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艺术 > 公共艺术的生态实践

公共艺术的生态实践

时间:2023-03-10 20:35:03 来源:学生联盟网

李婷婷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议题。公共艺术作为环境文化生态的创作形式,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通过文献回顾和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以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对公共艺术的场域性和公共性加以研究,探讨公共艺术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平衡生产与环境方面的责任,以期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公共艺术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践行“生态美学”“生态关怀”和“生态设计”的理念。

公共艺术是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性景观设施以及其他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1]。公共艺术作为环境文化生态的创作形式,既体现了公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特征,也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与艺术文化对话的平台[2]。

公共艺术发展至今,融合教育、表演、展览、文创等多元内容于一体,并逐渐从美术馆和画廊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为美化城市、展示城市形象做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存在方式与传统的相对永久放置的公共雕塑不同,已经转变为一种暂存性的展览形式,而且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兴起,公共艺术作品逐渐沦为工业社会的快消品。

而今,在全球共同关注生态问题的背景下,公共艺术领域也在转型。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将焦点转向生态角度,采用再生材料和废旧材料进行创作,反思和探讨生态问题,警醒公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3]。

新时代下,公共艺术除了具有装饰美化公共空间的作用外,还具有文化性,同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因此,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发展及其相关作品进行研究,试图从生态的角度解读公共艺术的转型问题,并从“生态美学”“生态关怀”和“生态设计”三个维度深化公共艺术的概念,探讨其在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但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大多源于生活经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从区域向全球范围拓展,人们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和参与已经超出了个体的直接经验。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导致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不得不回归于微观的自然环境中去寻找生态美学的意义。可以说,“生态美学”这一术语是由生态学家提出的,生态艺术运动促进了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发展。

生态美学重视人类干预下自然现象的复杂变化[4],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角度审视与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将公共艺术纳入生态美学概念中后,其不仅表现为以生态为主题,用生态材料进行创作,更表现为以一种开阔的生态视野与生态思维应对当今环境的变化。

“地景艺术”(Land Art)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在重塑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更加强调和谐的自然观。地景艺术从诞生之时就是对过度工业化的极简主义的反对。地景艺术家试图寻找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推动极简主义艺术的焦点由以“物体”为中心向以“物体情境”为中心转变,即融合空间、光线和视觉经验,为观众提供在特定场所的身体经验。这种基于环境及场所特性的创作使得“如画美学”的艺术思维得到了时代性的诠释,自然与人的交互作用得到重视,生态环境的美感体验也成为地景艺术表达的核心内容[5]。

除了在创作理念上强调场所特性外,地景艺术家非常重视运用岩石、土壤等原始材料来进行创作,以“回归于自然”为主旨,参与了“同大地相联的、同污染危机和消费主义过剩相关的生态论争”,从而形成了一种“反工业和反都市的美学潮流”[6]。

但遗憾的是,地景艺术对自然美学的深入推进,却被中西方美学的探索共同忽视。从各种实践结果来看,地景艺术只是从艺术的角度探索自然审美的一种艺术方式,对当今生态环境已有的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它以艺术的形式唤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态美学的发展[7]。

今日环境危机的症结不是科技本身,而是受启蒙哲学的自然观(机械论)影响所形成的科学思维模式以及与其互为关联的资本主义经济学。

时下,人类所面对的社会与环境问题,皆是人的欲望和资本分配不均所表现出的社会脆弱性。因此,面对当下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资本至上的价值观,故而应该更加全面地对全人类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在宣传“环境保育”思想方面,艺术一直以来都是强有力的工具,艺术家敏锐的视角能够将环境意识和相关保护策略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接近公众生活的艺术创作手段,不再局限于审美的范畴,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公众之间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塑造了环境的视觉形象,具有文化性,也成为环境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公共艺术涉及公共领域的涵构,因此更具有话题性。生态环境议题在公共领域的论述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从而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并形成一种论述文化,进而成为群体共识。当公众在公共空间中与艺术发生关系时,公共艺术家对生态环境的关怀和省思也将传达给公众。

近年来,有很多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涌现,很多艺术家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唤醒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譬如2017年5月,在菲律宾甲米地纳伊克海边度假村的海滩上展现的一个形似鲸鱼的公共艺术装置;
同年7月,在法国塞纳河上展现的“抹香鲸”,其将海洋垃圾对海洋生物的迫害通过一种视觉形式呈现给公众,给公众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借助公共艺术家之手,再加上媒体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唤醒公众生态意识的作用。

除了借助公共艺术家之手单向传达特定的公共议题外,新型的公共艺术最重要的一项特征就是公众的参与性。不同于早期单纯的“空间介入”,新型公共艺术更加注重“公共性”,通过议题导向,将民众的介入、参与和互动纳入其中。

所以,近年来一些环保议题的公共艺术实践,常常会与在地居民,如学生或环保人士等进行合作。例如,环保议题的公共艺术实践深入小学校园课堂,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可以说,新型公共艺术更加注重观念的实践与扩散,它所关注的是地方、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生态环境及社会关系的整个网络,具有更好的生态关怀意义[8]。

创作材料的生态实践

城市中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就是对城市公共生活的观看。由于设计媒介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视觉语言得到了空前的开拓,借助数字化设计和装配工具,设计师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创作出不同样式的公共艺术作品。

但同时,创作材料的改变也使其受到了很多质疑:公共艺术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是否已经沦为一种特殊的工业产品?公共艺术所创作的材料本身是否符合环境可持续的要求?

本研究为了解目前公共艺术作品所采用的材料,搜索了台湾“文化部”公共艺术官方网站,从1645个公共艺术作品中归纳出了它们所使用的材料。台湾公共艺术发展多年,其执行方面和完善的制度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且台湾本土公共艺术作品的分布密度非常大,因此将其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高的说服力。从搜索结果来看,目前台湾公共艺术作品因考虑到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所选用的材料多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其中采用金属材料和玻璃纤维强化塑胶材料的作品比重较大,而采用自然材料创作的作品较少。

近年来,玻璃纤维强化塑胶材料因可塑性强被大量采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经过喷漆、涂装,与其他塑胶配件合并使用,因此不易降解、分化和回收[9];
为了达到视觉效果,光学触控技术等新技术也常常被采用。这些新型材料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应用随着工艺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

随着环境恶化省思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如何改变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并使其符合生态学原则,已经成为艺术家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议题中必须接受的挑战,而不仅只是满足契合环境省思主题的需求。

近年来,水利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已经成功引进了生态工法,即模拟自然,近自然,向自然学习;
而绿色设计的思想则充分应用于工业设计与商业管理中。

自1992年起,工业生态学开始引发工业界反省工业设计、材料、制程等是否违反生态学原则,并逐渐修正各项系统的改革[10]。使用环保的生态材料已经逐渐成为产品制造业从业者的普遍共识。

目前,公共艺术的属性已经从相对永久性逐渐转向临时性,许多公共艺术作品不断地在空间中产生,同时也在不断地被废弃,这也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创作材料提取,产品制造、使用和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作品对环境的影响。

废弃物再利用

消费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废弃物。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0362万吨,这一方面表明了生活垃圾的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垃圾回收比率的上涨。废弃物处理这一策略正在被各个国家广泛使用。2002年以前,中国对于废弃物的管理都集中在不同公司之间建立的废弃物闭环循环利用方面。

近年来,公共艺术在推动在地文化和产业转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过去关于伟人的“纪念性”、环境美化的“功能性”演绎至当代关于美学诉求的“经济性”。因此,需要对公共艺术的涵构进行重新定义。

作为一种公共社会产物,公共艺术应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文化理念。从公共艺术发展至今,利用废弃物进行创作的作品不断出现,采用废旧材料创作的公共艺术品体现出了生态设计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在全球环境议程中已经被探讨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循环经济、生态设计等概念都在致力于解决已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物的极大浪费,仍旧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的概念以及公共艺术生态实践设计方面的探讨,并借由文献回顾和案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多方力量也在通过各种手段来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但是仍然改变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带来的物的极大浪费。因此,本研究认为人类价值观的转变才是环境变革的核心与起点,不论是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还是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都应该成为社会呼吁的课题。

第二,公共艺术作为环境创作的重要形式,因其“公共性”,面向的是公共场域和公众的参与,因此,作为空间和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可以成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第三,将生态美学的实践纳入公共艺术创作中,已经成为普遍的创作形式,艺术家在“同大地相联的、同污染危机和消费主义过剩相关的生态论争”中做了很多努力,使得公共艺术逐渐成为生态关怀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四,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不能忽视公共艺术作品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公共艺术作品多采用金属和玻璃纤维强化塑胶材料,尚未广泛运用生态材料,因此,艺术家应加强这方面的意识,践行生态材料“从摇篮到摇篮”的运行系统。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学艺术家 盘中的意式美学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年2期)2022-03-30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年2期)2022-03-30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年7期)2021-12-30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年9期)2021-11-15外婆的美学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小小艺术家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小小艺术家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纯白美学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妆”饰美学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