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文化 > 论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

论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

时间:2021-04-08 09:37:33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要:安徽花鼓灯融合歌、舞、乐表演于一身,是淮河两岸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基于此,有必要对其艺术特征做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其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依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安徽花鼓灯在舞蹈、锣鼓、灯歌和道具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做出了介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阐释。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舞蹈;艺术特征
  花鼓灯是以安徽省为中心在淮河流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东方芭蕾”的美誉,更在2006年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鼓灯在表演过程中融合了歌、舞、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花鼓灯充满着高度的生命力,其以欢快的舞蹈、奔放的锣鼓、热烈的灯歌和有趣的道具为主要表现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一、安徽花鼓灯舞蹈介绍
  花鼓灯艺术有着自然、淳朴、洒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很高的欢迎度,特别是其舞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表演舞蹈的玩灯人以民间艺人为主,他们在完成劳作之后常常约上几个好友,在田间地头靠锣鼓演奏来娱乐身心,逐渐发展成有了班子的锣鼓团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花鼓灯表演体系。通常一个花鼓灯表演班子由“鼓架子”(男花鼓灯演员)、“兰花”(女花鼓灯演员)、锣鼓团队和伞把子组成,其舞蹈动作均来源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
  安徽花鼓灯现分为怀远、凤台、颍上三大流派,从艺术角度上来看,这三个流派分别存在以下特征:
  1.怀远县花鼓灯舞蹈强调技巧性表演,注重动作变化,舞蹈表现形态洒脱舒展、轻盈矫健、样式繁多;
  2.凤台县花鼓灯舞蹈强调舞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情节叙述,注重道具运用,尤其善于利用舞蹈在角色间通过传情达意的方式来交流情感;
  3.颍上县花鼓灯舞蹈强调舞蹈节奏,其动作姿态严谨、形式固定、表现的有力而质朴,对整体结构的把握十分到位。
  二、安徽花鼓灯舞蹈艺术特征分析
  (一)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的艺术特征
  舞蹈在花鼓灯表演中有着重要地位,按其独立性和组合性其可以分为个人单项动作、两人配合动作和多人配合动作等。其舞蹈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产劳动,像簸簸箕、端针匾、单挎篮、踏车步等动作均是对农业劳动的直接模仿。同时,一些登上步、闪身步等舞蹈动作也十分富含生活情趣,简单灵动,具备很强的地方特征和乡土气息,因此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花鼓灯舞蹈对动作、速度、节奏和身形要求很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复杂多变的动作将所表演人物的思想情感生动、准确的体现出来。其中以手帕表演和折扇表演最为丰富,两种舞蹈表演均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充分体现了淮河两岸人民诙谐洒脱、粗犷开朗的性格特点。
  (二)安徽花鼓灯舞蹈配乐的艺术特征
  锣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广泛分布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域的艺术文化中,是古典艺术乃至现实日常生活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称为“乐器之长”,在民间也有着“无鼓不成乐”的说法。在花鼓灯表演中,锣鼓是其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花鼓灯表演时其锣鼓班子一般由7-11人所组成,所使用的锣鼓包括花鼓、大锣、小锣、大镲、脆锣等多种。
  比如在男子花鼓灯舞蹈《刘海戏金蟾》表演时,大鼓由两人架起,大锣则由敲锣者悬吊起来,锣鼓上通常还会栓几条彩绸,接着乐手们依照锣鼓长、短、抑、扬的音色变化,有节奏配合舞蹈动作,将锣鼓明快紧凑、欢乐高亢的敲击出来,来烘托欢快的舞蹈气氛。因此,人们常用“半面锣鼓半台戏”来形容花鼓灯舞蹈表演,锣鼓在花鼓灯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锣鼓在表演时还可以按照其实际演出需要进行独立演奏,故而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花鼓灯表演形成了“边走、边唱、边打、边舞”的艺术特色[1]。
  (三)安徽花鼓灯舞蹈道具的艺术特征
  花鼓灯在道具的使用上十分简洁明了,其主要表演道具以巾和扇为主。在舞蹈道具艺术形式上,道具与舞蹈动作和情节相互配合,能够将传统农耕文化中男子的质朴美在千姿百态、美妙如画的巾扇交替、形体配合的表演中浑然天成的表现出来。比如在男子花鼓灯舞蹈《抢扇子》中,巾扇作为道具既可以被表现为男子的劳作工具,又可以被表现为动植物的艺术形态,通过对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劳作场景和动作的表现,花鼓灯表演者深刻地展现了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并以此表现形式热情的颂扬了淮河两岸人民勤劳、善良和聪慧的精神品质[2]。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集中研究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花鼓灯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起到表现淮河流域风土人情、展示当地文化艺术形式以此来传递当地群众热爱生命、热爱家园的思想情感的良好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有关人士认真保护好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同时引领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从而促使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大军,杨传中,李世军.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考察[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06):129-132.
  [2]曾嘉欢,岳路鹏.浅探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J].戏剧之家,2017(21):125-126.
  (作者单位:福建省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