作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所谓可心可口,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原料选用具有特色性。“三干”、豆腐、猪肉是客家菜最喜欢的“老三篇”,这与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有关。因为他们耕山住

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和豆制品可以充饥;再者,从历史上来看,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也是一天至少吃一餐粥,所以荤食和豆制品正好给予其互补性。客家人的酿豆腐就是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便使用了地道的北方豆腐略煎一下,外表带着娇嫩的鹅黄,里面酿了肉末,很像是豆腐饺子如韭菜包。而客家的蛋饺腐春包则干脆用鸡蛋皮来包饺子了。

客家饮食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从客家的擂茶来看,配料的选用注重了驱寒去湿的功效;客家黄酒性温酒精度小,饮用时还要加热,主要起到活血、去湿、暖胃的功能。客家的五指毛桃汤具有去湿消炎功效,鸡骨草的功效主要是清肝明目,对乙肝有的一定抑制功能。客家汤之所以采用猛火炖,而不采用煲的方法,除了其味浓色清之外,更在于减少营养的蒸发。上汤肉丸采用新鲜的精瘦肉,打制成肉泥时还要加入冰块,而防止了加工过程肉品的生温,所以使肉丸口感爽滑、富有弹性。客家的餐与饮搭配合理,自成体系。

总而言之宁化客家有好茶、有好饭、有好菜、有好酒好肉、好汤,各种小吃都独具特色,自成一体,样样并来入桌,真的是大有口福啊,真的不愧是“舌尖上的宁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