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医学 > 初中作文_《初中作文欣赏我的赤兔观信义》800字

初中作文_《初中作文欣赏我的赤兔观信义》800字

时间:2019-12-20 09:21:2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初中作文欣赏 我的 赤兔观信义》800字

吾乃一马,生于东汉末年,虽非人身,亦通人道,今放观天下,其至重者,盖信义也。      吾生于西凉之地,自生时即与凡马有别,吾亲皆大宛良马,通体雪白,马群之中,惟吾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状甚雄伟,三月即可与吾父比肩,奔驰如电,吾父不及也。       一日,或谓太师言吾神骏,太师遣使引吾至宫,此人违法乱纪残害忠良,杀少帝,卧龙床,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吾深恶之,奈何其权高位重,吾只得屈居其胯下。后董卓遇劲敌丁原义子吕布,董卓以吾诱吕布来降,早闻吕奉先世间英豪,吾欣然前往,观之果一表人才,吾本望侍其终生,布因吾而弑其义父,重投董卓麾下,吾甚胆寒,此人绝非吾主,后吕布因貂蝉而弑董卓,吾早已丧侍其之心,故迨曹军一至,吾负其画戟奔与曹营,布终为擒,曹公知其无信义,令其自缢。     惜乎曹营众将,皆泛泛之辈,非吾主也。     数月,吾与营中见一赤面长髯大汉,曹公待其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汉寿亭侯。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以吾赠之,其数拜于曹公,吾不屑:又一阿谀奉承之辈!。其曰:早闻此马日行千里,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若得知兄长下落,一日可至也。吾愕然,天下有如此信义之人?      袁绍大军兵临官渡,吾主出,一合斩大将颜良,文丑寻仇,亦被斩首,吾主闻知兄长与袁绍处,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归其兄,此等信义之人,实为吾主,此人之名已扬四海,人皆称其:美髯公,关云长。      数十年已逝,吾腿脚渐衰,力不能支,观吾主,须发皆白也。吾主大战东吴贼寇,吾为马索所绊,吾主遭擒,碧眼小儿竟戮吾主,痛哉!吾又赐暗绊吾之马忠,吾一生只侍关公一主,至马忠营后,数日不饮食,只望随主而去。东吴引伯乐之后伯喜前来,此人精通马语,吾将一生之事尽付与他,不枉一生轰轰烈烈。得吾主而侍者,快哉,吾主被戮,痛哉。吾之一生,痛快!       嗟夫,奉先因失信义而亡,吾主因得信义而兴,人之一生,盖信义二字也。

我的  赤兔观信义

作文二:《50里的信义》1000字

春秋时的某一天,在燕国通往齐国的驿道上,一队人马旌旗招展,护送着两位君主缓缓而行。这支浩荡的队伍,是燕庄公为齐桓公送行的队伍。之所以摆出如此隆重的仪仗,是燕庄公为了表达一份由衷的感激之情。

原来,燕国北边的山戎人经常侵扰中原,燕国深受其害,但苦于军事实力有限,一直不能根除这个祸患。于是,燕庄公便向强大的齐国发出邀请,请求齐国派兵援助。齐桓公与仲父管仲分析了形势后,认为山戎虽然与齐国不交界,但一旦让他们攻破燕国,无异于自己的后院起火,到那时与南方强大的楚国的竞争,难免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更重要的是,既然是盟主,盟国有事而不出手相助,有失威信。于是,齐国不仅派兵出征,齐桓公还亲自出马。战斗进行得虽然艰苦,但还算顺利,强大的齐军在燕军的协助下,一路向北高歌猛进,一直打到孤竹国,不仅打垮了山戎,活捉了山戎首领密卢,还顺道灭掉了孤竹国。

联军取得了孤竹的500里土地后,齐桓公展示了大国之君加盟国之主的气度,大手一挥,将500里土地全部送给了燕国。燕庄公诚惶诚恐,不敢接受,说:“我靠您的帮助才得以保全国家,内心已经感激不尽了,怎么还好意思再额外获得这么多土地呢?”齐桓公倒也没唱高调,诚恳地说:“这些地方离齐国很远,我也没法来管理。这些地方很重要,只要你能治理好,使戎狄不敢再来侵犯,并按规矩向周天王进贡,我也就满意了。”

燕庄公看齐桓公一片真诚,便接受了这500里土地。为了表示感激,除了举办盛大的宴会为齐桓公饯行之外,燕庄公还亲自远送,两个人边走边谈,说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之间送出了燕国国界,深入齐国50多里。齐桓公发现以后,立刻停下马,郑重地对燕庄公说:“按周礼的规矩,诸侯送诸侯,是不能送出自己国家的边境的,我怎么能违礼呢?”又坚持把这50多里送给了燕国,让脚下的地方变成了两国的边界。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让燕庄公很意外,继而又大为感动。

齐桓公在春秋称霸,是在周王室衰落,诸侯为争夺利益而长年争战的背景下进行的。他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从而一呼百应,登上盟主宝座。尊王不光是说给别人听的,关键是自己要信守诺言,率先垂范。所以,当燕庄公无意中多送出50里时,齐桓公宁愿割让这些土地,也不肯违背周礼的规定。细节往往具有最鲜活的生命力,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贪财利、唯重信义的高大形象。许多诸侯得知了这件事,纷纷前来朝拜,表示由衷地臣服,齐国的霸主地位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增强。

齐桓公送出的不过是50里的土地,但得到的却是超越国界的宝贵人心。世界上真正的征服,从来都不是一种武力的占领,而是一种对信义的坚守。

(摘自《启迪人生》)

作文三:《信义兄弟(作文)》500字

信义兄弟

诚信,是黑暗里的一点光韵,是悲痛中的一个安慰,是挣扎中的一个奇迹。俗话说:“诚信二字丢,莫在世上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读过很多关于诚信的至理名言,而让我真正读懂“诚信”的是今天在网上看到的“信义兄弟”。

故事发生在湖北,孙水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2009年年底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带着26万元现金及家人连夜赶回武汉,不曾想到途中遭遇重大车祸,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忍着伤痛,再次上路,终于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所有工钱送到了60多名农民工的手中。

兄弟俩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中国的人。孙东林20年来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承诺在网上

广为传播,这兄弟俩,被人们称为“信义兄弟”。有更多的工人愿意与他们携手并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工人的无比信赖和世人的高度赞美,使得自己的事业发展的更加顺利。他们也因此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省总工会授予兄弟俩“五一”劳动奖章。

看了“信义兄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对于诚信的人,最高奖赏是公众的赞美,最大的收获是心灵的踏实和宁静。诚信是个人成功的基石!诚信更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我们应让诚信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可口可乐

作文四:《信义之路作文》700字

信义之路

渡口边的诺言,在湖面上泛起涟漪,风雨无阻。

——题记

阴天中,船桨扫开沉寂无声的湖面,带来悦耳清脆的欢笑;阳光下,船桨拂过金光闪闪的湖面,撒下星星点点的钻石。狂风中,船桨抵挡怒号,守护温暖;大雨下,船桨承受倾覆护送行人……

一百年风雨,成家人不辞辛劳,为行人义务摆渡。时代变迁,义务摆渡代代相传,已传到了第四代万其珍老人的手中。他们不为别的,只为了那个承诺。

当年万家人迁至此地,深受当地百姓帮助,于是深受感动。为了报答他们,万家人承诺,一代代为这片渡口的行人义务摆渡。曾经有人也效仿了万家人,然而少则十天,多则一年,因无收入纷纷放弃,只有万家人坚持了下来义务摆渡。

我明白,这个义务摆渡是如何不易,放弃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万家人却凭着坚守诺言的信义。那个为了帮助别人的信义。

回顾自身,发现自己做的,太少太少。信义,在如今这个社会,突然变得闪亮起来。是因为缺少吗?不。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信义了。

成家人便是一个典范。这种信义,在某一两个人物身上显现后,便会唤醒更多人们内心潜在的信义。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将自己的承诺履行,更会懂得帮助他人充实自己。

作为一个学生,也许不能像这样义务摆渡服务他人,但可以诚信地对待每一个人,在他人有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又或是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成长之路坎坷重重,人生之路变幻莫测。但我相信,当拥有了这样的信义后,就能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度过每一个坎坷与挫折。

社会之中也是如此,在这种信义的带动下,人们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促进着整个社会繁荣发展。人们的脸上少了份忧愁,多了份喜悦,让我们也能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渡口船桨不停,我的未来之路在信义的引领下,坎坷没入土壤,困难也被自己的周围的人携手击败。我的未来我的路,信义,就是那个路标。

作文五:《[优秀作文]让我们携手撑起一片信义的天空》600字

“信义”这个简单又深奥的词,常常在我的世界里出现。有时仿佛近在咫尺,有时仿佛又遥不可及。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做一个讲信义的好孩子;长大后,老师引导我要学会信义待人,信义处事……可是这么久以来,信义这位神秘的“高人”总是不肯揭开他那神秘的面纱。直到我认识了他们,一对真正把信义实践于生活的兄弟——信义兄弟。我才看见了信义这位高人的真容。

什么是信义?信义就是勇于在命运的残酷中,强忍亲人逝去的悲痛依旧将工资按时发给工人的信义兄弟,在大地上一场悲情的接力,以生命传承的担当;信义就是树立在人生之路上的一面火红的旗帜,只要你不放弃向旗帜的方向迈进脚步,信义就将永存;信义就是在生命的海滩边拾起的五彩贝壳,在阳光下折射出最美的光辉;信义就是我们以真诚的干柴点亮的篝火,在寒冷的夜晚给予我们可靠的温暖。这就是信义,虽然他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可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每一个人身边,在你的世界一片黑暗时带来光明与希望,给予你温暖。

而然信义也需要每一个人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支撑,让我们将信义付诸于行动,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在真诚相对中领略世界的风采,感受信任的温暖。其实,信义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信义的种子只是那颗种子还没有在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以真挚的感情辛勤的浇灌,让信义之花开遍每个人的心田。

让我们共同携手撑起一片信义的蓝天,在蓝天下感受温暖,信义中憧憬明天,使生命焕发出信义的光辉!

看!在那片信义的蓝天下站着——你、我、他。

作文六:《尾生的信义》1300字

尾生伫立在桥下,等待着她的到来。

他抬头一看,只见高高的石桥栏杆,已被爬上来的攀援植物遮盖了一半。桥上人来人往,人们的白色衣裳沐浴着灿烂的夕阳,风儿悠悠地吹拂着他们的衣裙。可是,她还没来。

尾生轻轻地吹着口哨,愉快地眺望着桥下的沙洲。

桥下黄泥的沙洲,大约还剩下两坪(日本面积单位,每坪约合3.3平方米),与河水紧连在一起。长满芦苇的河畔,有许许多多的小洞,那也许是河蟹的巢穴,每当水波拥上来,就发出轻轻的咕咚声。可是,她还没来。

尾生望眼欲穿地走到河畔,环视着没有一只船通过的平静的河流。

河边上青青的芦苇长得密不透风。而且,在芦苇中,还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婀娜多姿的河柳。芦苇和河柳遮住了水面,看不见水面的宽度。只见一条带状的清澈的河流映着天上云母般的云彩,静静地在芦苇中蜿蜒而去。可是,她还没来。

尾生在河畔踱步,发现沙洲越来越小了。尾生一边踱步,一边注意着暮色渐浓的四周的动静。桥上早就没有行人的踪影了。脚步声、马蹄声,还有车轮声,全都消失了。只听见风声,芦苇声,水声,―――还有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苍鹭的尖啸的啼叫声。尾生停下脚步,潮水不知何时涨了起来。挟裹着黄泥的波光粼粼的河水,比刚才更逼近了。可是,她还没来。

尾生担忧地蹙起眉头,在桥下昏暗的沙洲上着急得团团乱转。这时,河水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渐渐地涌上沙洲。同时从河里升起的河藻气、水气,冷飕飕地渗在他身上。抬头一看,桥上那灿烂的夕阳已经消失了。只有石桥栏杆黑��地横跨在暮色苍茫中。可是,她还没来。

尾生很害怕,呆立不动。

河水打湿了他的鞋,冰冷的河水渐渐地蔓延开来。也许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的膝头、腹部、胸部就要被那猛涨的河水无情地淹没。这时候,水位越来越高,他的两条腿已被河水吞没。可是,她还没来。

尾生站在水里,仍怀着一丝希望,不住地向桥上张望。

水已经没到腹部了,周围早已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远远近近的茂密的芦苇和河柳的沙沙的响声,从昏暗的暮霭中传来,一条像是鲈鱼的鱼,翻着白肚,从尾生的鼻子前面跳过。鱼跳过之后,天空中也已经出现了稀稀疏疏的星光,连藤蔓缠绕的桥栏,也很快消融在暮色里,变得模糊不清了。可是,她还没来。

夜半,当月光洒在河中的芦苇和柳树上的时候,河水和微风互相低语着,将桥下尾生的尸体,轻轻地朝大海方向托去。也许尾生的灵魂向往着天空中那皎洁的月光,它摆脱了躯壳,就像水气、藻味一样,悄无声息地向那微暗的夜空,袅袅地上升。……

时隔几千年之后,他的灵魂历经流转沧桑,又必须托生为人了。他的灵魂就是如今寄附在我身上的这个灵魂。所以,我虽然生活在现代,却干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来,一天到晚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一味等待着某种当来不来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正像那个尾生在黄昏的桥下,一直等待着那位终未出现的恋人一样。

【赏析】

尾生,是守信的典范,但作者在细腻地描写了他的等待以后,却发出了“我虽然生活在现代,却干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来,一天到晚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一味等待着某种当来不来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样的感慨,化褒为贬,赋予原典故以新意,显示了作者的思辨能力。

作文七:《信义的价值》1300字

元世祖时,有一天,元大都(今北京)中书省衙门前来了两个上访告状的人,他们高呼冤枉,跪在门前,双手托举着申冤的诉状。中书省的官员见两个人衣着破旧,一身奴仆的装束,先自起了轻蔑之意,再看他们为之申冤之人,着实吓了一跳,原来是刚刚被处死的大臣郑阿思兰,这可是皇帝督办的案子,哪里敢给翻案,于是大声将他们斥退了。   不过这两个身价低微的奴仆也不是省油的灯,第二天,他们又出现在了中书省的门前。就这样,来了被赶走,赶走了又回来,风雨无阻,软硬不吃。直到有一天,他们的举动惊动了宰相,他在仔细看了呈上来的诉状后,也觉得有些疑点,便向皇帝做了汇报,案子得以复查,结果证明郑阿思兰是遭人陷害,受冤而死。   冤情得以昭雪,被官府籍没的财产又被全部归还,郑阿思兰的母亲泽国太夫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她拉着其中一个人的手说:“你早就可以走了,与我们家已没有关系,为什么还要留下来帮我们呢?”   那人回答说:“主家有恩于我,主人蒙难,我怎么能一走了之呢?”   这个奴仆叫赵一德,本是龙兴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元军南下时被俘,后被卖到了郑阿思兰家。赵一德忠诚能干,历经三代主人,很受赏识与信赖。有一天,赵一德向主人郑阿思兰和泽国太夫人说:“我从小离开父母,得以保全性命在主人家,转眼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的故乡远隔万里,不能回家看看,虽然内心里十分思念亲人,也从未敢提出这个请求。如今父母都老了,如若有什么不幸,我怕就永远成为天地间的罪人了。”说完,忍不住伏在地上哭泣,郑阿思兰母子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同意他归家省亲,并约定以一年为期。   对于郑阿思兰一家人来说,放赵一德回家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因为他的身份是奴隶,如果一去不复返,那也毫无办法。赵一德对此也心知肚明,他回到家中,老父和哥哥都已去世,只有八十岁的老母尚在。他将父兄的尸骨下葬,本想多住些日子孝敬老母,可眼见归期将至,只得跟老母说明情由,如期返回了郑家。   郑阿思兰母子见他如此讲求信义,感叹不已,说:“他就是一个卑贱的奴隶,尚且如此,我们怎么能不成全他的孝心呢?”当即把卖身契撕掉,还他一个自由身。   没想到的是,还没等赵一德动身,正赶上郑阿思兰蒙冤被杀,家中的奴仆们一见大祸临头,都四散而去,谁也管不了谁了。见此情景,赵一德不忍心像陌路人一样就此离开,便留了下来,并且不怕侮辱打骂,也不怕受到株连杀戮,坚持为主申冤,终于为郑阿思兰讨回了公道。   泽国太夫人说:“当官吏们前来抄家时,就连亲戚们都不再敢上前,只有你甘冒风险,为我们家洗去冤枉,疾风知劲草,从你身上我是见到了。现在我们的家业失而复得,全是你的功劳啊,我该怎么报答你呢?”于是,要把很多良田美宅分给赵一德,以作为酬报。   赵一德坚持拒绝,说:“我虽是一个卑贱的下人,但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求利,而是哀痛我的主人无罪而被杀,所以留下来报答主人。现在我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我能够得以归家奉养,已是主人对我的厚赐了,怎么还能再要田地房产呢?”说完,便拜别而去,一分财产也没有带走。   以今天的眼光,赵一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为国家作出多么突出的贡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迹。原因在于他以最朴实的情感,展现了重信守义的美好品格,这种信义的价值,足以令许多腰缠万贯的达官贵人较之而黯然失色。   (林涛摘自《天津日报》)

作文八:《[优秀作文]信义四方》1000字

古语有云:“言必出,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都是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做人要诚信。诚信二字重千斤。

被称为“信义兄弟”的孙永林、孙东林,又一次见证中华文明中的“诚信”二字。

过年应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但孙永林为了按期付给工人工钱,冒着大雪带着全家与弟弟道别,由于汽车追尾,孙永林全家遇难,弟弟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为了按期支付给工人工钱,毅然踏上哥哥没有走完的路,替他发放工人的工资。由于数目不详,孙东林叫工人自己凭良心拿。工人们领到工资回家跟家人团聚,而兄弟俩却阴阳两隔,再不能团聚……

一场信义的接力赛,又一次点燃了“诚信”的火炬。

是啊,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良知,用诚信证明自己的品格,当业主帮别人买彩票中大奖时,因为诚信,因为坚持圣洁的操守,因而在巨额金钱面前没有动摇,而是如数将其还给应得的人。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我们树立起诚信的榜样。西汉时的季布,做人守信,答应他人的事总是尽自己的全力去做。故有人说:“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可如今,诚信这朵奇葩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凋零,枯萎,被人们遗忘,丢弃。不守诚信之风逐渐蔓延:曾惊动一时的安徽假奶粉事件,那些厂商为了谋取暴利,而不顾及一个个幼小的生命由此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中,难道他们没有一点同情心和道德观吗?还有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那些所谓的中国驰名品牌,他们怎么忍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黑暗、贪婪的魔爪伸向一直相信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他们怎么忍心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失去生命的光彩?他们的道义去哪儿了?他们的诚信去哪儿了?

也许诚信只是一句许下的愿望,也许只是一个细微的举动,也许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承诺,但诚信叫人们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必须完成自己的承诺。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信用即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无形纽带。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诚实守信,兴国安邦,一个伟大的祖国必然是一个诚信的国度。

诚实不是一次“删除”,也不只是一次复制,更多的是“连载”、“粘贴”、“转载”。

相信,只要人人都诚信,世界将要成美好人间。

作文九:《守望信义的乡野》2200字

穿过赵家后院,是一片荒芜而广阔的土地。半个世纪来在危处求安,隙处求存的乡绅赵平安,如今依然舍弃不了这片带给他痛苦与信任的僻壤;   走进南瑾世家,一种颇有些“穿新鞋走土路”意味的家族信用基金,让这个家族的温情有了一个新的纽带。   不是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成为国家肌体和时代变革的体温表,但村庄里的故事和人物如何演绎、寻求稳定的秩序,都始终还是离不开一个“信”字。   “乡绅”赵平安: 一堵坚韧的墙   从平江县驱车前往长寿镇,一条蜿蜒泥泞的小道通向深山。往北走四公里到赵家里,在路的尽头找到了乡绅世家赵平安的家。   赵平安每天都挺忙,谁家娶媳妇,谁家办丧事,谁家要看病,谁家闹矛盾,他统统都要帮忙料理。古语云:“日行一善,功德圆满,福泽万代。”坚信因果的赵平安对此深信不疑,行起善来也更加乐此不疲。 “有事找平老”是全村人的一句口头禅。平时,村里人都管他叫“平老”,但更多时候,大家愿意叫他“和老”――“和事老”。在他们眼里,没有“和老”解决不了的问题。   “几年前,我们当地的方家两兄弟闹分家,村干部和他们方家的族长都协调不好,差点闹出人命。最后还是平老出面,才把这个闹了三年的家产争夺战给完结了,现在一家人欢欢喜喜,再没有过异议。”76岁的方赞廷说:“真的,我们就是信他,服他,他的话就是在理。”   “从小看着他长大的”方赞廷说起平老是个怎样的人, “呵呵”笑了半天,最后挤出了几个字:“就是好!”方赞廷家经常有人生病,赵平安从小好学,特别是治疗各种杂症、跌打损伤等,有着自己的一套。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喊一声,赵平安立马就赶过去,从不收一分钱。   赵氏家族传承了三百多年,是当地的望族之一。可就在赵平安出生那年,赵家在土改中被打倒。他以躲在别人家桌子底下捡掉下的饭粒为生。之后,又遇上“文革”,9岁的赵平安被迫辍学做工匠,一个人到大山里去烧炭,砍竹子度日。自他记事起,家人就没管过他,但也是因为如此,他从小就很懂事,很讨人喜欢。   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赵平安继承了赵家的国学熏陶,对中国传统理学、阴阳学也很精通。他还懂一点中医,擅长礼仪礼数,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承袭了父亲的位置,渐渐成了这里德高望重、操持大事的“礼绅”。   1983年,家徒四壁的赵平安没有花上几个钱,却在邻里乡亲的主动帮助下重建新家。建成了当时最大的几百平米的房子,为了祝贺他重建基业,乡亲们还凑钱为他整整放了20天的电影庆祝。   如今,赵平安的两个女儿都嫁到了镇上,儿子也在省城。但无论儿女怎么劝说,他都不愿离开这穷山僻壤。他说他一辈子没做过错事,要他到大城市里去“坐牢”,他不愿意。这片土地,有归属感,更有责任感。   前年,赵平安经历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很多人哭了,他们觉得,“平老若是不在了,我们有事找谁去”。在他们心中,赵平安俨然就是信义的象征,那是一堵坚韧的墙,支撑着很多人的信心与信任。   南瑾世家:用信维系温情的纽带   在湖南隆回、新化、新邵三县交会的一个偏僻的山坳里,有个叫竹山湾的村子。竹山湾所属高平镇8万多人中袁姓就占了4万多,属袁氏五郎公一脉中的南瑾房一支。袁智乾的爷爷袁衡岳后裔现有230多口。爷爷一直强调亲戚之间要和睦、互助,每年要开至少两次的家庭会议。到袁智乾的父辈,逐步形成一个家族信用管理模式――南瑾世家基金,为家族成员提供互助助人的平台和责任义务的管理。   南瑾世家基金选举会长、秘书长负责,以小家庭为单位缴纳相应会费,用于家族事务和社会公益。它有一个延续下来的“信用门槛”,就是必须要孝顺。有一家人因为对老人不够孝顺,几年下来就一直没能入会。袁智乾2009年被选为基金副会长兼秘书长后,进一步规范了基金会的体制,资金除了日常开销外,主要用于族人结婚、考学、慰问老人等时候的关怀,帮助退休、收入偏低的家人。将来,还要逐步承担学子们从高中到博士后的学费。基金会副秘书长曾洪新说:“当有一天我们可以带动家族之力创造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和社会,我们注册法律基金会的时机才成熟。”   村里提到南瑾世家基金会,大概没几人知道,但是提到他们为老家办的事儿,大家多少都有所耳闻。基金会为村里的文星小学重修了三层楼的校舍,每年支助2个贫困大学生的全部学费,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前些日子,基金会出钱发动全村,动手修好一条在“三不管”地带700多米长的山路。袁智乾这回带着酒回到老家,就是请修路的村民吃顿饭。   当晚已经8点多,袁智乾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袁仕冬家请他张罗答谢的酒。第二天,修路中贡献比较大的几个人都来了,桌上袁智乾很激动,除了感谢大家,交流感情,他还描述了基金会未来回馈家乡的蓝图。“下一步,基金会先把牌楼建好,再重修老宅子,在山上建文昌阁、图书室,才有文化气息嘛。再然后,发展成文化小村,作为文化基地的开始……”   大伙听得兴起:“这可有点像毛主席时代一样无私的日子咧。”袁仕冬兴奋得站起来, “你说要怎么做,我们号召大伙一起来做”!   这正是袁智乾希望的,发动村民自发地创建自己的生活。这次修路,村民们没有要一分钱的报酬,但袁智乾最后还是悄悄留了钱,回报大家的付出。   在一路上,袁智乾的想法还有不少,“我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家族感,大学时期要在这个地方做义工十五天,要和弟弟妹妹们聚会。越往后代数量越多,感情维系就越难。所以我们要让这种家族感传承下去,不爱家怎么爱国?”

作文十:《五十里的信义》1100字

春秋时期的某一天,在燕国通往齐国的驿道上,一队人马旌旗招展,护送着两位君主缓缓而行。这支浩荡的队伍是燕庄公在为齐桓公送行,之所以摆出如此隆重的仪仗,是燕君为了表达一份由衷的感激之情。

原来燕国北边居住着山戎人,这些善于骑射的民族经常侵扰中原国家,燕国深受其害,可苦于军事实力有限,一直不能根除这个祸患。恰巧齐桓公刚刚当上诸侯国的盟主,于是燕国便向齐国发出邀请函,请求派兵援助。齐桓公与仲父管仲分析了形势,认为山戎虽与齐国不搭边,但一旦他们攻破燕国,无异于自己的后院起火,到那时再与南方强大的楚国竞争,难免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更重要的是,既然是盟主,盟国有难而不出手相助,恐怕有失威信。于是齐国不仅派兵出征,而且是齐桓公亲自出马。战斗进行得虽说艰苦,但还算顺利,强大的齐军在燕军的协助下,一路向北高歌猛进,一直打到了孤竹国,不仅打垮了山戎,活捉了山戎首领密卢,还顺道灭掉了孤竹国。

联军取得了胜利,紧接着摆在眼前的便是如何瓜分面积达五百余里的领土。此时,齐桓公展现出大国之君加盟国之主的气度,大手一挥,将五百里土地全部送给了燕国。燕庄公诚惶诚恐,不敢接受,说:“我靠您的帮助才得以保全国家,内心已经感激不尽了,怎么还好意思再额外获得这么多土地呢?”齐桓公倒也没唱高调,诚恳地说:“这些地方离齐国很远,我也没法来管理。这些地方很重要,只要你能治理好,使戎狄不敢再来侵犯,并按规矩向周天子进贡,我也就满意了。”

燕庄公看齐桓公一片真诚,便接受了这五百里土地。为了表示感激,除了举办盛大的宴会为齐桓公饯行之外,燕庄公还亲自远送。两个人边走边谈,聊得十分投机,结果不知不觉之间,已经送出了燕国国界,深入齐国五十多里。齐桓公发现后立刻停下马,郑重地对燕庄公说:“按周礼的规矩,诸侯送诸侯是不能送出自己国家边境的,我怎么能违礼呢!”又坚持把这五十多里送给了燕君,让脚下的地方变成了二人分别的边界。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让燕庄公很意外,继而又大为感动。齐桓公是在周王室衰落、诸侯为争夺利益而长年征战的背景下,高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从而一呼百应,登上盟主的宝座的。尊王不光是说给别人听的,关键是自己要信守诺言,率先垂范,所以当燕庄公无意中多送出五十里时,齐桓公宁愿割让这些土地,也不肯违背周礼的规定。

细节往往具有最鲜活的生命力,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贪财利、唯重信义的高大形象。

许多诸侯得知这件事后,纷纷前来朝拜,表示由衷臣服,齐国的霸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齐桓公送出的不过是五十里土地,得到的却是超越国界的宝贵人心。世界上真正的征服,从来都不是某种武力的占领,而是一种对信义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