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广告 > 《黄山有感》1300字_爬黄山有感

《黄山有感》1300字_爬黄山有感

时间:2019-10-22 09:31:5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黄山有感》1300字

黄山有感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今年暑假我和妹妹两家人来到黄山,一睹黄山的风采,那里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那天一早,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黄山。   我们先游览了黄山脚下的一个景点——翡翠谷。这是一个烈日当空的下午。我们跟着导游走进了这个幽幽的山谷,顺着山间小道向前走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细长的小溪,各色的雨花石沉睡在溪底,美不胜收。水浅的地方人们有的坐在大块石头上踩水,有的俯下身子把水轻轻地向手臂、脸上泼洗,还有的挽起裤腿踏入冰凉的水中。我飞快地跑向溪边,将双手伸进水里。啊!真难以相信,这水冰得离奇,一股清凉感觉顺着我的手臂溢满全身。翡翠谷游览结束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休息一晚后,我们坐景区公交车,到达云谷索道口,乘索道上升八百余米,大家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到了玉屏楼站。玉屏楼,古称“文殊院”,左连天都峰,右接莲花峰。古时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美称。玉屏楼前面有一棵闻名中外的迎客松,迎客松在玉屏楼左侧,它生长在悬崖峭壁中,高10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一侧枝桠伸出,犹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

说到黄山的松树不得不提到始信峰。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始信峰是黄山著名的山峰之一,以奇松而著称,这里云集了黄山十大名松,有探海松、接引松、卧龙松、凤尾松„„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连理松和龙爪松。连理松一根两干,一左一右,娇健多姿,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似的。而龙爪松则是根系发达,盘在地面上,如龙爪一般,形态十分奇特。

游完了始信峰,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前行,去征服黄山最高峰——莲花峰。因为中间主峰突出,四周小峰环绕,远远望去,好似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山回路转,我们踏上了登峰的小路。我背着沉重的旅行包,一步一步向上爬,才一会儿功夫我就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休息。我抬头往上一看,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努力地向上登;低头往下一瞧,一个小孩拉

着父母的手吃力地往上爬。看了这幕情景,更增加了我登上山顶的信心。这时妹妹在前面喊我,我赶紧跟上。山路崎岖,时陡时缓。好不容易我们才到了峰顶,我环视四周,黄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浅蓝的天空、金色的阳光、群山连绵起伏,苍松郁郁葱葱。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油画。站在峰顶,看着这美丽的风景,一种胜利的感觉油然而生。让我想起了毛泽东说过的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学习、生活也是一样,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爬完莲花峰,我们又登上了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因为天气晴朗,没有云雾,所以对面的奇石都看得很清楚。这些石头,各有各的名字,什么“猪八戒照镜子”、“猴子观海”、“鳌鱼吃螺丝”,它们各具特点,都有其象形和寓意,变换角度观察,更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三天的旅行结束了,我们离开了黄山。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云海,但是我们还是被黄山的美景所震撼。多年以后,我会带着对黄山的回忆,带着对黄山的期待,故地重游。

作文二:《游黄山有感》1300字

游黄山有感

一直听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个暑假,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著名的黄山旅游,我终于可以一睹黄山的美景了。

一到黄山脚下,映入眼帘的山连绵不断,长满了松树,绿油油的一片,不像我以前看过的山是光秃秃的。我们100多个游客坐上了索道,随着缆车缓缓上升,越来越多的云雾笼罩着山峰,我感觉像是到了《西游记》里的天宫一样。

下了缆车,我们沿着山路欣赏黄山。山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山峰上站着一只“小兔”,有的山上趴着一只“乌龟”,还有鱼、孔雀、老人„„非常壮观。

由于这次我是和同学一起旅游的,非常兴奋,一点也不感觉累,我们坚持不懈,终于到了终点,看到了迎客松,我觉得它在伸着有力的胳膊欢迎我们的到来。

最后我们坐了缆车下山。等我再长大点,我要自己登山再看一看黄山美丽的景色。

初冬时节,登高而上,感受文化旅痕,看尽层林尽染。泰山,我的履屐所至,你听到了吗?泰山,初识你是两年前在火车上,看见你连绵起伏的山脉,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标准北方的山,山体雄浑,有苍茫之气,当时就非常想走近你、聆听你,可因走的匆忙,便与你擦肩而过,于是这个心愿一直藏在我的心底,你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令我心往神驰,直到今日,我专门驱车300公里去拜访你,终于一睹你的风采,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夙愿。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你被称为雨中最妩媚的山,在你的身上可以尽情领略“齐鲁青未了”的神韵,也有多少游人回来把你形容为 “不起眼的土丘”,没有黄山的美景、华山的险峻,更没有玉龙雪山的隽美。在我心中,山的厚重远远要胜于高度,中国的名山,没有一座山像你一样承载着国家统一、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主题,这样的山难道不巍峨、不雄壮吗?你还说他是“土丘”吗?

搭于索道之上,可听见阵阵山风掠过层林发出的天籁之声,看着或红或黄的落叶铺满山林,似一幅唯美的画卷,给泰山的冬日点缀的温暖缤纷。到了南天门,我们循着古人的足迹逶迤而上,一路上,历朝历代皇帝的字迹跃然石上,成为一道道人文景观。攀岩在山间小路上,我甚至能谛听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些孔夫子的声音,甚至在大观峰前尚能感存到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壮观场景。拱北石前,引得游人纷纷驻足留念,俯视山脚这如画山景,感到眼前的世界是那么的清晰,恍然置身世事风光之外,难得的清净。一路谈笑,已到泰山极顶,寺庙前香火缭绕,善男信女风尘仆仆来为自己的家人、亲朋祈求消灾避难,永保平安。在庙前,我也虔诚的双手合拜,把自己的心事道与泰山。来到泰山,泰山十八盘是一定要走一走的。当地人把这条路比作人生,只因道路艰险得名,远远望去又似天门云梯。下山时,我们便选择了这条路,虽累到极致,但还是坚持感受着齐鲁的大好山川。

从山上下来,腹中早已饥饿,同行人找到一家古香古色的饭店,七八人围着矮桌簇拥而坐,煎饼是必不可少的,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吃

煎饼时要蘸些辣酱、撒些芝麻盐、卷两片咸肉,最重要的还要裹上大葱,这样的味道才最地道,我们便人手拿一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胜酒力的我,被热情的山东朋友多灌了两杯,两颊绯红,那一刻我醉了,为泰山、为山东人的豪爽!

泰山,来年夏日我还要走近你,只身一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一顶帐篷足矣,席地而坐,把我的心事慢慢说给你听。

作文三:《游黄山有感》1100字

游黄山有感

又是一年一次的,大片区年度旅游交流日子了。5天行程紧凑,疲惫,但更多的是充实!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云成海,有着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四绝,每个人上山都有自己的感受。虽然上山过程有点累,但是绝对不虚此行。而且黄山有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西递宏村,是典型的徽州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如同水墨画一样。徽州菜也很好吃,一定要吃具有特色的臭鲑鱼、毛豆腐,还有黄山小茶饼。

黄山美景,秀甲一方。那群峰怪石的险俊,那溪水瀑布的华彩,那岩松翠竹的苍劲,那壑谷云海的绚艳……,无不令人赞叹不已,拍手叫绝。古往今来,多少圣贤名人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能到此地一游,乃人生一大幸事。神州秀美,江山如此之妙啊!正是:

造顶神峰消俗事,

凌绝仙谷滤凡尘。

这次黄山之行感叹大好风景名胜之余,更有感触的,是我们立林京津鲁皖大片区队伍的壮大与团结,温馨的家文化,豪迈的酒文化,业务的精干狼文化!我是坐车去黄山的,车子驶进郊区后,一路上虽见山峰连绵起伏,但都平淡无奇。不料刚转过一个大弯,眼前的景色突变,

好象顷刻间拉开了巨大的帷幕。只见那里峰林如海,辟地摩天,危崖土兀,幽壑纵横,美不胜收。

到了黄山脚下,我们休息了十分钟后,开始了艰难的旅程。我们一路上,爬爬停停,好不容易爬到玉屏楼,只见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耸立在岩石缝中,它的树干中部伸出的两大侧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在挥展双臂,欢迎四方的宾客。导游介绍道,这是迎客松。过了玉屏楼,我们继续出发,刚走几步,几个队员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不走了,喘着气说:“真是累坏我了,早知道不来了。”队长鼓励地说:“坚持就是胜利,黄山的美景还在前头,不走了多可惜啊!你们走不动,我背也要背你们上去。”他们被队长的一番话打动了,立刻站了起来,继续上路了。途中我们经过了黄山第一险一线天。爬一线天时,真可谓是头顶烈日,脚踏寒冰。要时刻注意着脚下的冰,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我们一个推着一个,终于到达了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光明顶。我抚摩着刻着字的石碑,不禁想起《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的明教圣地。

从光明顶往下看,漫天云雾悄然而至,穿行于山峦之间,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回旋,时而舒展,由而展现云海,云海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现身时,好像滔滔白浪,淹没时,深谷沟壑,只露出峰尖,像一座座岛在海中沉浮,转眼间,又波涛起伏,浪花飞溅。望着远处的群山,我不禁吟起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家的路上,我们都回味着黄山的胜景。黄山它虽没有富丽堂皇的庙宇,也没有宏壮观的禅院宫苑,全凭自己毫不雕饰的天姿国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

作文四:《登黄山》2700字

黄山太负盛名了,可谓仰慕已久。奇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今年夏天,在暑假,我终于登上了它。  (一)登山  早上六点半就坐车来到了黄山脚下,我兴奋的不得了。  登黄山的人可真多呀,一个个团,导游一再叮嘱我们带好小黄帽,别好标志。生怕走丢了。可我根本没心思听导游的嘱咐,再说了我还有个专职导游加秘书呢。嘻嘻——  我们先要坐中巴到云谷寺索道,将近二十分钟的盘山路,我这个坐车的人都要晕了!盘山路并不宽,望着对面呼啸而来的一辆辆中巴,再向下望望深谷,哇,很怕,只敢死死的盯着前方。好佩服司机的驾驶技术。  终于到了云谷寺索道。可我的心凉了半截,得有几百人在等,我的兴致浇灭了一半,好吧,耐着性子,等!安徽的夏天好闷热,虽然在山区要凉爽不少,可比起我这待贯北方的人来说,的确是个考验。身上的汗不停地在流,人一个挨着一个,都没法擦汗,唉,我这个急脾气!按照导游说的,“要学会见缝插针”,我就像一条鱼,一个劲地钻,最后实在无缝可钻了。望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人流,毫无办法,只能一点点挪了!我身边是几个来自宁波的人,基里哇啦不停的说,我一句都听不懂,开始想这么热的天也不省省力气,可在无聊的时候,这也成了寄托,索性偶尔随着笑笑。也许他们误会了,以为我听懂了,也就交流了起来。他们听说我们来自辽宁,只为登黄山,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佩服。嘻嘻,得意的心情冲淡了不少坏情绪。就这样边聊边等,足足一个半小时我们终于脱离了“苦海”坐上了缆车。正式开始游黄山!  坐在缆车里,不停地环顾四周,生怕错过什么风景,大约有十分钟的行程。远望,一座座山峰相互呼应,错落有致。俯瞰,条条深谷,让人眩晕。山峰上凸显的是一块块大大的光秃秃的石头,形状各异,远看的效果甚妙,可以幻想成自己想象的样子。不愧是奇石!很少有哪座山有如此众多的大块的突兀的石头,最难得的是能带给人无穷的想象,我说古人为什么要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呢。  下了缆车,在导游的指引下,跟随着人流向光明顶挺进!游黄山其实发挥不了导游的作用,他们的任务就是催你快走,让你扫兴。我俩没有了导游,倒也随性,偶尔碰到哪个导游,凑着听听,倒也不浪费时间。沿途都是台阶,一会上,一会下,两旁都是树,有些是名贵的,做了标记。一下子也记不住,留了照片,便匆匆的赶路。  先到了107电视发射塔,今天是大晴天,云海是看不到了,但飞来石倒是看得真切,好幸运!据说红楼梦的片头取景就在此。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携手来到了光明顶,是黄山的第二座高峰。1860米。站在高山之巅,有种说不出的豪迈,人生的慨叹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征服,来的实实在在!过程的辛苦,值!最让我欣喜的是看云,我发现远处天边的云是直直的一条线正好环顾一圈,头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致。我们还录下来了呢。  下了光明顶向莲花峰爬去,远望莲花峰,狭窄的路上都是游人,如蚂蚁搬蠕动。据说这段路很刺激的,“一线天”么,还真是呢,并排两个人过很费劲,人再多也只能乖乖地随着人流走。不能存侥幸心理。这条路是单行线,管理处想的真周到,不然20分钟的路不知要等到几个小时呢,蜿蜒的石阶路途经鳌鱼洞,导游说再走两个小时就到玉屏楼,由于赶时间,没办法攀登莲花峰的最高处,对这座高达1864米的黄山的主峰只能遗憾的摆摆手,便转向玉屏楼的方向,拜访黄山的标志——迎客松!  走,疲惫的我又来了劲头。到了玉屏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手书的“江山如此多娇”六个鲜红的大字!下面还有一些名人的手迹。下台阶来到迎客松旁,哇,这里的人太多了,是呢,来黄山,谁能不在迎客松留影呢,据说这棵奇松已有800多岁了,应该是南宋时期的吧。我盯着它看了半天,看它奇在哪呢?真是一颗不老松!历经八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幸存于世,依然风华正茂,依然苍翠无比。这,就是一种精神!在它旁边的石壁上有朱德的手迹“风景如画”。和它呼应的送客松已死掉了,是从别处移来的。看着兴致浓厚的游人,我想和我一样对这奇松充满着深深的敬意吧!  看过迎客松应该是返程了,在经过天都峰的时候,由于封山只能在山脚下驻足,看那里的牌子得知,早些年这里发生了火灾,损失很大,只能遗憾的远观了。对黄山的天都峰我印象很深,我讲过一篇文章《爬天都峰》,应该说对黄山的了解是从天

都峰开始的,它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以险著称。可惜的是不能爬上它,今天来到它的近前,眼见为实,的确很陡,我看那登山的台阶有点直上直下。虽然石阶旁有铁链,但也切实地晓得了“百丈云梯”之险峻,难怪人们说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虽有遗憾,但是我来过了!  由于对索道有了反感,决定步行下山。刚开始的时候俩人比着赛着往下跑,遇到好景还不停的留影,因为下山的人少多了,路上清凉的很,可后来渐渐体力不支了,主要是腿疼,都想赖着不走了,或者恨不得爬着走,那滋味——逞能的代价!  大约下午三点半到了慈光阁坐景交的地方,坐在车里,望着渐行渐远的黄山——留下我们的足迹,见证我们幸福的地方,说再见了还真有些恋恋不舍,真想跳下车再触摸每块石,抚摸每棵松,享受手挽手的幸福!  (二)感想  黄山的石,我最喜欢了,对于爱联想的我来说给了我发挥的机会。这块么就叫“两两对望”,你看,他们在述说着离别之苦呢。无情的老天为什么要他们隔石相望呢!那块么像两个相偎相依的恋人,在窃窃私语呢。别打扰,悄悄离开吧。这个呢,你看那架势傲视苍穹,哦对了,就叫“唯我独尊”!什么“猴子观海”,“仙人指路”,我才不会附和呢,哈哈——  黄山到处是松,据说是黄山特有的种类,被称“黄山松”。和我们北方的松略有区别,我不能科学的认知它,但就其外观来看,“黄山松”的型很美,而且是那种柔美!它的针形叶绿的很亮,很有生命活力,可能与这的气候有关。南方么空气潮湿,另外山高触云,水分大。毕竟北方冷的时间长,空气干燥。所以我们这里的松树是一种坚强刚毅的美!  走不完的台阶。在黄山平路很少的,至少我途经的路线是这样。但是并不陡,这点区别与我登过的泰山。走久了,不免要坐下,有时真的折服于铺石的山工们。洒下了多少汗水呀,只为游人带来方便。尤其在下山的时候,一级级石凳没有尽头,心里不停地念叨:还有多少„„几乎冲淡了看周遭的风景。  不停地赶路。从出发到结束,真是“马不停蹄”。它的有名的景点距离都好远。好在黄山的景致比较单一,景点集中,途中没什么好留恋的,否则,一天的时间只能神仙才能完成。站一站只有几分钟,马上起来赶路,按导游的话讲,下不了山。补充能量只得边走边吃。有时我会抱怨几声,“走马观花”都做不到呢。  小小的遗憾。时间太短了,享受的时光稍纵即逝。只有一天,我的情感怎能充分的释怀呢?

作文五:《登黄山》300字

登黄山

国庆放假时,我们一家和朋友一起去安徽黄山游玩。

我们一路驾车,窗外青山绿水相伴,穿越了几十个长短不一的隧道,终于到达了黄山脚下。一进景区路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我抬头望去,黄山真高啊!它屹立在云彩上面,就像从山顶挂下来的铁链,真让人发颤!我们买了门票,就迫不及待地向上爬,一路上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沿路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八戒吃西瓜、孙悟空打妖精、猴子捞月„„看到美景我们就放慢脚步,一边欣赏,一边拍照。

爬了一会,我有点累了,一屁股坐在台阶上,耍起赖皮不走了。妈妈鼓励我说:“儿子,坚持就是胜利!加油!”说完她就自顾自的往上爬,我怕丢了,想想妈妈说得也对,赶紧站起来,我鼓足勇气继续前进。我们爬一阵,歇一阵,从上午爬到下午,终于爬上山顶了。我往下眺望,真是让人手脚发抖啊!可是我们都很兴奋,大声喊:“黄山,我征服你了!”

黄山真美啊,一路上的风景让我流连忘返!

作文六:《黄山松观文有感》900字

观文有感

2002年3月31日

一颗种子是没有选择在何方生存的权利的,但它有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

可能是一阵风,或是一只鸟,也可能是自己一不小心滚落,总之它被遗忘在这人迹罕

至的绝崖峭壁。但是你也别忘了,它是一颗种子,他有属于一个种子的所有美德。只要在这

岩石的缝隙有一丝的水分,他就会籍此生根发芽,生长!生长!你看那黄山上的松树,几十

年、几百年过去,他们已成了绝壁上的战士、危石上的探险家。它有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

也别说那风雨雷电,他们可是这松最要好的朋友。但是可以想见,在这松尚年幼时,

风雨雷电,自然界的一切威力都是他弱小生命的威胁。它已有无数的同类在这场生存的较量

中灰飞烟灭。它生存了,这些风雨改变了它那原本挺拔的体态,却成就了它不屈的灵魂!终

于有一天,这松和这风雨成了朋友。也决定要一辈子坚定的承受这风雨的洗礼!生存就意味

着改变!

黄山上的松选择了生存,也就是选择了改变。危石上没法将根扎入深厚的土层,它便

将根展开寻觅每一道岩石的缝隙,它的根便如盘龙;绝壁上风疾雨骤,它便扭曲身体以消减

风势,它的身便似弯弓。这风雨改变了树的体态,这树改变了黄山的面貌。如果说苍翠挺拔

的松树是树中的君子,那么黄山上的松便是树中的传奇!

可是,可笑的人类啊!你们一定要在大自然的面前玩弄你肤浅的智慧。你们欣赏着这

棵属于悬崖岩石的松,却把它移植在自家的田园。它过去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这岩石和风雨,

今天这过去一切的改变却恰成了它致命的伤。低矮的身躯使它受尽了低地的潮气,并且得不

到清风的眷顾。虬劲的根在肥沃的泥土中腐朽。为了生存它又一次做出了改变,变如常松。

他彻底放弃了过去的传奇。现在的它不如常松般矫健挺拔,不如奇松般豪气甘云。但它生存

了。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现实中无法克服的苦困,为了生存就必须改变!

毫无疑问生存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改变自己。虽然这本身便意味着痛苦和磨难。每

个人不都是一颗种子吗?凄风苦雨还是和风旭日一辈子总会遇到。外在环境是多变的,坚强

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说这松总是变来变去,这些改变不正是一种更加坚强的抗争吗?

人没有选择生在何方的权利,但有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要说这环境改变了我们太多,我们

不也在改变着这环境吗!

作文七:《听《黄山奇石》有感》1400字

听《黄山奇石》后感

龙湖中心小学  刘传松

今天,我和区语文中心组的其他老师们一道,在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保定团洲分校,参加了关于培养小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教研活动,听了徐天喜老师的一节示范课—《黄山奇石》,听后很受启发。

《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中的一绝——怪石。课题中的“奇”字,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关于本课的教学目的,我认为,一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意在激发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二要紧扣这次活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徐老师这节课基本上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听了徐天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留下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题眼,理解“奇”字

揭示课题后,老师就问:“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了解了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奇特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老师在课的伊始就紧紧抓住了题眼,把握了重点,使整堂课的学习围绕“奇”字展开,层层深入。

二、整体感知,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徐老师板书了课文中详写的几种奇石的名字,引导学生依次学习。

三、精读课文,欣赏“奇石”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还是在学课文之时。老师在讲解这些石头“奇”在哪里时,让学生选择说,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感受黄山石头的奇妙。比如感受那“仙桃石”之奇妙: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时,徐老师不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还通过让学生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

四、多举结合,理解字词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黄山石头的奇妙时,没有忘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在用电脑屏幕出示课文段落文字时,将重点字词用带颜色的字表示,引导学生多读、多悟,有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境界,这样使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此外,还通过师生表演、简笔画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比如,在讲解“陡峭”一词时,老师就是通过简笔画的方法,画了一个平缓的山坡和陡峭的山坡来帮助学生理解。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能初步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2012年9月11日

作文八:《黄山听课有感》19100字

两年一度的“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又要开始了,是第八届。这是全国中语届规格最高的比赛,我很期待。

或许我一生都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大赛,或许我不能到现场听课,但我一定想办法学习、揣摩这些优秀老师的视频。

在中华语文网上看评委资料,评委都是名家。河南省的孟素琴老师也去了,这让我倍感亲切。

看高中参赛选手的资料,我发现我只认识北京的连中国一个人(当然,他不认识我),我读过连中国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的《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当时读的感觉仿佛遇到知己,文章说出了我心中想说的话,我曾多次引用,如:“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也只有这样,教书才不仅仅是个职业,它更闪耀、呈现着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课堂也会变为教师生命辉耀洋溢的发生地。„„其实全班学生都是生命的红烛,教师燃起来,然后大家一起燃,一切生命闪动着熠熠温馨的光焰。”“课下回顾,这样的课堂不像是一场‘劳动’,倒好像是师生一起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命的‘演出’。”“ 课堂上挥就气脉精魂的教师,是在用生命的绚丽尽情地书写着大大的‘人’字。在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平凡而高贵,朴厚而傲岸。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人’的愿望。”“教师散射出的光与热、情与真,让平凡的自身,让在茫茫人海里微不足道的一位小人物,不再平凡,不再微不足道。结合自己的课堂体验,我愿意代表天下所有的教师说一句:感谢课堂,是你让在社会中原本渺小的我们,不再渺小!”我希望他能取得好的成绩,希望有机会能认识他。

初中参赛选手的资料,我认识的是河南的魏玲老师。魏老师是2009年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第二名,还参加过“四方杯”比赛,非常优秀。河南省的选手在历届“语文报杯”比赛中,似乎总与一等奖擦肩而过,这让我很是郁闷。我希望魏玲老师能为河南的中学语文老师争口气。

最后,我突然想谈一谈我学习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课堂实录后的感受:

一等奖课例中,我最欣赏一等奖第二名李哲峰讲的《作点辩证分析》和一等奖第四名宣沫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①之前,我经常在一些中学语文杂志上看到李哲峰老师的文章,所以对他比较关注,现在欣赏他的课,大为叹服。李哲峰老师的课,大气而从容,没有深厚的积淀,绝对上不出如此精彩的课。我最欣赏的是他多变的点评语——这正是我上课的弱点。②宣沫老师的课设计

精巧,能把如此难讲的课文讲得如此精彩,我自叹弗如。③我曾对这两个课例进行多方设计,试图超越,但最终失败,很佩服他们两人的课。

一等奖课例中,第一名王毅君老师的《琵琶行》非常好,其成绩在前两名之内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第三名邢小雷老师的《失街亭》拓展非常精彩。第五名王良老师朗诵《陈情表》,让我在第一次听时忍不住潸然泪下,一年来我一直揣摩吟诵,现在自觉也许可以赶上王良老师。第六名许涛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上出了语文味,如此难讲的课文,难为许涛老师了。

二等奖课例中,我喜欢朱典锴老师的《议论要有理有据》和李淑慧老师的《巴尔扎克葬词》。朱老师的作文课贴近学生生活,这正是我喜欢的风格。李老师的课品味语言和指导诵读很精彩,李老师若能删去中间对《守财奴》语言的品味(约5分钟时间),再把结语简练一些,必不会拖堂,其分数应该会高一些。

我一直认为,一节课上,如果学生的回答一直正确,那么这节课或者是假课,或者是价值不大的课。学生的错误是课堂的常态,没有错误就没有进步。欣赏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苗文芝老师的《教学实录》,心中激动不已,原因就在于课堂上有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点拨。有学生的错误,有教师的及时点拨,课堂才真实精彩。下面,我摘取两个课堂片段进行分析。

一、当遇到学困生的回答时

一个班的学生,语文水平肯定参差不齐,成绩优秀的同学回答问题自然头头是道,程度不好的学困生回答问题则往往不如优秀生那样流畅和准确。我以为,一节课上,若全由优秀生回答,则根本体现不出班级学习的整体状况,倒是学困生的回答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苗老师在课堂上就遇到了学困生的回答。

师: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

(请生2回答,生2默然。)

师:看题目,在哪里送别?

生2:在长安。

师:在长安?在什么天气中?

生2:我觉得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

师:风雨交加吗?

生2:风雪交加。

师:所以这首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就是——雪。

就学生所犯的错误而言,这是一个极其真实而珍贵的课堂片段。我们都知道,苗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其实很容易,但学生2却不会,默然;在看过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后,学生2居然说送别的地点是在京城长安;教师再次点拨后,学生回答是“风雨交加”。这位同学显然是个学困生,她在语文上的学习水平不高,再加上在大型公开课上上课的紧张,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就在所难免了。我自己曾在课堂上曾无数次遇到这样的现象——比如有一次在市级公开课上,我讲《陈情表》,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急于星火’是什么文言特殊句式?”某学困生很认真地回答:“我觉得是比喻句。”我哭笑不得。但是,我却很少在别人的省级、国家级公开课的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原因何在?莫非和老师合作的学生都是学校里优秀的学生吗?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公开课也毕竟能体现一个学校的风貌。所以,苗老师课堂上这位学生的错误反映了课堂的常态和真实。

就教师的点拨而言,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吸取经验和教训的片段。下面我分层次来品析。第一次点拨,当学生默然不语时,教师引导:“看题目。”这是一个很聪明的点拨,因为题目中有“雪”。我曾在《例谈追问点拨》一文中将之总结为“联系主题(题目)点拨法”,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犯错时,我们可以联系主题(题目)来打开学生的思路。第二次点拨,教师在“看题目”紧接着问:“在哪里送别?”我以为这个点拨针对性不强。苗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看到题目中的意象“雪”,但这个问题却把学生引导到了送别的地点,果然,学生答出了送别地点:“在长安。”——很遗憾,苗老师没有根据题目中的“归京”来点拨更正,他可能是急于让学生说出问题(“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的答案。点拨问题无针对性,学生错误没有更正,苗老师在这次点拨中做得不好。第三次点拨,紧承上一次点拨,苗老师马上意识到刚才的点拨是一个无效的追问点拨,于是他的下一个问题更有针对性:“在什么天气中?”学生自然会往天气上回答,可见,有效点拨必须有针对性,必须与学生的疑惑紧密相关。第四次点拨,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看着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的学生居然说是“风雨交加”的天气,苗老师的点拨简单而成

熟:“风雨交加吗?”暗示学生:你的回答有问题,请自己更正。这一次,学生终于能够正确地回答:“风雪交加。”

由苗文芝老师的四次点拨,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点拨需要教师对文本知识的深刻把握,点拨需要降低难度,点拨追问尽量是限制性问题而不是开放性问题——比如苗老师的点拨:“看题目”;点拨需要有针对性——比如苗老师的“在什么天气中?”

二、当遇到学生的错误的自由赏析时

很多课堂都有一个自由赏析的环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超出教师预设的内容,而教师常常是一片“好”“好”“好”——即使学生有明显的赏析错误。于是,学生的赏析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其实,学生的自由赏析尤其需要教师点拨与深化,如此,学生才会有进步。余映潮老师曾评价某次全国教学大赛:“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大能够进行深化,不大能够进行优化,不大能够进行细化。”余老师的评价同样可以扩展到其他课堂中。苗老师的课堂中也有一个自由赏析的环节,但苗老师的表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请同学们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有关雪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思考)

生:我找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来应该在春天。梨花是白色的,所以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很大。

师:我有一点疑问——下面老师觉得你发言很精彩,我也觉得很精彩——你说“梨花是白的,所以通过比喻写出雪很大”,你要不要纠正一下?

生:“千树万树”写出了雪很大。

师:我还想追问一下,因为梨花是白的,所以写出了雪怎么样? 生:白。

师(总结):他既从“千树万树”看出了雪之大,又从“梨花白”看出了雪之洁白。这样行吗?

“梨花是白色的,所以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很大。”这个回答有着明显的错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他应该能够自己赏析正确,只是因为紧张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了失误。苗老师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失

误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于是,他重复了一下学生的错误赏析,然后问:“你要不要纠正一下?”暗示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马上更正:“‘千树万树’写出了雪很大。”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全面,苗老师继续追问:“因为梨花是白的,所以写出了雪怎么样?”学生最终把自己的错误全面而准确地更正:“白。”苗老师的追问点拨很轻松,也很到位,这源于他的课堂机智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了他的追问点拨,学生的认识明显上了一个层次。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的点拨。

著名特级教师尤立增说:“教师的点拨能力是教师教学素质的综合体现。”上面两个片段中的点拨就显示了苗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最常见的错误,显示了原生态的课堂;最及时的诱导,显示了最高超的技巧。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教学生成的契机,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它,以生成出“不可预约的精彩”。

在这激情似火的七月里,我有幸观摩了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大赛虽已落下帷幕,而我却依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几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专家评课成了此次大赛的主要看点。以下说说三位专家给我留下的印象。

程少堂:播撒语文情种的幽默大师

大赛的第一天,大家听了五节课,几乎都是单调枯燥乏味的课,混乱的思路搅得我头昏脑胀。其实,我倒不是想妄加评判选手的教学能力,而是觉得他们的失误或是欠缺代表的是我们语文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以及语文教学现状的投影,于是我惊诧不已,由此陷入了一种怪诞的想法中:语文课真是高投入、低成效的课,与其让学生为了达成教师所想当然的教学目标而备受折磨,不如解放学生,让学生到图书馆里自由读书,教师相机给予一些指导,也许会有更大成效。

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 “我开始讲了,大家鼓掌”,一个雄浑的声音打断我的思路,把我拉回现实。原来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程少堂老师开始评课了。他从大处着眼,先讲一个问题:家常课与公开课有什么不同,然后谈一个话题:黄山之所以为黄山,名课之所以为名课。他的两个问题给大赛的课定了位。

他的评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话语犹如一团幽默包裹着的火,对语文的赤诚与激情冲破幽默喷吐而出;其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开场白,没有结束语,一反常态,来的让你措手不及,在你还有所期待时却戛然而止;巧妙之处在于,把黄山的美与名课的美结合起来,抓住了听课人游黄山的心理,引发了共鸣;其作用在于,让听课者与上课者豁然开朗,为听课者驱除了疲劳,为参赛者指明了方向。

总之,程少堂,他,给点幽默,给点思想,给点留白;让你轻松,让你思索,让你回味。同

时,他不忘宣传他的语文味,与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对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给予积极友好的回应。所以,我说,他是播撒语文情种的幽默大师。

他的评课打消了我的奇怪念头,让我对语文教学又重拾信心。

袁源:优雅的语文形象代言人

袁源老师,南京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此次大赛的专家评委。她是大赛的第二天下午给我们评课的,她往台上一站,我心底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她是我今年3月份参加“国培”学习的主持专家,在我眼里,她是什么样,语文就是什么样,她与“语文”已经合二为一了。她端庄、优雅、温柔、有爱心,语文的美丽风景就在她的气质与风度中得以体现。

她的评课以“如何带领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获得体验,这是语文的风景所在”为引子,接着探讨了如何走进文本:首先要读懂文本,这是第一步;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要有所体验、思索、享受。在理论的观照下,她对几位参赛选手的课进行了梳理、评点。在谈到“体验”与“享受”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未知世界是浩瀚无边的,而我们的人生之河却是短暂的,因此,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要懂得享受”;言及“思索”时,她指出:几位选手在教学设计时还没能提出重量级的问题,所提问题未能触及学生思维的深处。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所忽视的,我们常让零零碎碎的问题、没有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因此,该问题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此外,她对教学设计提了几点建议:不能太多、不能太难、不能太紧。最后,她就“语文知识教学”“板书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她是多么谦逊啊!我想疑惑的不是她,而是我们吧。

余映潮:中语界的中流砥柱

余映潮老师,他以一节简约、浑然天成的读报示范课悄然拉开大赛序幕,最后又对整场大赛的所有课例进行全面盘点、梳理、整合、提炼,进而升华为一个大的问题进行评析: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他就像一位有着科学思维的辛勤的农民,对大赛这块小小的试验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精耕细作、耙梳,使之成为一方平整的、有着无限生长力的沃土。

具体来说。首先,余老师从大赛选文的特点、选手的特点以及选手现场的表现三个方面对初中赛场的赛况作总的评价。这里可以看出余老师务实的工作态度,他不讲虚词、不讲套话,直言不讳地指出选手赛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技能水平不高。

在表述一个看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一主要问题时,他坚持以事实说话,从理论高度观察。他说,第一,能很好地表现教师教材研读能力的,准确把握训练目标,有效地进行教材处理能力的课是好课。围绕这一点,他谈了“怎样利用课文来上课”这个问题。先依次对《陋室铭》《爱莲说》《浪之歌》《好嘴杨巴》这几个课例在教材处理上的突出问题进行点评,评得我茅塞顿开、心悦诚服;然后具体地欣赏了大赛第一名李明的课例《泥人张》,评点了他的成功之处,也指出了不足;接着又从“教材标高把握不好”“选点精致把握不够”两方面讲了高效利

用教材的难度,举了《说不尽的桥》《献给母亲的歌》两个课例。第二,得体得法的课是好课。他说《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经典文言作品,不进行背景材料的铺垫,就是不得体,在课的中部、尾部出现背景材料已是强弩之末。原来教学环节需要如此精细化的设计,就像打仗一样要有好的部署,我真是大开眼界啊。更有甚者,《石壕吏》课例的迎来掌声的表演,余老师说是不得法的,这又令人深思。他说不得法还表现为教学技能的不得法,着重讲了朗读指导的不得法,举了《爱莲说》《行路难》《水调歌头》《山坡羊》的课例,进行朗读指导。第三,关注能力训练的课是好课。他带我们回顾了初中八大阅读能力训练目标。第四,关注学生课堂实践的课是好课。第五,能很好表现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的课是好课。他提出了“五字四短语”的标准。

最后,他以《陈太丘与友期》自己的课例示范,再次把他的教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他的总结词简直是一篇严密的、结构层次丰富而又清晰的长论文。听完以后,他的一句话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令我为之所动。他说:“我们大面积教学是懒散的教学,我们就这样凭感觉,一代一代的上下去……”余老师深沉的语调中,有对语文教学的担忧,有对语文教师的殷切期望,有献身语文教学的拳拳忠心。作为一名后生,我惊叹于余老师这位语文教学大师的学识、气度、精神以及责任感与事业心。我虽只是一名鼠辈,但我想,中语界有了余老师作为中流砥柱,语文的正气、美气是可以扬起来的。大赛结束后,我恋恋不舍、思绪万千,我多想再听听专家们精到、周密的言辞啊!

评课,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源泉。如此高规格的评课,无疑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三位评课专家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这个专家团队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学术支持。正如程少堂老师评课中所说,我们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上出好课。

怎样的一节语文课才算是一节好课,标准可能很多,但在一节好课上,师生都是放松的、享受的,它应该犹如一次愉快的旅行。

既是旅行,导游就是教师,游客就是学生,名胜就是教学内容。教师要带着轻松浪漫的心情走入课堂,走进学生,走向教学目标。藏族教师达珍轻松地来到讲堂,语言舒缓亲切,她和汉族学生享受着汉语课堂的“最苦与最乐”,或许达珍的汉语言文学水准不见得比其他选手高,但在她的课上,能感受其他选手那里所少见的恬静与超然。

既是一次旅行,就不能太紧张,太劳累。一次旅行想观赏的景点可能很多,但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不考虑客观仅凭主观愿望,偏要安排很多景区去游赏,导游拽着游客,不停地去赶往下一个目标,导游能不累吗?这样的导游现实中很少见得到。游客呢,眼前的景物前得不到停留,被催促被驱赶,不停地被告知赶紧照相走人,浮光掠影,奔波劳苦,怨声载道。导游这边用心良苦,口干舌燥,却人累心更累。如果一节课是这样上,学生累、教师累,还有听课人跟着累,真

是皆不讨好。宁夏推荐教师赵俊英上的是《石壕吏》,先让学生教学目标,学生说了四五个,自己又补充了两三个,一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游览任务,怎会不紧不累呢?教学效果三方感受,都不会好。

既是一次旅行,游览目的地最美的景物就是观赏的目标,导游有义务将景区最具特色的景致呈现出来。游黄山,当然要告诉游客到黄山要看“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这四绝。不能带领游客徘徊半日,游客尚四顾茫然。就一节语文课而言,教师一定要将一篇文章中最美、最值得玩味的的地方拣拾出来,好不拖延,毫不吝惜时间来咀嚼玩味。浙江李明老师赛课是《泥人张》,是很出彩的一课。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生字词,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生字词概括故事情节,设计别出心裁,且一下子抓住了小说的情节;接着李明老师要学生找出精彩的段落,教师范读,学生模仿,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泥人张头也没回,撑开伞走了”这一句,绘声绘色,情神并茂。

既是一次旅行,导游就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会游客怎样去欣赏景区的特色景致:怎样鉴赏一块石头?怎样欣赏一块木雕?怎样理解一幅古代壁

画?„„有了游介绍,游客就更能领会其中的奥妙,这就是“导”的作用。同样对于一节语文课,作为导游的教师其作用也在一个“导”字,教师“导”得巧妙,学生才会游兴盎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教师贾冬梅赛课是《山坡羊·潼关怀古》,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引入新课,感觉有些牵强,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与要上的文章关联不大,“导”得不自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贾老师也没有教学生怎样来欣赏这首元曲,倒是自己又读又唱又创,失去了“导”的作用,课堂显得很凌乱,很多劳动是无效的。

既然是一次旅行,教师的“导”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游”,游客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去发现。所以课堂上要是是留下空白,启发学生去“游”,去心领,去神会。与旅游不同的是,同伴之间要展开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既是一次旅行,早晨几点出发?沿途观赏那些名胜?行程在何地结束?怎样回到起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不要让旅程变成迷途。所以课堂既要行走自如,又要思路清晰,张弛有度。安徽淮南李宗玲老师赛课是《敬业与乐业》,李老师导入就地取材,安南参观黄山时,称赞山上清洁工人的敬业精神,自然贴切;接着用填空的形式概括课文论述结构,纲举目张;在教会学生用中心句概括段义,语言表

述上,把课文一问一答式合成一句话;最后照应导语,顺带总结,为什么安南会对环卫工人做出那么高的评价?一节课行程紧凑,路线明晰,从起点回到起点,犹如一次愉快的旅行。

这样说来,语文教师是应该向导游学习,行业不同,职业相异,但道理相通,技艺相类。至于导游途中总要将游客拉至购物店的做法,确实令人生厌,咱们倒是不学为妙吧。

这里的风景独好

——“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听课有感

7月28日,为期三天的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大赛在屯溪徽州大剧院完美落幕。本次大赛分初、高中组两个赛场进行,我有幸聆听了整个初中比赛,整体感觉这是一次饕餮盛宴。首先本次比赛的教学课型安排全面,有文言短篇、诗歌(古诗、现代诗、词、曲)、小说、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指导,尤其是名师余映潮所上的读报示范课更是令我耳目一新;其次16位参赛选手整体素养相当高,能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设计出如此高水平的课堂教学,不禁令我啧啧称赞,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值得我认真学习与反思。听完了这17节课,我对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优化课堂教学

一堂课仅有45分钟,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这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1、优化导入语。这次大赛的选手大部分都选择了直接切入课题,即开课便点明了学习的对象。例如余映潮老师一上课就告诉学生这堂课的任务是如何读报,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了读报的作用。这样的导课方式既简洁明了,也能够节省时间,为后面研读课文提供了时间保障。贾冬梅老师在执教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所采用的导课方式则显得繁琐了,她先是通过课件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边听也可边唱,接着她由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引入宋代的文学形式,然后又从宋朝过渡到元朝及其文学形式,最后才点明学习的任务是元曲,这样绕了一大圈,费时不说还令学生一头雾水。我觉得贾老师完全可以一上台就可以告诉学生元曲是可以演唱的,然后自己示范演唱,这样的导入会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一定爱听,评委也一定给力。

2、优化课堂提问。通过观摩这些名师课堂,不难发现他们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并非随意而问,简单的问题都让学生提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都会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的问题更是提纲挈领。例如河南的魏玲老师在执教《如嘴杨巴》时,紧扣题眼来发问:什么样的嘴才能称之为“好嘴”?西藏的达珍老师在执教《最苦与最乐》时同样紧扣题眼发问:作者认为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还有重庆的杨宇鹏老师在执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也是以题目来进行发问。这种紧扣题眼的发问,能够帮助学生快而准地把握住全文的重点内容。达珍老师在研读文本时提出的问题链也很不错,如师问: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生答:未了责任。师又问:为什么未了责任让人痛苦?生答:良心责备,无处逃躲。师接着问:为什么会良心责备,无处逃躲?生答:

自己对于自己加了一层责任。还有青海的张永芳老师和安徽李宗玲老师均采用了填空的方式进行提问,前者的目的是了解作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后者则梳理了课文主要内容,以问题引领思考,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明晰了课文思路,显然李老师的设计更胜一筹。纵观不同形式的提问,都是立足文本,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否则都是无效的。

3、优化课堂结语。古人常以“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文章的结构,通观这17位老师的课堂安排未尝不是如此。导入简洁,开宗明义;研读文本,详略有致;结语有力,回味无穷。余映潮老师课堂结语以三句话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会读报,培养能力,习得方法”;湖南的肖卫华老师则是以抒情式的结语结束教学,将莲高洁的精神种在学生的心中;贾冬梅老师和张永芳老师则结合所上的课文分别写了一首曲和诗,前者袒露自己的参赛感言后者表达自己对作者的赞叹;安徽李宗玲老师的结语既照应开头,即黄山环卫工人为什么会受到联合国秘书长的高度赞扬,原因是他们敬业乐业,然后谈及自己对教育的态度,并展示了学生发给自己的短信,这位女老师边读边动情地留下了眼泪,这样煽情的课堂结语怎么不让全场听众为之感动。

4、优化板书设计。好的板书不仅揭示了课文重点内容,明晰了结构,而且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次参赛选手除了贾冬梅老师没有板书之外,其余各位老师基本上都在板书上下足了功夫。山西的叶鹏华老师运用了隶书进书写了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体板书设计成了

“不”字,这与安徽的李宗玲老师所设计的“业”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内蒙的杨华老师采用了平行式设计:山水—陋室(德馨)-不陋;肖卫华老师以采用了符号式设计:“?!”,以“莲”生发疑问,以“君子”的品性作出感叹;方仁艳和王惹愚均采用了对称式设计;魏玲采用了辐射式设计,从“好嘴”引出 “敢说”、“难说”、“快说”、“巧说” 四点;赵俊英采用了图案设计:在《石壕吏》一课中设计了“戟”这种兵器的图形;张永芳老师采用了波浪式设计:以波浪推进的形式把作者的感情变化连缀起来;长春的许秋月老师所设计的板书较为简单,只画了一座桥的图形,连接着“无形”和“有形”两个词。综合以上所有的板书设计,最有创新的当属“不”、“业”、“?!”和“戟”这种兵器的图形,但是“不”、“?!”在意思表达上不够明确,“戟”这种兵器的图形在形式与内容的搭配上有些不妥当,只有“业”字扣题最紧密,所以李老师当之无愧地荣获了最佳板书设计大奖。我觉得达珍老师在书写课题《最苦与最乐》时,不应该把“最”字写的过大,而是把重点落实到“苦”与“乐”上,因此这两个字需要调大字体,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苦”与“乐”的重要性。

二、重视课堂生成

本次大赛最大的特色就是淡化教学预设,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传统教学中,我们都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学生的思路自始至终都要随着老师跑。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

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泥人张》为例,杭州的李明老师直接切入课题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两个任务:1、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2、划出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这时李老师没有自己做出解答,而是以“学生提问,学生解答”的方法完成了这项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以这种互补的方式得以弥补,教师的板书也从学生的问题中生成,看似随意的教学中却蕴藏着玄机,原来李明老师要让学生根据以上归纳出的板书重新概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走出文本后又带着理解回到了文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学到这里,李老师教学的第一板块出来了:“故事奇”。在教学的第三板块中,李老师围绕学生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提出的问题:海张五会报复吗?来展开小组讨论,由于前面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时李老师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刷子李》相结合,进一拓展学生视野,并点拨学生,道出冯骥才笔下的天津卫“世道奇”。整个教学环节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像都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展开的,其实不然,这一切似乎都没有逃出李老师的手掌心,都在他的预设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以说这堂课很好地诠释了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也难怪评委们打出了9.70的高分。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扮演导师的作用。这次课堂教学大赛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理念。17位老师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课堂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首先学生成为文本阅读的主体,而不是两只脚的书柜。教师没有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在贾冬梅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用“聚”来形容峰峦,用“怒”来形容波涛?贾老师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人能够帮他解答,结果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这时贾老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将问题化难为易,她让学生将“聚”和“怒”拓展组词,于是就有“聚集”和“愤怒”,贾老师又进一步点拨:运用了什么修辞,学生答拟人,最后贾老师继续发问:是波涛发怒吗?学生顿时明白原来是作者在发怒呢。

其次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传统教学中都是学生回答老师作评价,一些老师往往笼统地以好字来概括,究竟好在好处,学生并不明白。听了这些课,我分明看到学生既是发问者,也是评价者,譬如在一名学生在朗读完课文之后,老师都是先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不足的地方,老师才予以补充。评价的内容都十分具体,且有针对性。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有效的,才是实用的。

四、注重学法的指导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说教师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从“学会”了什么转为“会学”什么。看似简单的转变其实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余映潮老师在读报示范课上,首先展示学习的目标就是:概说一个版面;品读一篇文章;实践一种技法(朗读)。然后具体提出了概说“版面”的三种方法;品读环节重点分析了文章的表达;朗读则重点学习了四种停顿之法。杨涵在教授《陋室铭》提出了两点学习方法:“正字音,明节奏;看注释,晓文意。”魏玲老师在教《好嘴杨巴》时提出学习小说的方法:“概述情节,明晰思路;分析人物,品析手法”。张永芳老师摆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易错字词的音形辨识,重点词语的词义理解,全诗内容的整体把握,妙词佳句的鉴赏分析,诗人创作的情感意图,诗体体现的体会意义,背诵并默写诗歌内容。”杨宇鹏老师结合说明文也提出了学习方法:“提取筛选,知内容;分类整合,明结构。”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杨老师让学生用课文内容解答了蓝色妖姬形成的原因,从学生回答的结果来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朗读方面,很多赛课老师也都进行了深入指导,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明解读:“泥人张头都回,撑开伞/走了。”这句,小小的停顿却有四两拨千斤之力,将泥人张的淡定完完整整地读了出来,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快。由此可见,学习方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它,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17课不愧为是好课,虽然也有瑕疵,但是贵在真实,它们不像有的课,不知打磨了多少遍,看似完美无缺,实则虚假的成分太多。这些老师能在短短的45分钟里为我们奉献出这样精彩的课堂,真是台

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呀!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没有课外的刻苦钻研,如何能在全国的同仁面前挥洒激情,超越自我。我想语文教学不可能十全十美,也正是因为它不完美,所以才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孜孜不倦地努力,并为之奋斗一生。

语文课要上的像聊斋一样有趣

当我说出来自淄博时,程老师在我的日记本上题写的,闻一言以自壮。程老师是当今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这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希冀,果如其所言,把语文课上的有趣有味,充满活力,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理趣,充满人文,而又能食之有味,或许这是我的语文追求境界。

一、            导入探究

导入要力求自然简洁,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引入课题。自然就是让人感觉不到,自然亲切,切入点要低一点。像《爱莲说》的开头,由黄山的热谈起,欣赏莲的图片,徽州大剧院的莲花,就地取材,自己配诗,引出爱莲说。自然贴切。简洁就是不拖泥带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通过课前放图片轻音乐自然引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课题,《好嘴杨巴》以什么样的嘴才是好嘴作为切入点,围绕好嘴展开,线索明晰结构清楚。《浪之歌》:平时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作为教学的开始,也很随意自然。《最苦与最乐》的开头也很好,在生活中有无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为开篇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说不尽的桥开始就问愿意写作文吗,设问拉开写作教学的序幕。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从沙漠的故事入,总之,导入不能枝枝节节,要不蔓不枝,时间上不能超过3分钟。

本次大赛也有些课的导入就令人不甚满意。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课,导入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我还以为是要讲苏轼呢,然后引出元曲,饶了一大圈子,再说到课题,真是啰嗦了。放曲子的目的是什么,不明白。倒不如从怀古入手,作为切入点或许更好。《水调歌头》,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入手,缺乏新意。《石壕吏》的一课,老师从黄山的景美情美人美引入到唐诗,这与石壕吏有什么相关联呢。

二、           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以老师为主,一步步把学生引入老师的设下的套里面,引诱学生往里面钻,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如目标化教学,目标一二三亮出来,步骤一二三亮出来,让学生学的明白,这种设计越来越遭到更多有识之士的指责。显然这种设计违背了课表中指出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

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顺势应变,这就是生成。实际上是假戏真做。

不过这里面对老师的语文功底有更高的要求,谁知道学生会提出怎样千奇百怪的问题哪,心里没底。从本次大赛来看依然是预设大于生成,按部就班的多,自然生成的少,《泥人张》一课结合的最成功,学生提出词语,接着使用这些词语概括故事情节,自然巧妙,令人叹服,好像前面是一个伏笔,最后揭开,让人恍然大悟。

随记:泥人张的执教者:一袭白色的圆领长衫,一身休闲的打扮,阳光自信。朝气蓬勃。轻灵飘逸的像金庸笔下的令狐冲,清清爽爽的,干干净净,这堂课,也像段天津快板,善于抖包袱,节奏鲜明。有个评委甚至打出了满分。当之无愧。有理由相信本届大赛最好的课了。在下课铃声响起的一刹那,课也恰到好处的结束了,掌声响起来。在回宾馆的路上,老师们一路讨论着这堂课的精妙。这是从未有过的。

三、           本色语文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诚如杨东俊老师所言:要破解作者给我们设置的文化密码。找到作者的谜底。在本次大赛上乌七八糟的少了,花里胡哨的多媒体不见了,朗读的多了,探究文本的多了,在课上老师在文本探究上花费的时间占了大多数,这是一个良好的势头。

对文本的分析要不离不弃。文本是抓手,不能抛开文本,如于猗老师所说的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四、           教师素养

上课其实上的是老师的素养---------------王崧舟老师说。

这样的大赛,能站到这样的舞台上,说明你已经是教师中尖子了。但这次大赛中不少老师出现口误的现象,让人感到惋惜,如写写出了石壕吏这样的史诗,项羽2008年烧了阿房宫等,听得老师们目瞪口呆。或许太紧张了,或许太想要一等奖了。或许真的应该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功了,出道太早,老师太年轻了。果如程老师所言语文老师应该老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这次大赛中很多老师展示个人良好的语文素养,如《爱莲说》执教者根据会场前的莲花,赋诗一首,个人范读,绘声绘色。我的母亲作文指导课,选用

自己的文章让学生点评,新疆的贾老师一曲京韵大鼓山坡羊,得到了满堂彩,登黄山有感,更是真情吐露。

五、           板块教学

在本次大赛中余颖朝老师的板块式教学依然盛行,像《石壕吏》,分为我来读,我来演,我来悟三个板块,《浪之歌》分为爱之初感悟,浪之细品味,爱之大揭秘三个板块。中巧读妙解,巧问妙答两个板块等等,很多课学余颖朝老师,模仿余老师,这是-----的形象,建议大家这样读。

应该说这是当下社会中很正常的现象,何况余老师还是评委之一呢,当前书法不也是模仿评委的,例如刘文西老师的字。可是书法评奖,现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模仿评委者全部拿下。本来嘛,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贵在推陈出新,因循守旧是艺术的大敌,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大敌。

规规矩矩的,按部就班的,安件批发的,机器生产的,那是技术层面。 学习余老师不是不能学,学习余老师的形,更应学习余老师的神。

六、           教学准备

评委余老师围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一主要问题展开论述,他坚持以事实说话,从理论高度观察。余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选手赛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技能水平不高。他说,第一,能很好地表现教师教材研读能力的,准确把握训练目标,有效地进行教材处理能力的课是好课。围绕这一点,他谈了“怎样利用课文来上课”这个问题。第二,得体得法的课是好课。他说《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经典文言作品,不进行背景材料的铺垫,就是不得体,教学环节需要如此精细化的设计,就像打仗一样要有好的部署,三,关注能力训练的课是好课。他带我们回顾了初中八大阅读能力训练目标。第四,关注学生课堂实践的课是好课。第五,能很好表现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的课是好课。谈到准备时。讲到在前几届有位老师曾经把所有课文全部背诵过,这种敬业精神令人叹服。

此次参会高新区实验中学的六位老师充分发扬集体作战之精神,每天早晨都是孙明珠老师和田菲菲老师匆忙吃完早餐后,度最佳观摩角度,抢占有利地形,每次听课我们都坐在了前三排。崔晓敏、陈敏老师敏而好学,会场、餐厅、火车上随时随地和同仁探讨课堂的问题,齐灏老师跑前跑后,处处为同事们着想,令人感动。

在开场白中,苏立康会长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和五岳都是山的极致,高山大野,登览以自广,知天地之广大。全国最高水平的赛事,也应是课的极致?

一管之见,仅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思考,应该说每一位都很优秀,上课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明白。不服,您也上一节,比他们强,难说。

陋室铭、爱莲说

贾玲:

由内蒙古的选手拉开了本次会议的序幕,体现了三个维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陋室铭和爱莲说均为典型的短篇,可以说是文言文的范本。 一是把握住了文与言并重的特点。二是均诵读放在了首位,每节课都在10次以上,在读中悟,在读中赏,在读中品。三是展示了老师良好的素养,和语文功底。 几点建议:

1、  文体的语法句法特点在读中缺少展现。如铭这种文体,和爱莲说都是韵文,押韵的,要体现韵味。体现语言之美,和语文的内在韵味。

2、  预设有余,生成不足。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3、  设计思路不清晰。

4、  口误、不当观点:实词是文言的血肉,虚词是文言的精神。

个人感觉:陋室铭太拘谨了,太过老实,一板一眼,这堂课上的四平八稳,也缺乏新意,可能与第一个出场有关,足球赛的揭幕战总是平庸的很。我想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公开课就是玩心跳的,谁能抓住评委的眼球,玩转赛场的人气谁就是胜者,但随后的分数宣布有观众评委竟给了5.8分的分数,的确让人气愤,太不负责任。评委程老师也批评这种做法。爱莲说还是比较好的导入自然,自己配诗,展示自己的才气。抓住了描写莲的品质的句子,对君子的解读也比较到位。

浪之歌、雨之歌  水调歌头

程少堂:一句大家鼓掌,我开始讲话了,拉开了程老师评课。场内爆笑不断,程老师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见解独到,令人大笑的同时让人回味无穷。

家常课和公开课,家常课是平时的家常饭,公开课是客人,客人来了就得准备准备,公开课要向常态课靠拢,常态课要向公开课看齐,家常课老实一点,公开课狡猾一点。

黄山与名课的共同点;

一是美在自然,天成。好课是生成与预设互动。此次参赛的选手太年轻,语文老师老一点好。  想起了朱泽光的成长之路,30岁之前,要磨砺自己,多经历一些,多一些阅历,厚积才能勃发,年轻老师要时刻准备着,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之

人。在这次赛课中,水调歌头山坡羊的文言的解读都不甚了了,太浅了,太直白了。语文课要食之有味,像老玉米越嚼越有味。

二是要有个性,黄山之美在三奇四绝,教师要善于扬长避短。

三是变化之美。教学设计要有波澜,浪漫一点,调皮一点,这样才有意思。没意思的课谁都不愿意看。

四是丰富之美,语文课要丰满有深度,文本解读要到位。

五是美在激情。

六雅俗之美,很多课学余颖朝老师,模仿余老师,这是-----的形象,建议大家这样读。学习余老师的形,更应学习余老师的神。

应该说这是当下社会中很正常的现象,何况余老师还是评委之一呢,当前书法不也是模仿评委的,例如刘文西老师的字。可是书法评奖,现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模仿评委者全部拿下。本来嘛,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贵在推陈出新,因循守旧是艺术的大敌,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大敌。

规规矩矩的,按部就班的,安件批发的,机器生产的,那是技术层面。 山坡羊、好嘴杨巴、泥人张、石壕吏

杨东俊点评:

这四节均为文学作品,要破解作者给我们设置的文化密码。找到作者的谜底。 优点:1、重视了师生互动

2、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观点,自主合作。

意见;山坡羊,40个字,40分钟,短文长教,,采用问题导学式,示范朗读较好,激情演唱,现场作文较好。

3、紧扣好嘴来讲,从敢说、会说、能说等四个方面。思路清晰,分析人物到位。

四个提示体现了平等意识。

4、泥人张   运足了时间,以天津快板开始。用学生的词语链接概括,巧妙,自然,预设与生成浑然天成,老师的范读,声情并茂,精细化的朗读指导恰当合理。

5、石壕吏  板块清晰,学生的表演到位。

建议:

1、  老师的评价太低廉。2、一些老师备课不细致,犯常识性错误,3三个成语的利用度不够,  好嘴和泥人张  这本身体现了小人物的本能和无奈。人物的生存本能。

行路难、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

袁原评课:

1、  语文课要动情动容,学生旁观,师生处在一种隔得状态,要让学生与老师共同体验。

2、  问题摘引原句,问题没有触及学生的深处。文章中的设问句可作为契合点。 陋室铭简记:

一、介绍作者

二、一读,正字音,明节奏

三、二读看注释,解文意   你积累了那些词语,理解互文,解释之用法。                     那些句子体现了陋室不陋,从外观到环境   穿插背景介绍   背诵

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不全用,介绍手法:托物言志

四、解释铭

五、说说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

爱莲说简记:

一、          导入由黄山的热谈起,欣赏莲的图片,徽州大剧院的莲花,就地取材,自己配诗,引出爱莲说

二、          解决字词:说说哪些字词需注意     说说题目的含义   齐读,教师点拨

三、          品: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的句子,外部形态:美丽端庄芳香   内在品质:                   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抓重点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四、          引出君子   从孔子的论语中谈君子的内涵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

五、          探讨陶渊明为什么喜欢菊花,世人为什么喜欢牡丹。    三种的人数不同

六、          读出怎样的情感    惋惜   感慨伤感 鄙弃 读出情感的变化。

七、          介绍衬托手法

八、          周敦颐是怎样的一个人。穿插王魁的故事,引出黄庭坚的评价

九、          背诵,教师示范,齐背

十、          拓展:父母起名以莲为名,莲花峰

十一、   结束语莲之爱同与者何人,屈原包拯朱自清   把这美好珍贵的莲花种在自己的心中。

浪之歌简记:

一、         导入:平时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谈一个轻松愉快的话题,敏感忌讳的话题,

二、         第一板块:爱之初感悟  1、注意字音、节奏情感2、注意感受浪的形象3、把引起思考的句子画下来。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的含义解释

三、写的是谁对谁的爱情,海浪前加一个修饰语。

四、第二板块:浪之细品味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能引起你思考句子,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讨论句子: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让我们相分相离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五、爱之大揭秘   表达对祖国的爱  介绍拟人手法托物言志  爱祖国高于一切

六、资料助读:纪伯伦背景

七、总结:冰心:爱在左情在右

好嘴杨巴简记:

一、导入:什么样的嘴才是好嘴  ,杨巴只说了3句话能说是好嘴吗。速读。

批:简洁抓住要害,引起评委注意。好。

二、初读感知:概括叙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方法提示: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说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精读领悟: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巴的好嘴。

方法提示:可从说话的时机,心理内容和结果分析。

2、怎样描写李中堂的勃然大怒,    动作   侧面

3、读这一段你会怎样想,杨巴怎样想。好嘴体现在哪些方面。细节描写反应快。        揣摩语气体味细节重点锤敲三句话,揣摩体味语气,模仿语气。

4、杨巴是怎样一个人,说说为什么要写杨七,杨七的特点是什么,

人情练达,心灵嘴巧,机敏过人

5、作者对杨巴是什么态度呢,引入资料,看完后有什么新的认识。

定位小人物的优缺点。小人物顺势应变,处世的智慧。

长文短教,重点锤敲,抓住好嘴,品评其妙。

泥人张简记

一、  导入:课前天津快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   初步感知

读课文,提两个要求,1是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画出精彩的句子。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让我听见你们的声音。

生找出词语句子有:  找乐子   秫   架势    找回来众人的作用   海张五会报复吗

师:补充贱卖

用上这几个词把故事概述一遍,   批:巧妙,自然,生成和预设巧妙结合。

用一个词概括:奇    引入冯骥才对奇人的看法。小说无奇不传。

四、精读第八段,师范读8-9段。     师范读,读得好。

从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技艺高,作品中怎样写技艺高超的,抓词语  抠,戳,        出示第十段,精读。学生男女分读。教师点拨读出不屑的神气。

精细化指导朗读,撑开伞,走了。         教师的点拨画龙点睛   齐读妙。

五、介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突出人物的镇定,还有类似的对比吗。多次对比。

六、泥人张是怎样的一个人。奇   众人的作用    结构上笔法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      课堂上呼应学生的提问,生成与预设的有一次巧妙结合。

七、泥人张会报复吗。这样的结尾合理吗。留下想象的空间。

八、拓展:刷子李的材料段落,介绍码头上的生活规则,

九、升华主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才会产生这样的人。

十、介绍作者。

一袭白色的圆领长衫,一身休闲的打扮,阳光自信。朝气蓬勃。轻灵飘逸的像金庸笔下的令狐冲,清清爽爽的,干干净净,这堂课,也像段天津快板,善于抖包袱,节奏鲜明。有个评委甚至打出了满分。当之无愧。有理由相信本届大赛最好的课了。在下课铃声响起的一刹那,课也恰到好处的结束了,掌声响起来。在回宾馆的路上,老师们一路讨论着这堂课的精妙。这是从未有过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简记

一:导入,课前放图片轻音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读标题 重音放在为什么齐读

二、初步感知: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提取关键句

三、深入研讨   围绕这两个问题,谈了哪些方面。    6个方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提示:抓段首句,中心句,关键句。

是不是直介绍了红一种颜色呢,紧扣题目。挖掘资源。五颜六色。

三、         出示图片,白色菊,蓝色妖姬,红色牡丹三种花,喜欢那种,以蓝色妖姬为例介绍其蓝色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 :提取筛选信息是把握文章的重要方法。

四、结尾句互换行不行。   归纳总分总的结构及其作用。

五、再读中心句,删去更行不行  换成也字。   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用语准确的例子。  经常

六、拓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天空为什么这样蓝,

七、总结把一颗科学的种子重在心田。

作文九:《雨中登黄山》1400字

游黄山,是我多年的夙愿。然而,当我千里迢迢来到这个被称作人间仙境的黄山脚下时,天公

不作美,飘落着淅淅沥沥的秋雨。云遮雾挡,墨绿色的黄山在乳白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个羞答答

的山姑,躲在虚无飘渺的薄纱之后,急得我们这些欲看到她美貌的游客心里痒痒的,在宾馆下榻后,

我们企盼着翌日登山时能云开雾散。那知第二天早起,绵绵秋雨仍向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淅淅沥沥

哭个没完没了。我们只好冒雨登上一辆中巴。左边是悬崖硝壁,右边是如烟似雾的团团白云。车进

南门沿着山道盘旋,山脚下红瓦白墙的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建筑群,很快变成积木堆起的玩具

房般模样了。云雾翻滚,如轧机口涌动的棉团,似舞台上释放的氮冰烟云,在山谷间萦绕、绯徊,

既不消散,又不上升。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作衣。云在峡谷中游,车在云层上行。佳气氤氲,景象

万千,宏伟壮观。我们仿佛置身在 白浪滔天的大海中,翱翔在云涛万顷的飞机上。

从云谷寺下车,徒步登山。秋风夹裹着雨丝,打得塑料雨披沙沙作响。雨滴在脸上,清甜凉爽。开始

大伙儿还谈笑风生,过了入胜亭后,已是气喘嘘嘘,疲惫不堪,雨水顺着裤角滴落,鞋袜早已湿透,

袖口脖项也都灌进雨水。一打问,方知离山顶还远得很着呢。

我们艰难地登攀,雨水时常模糊了视线,不得不经常洗脸般地用手摸一把滚落在脸上的雨水和汗水,

摔落身边。我们在雨中走,在雨中歇,隔着雨水编织的帘子观看黄山美景:喜鹊登梅、双猫捕鼠,介

子背母,苏武牧羊……。

山路上静悄悄地,除了涮涮的雨声,便是哗哗的流水声。抬头望天,风吹云动,举目山涧,无数条雨

线在空中飘荡,石缝中挤出万千条涓涓细流,在山石上流淌,水花飞溅,珠玉般在巨石上滚动,从一

级级的台阶上漫过,流入山道边曲里拐弯的沟渠之中,跌跌撞撞汇入石门溪。溪水在巨石上朴涌,恰

似藕池中摇曳的荷叶,攀上百级云梯,同行的只剩下我和摄影师老王了。薄如蝉翼的雨披早已千疮百

孔不起作用。

雨还在不停地下,天依然阴沉沉的。滚滚乌云隐没山头,低得几乎一伸手就能撕一把下来。山谷中一

片迷朦,一切都湿淋淋的。我们早已浑身湿透,头发贴在额头上,衣服粘在身上,雨水裹着汗水,从

头上流到脸上,从身上灌到脚上。秋雨痛快地为我们沐浴,为我们洗尘,为我们接风。

仨仨俩俩的游客从我们身边走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国的、外国的,或牵着手,或相互搀

扶着,一个个落汤鸡似的,曲腿弯腰,不畏风雨地向山顶登攀。大家心里明白,必须在天黑前赶到北

海,方有歇息的旅馆饭店。

集泰山之雄,峨嵋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的黄山越向上攀,山路越徒直,如登天梯,前边的我就像踩

着后边人的肩膀,越往上攀,景色越美。天狗望月、双猫捕鼠、飞来鼓、七巧石,或横空出世,或纤

巧秀丽,美如盆景雕塑,巧夺天工,拟人状物,令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

下午5时,我们15名由秦都区委组织部带领的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在历经艰难困苦跋涉后,终于相

逢在白鹅岭上。看着一个个落汤鸡似的狼狈相,相互哈哈大笑。胜利地喜悦使大家忘却了一天来登山

越涧涉溪过河冒雨之苦。极目四望,千峰万壑,不尽松涛和茫茫游客都沐浴在秋雨之中。雨朦蒙,山

朦朦,树朦朦,人朦朦。秋风细雨将我们与黄山美景融合,心旷神怡,浑身清爽。

人生之路犹如登山,当你确定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奋勇向前,不怕艰难曲折,不畏风吹雨打,就

向黄山之松,风厉雪虐的漫漫岁月,尽管把它的枝,雕琢得屈曲盘旋,却以形扭而志不屈的倔强性格

和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横空凌云屹立在峭壁奇峰之上。

1992年9月草于黄山宾馆

作文十:《雨中登黄山》1000字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上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散文《雨中登泰山》,印象颇深。这次我我们一行十几个人,乘端午小长假,昨天就踏上了旅程,用我们同事的话讲,打肿脸来了次自驾游,心都拔凉拔凉的上黄山,临晚赶到太平县城,忍痛滴血住进了轩辕大酒店,(我们公司老总经常教育我们要注意生活品质!!)。也许客房条件太好,竟然晚上下雨我们都不曾知觉。今天一早,天公更不作美,一路大雨,而且随我们上山的时间雨是越下越大,我们在停车场又花巨资配备行囊,雨衣和雨鞋,一路行程坎坷不已,平时登上都是很吃力的了,何况这次又是下雨,而且还是大雨。登山时还碰到一导游小姐很真诚地对我们说:贵人出行招风雨,今年南方干旱,黄山都三个多月没有下雨了,你们真是贵人呀,雨中登黄山是可遇不可求的哟。不管风吹雨打,既然来了,就算天上下刀子,我们也要上山瞧瞧黄山的真面目!这是我们的想法。路上我们“导游”(冒牌的)告诉我们,游黄山,是抬头看景,低头看路。我总结的是:左看雾,右看雾,抬头是雨,低头是路,走在雨中,全身湿漉漉。       雨中的黄山,没有见到什么美景,所见的都是身披五颜六色雨衣的游客,不过这也很别致,用我们的职业眼光看,叫做统一,就像工厂或者车间一样,还是那番风味。因为雨实在是太大,照相机刚拿出来,镜头就湿了,所以一路上基本没能拍下照片,为此我还付出了无比巨大的代价,把一段很深的感情也都葬在了黄山的云海里。雨中黄山,一种别样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让人的思绪随着云层变化而变化。此时,我真正地理解: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对人生也有了另一种的感悟!

中午十一点多钟吗,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拨1860米的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站在光明顶,想起“无限风光在险峰”。雨中更添风势,风助豆大的雨点狂下,我们竟然被雨点打得脸上隐隐生痛,仿佛打在心上。“导游”带我们来到宾馆,卸下装备,在他朋友那里饱餐一顿并休息半刻,我还忙里偷闲眯了五分钟,又投入了下山的队伍中。“导游”说了,来黄山不能不看迎客松,好在最具代表的迎客松不是在什么高崖险峰,我们还是很快就找到并和他热情合影,随后就是排队下山,可当我们刚坐上下山的缆车,我们却发现,雨变小了,而且还山上的雾气也开始在风的带动下,变的稀薄了,对面的青山,绿树,悬崖,峡谷渐入眼帘。想想既然晴天有晴天的乐趣,那雨天肯定会有雨天的韵味;如果照相留影受到了影响,那正好可以增加欣赏和体验景物的时间。虽然,由于一路伴随着风雨,黄山远处景致无法一一看尽,留有些许遗憾,但更为下次再来找到了借口,此次雨中登黄山,更增加了我一份刻骨铭心的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