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历史课件 > 写景要抓住特征【《写景要抓住特征》8400字】

写景要抓住特征【《写景要抓住特征》8400字】

时间:2019-11-05 09:26:0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写景要抓住特征》8400字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班级为高中二年级理科班。该班学生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与感悟能力。热爱阅读,写作基础好。但习作中仍存在较为凸出的模式化现象,泛议论写作形式单一,缺乏真情实感。就之前的一次写景练笔情况看,学生们在景物描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的困惑。 一是普遍缺失观察,主观构图,描写画面艳丽有余生气不足;二是观察不细致,景物特点不突出;画面构建缺乏层次性,视觉感;三是联想能力差,画面意境浅;四是张冠李戴,堆砌辞藻,脱离景物实际;五是无目的写景,景象缺少统一基调,画面特征不突出,景情分离。

目标定位: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一,唤醒学生们对自然生活的有意识的关注,带领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发现自然的千娇百媚、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有技巧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第二,掌握景物描写技巧。

第三,希望学生们培养起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积累素材,调用素材、整合素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赏读中外名家名著中景物描写的精彩片段,通过一读、二品、三析,四作感受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摹写的重要性。在品读赏析的过程中积累写作技巧。在练笔析评中提高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审美目标

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之美,纯真之美,性灵之美,在美得熏陶渐染中澄滤心灵,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简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景物描写,凸显特征,注重情感;

难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千山竞秀,万壑峥嵘。大自然千娇百媚引人遐思如鸿!其实,每一座山都有一种独特的眼神,每一条河都有一段别样的风情,

多媒体展示四副图画,请同学们为画面配以标题,并阐明构思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创作,引导思考什么是景物特征)

【投影】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一读概念,揣摩“格调”与“氛围”的含义,进一步理解景物特征的含义。

二品文段,在名家名篇的精彩写景片段阅读中,琢磨感受景物特征,并用三个以上形容词加以概括。

【媒体投影】

材料一: 星星在浸透鲜血的白俄罗斯上空悲哀地眨着泪眼。漆黑的夜空象个塌陷的大坑,夜雾似烟,朦胧,飘忽。寒风把充满腐烂的落叶、潮湿的黏土气息和三月残雪的苦味撒满了大地......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材料二: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莹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钱钟书《围城》)

材料三::“划桨到了那些地方,我才惊奇地发现我自己已被成亿万的小鲈鱼围住,都只五英寸长;绿水中有了华丽的铜色,它们在那里嬉戏着,经常地升到水面来,给水面一个小小的水涡,有时还留一些小小水泡在上面。在这样透明的、似乎无底的、反映了云彩的水中,我好像坐了氢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瓦尔登湖》)

材料四: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蝇和蜂飞到荫下时,它们的呜声也似乎变得分外的温柔;油绿色的青草,不杂一点金黄,鲜洁可爱,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修长的花茎兀立着,也不动颤,似乎已经人了迷梦;菩提树的矮枝上面悬着无数黄花的小束,也静止着,好像已经死去。每一呼吸,芳香就沁人了肺腑,而肺腑也欣然吸人芳香。远远的地方,在河流那边,直到地平线上,一切都是灿烂辉煌;不时有微风掠过,吹皱了平野,加强着光明;一层光辉的薄雾笼罩着整个田间。鸟声寂然,在酷热的正午,鸟向来是不之鸣奏,使得安静地坐在清幽的荫下的人们感觉着十分的愉悦;它使人们沉倦欲睡,同时,又勾引着深幻的梦想。(屠格涅夫《前夜》)

材料五:……孤寂向他暴露了它的全部秘密,并且把它的美包围着他。他在日出和日落中发现了世人所不知的景象。飞鸟是稀有的过客,云霞是我变而身穿彩衣的旅人,他每听到飞鸟的微弱振翅声和看到云层的交错时,就颤栗起来!夜晚他研究月光沙漠的海洋上所产生的效果,沙漠的热风经常在这海洋上翻起波浪和造成迅速的变化。他同东方的黎明一同起来,他仰慕这黎明的灿烂光华;时常,在这原野上刮起飓风,飞沙走石,景色可怖,造成红色、干燥的迷雾和能致死人的云彩,他享受了这一切之后非常愉快地看到夜晚来临,因为夜晚能带来星星的仁慈的清凉。(巴尔扎克《沙漠里的爱情》)

(参考解析:材料1——顿河两岸灰色的天空因为战争的硝烟而显得更加凄迷苍凉。战场上的鲜血和尸体与顿河两岸翻耕着土地的委顿的人民,成了俄罗斯天空下灰色的基调。作者巧妙的让客观景物发生畸变以表达主人公的极度失望情绪,寓情于景之中。

材料2——钱钟书先生用“一梳”来描述月亮,用“几星”来描述萤火虫,实在是妙不可言。而把月亮比喻成“未成长的女孩子”,把萤火虫的飞舞比喻成“在厚重的空气里漂浮”,一幅夏夜美景被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而“萤火忽明”被比喻成“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确实可爱动人。

材料3——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瓦尔登湖纯净的景色,鱼儿的雀跃衬托了湖泊的宁静。作者似乎寄身与那一片游鱼之间,它们小心翼翼的游走,作者就小心翼翼的观察,只有一个深爱着自然的人才能从景物中获得如此美得体验。

材料4——清幽的菩提树荫,如茵的草地,轻柔地飞翔的蜂蝇,微风、薄雾、阳光,就象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彩画,再加上那熏人的芳香,引得你也不禁生出深幻的梦想。象这样充满着诗意,色、声、香兼而有之,意境清新的优美艺术境界,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多么绝妙的艺术享受与美的熏陶。

材料5——沙漠是孤寂可怕的。但沙漠也有世人所不知的景象:稀有的飞鸟、多变的云霞、沙浪的迅速变化、黎明的灿烂光华;虽有飞沙走石、景象可怖的飓风,但也有让人愉快的夜晚星星的清凉。这里,作者以畅快、跳跃的笔触,让沙漠在人物心理和行动的描写中,袒露出它的“全部秘密”和“独特的”美。)

(补充)要想准确的抓住景物特征前提是细致的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观察,不仅靠眼睛,它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观察,要选择好观察点,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然。观察,还应着眼于变化,以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景物的形状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三析手法,那么,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抓住特征进行生动的描写呢?

【媒体提示】主要景物描写手法:步移法/层递法、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主观描写/客观描写(白描法)、运用联想想象、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摹形/摹色/摹声(调动多种感官)、融情于景、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赏析,以下景物描写作者是运用了怎样的技法来凸显景物特征的,并达到了怎样的描写效果?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教师可酌情做以下引导】

⑴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参考解析: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⑵“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参考解析:这比喻极具朦胧奇诡之美,就如同歌女画舫中断断续续的歌声,却又使人深味到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

⑶风刮得还是很紧,这会儿可已经转成东风,把雪儿和雨云都吹散了,早晨八点钟光景,从那堆迭得很高的阴霾的云层中,露出来澄澈的天空。阳光投下暖和和的、象刀剑一样笔直的光线。雪开始融化了。草原越来越黝暗,这儿那儿交织着一片片绿宝石似的茁青的庄稼,和一条条金黄色的残梗。水在闪烁,细流在路上的车辙中奔流。在土墩上干了的尸体,睁着看不见的眼睛,凝视着蓝天。(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

参考解析:春天,万物得到了复苏,而俄罗斯人民呢?得到的是死亡。大自然的“生”与人类的死的强烈对比,活生生地揭露了在沙皇政府奴役下的苏联民不聊生、哀鸿遍地的生活惨象。

⑷: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参考解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反衬哀情。别具韵致。同时,诗文丰富的色彩增强了绘画美。

四作,请同学们适当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景物描写。

教师点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作课堂创作赏析。

教学反馈:

肖正君:细节决定成败。写景的关键也在于细节描写。赋予景物细致的描摹,就等于让景物拥有生命,拥有灵魂,使景物描写真正的生动形象。这是我这节课的收获。其实,人生也是一场布景,对人生的规划就有如对景物的描摹,只有真正地捕捉到细节,从中发现美,体会美,从而美化人生。

于战海:景物描写是最早学习的写作内容,但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发觉平时在写作中我个人对景物描写的重视还很不够,笔下的景物似乎总缺乏一种气息,因而觉得在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方面效果极不理想。景物描写之前确实要细心观察,巧用技巧,这节课收获很大。

胡蕾:品读环节让我对景物描写之于作品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还有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起分析练笔,也使得我对各种写景技巧有了深入的掌握。“自然可以带给你最大的震撼。”

闫鹏:捕捉到景物的特征加以描摹可以巧妙的渲染氛围传达特定的情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习作的点评使我启发很大,修改后作品形象的确更加生动了。

(附学生佳作)

《丁香传奇》片段       高璇

我所看见的世界——丁香树是流动的紫色。它们静静呆在被岁月蚀得发黄的教学楼前,也不知呆了多久。轻吟浅唱的季节里,它们逐渐被染成了紫色,起初只是淡淡的一抹,后来深了些又深了些。有“谁”轻轻一挥手,紫色的海浪层层翻涌护卫着古楼。也不知这里有多少朵丁香,每一个只有拇指大,纤弱无比。但它们却团做一簇簇,密密的挨着,仿佛云朵在地上的投影。微风一吹,那幽香流淌入心田。于是,每一个在丁香树下毕业的学生都有了一个个丁香“结”。当他们还没长大的时候,他们蹦跳着与丁香攀谈,可是他们太小,即使丁香总是弯着腰轻轻讲述这个学校的故事,他们仍听不到,只惹落了一地的“紫色”。后来,当他们终于可以去细数每个丁香的笑脸时,丁香也就落了。簇簇飞落的花瓣,像一场宁静的雨。

丁香落了,他们毕业了。

《深巷》              邓悦

巷子的窄小容不下两人并肩而行。地面上坑坑洼洼的,下过雨厚雨水填平了小坑,看过去像一枚枚银币。巷子尽头是一堵坍圮了一半的墙,墙上满是不知被经过多少岁月的风带来的灰尘,墙角处是一张破败的空空的蛛网,不知原来住在这里的家伙是逃离了深巷的黑暗,还是平凡的肉身经不起春秋更迭与那灰尘共眠了。几个破碎的砖,一只腐烂的藤椅在矮得可以触及人的肩头的房檐下安定地入禅。斑驳的青砖红瓦被岁月浸染成昏黑,冲刷过房顶上几世几代的尘埃的雨水滴在半陷入地中的石阶上,“嘀嗒”声叩响整个老巷勾唤起彼年袅袅的檀香。当年巷子里的唱段隐约响起,“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钱……”

《高原》节选          唐楷峰

随生命的流淌,从青葱果敢的伊始,到从容精致的饱和。每每在梦中,我都听得到那干裂的,千沟万壑的换土高原在呼唤着我。像是个在外游荡的灵魂,最终,总要回到栖息之地,变得苍老、缓慢、迟钝、呻吟,直至死亡。心顺着眼睛望去的方向一直伸到地平线以外,我看得见高原上的裂纹疯狂地向着四面八方抓着,然后汇合成一道黄河的洪流向我袭来。这是一种召唤,大地母亲,在召唤她的游子回家。最终,破旧的梦境在某个夜晚消失。

我热泪盈眶。

《路》                  潘多

没有人知道何时这里就有了这条路,也没有人知道它究竟通向哪里。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坐在爹爹的牛车架子上,看爹爹在夕阳的余晖下映在地上佝偻又摇晃的影子。

这条黄土路上布满了细细碎碎的黄沙,风吹起沙砾,打在人脸上留下一抹残阳泣血的微笑。多年的风吹雨打仍未能磨去它狰狞的面目,条条沟壑深入大地,发出无声的讯问。车轮碾过,伴着吱吱呀呀的声音,像陈旧的木门被胖胖的花猫不情愿的挤开。道路两旁没有白的百合,红的玫瑰,没有江南的垂柳,塞北的雾凇,没有多瓦粉墙,画檐飞栋,有的只是一片苍茫茫的五千岁的大地和尽头不带一丝云朵的天。

《去古庐海吧!》        刘柏宁

翻过者天山,你可以遥遥地看见两峰之间的垭口,她隐藏在冰峰之间低矮却让人无法忽视。

穿过垭口,面前的冰谷中沉睡着远古的战士,在被瞬间冰冻的波浪里他们擎着巨斧好像欲破开这困住他们的寒冰。没有人知道千万年前发生过什么,翻滚的水凝成冰花在千万年后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妖艳的光,时间不曾在这里留下痕迹,也许在朵朵冰花中封存的是你我的祖先。

在远古,城市虽然很小,但街坊的划分很规则,建筑都拥有简单的几何造型。灵魂的嘶吼声中我们跨上中央的城市,台阶、门槛、屋顶上之留下刀斧的痕迹,没有花纹,没有颜色,没有装饰。但正是这份古朴让人敬仰,让人肃穆。无法想象在这座巨大的城市中曾生活过怎样的人。去古庐海吧!那是存在于想象中的神秘之地,开在冰上的远古之花。

《挪威》            梁雨

如果可以,就乘一只大桅杆的帆船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西边,看海水拍打而成的冰川峡湾,看午夜升起的太阳。清冷而熟稔的气息,犹如恋人氤氲在眉眼中渗出的雾。

托斯卡那得蓝色丘陵躲在吕米埃兄弟咖啡馆后面,不时探出羞涩的脸略带香甜。

鸽子灰的苍穹下,总是会听到远古传来的低语,当午夜的第一缕日光透过山的罅隙,盛大的篝火可以帮助人们走出阴霾,迎接光明的轮回。

《圣经·约翰福音》第三章·第七节,耶稣对尼哥第母说:“你需要重生。”

一如那些灿若信仰的阳光以及阳光下信仰虔诚的子民,几百年几百年地生死相继。

《世界》            赵兴迎

雨下了整夜,并不大。但在奥西亚镇是连雨丝跃入湖水的微响都能真切的听到的。天渐渐泛白,云却未散。推开木窗,挟着雨丝的风爱在发丝间缠绵。远处的云如泼墨山水般铺展开来,挥洒自如,那浓淡深浅俨然是出自一位泼墨山水画大师,处处彰显着宠辱不惊的沉着内敛;墨云踱开步子抱起已被浸成黛色的山峰,好似那是久别的恋人,小心翼翼又热情温柔;山下是从不甘寂寞的湖,水气氤氲地晃动裙裾,舞步娴熟地跳着华尔兹;马路两侧是高达的树木和尖顶灰瓦的房屋,雨水叮咚嘀嗒地敲在叶片瓦片赏,这是任贝多芬、巴赫也奏不出的协奏曲;太阳这才肯懒洋洋地起身,躲在被子后面,偶尔瞥一眼忙碌的雨滴,一条七彩的丝带便轻轻地将这天地紧紧地系在一起了……

《在祁连山脚》          白杨佳艺

祁连山脚。

黄昏。

晶莹的雪终于挂上了几滴泪,掩盖的苔藓又隐约可见。

盘坐了一天的老人仍在木凳上,偶尔因为酸痛而换个姿势,其余时候,大抵盯着远方,斜靠着门柱,一动不动。

当一年中第一丛水  顺着浅浅的沟渠流下来,无声而沉默的,细微的。可当它进入人们的视野,却反射出钻石一般耀眼的光芒,映着屹然的远山和暖昧色的西沉的柔阳。

空气中散发出雪的清香,融水的恬淡和水流滑过的石子青涩的味道,还混合着若有若无的风的温馨。

小孩子们凑上前去,七手八脚的蘸上一滴,跑回去涂抹在长辈们开裂的唇上,年迈的他们感受着甘甜清洌融入皮肤的柔软触感。

末了,所有人都向着水源头的方向,跪拜。

亲吻脚下坚硬的土地。

感谢神的庇佑,仍然没有忘记祁连山脚下那些善良淳朴的人们,仍然赐予他们每年的融水,维持他们的生活。

《她》         张添惠

黄昏。北风。飞雪。

阿尔卑斯山脉3500米以上的雪线上,风雪迷离了前路归途。温一壶浊酒,静看她娇颜似水绽放,她有点骄傲,有点孤独,有点异于世俗的清高,有点坚定的信念和火热。她的红事真正的红,她的刺是坚硬的刺。

她,阿尔卑斯玫瑰。

当第一颗启夜星眯着惺忪的睡眼慵懒的挂在天上,天空亦不再是孤寂凄凉。天是墨蓝色的背景,热的赤,温的橙,清的黄。风似被水洗过,采过玫瑰的指尖吹向你的睫毛;雪被沙滤过,蹚过白帛的针眼,落进你的手心;月光被枫叶筛过,浮上你的肩,搽到你的脸上。3500米的雪线上,似有蝴蝶轻飏,有古琴暗奏,有明眸浅笑,有地老天荒。她喜欢在这样的时节里仰望爱情,也只有这个时候,她的刺才软的不伤人,你可以轻轻的摘下她,捧于手中,置于心间。

哈里路亚。

《隆冬叶子》           黄露瑶

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落了又落得它们,好似原先接到了土地神的圣旨,纷纷投靠了大地,恰似毫无怨言的。是吗?真的吗?

一场雪,下了,积了,它们仿佛得到上天的小小馈赠似的,大概是要睡过去了。咦,那是什么?夹杂着银晃晃的雪迹打探着小脑袋的一片落叶,大概是树干的弃儿吧。“不,我不是。”它挣扎着,尽力伸张身上所有数的清也看得清的经脉。那种倔强,那种顽皮,大概大学也覆盖不住春天夏天曾经流动的绿色鲜血。

烈烈的风好是冰冷,吹动着它弱小的身子。它特意扭了扭身子,好像脑袋又昂起了一些,嘴里稀里糊涂念着什么。正要惹怒了爱安静的洁白的大雪时,它立刻又缩回了脖子。这小家伙可要逗坏了站在路旁的我。嘿嘿,蛮通人性嘛!

过了一会儿,风静了下来,它大概没听见什么吼怒声,眼睛微微眯成一条缝,瞧瞧这边熟悉的大地。还好,没事。它晃了晃小脑袋,又探出来窥视着我。“嗨,小家伙!是谁叫你偷看我的?”我心想。

东北的冬天,风总是这样烈,吹乱了我密密的睫毛,我本想再与这小家伙玩趣一阵儿。成想,睁开浓密的睫毛,冷涩的风早已拨乱了散落一地的大雪,埋葬了落叶的誓言,听不到怨言与哭泣。

那片小家伙呢?我想它一定是玩捉迷藏聪明滴躲进雪地里去了。真实一片可爱的倔强的落叶。

“大风,大风,你烈去吧,我还要在这东北的隆冬里快乐的活下去……”

《我的纳木错》           李双羽

92°E,33°N,海拔4718米,一滴温情的眼泪赫然横在地球的表面,像是一道永恒不愈的伤痕。纳木错,那与神耳语的地方,玉白的云朵,湛蓝的海水,还有那被阳光浸饱了而变成金黄的空气,嵌在那顶着白帽子的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在霭霭茫茫的雾里,纳木错若隐若现,挥动着她的素袖,转着她那黑到尽头又忽然明亮的双眸,望着念青唐古拉山,深情欲滴。依偎、凝视,此刻的沉默在时间的指缝里参差错落,纳木错恍惚的神情泅渡着千年的暗海。依偎中是纯粹的宁静,宁静得可以听到忽然的声音,闻到海水湛蓝的味道。人与动物的喜怒哀乐,纳木错都忘得干干净净,脸眼角与眉梢也不曾有一丝流露。念青唐古拉也将温柔的眼波散满纳木错以及她身后的整个儿牧场。水之动为阳,山之静为阴。水之取气为阳,山之生彩为阴,阴阳合一,万物吐纳生息。在这雪山蓝湖之间,听过千年万年的声音,但他们不要,不要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于是,他们就这样深思相依,神情对望,沉默永远。

教学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环节清晰,落实到位,很好的实现了预设教学目标。课堂情景导入极好的激发了学生创作热情,为接下来读、品、析、作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铺垫。本节课还很好的协调了作文指导课课上“读”与“写”的关系,教者在可能的教学空间中加大了中外名篇名段的阅读量,通过如此快速阅读使学生丰富积累深化理解,同时又不折损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及互评。这是一堂基于阅读的本质的作文指导课,本质特征鲜明。本节课强调学生的主动介入,教师恰当的点拨生成了课堂众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片段。另外,在创设学生活动环节之初,教师的要求过于宽泛,虽然给学生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但不利于集中解决在活动争鸣中出现的问题,或解决问题不够具体和透彻。

作文二:《写景要抓住特征》3000字

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能对自然有所感悟。

2、能抓住特征写景,并通过写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3、能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写得情景交融。

我们先来回顾下面一段文字:

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赏析: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三两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阅读这样的文字,在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的同时,无疑会体会到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

如何写景呢?

首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当然离不开“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

观察,不仅靠眼睛,它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观察,要选择好观察点,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 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 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观察,还应着眼于变化,以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景物的形状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作者先是传神地描绘山间早晚不同的景色,接着,作者进一步把笔墨铺展开去,细致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绘山间四季景物的变化,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给人不同的

当然,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 1、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事物有动也有静,动与静是相对的,恰当地运用静态与动态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当然,采用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更是可以不着痕迹地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它比用修饰语来得形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无论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都不是单一的,必须注意它们的有机结合。如《紫藤萝瀑布》

2、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怎样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呢?通常有触景生情、寄情于景等方法。

触景生情是指眼前的景物触动和引起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作者由此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思。

寄情于景是指作者在写景时带着某种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以客观之景来寄寓主观之情。

能力提升

示例: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三峡之秋》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春》片段欣赏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布置作文

1、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段秋景,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一段雨景,300字左右,题目自拟。

作文三:《写景要抓住特征》3100字

《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2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3 学会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做到融情于景。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教前说课

本单元写作教学应分做两部分:一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二是会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做到融情于景。

所谓景物描写也叫环境描写,其中包括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本课我们重点学习有关自然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自然景物描写一般是指描写日月星辰、草木山川、时令变化等。绘景,必须抓住景物特征。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时间、地点、景物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的特征。要写好景物的特征,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不仅如此,还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好的景物描写应做到栩栩如声,如见如闻,情寓其里,意蕴其中。本课就应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当年俄国有一个文学青年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内容是:一个乞丐问有钱人要钱,那个有钱人就投给他一个钢崩。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他把一个钱投到乞丐的手里”。青年把这篇文章交给了当时的大作家妥斯陀耶夫斯基。妥斯陀耶夫斯基这样改道:“他把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钱落到地上,叮叮当当滚到乞丐的脚边。”你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原因有三:加了“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还有一段距离;发出钱滚的声音;有钱人鄙夷的神态。作者把有钱人不愿接近他,鄙视他,贵族身份、鄙视的神态描写了出来,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要的是用三言两语就能描摹出一个人物、一样景物、一个画面和意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描写。我们有好多同学作文中缺乏的就是描写,要么就是描写少,很概括,不生动、不具体。今天我们就来训练描写。

二(多媒体展示荷花荷叶图)学生用五分钟训练描写片段。

生:苍茫的天底下是一片广阔的池塘,池塘中有一望无际的荷叶花荷,荷叶片片挨近,间隙间可见底下的流水。叶间点缀着火红的荷花,给池塘一点生气,荷叶荷花配合得天衣无缝,使人感觉心情舒畅。

师:刚才她从整体上描写了荷塘周围的环境。先写荷叶、再写荷花。

三 (多媒体展示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通过经典语段总结方法。学生齐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叶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师:这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脍炙人口的对荷花荷叶的描写。读后觉得描写细腻、

生动、传神。创造了一种素淡、静谧、朦胧的意境。我们感到旁边观察的人内心有一丝迷茫、困惑、淡淡的喜悦。写景优美,景物中又有作者的感情,写得好。怎么好的呢?

我们看作者抓住描写对象绘其形,绘其色,写出了味道和动态。

绘形的:“曲曲折折的荷塘叶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绘色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有些人写到这儿就不再写了,而作者又写了它的香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上是静态,接着写动态:“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的波痕。”

我们还可以补充别的角度和环境,如:一阵小雨打在花上,一阵秋风起后,万物萧条,这时的荷花荷叶,可以多方展开。

(视觉)

(曲曲折折的)荷塘叶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博喻——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比喻,精雕细刻)

(嗅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通感)

动态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结论

环境(位置)+(定语)对象+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 实战演习。用以上格式造句。五分钟时间,写好交流。

五 景物描写还要有条件,我们看以下几段文字:

孙梨     人民战争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淀》

宗璞     生机勃勃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抉飞扬,翩然起舞了。《西湖漫笔》

许瑜萍    怀念老师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能看到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弱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青荷亭亭。绿裙裾上青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师长却不能了,那年轻的身影却走进了翩翩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寻,只留下清音袅袅。《又是清荷新绿时》

结论

景物是客观的,人的眼睛心情千差万别。同一景物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形、色、味是不同

的。心情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主旨不同,景物也随着千变万化,任何描写都要目的明确,为表达内容服务。哪里需要描写,怎样描写,都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

教师指点:一 齐读第一段。孙犁把荷叶比做铜墙铁壁,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得挺出来,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二教师读第二段 宗璞写的荷花充满了生机。三学生读第三段 写荷花荷叶,其实是写人,突出风荷依旧,清色冰资,气宇凌仙。写了它的格调,其实是写恩师。

我们看朱自清写得是素淡、朦胧、静谧的;有的是阳光舒展,铜墙铁壁一般;有的生机勃勃;有的是格调高雅,风荷清韵,气宇凌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呢?(见表格)

指导:“意在文先”,要描写景物就要确定一个主题,一个感情基调,然后再对景色绘形、着色、传神。因为带了不同的感情色调,所以你写的景物是明的还是暗的,是深色的还是亮色的,由你的感情决定。同一个荷花,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它是铜墙铁壁,是哨兵。孙犁的《荷花淀》,因为他对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生活太熟悉,主题是歌颂人民战争,一场伏击战就要打响时整个白洋淀是静悄悄的,所以只有荷花荷叶,它们就是铜墙铁壁,荷花箭就是哨兵。

六 写作训练(投影 白杨树画面)

要求:(河边的、操场上、我家的„„) 白杨树    环境是 温馨的、祥和的

提示:绘形、绘色、传神,有动有静,再说环境位置+对象+修辞,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冬天大雪纷费,或秋风萧瑟,树叶飘零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展开。写前先定一个基调,一个主题。(五分钟)

学生展示: 微风过处寒声碎,亭亭玉立迷人醉。它伫立河边,俯瞰着傍晚的生机。它卓而不群,在阳光下伸展这个轮回的第一丝绿色。白杨美,绿水连,风吹舞翩跹。它的影子随着生命的节奏,也在春的水波中摇动,每一片树叶在空中婆娑,都会与每一摩尔的空气分子擦出饱满的微笑。是春天的气息,是活泼的生机,是绚烂的阶梯。

七 布置作业

作文四:《《写景要抓住特征》》5300字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

(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⑴ 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⑵ 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⑶ 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

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

现选录两则片断: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

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投影

1、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2、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4、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略)                       投影

作文提示:

1、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2、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3、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 标点符号的格式。

⑵ 书面誊写状况。

⑶ 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

⑷ 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

⑸ 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

10、优秀作文展示:

感受秋天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101班 梁 正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呻吟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

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3、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教学策略

以引导、启发为主,以讨论为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

二、景物的特征

首先,对于景物的特征,给大家—个标准的说法: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三、鉴赏与训练──写景1、赏析:

为了弄清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如何来体现景物的特征,我们先看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赏析一下,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写的好,好在哪里?

例1:“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翦伯赞《内蒙访古》比喻、拟人)

点评:例1是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这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的阴山所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

例2:“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茅盾《风景谈》比喻、白描)

点评:写景物的特征,也可以用工笔描摹。例2即是如此。这里用工笔写景范围不大,却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的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开这一特征。

例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

点评:例3则是通过树影来衬托月亮的美丽,从而使得月亮更加朦胧而富有美感。

小结:由上可见,景物的特征只是简单的描绘还不够,恰当的写作方法如“大笔勾勒、工笔描摹、衬托”等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才会使效果更加明显。

2、片段训练:

⑴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一段雨景,200字左右;

⑵ 使用大笔勾勒与工笔描摹手法写一段雨景,200字左右。

3、分发写作材料:

布置同学预习,完成下几个问题:一是划出文中融情于景的语句;二是概括每篇短文的情感基调,不超过四个字。

四、鉴赏与训练──融情于景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先阅读参考例文,见附件)

1、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2、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是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呢?

请同学们先看我们上节课分发给大家的材料,完成作业

3、片段作文训练:

分别以悲伤和愉快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描写雨景,300字左右;

作文五:《写景要抓住特征》4400字

写景要抓住特征

[ 2008-6-2 13:23:00 | By: 孙永河 ]

话题点击

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培养对自然的情怀,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够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我们不妨回顾下面一段文字——

„„.

我看武夷,是颇具禅思美感的山。山中多的是幽洞玄天,但不适合坐下来思索,要看一眼就懂,思索便错了,它属于顿悟的层境。铃木大拙禅师说得好:“人来自自然,复看见自身的自然。”这样的境界只有不断在山水中学习如何乐山、如何乐水,最终得以亲证我们就是山,我们就是水的最高境界。你才真正是与山有缘的人,这之后,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却可以望见自己心中的山水。而武夷山水,山有仁、水生智,这里的山峰大仁大义,这里的水大智大愚,正是成就这份悟性的好境界。

在武夷的日子,我把眼睛听成了四季,把耳朵望成了八方,武夷怎会是空山?在武夷的日子,我空旷着一颗心,无物不容无物不纳,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日日是好日,武夷怎不是空山?

肉眼观武夷,满;心眼观武夷,虚。

虚,不是虚假,虚假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而虚,使人达到更高的真实。

空山是空,以灵为性。

空山不空,空的是心。

——楚楚:《山看人》

好的写景状物之作一般不是只写眼前之景的,它们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将写景与联想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从而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在写景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某一景物时,如果合理地联想到其他相近的景物,其特点会更鲜明、更突出。在写景中展开联想,能充实所写景物,使文章内容更显饱满,避免景物单调、乏味。同时,更便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作品主旨的目的。在写景中展开联想,还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方法探究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二月辛酉,自龙尾关窥天生桥,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下山乘舟至海门阁小饮。

——杨慎:《游点苍山记》

壁立千仞的两山中间夹着一条深深的峡谷,晓月将坠,月色倒映水中,给人一种天在地底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寥寥数语并勾勒出“龙关晓月”的独特景象。

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呢?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观察,不仅靠眼睛,它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春风:一写春风拂面,是触觉的感受;二写风送芳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嗅觉的感受;三写风传乐声,鸟语、水声、笛韵交相应和,这是听觉的感受。大自然的风是无形、无色、无味的,而作者通过自己的感观,把它写得形神兼备捉摸得住了。

观察,还应着眼于变化,以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景物的形状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作者先是传神地描绘山间早晚不同的景色,接着,作者进一步把笔墨铺展开去,细致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绘山间四季景物的变化,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

当然,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

首先,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事物有动也有静,动与静是相对的,恰当地运用静态与动态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当然,采用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更是可以不着痕迹地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它比用修饰语来得形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无论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都不是单一的,必须注意它们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描写景物应力求形象逼真,使人如若亲见,但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应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并在头脑中构建美妙而深远的境界。

需要强调的是,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还需要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如比

喻、拟人、对比、通感等等。

如——

雪封的山,原像一个耐人思猜的谜语,被一层白色的神秘包裹着。它无言语,它无声息,它不显露一点底蕴,只静静地坐在那里,毫不理会我这个不知趣的访客。但朝阳是有耐性的,它似乎比我更有耐性,它慢慢地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不知什么时候,那神秘的山峦“内心”开始起了变化,它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我赶紧低下头,啊,多动人的画面啊,这山丘的无缝银衣,像是一个圣者的长袍,被无数虔诚者的手撕碎了。(他们是每人要珍存起一块碎片来作纪念吧。)同时,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不多时,山巅乃完全呈显出它土褐色的岩石,同一些枯萎的草叶,松针,而山脚下是谁在唱歌呢?当然,是那一道由雪水汇成的清亮小溪。我忍不住捧了一掬,那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多可爱的雪啊,谁还记得它翩然而来时,那片轻巧的翅膀呢?

——[台湾]张秀亚:《雪》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形容雪封的山像“一个耐人思猜的谜语”,形象地写出了雪山的宁静神秘;描写朝阳融雪,是“它慢慢地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赋予了朝阳人的性格与情感;而融化的雪水,则是“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既绘声绘色,有绘形绘神,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融雪的动态美。

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自然景物本来是无生命的,但写入作品中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生命。怎样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呢?通常有触景生情、寄情于景等方法。触景生情是指眼前的景物触动和引起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作者由此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思。寄情于景是指作者在写景时带着某种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以客观之景来寄寓主观之情。

名作荐读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了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烟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评点:

本文作者以轻灵的词句勾勒出一幅幅小屋的写照,或远视,或近观,或俯瞰,或仰望,视点运用自如,如花丛中翻飞的翩翩蝴蝶。作者又好像一个画家,挥动着自己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小屋与山,与周围的树相互点缀,小屋有自己的领土与领空,有形和无形的围墙又衬托出小屋的美妙,如此等等,使小屋独具特色而又令人赏玩不尽。

作文六:《写景要抓住特征》1900字

写景要抓住特征

自然是人类之友,我们也常常为许多作家笔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而陶醉——其景致描写之形象,之逼真,之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虽然各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许不同,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迥异,甚至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和融入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来临摹大自然。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表现自然风物呢?

一、学会观察,多感官并用,感受事物特征。要走进自然,留心观察大山河川、花草虫鱼、城乡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但观察不是单纯地去看、去寻找,而要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有了这样的观察,写作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加以描写。如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就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描形摹状,让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具有立体感,构成了宁静、朦胧、淡雅的意境,具有令人陶醉的美感。

二、巧取主体,全方位辐射,选择描写重点。瞄准绘画框,选好主体,调好聚焦,找准切入点。如一同学描写江南:“江南的最美,便是绵绵不断的雨水之间的悠然。柔情似的雨,点开清澈的流水,一圈圈地荡开,升腾起似有似无的水雾,如烟似梦。一株株的垂柳,沐着雨水,倚着轻柔的风,斜着身儿立在河道旁,在碎了的明镜中寻找自己的倩影。长长的柳枝还时不时地抚过行船的蓬顶,似调皮,又似怨恼,只为打扰了她的梳妆。”(《小桥流水人家》)写江南的美,小作者巧妙选取“江南的雨”作为描写的主体,再辐射开去,写流水,写涟漪、写水雾,写垂柳,写柔风,还写乌篷船,于是就写出江南富有独特神韵的美来,让人很是神往。

三、展开联想,多角度描摹,构建美妙境界。好的写景状物,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还便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作品主旨的目的。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蓝天衬着高矗着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百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幅由蓝天、雪峰、白云、溪流、浪花等构成的优美画面中,加进了作者丰富而美妙的联想。通过联想,突出了天山雪峰的雄奇壮观和天山溪流的湍急奇美,给人以色彩明朗的美感和立体的空间感,从而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借助美丽的梦境和传说来增强自然风物的神奇魅力。如《鼎湖山听泉》中,

作者“枕泉而眠”的梦境描写:“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当然描写中还要不断变换角度,远近高低,正面反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境界。

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写眼前景,有远看,有近观,有仰视,有俯瞰,有静景,有动景,作者以短短几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集中表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盎然生机,勃勃活力,和整首词的意境极为吻合。

四、融情入文,“着我之色彩”,产生情感共鸣。自然景物是客观的,是无生命的,一旦融进作者的情感,就“一切景语皆情语”

,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成功的写景状物,都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感触最深的地方也有不同。如《故都的秋》和《沁园春•长沙》写的都是秋景,却表现了不同的景致,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那一面。

此外,要抓住特征写好自然风物——“画山绣水”,还必须在谴词造句上下功夫,尤其灵活巧妙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引用等,使要表达的景物更具有艺术魅力。如梁衡《夏》中的一段:“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段文字,作者紧扣景物,通过恰切的比喻,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准确表现了夏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文七:《写景要抓住特征2》2800字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学教稿   编号 2

课题:《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课型:新授   制作人:薛振华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2年12月

【学习目标】

1、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2、能把学到的写景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重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学习引导】

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在记叙文中不仅有大量的写景为主的文章,就是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事件的面貌,也常常写景。上乘的景物描写应当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也是个性鲜活的。当然景物描写也是有一定具体方法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是可以写好景物的,这里只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抓住特点,准确描画

写人要有个性,写景要有特色,要想给人独特鲜明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这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要抓住特点,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观察角度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一是移步换景。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远视和近看,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台湾作家李乐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是从不同方位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展示给我们的,远观小屋,呈现的景色是: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堞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远观改为近看呢?由于立足点变化了,观察的角度也从仰视变成了平视,小屋的景色便是:

“有了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将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同样是小屋,透观和近看的形态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如李健雪的《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回漩的水面。这里叫做虬在湾:据说虬早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这段文字写了三个立足点:岱宗坊、虎山水库、坝桥。分别写了虎山水库七股大水和坝桥的平静湖水,这两幅画面交相辉映。

运用这种方法,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才是成功的。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

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写景。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景物的画面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展开。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描写百草园的概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段景物描写,就是按照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来摹状的,读起来,我们的眼前似乎能够显现出那景色层次的美感来。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名句,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感情不同,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景和静景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所以,要想描写好景物,就要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所描绘的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的几段: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晚霞、繁星、明月以及灯火,本来都是静态的景物,但作者为了化静为动,用大海滚动着的浪峰来映衬,引导读者透过大海的排排波浪去看它们“闪烁”、“滚动”的倒影,使人感到别有一番风味,晚霞的色彩与光亮的变化都是一种动态,作者写晚霞的妙笔正是有层次的突出它的变化,做到在静中求动,动静相宜。   景物描写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一段或一篇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应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写作实践中,一定要对这些方法全面考虑,灵活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文练习】

选取某一季节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700字。

【教学反思】

作文八:《写景要抓住特征》10700字

《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2、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几中方法。

3、  学会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做到融情于景。

教学重点: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教前说课:

本单元下作教学应分做两部分:一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二是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情感,做到融情于景。

所谓景物描写也叫环境描写,其中包括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本课学习重点是有关自然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自然景物描写一般指日月星辰、草木山川、时令变化等。绘景必须抓住景物特征,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时间、地点、景物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的特征。要写好景物的特征,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不仅如此,还应融入作者的感情。好的景物描写应做到栩栩如生、如见如闻、情寓其里,意蕴其中。本课就应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年,俄国有一个文学青年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是:一个乞丐问有钱人要钱,那个有钱人就投给他一个钢崩,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他把一个钱投到乞丐的手里。”青年把这篇文章交给了当时的大作家妥斯陀耶夫斯基。妥斯陀耶夫斯基这样改道“他把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钱落到地上、叮叮当当滚到乞丐的脚边”你哪句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原因有三:加了“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还有一段距离;发出钱滚的声音;有钱人鄙夷的神态。作者把有钱人不愿接近他,鄙视他,贵族身份、鄙视的神态写了出来,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要的就是用三言两语就能描摹出一个人物、一样景物、一个画面和意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描写。我们有好多同学作文中缺乏的就是描写,要么就是描写少,很概括,不生动,不具体。今天我们就来训练描写。

二、(多媒体展示荷花荷叶图)学生用五分钟训练描写片段。

生:苍茫的天底下是一片广阔的池塘,池塘中有一望无际的荷叶荷花,给池塘一点生气,荷叶荷花配合得天衣无缝,使人感觉心情舒畅。

师:刚才他在整体上描写了荷塘周围的环境。先写荷叶、再写荷花。

三、(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通过经典语段总结方法。学生齐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脍炙人口的对荷花荷叶的描写。读后觉得描写细腻、生动、传神。创造了一种素淡,静谧,朦胧的意境。我们感觉旁边观察的人内心有一些迷茫、困惑、淡淡的喜悦。写景优美,景物中又有作者的感情,写得好。怎么好的呢?

我们看作者抓住景物描写对象绘其形,绘其色,写出了味道和动态。

绘形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绘色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有写人写到这里就不再写了,而作者又写出了它的香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上是静态,接着写动态:“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我们还可以补充别的角度和环境,如:一阵雨打在花上,一阵秋风起后,万物萧条、、、、、、这时的荷花荷叶,可以多方展开。

四、实战演习。用以上格式造句,五分钟时间,写好交流。

五、景物描写还要有条件,我们看以下几段文字。

(一)齐读第一段。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比做“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读第二段,宗璞写的荷花是充满生机的。

(三)学生读第三段,写荷花荷叶,其实是写人,突出风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写的是它的格调,其实是写恩师。

我们看朱自清写得是素淡、朦胧、静谧的;有的是阳光舒展,铜墙铁壁一般;有的生机勃勃;有的是格调高雅,风荷清韵,气宇凌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见表格)

指导:“意在文先”,要描写景物就要确定一个主题,一个感情基调。然后再对景色绘形、着色、传神。因为带了不同的感情基调,所以你写的景物是明的还是

暗的,是深色的还是亮色的,由你的感情而定。同一个荷花,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它是铜墙铁壁,是哨兵。孙梨的《荷花淀》,因为他对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生活太熟悉,主题是歌颂人民战争,一场伏击战就要打响,整个白洋淀是静悄悄的,所以就是铜墙铁壁,荷花箭就是哨兵。

六、写作训练  不用“热”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炎热和人的心情。 要求:绘形、绘色、传神,有动有静,再说环境位置+对象+修辞,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写前先定一个基调,一个主题。(5分钟) 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以选用下列题目。

1、却道天凉好个秋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萧瑟秋风今又是

4、秋实

▆ 一.如何写景? 绘形、绘色、传神,有动有静,再说环境(位置)+(定语)对象+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写前先定一个基调,一个主题。

▆ 二.如何写“因景而感”感悟文?

1.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景物,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

2. 就是要抓住自然中“景物”的精神实质,找到它们与生活的接触点、契合点、相似点。

3.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展开联想,找到与这一景物相契合的人、事、情、理。

4.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

5.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蕴含一种哲理。

▆ 三.审题出现的问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要对题目“咬文嚼字”,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却道天凉好个秋”抓住“凉”;“霜叶红于二月花”

抓住“于”;“萧瑟秋风今又是”抓住“又”。

▆ 四.所描写的景物,不能围绕一个基调,一个主题.

暗的,是深色的还是亮色的,由你的感情而定。同一个荷花,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它是铜墙铁壁,是哨兵。孙梨的《荷花淀》,因为他对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生活太熟悉,主题是歌颂人民战争,一场伏击战就要打响,整个白洋淀是静悄悄的,所以就是铜墙铁壁,荷花箭就是哨兵。

六、写作训练  不用“热”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炎热和人的心情。 要求:绘形、绘色、传神,有动有静,再说环境位置+对象+修辞,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写前先定一个基调,一个主题。(5分钟) 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以选用下列题目。

1、却道天凉好个秋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萧瑟秋风今又是

4、秋实

▆ 一.如何写景? 绘形、绘色、传神,有动有静,再说环境(位置)+(定语)对象+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写前先定一个基调,一个主题。

▆ 二.如何写“因景而感”感悟文?

1.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景物,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

2. 就是要抓住自然中“景物”的精神实质,找到它们与生活的接触点、契合点、相似点。

3.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展开联想,找到与这一景物相契合的人、事、情、理。

4.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

5.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蕴含一种哲理。

▆ 三.审题出现的问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要对题目“咬文嚼字”,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却道天凉好个秋”抓住“凉”;“霜叶红于二月花”

抓住“于”;“萧瑟秋风今又是”抓住“又”。

▆ 四.所描写的景物,不能围绕一个基调,一个主题.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例子,谈谈你的修改建议.例:《秋感》

主旨:辛勤付出,收获成功.基调:昂扬

描写的景物:

1.夕阳中的小草,像迎接客人的到来.

2.年迈的树木,依然挺拔.

3.远方的水声,悦耳动听.

4.果树绿色一片,点缀着金黄.

联想的事: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没有努力,哪来成绩;没有目标哪来成功? ▆.五.主题太多,立意不集中.即文章形散,神也散.例:《颂秋》

1.落叶,给秋带来凄凉与衰败之感。

2.叶落归根,中秋节,盼团圆。

3.秋是无私的。

▆ 六.文章太含蓄,显得主题不鲜明.例:《秋日思语》

主题:秋是诗意的季节,带着忧伤,带着幸福.

1.     描写落叶,引发失落、伤感、忧愁的情感。

2.     我沉思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被忧愁环绕着。

3.     走过小道,产生顿悟:落叶满足,无私地深埋土中,报答世界。

4.     再也不局限于小小的世界里了。去追寻落叶,在短暂的生命里,辉煌而来,辉煌而去。我也应落叶归根了。

5.     也许秋就是诗意的季节,带着忧伤,带着幸福,来到了我的身边。

▆ 七.开头太长,“千呼万唤始出来”。(文章开头一般最多三到四行)例:《秋实》

温暖的春天有人喜欢;炎热的夏天有人喜欢,/寒冷的冬天也有人喜欢,惟独这凉爽的秋天/没有人喜欢。人们认为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为大地穿上了一件绿衣裳,花儿为它点缀,大/地看起来美丽极了,所以人们喜欢,人们认为/夏天植物旺盛,每种植物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所以/

人们喜欢。冬天的雪,雪花在空中飘舞,把/荒凉的大地披上了一件雪白的衣裳,也把大地/装点的很美丽,所以人们喜欢。人们认为秋天/万物凋零,到处是凄清的,所以人们不喜欢。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秋天也是美丽的。在炎热的夏天过后,秋天给人们带来了凉爽,也给人们带来了丰收。

▆ 八.请评价修改下列文段:

●1.高一(5)丁妤   《秋》

秋,赤裸裸的秋,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到来了。

于是生机也黯然了,呼啸铺卷而来的叶,角声满天秋色里,枝桠间的投影也渐次在泥泞间,拉长拉长。

秋的颜色,也退化了吧,就像一张只有隔着黑白花纹的纸,失了它的烙印,时间在扭转中渐变,失了它的一丝光芒,又失了它的一丝光芒,然后,变得虚幻与迷离,就这样扑朔而去了。  (开头)

这就是秋吧!时而也能够让我欣喜若狂,原来也并不是那样的寂寥,仿佛也有些可爱之处呢!  (结尾)

●2.高一(5)黄静  《秋天的赞歌》

秋天的美似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热情,冬那么内向。 秋天的美似理智的——它不像春那样内涵,夏那么热情,冬那么执着。 我爱秋

天!                                                                   (开头)

老师就像那成熟的果子,飘零的落叶孕育着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我借此“秋天的赞美”希望老师永远似那颗最亮的晨星。(结尾)

●3。高一(8)叶冰洁   《真秋》

秋天,一个纯朴的季节。它如同一个不善言词的向下人,自由一颗实在的平常心。没有漫天飘黄的浪漫;没有细雨萧萧的伤感;没有寒风凛冽的威严。有的,只是一块蓝天,蓝得干干净净;一块收获后得土地,辽阔而丝毫不让人感到空旷;一颗沉默挺拔得大树,让人无法忽视它得存在┅┅如果有那么一缕炊烟何一抹夕阳,那便是人们心中最美得画儿了。

散发着淡淡得最原始乳香得秋天,这才是原原本本得秋天。——原始得秋,带着原始得香。  (结尾)

●4。高一(5)刘兴裕   《秋分日   9月23》

绣球花初开带绿,后转为白,遇酸呈蓝,遇碱变红,秋季凋零。

——题记

指缝中流走多少岁月,细雨中淋湿多少记忆,尘埃中埋没多少欢乐。当秋季来临时,我措手不及。秋天是悲伤得季节,落叶覆盖住地壳得秘密,连呼吸也听不见。                                     (开头)

▆ 九。评析下列优秀作文。

★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

高一(5)班 刘宇昕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题记

秋天来了。

在时光飘然转弯的时瞬,我看到秋天一袭忧伤的华袍,悄然地降临。仿佛只是那么一瞬,我突然看到了被秋染红的一地枫叶;仿佛只是那么一瞬,我突然看到了芸芸万花默然低垂下了高昂的头颅;仿佛只是那么一瞬,我突然看到群雁无力的摇着翅膀,飘过怅然辽阔的天空。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秋日是冷漠而肃杀的,这种阴郁的忧伤的气息,在秋风中翩跹,迟迟不散。而我却看到了秋日的风却在不停不歇地吹着,吹着,吹过了季节衰老的容颜,吹过了一篇又一篇生命的荣与枯。

秋风拂过枝桠。树丛“哗哗”地摇晃着,尽管这只是秋风轻轻的一吻,却是这些小树难以承受之重。无数的枯叶,漫天飘零,在秋风独独吟诵的这一幅悲秋中散了开去。霎时,悲伤与衰败都蔓延了开来,笼住了整整一片树林。有时秋天的雨簌簌地落了下来,用力地拍打在老树衰老的枝干上,“啪!啪!啪!”,我似乎看到了生命无可奈何的衰亡,光线阴暗的消逝,一派荒凉。

秋风吹过花丛。我本以为清晨时分的花儿无论如何也应当是昂扬而热烈的,可呼啸过的秋风,却在这儿吹出了死一般的肃穆。花儿们被吹的四散凋零,弯着腰,连最后的一丝生气似乎也都丧了。行将枯竭的花瓣此刻已零落无力的低垂着,拉下了原本高仰着的头颅。甚至就连青绿色的茎叶,也已然黯淡无光了。秋风继续

悲凉地吹着,那一瞬蓦地似乎有花儿的腰杆竟直了起来,然而不多时,秋风过后,又无力地弯了下去。

我的心愈加的悲痛了。我不禁怀念起了初春时候的蓬勃美丽。那绿意盎然的山水流鸣,那挺拔昂立的一纸新荷,那畅快奔腾着的一江春水,那蓬勃热烈的一园花草,那生机勃勃的青林翠竹。我的心被止不住地牵引着,不住的思念着曾经令人神迷的美好。而倘若一切尚能像初春时那般生机盎然;倘若这世界再没有死亡与衰败;倘若时光匆匆的脚步再不会带走生命之花盛开而绽放出的绚烂;倘若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惜这世界没有倘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范仲淹怎会悲吟“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人生若只如初见,陆游又怎会独唱“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人生若只如初见,晏殊又怎会痛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么华丽而美好,苍白却凄凉的一纸悲歌。

倘若人生只如初见,多好。但秋来了,不可避免的来了。尽管我依旧喜爱着热烈蓬勃的春,但我明白,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便如生命必有盛衰枯荣一般。时光总是会无情的在生命挺直的躯干上清晰地刻上衰亡的纹路,因而我们无法追求人生只如初见。虽然我怀念那春,我憎恶这秋,但既然这只是一个生命往返循环的过程,我们难道不能用一种高傲的姿态去伫立在秋风中,正如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 ★ 秋之韵 ★ ★ ★

高一(5)班     林静思

屋外,是云淡风清,一弯秀美的圆月又斜倚在窗棂。秋,就是以这样的一种轮回举行着永久的盛筵。

听秋。

于林中听蝉鸣。它们伏在树上,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一声挨着一声,一声高过一声。一会儿似引吭高歌,一会儿如伤悲哀鸣;一会儿婉转悠长,一会儿急促短暂。真可谓“高柳有蝉鸣,声声总关情”呀!我心中一阵惬意,不觉赞叹一声。谁知,我打扰了它们的欢唱,声音立即消失,只缭绕着些许树叶清摇时的沙沙声。感觉林中透出了一股寒意,好象在苛责我破坏了它们美妙的合唱。我只好蹑起脚步,小心挪动步子。没过多时,只听见一声高亢的音调穿进我

心里。随即,蝉们又找到了感觉,继续一个个的高歌。林中又热闹起来了。而那花丛的蝶蜂,草上的蜻蜓,也都舞动着翅膀,向澄蓝的天空中飞去,一点一点地靠近阳光,刻划梦想。那花,那草,那山,那水,都在用秋季独特的声音私语着,呼唤自然,诉说生活。这些鲜活的生命孕育于天地间,给明天增添新的希望,我的心不住地欣喜和沸腾起来。聆听秋的旋律,我的生活充满激情。

赏秋。

谁说秋只有“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凄楚,望见那凋零的荷花上,逗留着几颗调皮的小水珠,微风拂过,它才恋恋不舍地坠入水中,溶为一体,清圆碧透,谁又能说秋没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纯美呢?谁说秋只是“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萧条,凝视黄昏中,残阳如血,染红了整个晴空,亦染遍了整片枫叶林。渐渐地,它依傍着山下沉着,只有一点金黄的余晖为山头做着最后的点缀,谁又能说秋没有“一半秋山带夕阳”的壮阔呢?谁说秋只见“是处红衰翠减”的荒凉,瞻望秋池,净得像白玉;抚摸它的面庞,凉得沁透人心。它漫朔向远方,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谁又能说秋没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呢?我心醉于秋的淡雅,秋的致远。她没有春的缠绵,没有夏的热烈,没有冬的肃杀。但她就像一缕和谐的光线,普照万物,让我开阔;她又如一位达观的智者,遨游天际,使我超越;她还似一曲雄浑的赞歌,唱响生命,教我泰然。观望秋的身影,我的生活充满诗意。

爱秋。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而“秋”字加上“心”,就成了“愁”。正因为如此,易安带着心中的愁苦和哀怨,最终把脚步驻足在叶落风萧的深秋。如若没有那金黄的秋季,易安有怎会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温婉回音;又怎会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苦涩余味;有怎会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可奈何?是秋,给了她许多牵挂,给了她许多灵感。而这葵花盛放的季节,也筑就了天才画家——凡.高的成就。对他来说。四季的更迭只是徒然,有葵花的地方,才是属于他的天堂。或许正是凡.高把心扎在了深秋,他的一生由此变成一个悲剧;或许凡.高烧焦的左手,割去的右耳是疼痛的,但你只要看见那燃烧着的葵花,你就能看到一个在风中洋溢着快乐的笑脸的凡.高。他的秋季不是痛苦的,是热烈的!他们对生命的执著亦抨然荡开了我的心扉,让我能勇敢地面对秋的萧瑟,不再感到迷茫,用心去拥抱、热爱和感恩。于是,秋携着易安的思绪、凡.高的疯狂以及许许多多人的希望和寄托不断轮回着,孕育着。感受秋的灵动,我的生活充满感动。

也许,秋并不是那么完美,她虽有凄凉,却也有美丽。因为她抗争过,坚持过,也灿烂过。她延续了上一个季节的精彩,孕育了下一个季节的辉煌。她不仅带给我美丽的享受,而更多的是带给我美妙的感受——即便是凄清的,也要奉献自我,予人温暖。

我想,这就是秋要告诉我们的生命真谛吧。

★ ★ ★ 秋之旅 ★ ★ ★

高一(8)班  林幸知

细细绵绵的秋雨,似有若无,洋洋洒洒地在空中旋转,好似那穿着洁白的衣裳的凌波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我踏着欢乐的步伐,迎着秋雨背起空空的行囊来到山间访秋。

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贪婪地吸吮着秋的灵气。聆听着细雨滴落在山泉里所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那响声清脆幽扬,层层叠叠回荡在山谷中,就像一首动听的古琴曲。那美丽的枫叶,在秋风的命令下,不得不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将自己鲜红的生命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它们时而盘旋前行,时而直线下落,时而随风飘扬,时而摇动下坠,简直就是一群聪明伶俐,爱玩耍的小精灵啊!

秋雨后的林间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刚开始还只有雨点儿声的山谷,顿时百鸟争鸣。有优雅动听的杜鹃站在枝头高歌,也有美丽可人的小黄鸟在旁帮忙,就连聪慧十足的喜雀也来凑热闹.空荡的山谷持久不断地回荡着连绵起伏悠扬婉转的歌声,真是让人乐不可支。

沉浸在秋的乐章里不知不觉间空空的行囊似乎重了许多。沉载着快乐、欣喜、美丽、悦耳,人生的行囊不再是空空如也。

穿过层层树林,踏过一段清石板路,来到了一处幽谷。空灵的山谷寂静而清悠。行至三步便嗅到了一股怡人的芬芳——是野菊,我的脑海里闪出了它,在这萧瑟的秋天里唯有菊花是能顺利开放的。在书中对野菊已神往许久。野菊的生命力之顽强是谁也无可比拟的,即使是在初冬的时候,它仍然可以同梅共存。当百花在春夏之季竟相开放时,它收起了自己的美丽,悄悄地扎根于土壤之中默默地为她们祝福着,直到她们都离开了,自己才悄悄地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悄悄地开放,悄悄地吐露芬芳,悄悄地凋露,再悄悄地播散种子,等待来年的再次开放。如此高洁的菊花怎能不今我神往呢?

吮吸着菊花淡雅的芬芳,不经意间眼前一亮,金灿灿的野菊满山遍野,它们不推不挤地簇拥着向四面无限地蔓延、蔓延。当我还未顺利地接收到信息时,它已溢满了的的指头、我的唇齿间,我的身、我的心早已被它征服。为什么它们可如此的谦卑,如此的纯洁,如此的高贵典雅,如此地让人望尘莫及。我终于明白了,其实人生如菊,无需多加地追名逐利,即使你追逐到了名利,到头来仍是一场空,只有像菊花一样默默奉献自己,凡事只求无憾便可。

初秋的森林空灵而又深沉,美丽而又高洁,背起沉重的行囊,向下一站进发,但我的心中却开出了一朵金黄的野菊花,一瓣一瓣慢慢地、慢慢地开放„„

★ ★ ★ 秋日随想 ★ ★ ★

高一

(5)班张嘉玙

飘逸的秋雨化解了夏日的浮躁,习习的清风摇曳着紫色的风铃。没有冬日的冰天雪地,也没有春天的莺歌燕舞。秋,怀着一颗淡定从容的心,款款而来。 秋日是花的哀曲。

遥远的夏日的音乐,余音缭绕的秋天。莲花开放的香气似乎还氤氲在空气中,而眼前的花儿却已凋零。鲜艳娇嫩的花瓣早已无处可寻,只怕早已化作泥土了。枯萎的花茎无力地顶着憔悴的花蕊。这花也曾有过绚烂,也曾胀裂花苞,伸展柔美的花瓣,更曾香芳香馥郁,蜂围碟阵。它曾追逐着美。尽管最后花谢花飞,红消香。

流星一样,燃烧自己在黑暗中辟出一道闪电般光的轨迹;飞蛾一样,勇敢地扑向熊熊的火光中直至消亡;烟火一样,绽放出自己最美之后湮灭在夜空中。而花,也追逐着它心中的美,释放心中的美。泰戈尔说过“摘取花朵,不能带走它的美好。”同样,花在秋天香消玉殒,但它追逐的美却早已铭刻心中。

秋日是叶的悲歌。

秋叶在风中打着旋儿,飘落、堆积。发黄的梧桐叶如老人的手掌被蹉跎的岁月带走白皙。没有人会为它们吟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尽管它们也做着同样的贡献。

但秋叶并不介意。每当萧索的秋风吹起,它们便怀着满腔的春恋,在空中划过一道道美丽的线条。没有了树叶的黑色枝条,把天空分割得支离破碎。

那淡蓝的天,是打翻了的琼浆玉液,抑或是天神为黄叶的飘落而伤心落下的一滴泪。秋雨打在满地的落叶上,仿佛秋叶也在同天神做着诀别的幽泣。秋叶常常是同死亡联系在一起,秋叶之死是静美的。没有黑色的葬服,沉闷的葬礼,秋叶静静在尘世中静静逝去。很少有人会为它们哀悼,来年,那秃枝又会是一片荒郁。一片有一片的黄叶凋落,末了,一地金黄灿烂在车水马龙中静静消亡,不见,不见„„

秋天也许对花和叶是残忍的。正因如此,花才会尽力盛开,不顾一切地追逐心中的美。叶才会在自己生命即将落幕之时,是那么安静,等待飘雪。

秋天是飞花落叶的季节,是生命的一个段落,为了明天的辉煌,万物都在那一切一切的循环中静静地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悄无声息。

在今天的消逝中,积蓄力量,等着下一个春天的破茧而出。

没有今天的消逝,就没有明天的重生。

我就象那万物一样蛰伏,静静地,耐心地等待。。。。。。。。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 ★ ★ 凉秋不再 ★ ★ ★

高三(5)黄林

任你秋,凉奈我何,来年自有似火!

——题记

又是一个凉凉的秋,又是一次不会又结果的等待;仍有低冷的风,仍是那句:“会去等待结果吧!“

连雨,也讽刺我,嘲笑我,从空中丢下的水珠,一串一串的,向我抛来。好吧,来就来好了,让你淋个够!

无伞,低头,拖着步子,路上的匆匆的人群在雨里,在伞下,在冷冷的空气里,不断搓着手臂,在试图给自己加些温暖,一边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我。

独自,徒步,不觉已到郊区。

天边的山落寞地卧在地上,无奈地任雨在身上洒着,苍凉的轮廓时隐时现。似有似无。再也不见昼时的生机,夏时的繁盛了。有的只是朦朦胧胧的黄绿色,再雨幕里显得灰暗无力。

近处的梧桐,挂着幽幽的眼珠,一颗颗晶莹得刺眼,从叶得脸庞上划过。重重得落下来,落进土里,然后消失,让后又是一颗,滚落„„还有轻声的呜咽,“沙沙沙”地,像是首过了时的幽怨曲子。时而落下几叶微微泛黄的叶子,这些叶子,本该还有几天生命的呀,却是早早地被丢了出来,像个没人要的孩子,无奈„„ 不知何时,雨小了,小了,渐渐消匿了。

抬头,无力地望着天空,天的那一角竟然悬着一弯虹。这,可是秋呀,凉凉的秋呀,这彩虹不怕冷么?怎么在这个时节出现?哦,还有一轮轮圆圆的落日站进山头上,静静的,红红的。

咦~这明明是秋呀,怎么会有夏季傲人的虹,怎会有夏日似火的阳?

猛然,惊觉醒悟„„

前面,一汪小小的溪子,静静地淌过去,清清的,亮亮的,还有只鱼儿从水里钻出来,翻了个跟头又落下去。

风,依旧清凉的,可我心里却是热热的,血,再沸腾。虹消散了,可是我的心里却挂上了一轮永不散去的虹。太阳下去了,可我心里却托着一轮圆圆的红日,永远,不下去。

是呀,失败也不怎么样,你不应聘我又怎样,终有一天,终有人会欣赏我。 在下一个秋季来临之前,我,定会成功。

任你秋奈我何,来年自有夏似火!

凉秋不再„„

▆ 十。教师下水作文。

★ ★ ★ 吾独爱秋 ★ ★ ★

嚎啸得昆仑雪山,终年积雪;七彩得云南昆明,四季如春;还有那黄沙终古孔雀河道,骄阳似火;却独不见那“满池荷叶冻秋风”的韵致。

吾独爱秋!

一个让人产生无限感慨,却又显得那么凄美,悲壮,恬淡,执着的季节! 诗人说:生如春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

秋天的树叶,不管是留恋于枝间的一枚,还是盘桓于红尘的无数,都以其斑驳的印痕,洗尽铅尘的容颜而引起人们的注目和垂怜。

一片片于,茕立于枝桠间的秋叶,如瘦的手掌,或平伸,或屈卷,简雅、优美,展示着枯叶所特有的从容气度。秋风吹起,秋叶飞舞,就像一只只没有翅膀的蝴蝶,飘落于高大挺拔的枝干缝隙,起落卷舒,挥洒自如。秋叶似孤傲的,面对肃杀选择不妥协的美丽,即使败落也落除一道风景。秋叶美,,美在沧桑,美在淡定从容。

谁说秋叶离开了枝丫就没有了生命?没错,它失去了颜色,芳香也慢慢的要消散了,“半作香尘半逐风”,但在逐渐透明的叶片上,生命的意趣被那越来越清楚的脉络坚强的显露了出来。为什么世人只知道结束,看不到永恒呢?它不正在回归尘土,并以悠闲的姿态无言地证明了自己是永恒的胜利者吗?

也许在满眼都是衰草、落叶和残阳的深秋里,感受到的只是那份“宋玉悲秋”的怆凉意境,但当你发现秋花时,是否心情会象猛然看见大海、抬眼望见晴空一般的豁然开朗呢?秋花,在万物萧瑟中,时时迎着凉凉的秋风漫舞。竟无视清秋的冷落、枯竭,执着的在寂寞中傲笑清寒,用美丽的颜色,向肃杀的秋天毫不示弱的做着最后的抗争。

作文九:《写景要抓住特征》说课稿》1900字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册共有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本专

题在写法上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密的,我们的很多情

感都来源于大自然,也将我们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所以本专题的学习 一 可以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二锻炼学生仔细

观察的能力,和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二、说学情

学生从初中高中已有不少的景物写作练习,已能运用一些修辞等写景方

法来表达。但还存在一些不足:1、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认知,写作的随意性。

2、观察不仔细,习惯于抄书照搬,脱离景物实际,或特点不突出。

三、说教学目标

(一)系统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

(二)理解景与情的关系,做到情景结合

(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和仔细观察景物的能力,促使学生与大自

然亲切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做到情景结合!

四、教法、学法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多媒体教学、练习实践、教师点拨

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教师的点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课堂的高效。

五、教学过程

本教学共有两课时。

第一课时:从理论上系统的学习怎样去抓住景物的特征。

第一环节:图片展示

(1)展示四幅不同的秋景图,找出他们的区别。(北方和南方的图片,同一处景早晨和晚上的图片、同一植物不同形态的图片)

分析出景物在时间、地域、景物本身(形、色、味)、不同角度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方法: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直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你更喜欢哪一幅图画,为什么?

选出自己喜爱的图画,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如《故都的秋》融入郁达夫个人的情感。

第二环节:理论提升

(3)欣赏三段文字,分析其是如何写景的。

投影: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峻青《海滨仲夏夜》

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市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小组讨论:   基本上学生能自己解决,学生分析不到位的教师指导

第三环节:当堂练习

两幅腊梅图,一幅含苞待放,一幅已绽放。请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写一两句话。要求学生有意识的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来写。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请同学们评析。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写作实践练习,弥补以往写景的不足,并且通过评析、修改,提高写景能力。

请学生在校园寻找一处自己喜爱的景,写一段文字,并拍下照片。

第一个环节:学生作品赏析

(1)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部分进行展示。(既展示学生的片段写作,也展示照

片)

指导学生比对照片和从如何描写景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并提

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描写生硬(学生有意识的去观察景,能够做到写的真实,但要做

到传神,学生在运用写景方法上可能不熟练,出现描写生硬,不够传神的问题)

2、感情渗透不自然

(2) 同桌互评。(在上一环节中,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示范指导,让每一个学

生都会评、能评,并主动参与到同桌互评的活动中)

第二个环节:自我修改

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建议,修改自己的片段。(通过互评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自己写作的问题所在,通过修改,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个环节:学生作品展示

当堂欣赏学生修改后的作品。

并课下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做成展板在教室中展示。(不仅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的作品,延伸课堂教学,并且也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

六、说教学设计依据

1、是对前面环节作“回应性内容”,是对前面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的设计安排依据所作的解释和说明。

2、目的在于向同行阐述理论依据。

3、这一环节需要说出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改理念、教育心理学理念、学生年龄特征等

依据性理论支撑,使教学设计上升到理论高度。

作文十:《写景要抓住特征(下)》1300字

【片段示例】   一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嘲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史铁生《我与地坛》   点读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深情地抒发了人与物物我不分的情境,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有一丝禅意。作者对四季的不同感受,蕴含着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咀嚼和理解,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是地坛重新给予了作者鲜活的触角,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如行尸走肉的人是不可能对世界有如此敏感、细致入微的感觉的,地坛成了史铁生的再生地。   二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点读   这段文字绘形绘色,描写景物的语句极其精彩。作者把碧绿的天空作为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画面有静有动,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美景之中。   【注意事项】   1.观察。观察时既要注意全局又要关注细节,观察是写景的前提,没有观察,写不清特征是不行的。观察景物,要注意大处着眼,写出景物的壮阔,还要注意细处,写得传神,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像海洋,没有波澜壮阔、无边无涯不是海,没有浪花飞溅、沙鸥翔集也不是海。   2.变换角度。就像写生,不同的角度画出的画注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观察要变换角度,这样才能让读者看到景物的全貌。   3.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点缀,在无边无垠的草原上跳跃的一只羚羊也是点缀。这份点缀,是使文章生辉的神来之笔。   4.融情于景。很多时候,语言是苍白的,我们面对景物只有一份情思,只是勾起回忆,或者只会说“太好了”,却无从下笔。因此融情于景,是写景时不可忽视的技巧。具体来说,可以景勾连情思: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可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可融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将作者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可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真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草的更行更远还生、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就显得自然,也能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