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音乐教学 > 慷慨的吝啬 [《吝啬与慷慨》800字]

慷慨的吝啬 [《吝啬与慷慨》800字]

时间:2019-11-17 10:03:3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吝啬与慷慨》800字

先说一个很吝啬的老板。   有一年,一个武功高强且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带着满脑子的激情想法,前去跟这位老板谈判,希望合作拍摄功夫电影,合作方案是老板出资,年轻人出力,共同打造全新类型电影。不料,双方在利益分成上存在较大分歧:年轻人坚持每拍一部电影获得片酬一万美元,而老板则坚持只给年轻人两千五百美元。结果,这个年轻人转身找了别的老板,并最终开创了新的电影时代。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李小龙。   其实,这个老板还有一桩更抠门的事情。有一次,为了赶制一部电影,员工们需要加班,领班向老板提出买一百个包子当夜宵,需要开支一百元,没想到老板只允许开支二十元,而且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给。结果,员工们心怀怨言,集体罢工,使电影的拍摄成本增加了一万元。事后,老板的夫人责怪他太过抠门,因小失大。   再说一个很慷慨的老板。   这个老板究竟有多慷慨呢?不妨看看下面一组数据:自1985年以来,二十多年时间内,这位慷慨的老板共为中国内地捐赠了三十四亿港元,兴建了五千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至今,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这个慷慨的老板还拿出钱来创立了一个自然科学奖项,每年评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一百万美元奖金,这个奖项因而被誉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一个吝啬的老板,一个慷慨的老板,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其实,他的吝啬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大利润,而努力赚来的利润,不是为了享受和挥霍,而是为了慷慨地回馈社会。邵逸夫先生曾说过这样两句非常有名的话,一句是:“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另一句是:“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难怪邵先生以107岁高龄辞世的时候,会赢得那么多人的缅怀。原来,人们缅怀他,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有钱,也不是因为他多么长寿,而是因为他灵魂所达到的高度。   (编辑/杨逸)

作文二:《吝啬与慷慨》900字

吝啬与慷慨

纪伯伦说:”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给了我;吝啬不是你不愿把你不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把已经给我的拿走。”名言开头,提出论点

人,不仅要慷慨,还要吝啬——对他人慷慨,对自己吝啬。 一块表,他带了15年,一个公文包,他用了20年;家中,沙发是包装箱木板做成的,餐桌是废木料打制的,单薄的铝盆上有五个“疤痕”,简陋的台灯仅仅一根灯管„„然而,对自己吝啬的院士也有极其慷慨的一面。战友生活困难,他汇去8万元;家乡修建饮水工程,他寄去1万元;青海玉树地震,他捐了3万元„„

林院士的所为让我们明了,何为“吝啬”,何为慷慨。正是林院士心怀大爱,胸藏信念,不屑世俗的金钱名利,不屑世俗的物欲权威,眼中无我,心中有他,才做到“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段议论偏弱,这是论述的是什么,还有为什么?

闻名中外,生活却堪称简陋。他的画室是一间仅有11平米的房间,他的画板是一块靠墙板凳支撑的木板,他的房子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痕迹„„然而,“吝啬”的大师却用吝啬成就了不朽的慷慨。他把价值十几亿的名作不计回报的捐出,把千万的拍卖所得无所保留的捐献„„

作为一个本质意义上的艺术家,吴冠中大师不慕名利,只为艺术,在艺术的田野里默默耕耘,只为了能给后人留下些值得驻足的作品,

他用他那“吝啬”的慷慨一生完美诠释了他的诺言——“我自己满意的作品,不卖给收藏家,他们不是爱艺术。作品我要送给公共机构。”

德不孤,必有邻。透过历史的瞳孔,我们看到这种芳香的吝啬和伟大的慷慨是中华民族上下千年从未间断的血脉:身居相位的王安石品味着桌上剩下的烙饼,散出了无数的财产;绝世才子胡适只留下了135美元的遗物,却捐出了难以计数的资产;当代艺人范增生活简朴,却为汶川玉树各捐1000万元„„

反顾游目那些对自己慷慨,对让人吝啬的人,尤不能不令人嗟叹不已。葛朗台抢夺神父的金十字架而死,成为人们眼中金钱异化的魔鬼;慈禧为了自己的寿辰倾尽了公款,成为有志之士口诛笔伐的罪人;“房叔”“表哥”纵有千万身家,也不过仅仅是人们不屑的饭后谈资„„

当对自己的吝啬和对他人的慷慨在生命中从未止息的辗转交错时,一个人的灵魂便完成了永恒的洗礼,成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 最主要的是深度,也就是层进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办。

2、 该徐特立为博例

3、 加强论述段

作文三:《慷慨与吝啬》1000字

慷慨,是吴冠中笔下的浓笔重彩,写就人生的美好画卷;慷慨,是梅贻琦光耀清华的写照,铸就事业的辉煌;慷慨,是钱学森的铮铮金言,成就一腔报国之志。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一生的行动,为慷慨作了最好的注脚。

如果把他们的“慷慨”比喻为太阳,那么他们的“吝啬”就是月亮;在慷慨之光的照耀下,他们的“吝啬”也变得熠熠生辉,两者就仿佛是相生相伴的孪生姊妹,一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追求艺术之真之纯,留大美于人间,是吴冠中对“慷慨”的诠释。淡看金钱财富,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不为金钱利禄所诱,孜孜矻矻于美的事业之中,欲留纯美在人间,因此其他的东西对于吴老来说都可谓过眼烟云。他将作品捐献给公共机构就是要将真正的美留给更多的人来分享,而不是像那些收藏家那样藏于密室,待价而沽。吴老的慷慨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大爱。爱艺术,爱人类,爱真,爱善、爱美。

摒弃了几乎所有的额外需求,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清华,这是梅贻琦先生对“慷慨”解读。也许,在他身上展现出的更多的是“吝啬”的一面,他身居高位,清贫如洗,太太摆过地摊,打过短工,甚至先生晚年生病及身后事都是学生捐款资助的。一吝如此,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了自己所衷爱的事业,使清华大学这所没有什么学术地位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外一流大学。梅先生的这种“吝”其实是一种慷慨,对自己要求严苛,却将所有的的精力,能力奉献于发展清华的宏伟大业之中,这何其慷慨,又何其伟大!这样的校长,学生爱之尚嫌不够,又怎能忍心“倒梅”!

梅先生的慷慨是建立在对自己事业的无比热爱与忠诚之上的,他无半点私心杂念,他“慷慨”得伟大,同时又“吝啬”得令人肃然起敬!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老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心声。他们怀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很好的研究条件,为了报效祖国,他们义无反顾地返回国内,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在了一起。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慷慨”!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读出了“慷慨”的真义,这是一种大爱,为艺术,为教育,为科学,为国家,为人类,他们甘愿将自己献于神圣的祭坛。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所谓的低级趣味,他们的“慷慨”是一种奉献,而他们的“吝啬”既是一种牺牲,更是一种奉献!

鹏程万里,是因为鲲鹏的心中只有远方;鼠目寸光,是因为鼠辈仅为满足口腹之欲。人生境界的不同,往往与一个人“慷慨”与“吝啬”的取向有关,志士仁人,于此能不慎乎?

作文四:《慷慨的吝啬》500字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我很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比如我不喜欢的衣服、玩具和饰物。ﻩ  我以为接收过我的小礼物的人,一定喜欢并感谢我。但是,父亲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表面上看是慷慨,其实是吝啬。对此,我并不以为然。ﻩ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拜访他的上司。告辞时,他的上司送给我们一箱苹果。ﻩ  回到家,我和父亲把箱子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鹅蛋大一圈的小苹果。我忍不住大叫:“什么玩意儿还没有咱家的好!扔了都没人要!”ﻩ  父亲指指地上的苹果,说“这些苹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这是别人送的,如果是自己买的就不会放这么久了。第二,这是他们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觉得可惜,就顺便送给我们。”我看也不看那些苹果,用鼻子哼了一声:“哼,什么玩意儿!”ﻩ  “对,什么玩意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我想起以前送给别人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饰物,当他们回到家打开时,他们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ﻩ  父亲看着我,说:“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东西送给别人。”

作文五:《慷慨的吝啬》700字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我很喜欢送东西给别人。

买了新衣服,穿过几次或者根本没穿,不喜欢了就送给叔伯家的表妹。圣诞节、生日聚会收到许多玩具、饰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剩下的随手送人。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几乎都接收过我的小礼物,他们一定喜欢并感谢我,我以为。

但是,父亲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表面上看是慷慨,其实是吝啬。他一再告诫我:不要随随便便送东西给别人,特别是自己用过的不喜欢的东西。

对此,我并不以为然。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拜访他的上司,过去他们曾是朋友。聊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他客气地挽留我们,转身对老伴说:“把家里的苹果给他们带点儿。”夫妇俩进了储藏室,我和父亲站在门口等了半天,他们拿了一箱苹果出来。

回到家,我和父亲把苹果拿进屋里,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鹅蛋大一圈儿的小苹果。我忍不住大叫:“什么破玩意儿?扔了都没人要!”

父亲看着我,说:“你刚才说的什么?你再重复一遍!”

我说:“什么破玩意儿?”我看着父亲,一时没明白他的意思。

“对,什么破玩意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我想起以前送给别人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饰物,当他们回到家打开时,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

父亲看着我,说:“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东西送给别人。”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说的这句话,它让我终生受益。现在,我再也不随便把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了。

责编/梅子

作文六:《慷慨的吝啬》800字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慷慨的人,因为很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比如不喜欢的衣服、玩具和饰物等。

我以为接受小礼物的人,一定会喜欢并感谢的,但是,父亲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表面上看似慷慨,其实是吝啬。对此,我并不以为然。

有一次,父亲带着孩子去拜访他的上司。告辞时,他的上司送给我们一箱苹果。回到家,父亲把箱子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鹅蛋大一圈的小苹果。孩子忍不住大叫:“什么破玩意儿啊?还没有咱家的好!扔了都没人要!”

父亲指指苹果,说:“这些苹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这是别人送的,如果是自己买的就不会放这么久。第二,这是他们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觉得可惜,就顺便送给我们。”孩子看也不看那些苹果,用鼻子哼了一声:“哼,什么破玩意儿啊!”

父亲看着孩子说:“你刚才说什么?你再重复一遍!”孩子说:“什么破玩意儿?”孩子一时没明白父亲的意思。“对,什么破玩意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孩子的脸“刷”地红了,他想起以前送给别人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饰物,当他们回到家打开时,他们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

父亲看着孩子说:“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东西送给别人。”

……

看着父亲和孩子的对话,真的叫人沉思,其实我们都这样,很多时候,会把自己穿过、带过和用过的东西送给别人,何尝想过别人是怎么看的,往往自以为是很正常,很有理由地把“剩”的东西赠与别人,你可曾想过,人家会用那句“什么破玩意儿”的话,总结给你。何不把自己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他人呢,让他们也同样和你去分享其中的美好!

点到为止

“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东西送给别人。”寥寥几句话,却道出了我们常会犯的错误。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作文七:《慷慨的吝啬》800字

林夕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我很喜欢送东西给别人。

买了新衣服,穿过几次或者根本没穿,不喜欢了就送给叔伯家的表妹。圣诞节、生日聚会收到许多玩具、饰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剩下的随手送人。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几乎都接收过我的小礼物,他们一定喜欢并感谢我,我以为。但是,父亲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表面上看是慷慨,其实是吝啬。他一再告诫我:不要随随便便送东西给别人,特别是自己用过的不喜欢的东西。对此,我并不以为意。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拜访他的上司,过去他们曾是朋友。因为过去是朋友,他对我们非常热情,又因为现在是上司,这热情中又多了几分矜持。父亲大概感觉出来了,和他聊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他客气地挽留我们,见我们执意要走,就转身对老伴说:把家里的苹果给他们带点。父亲客气地谢绝,但是他们执意要给。夫妇俩进了储藏室,我和父亲站在门口等了半天,他们拿了一箱苹果出来。

回到家,我和父亲把苹果拿进屋里,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鹅蛋大一圈的小苹果。我忍不住大叫:“什么破玩艺儿?还没有咱家的好!扔了都没人要!”

父亲指指地上的苹果,说:“这些苹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这是别人送的,如果是自己买的就不会放这么久。第二,这是他们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觉得可惜,就顺便送给我们,想让我们感谢他们,结果正相反。”我看也不看那些苹果,用鼻子哼了一声:“哼,什么破玩艺儿?”

父亲看着我,说:“你刚才说的什么?你再重复一遍!”

“我说:什么破玩艺儿?”我看着父亲,一时没明白他的意思。

“对,什么破玩艺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我想起以前送给别人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饰物,当他们回到家打开时,他们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

父亲看着我,说:“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东西送给别人。”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说的这句话,它让我终生受益。现在,我再也不随便送东西给别人了。

作文八:《慷慨的吝啬等》1300字

慷慨的吝啬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我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比如我不喜欢的衣服、玩具和饰物。

我以为接受我的小礼物的人,一定喜欢并感谢我。但是,父亲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表面上看是慷慨,其实是吝啬。对此我并不以为然。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拜访他的上司。告辞时,他的上司送给我们一箱苹果。回到家,我和父亲把箱子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鹅蛋大一圈的小苹果。我忍不住大叫:“什么破玩意儿?还没咱家的好!扔了都没人要!”

父亲指指地上的苹果,说:“这些苹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消息:第一,这是别人送的,如果是自己买的就不会放这么久。第二,这是他们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觉得可惜,就顺便送给我们。”我看也不看那些苹果,用鼻子哼了一声:“什么破玩意儿!”

父亲看着我,说:“你刚才说的什么?你再重复一遍!”我说:“什么破玩意儿!”我看着父亲,一时没明白他的意思。“对,什么破玩意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我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我想起以前送给别人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饰物,当他们回到家打开时,他们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

父亲看着我,说:“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东西送给别人。”

永不自满

在古代的一个寺院里,一个弟子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就提出要下山。这时,他师傅就对他说:“请你把厨房里那个最大的木桶提出来,装满石头。”弟子很快把木桶提出来装满石头。师傅问他:“装满了吗?”他说:“装满了。”师傅用手一指说:“请你到外面的一堆沙子前,看能不能再往桶里装一些沙子?”弟子就提着装满石头的桶去装沙子,沙子从石头缝隙里漏下去了很多。他把桶又提到师傅跟前说:“这次真的装满了。”师傅问:“是不是桶里面不能放东西了?”弟子说:“桶已经这么满了,怎么能再装东西呢?”师傅没有言语,走到厨房里舀了一碗水,说:“那就请你把这一碗水倒进去吧!”弟子接过那碗水,对着桶慢慢地倒,一碗水很快地渗了进去。这时,师傅对弟子说:“你现在可以下山了。”弟子满脸愧色地说:“师傅,我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学,我现在不想下山了。”

其实,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人生也是一只桶,你永远装不满它。

忘记悲伤

一个老妇人惟一的儿子生病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大师:“你知道有什么方法能使我的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活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她到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自己的痛苦。

最后,她变成了为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记了找水的事,丧子的哀伤也悄悄地离她而去。其实,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哀伤,以自身的体会去安慰别人,不仅可以使自己尽快地赶走忧伤,同时也会使他人得到最深切的安慰与祝福。(欧阳萍)

作文九:《富翁的吝啬与负翁的慷慨》1200字

富翁的吝啬与负翁的慷慨

其实许多富翁们“吝啬”的小故事,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在以“豪爽潇洒”为特征的现如今再细想这些故事,更觉富翁们的“吝啬”实在可贵。

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饭店前停了很多车,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但盖茨认为太贵,即便朋友坚持付费的情况下,盖茨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洛克菲勒到饭店住宿,从来只开普通房间。侍者不解,问:“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为何这样?”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而我却没有。”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到车下。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出来。后来还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块钱,李嘉诚于是付给他100块的小费。他说:那一块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这100块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中国首富李嘉诚的“吝啬”让许多人不可理解。其实 “吝啬”是很多富翁们的生活本色和财富态度。我们不会想到,身价466亿美元的比尔·盖茨竟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甚至对打折商品感兴趣。我们也不会想到很多富翁过着节俭的生活,《华盛顿观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显示,70%的“富婆”和68%的富翁都曾经补过鞋,58%的“富婆”和将近一半的富翁们都用优惠券买食物。

然而,现在中国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提前消费之风渐盛,贷款买房、买车的人大增,出现了所谓的“负翁”一族。有些“负翁”大手大脚,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甚至一支口红,都要通过贷款的形式买了再说,用了再说,更要命的是,他们中有许多并没有还款实力。还有一些实际上是“负翁”的“月光族”们慷慨地花着父母们的钱,大胆花明天的钱、花他人的钱享受自己今天的生活,敢于超前消费、高档消费,大量的钱花到服装、化妆、餐饮、旅游、娱乐等方面,花到两手空空,再想新的办法。

“负翁”的慷慨相比富翁的“吝啬”,谁是谁非,笔者并不想作何评述。谁让提前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呢。但有几个“负翁”真正能快乐到最后呢?他们的挥霍往往源于对未来的恐慌、不自信,于是,一时的潇洒换来的或许是更无边的空虚与恐慌。

节俭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手段。节俭是很多富翁之所以成为富翁的财富基因。我们惊诧于跨国公司一张纸正反使用、信封重复使用的吝啬,但正是这种吝啬成就了众多富有的企业和身价特高的富翁。

富翁的“吝啬”,是因为他们有过创造财富的艰辛;“负翁”的慷慨,是因为他们缺少一分一厘皆来之不易的生活体验。要消除当前慷慨大度消费的“负翁”隐忧,就得让“负翁”们更多、更深刻地体验到财富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

当我们大力倡导节俭之时,可能有人会抬出“节俭悖论”来反驳,说节俭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增长云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那就是需有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而当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危机、负债消费与日俱增等严峻形势下,除了节俭,我们别无选择。

作文十:《议论文分段的吝啬与慷慨》1600字

作议论文时分段,这是不少同学写作中把握不住而又容易忽视的问题。由于动笔前对全文结构的安排思考较少,故动笔后因捉摸不定、驾驭不住而胡乱为之。怕长了,则另起一段;嫌短了,就把几层意思独立的段落也合成一段。结果是,要么全文仅一两大段,呆板生硬,要么分很多段,把文字搞得支离破碎。

作文的目的是要表达思想,因此,对分段数量的吝啬与慷慨,均应服从文意的表达。我们看看毛泽东《论鲁迅》一文中的一段话:

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他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所以他主张打到底。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他不能翻身,退出中国国境为止。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这种精神,把它运用到全中国去。

从以上一段文字我们可得到一点感性认识。议论文,一般说每段文字较多,全文段落较少,这是因为,议论文以论说为主,而论说尤重逻辑思维,一般是靠一段严密的推理表达某种观点,所以,一个道理就应集中在一个段落中讲清楚(包括用例),这样句子连接十分紧凑,说理句子多了,段落就长了。再说,议论文重说理,少抒情;多直白,少含蓄;主要不是靠情感人,而是靠理服人,所以一段中句子一般也不会太少。以上例文讲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指出“第三个特点”的内容;第二层,写勇敢精神;第三层,写不妥协精神;第四层,号召学习鲁迅精神。这几层必须在一个段落中一气议出,以让读者透彻地明理。怎样分段才好,也无定法。下面列举一些可独立成段的情形。

一是在排列论证时,一个小分论点及对这个分论点的证明为一段,如一篇题为《说说荣誉感和虚荣心》的优秀作文,为把荣誉感和虚荣心区分清楚,作者用了排列论证的方法。第二、三、四段分别以“荣誉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社会心理”“虚荣心则是一种浅薄、庸俗的社会心理”“荣誉感强和虚荣心重的两种人,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截然不同”为段首中心句,即各段的分论点,以三个排列的分论点证明全文的“荣誉感和虚荣心是不同的”这个中心论点。

二是按议论的内容顺序依次分段。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中就是按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自然分段《鲁迅的精神》一文中就是按鲁迅精神的四个方面分段。

三是在提出或总结问题时“自成一段”。如毛泽东的《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文中开头“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即成一段,《反对党八股》中“对‘以上八条罪状’的总结……”即成一段。这些都宜与文章中“着重于分析”的段落分开。

四是在一篇文章中,引文通常夹在分析、议论的句段中,不另起段,但引文较长或为突出它,这些引文可另成一段。

某些情况下,议论文段落也有极短的。第一,能概括全文,表明一个总观点的句子。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论读书》的开头一句话就专成一段:“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然后在第二段开启下文。第二,表明总结的句子。吴晗《说谦虚》的结尾:“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第三,对表示过渡,从而引出下文的句子,为了突出,也仅用一小段。胡绳《论各尽所能》中的第二自然段仅以“这种理解对不对呢?”对,又不尽对。作为过渡段。第四自然段仅以“为什么这样说呢”过渡,然后在下一段转入分析论证。第四,表示强调段落。宋云彬《好读书,不求甚解》中文末两段:“读书,读书,我们要求有自由研究、自由批判的读书环境。”“读书,读书,我们要在容许自由研究、自由批判的读书环境中养成‘好读书’的风气,而以‘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来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第五,表抒情的句子,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以一个强烈抒情段结尾:“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责任编辑 良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