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化学课件 > 【《9-2-2我用残损的手掌》5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多少字

【《9-2-2我用残损的手掌》5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多少字

时间:2019-12-27 09:17:5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9-2-2我用残损的手掌》500字

课  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执  笔:张世军                  设  计:张世军  齐小军  乔生虎  张海娥

审  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授课人(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链接材料】

作者简介: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州人。早期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课时:两课时。

作文二:《我用残损的手掌》59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八百里秦川

从洪荒远古的年代起,清悠悠的渭河水就缓缓地流淌着。在渭河的岸边,巍峨的秦岭山连绵蜿蜒。使人感到,美丽的八百里秦川就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

啊!八百里秦川。我的生长着许多神话故事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埋藏着许多帝王之梦的八百里秦川;我的矗立着大雁塔小雁塔的八百里秦川;我的连接着丝绸之路的八百里秦川;我的诗仙举杯邀明月的八百里秦川;我的佳人荡波华清池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吃着羊肉泡馍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吼着秦腔唱着大戏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剪着窗花吹着唢呐的八百里秦川啊!八百里秦川,是生我养我的一方沃土。八百里秦川,是我日夜思念的梦中的家园。        咸阳古道的那一抹斜阳,似乎还高挂在风雨之后的天空上。灞桥的柳枝依依惜别在诗情浸透的黄昏中。暮鼓敲响的,是一帘清幽的寒梦。在古长安的那片残月下,谁穿着长衫的身影匆匆掠过了茂密的碑林?

八百里秦川啊!浓缩着八百里的苦难和辛酸,舒展着八百里的富足和梦幻。站在宽厚的古城墙上,我的双脚常在历史的深处深陷。举目眺望,多少楼台还在岁月的烟雨中?多少爱与恨已经荡然无存?惟有法门寺的钟声,依旧在我的耳边近了又远,远了又近……         许多年前,我在八百里秦川的一间窑洞中出生,又在八百里秦川的黄土炕上一天天地长大。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条道路和河流;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座山坡和沟壑;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民歌和方言;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风俗和习惯……

八百里秦川,是我的生命最初的起点和摇篮。滔滔的渭河水,给了我流淌的血液。巍巍的秦岭山,给了我强健的骨骼。啊!八百里秦川,我知道,我的生命注定是属于你的。属于你的贫瘠和辽阔、属于你的淳朴和古老、属于你的美丽和富饶。

啊!八百里秦川,我的魂牵梦萦的八百里秦川。

喊黄河

那是我浪淘沙、深不可测的虎跳峡呀,  千年史书、万代智慧,记载过多少雄文;  珍藏过多少华篇。 黄河哟黄河,对你:  每一个沙粒,都是丰富而又流动的情感。

是谁说过,读懂黄河的人,  是最富有的人; 是谁说过,读懂黄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我纵然沦为一个全天下最愚的木讷诗人, 今生也要跟你大亲一场;

今世也要跟你梦过一回……   我看着缓缓流淌的水滴,  我问水滴,水滴无痕,汇成溪流; 我问水滴,水滴无痕,汇成溪流;     我问溪流,溪流无悔,注入江河;

我问溪流,溪流无悔,注入江河    ;哦,我终于懂得了你的伟大无比,

正在于你有一个积淀沉疴的气度,    你能容纳百川,正在于有一个沉疴的胸怀!

耸峙的奇峰,曾经阻挡过你决胜千里的蹄踏,  是你挥舞怒涛的巨斧,凿开通往天堑的道路  逶迤的峻岭,曾经阻挡过你震天拍地的嘶鸣,   是你扬起飞瀑的利刃劈开锁住关峡的门闸。 你以一个拓荒者的魂魄,塑成历史的风景,   你以一个拓荒者的气度, 挥写历史的丰篇! 山,看下去是河,河,站起来是山!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与密西西比河忠诚的去握手; 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莱茵河亲密的呼唤;大河为何向东流?   那是与尼罗河忘情的去对话……黄河选择了大海,那是大海的幸运;  大海接纳了黄河,那是黄河的光荣!哦,就在黄河与全世界的江河纵情狂舞之间 就在全世界的江河与黄河首妊的转速起舞之时;地球分娩出一个古老而有年轻的巨人 叫:-----中 国!!

船,海港

有人说,“我愿做一条小船,勇敢的投入大海的怀抱”。  我是如此的钦佩他。因为,我做不了漂泊的小船......   当我第一次驾船远航,船舱中载满了希望。碧蓝的海,碧蓝的天。雪白的云,雪白的帆。我打算乘风破浪,去寻找那遥远的海港。也经历了恶浪,也经历了狂涛,也沉入海底,也跃上浪梢。而挺立的帆始终扬着希望。    看,那是什么!是海港! 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神采,船儿象离弦的箭一样飞驰。  然而,当我快要靠近港口时,发现这里出入着一艘艘的万吨巨轮,海港丝毫没有在意我的存在。尽管留恋,尽管不舍。 我还是又一次踏上远航的路,去期盼下一个天堂。 海是如此的无边无际,海是如此的可怕。一次次的把船底掀翻,一次次的把桅杆打断。而海仍是海,船还是船。拖着疲惫的身躯,我仍旧扬起帆。  第二次,我看见了港口!我看见了希望。港口是如此的平静,没有来往的船,没有汹涌的涛。我小心翼翼的驶向海港,多希望能就此停靠。  好容易走近港口,一抬头,看见一面大旗在迎风飘,上面写着“平静的港湾,不允许有任何打扰”。我知道我应该离开了。向海港望了最后一眼,我又踏上了熟悉的旅程。海啊,我该如何诉说你的不是?你为何要对我如此摧残,为何要让我不得不去寻找那可以躲避你的港湾。而世界之大却又哪有我可以容身之所。 漂泊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本以为会就这样飘

到世界的尽头。可是,有一天,我又看见了----海港!  我不该,我不能,我却不知不觉将船舵搬向了她的方向。  我驶向她,没有看见穿梭的船;我驶向她,也不见高高飘扬 的旗。终于我行驶到了入港的地方,却面对着一扇半开的门,我茫然不知所措了。久久的我凝视着海港,既盼又怕。我盼着闸门早日开启,又怕它不知何时会关闭。而海港没有反应。空气,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都凝固了。----既然时间都凝固了,故事也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 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尾,唉,等到时间融化的时节吧!

走进文成公主

西藏的神秘多半源于布达拉宫的神秘,我总感觉连飘逸在布达拉宫上空大片大片的云朵都是有生命的,而站立或端坐在布达拉宫内的所有佛像更是有生命的。众多佛像中,我在文成公主面前停留的时间最长,也惟有她与我最亲近,仿佛那是自己远嫁的一个姐姐,静静在那等了千年,痴痴地等着故乡人的到来?<词顾暝禄崂?,我相信大唐远嫁的美丽公主是永远不会老的。然而,尽管那端庄的脸上流露出微笑,尽管藏人视她为神圣,可我依然从那双眼神中感觉到了一些什么。我不能确切地意味出那到底是什么,总之我在看她时没去用一般人看神的眼光,也许仅是一个女人在看另一个女人!虽然她是被成千上万的藏人膜拜的神的化身,可我想她更是远古的大唐一对夫妇心爱的女儿~

哦,姐姐,我那以十六岁的年华,为后人铺开一条通向西域之路的姐姐,当藏王的使者以过人的智慧为他的主人赢取你时,当大唐以特殊的方式嫁出自己最玲珑美丽的女儿时,姐姐,我听见迎亲的马车轮,在长安街口发出了颤动的声音。一挂被晚霞染红的帘儿隔离了你对故土最后的回望,你带着你特别的嫁妆,父皇送你的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匆匆踏上西行之路,你在颠簸的马车上度过了没有颜色的春天,你在心里对自己说,要让大唐最好的种子,在另一块土壤生长出故土的青郁和旺盛。当盛夏的知了,试图让单调的鸣叫声钻进你们夜宿的帐篷,你打开了随身带着的古琴,于是唐乐就从你灵巧的指尖飘浮起?矗蛭饔虻纳畲Α5毖赝镜幕牧拐咽咀派钋锏牡嚼矗鳎闶欠裼窒氲搅俗约汗敕壳暗哪强檬袷鳎磕阋泊戳怂闹肿勇穑磕闶欠褚媚侵换岢な泛凸馔和荷铰龅奈鞑兀补衣筇仆恋厣夏切α蚜俗斓墓的兀?

雪花飞舞,不知你在寒冷的马车上是如何度过了这雪域的冰天雪地,你一定喜欢雪,你本就是大唐冰清玉洁的女儿……

藏王的使者东赞,这个粗中有细对你一路呵护的康巴汉子啊,在故乡你就多次听父皇夸奖他的聪明智慧,那三道难题,让诸国求亲的王子面露愧色,单单就难不到藏王的使者。他三试三胜,不但为他的藏王赢得心仪已久的大唐公主,更是在大唐和西藏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绿色中国》 作者 请湖之都

你知道中国的颜色吗?有人说中国是火红色的,因为娇艳的红色代表了蓬勃的青春中国; 也有人说中国是蓝色,因为深沉的蓝色代表了广博的中国;   还有人说中国是褐色的,因为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褐色的历史祭奠;   而我却说中国是绿色的,这片绿色的中国永远永远沉淀在你我的生命里。   这是一个绿色的中国,尽管她的土地有大漠黄沙有戈壁高原; 尽管她曾经贫瘠至今也不富裕,可是她的颜色依旧是青翠的苍绿。   壮美的青藏高原是绿色的,因为在她久远的生命中有着一群无畏的高原兵,    广袤的西北大漠是绿色的,因为在她无垠的胸怀里永远有着一群无私的大漠人。  澎湃的南中国海的浪花是绿色的,因为那是守岛战士思乡的眼泪编织的心情;   高远天空的流云是绿色的,因为那是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无言墓志铭。    其实绿色的中国很平凡,他平凡就象是每一个守卫他的士兵。 绿色的中国是沉静的,沉静的犹如生命中灿烂的夏花般绚烂却无言。   绿色的中国是淡漠的,淡漠的犹如高天上的流云般匆匆却无痕迹。  绿色的中国就在你我的生活里,他是繁华中最阑珊的景色,不经意中最无言的故事。   就在此时此刻,也许他正在伴着星光翱翔在祖国的领空之上,   也许他正顶着高原夏季的风雪守望着清晨的黎明,也许他正在荒芜的大漠中同明月一起遥望着故乡的方向。甚至此刻他正永久于长眠于苍柏泥土之中,思念着远方白发苍苍的亲娘。朋友,你感受到了吗?绿色中国的跳动的脉搏?是那样铿锵有力;你触摸到了吗?绿色中国坚强生命力?如钢铁般坚不可摧。绿色的中国永远排列在平凡的生命里,他们用身体铸就了生命的故事,他们用精神铸就了军魂的骨血,他们是绿色中国的远山, 深海,大漠,岛屿,甚至是绿色中国的每一棵树每一朵?恳涣8∮蔚某玖!?

于是--这就是中国,你我绿色的中国。

西风胡杨

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樘?……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金黄之美,属于秋天。凡秋天最美的树,都在春夏时显得平淡。可当严冬来临时,一场凌风厉雨的抽打,棵棵绿树郁积多时的幽怨,突然迸发出最鲜活最丰满的生命。那金黄,那鲜红,那刚烈,那凄婉,那裹着苍云顶着青天的孤傲,那如悲如喜如梦如烟的摇曳,会使你在夜里借着月光去抚摸隐约朦胧的花影,会使你在清晨踏着雨露去感触沙沙的落叶。你会凝思,你会倾听,你会去当一个剑者,披着一袭白衫,在飘然旋起的片片飞黄与零零落红中遥遥劈斩,挥出那道悲凉的弧线。这便是秋树。如同我喜爱夕阳,唯有在傍晚,唯有在坠落西山的瞬间,烈日变红了,金光变柔了,道道彩练划出万朵莲花,整个天穹被泼染得绚丽缤纷,使这最后的挣扎、最后的拼搏,抛洒出最后的灿烂。人们开始明白它的存在,开始追忆它的辉煌,开始探寻它的伟大,开始恐惧黑夜的来临。这秋树与夕阳,是人们心中梦中的诗画。而金秋的胡杨,便是这诗画中的绝品。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两个天敌彼此对视着,彼此僵持着,整整一亿年。在这两者中间,是一条历尽沧桑的古道,它属于人类,那便是丝绸之路。想想当时在这条路上络绎不绝、逶迤而行的人们,一边是空旷的令人窒息的死海,一边是鲜活的令人亢奋的生命;一边使人觉得渺小而数着一粒粒流沙去随意抛逝自己的青春,一边又使人看到勃勃而生的绿色去挣扎走完人生的旅程。心中太多的疑惑,使人们将头举向天空。天空中,风雨雷电,变幻莫测。人们便开始探索,开始感悟,开始有了一种冲动,便是想通过今生的修炼,而在来世登上白云,去了解天堂的奥秘。如此,你就会明白,佛祖释迦牟尼是如何从这条路上踏进中国的。

青海新闻网讯 7月19日下午,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玉树州委、州政府在结古镇联合召开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专题会议。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玉树灾后重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总结了玉树灾后重建工程开工以来的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玉树州委书记旦科讲话。

去年7月以来,玉树灾后重建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总体情况处于受控状态,未发现较大质量隐患,安全生产基本平稳。一年来,北京市、辽宁省,四大央企,省内西宁、海东、海南、海西4个援建地区以及省内11家援建企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及玉树灾后重建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有关规定,较好地落实了施工企业内部工程质量监管各项措施。 2010年,国家统计局及所属机构“三公”决算11627.85万元。从公布时间上看,这是继中科院、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之后,第5个支出总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

国家统计局表示,这些费用涵盖了国家统计局所属机构包括国家统计局本级和8个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以及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另外,在地方政府统计机构中,还有由国家统计局管理的中央事业编人员。如果以其在编人员21722名员工计算,人均“三公经费”5353元;如果加上5000名长期聘用人员,其“三公经费”人均4351元。

作文三:《2、我用残损的手掌》25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

设计理念: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       ”说话。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的真实性,又具备超现实的广阔性,两者水乳交融、巧妙和谐。

„„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第二方案]

设计理念: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1.自主发现

(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2)教师示范: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如用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来写沦陷区,传达出一种忧愤悲苦之情。

(3)学生交流:

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形容词的使用来看,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残损”一词来修饰手掌,既是写实,点明作者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帜,宣告着诗人的坚贞不屈。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掌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从句式来看,作者在写解放区时多用短句,活泼、跳跃,以表现解放区的生机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从韵脚来看,有时是四行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既和全诗的情绪流变一致,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的节奏。

„„

2.一点聚焦

(1)确定品析重点:诗歌中的修饰语。

(2)学生自选一句,品析诗中修饰语。

(3)学生交流,内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一句,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拟人手法,用“寂寞”来表现祖国遭受日寇蹂躏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描写诗人轻抚解放区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恋人”“柔”,传达出一种纯净而美好情愫;“婴孩”“手中”写出了解放区的亲切和令人依恋的,十分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挚爱之情。

„„

(4)教师小结:诗中的修饰语给诗歌涂上了“冷”和“暖”两种色调,形成了对比,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3.理解背诵

根据诗人情感的流动,边想像边背诵,力争最短时间内背下来。

作文四:《我用残损的手掌.doc》28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

3.感受世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水渠

自今年网络上爆出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红后,许多网友纷纷调侃。有的人看着地球仪,有的人看着世界地图,有的人说“钱包那么小,谁也走不了”,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也想看看,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他们哪里知道,早在多年前,戴望舒已经用他残损的手掌,将他爱得热烈的中国摸了个遍。不同的是,他哭着,网友笑着。

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替他擦干泪水,去痛疗伤吗?

二、观星台

请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自由地朗读本诗。要求放慢速度、大声地、自由地朗诵,不要齐读,珍视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免受他人影响。  抽一名同学朗读,检查预习情况。(肯定?否定?是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注意到感情的起伏)

三、吟诵阁

1.读准字音

锦幛(jǐn 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    蝼蚁(lòu yǐ)          憔悴(qiáo cuì)           蘸(zhàn)着       灰烬(jìn )              堤上(dī)                蹂躏(ròu lìn)

2.把握词意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节奏划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4.融入情感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望舒诗稿》、《戴望舒诗全篇》。具有代表性的诗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偶成》、《在天晴了的时候》、《无题》、《寒风中闻声》。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1942年。1938年,戴望舒从上海沦陷区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军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在情感上应该读出什么?(沉痛、痛惜、悲愤、坚定)

四、练声亭

1.练习

请同学们分小组朗读本诗,注意字词、停顿、韵律和情感。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到位。老师为你们提供背景音乐。(给予肯定和提醒)

2.提供范读,师生一起跟着范读朗诵全诗。

3.好了,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请几位同学起来背诵,拼一拼记忆力,也不要紧张,能背多少背多少。(点拨提醒,给予肯定)

五、知识轩

1.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用“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沦陷区的景象。

第三部分:解放区的景象。

(对比图见PPT)

六、品茗苑

1.本诗的统领句子是哪一句?注意重点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残损”一词表现保守艰难困苦,“摸索”一词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中的祖国地图,手掌是残损的,地图是破碎的。“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如何理解“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有血和泥”?

“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沦陷区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蹂躏,侵略者的烧杀掠夺,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做过的土地是破碎的,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3. 如何理解“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手掌”将诗人引到了家乡,家乡的春色曾经是那么的美丽,春天有繁花、嫩柳、荇藻、凉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置身于家乡。字里行间满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

4.诗人摸索到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标出来。

(家乡西湖、长白山雪峰、黄河、江南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渔船) 诗人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摸索”的? )

5.找出这些地方的具体事物,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西湖——繁花、嫩柳、荇藻(灰烬)、长白山——雪峰(冷得刺骨)、黄河——水夹泥沙、江南——水田(蓬蒿)、岭南——荔枝花(憔悴)、南海——渔船(苦水)

6.诗人为什么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那里?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以“太阳”和“春”比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朗诵。

7.作者心中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诗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消极冷色调词语: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积极暖色调词语: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七、展演厅

搜集我们所了解的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并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独特的体验朗诵。

《我爱这土地》、《一句话》

《发现》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八、累积殿

1.背诵本诗。

2.搜索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记忆》、《烦忧》等等。

3.仿写本诗,注意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作文五:《我用残损的手掌》700字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帐,               嫩柳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作文六:《2 我用残损的手掌》3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作文七:《3我用残损的手掌》1100字

漯河二中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谢素贞       审核:语文组 内容:3、《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型:新授         时间:07-12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难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读、议、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1、自查资料,了解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2、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

憔悴(        )           蝼蚁(         )  ...

二、合作探究,理解艺术形象。

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    的变化起伏。

3、“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句中“爱”和“希望’’分别应该怎样理解?

4、“残损的手掌”这个形象有什么含义?与“广大的土地”又有什么联系?

5、诗中“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先说“轻抚,”又说“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是否矛盾?

三、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

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八:《2.我用残损的手掌》2900字

秀延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介绍作者:( 见“知识链接” ) 三、读诗歌

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通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1.学生听配乐录音朗读,体会停顿和重音。(播放朗读录音《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练习停顿和重音,力求读出感情。

3. 小组、个人练读,师生点评。 4. 老师范读,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四、悟诗意

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思考:

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

明确:这一角 那一角

(1)这一片湖——我的家乡 (2)长白山的雪峰(3)黄河(4)江南(5)岭南(6)南海(7)那辽远的一角

2.通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基本上是按照中国的土地由北向南的顺序来写的。(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

3.你知道“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吗?

明确:未被日寇侵略的地区或者指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地区,即解放区。

师:那么,前面所写到的这些“这一角,那一角”指什么?     生:沦陷区。

师:请大家快速把本诗划分为两部分。 生:一类写沦陷区,另一类写解放区。 4.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通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生交流。

师:诗人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借助

用多种多样的

形式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诗意,

把握诗歌的情  感。

再读诗歌,理清

思路,并抓住

诗中意象,理解

诗歌感情,领悟

诗歌内涵。

于具体的事物。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抽象心绪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诗人就是通过在一连串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的。

五、品诗情

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我们还要抓住诗歌的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师:刚才我们明确了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两种情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下面请大家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

预设: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人民惨遭蹂躏,遭受深重苦难的写照。这里是总写,重点与生商量这句话该如何读出忧愤之情,教师可以做个示范,让生反复读)

(2)“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商量怎样读,要读出义愤,同时要读出内心对新中国无限地希望与向往、憧憬之情)

找两位同学反复朗读,力求读出情感、读出情味。

那么作者的这种忧愤之情是怎样表现出的?

生:通过两个恰切的比喻句。“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师:我们不难想到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人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啊?

生:“牲口一样,蝼蚁一样”,人如动物一样,生命没有尊严,任人践踏,地位低贱,被奴役,被驱使。

师:所以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慨,对没有奴役与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3)还有哪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生:“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如果换成“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该”字表现了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这个破败的样子,要读出“吃惊,失望和对敌人的愤慨”之情

品读诗歌,理解

诗人内心深处

情感的变化起  伏:先是凄楚忧  愤,转而热切期  盼,对解放区寄

予了民簇复兴

的希望。同时,

品味诗歌生动

形象的语言,体

会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的表

达效果。

来。

找几名同学反复试着读,力求读出情感。 (4)那么,日寇没有入侵时,我的家乡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师:这几句诗写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 生:通过写家乡的繁花似锦,折断的柳枝发出的芬芳,运用视觉、嗅觉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也正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得温柔,突出一种美感,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西湖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北宋的苏轼曾经这样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段描写非常细腻,就像是细节描写一样,颇能打动我们的心扉,作者一定闻过家乡的“折断的嫩柳枝的芬芳”,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能写出如此的神来之笔。同样这里也用两个形象化的事物,即意象表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5)后面还有一处“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你觉得这句诗好吗?

生:好。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遭受蹂躏、侵略的国土岭南的苦难与不幸,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无心来赏花,花儿只能寂寞地憔悴。

师:“寂寞”与“憔悴”都是运用的拟人手法,这里通过花儿的憔悴写出了人民所遭受的不幸,写出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荒凉与衰败。读到此处,内心会顿然生起一丝痛楚。要把这种痛楚表现出来。 找生试着读一读。

(6)读后一部分内容。请你找出表达内心充满希望,对祖国挚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只有那辽远的一角------那里,永恒的中国!”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这里面的用词例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春------”有什么特点? 生:是积极的、暖色调的,有很多是褒义词。

通过前后两部

分的朗读、分  析,理解对比手

法的运用及其

表达效果。

师:那么在前一部分中写沦陷区时的那些用词有什么特点?

生: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爱与恨。 六、知诗人(屏)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8年8月,23岁的戴望舒创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洋溢着革命气息的留学生涯。1935年春天,30岁的戴望舒在法国留学。他用心创作,力求思想的进步,为国人翻译了《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戴望舒积极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无私无畏坚持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在狱中我们的诗人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依然毫不屈服,依然拿起笔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在狱中戴望舒还写过一首《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补充背景资料,

及《狱中题壁》

使学生对诗歌

的主题有更深

层的理解,激发

他们的爱国热  情。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作文九:《我用残损的手掌》68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该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首次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营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①做好相关链接。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③开展合作交流。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课堂盘点。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⑤布置课外作业。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构思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课堂实录

师生活动

(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营造氛围,从细节做起。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艾青的诗歌《土地》,现在有哪些同学能够充满感情的为我们背诵这首诗?

(众生举手。指名背诵,两名至三名。)

师:刚才欣赏同学们的背诵,最感动我的一句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我们要学习戴望舒的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与艾青的《土地》一样,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热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录音,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示范性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指导。

(生听读诗歌,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听过一遍之后,同学们体会到这首诗中包含着什么情感?

生1:诗中包含的是爱国的情感。

整体把握是深入探究的基础。

师:是总体的把握。是一首爱国诗。具体说呢?

生2:我感到诗人很悲哀。

师:“悲哀”一词似乎不够准确啊。(有生补充:悲愤。教师肯定。)

生3:其中还含有激动、欣喜的感情。

师:看来,诗中不止含有一种情感。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呢?我建议大家找到一条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顺藤摸瓜。

生4: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那就应该顺着他摸索的顺序去看他抒发了什么情感。

师:很好。我们就按他说的方法做。大家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看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分别在上面寄托了什么情感。读完在书上做勾画批注。     (生朗读,读后勾画批注)

生5:诗人手掌摸索到的有“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因为这些地方都已经被毁坏,都沾满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非常悲愤的。

师:关键词抓得非常好,概括得也很准确。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6:还有“辽远的一角”。可看出诗人这时非常欣喜。因为前面他看到的都是阴暗的,而这里却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将驱散阴暗,带来苏生”,所以他是很高兴的。

师:显然,本诗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调的,低沉伤痛;后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调的,高昂,憧憬。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读的时候,有没有读出这种情感啊?

(生杂说:没有。有很多人开始小声试读。学生自读)

师:我来听听同学们这时候的朗读是不是有进步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表演一下。

(指名让一个学生读)

师:好多了!总的来说把握住了两种情感,但一些具体的句子处理的还不够准确。下面同学们就要想想办法让自己的朗读更有情感更有节奏感一些。我建议大家分组来读。合作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弄清楚诗人借助那些形象来抒发了什么情感,在语言上哪些句子让我们很喜欢。读一读这些句子,品一品它的韵味,看看是不是读的更有味道一些。可以分工读,也可以轮流读,每个人都要读到。

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师在小组间巡回解疑)

师:请各小组读一读我们最欣赏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生7:(读“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永恒的中国!”)这一节是我们很喜欢的。首先,从感情上来说,它很高昂,能够给人以鼓舞,让人读起来就能感到一种力量。     师:打断一下,你认为这种力量是什么?“辽远的一角”具体指什么?

生7:我们查过资料,“辽远的一角”应指延安。有的资料上说的是解放区。(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这种力量就是一种爱国的力量,诗人相信我们国家虽然现在灾难深重,但还是有希望的。

师:好!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做的不错。

适时肯定学生并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生7:其次,从语言上说,这一节用到了很多让人感觉蓬勃向上的词语。比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苏生等,让我们感觉到诗人欣喜、赞美的感情,也受到鼓舞。     师:这一小组对这一节诗的品读有两点很值得赞扬。一是善于抓住作者选择的形象,体会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第二是善于抓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关键词,从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入手,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等会希望其他组的同学能够学着做做品析。

生8:(读“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一节我们很喜欢。因为他列举了一系列事物,表达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生9:这一节中列举了“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在这些事物上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第一个列举的就是作者的家乡,说明他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的。

师:这位同学指出,作者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寄托在这些形象上面。那么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了这些形象呢?西湖是作者的家乡,所以他首先选择了它。其他的呢?

生10:长白山、黄河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像黄河,她是我们的母亲河。还有南海,这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形象中看出一个列举的顺序。

生11:是从北到南。

师:这也就是说,诗人用无形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从北到南涵盖了我们整个的版图的。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受啊?

生12:作者并不是真的用手掌在摸索,这是他的想像,很奇特。

生13:我们课前查阅资料知道,戴望舒写这首诗是在牢狱里,他也不可能看到这么广大的土地,全都是想像。

师:的确,这首诗全靠诗人用想像来完成。作者身在牢狱,用心灵的手掌抚摸着祖国大地,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感,可以说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给我们奇妙的感受。应该学习这种大胆的想像。

师:刚才我们说到,要善于抓住诗句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词语来体会感情。谁来讲讲?

学法指导。

生14:这一节中有两句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明亮的。就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两句写出了繁花的颜色、芬芳的气味,还有“嫩柳枝”,给人感觉很柔、很脆。

师:这两句与其他诗句不同之处在于„„

生15:这是他在摸索时回想到的过去美好的景象。现在的西湖是这一句“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给人感觉还是冷色调的。

师:好,接着找,还有哪些冷色调的修饰词。

生16:“冷到彻骨”。

生17:“寂寞地憔悴”。

生18:“苦水”。

生19:还有黄河“水夹泥沙”,是混浊的。

生20:“蓬蒿”,和前面写西湖一样也有对过去的回忆,过去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却是杂乱的,荒芜了。

生21:还有“血和灰”“阴暗”。

师: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想像飞扬的时候将祖国的辽阔土地受到侵略践踏和解放区的生机和光明作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寄托了自己对祖国灾难的哀痛、对祖国未来的憧憬。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

提示学生抓准知识点。

生22:现实的故乡与江南与回忆中的故乡和江南是一个对比。

师:是啊。这样对比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师:经过这一番品读,我们再来朗读一遍,看是否比刚才读的有感情有节奏些。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可以每人读一部分,也可以轮流读一遍。

(小组朗读)

师:我们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

生23:我们小组女生朗读前半部分,男生朗读后半部分。(小组表演朗读,读出了感情,众生鼓掌)

读中品,品中读,朗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生24:我代表我们小组朗读。(生朗读。众生鼓掌鼓励)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已经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能不能趁热打铁把它背下来?试试看,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背诵。(生赶紧准备背诵。随后指名4—5名同学试着背诵,并提出课外加强背诵的要求)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所有的同学都该想想,自己在这节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自己还想在哪方面有所突破或提高?(生冥想,总结)

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生25:我在这节课上了解了这首诗中包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想课外能把这首诗背的再熟练一些。

生26:我学到了诗人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些具体事物上。

师:你可以把课后练习三做做,学习这种写法。

生27:我又学到了一首爱国诗,我想再积累一些爱国的诗歌。

生28:我学到了对比的写法,我想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

生29:我朗读的比先前好些了。

师:总结得很好。虽然角度不同,但每位同学都能有一点收获。根据大家的总结,老师提出以下几个作业供大家选择,每位同学可以选择1—2道来做。

自主选择作业,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

(生急切地想知道有哪些作业可供选择。师出示作业牌)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4.诗的前后两部分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达一种情感。

师:我选择,我喜欢,希望大家通过自己选择的课外作业加深对这节课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①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②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③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

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作文十:《我用残损的手掌》68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该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首次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营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①做好相关链接。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③开展合作交流。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课堂盘点。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⑤布置课外作业。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构思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课堂实录

师生活动

(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营造氛围,从细节做起。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艾青的诗歌《土地》,现在有哪些同学能够充满感情的为我们背诵这首诗?

(众生举手。指名背诵,两名至三名。)

师:刚才欣赏同学们的背诵,最感动我的一句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我们要学习戴望舒的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与艾青的《土地》一样,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热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录音,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示范性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指导。

(生听读诗歌,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听过一遍之后,同学们体会到这首诗中包含着什么情感?

生1:诗中包含的是爱国的情感。

整体把握是深入探究的基础。

师:是总体的把握。是一首爱国诗。具体说呢?

生2:我感到诗人很悲哀。

师:“悲哀”一词似乎不够准确啊。(有生补充:悲愤。教师肯定。)

生3:其中还含有激动、欣喜的感情。

师:看来,诗中不止含有一种情感。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呢?我建议大家找到一条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顺藤摸瓜。

生4: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那就应该顺着他摸索的顺序去看他抒发了什么情感。

师:很好。我们就按他说的方法做。大家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看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分别在上面寄托了什么情感。读完在书上做勾画批注。     (生朗读,读后勾画批注)

生5:诗人手掌摸索到的有“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因为这些地方都已经被毁坏,都沾满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非常悲愤的。

师:关键词抓得非常好,概括得也很准确。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6:还有“辽远的一角”。可看出诗人这时非常欣喜。因为前面他看到的都是阴暗的,而这里却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将驱散阴暗,带来苏生”,所以他是很高兴的。

师:显然,本诗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调的,低沉伤痛;后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调的,高昂,憧憬。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读的时候,有没有读出这种情感啊?

(生杂说:没有。有很多人开始小声试读。学生自读)

师:我来听听同学们这时候的朗读是不是有进步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表演一下。

(指名让一个学生读)

师:好多了!总的来说把握住了两种情感,但一些具体的句子处理的还不够准确。下面同学们就要想想办法让自己的朗读更有情感更有节奏感一些。我建议大家分组来读。合作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弄清楚诗人借助那些形象来抒发了什么情感,在语言上哪些句子让我们很喜欢。读一读这些句子,品一品它的韵味,看看是不是读的更有味道一些。可以分工读,也可以轮流读,每个人都要读到。

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师在小组间巡回解疑)

师:请各小组读一读我们最欣赏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生7:(读“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永恒的中国!”)这一节是我们很喜欢的。首先,从感情上来说,它很高昂,能够给人以鼓舞,让人读起来就能感到一种力量。     师:打断一下,你认为这种力量是什么?“辽远的一角”具体指什么?

生7:我们查过资料,“辽远的一角”应指延安。有的资料上说的是解放区。(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这种力量就是一种爱国的力量,诗人相信我们国家虽然现在灾难深重,但还是有希望的。

师:好!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做的不错。

适时肯定学生并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生7:其次,从语言上说,这一节用到了很多让人感觉蓬勃向上的词语。比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苏生等,让我们感觉到诗人欣喜、赞美的感情,也受到鼓舞。     师:这一小组对这一节诗的品读有两点很值得赞扬。一是善于抓住作者选择的形象,体会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第二是善于抓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关键词,从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入手,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等会希望其他组的同学能够学着做做品析。

生8:(读“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一节我们很喜欢。因为他列举了一系列事物,表达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生9:这一节中列举了“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在这些事物上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第一个列举的就是作者的家乡,说明他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的。

师:这位同学指出,作者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寄托在这些形象上面。那么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了这些形象呢?西湖是作者的家乡,所以他首先选择了它。其他的呢?

生10:长白山、黄河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像黄河,她是我们的母亲河。还有南海,这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形象中看出一个列举的顺序。

生11:是从北到南。

师:这也就是说,诗人用无形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从北到南涵盖了我们整个的版图的。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受啊?

生12:作者并不是真的用手掌在摸索,这是他的想像,很奇特。

生13:我们课前查阅资料知道,戴望舒写这首诗是在牢狱里,他也不可能看到这么广大的土地,全都是想像。

师:的确,这首诗全靠诗人用想像来完成。作者身在牢狱,用心灵的手掌抚摸着祖国大地,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感,可以说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给我们奇妙的感受。应该学习这种大胆的想像。

师:刚才我们说到,要善于抓住诗句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词语来体会感情。谁来讲讲?

学法指导。

生14:这一节中有两句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明亮的。就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两句写出了繁花的颜色、芬芳的气味,还有“嫩柳枝”,给人感觉很柔、很脆。

师:这两句与其他诗句不同之处在于„„

生15:这是他在摸索时回想到的过去美好的景象。现在的西湖是这一句“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给人感觉还是冷色调的。

师:好,接着找,还有哪些冷色调的修饰词。

生16:“冷到彻骨”。

生17:“寂寞地憔悴”。

生18:“苦水”。

生19:还有黄河“水夹泥沙”,是混浊的。

生20:“蓬蒿”,和前面写西湖一样也有对过去的回忆,过去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却是杂乱的,荒芜了。

生21:还有“血和灰”“阴暗”。

师: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想像飞扬的时候将祖国的辽阔土地受到侵略践踏和解放区的生机和光明作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寄托了自己对祖国灾难的哀痛、对祖国未来的憧憬。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

提示学生抓准知识点。

生22:现实的故乡与江南与回忆中的故乡和江南是一个对比。

师:是啊。这样对比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师:经过这一番品读,我们再来朗读一遍,看是否比刚才读的有感情有节奏些。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可以每人读一部分,也可以轮流读一遍。

(小组朗读)

师:我们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

生23:我们小组女生朗读前半部分,男生朗读后半部分。(小组表演朗读,读出了感情,众生鼓掌)

读中品,品中读,朗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生24:我代表我们小组朗读。(生朗读。众生鼓掌鼓励)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已经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能不能趁热打铁把它背下来?试试看,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背诵。(生赶紧准备背诵。随后指名4—5名同学试着背诵,并提出课外加强背诵的要求)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所有的同学都该想想,自己在这节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自己还想在哪方面有所突破或提高?(生冥想,总结)

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生25:我在这节课上了解了这首诗中包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想课外能把这首诗背的再熟练一些。

生26:我学到了诗人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些具体事物上。

师:你可以把课后练习三做做,学习这种写法。

生27:我又学到了一首爱国诗,我想再积累一些爱国的诗歌。

生28:我学到了对比的写法,我想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

生29:我朗读的比先前好些了。

师:总结得很好。虽然角度不同,但每位同学都能有一点收获。根据大家的总结,老师提出以下几个作业供大家选择,每位同学可以选择1—2道来做。

自主选择作业,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

(生急切地想知道有哪些作业可供选择。师出示作业牌)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4.诗的前后两部分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达一种情感。

师:我选择,我喜欢,希望大家通过自己选择的课外作业加深对这节课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①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②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③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

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