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外语考试 > 其他 > 《难忘的科学实验》1300字|最难忘的科学实验500字

《难忘的科学实验》1300字|最难忘的科学实验500字

时间:2019-10-08 09:32:0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难忘的科学实验》1300字

难忘的科学实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自主创新发明的人,把越来越多的新颖发明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他们铿锵的步履和自主创新的理念都点燃我们满怀的创新火焰。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但谛听别人直接说的,而且要自己动手动脑观察获得,这样才能灵活应用。以前,我是对科学不感兴趣的人,可是,直到有一件事的发生,从此爱上了科学,对科普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老师拿着一个玻璃瓶进了教室,瓶子上盖着一个大大的瓶盖,瓶子里装了大半瓶水,我心想:今天要做试验了。同学们有的说要做鸡蛋试验,有的说要观察水的试验。老师说:“今天要做鸡蛋浮起来的试验。”

首先,老师把鸡蛋放到清水里,我们发现鸡蛋没有浮起来,它在杯子底部一动不动,好像是被吸铁石吸住了似的。老师让我用筷子把鸡蛋挑起来,然后松开筷子,鸡蛋啪的掉进水里去了,幸好没有摔碎。这是老师让我们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鸡蛋浮起来,老师的提问,把我们“胃口”调起来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就在我们摸不到头脑的时候,老师让我不断地往杯子里加盐,并用筷子不断地搅拌,可鸡蛋纹丝不动。我又继续加盐、搅拌,鸡蛋开始慢慢地向上浮起来了,我的兴奋劲刚起来,鸡蛋却又慢慢地沉下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怎么也找不出原因。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出了问题,原来是我往杯子里放的水太多了,鸡蛋自然难浮起来。于是,我倒掉了一些水,又往杯子里加了几勺盐,慢慢地搅拌了几分

钟,奇迹出现了,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我把它按下去,他又调皮地弹起来。同学们高声欢呼,“鸡蛋终于浮起来了!”

老师说:“清水的密度要比生鸡蛋小,所以鸡蛋浮不上来,加盐后,可以让清水的密度增加,当盐水比鸡蛋密度高时,鸡蛋就自然而然浮起来了。”原来死海能使人不费劲地浮在海上看报、看书„„就是这么回事呀!

通过这次实验课,我对科学实验特别喜欢,因为任何一项科研发明,都是科学家通过实验发明创造出来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前人成果,自己探索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人类才会不断进步!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昆虫记》  ,它的作者是:法布尔

我喜欢它的地方一:《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作者法布尔将生动的昆虫学知识以浓郁的文笔娓娓道来。首先,“以人性关照虫性”,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认识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

我喜欢它的地方二:全书意趣盎然,行文优美,堪称文学佳作.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艰涩枯燥,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                    我喜欢它的地方三:《昆虫记》融合了科学理性与文学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

义.法布尔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

我最不喜欢的一本书是:《魔法师的帽子》,它的作者是:托芙•扬松   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一:感觉人物名称有些复杂。孩子理解起来有些费力。内容不够紧凑。

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二:语句不够生动,不吸引人。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三:太神话化了,不现实。

作文二:《一次难忘的科学实验》700字

一次难忘的科学实验

生活,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多少有趣的故事;生活,是一首婉转悠扬的乐曲,奏出了多少纯洁美好的幻想;生活,是一束绚丽的茉莉,爽朗的欢笑声像茉莉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其中,有一片圆形的小花瓣,总是在我心中飘来飘去。

一天,科学吕老师抱着一堆实验仪器走进我们的教室,微笑着对我们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做一个实验,主题是„沸腾‟ 。”同学们欢呼起来。吕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实验仪器,有一个50刻度的烧杯、一个温度计、一个三角铁架、一个丝绵网和一个酒精灯。老师让我们将烧杯装上30刻度的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出温度。“15度。”我们组同学将温度记下来后,我将丝绵网铺到三角铁架上,再把烧杯摆了上去。吕老师用打火机帮我们点燃酒精灯后,我把酒精灯推进三角铁架,对水进行加温,并把温度计插进上面的烧杯里,测量着水的温度。同学们耐心等待着。一分钟以后,我看了看温度计。“17度!”啊,温度上升得好慢啊!这时候,烧杯里的水没有任何特殊现象。又过了一分钟,我看了一下温度。“20度!”烧杯里的水一切正常。过了一会儿,已经三分钟了,水温达到了30度,水开始冒白烟了。我们每过一分钟就记录一次,温度越来越高,到了第十分钟时,水的温度达到了74.5度,水面已经开始冒泡了。最后,第十五分钟时,水温98度,水面已经翻滚起来了。“哦!我们实验成功了!水沸腾了!”全组同学呼喊着,我也开心地笑了。

实验结束了,同学们心里却还有许多疑问,老师一一为我们解答了:水的沸点是都少度呢?100度;为什么我们组水到98度就沸腾了?那是因为教室达不到标准大气压。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才是100度。问题都解决了,大家这才心满意足。老师说:“真是一群好问的家伙!”我们会心的笑了。     花朵已谢,余香不断。实验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知识永远记在脑子里。

作文三:《令我难忘的科学实验》700字

令我难忘的科学实验

在我们美好的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是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想必,大家都吃过米饭吧!那么,你尝试过在吃饭的时候,只吃白米饭,然后慢慢咀嚼,米饭是什么味道的呢?试过的朋友一定知道,当开始吃米饭时,米饭没有味道,但它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之后,一种甜味渐渐地出来了,而且重要的是慢慢地甜起来了。

由此,我脑海里产生了一个疑问:米饭是甜的吗?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米饭是甜的么?如果是甜的,那它为什么和糖不一样呢?把糖放进嘴里,立刻就能产生一种甜味儿。而米饭呢?刚放进嘴里时,没有味道,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甜味慢慢地产生了。如果不是甜的,那它又怎么会产生一种甜味儿呢?

我带着这个疑问,找到了喜欢探索科学的妈妈。我问妈妈:“妈妈,米饭是不是甜的呢?”这个问题也难住了平常爱钻研科学的妈妈,妈妈沉思了几分钟后,带着不肯定的语气说:“可能不是甜的吧!因为它毕竟和糖不一样。要不,你去生物书上找一找答案?”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找到生物书,眼睛仔细地搜寻着。一看,我终于知道了:原来,米饭并不是甜的。米饭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产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儿了。所以,原来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儿,这种淀粉又被分为糖类。为了证实这个答案的正确性,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我知道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墨蓝色。既然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产生的变化应该也是一样的。于是,我取来一小勺熟的白米饭,然后往里面滴了几滴碘酒。哈哈!果然不出我所料,米饭遇到碘酒,颜色果然变成了墨蓝色。米饭中果然含有淀粉。

通过这件事,也令我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科学”,一个令人神往和探索的词语„„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事物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挖掘。努力吧!加油吧!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竞争吧!

作文四:《一次难忘的科学实验》800字

一次难忘的科学实验

电,是大自然中神奇的力量,它就像隐身的魔术师一样,用惊人的力量分分秒秒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于无形中驱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没有电,你无法看电视、听音乐,无法使汽车行驶,你的电脑也法储存信息……任何物质,只要受到了电的魔力,就会给我们上演一个个精湛的魔法。

一天,妈妈买回了一些又黄又大的柠檬,看到它们,我突然想起了在书上曾经看到过的科学小实验——柠檬发电!可是,柠檬是水果,怎么可以变成电池呢?好奇心驱使着我,不把这个问题弄明白,绝不善罢甘休。征得妈妈的同意后,我就立即展开了行动——做柠檬发电的实验!

找出参考书后,我和妈妈就马不停蹄地去街上买回了做实验的材料:铝片、铜片、小灯泡,还有砂纸和导线。我们兴冲冲地赶回家,妈妈拿出几个柠檬一分为二,我拿剪刀把铝片和铜片剪成一样大小的好几个小片,先用砂纸磨掉它们表面的污垢和锈迹,然后把导线缠绕在铝片铜片上面,再用胶带把它们粘好,交错着插在被切开的几个柠檬中间。我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在导线的另一头接上小灯泡,小灯泡先是发出“吱吱吱”的声音,又过了几秒钟,小灯泡猛地亮了!顿时,我觉得:它是那样明亮,比白天的太阳还要明亮;它是那样的美丽,比盛开的花朵还要美丽。这一刻,我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科学

的明灯将一直一直引领我前进!

激动之后,我忍不住对柠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它会变成电池呢?这个疑问盘旋在我的脑中,驱使我去一探究竟。于是,我找出了《百科全书》,原来柠檬汁是电解质,如果将铝片和铜片插入柠檬中,铝就会溶出带有正电的电离子,铝片失去正电离子产生了负电,而铜片正好得到正电离子产生了正电,连上导线,电路就会接通,这几个柠檬的电流在小灯泡那儿集合后,小灯泡当然亮了起来!

从那以后,小灯泡亮起来那一瞬间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每每回想起那次的小实验,我都会感慨:虽然世界在飞速发展,但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秘密,我相信,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我们就能解开那些许许多多的秘密。善于利用自然资源,提倡绿色环保,人类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的地球才会更加美好!

作文五:《我难忘的一次科学实验——记蚕豆生长的过程》800字

我难忘的一次科学实验

------------------记蚕豆生长的过程

这次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实验的名字叫观察蚕豆的生长过程。我在这次的实验过程里见证了大自然的奥秘,观察到了蚕豆神奇的生长过程。看到我种植的蚕豆一点点发芽,长出绿色的叶子,蚕豆的茎变得笔直,一阵风吹来,就轻轻地摇动着。我看着这些发芽的绿色小生命,心里满满的都是开心,都是成就感。

在听到老师说,我们要观察蚕豆的生长过程时的时候,班级里的小伙伴们都很高兴,认真地听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实验的每一步。大家都期待我们种的蚕豆能茁壮成长,早点发芽长大,结出许许多多的小蚕豆。

我们是这样种植蚕豆的:

种蚕豆需要的材料有蚕豆种子,塑料杯,

餐巾纸,水。

首先拿一些蚕豆(有新鲜的蚕豆,剥皮的

蚕豆,晒干的蚕豆),这些蚕豆是绿色的,新

鲜的蚕豆很饱满,表面的蚕豆种皮有一些皱

纹,剥皮的蚕豆一侧能看到小小的芽,晒干的

蚕豆扁扁的,颜色也有些浅。我们自己动手,把蚕豆种子里面有虫子的一个个挑出来,这样可以让剩下的蚕豆生长地更好。

然后把两张餐巾纸叠好,放进塑料杯子

里,倒进一些水,让水刚刚好没过餐巾纸。下

一步就可以把蚕豆种子放进去啦!蚕豆种子需

要小心翼翼地放进杯子里。

最后把装了蚕豆种子和餐巾纸的塑料杯

子放在有窗台上,让蚕豆种子们享受足够的阳

光,温暖的阳光可以让它们健康的生长。还有,

不要忘了及时给蚕豆宝宝们加水哦,水是万物

之源,没有了水,蚕豆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种下蚕豆之后的每一天,

它们的每一点变

化都让我兴高采烈。蚕豆发芽了,蚕豆的芽上长出了小小的,嫩绿的叶子,这些可爱的叶子长大了,变高了,慢慢地长得跟瓶子一样高了。蚕豆长出的叶子,从两片,变成了四片,后来又变成了六片,越来越多的叶子长出来了,我心里也越来越期待它们能茁长成长。最后,蚕豆们长得跟玻璃瓶一样高了,我把它们照顾地很棒,我很自豪!

通过比较,这三种蚕豆里面,剥皮的蚕豆发芽最快,晒干的蚕豆发芽最慢,新鲜蚕豆发芽的快慢比较平常。看着自己种下的蚕豆慢慢长大,得到实验的结果,我感到了收获的快乐,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秘。

这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科学实验!

作文六:《史上最疯狂的科学实验》4900字

史上最疯狂的科学实验

常远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进行一项人类研究计划,把双胞胎兄弟一人送到外太空、一人留在地球,观察一年后两人生命特征是否有差异,这个计划已于今年3月开始实施。

听上去有些疯狂?事实上,在人类探索世界、探索自身的历史上,做过许多比这疯狂得多的实验。它们未必都能结出有价值的果实,而且很多引发了伦理学上的争议,但其大胆想象、勇敢探索的精神未必不值得借鉴。三联书店引进的由瑞士科学记者雷托·U·施奈德所著《疯狂实验史》一书,就讲述了很多这方面的有趣实例,我们不妨来介绍其中几例。

()黄热病是怎么传染的?

有谁会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去写一篇博士论文?180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斯塔宾斯·弗斯递交的博士论文,绝对是这样做的。

证明黄热病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时,弗斯刚满18岁。这一疾病在热带地区首发,而后也出现在美国南部。它的症状类似流感。随后有3至4天的高烧、寒战、头痛以及持续的呕吐。呕吐物是黑色的,肤色变黄。在很多病例中,疾病持续7至10天即引发死亡。因为黄热病经常出现了类似传染病的分布,很多人认为接触病人碰过的衣物、被褥或者其他物品都可能使自己染病。弗斯起初也相信这种说法,不过后来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他发现,并没有迹象显示护士、医生、病人家属以及挖墓者比其他人感染疾病的几率更高。

弗斯希望通过实验来证明与黄热病人的接触完全没有危险。首先,他给一只小狗喂了用黄热病人的呕吐物充分浸泡过的面包,3天后小狗竟然爱上了这个,即使没有面包也会吃掉呕吐物。狗健康如初。第二个用于实验的动物是猫,喂食的结果也是一样,没有得病。这回又轮到狗了。弗斯从它的背部切下一块皮,把呕吐物敷在伤口上,然后缝合好,狗健康如初。直到弗斯将病人的呕吐物直接注射到狗的颈部静脉,狗死了。弗斯认为,狗的死亡与黄热病无关,因为他做了另外一个实验,给狗的静脉注射水,狗也死了。

1802年10月4日,他使用了一种新的实验动物——他自己。他在自己的前臂上切开一个创口,在伤口处敷上了黄热病人的呕吐物。平安无事。为了证实实验结果,他又在身体的其他20个部位重复了这一实验。而后弗斯把呕吐物滴入眼睛,把呕吐物放在火上烤,吸入蒸汽;吞下由烘干并压缩后的呕吐物制成的药片,吞下稀释的呕吐物,“摄入量从半盎司(14克)提高到2盎司(56克),我最终原样喝了下去”,他在博士论文中写道。

在证明了呕吐物并不能传染疾病后,他又转向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液和尿液。他吞咽了“相当大量”的病人血液,在切开的创口处尝试了不同的身体排泄物。他很幸运:这一疾病本是可以通过血液传染的。或许弗斯已经有了免疫力,或者在他使用的时候血液中已经没有病毒了。不管怎么说,他没有生病,并且确信,黄热病不会传染。

然而他的英雄之举对医学影响甚微。实验主要揭示了黄热病无法通过一些方式传染,然而人们想知道的却是:黄热病是怎么传播的?

100年后真相大白,这种疾病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灵魂重21克?

这则故事真是炙手可热,甚至《纽约时报》也对其进行了报道。“医生认为,灵魂是有重量的。”1907年3月11日第5版的标题写道。文章报道了马萨诸塞有个叫邓肯·麦克杜格尔的医生6年前就开始的奇特实验。

麦克杜格尔研究灵魂的本性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按照他的逻辑:如果灵魂的功能在死亡后继续存在,那么在生命体中,它必定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因为依照“最新的科学理论”,所有占有空间的物体都有一定的重量,可以通过“对死亡过程中的人进行称重”来确定灵魂的状态。于是麦克杜格尔制造了一架精密天平:一张吊在一架支座上的床,测量床及床上物体的总重量,数值可以精确到5克。 天平的敏感度极大地限制了实验对象的选择。“对我来说,最理想的病人将会死于一种让他身体耗尽的病,死亡发生时,只有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肌肉运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秤可以很好地保持平衡,从而记录下任何损失的重量。”麦克杜格尔日后在《美国医学》杂志上写道,比如死于肺炎的病人就不太适合这一实验,他们“歇斯底里地挣扎使得天平失去平衡”。

最好的被试是结核病人,其弥留之际将会“看上去几乎是静止的”。麦克杜格尔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家肺病疗养院找到了他们。他先后用6个人进行了实验。

1901年4月10日17点30分的时候,第一位垂死者被麦克杜格尔放上了他的灵魂天平。3小时40分钟后,“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伴随着他的死亡,天平的横杆顶到了上部的卡尺处,声音清晰可闻”。麦克杜格尔必须再加2美元硬币,才能让天平重回平衡。这是21克。

后面的5个实验对象描绘了一幅让人迷惑的图景:有一次测重无效;有一次死亡后重量下降并保持稳定;有两次重量下降,而后又上升;有一次重量下降,上升,又一次下降。除此之外他还有个难题就是很难确定死亡时间。

这样的细节并没有改变他的信念——自己已经证明了人类灵魂的存在。事实上,他进行了第二个实验来证实他的发现:15条狗在秤上结束了生命——都没有一丁点儿重量的损失。

针对麦克杜格尔的灵魂称量实验,学术界的意见褒贬不一。他的一些同事认为实验是愚蠢的,另一些则认为麦克杜格尔完成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科学实验”,并讨论如何改进实验方法。特别是针对实验使用了垂死的病人这一做法,他们认为是有问题的,因为腐烂会很快发生,同样会引起重量改变。一名纽约医生在《华盛顿邮报》上说:“如果用正常的、完全健康的人进行实验,不知道结果能好多少。”他建议,把死刑电椅挂在秤上,称量死刑犯行刑前后的体重。

100年来,灵魂重21克的说法在大众文化中经久不衰。2003年,这一实验甚至被搬上银幕。由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执导的一部名为《21克》的电影以生与死为主题。

()单纯受凉能引发感冒吗?

历史上,人们通过经验观察长期认为,感冒是因为受凉引起的。而到了上世纪中叶,人们已经认识到,感冒是由感冒病毒的传染引发的。

那么,历史的经验是完全错的吗?受凉和病毒传染,到底哪个是造成感冒的

元凶?

1946年,英国政府感冒研究部门——“普通感冒科”的负责人克里斯托弗·祖华德·安德鲁斯,招募了十几名大学生,领导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

他们首先对招募者进行了严格的隔离,2人一组住进一座大楼的套房中,招募者得到指示,在接下来10天里要与一切没有保护装置的人保持10米以上的距离,除了室友以外。医生和护士进行检查时要身穿防护服,脸戴防毒面具。每日3餐被装入保温容器,按时送到套房门前。

医生将被试者分成3组,每组6人。将一位感冒患者的鼻腔分泌物过滤并稀释后滴入第一组人的鼻中;让第二组人经受浴盆、走廊风和湿袜子的冷却处理;对第三组则同时施用冷却处理和鼻腔注入两种办法。

所谓冷却处理的过程具体是这样的:他们先是在热水里浸泡,又要在通风的走廊里坚持待上半个小时,而其余的时间里他们都必须穿着湿袜子。

按照大众的观点,上述处理就是生成最经典最正宗的感冒的方法。而安德鲁斯此前就已发现,去往极地进行长期考察的研究人员并不感冒。而在爱斯基摩人的村落里,人们在最冷的冬天不会生病,而当春天来临,第一批外来船只可以驶入港口时,他们倒生病了。

实验开始几天后,开始出现一批生病的人:既受病毒感染又遭降温处理的人中有4个生病,只受病毒感染的人中有2个生病,而单纯受凉并未造成任何人感冒。

安德鲁斯的实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上百名被试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开端。每次实验都没有证明受凉和感冒的发生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感冒的冬季发病率高于夏季,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已有其他研究显示,冬季感冒大量发病与虚弱的免疫系统及加热房间的干燥空气并无关系。人们推测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冬季房间通风不良,人们彼此接近更利于病毒传播。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灭病原,但在冬季太阳照射也相对较弱。

()一天有28个小时

纳撒尼尔·克莱特曼做过无数引人注目的实验,所以他早已习惯了实验结束后等候着他的镜头灯光。1938年6月6日,当克莱特曼和学生布鲁斯·理查森走出猛犸洞窟时,无数摄影师、记者已经摆好阵势,守在洞口。随后报纸的头版头条是两个衣衫褴褛的人,蓬头垢面。他们已经在猛犸洞窟中待了32天,试图揭开睡眠的奥秘。

时年43岁的克莱特曼早已习惯了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他曾经强迫自己连续180个小时不休不眠,为的是将生物钟从每天24小时调整为48小时;他在长达1周的时间里,过着“白天39个小时”,“晚上休息9个小时”的生活,实验无果而终。他的学生也进行了类似实验,试图将生物钟调整为每天12小时:他每天睡眠2次,凌晨4点到7点半一次,下午4点到7点半一次,一直持续了33天。当然,这个实验也是无果而终。

那时候,关于人类睡眠规律一直存在着一个谜。研究者想弄清楚,人的睡眠规律究竟只是习惯——也就是说,尽管它符合一天24小时的自然规律,却是可以更改变化的——抑或是人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决定着人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既然将生物钟延长到每天48个小时和压缩到12个小时都失败了,克莱特曼又开

始了新的尝试。他准备了两套新的方案,这两套方案都比原来的48小时和12小时要更接近一天的真正时长。在新的实验方案中,克莱特曼选择了21小时和28小时作为他的“一天”。如此一来,一周的时间刚好被分为8“天”和6“天”。这样的方案可以避免影响实验人员——克莱特曼是其中之一——的正常工作。 克莱特曼通过测量实验人员的体温,来判断他们是否适应了新的作息规律并形成了新的生物钟。当人进人睡眠状态时,体温通常会下降,反之,人醒来后因为新陈代谢的加快,体温则会上升。假设实验人员的体温变化符合新的作息规律,那么就可以认定,他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新的作息规律,形成了新的生物钟。 为了避免外界环境对实验造成的误差,克莱特曼想寻找一个无法辨认白天黑夜的地方进行实验。经过一番努力,他在肯塔基州找到了一个宽达20米、高达8米的猛犸洞窟。那儿被无边的黑暗笼罩,漆黑而安静。气温常年保持在12℃左右。这简直是为克莱特曼实验量身定做的理想场所。

克莱特曼和理查森计划在洞中“每天睡眠9个小时,起来工作10个小时,剩下的9个小时则是自由活动时间。醒着的19个小时中,他们每2小时量一次体温。睡眠时,则每4小时量一次。测量体温的结果显示,理查森的身体一周后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作息规律。他的体温变化完全与28小时一天相吻合。而比他大20岁的克莱特曼的体温仍然保持着初始的变化规律。每天晚上10点,他开始感到疲惫,而8个小时候后又精力充沛。不管他如何强迫自己按照28小时一天作息,皆是如此。

随后的实验证实,人体内确实存在着生物钟。它的运转大致跟一天24小时相吻合,并且每天都会根据实际时长进行自动调整。

()“科学”的桑拿浴

在炎热的夏季,人暴露在日光下,简直要被“晒熟”了。那么,人体最高能承受什么样的温度?告诉你吧,是127℃!

1774年1月23日,查尔斯·布莱格登医生应同事乔治·福代斯的邀请参加一项实验——他们去蒸桑拿。只不过这次桑拿是历史上有最好纪录的一次。在24页的《皇家协会学报》中,布莱格登向读者展示了他和其他实验者在高热中的收获。

福代斯请人建造的这栋建筑很接近桑拿浴室。它由3个小室组成,其中一个最热的有穹顶,被双倍加热:侍者在外面把热水浇在墙壁上。产生的热气通过地面的热气管道传导进来。

通过这一装置,研究者希望知道人体能够承受什么样的温度。他们先从保守一点的45℃开始,而后很快升到100℃,最后达到127℃。首先是8分钟的穿衣服发汗,穿着便服,戴着手套,穿着袜子。而后赤裸着手持一只平底锅,上面放着一块牛排。

45分钟之后,肉“不仅变熟了,甚至已经蒸干了”,布莱格登写道。第二块牛排从开始到“彻底煎透,或者莫不如说煎得太硬”,被从锅里盛出只用了33分钟。第三块,他用鼓风箱使热室中的空气翻滚,结果只用了13分钟,牛排就熟透了。这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牛排被以摄氏一百多度的高温加热。令布莱格登感到奇怪的是,这种高温并不能对他本人构成伤害。

死鱼不久就熟了,一个人却能在同样的温度下毫发未伤地走出房间。布莱格登由此认为,生物有一种特别的秉性:消除热量。他要说的不是身体的排汗降温,而

是一个“与生命体直接相关的自然的系统”。

在这一点上布莱格登错了,一个能够破坏热量的生物体是不存在的。身体的降温只能通过诸如汗液、唾液等液体的蒸发加之以血液流动来实现。

作文七:《19项最雷人的科学实验》1200字

2010-11-03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