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文化 > 李白诗歌中的“沧浪”——兼谈沧浪文化及其他

李白诗歌中的“沧浪”——兼谈沧浪文化及其他

时间:2023-02-08 17:40:03 来源:学生联盟网

李垣璋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十堰 442000)

沧浪文化是中国隐逸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发端于《孟子·离娄(上)》中记载的孔子闻《孺子歌》事和《楚辞·渔父》中记载的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虽然无论是《孟子》中的记载还是《楚辞》中的对话,都没有宣扬和鼓励隐逸思想的倾向,甚至恰恰相反,《孟子》中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强调的是应该努力保持自身之“清”,避免自身之“浊”,以免自取其辱,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正己修身的积极精神;
《楚辞》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也同样是为了凸显屈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名士逃避艰难时世,寻求自身心灵慰籍的精神依据。而且但凡出现沧浪之水感慨的多是“水浊”之际,“水清”之时如何“濯缨”鲜有人提,这就如同《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人提及多半是“穷”时,“达”时能想到此句者鲜矣。故而,“沧浪之水”在后世多半指的是其后半句的意思:世事艰难,我且隐去。

随着隐逸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沧浪”成为众多文人心目中的一个精神象征,乃至在北宋年间湖北均州与江苏苏州都修建了沧浪亭[1]。“沧浪”一词也成为众多诗人作品中出现的具有独特象征意味的词汇之一。据统计《全唐诗》中有170余首诗歌中直接出现了“沧浪”,其中李白最多,有12首,白居易和杜甫其次,分别有11首和10 首。宋诗中的“沧浪”更多,《全宋诗》中有525 首出现“沧浪”[2]。这个统计结果,尤其是《全唐诗》中李白居首位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作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巅峰的诗人李白,其人以“天性狂放”著称,其诗以“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著称,虽说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但从来没有以隐士形象为人称道过,那为何其诗歌中出现了如此多频次的“沧浪”,值得探究。

普遍认为(1)王琦、黄锡珪、詹锳、安旗以及日本的笕久美子等人所著年谱均以长安元年即公元701年为李白出生年,但吕明华等所著《李太白年谱补正》认为,李白应出生于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李白生于武则天称帝的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享年62岁。李白的人生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为公元724年之前,即李白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前,这二十余年是李白在蜀中学习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诗歌中未见“沧浪”字句。中期从公元725年李白经巴渝,出三峡,游洞庭始,至744年李白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为止,这二十年是李白频繁游历,寻找机遇,直到应诏赴京,旋即被免的阶段。此间725年李白在金陵作《金陵望汉江》,其中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句;
744年作《杂曲歌辞·沐浴子》,其中有“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句。后期为公元744年至公元762年,这近二十年是李白人生最为失意的阶段,其中还有从永王而入狱后被流放的经历,最为凄惨。这一阶段,李白于747年作《留别广陵诸公》,中有“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句;
749年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句;

754年作《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中有“登舻望远水,忽见沧浪枻”句;
759年作《郢门秋怀》,中有“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句;
760年作《送储邕之武昌》,中有“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句;
同年作《和卢侍御通塘曲》,中有“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句;
761年作《赠刘督使》,中有“主人若不顾,明发钓沧浪”句;
762年作有《笑歌行》,中有“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句(2)诗作年代多数采用詹锳所著《李白诗文系年》,并以其他人所著年谱补充。安旗等笺注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中部分诗作年代与此有出入。。另有《观鱼潭》一首,无法查知确切写作时间,中有“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句。此外,《全唐诗》卷26中的《杂曲歌辞·沐浴子》与卷166中的《沐浴子》重复,故《全唐诗》中李白的“沧浪”诗作实为11首。即便如此,李白的“沧浪”诗歌也居唐代众诗人之首。

李白早慧,《上安州裴长史书》曰:“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又有《赠张相镐》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上韩荆州书》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感兴》八首之五曰:“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从这些诗句中可看出李白在少年时期学习内容庞杂繁多,涉猎极广,这是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妙”的基础和来源之一。李白十八九岁时,在梓州从赵蕤学习纵横之术,之后又在大匡山巢居,与东岩子一起修炼道术。纵横之术和道家思想对李白影响很大,李白一生中对鲁仲连和谢安尤为倾倒,对道家“功遂身退天之道”的人生态度极为推崇。也正因此,李白不愿意象普通的唐代士子那样通过科举步步升迁,而是希望效仿前代的杰出之士那样遽升高位,“申管晏之谈”“海县清一”后功成身退。这种思想也是造成其晚年从永王而获罪的原因之一。

公元725年,李白出三峡,过荆门到江陵,之后游洞庭、庐山。是年秋天到达金陵,赋诗多首,《金陵望汉江》即是其中之一。诗云:“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诗歌的核心内容是最后四句。我君指的是唐代诸帝,“垂拱众流安”指天下大治。任公子为《庄子·外物》中的人物,说任公子用大钩大绳做鱼竿,用五十头犍牛做成鱼饵,蹲在会稽山上,往东海里投竿,大鱼抓住以后,任公子把它剖开,做成鱼干,让浙江以东、九嶷山以北的人都吃了个饱。诗歌所说的意思就是如今天下大治,像任公子这样的人物都无事可为,只能“沧浪”罢钓竿了。此处的“沧浪”是指青苍色的水,并非沧浪之水的“沧浪”,诗中没有丝毫的隐逸思想在,有的仅仅是一点点无处施展的遗憾而已。

此后李白继续在各处游历、投书、干谒。727年,李白在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之后,以安陆为中心,继续他的游历生涯,直到740年许氏身故,移家东鲁。742年玄宗征召,秋,李白赴长安。744年三月,李白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杂曲歌辞·沐浴子》便是这期间所作。诗云:“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志人贵藏辉。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诗歌反用《楚辞·渔父》之意,表示将听从渔父所劝,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动。

对比李白中期的两首“沧浪”诗歌,便会发现其中巨大的心态差异。《金陵望汉江》时期,是李白怀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出川谋求发展之时,虽然有感于天下大治,难有施展身手的机会,但总体而言心态是蓬勃向上的。《杂曲歌辞·沐浴子》时期,恰好是李白从政治中心黯然离开,心里的无奈和沉痛显而易见。

李白从长安离开后,再次开始了他的游历、干谒生涯。此后他写下了多首与“沧浪”有关的诗歌。其中747年,写下了《留别广陵诸公》,诗中回忆了自己生平经历,尤其不忘“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可最后只能与诸公“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此处的“垂钓沧浪前”,无论是否真正去实施,起码已经是明显的隐逸心理。754年作《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这首诗与《留别广陵诸公》类似,同样以自身经历的回忆,尤其是以“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由是产生“登舻望远水,忽见沧浪枻”的退隐心态。这一年前后,李白在皖南流连山水,采药炼丹,似有终老之意。不料,次年安史之乱起,李白携妻一路南逃,最后入庐山。756年岁末永王辟书至,李白几经犹豫,于757年正月入永王军幕。二月永王兵败,李白南逃,后陷于寻阳狱中,岁末终以此事长流夜郎。758年李白从寻阳出发,开始流放夜郎之旅,759年3月至白帝城遇赦,返回江陵,是年秋作《郢门秋怀》,诗云:“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异常的悲凉,最后一句“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更是无比的心灰意冷。

此后李白的人生已经走到了最后的时期,虽然“沧浪”出现的频率更高,但却不再蕴含过多的隐逸之志,十分的吊诡。760年李白作《送储邕之武昌》,其中“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句,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是沧浪《孺子歌》少有的语意正用;
同年作的《和卢侍御通塘曲》中“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也只是客观描述沧浪渔翁的有趣,却没有自身隐逸之志的直观体现。761年作《赠刘督使》中“主人若不顾,明发钓沧浪”,更是特意表现出一种无赖的劲头,不知是否因为生活所迫导致的对内心深刻悲哀的自发掩饰,还是另有其他原因(3)是年李白流落江南,无可归宿,靠人赒济为生。。762年作的《笑歌行》中“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同样也不存在自身的隐逸意向。

此外,无法查知确切写作时间的《观鱼潭》,诗云:“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整首诗清新洒脱,也是对“沧浪”之意的正用。还有749年作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的“沧浪”是指青苍的天空,非“沧浪之水”的特殊含义。

李白和高适为同时期的伟大诗人,并且二人曾为好友。李白比高适大三岁,人生的前20年两人都在学习成长,之后又都用了二十多年通过各种办法来寻找机遇。李白于42岁时应召入长安,44岁时赐金还山,这一年与高适、杜甫结识,同游于梁宋。之后高适在46岁时赴长安应试中第,49岁赴河西,给哥舒翰做掌书记,52岁佐哥舒翰守潼关。53岁时随玄宗至成都,后为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这一年年末李白正在犹豫是否加入永王军幕。次年正月李白入永王幕,二月高适大败永王军,李白仓皇南逃。此后,高适一路高升,61岁时进封渤海县侯,成为唐代唯一封侯的大诗人。

高适53岁之后的人生,就像是李白理想中的人生。遽升高位,然后使“海县清一”,功成身退。可惜李白不愿意走高适53岁前的人生。高适诗歌中同样出现过“沧浪”,不过只有一首,为《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其中有句“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此处的“沧浪”,应作青苍色的水来解,没有丝毫“沧浪之水”的特殊含义在。

沧浪文化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隐逸文化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必然是伴随时代人物的人生历程发展出来的。李白诗歌中的“沧浪”,虽然并不能完全勾画出李白人生发展的轨迹,却可以管中窥豹,从一个侧面了解李白诗歌及其思想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沧浪李白诗歌 诗歌不除外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9期)2022-10-31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东坡赤壁诗词(2020年5期)2020-11-06“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沧浪苏州杂志(2019年5期)2019-01-10纸上的李白(三)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纸上的李白(二)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纸上的李白(一)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诗歌岛·八面来风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倒下的那一刻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只见沧浪不闻君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