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化学试题 >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800字] 钱梦龙愚公移山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800字] 钱梦龙愚公移山

时间:2019-10-27 09:24:4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800字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在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之后,我收获颇丰。    从课堂的一开始,钱梦龙先生就是让学生们朗读一遍文章,再读完之后让学生们首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个问题的。这种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之后带领学生们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愚公。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愚公笨不笨”,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    以 “小聪明”作引子,学生自然得出“大聪明”的结论,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连锁的词语。“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之后又让学生们去做一些练习题,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的。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

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钱梦龙先生比较注重是语感的教学。 在观看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我觉得他的教学中透出“三主四式”的教学方式。“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钱先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犹如作文,也讲一点“凤头”、“猪肚”、“豹尾”。本文的教学以“学习京城氏的孩子”结尾,希望使初一的孩子感到更亲切一些,留下更多的余味。

以上就是我对钱先生的《愚公移山》的观后感。

作文二:《愚公移山3》4000字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            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            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课外作业

(一)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学语文》中本课作业。

作文三:《23 愚公移山》300字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作文四:《26愚公移山》2800字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

目标1 目标2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1. 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传说。

学生根据注释简介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目标1)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翻译文言文。(目标2)

1、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2、请学生翻译课文。

3、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五、教师小结 (目标3)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A、 背诵课文第三段。

B、 完成练习二、三、四。

C、 讨论练习五。

七、说课精要

通过诵读方法和翻译的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背诵。

2、分析文章内容。

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目标3

教学难点 :

目标3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课后练习四。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简述故事。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三、分析文章内容。(目标2)

1. 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 抽查一女同学背诵第三段。

3、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4、 (1)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5、 学生小组交流并归纳。

(1)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2)[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目标3)

7、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补充。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四、教师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五、布置作业

A、完成练习二、三、四。

B、完成练习五。

C、写一篇读后感。

六、说课精要

通过问题式教学法解决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七、教学后记:

作文五:《愚公移山1》3300字

愚公移山(剧本)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场景一:

环境:太行,王屋二山及愚公的家。

人物:愚公出场,手中拿一购物袋,望望手中的袋子,再望望两座山,望望袋子,再望望山,如此三遍,开始说话。

台词(缓慢地,苍老的)My name is YuGong, usually the foreign friends call me Mister Simple. But my neighbor who is much respected for his wisdom call me Foolish Old Man.

May be er, er ,I am really stupid, but(加重语气),I don’t want to discuss anything about my name. I fell so disfortable when I see the two mountains in front of me .How repugnant they are! I must make a detour when I go to the market every time, I fell so angry today. So I have a good idea and I will tell it to my family.

(大声地)Dear helpmate, children. Come here and we have to hold a meeting. Be quick!

场景二:

环境:太行,王屋二山及愚公的家。

人物:愚公,愚公的妻子,愚公的孩子。围成一圈开会。

YuGong: It is so inconvenient for us to get in and out because of the

two mountains, Let's do our best to level these two mountains. We shall open a road that leads to Yuzhou. What do you think?

Children: oh, it is a good idea.

Wife: Dear, as you are a ninety-year-old man, you don't have the strength to cut even a small mound, not to mention the two high mountains. Even if you can, where can you throw so much earth and stone?

Children: Dump them into the Sea of Bohai!

YuGong: oh, yes, the Bohai Sea is big enough to contain all the earth and stone, it is good. Let us start to dig the mountains.

场景三:

环境:同上。

人物:愚公,愚公的孩子,愚公的邻居智叟。愚公及其孩子正在移山,智叟经过。

ZhiSou: Aren't you foolish, my friend? You are very old now, and with whatever remains of your waning strength, you won't be able to remove even a corner of the mountain.

YuGong: A biased person like you will never understand. You can't even pare with your little boy who is just eight years old! He is still helping us to move the mountains and believe we can do it done.

ZhiSou: But you are too old to do it, you will die one day, and the work will not plete.

YuGong: You're wrong. Look, my sons can continue my work after my death. When my sons die, my grandchildren will continue. So generations after generations, there's no end. But the mountains can't grow higher. Do you still say I can’t move them away?

ZhiSou: keep silence……

场景四:

环境:同上。

人物:愚公,山神(Guardian gods of the mountains),玉皇大帝(Emperor of Heavens)。愚公正在移山,山神被感动,将事情禀报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也被感动,命山神移走大山。

ShanShen: My honor Emperor of Heavens, There is a important thing that I must report to you.

Emperor of Heavens: What happened?

ShanShen: YuGong, who is a ninety-year-old man and lives at the north of two high mountains, Mount Taihang and Mount Wangwu. He lead his children try to move the two mountains in order to open a road in front of his home. He and his children break

up rocks and remove the earth. They transported the earth and rubble to the Sea of Bohai. Summer t by and winter came. It took Yugong and his crew a full year to travel back and forth once.  Emperor of Heavens: Really? Let me see about that.

玉皇大帝向人间看。。。。。。

Emperor of Heavens: It is so moving. How determined Yugong and his crew are, I have to help them. Where is the Guardian gods of the mountains?

ShanShen: I am here.

Emperor of Heavens: I mand you to help YuGong moving the mountains.

ShanShen: Yes, I will.

场景五:

山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从此,愚公的家门前再也没有阻挡,变得十分开阔。

ShanShen: The Emperor of Heavens saw what have you do, he was affect with you, so he ordered me to move the mountains for you.

YuGong and his children: what a surprise!

It is great!

Thanks all the things!

作文六:《23愚公移山》3100字

23《愚公移山.列子》

一、知人论世: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今本《列子》八篇,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太行(háng) 、王屋二(座)山,方(方圆。指面积,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

成正方形,再计算其面积。方七百里,就 四周各七百里 )七百里,高万仞(rèn形容极高。仞,古时七尽或八尺为

一仞)。本(本来,副词)在冀州之(的)南,河阳(黄河北岸。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淮阴、江阴、华阴;山之南、

水之北为阳,如衡阳、洛阳、华阳)之(的)北。

北山愚公者(判断句式标志),年且(将近,副)九十,面(          )山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

顺接连词)居(            )。惩(chéng戒,此处是“苦于”的意思)山北之(      )塞(sè阻塞),出入之(        )

迂(yū曲折,绕远)也。(愚公)聚(集合,召集)室(家)而(来,表目的连词 )谋(商量,商议)曰:“吾与汝

(r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毕(竭尽,动)力平(铲除,削平)险(险峻的大山或险阴,形作名),指(直,一直,直

接)通(通向)豫(豫州)南,达(到达,通达,动)于(到,介)汉阴(        ),可(        )乎(        )?”

(家人,大家)杂(纷纷,副)然(……的样子,助词)相( 互相,动作偏指向一方,副)许(赞同 )。其(他的)

妻献(提出)疑(疑问)曰:“以(        )君(        )之(        )力,曾(céng连……都……,用在否

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不能损(削减)魁(kuí)父(fǔ)之(这、这样。当“之”字后面是“属、徒、伦、

族”等这些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或事物的名词时,“之”必须做代词——这,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再理解为一

般的结构助词)丘(小山,土堆)(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连词)焉(哪里,疑问代词)置(安放)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杂(        )曰:“投(扔)诸(“之于”合音。之,它,代土石。于,到,在,介词 )渤

海之( 的 )尾(边 )(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隐土之(        )北。”(愚公)遂(        )率(        )子孙荷(hè扛)担(dàn)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叩(kòu敲打,凿)石垦(挖)壤,箕畚(jī běn用箕畚装土石,名作状)运于(到,介)渤海之(          )尾。邻人(邻居)京城(姓)氏之(          )孀(shuāng)妻(寡妇 )有遗男(遗孤,孤儿。幼年丧父为孤),始(刚刚,副)龀(chèn换牙)( 七八岁),跳(蹦跳着)

往(前去)助(帮助)之(          )。寒暑易(交换)节(季节)( 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  ),始( 才 ,副)一(一次)反(通“返”,返回)焉(才往返一次 )。

河曲智叟(sǒu老头)笑(          )而(          )止(         )之(          )曰:“甚( 太,非常)矣,汝(你)之(          )不惠(huì通“慧”,聪明)( 你太不聪明了。此句是“汝之不惠甚矣”的主

谓倒装)。以(          )残年(残余的岁月)余力( 剩下的力气 ),曾(céng           )不能毁山之(          )

一毛(          ),其(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如土石何( 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如

何,怎么样)?”北山愚公长息( 长叹 )曰:“汝(你 )心( 思想)之(          )固( 顽固),固不可彻(ch

è通,改变)(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曾(céng           )不若( 不如,比不上)孀妻( 寡妇 )

弱子(小孩 )。虽(即使)我之(          )死,有子存( 在,活着)焉(语气助词);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

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穷尽 )也,而(          )山不加增( 加大增高 ),何( 什么 )苦

( 愁 )(  苦何,愁什么。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而不平( 削平 )?”河曲智叟亡(wú通“无”,

没有)以( 来,用来,表目的连词)应(回答 )(没有话来回答)。

操( 持,拿 )蛇之( 的 )神( 持蛇的山神   )闻之(          ),惧(害怕 )其( 他,代愚公)不已

( 停止 )( 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也,告(          )之(          )于(          )帝(天帝)。帝感(被……

所感动 )其(他的,代愚公)诚(诚心)(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命(          )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二子

负( 背)二( 座)山,一( 座 )厝(cuò通“措”,放置)(于)朔( shuò朔方 )东(一座放在朔东),一厝

(于)雍(yōng雍州)南。自(          )此,冀(jì冀州)之(     )南,汉之(          )阴(          ),无陇(lǒng通“垄”高地)断(隔绝)( 山冈阻隔 )焉。

三、文言现象

上帝从不为难头脑简单的人(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小虾米”除了“野球拳”,什么武功都不会,

诱惑常常更多,他们在起跑的时候会把别人都甩在后面,但却经常是最早退出比赛的人。  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优法则是什么?我相信,这些法则仍然是那些最古老、最简单75,几乎属于傻子。阿甘的女朋友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她这一代人认为自己聪明到足以对抗社会、颠覆传统,很多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会瞪着狐疑的大眼睛:如果成功的秘诀这样容是,走这条路的人还非常非常之多,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会非常非常的少。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头脑简单的人”有何特点?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概括。(2分)

2.文章第④段从                 的角度,通过对阿甘与他女朋友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及其结局的对比分析,论证了                                             的观点。(2分)  3.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启示。(3分)

四、课后习题:

1、任选一题,发挥想象,将有关内容写成片段作文:(1)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2、对愚公的行为后人评说不一,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析愚公形象,说说此文寓意。  4、解释成语:愚公移山  五、中考链接

(一)课内阅读(2014乌鲁木齐)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面山而居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C.且焉置土石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1.请将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2.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请联系上文回答。(4分)

作文七:《愚公移山50》2200字

花垣县董马库乡中心小学导学案 学习日期: 学 科 课 题 年 月 年级 日

自主学习 设计者: 班级 50、51 课型

合作探究 姓名

收获展示 (二、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1) 、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_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通__ (2) 、古今异义 太行、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何苦而不平曾: ..

达标测评

21、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能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感受愚公的形象及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2、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通__ _,意思: ___,意思: _,意思: 通__ _,意思: _,意思: 方: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曾: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何苦: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一、自主预习

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是东晋人 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 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 日》 ;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 《愚公移山》就是典 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 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2、关于《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 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 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 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 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3)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 其妻献疑曰 ( ) 惧其不已 ( (4) 、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箕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与汝毕力平险 . 毕: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聚室而谋 . 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 2、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何苦而不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省略句: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 帝感其诚

二、整体理解,掌握基础

(一、)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 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好的寓言往往给 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仔细阅读 认真思考 合作学习 书写规范

花垣县董马库乡中心小学导学案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收获展示

达标测评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原因: 益处: 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3)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4、课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课后作业】 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 做的呢? 妻子: 子孙: 遗男: 智叟: 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理由: 1、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 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 毁山之一毛( ) 4、写作: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或许有时也会面对有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你应 该怎样做?把这次写作练习写到周基本上 课后反思: (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 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

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 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 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2) 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 “愚”和“智”有何用意?

仔细阅读 认真思考 合作学习 书写规范

作文八:《愚公移山1》300字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无陇断焉(从此,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