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学习资料 > 日语学习 > 古代的字变成现代的字 [《古代与现代一样》1000字]

古代的字变成现代的字 [《古代与现代一样》1000字]

时间:2019-09-12 09:11:1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古代与现代一样》1000字

说到古代,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在古代的时候无论是哪个朝代的更替都有一个朝代的百姓们俗称的皇帝,百姓的一切都是有皇帝来主宰的,一切的安居乐业都是由皇帝来控制的。比如皇帝为了自国的百姓们与敌国抗战,与其说是保护百姓还不如说说为了保住自己的龙位啊,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啊。打战的还不是百姓们组成的精兵啊。而皇帝还不是自己在皇宫中静观其乐啊,只有别人在拼死拼活的。哈哈,真的很可笑啊。如果是在一个很小的镇上,虽说有巡抚大人来位这些百姓们争取公道,但是里面还包含了贪赃枉法的事啊,还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死活,人间有太多的民怨与民冤都是皇帝所不知道的,贪官们熟视无睹啊,太多太多的事情将百姓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啊,生活在一个不公道,不安乐,不安全的逆境啊。

现代呢,更好笑啊,与古代一样,虽然没有古代的战乱但是却又比古代更可怕的事情啊,人们威力自己的利益做出去许多违法的事情啊啊,吸毒,抢劫,杀人,强奸等严重的罪行啊,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安全的生活啊,虽然说民警们有为了人们讨回公道,可是伤害已经造成了,损失的还是人们啊啊,好多人就这样冤死在土匪的手下,甚至有些小村庄,小镇,那些住在在繁华都市的高级人物都不知道的,不能体会的,最近在我们这里陆丰市甲子镇上,发生了一桩命案,2011年4月25号,一个女孩被迫走向了天堂啊,抢劫一个18岁的小女孩就要动枪?这社会太恐怖了,我们都知道甲子虽然落后,家子人虽然都写粗鲁。但是我们不都是热爱自己的家乡不是吗?尽管它有多么跟不上潮流,可是现在就要纵容那些天杀的贼逍遥法外吗。错了,甲子根本没有办法啊。国家那些政治原则早已经被那些狗官抛到脚底下了,现在的甲子根本就是贼治社会啊,多么淳朴的一个地方啊,难道就能因为这些人渣而沾上污点吗?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凶杀案,都弄得甲子的镇民们人心惶惶啊。终于每次派钱下来搞建设,每个环节都抽了许多,到我们这里就寥寥无几了。这就是所谓的关,所谓的为人民服务啊,我不否认甲子有好官的存在,但我坚信他们的力量极其薄弱啊。这是多么可悲啊,搞得人们心惊胆战啊,每个路段都有危险啊。万恶回报皆有时,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啊。熟视无睹的国家领导也一样,我爱自己的家乡,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也能衷心的保护好你们的每个子民啊。

古代与现代的说话我出自于我自己由衷的感慨啊。不希望有昏庸无能的你们——国家领导。

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第二中学初二:范嘉思

作文二:《古代诗与现代诗》900字

古代诗与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总之古体诗要求严格的押韵等,现代诗不是很在意,只要写出意境即可。随意性强。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古体诗:是属于诗

现代诗:文章,分开句子排版

作文三:《古代与现代预测》1800字

古代预测叫卜筮,开始是以火烧龟背的裂纹来决定吉凶,到了伏羲时代,出现了八卦,文王发明六十四卦,初步形成了古代卜筮体系。到了纳甲占筮,古代预测学才有了一次很大的飞跃,一直沿用到现在。纳甲占筮是所有的古代预测体系中较直接、较完满的预测术,是古代卜筮体系的代表,代预测体系包括周易类预测、四柱、风水、奇门、六壬、大乙、紫微等预测术。筮字含义 竹头代表竹简;因古代记录是把字刻在竹简上的,现在则指记录的工具(笔和纸);中间的工字代表一张桌子,人人代表桌子两边的人,一个是预测师,一个是求测者。筮字已经很形象地影出了占卜的情形,只要等着开口,就成了噬(噬既食,找碗饭吃之意)。说多了,卜筮只不过是一种面对面的信息咨询活动而已,预测师按照卦象提出假设和试探,如果正确,则顺水推舟继续讲下去,如果不太正确,则要修改一下方案。在一问一答的咨询中,预测师力求解开求测者心中之疑,并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如果以欺骗、恐吓的手段骗取求测者之钱财则不久就会身败名裂。

例如,一求测者电话求测,说其丈夫已有小老婆,与她大吵大闹,并打她,说不想活了,要么离婚,要么寻求短见。我按照卦象,世应合中带克(巳申相合,又相克)的情形,我劝其双方心平气和不要产生敌对状态,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并劝求测者坚强些,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毁灭了以后的美好前程。经我这一心理咨询后,求测者果然坚强起来,面对现实,冷静解决问题,并在事业上发奋努力,半年后出任人事科科长,使其丈夫刮目相看。

预测咨询服务只是找碗饭吃而已,并不能发大财,有发财梦的同志千万不要学,否则就会耽误自己美好的理想和前程。因为筮加口成为一个噬(食)字,其中已足以说明,只能糊口,不能发达。当然,国内搞得比较早的大师已发财,但最终还会在受大家唾骂人中告败。 1999年5月12日晚,中央电视台4频道播出了北京大学录制的《中华文化之周易与八卦),片中充分定了周易的占卜攻效,并阐述了天、地、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原理、中央台允许播放了《周易》内容,已有了承认和允许古代预测研究与应用的迹象。其实,古代预测作为一个职业并不为过,帮助有疑难问题的人解决疑难问题与医生看病没有什么两样。当然,预测咨询必须与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害人性命的封建迷信加以区别,划清界限,否则,就会好坏不分。

现代预测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未来将发生的事进行估计,这种预测手段,大多掌握在国家机构手中.例如 天气报、地震预测、经济预测等等,天气预测是目前众所周知的最准确的现代预测,采用卫星遥测、卫星云图及地面监控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准确地进行未来24小时或48小时的天气情况。现代预测是在科学数据推理的情况下进行预测的。例如 今天已在湖南刮北风,直驱南下,可以根据风向、风速预测就会知道明天天气会到达广西中部,就会使气温下降,有中到大雨、甚至暴雨。但是,如果这次风暴到了冷水滩突然停止了或改变了方向,那预测就不准确了。

古代预测方法和手段与现代预测的方法和手段截然两样,但都存在准确与不准确的可能。凡是准确率高于50%的方法,都值得研究,都有生存的可能。如果连50%的准确性都没有,则它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会自然被淘汰。但如果夸大其准确率,达到90% ~100%时就会物极必反,会遭到灭顶之灾,很多预测师只是对其预测准确或基本准确的卦例进行装饰、夸大,而对预测不准确则不言。有的求测者对预测大过于迷信,企望值大高,要求预测师能测准某人在何时(某年某日)有什么灾,那是不可能的。例如 一个人字有三刑之灾,只能预测知其可能有伤残之灾,官非口舌甚至人狱之灾,至于再详细情节就很不难说了,有的人可能是骑摩托车撞伤了人,有的人可能是从楼上掉下来,有的人可能因贪污而被绳之以法等等不一而足,世象万千,神仙亦难以预料,何况人乎?至于时间问题,我在实践中 发现有提前或推迟现象,例如,命该在1998(戊寅)年寅巳申三刑有灾的,但却推迟到了今年6月。一位朋友找我预测,其1998年犯三刑,又为忌神;可能有灾,但是却一年无事;到了今年清明祭祖回来,在路上撞死一老翁,幸好交警认定为老翁犯规,朋友无刑事责任,只从道义上赔了几千元殡葬费。象这种事例,多得不计其数。 在世态多变,战争频繁、人心叵恻、好人往往被冤枉、坏人往往逍遥法外的今天。预测虽然不能兴邦强国,但可以增添色彩、平衡人们的心理;对于社会的安定不无益处。

作文四:《古代医德与现代医学》3200字

在中国医学史上,众多著名医家有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以其突出的医学成就流芳百世。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国历史文明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延续和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追溯这些著名医家的从医历程。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鉴的东西。本文就古代医家高尚医德在现代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作一探讨。

1. 我国古代著名医家高尚的医德

纵观中国古代众多著名医家,之所以在医药学的不同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从不同的方面对祖国医药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丰富、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医药学体系而成为医药学大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个人经历,但都有最大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医德高尚、心存高远。

如东汉时代的“医圣”张仲景,曾“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著成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临床医学理论体系坚实基础的《伤寒杂病论》,他严厉抨击医德败坏者“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并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1];又如有“药王”之称的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不恋玉墀走穷山,唯向民间施丹散”。

孙思邈在其毕生心血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云:“凡太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待病人“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行医“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后快,邀射名誉”,“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有“高尚先生”之称的河间学派(寒凉派)代表、金代医家刘完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患病,由于家贫三延医而不至,致使其母身亡,遂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刘完素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为救治疫病,一改《和剂局方》用方温燥之弊,创立“六气化火”论,终成“寒凉派”的开山鼻祖。

在这些医家身上,都折射出高尚的为医道德,以及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即使在今天,这些医药学家的优良医德,仍是值得称道的,学习和继承这些高尚的医德仍有其现实意义。

2 .学习古代医家高尚医德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对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学活动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医学又是人学,随着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执业医师考试和医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均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必备知识可以看出,社会对良好医德的呼唤,加强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现实的必要,而学习古医家高尚医德不失为一种重要和有效途径。

首先,对保证医药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疗行为,保证医药行业履行其神圣的社会职责,防止医药行业不良之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制约医药人员行为的医药卫生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即在法律法规所不及而又与服务对象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为,提高医药工作者的自律。其次,古代的医药学家往往有许多方面的高深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文学、历史、哲学、古代民俗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等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知识,这是了解辉煌的古代中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的需要。再次,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有关的民族医药知识。古代的医药学著作浩如烟海,写作风格、体例不一,医案、医话、议论应有尽有,可以各取所需,为己所用。

3. 继承发扬古医家高尚医德为现代医学教育服务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医德需要多方努力,现行的高等院校通识课设置虽多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这是比较宽泛的,即使《医学伦理学》教本也偏于简洁,生动性、具体化不够,如能结合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进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无疑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以下4个方面。

1. 甄别善伪择其善者而习之学习借鉴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应该对他们的言行甄别善伪,择其善者而从之、习之,择其伪者而弃之。我国古代的人们由于受各种宗教文化、忠君思想、家族观念、鬼神论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道德标准。这些行为道德标准对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医家们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对他们医德的形成产生着直接的作用,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历史的印记,这些无疑都是应予摈弃的。对于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只要稍加引导,是完全可以正确取舍的。

2 .结合时代要求古为今用学习和借鉴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是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学习他们高尚的医德同样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对新时代的医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行为道德规范标准,要求医疗服务更具有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

学习和借鉴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不可囿于其具体的言行和标准,一成不变地效仿只会导致复古和倒退。试想如果仍然坚持男女授受不亲、医技口传心授固步自封,这能说明是真正的高尚医德?

因此,只有从实质上学习他们的高尚医德,结合时代的要求,常存一颗纯洁真诚、慈善、高尚之心,诚意真心地为患者服务才是真正的学习和借鉴。

3 .结合课堂教学潜移默化要将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留置于心中,体现于具体的医疗实践中,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其中对在校学习的医学生而言,其主要方式是要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强化。

要完成好这个过程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医学伦理学(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是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相结合,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业务过硬、思想可靠的可用之才,结合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与相关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中医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之一,尤其是中医专业,还开设了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等,这些课程本身就与古代医家密不可分;

四是与毕业实习教学过程相结合。实习教学既是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证之临床,转化为学生固有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为医者基本素质的过程,从学习古代医家高尚医德角度而言,这是检验教育效果的过程。

要做到这四个结合,就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同时还要有高品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高度来组织教学,这也是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将这种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使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更具体、更具有实效。

4 .抓住关键提高效果在进行古代医家高尚医德教育活动中,必须抓住教育的关键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又能获得好的医德教育效果。在学习古医家高尚医德时,从总的方面看,正身、救疾、敬友是其教育关键,就是学习他们在思想意识、学习态度、为医形象、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良好品行。

具体而言可考虑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古医家对待病人的态度、言行举止。这是为医者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的必修功夫,也是为医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修养内容;

二是学习古医家勤奋学习、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这是他们取得突出医药学成就的前提条件,如明代著名医药大家李时珍,为写成不朽巨著《本草纲目》,历时27年,足迹遍布全国,曾三易其稿,这是医学生掌握必备专业知识、提高医疗技术,必须具备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三是学习古医家慎独自爱的个人修养,“医乃仁术”,是造福于众生的技术活动。要求医者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不允许有半点虚假伪善;

四是学习古医家对待同道的态度。不得相互诋毁。道说是非,做不利于已,也不利于人的事。要教育医者相互之间互敬互爱互帮,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树立良好的行业之风。

作文五:《现代诗与古代诗的区别》500字

现代诗与古代诗的区别

古诗的含义: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简单的说,就是古诗含蓄,现代诗率真.

写法上,

古诗善用比拟,夸张,借代的表现手法,有平仄,韵脚,句数的限制.讲求高度精练,意境优美.现代诗没有格式上的限制,讲求更加自然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纳起来有四点:

1、现代诗用白话,古诗用文言。2、现代诗形式上没限制,古诗有限制。3、现代诗不一定押韵,古诗要押韵。4、现代诗没有音节声调上的要求,古诗讲究平仄。

作文六:《古代扶贫与现代扶贫》2600字

传统扶贫与现代扶贫的差异,大体上等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扶赏模式的差异,这项天然与“高尚”有缘的事业之所以可持续发展,皆因动物界怜悯同臭的本能,以至人若无同情心不成其为人。

扶赏及慈善有三大基本问题:(1)怎样鉴别穷人?(2)饯从哪里来?(3)�贫成本几何?

传真真农业杜会的经济剩余太少,穷人太多。除了“饥寒出盗贼”,扶贫主要靠穷人帮穷人,以减少个人一旦沦为乞丐时被饿死的风险,在欧洲中世纪,“有一片面包的人即可自称为富人”,历史上伦敦市臂每年发放一定数量的行乞执照,11世纪时堂堂法国国王菲力普一世居然参与抢劫意大利商人。1527年英国开征济贫税开制度化扶贫先河,1796年英国议会通过著名的《斯品汉姆兰法》,将救济额与通胀挂钩。此时英国已置身工业社会的门槛。

传统社会中富人帮助穷人大都追求以下回报:(1)换取慷慨的名声;(2)博得有利可图的道德优势;(3)必然地抬高政治地位。如法国一位国王因去麻风病院给病人洗脚大获美誉,中世纪欧洲贵族领主们都把自己领地发生饿死人的事件视为极不光彩,而获得英国贵族头衔的条件之一是在当地拥有公认的慷慨名声,没有几代人的积蓄维持是不行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扶危济困不是皇帝的事情就是普通农民之间的事情,民间士坤们讲究的是“造福一方”,如办学堂、建祠堂。兴水渠、架桥铺路。花饯战行道褪,收获权势声望,总之,所有文化都强调善待穷人。以帮助权业杜会度过“青黄不接”和“天有不测风云”所造成的粮食短缺,而个人间的面对面扶危济困成本屯很低。

工业革命以后至现代社会,发达国家渐无赤贫可扶,转兴慈善亨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上述三个基本问题的答案变化概要如下。

第一,关于怎样鉴别和定义“穷人”。“水涨船高”的比喻是恰当的,发达国家将全社会每户人均只挣工作收入(无资产性收入)平均值1/3以下的家庭,列为有资格获得救助的家庭。于是在发达国家得到救助的家庭比穷国的贫困家庭还富裕,有汽车,吃得也不错。那么这种制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强硬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

印度诺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森以现代语言解释说,必须由社会来补足任何人的基本权利不足部分,因为饥饿者,患病者,技能不足者,都不能在市场申获得平等机会。因此“扶贫”概念的实质是,补足任何人基本权利不足之部分并止步于此,防止“一个穷人穷得不得不出卖自己,一个富人富得可以购买他人”。形式上的“均贫富”必须以实质上的“等贵贱”为指南,以满足“工具性自由”的结果来保障“实质自由”,确保机会平等,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看走了眼的中国人不少。其实,美国的贫富差距一度与中国目前的数值很接近,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却认为基本权利平等下的贫富差距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此,现代扶贫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维权问题而不是财富和货币收入的差异问题。

第二,关于钱从哪里来,制度化的扶贫当然需要富人多付钱,即实行累进税,但这就与私有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原�迎头相撞了。扶贫历史上最大的原则性冲突即在于此。但愿中国不再需要经历以下历史实践: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初即显示出,劳动的力量斗不过资本的力量,两极分化严重,以致法国无产者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英布战争中曼彻斯特一万报名当兵者中有八十体检不合格。这种残酷的现实给赏人展示了三条底线:(1)活不下去的人一定敢于抢劫或进反;(2)一旦点燃战火,兵营里将没有足够的士兵;(3)贫民窟里的疾病多,而病菌一定只认人不认钱。所以“发财就可能当选民”的前景一钱不值。

英国的精英们首先认识到“茅屋漏雨时宫殿一定不安全”的逻辑,知道除非接受累进税制别无选择。一旦富人或先富群体有了“工业化的明智”,支撑广泛社会保障制度的累进税制度才可能建立。1942年,标志“福利国家”的第一份政策文件《贝弗里奇报告》把二战英雄丘吉尔赶下了台,英国的社会主义“宪章运动”的现代传人即正在执政的英国工党,德国1871年独立,俾斯麦1881年就开始“在恢复帝国健康的莱料中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真花了不少钱。如今,累进税的地位已经绝对不可动摇。当美国取消遗产税的法案渐成社会共识时(因经济上几乎得不偿失),以比尔・盖茨为首的约400名巨富联名上书表示坚决反对,称此举“可能危及美国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第三,关于扶贫成本。现代工业社会的扶贫成本问题约等于一套由政府操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成本问题。好消息是,在发达国家国会分割经济剩余的庞大预算项目中,只要能挤进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赋权项目”,那就算进入了保险箱,基本上没有异议,坏消息是经验性的,政府里面“那些训练有素的花钱专家”太浪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数据为,在政府每收到1元的税收当中。只有1/8~1/4不等的钱能最终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就是说,最高的扶贫效率是每4元钱只有1元钱真能派上用场,其余3元必须用于维持制度运转,这真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但也许是人奥必须接受一个政府的代价之一。

我听民政部门的同志讲,一个地方遭灾,许多单位送钱送物,礼薄情义重。但为此只招待一顿饭一年算下来扰拖垮了县财政。这还不算各单位收集、运送及在当地分发救灾饯物的成本,可见由政府扶贫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成本奇高的善举。在公共财政预算透明的国家,此类信息无疑会引起广泛不满。另外,由于每个人对于需要资金支持项目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同,因而民间慈善事业一片欣欣向荣,活力长久不袁。美国的记录是,慈善总会的每3元善款差不多就有2元被送到正确的地方,效率很高,民众和政府都支持。目前在发达国家,约47%的慈善事业由民间承担,我国上海市于1930年曾创下一个纪录: 当年政府财政总支出约为1200万元,当年民间的善款支出超过400万元。试想,一个地方政府怎么可能将自己总预算的1/3用于慈善项目?又可见扶贫事业需官民共办。

最后,我们应正视:扶贫事业相当具有政治性、政策性,不完全是钱的问题。政治骗子以“劫富济贫”和行善言论蒙人的事情是常演常新的把戏。实践中的麻烦和挑战在于:惩罚经济骗子有法可依,惩罚政治骗子却太难了。最糟糕的情况还包括,由政治骗子向善良的人描述天堂美景,劝好人进坟墓一试,最后再以“民权”之说诿罪卸责,识别政治骗子需要民众在政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很多人的善良再加上天真就太危险了。

编辑 靳伟华

作文七:《古代风水与现代人居》1000字

古代风水与现代人居

摘要:风水学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风水起源于古老的相地术,是一门历代先民在几于年的择居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是古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宅地、墓地,村落、城市的最佳位置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识领域。下面就古代风水与现代人居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古代风水 现代人居

“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这是描述古都自然景观的一句名言。自然环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界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都在追求健康舒适、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而面对全球工业化高度甚至畸形的发展,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恶化,一些通古博今、卓有远识的哲人纷纷就此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高见。他们深刻认识到:自然与人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势不两立,只会两败俱伤;和睦协调,才能求大同存小异,才能双赢。

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完全一致的。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就是说人要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人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风水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体,各部分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说到底,风水就是人类居住、生存、繁衍、发展的生态环境。它包括阳光、空气、水质、气候、土壤、食物、声音、色彩等各种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自然科学的环境因素和社会科学的感官心理因素,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体的身心健康。“风水”好的地方总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死气沉沉,荒凉阴暗。。

1.古代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便于生活取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人们聚居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

1.1面南朝阳

作文八:《古代炼金术与现代化学》900字

古代炼金术与现代化学 炼金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目标是通过化学方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黄金,制造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当然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炼金术作为近代化学的先驱和西方近代工业的开端,不言而喻,它的作用在古代科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伟大的贡献。

炼金术实践促进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建立。炼金术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长期观察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推演,其中包含了不少发光的思想。贱金属能否变成贵金属?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真理。通过炼金家的长期实践,证明了用一般普通的化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后期的化学家正是吸取了炼金术的教训,才从虚幻的追求中脱离出来,变得更加关心物质的本质,从此化学才彻底隔断了与炼金术的联系,迅猛的向前发展。

另外,古代炼金家在长期的炼金和炼丹的实践中,亲身做了很多实验,积累了化学操作的经验,掌握了许多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认识了许多天然矿物,制造了许多、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和器具,积累了很多的化学事实材料和经验知识, 有过很多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完成了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化学转变。中国古代有着灿烂的化学成就,造纸、火药、瓷器是主要的代表。古代文明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就是从炼金术开始发现的。阿拉伯炼金家制得了硝酸、硫酸、盐酸和王水。

然而,然而,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炼金术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炼金术士把炼制丹药作为追求肉体长生、羽化成仙的重要修方术。而且,这种思想为拥有绝对统治权利的君主所推崇,封建君主为了长生不老,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寻找不死药。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偏离了主题, 阻碍了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这也应该说这是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西方社会的发展,后期的实践证明,一些炼金术的技术运用到军事上,造成了军事上从冷兵器时代终结。也造成了西方进行大肆的殖民掠夺创造了条件。火药运用于军事,给人类的和平、进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炼金术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广为流传。对于它的评价和认识,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去看待它。

作文九:《古代与现代的民主》19200字

古代与现代的民主

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之间是有差别的。如古代民主是小国寡民型的城邦政治、平等的参政权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现代民主则是大国众民型的民族国家政治,所有成年人都有参政的权利。古代民主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即人民在国家中掌握政治权力;现代民主实行的则是间接民主,即人民的代表在国家中掌握权力。古代民主似乎主要是指地中海国家,而现代民主则遍及全球。现代民主最先在美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它经历了政治危机、内战、工业化和移民潮的考验,逐渐成长为一种稳定有效的治理方式,其原则和价值也成为政治性意识形态的支柱。在同期的欧洲,关于民主的分歧与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英法等国的民主化进程也在艰难曲折中缓步推进。英国通过历时百年的多次议会改革,缓步实现了成人普选权,并不断虚化和弱化君主与贵族的权力,形成了一种基于选举的、依托政党政治的议会内阁制。法国在1789年以后经过了反复的动荡,在19世纪后期最终放弃了与世袭权力有关的体制,采用了具有实质内涵的共和制,革命年代的普选权理想也变成了现实,激进的民主理想转化成了可行的民主体制。

一、 雅典民主政治

1. 梭伦的奠基作用。

西方民主的渊源是氏族社会的民主制(长老会议、人民

大会、军事首领)。梭伦是民主政治的奠基人。他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具体原则是:雅典公民不论出身如何皆按财产划分为四个等级,并确定了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等级的划分以公民从土地上所得的收入为根据。第一等级是年收入谷物、油、酒总计达500麦斗的最富有的公民,称为“五百麦斗级”;第二等级是年收入达300麦斗以上,并能养一匹马者,称为“骑士级”;第三等级是处收入达200麦斗以上并能自备牛车者,称为“双牛级”;第四等级是年收入在200麦斗以下,靠打工为生的贫穷公民,称为“日佣级”。政治权力与财产地位相适应。只有属于第一、二等级的公民有权担任执政官和高级官职。第二等级公民充任骑兵。第三等级公民以重装步兵身份服军役。第四等级公民只能充任轻装步兵。只有第一、二、三等级公民可以当选为四百人会议的成员。第四等级公民得到了参加人民大会和在新成立的陪审法庭中担任陪审员的权利。梭伦还按公民的财产状况改组军队, 使由第三等级公民组成的重装步兵成了军队的主力。

为了削弱和限制长老会议的权力,梭伦恢复和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权力。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和监督执政官等国家官员,讨论和表决国家一切重大政策和措施,对国家立法具有最后决定权。从此,公民参加大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公民大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显著作用,成为以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基

础。其次,梭伦在长老会议之外设立一个四百人会议。它由四个部落各选出100人组成,第四等级以外的其他三个等级的公民皆有被选举权。四百人会议的职权是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提出议案,贯彻公民大会决议。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它负责解决国家一些日常事务,实际上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梭伦建立的另一个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而且还接受上诉案件。后来发展成为雅典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梭伦规定任何公民都有上诉之权,而陪审法庭是以陪审员当法官,人数在数十甚至百人左右,四个等级的公民都有权通过抽签方式当选为陪审员,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因此比较民主,打破了贵族垄断司法的积弊。他的这一系列改革的基本点是使公民群众中的中下层有了参预国家管理的机会。这就极大地限制和削弱了只论门第和财富的氏族贵族的权利。

2. 克里斯梯尼的完善。

克里斯梯尼废除四百人会议,以新设的五百人会议取而代之。五百人会议由十个新部落每年各选出50人组成,其成员是所有公民不分等级均可担任,比四百人会议更民主。选举办法也有新创:从其所属的德莫斯中按人口比例确定的名额在合格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按比例的代表制。这样一来,每个身体健康并关心政治的雅典公民,原则上都有当选五百人会议成员的权利,实际上在他一生中也

总有一两次获胜的机会。五百人会议的权力也更为扩大,除了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执行公民大会决议和主持公民大会外,它又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日常政务,如与外国订立条约,接见外国使节,管理财政等。由其500成员按部落分为10组,在一年内轮流值班,称为“主席团”。每组 50人内部也是轮流抽签值班,而在每人值班那天,他便是雅典国家地位最高的公职人员,有权主持公民大会,接见外国使团。

随着十个地区部落的设立,召集军队的办法也改变了。军队不再按血缘氏族部落征集,而是按地区部落组建。这样就产生了十将军委员会,十将军委员会主席由军事执政官担任。他们轮流统帅军队,执行军事首长的职权,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并享有同等的权力。战时的军事指挥权由公民大会从将军中选定, 军队的最高统帅权也常常由公民大会委托给一将军,将军之职按公民自费服役的传统,不仅没有薪饷,而且要由自己出资装备一切(包括勤务兵),因此只有家产丰厚的人才愿意和可能担当。所以,它始终不搞抽签而只由选举产生,并可连选连任(但也可以随时罢免),后来这一职务便成为奴隶主掌握的要职,对雅典政局影响较大。

为了防止重新出现僭主,克里斯梯尼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它的内容是:每年在一定时间内,公民大会讨论一次今年要不要对某些人施行放逐法。如果决定要施行,那就再召开

一次公民大会投票表决放逐谁。因为表决时用大小不等的陶器残片作选票,把认为需要放逐的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故名陶片放逐法。在表决放逐谁的公民大会上,出席的人不得少于6000,否则无效。得票最多者即遭放逐,期限十年。但他的家属可以继续住在雅典,财产也不受触动。流放期间,他可以自动返回雅典,享有公民应有的一切权利。陶片放逐法对那些不受群众欢迎的贵族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不失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3.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

伯里克利时期,贵族会议的权力已被彻底取消,雅典民主政治的宪法终于最后形成。根据这个宪法,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以及由公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各机关;国家各级官职向一切等级的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从而为公民提供了古代条件下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公民大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多重职能,每年召开40次,地点在雅典近郊的普尼克斯岗,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即所有公民都直接参加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公民大会。公民大会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粮食供应、国家债务、官员审核、惩罚和罢免;执政官抽签和十将军及其他军职人员、财政官等的选举也在公民大会上进行,它还是最高立法机关,凡公民大会所

通过的法律议案,经陪审法庭专门委员会批准即成为国家法律。公民大会还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发言,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当此民主政治鼎盛之际,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查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都依法惩处,从罢官放逐直至处死。实际上所有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政治家都受过公民大会的责罚,地米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亦不例外。

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雅典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它仍由十个部落各抽签选出50人组成,它的职权极为广泛。它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召开和主持公民大会,执行大会决议,还有各种行政职权,如管理国家财政,监督造械厂、造船厂、军舰,控制和调节商业,监督官吏;会议成员在城市内还有警察权。在对外关系上,五百人会议代表国家派遣驻外使节和接见外国使节;有时和陪审法庭一起批准与外国订立的条约。可见,五百人会议不仅是公民大会的执行机关,而且是它的全权主席团。为了管理的方便,五百人会议分为十个委员会,它们以抽签决定次序,轮流在一年的1/10的时间内担任会议的主席团,处理国家日常事务,主席团以抽签办法, 每天选出一名主席(不得再度当选)任五百人会议主席,又是公民大会的主席,他负责召集会议和保管

国玺及国库、档案库的钥匙。

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成员由十个部落各抽签选出600人组成。凡年满30岁的男性公民均可当选。 陪审法庭负责审理绝大部分刑事和所有民事案件。为了避免以权谋私,十个民众法庭分别由抽签决定,判决则由每庭的审判员通过秘密投票产生,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便再有权势的人物也无法干预法庭的审判。例如,在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的时代,他的好友菲狄亚斯曾受到民众法庭的审判。伯里克利出庭为朋友作证,甚至在申诉时声泪俱下,但法庭仍判菲狄亚斯有罪。此外,陪审法庭还有权对公职人员进行考核,监督其行动,并批准其工作报告。

雅典还有多达数百人的各级具体主管部门,每个单位由十人组成,通常自十个部落抽签产生,如司库官、公卖官、城市监督、市场监督、港口监督等。其中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重要的机构,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这个机构不仅具有军事职能,而且还有行政职能,其重要性在日益加强。古老的国家机关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则失去了原来的重要政治意义。执政官变成了只是参与民众法庭审理活动和组织各种宗教、节庆、比赛活动的官员。

为了使较多的公民有参加国家管理的实际可能, 伯里克利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提供公职津贴。

按城邦旧制,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这种作法实际上使公民参政极受限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打破这个传统。伯里克利首先为担任陪审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2奥波尔),颇得民心,遂加以推广,使五百人会议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执政官4奥波尔,五百人会议成员5奥波尔),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可领取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也可得观剧津贴(每场每人2奥波尔,约等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这就为贫苦公民广泛参政提供了经济保证,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生活救济的作用。这种公职津贴制颇受第四等级的欢迎, 也使广大群众关心城邦收入而支持对外扩张掠夺。据估计,伯里克利执政期间,雅典公民中经常从国家得到金钱补助的达2万人,约占成年男子公民的1/3以上。

4.民主政治的参预者

雅典的民主制度给所有公民提供了直接参政的平等机会。官员任期的限制和抽签轮流的原则保障了最大限度的民众参预的问题。五百人会议任期为一年,不得连任,而且公民一生中任代表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二年。有学者据此计算出,一代人之中,半数以上公民至少当选过一届五百人会议代表。如此广泛的民众参预,非但空前,而且绝后。此外,公民也积极参预民众法庭的活动。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对此有

生动的描绘。再者,这样一种广泛民主的制度似应造就一种民众积极参政的心态。这种心态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也许极难把握,但它在推动民众广泛参预中起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对公民大会的考察似乎与上述结论相左。如前所述,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它以投票方式决定城邦的一切大事。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均有权力参加公民大会。如此则结论似乎应是:绝大部分公民都会积极参加公民大会,但实情不尽然。或许有人认为,阿提卡半岛许多地区离雅典较远,因而部分公民由于交通不便而不愿出席公民大会。但事实上阿提卡半岛是一个狭小的地区,绝大部分地方离雅典都很近,即使最远处也不过几小时步行之遥,加之公民大会一年只召开40次,每次大会至多不过一天,大部分公民似乎没有理由不参加大会,尤其是那些决定重大国策的大会。无论如何,没有人会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决定漠不关心。例如同斯巴达是战是和的决议直接关系到公民们自己是否要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同时也决定农民们是否能保住他们一年的收成。在古代希腊,战事通常集中在农作物的收获季节进行,而对希腊人来说,打击敌人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破坏它的庄稼。

即使如此,也不能就此断言大多数公民积极参加了公民大会。学者们通常引用两条证据来判断参加公民大会的人

数:其一是根据雅典法律,公民大会部分决议的有效票数是6000票。如陶片放逐法规定,只有获6000票以上者才能遭放逐;其二是考古学的证据。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址是雅典卫城西面一个叫普尼克斯的小山丘。它至今保存完好。依据考古学的计算,会场能容纳约6500人。公元前340年,会场经扩建后始能容纳约8000人。此两条证据说明,通常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约在6000-8000之间。这个结论学者们普遍接受。

然而,仔细推敲起来,这个结论却并不能令人信服。6000票的有效票数既可说明通常至少有6000人出席公民大会,反言之,亦可说明一般出席大会的人数不到6000人,因而才有最少票数的限制。诚然,普尼克斯会址最多只能容纳8000人,但公民大会亦可移至别处召开,如雅典的中心广场。历史上也确有其事。再者,据学者计算,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多时达40000人(公元前431年),少时也有25000人(公元前4世纪)。上述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仅占公民总人数的少数,因而不能令人信服。     无可否认,交通不便可能阻止居于偏僻地区的公民出席大会。但这只是少部分人。事实上,绝大部分公民的村庄离雅典很近,而仅雅典城的人口就占整个城邦人口的三分之

一。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雅典及其附近地区包括皮里埃斯港在内的居民更高达城邦总人口的一半到三分之二。600

0人的数字也不能代表能出席大会的人数之全部甚至于大部分。再者,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10年,由于斯巴达军队连年侵入阿提卡本土,所有雅典人已被迫移居城内。至少这段时期内,所有公民都有条件参加公民大会。英国著名古代社会史家芬利教授认为,由于农民移居城内,公民大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但他似乎忽视了总人数的相应变化。难道可以说在农民人数增加的同时,市民或手工业者的人数减少了吗?

有学者指出,许多公民因忙于生计,而无暇参加公民大会。此种结论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贫穷公民每天都要工作以维持生计;其二是说农民因忙于农活,也没有时间参加公民大会。但从公元前4世纪初始,雅典城邦实施了给予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以补贴的措施,从而保证了贫穷公民能参加公民大会。至于第二点,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农民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因生计而辛勤耕作,但也不是没有空闲时间。农闲时节根本没有太多的农活。况且,古代雅典公共节日众多,农民皆有时间参加公共节日的活动。这又如何解释呢?

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大多数雅典公民积极参预了公民大会的活动;而另一方面,据现有资料,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不超过8000,远远不及公民人数的大多数。因此,现有的解释和观点都无

法圆满地解决这个矛盾。在历史学家的认识与历史真实之间尚存有一个大的鸿沟。要么现有的资料不足为凭,要么目前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中民众参预这个问题本身的认识与理解还离历史真实相差甚远。

5.民主政治的特征和缺陷

雅典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政治平等,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而现代民主实行的则是“代议制民主制”。普通公民并不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和管理,后者才真正享有决策权。这种代议制民主制又称为“间接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主权在民(在国家权力机构上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公民都可参与的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权力、公民轮番执政),权力制约(五百人会议受公民大会和法庭制约、陶片放逐法),法律至上(实行法治、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对禁止人治)和公民意识(关于国家,政治为本、轮番执政)上。

缺陷也很明显: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尊重却忽略了少数人的意见,缺乏保护少数的原则(真理总是少数人发现的,但在这种情况下真理永远抬不起头)。领袖人物的煽动导致公民大会多次通过决议做出错误决定,如西西里远征等。审判时多数人缺乏法律知识投票有随意性。抽签当选和轮番执政渗透着极端民主的意识。苏格拉底曾形象地比喻:抓阄选举

国家领导人非常愚蠢,因为从来没有人用这种方法来选用一个建筑师或舵手,而这些人如果出错比管理国务出错无疑要轻得多。

二、 罗马的共和制

在政治体制方面,罗马人的实用主义原则体现得最为充分,表现了罗马人处理政务,处理人际关系的杰出才能。王政统治结束后,由于人们对于国家权力的垄断或独裁都不能接受,所以选择了共和体制。形成了以执政官为核心的行政长官制度、以政界精英为基础的元老院制度和以全体公民为基础的公民大会制度。以执政官为首的行政长官享有行政权、军事权及司法权;元老院是执政官的咨询机构,也是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权力机构,元老院的元老是有执政经验的政治精英;公民大会选举各级政府官员,享有立法权。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也相互制衡,从而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政治的廉洁。罗马公民廉洁奉公、道德自律、虔诚荣誉的社会风尚与这种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体制不无关系。波里比阿认为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成功称霸地中海世界,秘诀就在于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政治体制。由元老院、人民大会和执政官三大权力机构组成的罗马共和政体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三种政体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美妙的“混合政体”——“如果一个人把眼睛放在执政官身上,这套制度无疑是君主的,如果放在元老院身上,则无疑是贵族

制;若是放在公民大会和保民官身上,它立刻就成了民主制。”在这种政体中,元老院代表贵族的利益,人民大会反映民众的呼声,执政官则充分体现了个人的能力和意志。这种由三方力量构筑的三角形式的政体结构具有制衡作用,平民制约执政官,执政官制约元老院,元老院制约平民。它们互相制约,互为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稳定性,在这三大权力机构中,元老院实为这个国家最高的表征,西塞罗对这种政体也是赞美有加:“在这项制度下,长官拥有充分的权力;杰出的公民拥有充分的影响;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这种政体的优点在于它的公平性和稳定性,在这样的政体中,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言人参与其中,对所有的国家大事享有平等协商、互相制约的权利。三大权力机构互相制衡的机制“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人民大会、执政官和元老院的权力,如果哪一方受到最大的压制,系统就会崩溃”。这就使它能够有效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和政治稳定。

在官职设置方面,罗马人更是充分表现出务实的特性。共和国建立时,罗马贵族既要防止王权复辟,又需要抵抗外敌和平民抗争的强大力量,因此,他们将伊达拉里亚人强大的官员权力与意大利人设立两个高级平行官职的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设置了两位权力平等,任期一年的执政官。任期内执政官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行同僚否决制。两位执政

官互相牵制,彼此制衡,有效地避免了个人独裁。法律规定“对他们的决定有上诉权,并且如果没有人民的命令,他们不能对一个罗马公民处以死刑。这样所留给他们的只是以国家名义执行的直接的强制权和下令监禁人的权力。”执政官虽然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但也不能为所欲为,必须认真听取元老院的意见。因为元老院“并非贪污政客的集会,不是智慧平凡者的偶然会议,而是真正庄严具有政治家风度的‘诸王集会’”。“执政官(商讨者)之取名是因为他们总得征询人民和元老院的意见;”随着对外战争的加剧和人口的增长,国家事务日渐增多,罗马又先后设立了独裁官、军政官、监察官、行政长官、市政官、财务官等官职,处理各类国家政务。但这些官职不仅任期短(基本上是一年),而且所有官职都实行同僚制。这不仅有效地扼杀了腐败的温床,而且也制止了个人独裁的出现,为国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当时,担任国家公职的公民是共和国中公认的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且在民众中享有高度道德声誉的人。他们是传统的代言人,而坚持传统的重要内容就是维持自古流传的传统美德。罗马官员则成为了维护共和国及人民自由最为坚定的力量。

三、 近代西方的民主理论、民主运动与政体

1.民主理论

近代西方的民主理论以人权理论为出发点,文艺复兴时

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人的世俗世界代替神的天堂;以人的理性和世俗生活代替蒙味主义和禁欲主义;以人的自由奋斗代替宗教的宿命论。这些思想的传播动摇了人们对中世纪上帝和天堂的信念,动摇了基督教教义。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论”的前奏。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系统地论述了人的自然权利,即天赋人权论。尤其是卢梭关于人类平等的学说在人类思想上享有重要地位。

人权是天赋的,生而具有;那么,国家权力是怎样产生的?契约论者说,是人们相互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所以,契约论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它否定神权至上,君权神授,具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革命进步意义,并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国家权力的源泉。契约论同时还是民主主义理论的基石。契约论者承认人的自然权利,正是为了保障人的权利人们才组织国家。所以,它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又是为了使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在西方思想史上,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是由伊壁鸠鲁最先提出来的。近代著名的契约论者有格老秀斯(倾向君主主义的契约论与主权论)、霍布斯(绝对君主主权论)、斯宾诺沙(倾向自由主义的契约论)、洛克(高扬个人权利、确立人民主权的契约论)、卢梭(民主主义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强调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等。

自由论:自由在资产阶级民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论述到人的自由权利,并为自由的权利而不懈地奋斗。

斯宾诺沙论述了思想言论自由问题,他强调自由是天赋之权,人的思想是不能控制的,言论自由是道德进步、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英国密尔强调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是指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限度,他还论述了思想自由、讨论自由、个性自由、国家与自由等问题,他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对欧洲和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影响。

杰斐逊对美国乃至西方民主制的贡献是将他的民主思想落实为政治制度,固定为法律法规,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他强调的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信仰自由。

分权制衡论是关于国家权力组织原则的学说。所谓分权就是权力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部门或某一部分人,自然更不容个人独揽;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为不同的国家机构和不同的人所掌管。所谓制衡就是彼此相分的权力应形成制约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权力都不可能独占优势,使国家各部分权力在运行中保持总体平衡。这一理论的依据是人不是天使,人性是有弱点的。这一弱点在权力面前的表现就是人都觊觎权力,一旦在握便要尽量享用,致使权力滥用,政治腐败。

洛克是分权制衡论的首倡者。他强调立法权属于议会,国王只有行政权。立法权虽是国家最高权力,但不是无限的,由于它来自人民,因此它服务和隶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权力的真正所有者,是制约国家权力的主导性力量。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三权分立说”。他发展并完善了洛克的“二权分立”说。将国家权力正确地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如何分属,如何行使其职责作了具体说明;同时,他在对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又指出彼此间如何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进行协调工作,防止国家权力被某一机构或某一集团所独揽和滥用。这对确保法治和公民的自由,确保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杰斐逊将洛克、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同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原则成功地结合起来,第一次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付之于实践,形成以“人民主权”论为基础的权力制约说,成功地创造了大国实现民主共和国的先例。他主张人民对政府的控制,认为这是防止政府腐败、保障人民自由幸福的关键,当政府损害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时,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这是人民控制政府的一种特殊的必要的方式。为了使国家权力保持均衡状态,他在实践中调整了三权之间的关系,如总统任期不能超过两届,立法机构设立两院制,总统对最高法院的任意性加以牵制。为了防止权力

过分集中于中央机构,形成极权体制,他还提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以及层层分权的意见,发展了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代议制政府论:民主的理论强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政府是人民委托的办事机构,人民建立国家是为了使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权利不受到侵犯。这一理论要达到它的目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美国的潘恩就成为代议制政府理论的开创者。他反对君主制、贵族制和世袭制,推崇共和政体。他强调美国政府就是建立在这种体制之上的,这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人人赞美的目标和典范。

密尔的《代议制政府》一书为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强调民主制政府有利于社会事务的良好管理,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只有在民主制下才能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的道德、智力和积极的能力,有利于民族性格的发展。而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代议制政府。代议制议会的职能就是监督和控制政府,并且成为国民表达意见的大会。代议制政府必须实行个人负责制,行政官员不应是选举产生,政府公务人员不随政治变动而变动。

2.民主运动

英国模式:1265年孟福尔首开议会,到13世纪末议会形成上下两院,成为国家政治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制用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把实权

转到议会,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的立宪君主制政治体制。1714年,内阁制和首相制形成,议会的权力在政治、财政和外交上都得到稳固的发展。18世纪的激进主义,19世纪的宪章运动及其它民主运动加快了英国的民主进程。

在世界民主进程中,英国模式以其中庸、妥协著称。王权被保存了,建立起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贵族制度被保持下来,直到现在,英国还不时为其最杰出的子民颁发“爵士”称号。但不容否认,民主在几百年内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表现在权力转移的方向符合民主的精神(18世纪权力向议会转移,19世纪则向下院(平民)转移)、民主的扩大(一种是直接提出改革政治结构的要求,如宪章运动;一种是在解决很具体的问题时自然实现权力的倾斜和政治的合理性)、参与的扩大(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普选权)、党派政治(18世纪保守党,19世纪自由党各占优势;工党的出现)。保守、温和,从而改良与渐进式的民主增长,构成几个世纪来英国民主运动方式的特色。

与法、美、俄、中国革命比较,英国革命差别很大。首先,英国革命者没有革命的口号和意识,而前述革命在革命前,革命者就举起革命宣言,制定革命纲领,或有一套完整的建国方略。相比之下,英国内战双方都有仓促上阵的特点。其次,从政治结构上讲,革命前的政治结构几乎原封不动地

保留到现在。国王、议会、两院制革命前后都有。英国革命就好像是一度脱轨、反常的制度又拉回到正轨上去一样。

法国模式:专制主义在法国得到高度典型的发展,即使如此,腓力四世(1285-1314)时期仍产生了三级会议。法国的民主进程是在革命与反动的交替中取得的。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立宪的君主制度,第二年夏,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48年革命后建立第二共和国,1852年路易٠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反动是表面的,拿破仑帝国没有完全置法国革命成果于不顾,第二帝国也保留了普选权。从攻陷巴士底狱始,1830和1848年的巷战,1871年的巴黎公社,法国民主进程中示威、冲突与内战接连不断。典型地体现为革命的、暴力的方式,而这段时间正好是民主在法国建立的时间。

法国是一个推崇宪法政治的国家。不断地重新制定新宪法,而不是在原有的宪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正,这是法国方式的一大特征。从1791年至1795年,每年都有一部宪法问世,频繁地变更宪法,是政治生活缺少和解或理解的标志,也显示出制宪机构的脆弱与缺乏社会基础。这样,宪法便是一些人或一个利益集团的宪法,但宪法从根本上应该是所有集团、所有人的宪法。只有在反反复复的政治较量中,形成一种真正的共识或理论理念,宪法和它所反映的政治结

构与政治生活才会稳定。随着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右派、保王派的消失,1875年宪法遂成了法国以后的宪法的蓝本。

从世界民主的进程来看,英国方式使人羡慕,美国方式使人向往,而以革命来争取民主的法国方式则令人效法。往往是英国方式(开始君主不开明,当他想开明时,人民并不宽容而抛弃了他)并不成功便想起了法国方式。

3. 政体

英国政体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以两党制为国家权力运转机制。

英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的组成部分,法院的首领,武装部队总司令,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和英联邦元首。但作为国家元首英王只具有象征性的地位,其权力大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英王的一切政务活动完全服从内阁的控制和安排,其活动多属礼仪性质。

议会是英国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它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代议制机构,堪称世界上议会制的发源地。议会由英王、上院、下院组成。英王有否决权。下院由选民按小选区多数代表制直接选举产生,现有议员650人,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财政监督权,是议会权力的重心。上院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由贵族组成,现有议员千人左右,它有司法权。

责任内阁首相权力很大,他既控制内阁,又操纵议会,实

际上集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是英国政府机构中的核心人物。内阁成员约20人左右,由各部大臣组成,其职权广泛,国家一切重要的内外政策由它制定和执行,国家机器受它直接指挥和控制,议会和英王也受它的操纵和支配。

两党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资产阶级政党,并最先确立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英国国家权力就是通过两党在大选中角逐运转的。两党轮流执政:辉格党和托利党,自由党和保守党(此时政党已由议会内的政党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性的政党)。两党制与内阁制相结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阁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政党单独组成,入阁大臣及非入阁大臣均应为下院议员,议行合一。二是由获胜党领袖担任首相,控制内阁,操纵议会,领导执政党,行政、立法与政党的权力集于一身。三为内阁只对下院负责,如失去下院信用就集体辞职,重新大选,组成新的一党内阁。内阁与下院、行政与立法的相互制约实际上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相互制约。四为下院最大的反对党可建立影子内阁,现存政府外有一个预备政府。

两党制长期稳定的原因在于:保守主义的影响(如实行多党联合,势必要对选举制度等重大问题进行改革)、两党势均力敌,排除了两党或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现行的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党制的稳定(简单多数制的选举方法给小党登上政坛增加了困难)。

反对党不是敌对性的、破坏性的政党,它与执政党又斗争又合作,通过竞选,轮流执政,实行权力和平交替,建立稳定的政府。这种政党体制有利于调节各政党、各阶级、各集团间的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的平衡与安定。反对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政府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衡。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言论自由的保障。

法国政体以多变和不稳定著称,它的演变不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而是以革命、战争、政变方式进行的。法国党派林立,没有像英美那样形成稳定的两党格局,实行轮流执政。这些是法国政体的重要特征。在法国政体中,总统和议会是两大基本要素。

第五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极重要的地位:总统通过自己的仲裁,保证公共权力机构的正常活动和国家的稳定;总统是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和遵守共同体协定与条约的保护人。总统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7年,连选连任。总统有广泛的行政权(如任命政府总理和内阁成员,任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统帅等)、部分立法权和司法事务方面的权力,还有非常权力。但其权力不是无限的,他对议会负有间接责任,对人民负有直接责任,若得不到人民信任就要下台。他的命令一般要由总理或有关部长副署,说明他的行动需要有总理或部长们的支持。

内阁由总理和部长组成,它与英国内阁有重大区别。英国

内阁总理由议会中获胜党领袖担任,而法国总理则由总统任命,总理是总统的总理,大权在总统。英国是一党内阁,阁员服从首相,不会掀起政潮。法国是多党内阁,总理只能支配同党阁员,出现意见分歧时,总理无法应付,常引起内阁危机。内阁主要有如下权力:管理全国性的公共行政事务、相对国家元首的权力(磋商权、副署权和倡议权)、相对议会的权力(在立法上有巨大影响)。

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成员地位基本平等。参议员间接选举产生,是地区代表,任期9年。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是全国代表。在理论上两院权力与地位平等,但实际上由于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源泉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众议院比参议院更有代表性。在法国,建立和解散政府的权力属于众议院已成为政治习惯和议员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议会有立法权、监督权和弹劾权。与英美议会制相比,它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大革命的产物,不像英国那样是由封建等级议会发展而来。二是不稳定性。三是理论上基本平等,不像英国权力集中于下院,美国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四是议会至上,左右政府。五是好几个政党联合成为多数派才控制议会,不像英美那种由某个政党占据多数席位而控制议会的局面。

法国司法制度自成制度,形成全国统一的由普通法院系统和行政法院系统组成,彼此互不隶属的司法体系。

法国政党制形成于第三共和国时期,但实行的是多党制,即在多党存在的条件下,议会由许多政党分别占有,常常是几个政党在议会选举前或选举后结成联盟,以构成议会多数,从而组成多党联合政府。多党制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分散性导致党派林立。思想上各种思潮起伏,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阶级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各派政治力量经常分化组合,政治体制变化不定,政府更迭频繁。选举制度上实行比例代表制,使议席相对分散,有利于小党存在和参政。其特点表现在:党派林立、党派变换频繁、多党联合执政(政党联盟内的矛盾容易使政府造成危机,这是法国政局不稳的原因之一)。

四、 美国模式

美国与英法不同,它没有历史,其现代政治发展不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历史基础上,而是建立在17世纪英国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殖民地的代议制不过是英国的翻版。然而,与英国相比,殖民地似乎更加适合于民主的成长。首先,这里是压迫者的避难所,大多数英国人是为了躲避压迫与困厄来到这里,新教徒是为了躲避宗教压迫来这里。其次,这里没有贵族,移民大多为英国中下层。这里的荒地任何人都可以开垦,成为独立的农场主。土地的所有权不是世袭。因此,这里较易培育起平等与开创精神。最后,自治制度的发展,殖民地远离英国本土,英国无法有效管理。再加之来这里的

人被英国人看不起,因此英国人对他们不屑加以干涉,当英王发现应将这里置于自己管辖之时,已为时太晚。

1. 美国的民主历程

独立以前,美国政治史贯穿两条主线:一为中央政府和许多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分配权力(联邦问题)以及群众应享有何种程度的自由或民主问题。二为如何平衡殖民地与英帝国的关系。

1876年,《独立宣言》通过,其重要性不在于宣告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在于表述了一直在全世界成为一种动力的那种民主与自由权的理论。1783年,美国独立。此后,各殖民地开始建立共和州,颁布新宪法。新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的民主进程经历了从邦联到联邦的历程。1777年,《邦联条例》通过。它力保各州独立主权。国会被赋予极高权力,但未授予其管理征税和贸易之权,未设邦联行政首脑或司法长官,缺乏对于违抗邦联权力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邦联是松散的,其根本弱点在于完全依赖各州的善意,实施不到十年,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1788年,联邦宪法通过。宪法规定:总统掌管全国行政权和军事权,对国会的法案有搁置的否决权。他独立于立法权力之外,在美国政治体制中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立法权属于参众两院。众议院议员由各州按人口选出,二年选举一

次,年满25岁,在美国住满7年以上都享有选举权。参议院由每州选出代表两人组成,每二年选举更换三分之一,年满30岁,在美国住满9年者享有选举权。一切征税法案由众议院提出,参议院提议赞同,交总统批准执行,如总统不批,参众两院须再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之。税收、外贸、移民、宣战、邮政、招募军队、铸币等权都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法官终身任职。

1794年,美国两党形成。1800-1801年选举成为真正的党派选举。

1861年开始的美国内战有三个目标,一为保住联邦;二为废除奴隶制;三为保持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林肯1862年在盖提斯堡阵亡将士墓前的讲话重申了美国的自由原则和传统,把内战看成是对民主和自由制度的考验,并对美国制度的民主理想作了简要的概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从此,民有、民治、民享成为现代民主最简要的纲领和追求。

2. 美国民主的特色

宪政主义即制定一部规定政权权力运作的最后的、也是最高的法则,这是美国革命给整个世界民主进程所提供的最宝贵也最引以为自豪的经验。宪政观念由美国革命深入人心。从1787年制定以来 ,只作过几次条文的修改,每一次修改,在美国人看来,都更体现其宪法的民治特征,因此每

一次修正都体现了民主的进步。由于这种宪政观念的根深蒂固,美国的政治结构有着非同一般的稳定性。三权分立这种有效地、相互制约的权力有效地防范和惩治了腐败。

政治结构在本质上是中立的,任何人或党派都可以在宪政的约束下正当获取政治资源。结果,在美国民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制度化或习惯化的东西,首先是政党制度的发展,其次是竞选、政务答辩等等,传遍了全世界。世界各国有不少称之为两党制的民主国家,但只有在美国,两党制才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稳定性。

由于宪法确立了权利法案,因此政治参与或选举权在美国从一开始就不是大问题。美国文化中的平民主义或大众化特征有助于民主精神的培育。没有贵族传统,公共生活中缺少敬畏或恐惧感,这就有可能产生无所顾忌的坚持自己的主张以及无所顾忌的反驳或抗议。政治派别之间和平的,无顾忌的反驳,以致于发展为人身攻击,大众传播对政坛人物的紧密追踪和暴露以及调查,这种政治文化显然是经美国传播到全世界的。在民主进程中,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表现为书刊检查制度),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可能是最少的。

3. 美国的政体

美国采用总统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两党通过竞选实行权力交替。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

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总司令于一身,享有广泛的立法倡议和重要的立法否决权,又是执政党的当然领袖。总统确定国家航向,提出和执行国家的内外政策。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4年一任。年满35岁,出生在美国并居住14年以上的公民可当选。总统任期两届。美国总统不同于英王或日本天皇,当他签署文件、发布命令、任命官员时,是最后决定,而不仅仅是“签字画押”。他也不同于法国总统。法国总统任命总理,而总理来自多数党议员需向议会负责,因此,一旦三者不一致时,总统的权力和地位就受到挑战。而美国总统,不管国会中那个党占多数,他作为国家元首的地位和权力不会受到威胁。

国会是美国最高立法机关,就立法同行政部门的关系而言,美国国会可能是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强有力的立法机关。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每州2人,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的原则,共100人,任期6年。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1人,共435名,任期2年。国会有立法权、财政权、弹劾权和其他权力。总统虽有很大权力,但由于宪法中有关于对总统实施弹劾的规定,因此他们不敢乱为。这也是美国总统忠于职守、循规蹈矩、极少受到弹劾的重要原因。

法院组织分为联邦法院和地方法院,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

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都与两党制有密切的关系。1817年,联邦党名存实亡。1828年共和党发生分裂。1840年,民主党正式成立。两党制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总统和各级民选官吏提供候选人。因此,两党实际上是竞选组织而已。两党具有如下特点:一为都无固定纲领,也无最终的或长远的宗旨,只有适应大选需要的竞选纲领。二为都无约束其成员的党籍,党员也不固定,没有组织上的联系,也不交党费。三为都设立全国、州、县和基层选区委员会4级组织机构,它们之间没有垂直领导关系,只有工作联系。四为政府官员都来自两党候选人。五为总统选举中当选总统是当然的执政党领袖,在野党的领袖是落选的总统候选人。六为以国会选举中获得席位的多少来区分多数党与少数党。总统由民选产生,不是由国会产生,因此执政党不一定是多数党。总统只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这是同英国政体的重要区别。

五、 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和机制

1. 基本制度

议会制度:议会的法律地位不尽相同。有的国家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议会的法律地位居于行政和司法之上,政府对议会负责。英德属这一类。有的国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议会与总统、法院平等,三者依法分权与制衡。美国属这一类。还有的国家议会有立法权,但权

力有限。如法国总统掌握直接领导政府的重要权力,但政府则向议会负责,议会有权提出不信任案。议会一般有全国和地方两个系统,在91个国家中实行一院制,45个国家实行两院制。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采用两院制的较多。两院有利于互相制衡,保障立法,决策更为缜密。议会一般都有立法、财政、监督权等。

选举制度:西方国家历经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实行普选制,英、法、美分别规定21和18岁为选民年龄。日益完善的选举制使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公民平等、自由权利等民主理论成为现实,又保障了大众参与、政治竞争、权力制约、以法治国的民主机制的实现。选举制为公共权力机构的产生,和平、合理、有序地转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选举制下的竞争是建立在理性、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上的竞争。它确立了“民意政治”,也产生了“责任政府”,在这种制度下,不再是政府主宰人民,而是人民选择政府的去留,因而控制着自己的命运。选举制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因此,政治成为了多数人的政治。

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关于政党执政、参政或影响国家政权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点是:一为公民享有组织政党的权利。二为执政党及议会中席位的分配由选民选择和决定。三为执政党根据国家宪法、法律治理国

家,实施竞选纲领。四为执政党在任到期后其去留由大选裁定。

如果说选举是西方民主制的基石,议会制是民主制的象征,那么,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制的中枢。因为选举是由各政党组织的,是各政党之间的角逐与竞争。议会是各政党斗争的场所,是选民、党派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组织机构,议员是各政党的代表,而政府是由执政党所控制的。因此,政党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轴心。

2. 民主机制

参与机制:选举是决定政府、议会任职人员的参与活动,是公民最基本的参政活动。投票是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决策活动的一种方式,它对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最终生效具有决定性意义。选举和投票不能反映复杂社会不同阶级和社团特殊的利益要求,因此,西方社会还有许多抱有某种目的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并不在于寻求执政,而是通过其活动影响政府的政策来维护本集团的利益,或促进本集团所追求的理想和事业。如美国的利益集团就通过直接游说(议员等上层)、法院诉讼、间接游说(基层)、影响选举等方式影响政府决策。

竞争机制:民主制下政治竞争的目标是促使国家权力合法有序地交替。竞争的胜利者获得国家权力,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以和平竞争方式解决国家权力的交替是人类管理

自身的伟大进步,它避免了社会以暴力或阴谋方式在争夺权力中所付出的重大代价。竞争机制包括竞选和考试两部分。

制衡机制:完整的制衡机制包括国家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国家权力的外部约束机制。美国是三权制衡的典型。宪法明确规定三者的职权,在实际运作中也严守三权分立。而且宪法还规定了三权间的制衡关系,形成了严密的国家权力的制衡机制。而英法则并不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机制,但在政治运作中,又不脱离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外部约束机制包括四种力量:公民大众(大选、投票时显示力量)、利益集团、新闻媒介力量和在野党。

法治机制:依法立国(依据宪法立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重要的是司法平等),司法独立(司法权由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不受其他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干涉)、司法审查(它通过司法程序审查和裁决立法与行政是否违宪以维护宪法的权威性)。

六、 民主模式的多样化

据亨廷顿1998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当时世界上完全民主的国家有70个,部分民主的国家有29个,而专制国家则有56个。不过,即使是民主国家,在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面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别。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各国的民主政治可粗略分为原生型和移植性两大类。

原生型民主是在某国自身的社会文化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正是由于原生型民主的产生,现代世界才出现了民主政治和政治民主化的问题。原生型民主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民主化过程,在制度和运作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直到20世纪初,原生型民主国家才基本巩固,民主的观念和制度才取得了合法而稳固的地位。

现代民主诞生于美国革命时期,但美国政治的民主化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建国初期的美国政治,带有浓厚的精英统治色彩。国会议员多为当时的社会精英,他们不仅控制了立法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统的人选,最高法院更是贵族制机构。选举权有财产、性别和种族的限制。进入19世纪以后,官职轮流制打破了少数精英对职位的垄断,选举权的财产资格被废除。到20世纪初,民众参与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参议员改由直接民选,选举权的族裔和性别限制也相继取消。宪政主义和自由主义最终成了美国民主模式的突出特点。

英国为现代民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但英国在民主化的道路上却经过了漫长而蹒跚的跋涉。从制度层面上讲,英国较早形成了基于选举的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这是英国对现代民主的重要贡献。同时,英国传统还长期存在保障公民权利的理念和制度。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英国人逐步虚化了“王在议会”的制度,架空了世袭贵族主导的上院,

缩短了议员的任期,扩大了议会的选民基础。法国既没有像美国一样借助一次革命而确立现代民主的框架,也没有像英国一样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法国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共和制与君主制的交替中,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艰难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英法等西欧国家在政治民主化的同时,社会民主的取向也逐渐显现,民主被视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福利和寻求社会公平的手段。如果说美国的民主更侧重个人自由的话,西欧的民主则更加强调社会公正。

移植型民主多见于中欧、东欧、非洲、拉美和亚洲各国。在这些国家中,本土社会和传统中原本不存在民主的因素,无论是民主的理念和制度,还是民主化的启动和进展,都离不开民主国家的影响和推动。在这些国家,公民社会通常不发达,不成熟,在参与、监督和谈判方面提供的能量极为有限,甚至为零。由于移植型民主诞生不久,因此遇到了许多与民主格格不入的文化和社会障碍,发生民主性的衰减不足为奇。

日本的民主政治颇受民主研究者的称道,但多党政治格局中的一党独大(自民党)却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印度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对地主存在经济依附关系,加上种姓制对国民的分化和限制,国民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严重不平等,直接延伸到政治领域,从而制约或迫害了公民社会的政治自主性,

以致公共事务变成了只与少数人有关的领域。俄罗斯在民主转型中,公民缺乏政治意识和自主性,甚至需要政府动员来建立公共社团,这与民主政治所必需的政治文化环境完全是背道而驰的。非洲一些国家由于分布着众多部族和群落,在血缘、语言、信仰和风俗上都各有其特征与界线,而且居民识字率很低,生活状况恶劣,尚未形成基本的公民社会。巴西1989年转向民主后实行的仅是投票者的民主,而不是公民的民主。

作文十:《古代机构与现代对应》8100字

古代机构与现代对应:

军机处--政治局、中央书记处    内务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大学士(中堂)、军机大臣(大军机)--总理、副总理   协办大学士,或兼达拉密章京(小军机)--国务委员

都察院--中央纪委

左都御史(总宪)--中央纪委书记

左副都御史(副宪)--中央纪委副书记  大理寺--最高人民法院

大理寺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翰林院--中国科学院

翰林院掌院学士--中国科学院院长

吏部尚书--中央组织部部长、人事部部长(天官、冢宰)

户部尚书--财政部部长、商务部部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大司徒、大司农)  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大司马)  刑部尚书--公安部部长(大司寇) 礼部尚书--教育部部长(大宗伯) 工部尚书--建设部部长(大司空)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  领侍卫内大臣--中央警卫团团长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北京卫戍区司令  总督(制台)--大军区司令  巡抚(抚台)--省委书记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藩台)--省委副书记、省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臬台)--省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   将军--大兵团司令  都统--集团军司令

总兵--省军区司令(大致为军长级别)  北洋水师提督--北海舰队司令  南洋水师提督--东海舰队司令

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集团军(这个有点搞)

大学士为正一品文职。有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等。其中地位最高的是文华殿大学士。若再兼任领班军机大臣,就是名正言顺的总理了,其余军机大臣为副总理。

各部尚书、左都御史为从一品文职。侍郎则相当于常务副部长。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称之为天官,为六部中最高职务。事实上,每部均有满、汉两套班子,汉官每每仰承满官鼻息,大权多在满官手里。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武职。

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总督为正二品文职,兼右都御史,职权为“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巡抚为从二品文职,兼右副都御史,职权为“抚安齐民,修明刑政”。实际上总督偏重军政,巡抚偏重民政,两者互相平行,并不发生隶属关系,但总督地位是略高于巡抚的。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藩台)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并握有人事权,藩台的建议督、抚一般是很少驳回的。在明朝,督、抚都是临时性官职,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才是省委书记,地方的最高长官。清时一般一省只设一个藩台,但江苏省例外,它设了两个藩台,治所分别在江宁和苏州。

直隶总督(北京军区司令)兼北洋大臣,地位较之其它总督要高,。  两江总督(南京军区司令)兼南洋大臣。  直隶巡抚,河北省委书记。  陕甘总督,兰州军区司令。  盛京将军,沈阳军区司令。

顺天府尹(京兆尹),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官职太多了,只写这么多了。

我们韦小宝大人官运亨通,实际上也许是个汉人,却当上了八旗的都统。原来一旗之中最大的自然是旗主,但后来都统成为了实际上的主宰,都统为从一品武职,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我们的韦大人也会去管这事?!)。但韦大人没有当上大学士,入不了内阁,不能真正进入权力中心(当时还没有设军机处),凭的几乎都是运气和急智。不过韦大人虽然官位不是很高,爵位却是极高的,一等公。要知道镇压了太平天国、号称“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也只是侯爵而已。

放眼整个清朝,官位达到登峰造极的莫过于和珅和中堂了。他的职务一度曾有这么多:

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正白旗镶蓝旗都统、九门提督、四库全书总纂官等

大家按上面的表对照一下,就知道和大人的官有多大了。其中理藩院尚书--国家民委主任,内务府总管--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

1 中国历代皇帝表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3 中国历代皇帝表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  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4 中国历代皇帝表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5 中国历代皇帝表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32年。

6 中国历代皇帝表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