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化学试题 > [《伟大的科学家》11400字]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谁

[《伟大的科学家》11400字]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谁

时间:2019-10-20 09:25:2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伟大的科学家》11400字

你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吗? 你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吗?

1---哥白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你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吗? 以下介绍的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尽人皆知的, 我们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中都从他们那里得到各学科知识的滋养,从中受惠. 但是,教育的根本是要点燃人心中的一盏明灯, 而不是填鸭似的灌输知识, 更不是学习厚黑的生存之道. 否则,知识再多也是行在生命的黑暗中.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 我们接受他们的科学知识, 更要了解什么是引导他们的智慧,照耀他们生命的光. “假如真有一种科学,能以使人类灵魂高贵,脱离世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 天文学。因为人类果若见到上帝管理下的宇宙所有的庄严秩序时,必要感觉到一 种力量,催迫自己趋向于规律的生活,去履行各种道德,可以从万物中认出造物 主,确是真善之源。”------哥白尼 哥白尼 1473 年 2 月 19 日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 岁丧父,由作牧 师的舅父瓦琴洛德抚养。18 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学习神学,三年后转回故乡。当 时已任埃尔梅兰城大主教的瓦琴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教会法规。1497 年哥白 尼被选为弗龙堡大教堂僧正。1501 年他从意大利回国,正式宣誓加入神父团体。 1503 年,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教会法学博士。作为僧正的哥白尼,除了大部分精 力都用在天文学的研究上,也行医和传道. 与我们所受的教育相反,哥白尼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信仰上帝的人.他 认为神既然是大能的,就一定用最高效的方法创造物质运动规律。当计算行星运 行轨道时,以太阳为中心计算和以地球为中心计算都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但以太 阳为中心计算要简便的多!这符合他对神的认识,所以他才敢于向教会借用的亚 利斯多的地心说发起挑战! #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们知道真理不会相互抵触,所以如果物理学的理论是正确的,所得的结果必 定由正确的认识圣经得到印证。] [有人指控我的发现是暗示圣经有错误,我却认为我在物理上的精确研究,更印 证圣经的准确性。……只有相信圣经是绝对真理的人,才有勇气对世界上任何伟 大的理论提出挑战]--------------- 伽利略" 伽利略也是一位几乎人人皆知的伟大科学家,许多人也把他当成无神论科学 家的代表。但实际上,伽利略始终是位极虔诚的基督徒。他发明钟摆,就是在教 堂中祈祷时,看见堂中挂的圣体灯被风吹得摆动而得到了启发。当他用望远镜发 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和月亮上的山脉时,欣喜若狂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惊呆了,我无限地感谢上帝,他让

我想法发现这样伟大的、多少世纪都不清 楚的事迹!” 他认为圣经与科学并无矛盾。他在 1613 年写信给卡斯德利神父说:“圣经 与自然界都来自上帝圣言,前者是上帝圣神所启示,后者是由上帝之命所造 成……我以为圣经是把救灵魂所需要的真理告诉世人, 这些真理只有上帝圣神的 声音给我们启示了,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能把它们证实的。但是我想并不必须相 信,同一个上帝给了我们以感官、言语和理智,却不让我们去利用它们,而亲自 教导我们万物的事理。其实,靠我们的感官、言语和理智等,我们自己便能求得 许多事理,特别是关于那些在圣经上毫无记述的科学。” 伽利略终其一生常是热诚的信徒,维瓦尼说:“伽利略不但是上帝教徒,而 且是至圣无伪的。”他让他的两个女儿入会修道,长女采莱德修女在他困难中给 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的姐姐也是修女。 #2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感谢你,造物主和上帝,因为你已在你的创造中给了我这份喜乐,我在你手 作成的工中喜乐。现在,我已完成我蒙召应作的工作。在其中我已尽用了你赋予 我心智的一切才能。以我狭窄的心智对你无限丰盛的理解,我将向那些将要读到 我的话语的人彰显你的工作的伟大” ---------凯普勒 开普勒虔诚的信仰上帝,他认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一定是按照完美无缺的数学 规律来缔造整个宇宙的,完美的宇宙一定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所以他经常沉 浸在摆弄数字的游戏的乐趣中。 根据他老师,著名神学教授兼天文学家第谷留下的一些资料,他计算出了 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当时他无法掩饰自己的狂喜,说:“我终于理解了创世纪中

上帝的话语,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 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 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 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 6000 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开普勒还写过一些关于上帝的神学著作,只是没有见到中文版本. #3 jw615 在 2009 年 10 月 6 日 19:44 说 , 十六岁时读了一本关于科学和宗教斗争素材的人文读物, 对科学家因为坚持 科学发现而与教会做的不对等的斗争并为坚持科学成果而被宗教审判甚至活活 烧死,这对当时的我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年都无法对宗教 的形式抱有好感,也正是那几年开始理解中国传统比之西方更加理性之处。直到 后来读了梁漱溟的真宗教之真必要,才又有新的认识。宗教史人性中宗教情感的 一种外延,比之正的宗教对人心的善诱,没有宗教下的人类其实更接近毁灭。这 是一个否定之

否定的过程。 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当年被烧死的所谓"科学家"其实根本就没有,他的死不 是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许多人一定会说,你睁着眼睛说瞎话,布鲁诺不就是被教会烧死的科学家吗? 可以说是,更可以说不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 当时根本就没有科学家的称呼,因为那时候科学还没有正式产生,还没 有从神学院里独立出来,没有独立的科学怎么会有独立的科学家呢?但是从事科 学研究的都是神学家或者神学生,布鲁诺本人就是一个神父,就是说,被烧死的是 作为神父的布鲁诺,而不是作为科学家的布鲁诺.西方的或者说现代科学是在神 学家们对于科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繁杂和取得相当多的成果的时候才 从神学分出来的. 第二 布鲁诺不是无神论者,他虔诚地相信他心中的那个上帝.他之所以被烧死, 不是因为他赞成日心说,而是他对上帝的认识与主流教义严重冲突.他的思想很 象今天的自由派神学观,在今天看依然很成问题,但他们可以自由地保留自己的 看法,而在当时却为教会所不容,但这不等于是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第三,布鲁诺所有的"科学"知识,所有的研究经费,都来自神学院的教育和教 会的支持.他的研究结论虽然与教会主流理念冲突,但他的成果却与教会有份.无 论正确与错误. 第四 布鲁诺被最终烧死,虽然不幸,在今天看很残忍.但是在当时却是普遍认 可的死刑方式.就象中国的凌迟更为残酷而直到 19 世纪初人们却仍然认为合理. 同样,今天人们多数认为枪毙人很正常,但在西方很多国家或者中国的将来人们 就无法再容忍这种死刑.都是一样的道理. 况且,布鲁诺的死经过了严格的司法程序,案件审查和法庭辩论经过了长达大 约 8 年的时间.当事人双方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真理的执着和对形式正义的 追求却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直到今天,我们的司法体系还达不到宗教法庭在 那种情况所实现的理性化与公平性。 第五 布鲁诺之所以敢于反抗权威,来自他对自己以为真实的那个上帝信仰的 虔诚,和愿意为之献身的宗教热情。 布鲁诺说过:‘人不能象蚂蚁那样生活,人追求自由和信仰是为了更象人一样的 生活’ 所有那些没有信仰, 愿意象蚂蚁那样生活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布鲁诺的从容赴死 的,也没有资格将布鲁诺归入自己同类! #4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们应把上帝的话——圣经,视为至高无上的哲学;据我研究的结果,圣经记载 之信而有征,实远非世俗的历史所能比拟。 宇宙间一切有机无机的万象万物,都是从永生真神的智慧大能而来;他是无处不 在,无所不能的;他在这无量无边,井然有序的大千世界中,凭其旨意,运行万 物,

创造万物;并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众人;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 乎他。 ------牛顿 牛顿的父母都是请教徒,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去世了。 等到牛顿出生时,家徒四壁,母亲哈拿无钱去购买营养品来喂养这个早产儿。 才死了丈夫,眼看惟一的孩子也要死了,在最绝望的时候母亲想起圣经上也有一 个名叫哈拿的女子,曾在困苦中向上帝祷告:“你若垂听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 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你。”(《撒上》1:11) 牛顿的母亲,便发出了同样的祷告。 母亲的这一祷告,奠定了牛顿一生的 信仰的基础。牛顿始终认为,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是有些事要他去完成。他常 与母亲一同祷告。1662 年,他大学二年级时,在课堂笔记的空白处,写下了: “上帝啊! 让我做个敬畏你的人, 且因为敬畏你, 而不畏惧人。” 1661 年,牛顿进入英国着名的高等学府剑桥三一学院。牛顿是个穷学生, 母亲存的钱只够付学费,他必须为老师做实验的助手,才能赚取生活费。如此无 意中使他接近当时剑桥的优秀教授承袭了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华, 成为牛顿後 来的名言:「我看的比别人远,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头上。」 就是这样而来的。 这些“巨人”中,有一个名叫亨利·摩尔(Henry More)的教授,给予了牛 顿极大的帮助。 摩尔是着名的数学家, 也是虔诚的基督徒。 凭着老师的敏锐直觉, 一下子发现了牛顿的与众不同。他於是给牛顿“开小灶”,并长年提供这个穷学 生生活费。他还告诉牛顿: “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人认识他,寻求他,感谢他。若有人轻看 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没有的才算神迹,那是自大。”“教育是一 种道德与思考的培育, 而道德的准则来自上帝。 因此教育与信仰是相辅相成的。 ” 牛顿因为家里贫穷,仔细记录他的支出,他认为「用钱谨慎将是基督生活的基本 学习」。 牛顿经常在日记中或课本空页写下自己的祷告, 有些记载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中。 他写道: 「企图光以迫切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 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 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於人性的懦弱。」 牛顿和他的室友魏克金斯经常在 校外分发圣经给穷 人,向他们传福音,购买要分发的圣经成为牛顿学生生涯中 除了房租与伙食费外最大的花费。

他习惯於在花园长时间地祷告和默想,习惯於在信仰中思索科学,在科学中沉思 信仰。他坚信因为有神掌管宇宙,所以宇宙才是有序的,科学家们才有研究科学 规律的可能性。万有引力的发现,就要感谢牛顿的这一思想方式。 据牛顿的好友史

塔克利说,他确实是由花园中一个掉落的苹果想到了万有引力, 以致於苹果後来成了万有引力的标志。但是,苹果,以及其它任何的水果,都不 能保证牛顿一定发现万有引力。真正导致牛顿有此伟大发现的,是他的信仰,以 及他在花园中祷告和默想的习惯。 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Manuel),1968 年在他所着的《牛顿传》中写下: “近代的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 他的成名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不只记载牛顿的科学发现,也反覆提到他的 「机械论」与神的关系,他说真神与假神的差别是假神没有掌管宇宙,没有不变 的旨意,没有最後的判决,属於必朽坏的受造之物。书中不断提到「掌管」 (dominant)这个字,他认为这是神的属性里,最神圣又是最奇妙的,让寻求他 的人可以明白;机械论做为神掌管宇宙的法则,是神摆在宇宙里让人明白他能力 的法则。 他写着: 如同生来是瞎眼的人不了解光,我们无法明白神的智慧与全能。神的 形像没有人看到丶听到丶接触到,更不是世上必朽坏的假神所能代表,... 我们 只能在他所创造的万物中了解他,他仍在掌权,我们都在他的掌管下。而假神没 有掌管的权柄,没有永远的看顾,没有创世的起初,不过是虚无丶有限,与大自 然一样。... 因着神的掌权,我们称他是主(Lord)。我们是他的仆人,不过是 有限与不完全。 牛顿身为杰出的科学家,喜欢公开表白自己的信仰,又不擅长与人交际,喜 爱独自安静地工作。引来一些人对他的攻击。1692 年,日内瓦来的拜特教授大 力抨击牛顿,“牛顿的万有引力是来自对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学的发现……他必 须撇清,如果这是科学就不要写到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与上帝有关的就不要放 入科学范畴”。 牛顿在一生中也有过长达 9 年的信仰动摇期(1698~1707 年)。後来有许多 人要证明牛顿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就是引用牛顿这段时间的言行。 时间往往是最佳的疗伤剂。牛顿从苦境中转回, 他的信仰又逐渐坚固,并 且能区分信仰的真实与偏激,能够分别顺服在圣经真理前与在人话语前的不同, 且重新思索物理丶数学与光学。牛顿晚年,名满欧洲,被英王封为爵士,且身任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长达二十几年,直到去世。他最爱和小孩子们一起玩耍。他曾 对他的小侄儿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麽看我,对我而言,我只是一个在 海滩上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只比较漂亮的贝壳, 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发现的石头丶贝壳仍然多如大海。” 牛顿死於 1727 年 3 月 20 日。他写下:“不管任何环境

下,要守住耶稣基督 救赎的真理与最大的诫命--爱人如己。” #5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信心,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与你内 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热心(enthusiasm),这是最好的字,由 En 及 Theo 合成:En 是里面,Theo 是神。真正持久的热心是因为上帝住在我的心里” ------------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他发明 消毒法,对人类医疗卫生贡献极大。又在防治瘟蚕病、促进法国蚕丝业的发展立 下丰功。 他对上帝和福音都有坚强的信心。他说过,“如果承认上帝的存在,这一个信心 实比一切宗教的神迹更为超奇,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信心,这种悟性, 那便不能不对上帝下跪,肃然敬拜了。” 他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祷告。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 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出於他 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 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不是无中生有的生命现象, 而是腐败无里边本来就潜藏 着某种生命。 经潜心研究,他发明了消毒法,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年老时,他回 母校讲演时说,他一生面对极大反对、却能节节胜利的两个原因是:“信心,相 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与你内心的呼召, 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热心(enthusiasm),这是最好的字,由 En 及 Theo 合成: En 是里面,Theo 是神。真正持久的热心是因为上帝住在我的心里”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只有圣经才能使国家社会蒙受最大的福祉。」 「有两本摆在我们面前的书可以让我们研究,它们可避免让我们陷入错误之中。 第一本是圣经, 它向我们启示了神的旨意, 然后是大自然, 它表现出了神的能力。 」 ------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1561-1626;Francis Bacon, English)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 原则-科学归纳法的哲学家, 被称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培根 1620 年发表《新工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培根本人也是基督徒,发表过 著名的“论无神论”,坚定地反对无神论,指出无神论的谬误,奇怪的是这样一 个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被称为无神论者。 以下来自他的《论无神论》--------------我宁愿相信圣使徒传、犹太经典和《古兰经》中的一切寓言和神话,也不能 相信这宇宙是只有躯壳、却没有一个作为主宰的精神和灵魂。所以,上帝无须显 示奇迹来反驳无神论。实际上,宇宙中所存在

的自然秩序,已经足以驳倒它了。 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却 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因为只有从表面上看去,这自然界中的万物才是偶然和不

相关联的。可是只要深入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万物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联 系,最终只能导向一个总的宇宙原因——这就是神。 尽管无神论者反对宗教,可是他们本身也在传播一种宗教——这就是否认神 的宗教;另一方面,许多无神论者为有人信仰神而痛苦、而争论——但既然根本 没有神,你又何必还要为此而痛苦、而争辩呢? 在肉体方面,人类与野兽无异,如果在精神上再不追求神圣,那么人与禽 兽就毫无区别。所以,无神论无益于人性的净化和升华。......当人心胸中具有 一种神圣的理想和信仰,那么就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意志和力量。这种意志和力量 假如不依托一种信仰,就不可能产生。正因为如此,无神论是可憎的。人性本来 是脆弱的,而无神论更从根本上摧毁了人在内心中战胜邪恶的精神力量。不仅就 个人而言是这样,就民族与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法拉第(19 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教会长老、皇家学院教授、皇家学会会 员) 我的一生是用科学侍奉我的神 对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他是享有“电学之父”美名的伟大科学家;但对属 灵追求的人来说,他可说是伟大、朴实且有生命力的信仰前辈。他虔信圣经,并 是伦敦一教会的兼职传道人和长老,侍奉活跃。他按时参加主日崇拜,每月讲道 多次,遗留至今的讲章有 150 篇之多。他相信神创世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使他引 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为了使社会大众认识神智慧的创造,他公开示范在电学上 的发现。他虽然在科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影响他一生最深的,是对基 督的信仰。 法拉第出身贫困。他对贫困有这样可贵的看法:“我生长在铁匠之家,我是 铁匠的儿子,我的一生是活在那位大铁匠(指神)的锤炼中。”“贫困在我家没有 留下丝毫痛苦的痕迹,反而使一家人更亲密。在父母的心中,贫困是神的祝福, 不是诅咒。”他对科学能有执着和坚持不懈的毅力,都源于他天上和地上的父亲 对其无可测度的陶塑和影响。更难得的是,他说:“人面对奖赏,不因而改变他 应走的路,就是他最大、最好的奖赏。”。 他以丰富的感情和诚实面对科学的成就和有限,以完全的谦卑和渴慕面对神 的奥秘和无限。他在乐观地生活,帮助受压者,艰苦地求知,严谨地研究和对耶 稣的信心上,是大家极好的榜样。从他的生命中,可清楚地看到他的谦卑,即使

他发现了许多不知的领域,他仍说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他在对学生讲课前, 先有 30 分钟的时间跪在地上祷告,期望自己在正确的根基上讲论。 法拉第说:“相信耶稣的神性和救恩乃是神的礼物,遵从耶稣的大使命乃是 信心的确据。”他坚信圣经的真理,说:“人既有这一部美好的圣经作指引,为 什么还偏行己路以至迷途呢?”“惟有圣经,不加不减,是每人在各样境况中独 一充分的向导。”他晚年更是勤读圣经,尤喜欢读《约伯记》。他用过的圣经,

留下许多细心读过的记号。他的名言是:“圣经说什么,我们便说什么;圣经没 说的,我们也不应说。” 法拉第在病危时,记者问他死后的生命作何理论。他回答说:“什么理论我不知 道,只知一件事:‘我的救主活着。’因他活着,我也要活着。”记者请他针对 灵魂和死亡,提出他的推论,他震惊地说:“我不懂得推论,也不接受推论,我 确知自己将安息在极为实在的处所。 ”他临终时, 有人问他在想什么, 他回答说: “我的心灵很平静。”并引用圣经说:“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 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后 1:12)他临终前最后一句遗言是:“我的 一生是用科学侍奉我的神。” #8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学科的奠基人。他是位天主教 神父,曾担任捷克布尔诺市莫勒温镇的一所修道院院长。 1865 年,他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遗传单位(现在称“基因”) 的概念,确立了遗传基本原理,以后称为孟德尔定律,他是通过培育豌豆开创了 遗传研究。这个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创造论的正确,否定了进化论。他说:“基因 特征并非后天获得,而是其亲代就有。”这是进化论学者最不爱听的话。 进化论者认为“种”的形成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 但孟德尔以科学实验证 明“种”的各异是由于内在遗传物质的天赋结构不同。生物学家纳尔逊写了《各 从其类》一书,有力地说明一切都是神创造的。孟德尔看后大加赞扬,说:“如 果达尔文先看了纳尔逊的书,他大概不敢出版他的《物种起源》了。”从事果蝇 研究的诺贝尔奖得主摩根,原本是进化论的忠实支持者,但他读了孟德尔的研究 报告, 竟然启发他构思出最经典的果蝇实验。 并成为进化论的坚定反对者。 因此, 科学界流传一段著名佳话「上帝创造了果蝇,摩根彰显了这个创造的目的。」上 帝也使用孟德尔,彰显他创造生命的语言,孟德尔孤寂奉献的一生,是在信仰中 获得支撑的力量。即使在豌豆园最不显眼的角落,也能燃起生命的法则,

在微小 的花丛间,也能为科学创造崭新的领域。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伟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当时,美 国总统克林顿、医学院院长克林斯(这个计划主持人、美国遗传学家、博士、教 授、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和文特尔(美国基因学家、博士、教授、 国家基因改良组中心主席)在成立宣布仪式上表示:“今天,我们正在学习神创 生命的语言(指基因)。”并把基因形容为“人类有史以来所制造的最重要、最奇 妙的图谱”。基因的发现,给进化论以致命的打击。 由于孟德尔的发现对于进化论不利,因此受到无神论的苏联抵制。1948 年苏 联召开了上千人的全国农业科学院会议。李森科在会上大肆宣扬米丘林生物 学”,并狂称这是社会主义的、进步的、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的学说;而把当 时正在兴起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打成了反动的、唯心主义的、为宗教服务 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的。李森科在大会上得意忘形地宣布,这次会“把孟

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从科学上彻底消灭掉,是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是伟大的 节日”。 而今天, 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已被全世界接受; 人们几乎把米丘林学说忘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可能不知道有过这种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学说 #9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信主耶稣基督,他至善无比,他的教训乃是无上的圣道。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是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美 国建国元老,参加起草美国《独立宣言》,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他深刻明白,人活在世上,是为神而活,应处处荣耀神,服务人类。他对世界的 贡献竭尽全力,时时在动脑子。他是美国第一位学者和第一位哲学家,创建了美 国哲学会,也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驻法国)。他发明了避雷针、口琴、摇椅、 路灯、双片眼镜、颗粒肥料,他是政治漫画的创始人和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的 创建人,发现墨西哥湾的海流和感冒的原因,首先提出夏季作息时间,四次当选 为州长,制订出“新闻传播法”,最先绘制出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了电和放电的 同一性。他是美国最早的警句家,美国第一流新闻工作者,《简易英语祈祷书》 的作者,英语发音的最先改革者。他发现人们呼出的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 楚北极光,被誉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创设了近代邮信制度和消防组织,设 计了富兰克林式火炉和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想出广告用插图,创立了美国民 主党和议员近代选举法。他的自传是所有自传中最受欢迎的之一,仅在美国和英 国就重印了数百

版,现在仍为人们所喜爱。 富兰克林的四点信条是: ①我信神,创造天地万物的主,他应受万人敬拜; ②我信我们侍奉的神的道,最好的方式在于爱神和爱他的儿女; ③我信灵命永在,凡行善者,必得好报; ④我信耶稣,他的教训至善无比,基督教乃是至高无上的圣道。 当有人问他做政治家的秘诀,他回答说:“如能用基督教的道理从政,便能 使世界政治面目一新。”他呼吁大家把各人的私心放下,建立一个好国家,不单 造福子孙,全人类也可看到一个民主成功的例子。美国建国之初,政法两界的人 都是基督徒,在建立美国的制度时,完全基于圣经的原则。论到科学,富兰克林 说: “科学的目的在于寻求神的作为。 人所能知道的, 只是神创造的一小部分。 ” 富兰克林认为基督教对国家和人生有重大的关系。当美国制宪时,常常发生 困难,有一次他在会议中对大家说:“我们已研讨过古今各国不同的制度,发现 他们都不能适合我们新的共和国, 为什么我们不谦卑地祈祷, 求‘众光之父’(雅 1:17)给我们启示和智慧呢?”基于人的理智和容忍是有限度的,他极力主张在 议会举行会议之先,先向至高的神祈祷。他说:“当我们最初与英国抗争时,我 们历经艰危,天天在这个会议室举行祈祷,求神保佑,而且我们的祷告,都蒙神

垂听。在此,凡是参加过革命运动的人,都能时时看到神如何眷顾我们的事实。 我们所以得享今日的平安和福乐,饮水思源,实不应忘记我们恩慈的天父;难道 我们从此以后,可以不要神帮助了吗?我涉世较深,经历较多,我越加体验,越 相信神是在掌管人类的事务。 ‘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 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太 10:29)。一个国家,岂可不需要神的帮助呢?圣经上 又说:‘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诗 127:1)我深信 此理,如果我们不求神的恩助,则我们一切的努力,不仅徒劳无功,且将重蹈建 造巴别塔的覆辙。基于上述理由,我提议从今以后,我们在每天开会之先,应作 祷告,求神赐恩,指导我们的会议和思想。” 当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无神论政论家潘恩把其所著《理性时代》一书的原稿 请富兰克林校阅,富兰克林答复他说:“我已细心拜读大作,你否认神的护理, 乃是根本推翻了宗教(指基督教)。这样便是教人不必敬拜神,也不必祈祷求神保 佑;而且可为非作恶,无所顾忌。据我的意见,你的议论,虽是非常动人,会使 少数人附和你; 但不能改变一般人的意见和态度, 其结果必贻害众人, 自食恶果, 因为如果逆着风吐唾沫,结果是吐

在自己的脸上。所以我对你的忠告,乃是速把 尊著付之一炬,以免纵虎归山,残害他人,后悔莫及!” 富兰克林在他兄弟逝世后,写信给死者的继女。信的内容如下:“我与你共 同悼念,我们丧失了一位最亲爱、最有价值的亲人。但照神意和自然规律,一旦 灵魂开始真实地生活,肉体就要摒弃不用。死也者,不过是萌芽状态,生之准备 也。人不到死,不能说完全生。那么天堂里不朽的人中新生一个婴儿,这群人的 幸福社会里多添了一位新分子,我们为什么还要悲伤?我们本是灵,肉身是借来 用的。肉身给我们快乐,帮我们求知,造福人群,这本是神的大恩。等到它不合 这些用途,给我们的是苦而不是乐;不帮助我们,却成为累赘;失去原来赐给我 们的用意,能把它摆脱,同样是神的大恩,死就是如此而已。我们有时宁可局部 死亡, 反而算是明智。 一只血肉模糊、 痛不可忍的手足既然复原无望, 宁愿割断。 拔牙的人毫无顾惜,因为痛和牙是相连的;摒弃整个肉身的人,立即脱离一切痛 苦和痛苦疾病的根由,原来肉身不免痛苦是能使人受罪的。你的继父以及我们自 己都同被神邀请,升天去享永乐。他的席位最先摆好,所以在我们之先赴会,我 们如果同时出发,当然不很方便。既然我们不久也要跟踪前往,而且知道在那里 找得到他,那么为什么要伤心呢?再会。”真正的基督徒对肉体的死亡抱乐观的 态度,随时准备去见神。保罗说:“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 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 20:24) 富兰克林临终时,有位怀疑圣经真理的少年去拜访他,请他指教,他对这位 少年说:“少年人啊!坚信圣经,熟读而体行之,你必终生得益受用。”还有人 问他:“现在你有什么臆测?”他回答:“我不作任何臆测,我死的时候绝不会 躺在臆测的枕头上,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他自撰碑文:“这是富兰克林的遗 体,像一本破旧的书被虫蛀蚀,但此书本身永不磨灭,将来仍由原书至高的作者 (指神)修订重版,焕然一新。”信奉真理的人,必受天佑。

作文二:《伟大的科学家》900字

伟大的科学家ﻩ ﻩ  ——读《科学家的故事》ﻩ ﻩ  “这些科学家真伟大!他们实在有太多的优良品质了!这是我看了《科学家的故事》”所发出来的感叹。ﻩ ﻩ  那是一天,我和妈妈在闲逛,走到了书店。一本花花绿绿封面的书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我,尤其是那几个大男人威武的站立着。于是妈妈因发现我喜欢那书而买下来了。ﻩ ﻩ  “《科学家的故事》”我把书名读了一遍,妈妈若有所思,对我说:“这书你要认真看,尽量领悟出科学家的精神……”我听了,点了点头。ﻩ ﻩ  回到家后,我认真仔细的坐在椅子上阅读着这《科学家的故事》,我边读边思考着。书中记载着54个科学家如何研究的故事。其中我对几个科学家的行为比较深刻。ﻩ ﻩ  牛顿,相信大家都听过了吧?他是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从小就沉默寡言,不爱说笑,整天醉心于科学研究。ﻩ ﻩ  有一次,牛顿宴请客人。饭菜准备好后,客人还没来,牛顿就到实验室里去了。客人来后,却不见牛顿出来,大家为了不打扰他,于是自己吃完饭就悄悄离去了。牛顿猛然想起请客之事,马上出去。看见饭菜吃完,自言自语地说:“我还以为忘记请客了,原来我已经陪客人吃过了。”说完,又回去继续研究了。但他却忘记自己还没吃过饭呢!ﻩ ﻩ  想起牛顿这样认真的做实验,做的那样如痴如醉,我不禁羞愧万分——每当我做作业时,写着写着,心总会被弟弟玩耍中的笑声揪去,弄得作业总是写得比别人用时间多。ﻩ ﻩ  另外,我还敬佩一些不贪恋财富,热爱祖国的科学家。ﻩ ﻩ  像居里夫人等,她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镭的提炼方法。可她没有申请专利换取巨额财富,而是毫无保留地公布了这种提炼方法。她还说:“镭不应该使某一个人发大财,而是属于大家的!”ﻩ ﻩ  还有钱三强等,他在法国住了11年,发表的研究论文达40篇。这些骄人,优异的成绩为他赢得了地位与名誉。很多同窗好友都认为钱三强会继续留在法国,进一步攀上科学的高峰。然而,前三强并不这样想,他惦念战火中的祖国和在苦难中挣扎的亲人。我想:他一定是认为祖国母亲永远是自己的母亲,所以要为祖国母亲献出自己的一份绵力,为祖国做贡献。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爹亲娘亲不如祖国亲了吧!ﻩ ﻩ  这一个个科学家是何等的伟大啊!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长大后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让我这朵小小的花儿为祖国增添光彩。

作文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科学家》13200字

陈景润: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陈景润宿舍的灯光经常亮到天亮,他对“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在图书室看书时,管理员喊下班了,他一点也不知道,等到肚子饿了才想到吃饭,他匆匆向外走去,结果是“铁将军”把门。他笑了笑,又转身回到书库,重新钻进了书的海洋。他走路也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茂盛的白杨树。

1966年,陈景润患严重的结核性肺膜炎,有时疼得昏了过去,可醒来又继续演算。有一次他又昏倒了,同志们把他送进了医院。醒来后,他又要他的书和笔。大夫让他全休一个月,他却偷偷地跑出了医院,病魔也没有使他停止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李四光:要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

中国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铀——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群星中,最为明亮的一颗就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学家、地质学家而享誉全球,而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他是现代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创始会员之一。1913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才。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李四光自英国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先后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分类标准与

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为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李四光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还有力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提出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测和预报地震指明了方向;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建设“安全岛”,以及各种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逝世于北京。直到临终,他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

于维汉院士:心系苍生战瘟神

鲜花欲泪,百叶低垂。11月25日上午,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哀乐阵阵。一位老人安眠于群芳素裹中,鲜红的党旗轻盖身躯,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拱卫着老人的遗像。人们痛惜哀悼的是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于维汉教授。

主动扎根病区挑战瘟神

195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东北农村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14岁的娃子用微弱的声音对一名年轻的医生说:“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

刚刚送走了爸爸、妈妈、姐姐和大爷的娃子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年轻的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回天的愧疚让他万分痛苦。

这名年轻的医生就是于维汉,当时正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的他,刚刚接到省委的指派,来到黑龙江省北部的克山、北安等县参加克山病的抢救、调查研究。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死亡率高的疾病。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在1935年冬因不明原因的恶疾死亡70口人,人们将这种病命名为克山病。20年来,每到冬季,当地都会有大批村民因克山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控制和消灭克山病,成为新中国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眼看这么多病人在痛苦中死去,年轻的于维汉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决心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克山病的多发区,直面瘟神、挑战克山病。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抢救、掌握病情、积累资料。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路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治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困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就用农民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充饥。

然而,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药物和抢救方法,即使到处奔波、抢救,效果却很不理想,克山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这让于维汉很苦恼。

终于在1957年,经过反复推敲、探索,于维汉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尝试着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收到意外

效果。1958年,他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病人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病情迅速好转,心慌的病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此,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性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性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紧接着,由陕西提出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著疗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性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解决了因急性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数十载春秋攻克克山病

尽管病死率下降了,但于维汉仍执著地寻找克山病的防治办法。1964年,于维汉在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同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医大创建克山病研究室。

每年的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从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于维汉有10多个春节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救治患者、调研。爱人生两个孩子,他都没在跟前,而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克山病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而自己母亲离世,于维汉却没能送一程。

十年动乱期间,于维汉遭受迫害,蒙冤隔离18个月,1969年8月解除隔离后第二天,于维汉就奔赴病区开展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这次在农村生活工作又是整整两个年头。他说:“我一生和农民有深厚感情,和党有深厚感情。”

围绕克山病地区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于维汉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并系统地诊治了6000多名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他发现病区居民膳食结构单一是引起克山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于是,他倡导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于维汉提出了“营养缺乏”学说。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性、亚急性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以根治。

原来每年有千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已经10多年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

没有架子的院士博导

弹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于维汉已经八十高龄,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与瘟神的斗争。他走遍了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70个克山病病区县,开展临床诊断防治工作调查研究,培训当地医生;他掌握了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确定了防治措施。

同时,于维汉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有重大建树,制订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诊断标准。

由于防治研究克山病功勋卓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于维汉获特殊贡献奖;他负责的科研课题,有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1997年,于维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维汉院士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日本专家对于维汉的评价是:“像神一样,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

面对巨大的荣誉,于维汉一笑了之。当选院士后,国家每年给一定的补贴,他坚持不取分文。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于维汉对待同事平易近人,从不摆院士架子。从家里到单位不过10分钟的路,可他常常要走半小时,因为一路上跟他打招呼的人太多,大伙儿有什么难处也都愿意向他倾诉。

于维汉的博士生、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院长于波说,老师平时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和蔼,学生们常到老师家“蹭饭”。但在教学上,于维汉却又十分严肃,他不是手把手、填鸭式地教,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买白鼠、筹备试验器材、反复做试验。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于波仍然传习导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他永远不会忘记,于维汉曾反复强调:“读书,重要的不是博士学位这个结果,而是做学问的过程。”

于维汉从教近60年,1978年起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如今,于维汉培养的学生正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陈永明:科协工作很基础很高尚

导语:从大学教授到政府工作人员,他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变;从“不熟悉”到“很热爱”,他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群团队伍;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高起点与海南民众科技素质的反差中,他深切认识到努力做好海南科普工作的特殊意义。

提语1:我作为党组书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科协这支队伍建设好。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用制度管人;二是提高人自身的素质,提高整个科协队伍的素质。

提语2:科协工作很基础、很高尚,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在科协工作,首先要有个好心态,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迎来了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有分析认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固然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但更需要增加发展的科技含量特别是高科技含量。这既需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同时要着力提高全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在这方面,科协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

那么,作为大特区科协组织的海南省科协,究竟如何认识自己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特殊使命?怎样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独特作用?如何履行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职能?海南科协实际工作的领军人对此有哪些思考和见解?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海南广场人大政协办公大楼,面对面地采访了海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明。

与记者一见面,他就热情地说:“感谢《中华英才》对海南科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记者面前的陈永明,既热情、豪爽、健谈,又不失学者的博学与睿智。采访是从他如何从大东北来到海南岛——这个他极少向人谈起的话题开始的。

为大特区发展作点贡献

1993年初,在吉林大学教哲学的陈永明,为了完成一个课题项目,专程来到海南搞调研。“当时绝没有来海南工作的意思。”他坦率地对记者说。

在一位当时在海南省委组织部工作的同学的陪同下,陈永明用一周时间,对海南各地特别是海南西部做了仔细的考察,看到了黎族、苗族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习俗„„这一周的考察,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海南这个大特区非常有特点。他说:“不仅是自然风光、气候条件,我更看重的是一些人文的东西。因为我是搞哲学的,对社会人文方面的东西比较关注。从东北到海南岛这个地理上的距离已经横跨整个欧洲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区域性不同的风俗习惯,包括整个社会心理的差异,使我很感慨。”

在陈永明离开海南的前一天晚上,同学和他聊天,问他能否留在海南。同学跟他谈了海南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和发展远景,并认为,一个人不应该总是满足于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陈永明觉得,同学讲得很有道理,自己始终在高校工作,对社会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南北差异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他有些动心了。

陈永明还谈了当时促使他来海南的另一个因素:当时的高校住房条件太差。他的孩子都上小学了,可一家三口人还挤在一张床上,这让他很郁闷。他发现海南的住房条件要比当时长春的住房条件好得多。这对他触动很大。

在离开海南前,同学还带着陈永明拜访了当时的海南省劳动人事厅厅长。老厅长问了他一些情况之后,直截了当地说:“我非常希望你到我这里来工作,海南建设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当时我在大学里是教学骨干,教学和科研任务都比较重。另外,我家里人都在东北,到海南来能否适应这里的环境和气候,这些都不能不考虑。但我也觉得,海南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地区,确实急需各种人才。不能说我就是人才,但如

果能为海南的建设和发展作点贡献,也很有价值。”陈永明说,回到学校后,经过反复考虑,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我于1994年春节刚过就来到海南。

为海南劳保改革当参谋

陈永明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994年2月28日,当时东北正值数九寒冬,而海南迎接他的却是“盛夏”了。到省劳动人事厅报到后,领导让他先到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后改为“就业局”)工作,主要任务是系统总结海南劳动力市场建设、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和经验。他每天都早早起来查阅资料,一直工作到深夜,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对海南建省6年来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他在研究中发现,当时东北在用工上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手段,而海南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企业成了用工主体,劳动力进入市场,双方在市场中谈价格,用价格信

沈文庆:追求科学之美

引题:他在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性贡献;他热心科普工作,倾情青少年人才培养;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声誉。

提语1:我坚持献身于科学的精神没有遗忘,所以我有目标;我牢记以勤补拙的格言不曾遗忘,所以我会不断努力;我时常体味当年清贫的生活,所以我甘过平淡的生活。

提语2:做好科普工作是科协的主要职责,更是科学家的责任。要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之美,热爱科学,走进科学。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文章生动地阐释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更在于她的心灵和人格,在于她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因此,她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沈文庆从小就仰慕居里夫人,如今还经常讲述居里夫人的故事,他特别崇尚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科学非常美丽。作为一位成绩卓越的科学家和管理者,他一直以自己的刻苦与严谨、热情与执著、豁达与真诚,体会着科学的“美丽”,诠释着科学的“美丽”,追求着科学的“美丽”,实现着科学的“美丽”。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记者走进上海市科协的会客厅,沈文庆和记者像老朋友一样聊天,聊他的经历,聊他的成绩,聊他的人生感悟,也聊到了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

立志为科学事业献身

沈文庆1945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白手起家刚刚挣得了一份家业,却在沈文庆两岁多时英年早逝。母亲不识字,不善经营,家庭很快陷入贫困。母亲和只有14岁的姐姐为养家每天出去给人家做工,沈文庆在家里没人带,误了报名

上小学的时机,于是6岁时他直接读了二年级。当时因为贪玩加上学校教学质量较差,他的成绩一直不好。

上初三的时候,沈文庆读到一些科普小册子,听到一些科普报告,这些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向往,对科学家的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了他刻苦学习的巨大动力,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预科(后来改为附中)。沈文庆感慨地说:“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大学预科的3年里,沈文庆读到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特别是居里夫人的故事让他感动不已,他决心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将来要献身于科学事业。这也促使他更加下功夫学习,甚至找来大学的习题做。由于成绩名列前茅,他常被学校推荐参加物理、化学、数学等竞赛并频频获奖。

1962年,只有16岁的沈文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选择学习物理专业,是因为他对居里夫人的敬仰,更是为了祖国的需要,因为当时正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恢复的时期。他懂得,科学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沈文庆参加清华大学同学们在校园组织的祝贺游行,不禁热血沸腾,激情满怀。他更深切地领略到了科学和科学家的伟大,体会到了科学和科学家的使命,更加坚定了为科学而献身,为祖国作贡献的决心。

当时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是6年学制,而实际上沈文庆只读了3年。之后就到农村去搞了八九个月的“社教”,和塞北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刚刚回到校园,“文革”就开始了。可以说,大学期间他只学完了基础课,专业课几乎没有学。然而,他做科学家的梦想始终没有破灭。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他靠着自学,系统地补习了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他到新疆部队农场的连队锻炼,一呆就是两年多。

在那段最宝贵的时间里,沈文庆失去了在学校里系统学习知识的机会,失去了接受当时中国最好教育的机会。提起那段经历,他感到很遗憾,但能够跟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相处,和他们交朋友,并且学会了生活自理,学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也感到很欣慰。

1970年,沈文庆被分配到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此时,所里许多人无所事事。沈文庆感到,社会进步还是需要科学的,人的发展还是需要知识的,科研所还是要搞科研的。当时没有条件搞科研,他就抓紧时间读书自学。通过自学,他不仅完成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而且英语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用刻苦和创新为祖国争光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要选拔人才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一直坚持刻苦学习和研究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沈文庆,1979年2月被派往西德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

他出国后发现,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在当时的西德,不但有了计算机,而且研究所内都联网了。沈文庆说:“当时我不熟悉的东西太多了,超市、地铁、磁卡,甚至连如何打电话都要从头学,更不要说计算机、互联网了。”

面对如此大的差距和困难怎么办?沈文庆选择了安下心来虚心学习、潜心研究。要搞研究,首先就要熟悉应用计算机。有关计算机的6本说明书,当时对沈文庆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他用极大的恒心和毅力,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终于过了计算机应用这一关,得到了德国国家重粒子物理所副所长很高的评价,这也让他进一步增强了信心。

“我们中国人不会比别人差,我们一定能完成所担负的工作,并且要做得好。”沈文庆心中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他那时每天的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科研攻关上。两年中,沈文庆圆满完成了两项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成果发表在权威杂志上。

在德国有一个大众基金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由专家学者组成,基金来源是由大众汽车公司每年捐出的1%利润。基金会每年都拿出资金用来奖励德国或者来德国工作的优秀年轻科学家,沈文庆也得到了这个基金会的资助。20万马克,当时在中国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经费,沈文庆用这些钱买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回国做研究。有的德国专家说:“可别成了废钢烂铁。”玩笑中带着担心:中国人的技术能力不行,这些仪器设备会不会被长时间搁置?

不久,德国专家来到中国,看到沈文庆等中国科学家对仪器应用得非常好,并且做出了实验结果,他们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大加称赞,并邀请沈文庆再去他们那里一起搞研究、做实验。

核物理的实验非常复杂,一个实验数据可以让一个博士生做上两年。当时,有两个外国科学家用一套老的方式反复分析没有理想的结果,沈文庆觉得应该换一个思路思考问题。后来,他用新方法取代了那两个外国人对实验的分析,结果获得了成功,由此写成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的权威刊物上,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

执著追求铺就闪光之路

沈文庆主要的研究课题是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上,发现了低能重离子核反应的大质量转移反应机制,“轰击能低于73MeV的12C+209Bi反应研究”。这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沈文庆负责其中最关键的子课题——“12C轰击209Bi反应中发射α粒子实验研究”。 1988年,用实验证实轻的核反应系统的非完全深部非弹反应机制的“轻系统深部非弹研究”,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从1979年起,沈文庆曾多次在德国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日本理化所、法国国家大加速器实验室、美国国家超导回旋加速器实验室、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回旋加速器研究所、丹麦玻尔研究所和荷兰国立核物理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在低能和中能重离子核反应实验和放射性束物理研究方面作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沈文庆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用软件修正方法获得了当时磁谱仪上国际最佳的质量与电荷分布数据,测到5个新核素,以及准裂变的物理特性和质量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对合成超重核的影响,发表的有关裂变和准裂变的文献100多次被SCI引用。

他主持的“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和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沈文庆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及同事们总结出适合于中能和低能的核反应总截面的经验公式,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当时拟合实验结果中最好的一个经验公式”。他还创立了用核输运理论研究核反应截面的新方法,并提供了从总截面中提取核物质态方程和介质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的可能,美国学者为此发表了长篇权威性评述性文章。

他们还发展了通过方位角分布和方位角关联一起决定反应平面离散等新方法,并对发展较重次级束及寻找新核素提供了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该课题共发表论文81篇、会议报告10篇,20篇主要论文被美国SCI收录的国际杂志引用151次,被国际会议引用35次,可谓成果斐然。

由于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1987年沈文庆被评为甘肃省中青年优秀专家,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出国留学人员,1992年被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总结自己的科学之路时,沈文庆说:“我刻苦自学的动力来自于对科学的热爱,来自于对核物理、原子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的坚定信念。”

肩负起科协和科学家的责任

2001年,沈文庆担任了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市科协主席,2006年再次当选市科协主席。尽管他个人的愿望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但他也理解上级组织做出的安排,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管理工作中,而且特别热心于科普工作。他经常说:“做好科普工作是科协的主要职责,更是科学家的责任。要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之美,热爱科学,走进科学。”

沈文庆带领着上海市科协坚持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创新,坚持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的发展。这些都体现在经常开展的各种活动中。

已经成功举办100期的上海市新民科学咖啡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

一。由上海市科协和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新民科学咖啡馆,自2005年6月创建以来,结合当今社会人们感兴趣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与各界听众,在轻松、休闲、愉快的氛围中展开互动与交流,在咖啡的清香中碰撞出科学思考,在平等的对话中获得科学知识。

沈文庆说,新民科学咖啡馆以新颖、独特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的科普主题内容及专业高端的主讲嘉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达到了普及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的活动目标,树立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新形象。

每年成功举办的上海科技节(周),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这个科技节(周)以展览、论坛、竞赛、博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科普资源,突现科普对象的广泛性,促进科普与艺术的结合,积极推动科普工作的国际化。科技博览会展现的是专业科技工作者及科学爱好者的研究成果、探索尝试和奇思妙想,其中的因特大赛主要由中小学生参加,使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理想的少年儿童脱颖而出,每年都会有几名优秀者走出上海,来到北京,再赴美国,走上世界赛场„„

沈文庆同样重视科普讲座、报告会、网络、宣传橱窗、电子画廊等形式和活动,他还经常亲自为公务员和青少年作科普宣讲报告。

上海市科协每年举办最高层次的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为院士们发表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建议和意见提供了重要平台。沈文庆认为,院士圆桌会对提高上海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文庆还特别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他曾培养硕士、博士学生20多名并和博士后一起开展研究,他曾5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培养的一些青年研究人才已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杰出科学家是一个标杆

沈文庆认为,科学家应该成为道德的标杆,而杰出的科学家就是一个标杆。在中国的科学家中,钱学森就是典型的代表。

由道德标杆的话题,沈文庆谈到了自然科学基金的工作。2003年,沈文庆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认为,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来说,公正、公平、公开是第一位的,基金委员会领导自身的清廉至关重要,也要成为道德的标杆,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基金会的声誉。

沈文庆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有几十个亿,提出申请的项目很多,如何严格把关?我们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则。但中国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社会,总会有人想通过人情关系达到目的。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我是基金委员会的副主任,肯定能在项目申请中说上话。于是,在评审前,一些过去的学生、同事、亲属或打来电话,或找上门来说情,希望我跟下属评委打个招呼。“这一步绝对不能迈,绝对不能给任何人打开方便之门,这个‘底线’必须守住,否则你就垮台了。”说到这里,沈文庆的神情严肃起来。

由于坚持严格的评审原则、评审程序和回避制度等,也由于沈文庆等基金委员会领导成员严格自律,并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许多科技工作者都把获得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一种荣誉。

“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淡泊名利能提高幸福指数。”沈文庆很强调这点。他说,有人因为把名利看得太重,基金申请不到就掉眼泪,耿耿于怀,郁郁寡欢,结果把健康给毁了。“我认为应该心态平衡,平淡对待名利,某种程度上这是维护健康的关键。心态平衡身体就好,幸福指数就高。”他说这些话时,语气既郑重又平和。

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沈文庆经常练长跑、游泳,也爱听音乐,看历史、地理书籍。如今,他仍然保持着听音乐的习惯。他说:“特别是在科研走到‘死胡同’时,听听音乐,会调动想象力,产生新的想法。”

沈文庆还告诉记者,上海市科协除了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服务世博,为世博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外,还有了前瞻性的考虑,正在研究“后世博效应”问题,并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沈文庆的“科学理念”

▲我特别崇尚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科学非常美丽,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不仅仅是技术员,也是一个面对自然现象的孩子。自然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就像是一个童话故事。

▲我坚持献身于科学的精神没有遗忘,所以我有目标;我牢记以勤补拙的格言不曾遗忘,所以我会不断努力;我时常体味当年清贫的生活,所以我甘过平淡的生活。

▲一个科学家的任务与使命,除了为科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尽职尽责之外,还必须做好科普,提携年轻人,成为科学道德的示范者。

▲需要把艺术注入到科学,注入到社会生活,让浮躁的人平静下来,让平庸的人有创新,让我们日常的生活富有艺术感,让我们从很多的烦燥里面解脱出来,让我们的幸福指数更高一点。(齐殿斌)

· 人物简历

沈文庆,实验核物理学家,1945年8月生,上海市人。1968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副所长,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973项目“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的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作文四:《第一单元伟大的科学家》9200字

第一单元 伟大的科学家

Reading 约翰.斯诺击败“霍乱王”

 约翰.斯诺是伦敦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的确医术精湛,因而成为照料维多利亚女皇的私人医生。但当他一想到要帮助那些得了霍乱的普通百姓时,他就感到很振奋。霍乱在当时是最致命的疾病,人们既不知道它的病源,也不了解它的治疗方法。每次暴发霍乱时,就有大批惊恐的老百姓病死。约翰.斯诺想面对这个挑战,解决这个问题。他知道,在找到病源之前,霍乱疫情是无法控制的。 斯诺对霍乱致人死地的两种推测都很感兴趣。一种看法是霍乱病毒在空气中腐殖着,像一股危险的气流到处漂浮,直到找到病毒的受害者为止。第二种看法是在吃饭的时候人们把这种病毒引入体内的。病从胃里发作而迅速殃及全身,患者就会很快地死去。

 斯诺推测第二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他需要证据。因此,在1854年伦敦再次暴发霍乱的时候,约翰.斯诺着手准备对此调研。当霍乱在贫民区迅速蔓延的时候,约翰.斯诺就开始收集资料。他发现特别在两条街道上霍乱流行的很严重,在10天之内就死去了500多人。他决心要查明其原因。

 首先,他在一张地图上标明了所有死者住过的地方。这提供了一条说明霍乱起因的很有价值的线索。许多死者是住在宽街的水泵附近(特别是这条街上16、37、38、40号)。他发现有些住宅(如宽

街上20号和21号以及剑桥上的8号和9号)却无人死亡。他以前没预料到这种情况,所以他决定深入调查。他发现,这些人都在剑桥街7号的酒馆里打工,而酒馆为他们免费提供啤酒喝,因此他们没有喝从宽街水泵抽上来的水。看来水是罪魁祸首。

 接下来,约翰.斯诺调查了这两条街的水源情况。他发现,水是从河里来的,而河水被伦敦排出的脏水污染了。他马上叫宽街上惊慌失措的老百姓拆掉水泵上的把手。这样,水泵就用不成了。不久,疫情就开始得到了缓解。他证明了,霍乱是由病菌而不是由气团传播的。

 在伦敦的另一个地区,他从两个与宽街暴发的霍乱有关联的死亡病例中发现了有力的证据。有一位妇女是从宽街搬进来的,她特备喜欢那里的水,每天都要派人从水泵打水运到家里来。她和她的女儿喝了这种水,都得了霍乱而死去。有了这个特别的证据,约翰.斯诺就能够肯定地宣布,这种被污染了的水携带着病菌。

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再度发生,约翰.斯诺建议所有水源都要经过检测。自来水公司也接到指令,不能再让人们接触被污染的水了。最终,“霍乱王”被打败了。

Using Language 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论

 尼古拉.哥白尼被吓得心烦意乱。虽然他曾经试着不去理睬那些数字,然而他所有的数学计算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只有当你把太阳放在中心位置上,天空中其他行星的运动才能说得清楚。他的这个理论可不能告诉任何人,因为即使他只暗示有这种想法,他都会收到强大的基督教教会势力的惩罚。教会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正因为如此,地球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必定要成为太阳系的中心。

 这样,问题就来了,因为天文学家以前发现过,天上有些行星停顿下来,往

 后移动,然后再成环状向前移动,而其他行星看上去有时亮些,有时又不怎么亮。如果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而所有的行星环绕着地球转的话,那么这种现象就很奇怪了。

 哥白尼曾经对这种问题苦苦思索过很久,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他曾经收集过观测星球的数据,并且利用他的全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些数据。但是只有他的新理论才能作出解释。于是,他在1510年至1514年期间从事这项研究,逐步修改他的理论,直到他感到完善时为止。

 1514年,他把他的新理论私下里给他的朋友们看。他对旧理论的修改是具有革命性的。他把太阳固定在太阳系的中心位置上,而行

星则围绕着太阳转,只有月球仍然绕着地球转。他还提出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同时,它自身还自转,这样就说明了行星运动的变化情况以及星球的亮度问题。他的朋友都热情地鼓励他把他的想法公诸于世,而他却小心谨慎,他不想遭到基督教教会势力的攻击,所以他只是在1543年临终之前才把它公布出来。

 当然,他小心谨慎是对的。基督教教会拒绝接受他的理论,说这种理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而支持这种理论的人都会受到打击。然而哥白尼的理论却是我们宇宙观赖以建立的基础。他的理论还改变了基督教对地心引力的看法,他们认为物体往地球上掉落是因为上帝创造了地球,而地球正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表明这是明显错误的。如今人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些想法与艾萨克.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斯蒂芬.霍金等人的研究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二单元 联合王国

Reading 地理之谜

 人们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用来描述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这四个国家的词语不太一样。但如果你学过英国历史,就能弄清楚这个问题。

 首先是英格兰。威尔士于13世纪同英格兰联合起来。如今只要有人提起英格兰,你就会发现威尔士总是包括在内的。接着,英格兰、威尔士同苏格兰于17世纪联合了起来,名字就改成了“大不列颠”。令人庆幸的是,当苏格兰的詹姆斯国王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王时,这三个国家和平地实现了联合。最后,英国政府打算于20世纪初把爱尔兰也同另外三个国家和平联合起来已形成联合王国。然而,爱尔兰的南部却不愿意而分离出去,并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因而只有北爱尔兰同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联合起来,而组成了联合王国,这一点从新的联合王国国旗就可以看出来。

 值得称赞的是,虽然这四个国家的确在一些方面共同合作,例如在货币和在国际关系上,但它们在制度上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北爱尔兰、英格兰和苏格兰在教育体制和立法体制上都存在差异。在参加像世界杯之类的比赛时,它们有着各自的球队。

 在这四个国家中,英格兰是最大的。为了方便,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地区。最靠近法国的那个地区叫做英格兰南部,中部地区叫做英格兰中部,最靠近苏格兰的那个地区叫做苏格兰北部。你可以看到英国的大部分人口聚居在南部,而多数大工业城市都位于中部和北部。尽管,英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像中国的城市那样大,但是它们都有着自己的享有威名的足球队,有的城市甚至还有两个队。很遗憾,这些建于19世纪的工业城市对游客并没有吸引力。要找历史性建筑你得去更古老的、比较小些的由古罗马人建造的城镇。在那儿你才可能找到更多的有关英国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最具历史意义的宝地是伦敦。那儿有博物馆,有艺术珍品、剧院、公园和各种建筑物。它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它有公元一世纪由古罗马人建造的最古老的港口,有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始建于11世纪60年代的最古老的建筑,还有公元1066年由后来的诺曼人统治者建造的最古老的城堡。曾经有四批侵略者到过英国。最早的入侵者是古罗马人,他们留下了他们的城镇和道路。其次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留下了他们的语言和政体。第三是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对词汇和北部的地名留下了影响。第四是诺曼人,他们留下了城堡和新的食物名称的词语。

 如果你到英国乡间去看看,你就会找到所有这些入侵者的痕迹。如果想使你的英国之旅不虚此行又有意义,你就必须留心观察。

Using Language 伦敦观光记

 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张萍玉早就把她想要在伦敦参观的地点列了一张单子。她最想参观的地方是伦敦塔,它是很久以前由入侵的诺曼人在公元1066年修建的。真是太棒了!这个坚实的用石头砌的方形塔已经屹立在那儿一千年了。尽管在塔的四周扩建了一些建筑,但它仍然是皇宫和监狱联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张玉萍十分惊讶的是,她发现女王的珠宝由皇家的特别卫士守着,而这些卫士在一些特殊的日子仍然穿着400年前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代的制服。

 接着参观的是圣.保罗大教堂,它是1666年可怕的伦敦大火以后建造的,刚建成的时候,它看起来真是金碧辉煌。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里面珍藏着一些已故诗人和作家的雕像,例如莎士比亚的雕像。正当萍玉从大教堂往外走的时候,她听到了著名的大本钟在整点敲响的钟声。她参观了女王伦敦住所白金汉宫的外景,以此结束了一天的观光。啊,她要同朋友们讲的实在太多了!

 第二天,萍玉姑娘参观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看到了古老的轮船和著名的为世

 界定时的时钟。她最感兴趣的是那条通过天文台的经线。这是一条假想的线,它把世界分为东西两半球,从而有利于航海。这条线穿过格林尼治,萍玉就跨着这条线拍了一张照片。

 最后一天,她参观了伦敦海格特公墓里的卡尔.马克思的雕像。这似乎是一件怪事:这位发展了共产主义的人竟然在伦敦生活过,并且在伦敦去世。不仅如此,他还在著名的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阅览室里工作过。遗憾的是,这个图书馆已经从原来的地方搬到另一座大楼去了,而原来的阅览室也没有了。但是她感到最为震惊的却是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么多来自不同文化的奇妙宝物。当萍玉看到那么多参观者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古老漂亮的中国陶瓷和其他展品时,心里充满了对祖国的自豪感。

 第二天,萍玉就要离开伦敦去温莎城堡了。她边睡觉边想:“或许我能见到女王呢?”

第三单元 未来的生活

Reading 第一印象

 太空邮件: 15/11/3008(地球时间)

 亲爱的爸爸妈妈:

 我仍然不能相信我是在接受去年获得的这个奖励。我得不断提醒自己,我真的已经进入到公元3008年了。因为担心这次旅行,头几天我心里总是不踏实,结果我得了时间滞后症。这就与你乘坐飞机产生时差反应相似,所不同的是,在你脑子里似乎会不断闪现以前的时光。因此,我一开始就感到神经过敏和心神不定。但是我的朋友兼导游王平很细心体贴,给了我几粒绿色药片,倒是挺起作用的。他父母的公司叫做“未来之旅”,以其技术高超而闻名。他们把我装在一个时间仓里,平安地把我送入了未来。  我仍旧记得我们被太空服务员一起叫到时间仓,爬上去进入一个小门。座位是很舒适的,喝了点镇静剂以后,我们的眼睛就闭上了,感到昏昏欲睡似的。时间仓在轻轻左右摇晃,我们放松地躺在那里做梦。几分钟以后,旅程结束,我们就到了。我仍然在地球上,但是进入了未来的一千年。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 一开始新的环境让我很难忍受。空气似乎很稀薄,好像混合的气体中剩下的氧气很少。由于缺乏新鲜空气,我感到头痛。正当我

想努力调整适应新环境时,王平出现了。他告诉我,“把这个面罩戴上。它会使你感觉好得多。”他把面罩递给我,敦促我马上走进附近的一个小房间,叫我休息。我立刻就感到舒服些了。没过多久,我就再次站起来,跟着他去领取了一台由电脑驱动的气垫车。这些气垫车是在地面上方漂浮着的。只要在座椅上用力打弯或压下(操作杆),你就可以快速地移动。王平系紧了我的安全带,教我这样使用它。不久,我就可以飞得跟王平一样快了。可是,当我们到达一个看上去像是大市场的地方时,由于太多车子朝四面八方飞奔,我看不见王平了。他被卷入到这群车队中去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次“时间滞后”的闪回,这样我就再次看到了似乎是公元2008年的那个地区了。我这才懂得我被送到了未来,但却仍然在自己的家乡。就在这个时候,我又见到了王平,于是又跟在他后面飞去。

 到了一幢看上去很奇怪的房子里,他把我带到一个明亮而洁净的大房间里。墙是绿色的,地板是棕色的,灯光很柔和。突然墙壁移动了—原来是树形成的!后来我才发现,就是这些树的叶子为这栋房间提供了最急需的氧气。然后王平在电脑荧屏上闪了一下开关,于是一个桌子和几把椅子就像变魔术那样从地板下面升了起来。 “怎么不坐下来吃些东西呢?”他说道,“你第一次作这样的时间旅行,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你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今天没有任何出行计划。明天你还要准备参观几个地方。”说完这

些,他把食物摆在桌子上,又从地板下取出一张床来。他离开后,我简单吃了饭,洗了个热水澡。实在累坏了,我溜上床很快就睡着了。

 以后再谈吧!

 你的儿子

 李强

Using Language 我看到了奇妙的东西

 我首先参观的是一个太空站,这个站被认为是太空中最现代化的地方。太空站像一个巨大的圆盘,在太空中缓缓地旋转,以仿照出地球重心的引力。太空站里展出了31世纪一些最前沿的发明。有个导游带领我们站在一条移动的运送带上,到各处参观。导游:从2008年来访的朋友们,早上好!首先,我们要查看一种我们太空居民

 使用的最新的通讯方式。再也不需要打字员在打字机或电脑上工作了!再也不需要邮费和邮政编码了!现在用一种“思想仪”就可以传递信息。你把这种金属带子放在你的头上,排除杂念,按下发送键,集中精神想着你要传递的信息,片刻功夫信息就发出去了。这个信息会储存在接受者的“思想仪”里。它快捷有效,而且环保。唯一的缺点是,如果使用者不能想清楚要传递的信息,发送出去信息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使用者的使用不当而责备机器,是不是?

 在导游解说的时候,我观看着桌上这付被称为“思想仪”的小东西。它们看

 上去像金属带子。那么普通,但却那么神通广大!正当我还在观察时,运送带向前移动了。

 导游:女生们先生们,现在我们到了“环保地带”。以前人们习惯用垃圾箱收集废

 弃物,然后这些垃圾被送走埋掉或烧掉,我说的对吧?(我们都点头。)可现在我们有一种装置,能利用生态学原理来处理掉废弃物。一架巨大的机器,能把所有能获得的废弃物都吞进去,而且总是贪得无厌。然后垃圾被分解成了几种有用的物质,如庄稼地的“肥料”和沙漠中的“土壤”。什么都不浪费,所有的东西,哪怕是塑料袋也回收利用了。伟大的创意,对不对?

 我注视着缓缓移动的垃圾分解机器模型,为它的成效所吸引。但是,我们又开始向前移动了。

 导游:第三站要展示给我们的是工作实践方面的一些变化。批量生产不再在地球

 上进行,而是转移到了像这样的太空站里。在太空里,一组工程师给机器人设计了程序让它们完成工作。机器人生产像药品、衣服、家具和气垫车等等东西。没有废弃物、没有污染,也没有环境破坏。但是,这些公司必须培训他们的代表能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他们必须在此监控机器人和生产过程。一旦货物齐备,就用工用太空船运送到地球。

 我的思想开始漫游。我能从事什么工作呢?当我想到这个奇妙的未来世界时,我兴趣倍增、干劲十足!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报道新闻

Reading 我的第一项工作任务“难以忘怀,” 新闻记者说

 周阳永远不会忘记他在一家畅销英文报纸的第一项工作任务。他同新上司胡

 欣的讨论对他的记者生涯必将产生强烈的影响。胡:欢迎你,非常高兴你来参加我们的工作,你来这首先就是当助理记者。有什么问题吗?

 周:我可以马上去采访吗?

 胡:(笑)真是勇气可嘉!不过恐怕这不太合乎常规,还是等到你比较有经验以后吧。我们先要派你给有经验的记者作助理。以后,你才能独自去进行采访并提交自己的新闻稿。

 周:太好了!我需要随身带些什么?我已经带了笔记本和照相机。  胡:不需要照相机!你们将带上一名专业摄像师去拍照。你将发现你的同事们会热情地帮助你。如果你对摄影感兴趣,以后你可以集中精力去钻研。

 周:谢谢你!对摄影我不仅只是感兴趣,在大学里我还专修过业余摄像课来更新我的技术。

 胡:那很好哇。

 周:我出去采访时还需要记住些什么事呢?

 胡:你需要好奇心。你只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获得你需要知道的信息。我们说,一个好的记者必须有一个对新闻非常敏感的“嗅觉”。那就是说,在人们没有说出全部真相时,你必须能够判断出,并努力发现真相。记者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来使自己了解到被遗漏的那部分情况。

 周:我应该注意些什么?

 胡:下面是我的行为准则:不要延误任务规定的期限,不可对人粗鲁,不可自己说得太多,务必认真倾听被采访人回答问题。  周:为什么听人家讲话这样重要呢?

 胡:你得听清楚事实的细节。同时,你还要根据被采访人所说的话准备提出下一个问题。

 周:在我记笔记的同时,怎么能仔细倾听对方的答话呢?

 胡:这就是我们职业的诀窍了。如果被采访人允许,你可以使用录音机,录下全部事实。如果有人提出质疑,这也有用,你就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报道了。

 周:我明白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别人控告你的记者,说他的报道失实?

 胡:有的。不过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位足球运动员被指控受贿,故意不进球,好让对方球队赢球。我们去采访了他。他否认收了钱,但我们对此表示怀疑。于是,我们安排这名球员和被认为受贿的人一起接受采访,而当我们看到他们在一起时,我们就从足球运动员的体态语上猜出他没有说真话。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暗示足球队员有罪。这事有些为难,因为如果我们错了,他就可以向我们索要赔偿。他竭力阻止我们发表这篇文章,但后来证实我们是正确的。

 周:哇!这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哩!我期盼着即将到来的首次任务。说不定我也会搞到独家新闻呢!

 胡:也许你会的,谁知道呢。

Using Language 抢发独家新闻

 周阳刚刚采访了一位著名影星回到办公室,编辑就说:“快点把那篇报道准备好,我们这一版就要用,这样我们就抢在其他报纸的前面了,这就是抢先的独家新闻。”国际新闻编辑部有人提出问题:“他真的干了那种事吗?”周阳回答道:“是的,恐怕是这样的。”接着他便着手准备报道了。

 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报道稿,他必须认认真真地写。尽管他认为那个人一直在说谎话,但周阳懂得,他决不能直接指责那个人。他必须做到准确无误,还要简明扼要。他知道该怎么做。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他已经学会了写文章,全然没有废话。他在电脑前坐下来就开始工作了。

 第一个看到这一篇文章的人是他们部里的一位编审。他核查了文中的证据,阅读了整篇报道,然后递给技术编辑。她就开始了编辑工作,设计了主标题和副标题。她说:“在版面上这会很好看。这个人的照片该放在哪儿好呢?”因为这篇文章要用英文来写,所以周阳拿了一份稿子给一位母语为英语的外国雇员,请她对语言风格进行润饰。这位雇员对周阳的报道也很满意。她评价说:“你确实能写很好的头版新闻了。”周阳高兴地笑了。最后主编

审读了这篇稿子,并且批准发表了。他对周阳说:“文章写得很好,不过你还得拿出证据来表明事实确凿。”周阳兴奋地说:“我马上拿来。”新闻文字编辑取走这篇报道,开始对所有的报道和图片进行编排,直至把各版面全部编定。此后,所有的报道材料就要被制成胶片。这是印刷过程的第一道工序。由于这篇报道要用好几种颜色,因此需要四张胶片。每一种主色要用一张底片,四张底片结合起来就制成了一张报纸的彩页。经过最后一次校对后,这个版面就可以准备印刷了。周阳兴奋地等待着第一批报纸的印出。“要等到今天晚上,”他的朋友轻声地告诉他说:“我期望电视新闻会对这件事作一点报道。真是独家新闻了!”

第五单元 急救

Reading 烧伤的急救

 皮肤是身体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身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有三层,它们

 是防病、防毒、抵御太阳有害光线侵害的一道屏障。皮肤的功能十分复杂。皮肤可以保暖或御寒,保持体内水分。正是皮肤使你感到冷热,疼痛,它还使你有触觉,因此,你可以想象到,如果你的皮肤烧伤了,就可能非常严重。在治疗烧伤的过程中,紧急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 烧伤的原因:   你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烧伤:灼热的液体、水蒸汽、火、辐射(由于靠近高温或大火等),阳光、电和化学物品。  烧伤的种类:   烧伤有三类,根据皮肤烧伤的层次分为一度烧伤、二度烧伤和三度烧伤。 ·一度烧伤:只损伤皮层的最上层。烧伤并不严重,应当在一两天内就有好转。例如轻度的晒伤,由于短暂接触热锅、火炉或熨斗而导致的熨伤。

·二度烧伤:既损伤了皮肤的最上层,又损伤了皮质的第二层。这类烧伤属于严重的烧伤,需数星期才能痊愈。例如,严重的晒伤和灼热的液体所造成的烧伤。

·三度烧伤:所有三层皮质以及皮下的组织和器官都受到损害。例如由电击而引起的烧伤,因衣服起火引起的烧伤,或因汽油起火引起的烧伤。这些烧伤都属于非常严重的烧伤,受伤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  烧伤的特性:一度烧伤:·干燥、发红、微肿

 ·微痛

 ·受伤时变白

 二度烧伤:·粗糙、发红、肿胀

 ·起水泡

 ·表层渗液

 ·极其疼痛

 三度灼伤:·黑,白和焦炭色相同

 ·肿胀,可看到皮下组织

 ·若损坏了神经,则没有疼痛或轻微疼痛,或者在创面四周有痛感

 急救处理:1. 除非衣服粘贴在烧伤面上,否则都要把它脱掉(必要时可用剪刀帮助)。靠近创面的其他衣物和首饰也都要取掉。

 2. 马上那个用凉水给伤口冲凉,但不能用冰水。最好是把烧伤的部位放在慢速流动的自来水下冲洗大约10分钟。(凉水可以组织烧伤的进程,可以防止无法忍受的疼痛,还可以减轻肿胀程度)。三度烧伤不可用冷水冲。

 3. 对于一度烧伤的患者,要把清凉干净的湿布放在烧伤面上,直到疼痛感较轻时为止。对于二度烧伤,要保持湿布清凉,需把湿布放回冷水盆中,拧出水后再放在烧伤面上,这样要反反复复地做一个小时左右,直到不太痛时为止。

 4. 轻轻地把烧伤面弄干,但不要擦拭,因为这样做可能会擦破水泡,导致伤口感染。

 5. 用干而清洁又不粘皮肤的绷带盖住烧伤面,用胶布把绷带固定,千万不要在烧伤处涂黄油、油或软膏,因为这会使里面的热散不出去,而且还可能导致感染。6. 如果烧伤的部位在臂部或腿部,尽可能把手臂或腿部抬高到高于心脏的位置。如果是面部烧伤,伤者应该坐起来。

 7. 如果属于二度或三度烧伤,就必须立即把患者送往医院或送去看医生。

 Using Language 英雄青年获奖记

 17岁的青年约翰.詹森昨晚在里弗镇的救生员颁奖大会上领奖,因为他在一次骇人听闻的持刀袭击案件发生后,为邻居实施了紧急抢救。

 在颁奖大会上,约翰被授予奖赏。大会共表彰了抢救他们生命的十个人的勇敢行为。

 (那天)约翰正在房里学习,突然听到一声尖叫声,他和父亲赶紧冲出去,发现一名男子从现场逃跑,而三个孩子的母亲安.斯莱德被人连捅了数刀。她躺在前花园的地上,流血不止。她的双手几乎被砍断了。

 正是约翰快捷的动作和急救知识救了斯莱德女士的命。他立即向附近的一些人要绷带,当他们都找不到绷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从屋里拿出一些擦杯盘的布和胶带来。约翰就用这些东西把斯莱德手上最严重的伤口包扎起来。他使劲的按住伤口,使血流得慢些,一直等到警察和救护车的到来。

 约翰说:“我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骄傲,不过,我所做的都是以前别人教会我做的事。”

 约翰在读高中时就参加了青年救生员组织。该组织的主任艾伦.萨瑟顿先生在向约翰表示祝贺时说:“毫无疑问,是约翰敏捷的思

维和在学校学到的急救技术,挽救了斯莱德女士的生命。这表明懂得急救知识的确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 约翰和其他九位救生员在昨晚颁奖前,还出席了由首相主持的特殊的招待会。

作文五:《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4600字

在苦难中成长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1833年-1896)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勤奋的家庭。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就在小诺贝尔出世的前一年,一场火灾烧毁了他家的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靠借债度日。为躲避债主上门,伊曼纽尔只好单身离家出I走,先到芬兰,后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就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也站在街头巷尾卖过火柴,以便赚几个钱帮助维持家庭生计。在那场大火中,诺贝尔的母亲为了救出孩子几乎丧了命,精神和健康都受到影响。

诺贝尔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纤弱多病,全靠母亲的精心照料,才活了下来。由于健康不佳,他的童年没有像别的孩童那样调皮、活泼和欢快,当别的孩童们在一起玩耍时,他只能充当一个旁观者。童年生活的这一遭遇使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到了8岁他才上学,只读了一年。这是他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伊曼纽尔的一些发明在俄国受到欢迎,经济状况开始好转。1843年诺贝尔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家里请一个瑞典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当有了一定的俄语基础后,再跟俄国教师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学识不亚于他的两个哥哥,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父兄的喜爱。后来,诺贝尔来到他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认真地思索,凡是经他耳闻目睹的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生活本身成为他的大学

为了进一步扩展他的视野,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父亲让他出国进行旅行学习。两年中,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当他返回俄国时,已成长为一位精通德、英、法及俄语的学者,受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同家后,他立即投入他父亲创办的“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工作。当时,丁厂正为俄国生产急需的武器装备,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地雷、水雷及炸药的生产流程,研究过大炮和蒸汽机的设计。在这里,他不仅增添了许多实用的工艺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从实践中磨练

没有真正学历的诺贝尔,正是通过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科学家、发明家的。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使“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的生意惨淡。伊曼纽尔于1859年带着妻子和最小的儿子埃米尔回瑞典了。留下三个儿子在俄国管理工厂。诺贝尔的二位哥哥致力于企业的复兴,诺贝尔则全力投入他心爱的发明创造。他废寝忘食地坚持研究设计,终于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三项发明并获得了专利,对此诺贝尔全家都很高兴,希望他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有为的机械师。尽管这些发明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它给诺贝尔以信心,他决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发明创造中。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共获得的专利达3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发明有127项。

多年跟随父亲研究炸药、鱼雷,使他的兴趣很快从机械方面转到应用化学。早在1855年曾担任他的化学教师的津宁教授告诉过他: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布雷罗将甘油慢慢加到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将全部物料倒入水中,分离出底部的油状物,再用水洗去残留的酸,就制得了一种无色油状液体――硝化甘油,它具有猛烈的爆炸性能,由于它受到震动就会发生爆炸,故不易控制,无法应用。

诺贝尔和他父亲都深信硝化甘油具有发展前景,因而他们分别在俄国和瑞典研究它。父亲伊曼纽尔根据他在黑火药研制中的经验,将10%的硝化甘油加到黑火药中,企图制出一种强化炸药,但是由于他的化学知识有限,无法解决炸药的安全点火的问题。

诺贝尔则不一样,他首先仔细研究了硝化甘油的性质和制法,还参考了别人的研究成果,使他明确地认识到,要将硝化甘油变为实用炸药,一是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来点燃炸药;二是在不减弱其爆炸力的前提下,使硝化甘油变得尽可能安全。

研究中进展不大的父亲把诺贝尔召到瑞典,父子合作研究。诺贝尔以其活跃的思维,经过50多次试验,终于在1862年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发明――诺贝尔专利雷管。他先将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管里,再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内,再装上导火线。装好后,邀他两个哥哥来到河边,将导火线点燃,投入水中,“轰”的一声,只见火花四溅,爆炸力果然比黑火药大。这初步的成功表明他弄清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办法,但是这次爆炸的主体仍是黑火药。为此他继续潜心研究。

在悲痛与困境中奋起

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1864年9月3日,试验中发生了硝化甘油爆炸,他们的实验室被炸成一片废墟,诺贝尔的五位助手,包括他的幼弟埃米尔都被当场夺去了生命。诺贝尔因当时不在实验室而幸免于难。他父亲也因这一沉重打击,悲伤过度,因中风而半身不遂。这次爆炸事故还使住在周围的居民对他们的试验更加恐惧,纷纷要求政府当局封闭这一实验室,有人甚至直接告诫诺贝尔,不准他在市内做试验。事故给诺贝尔带来的悲痛和困难是可以想象的,究竟该怎么办?

诺贝尔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挫折和不幸并未动摇诺贝尔的决心,他以不屈不挠的勇气把试验设备搬到郊外马拉湖中一艘平底船上,继续研究。经过百多次的试验,他终于发现运用雷酸汞可引爆硝化甘油。雷酸汞对震动非常敏感,受到冲击或摩擦能立即引起爆炸。但发明了装有雷酸汞的雷管终于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难题。这一发明可以说是爆炸科学中一次重大突破。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大量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诺贝尔因此及时在瑞典、英国、挪威、美国等国家申请了专利,并在瑞典建成了世界第一座硝化甘油厂,随后又在德国建立了国外的生产硝化甘油的合资公司。硝化甘油炸药在许多国家的企业获得了成功的使用。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硝化甘油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震动也会引起爆炸,使它成为运输或贮藏中的隐患。不久,果然在美国旧金山发生运输硝化甘油大爆炸,整列火车被炸得粉身碎骨。德国一家工厂因搬运时发生碰撞,爆炸把工厂变成废墟。一艘满载硝化甘油的轮船行驶在大西洋,由于遇到大风浪,颠簸引起的爆炸,使船和人都沉到了海底。针对上述一系列惨剧,瑞典政府和其他国家先后下令禁止运输诺贝尔的炸药,并扬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诺贝尔再次面临考验。

诺贝尔没有被吓倒,而是决心运用科学和智慧来解决问题,即一定要生产出安全的炸药。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找到一种合适的配料:硅藻土。这种蓬松的物质不仅化学性质稳定,而且具有较大的吸收力。将它与硝化甘油按1:3混和,就得到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这一炸药使诺贝尔重新获

得信誉,生产黄色炸药的工厂获得了很快的发展。

黄色炸药研制成功了,诺贝尔的研究仍在继续。他认为黄色炸药虽然解决了安全运输的问题,但是不活跃的硅藻土降低了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应该研制新的配方。火棉(硝化纤维)也是一种炸药,能否将它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诺贝尔决定试试。

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在试验中不慎捅破了手,他顺手用火棉敷了伤口。夜里,伤口的疼痛使他不能入眠,于是他默默地思考,怎样才能使火棉与硝化甘油混合呢?眼前这火棉使他想到:可能使用含氮低的火棉效果较好,他立即起床做试验,当天亮时,一种新型的胶质炸药研制出来了。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引起了重视,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兼有安全可靠、爆炸力强的新式炸药。

胶质炸药的发明已充分表明诺贝尔在这一领域是优秀的,然而诺贝尔并没有就此裹足不前。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研制出他命名为C89的无烟火药等。

在诺贝尔之后,人们还发现一些有机合炸药。1885年,德国一家染坊用作染料的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意外发生了爆炸,结果使人发现苦味酸具有更猛烈的爆炸性。这之后许多国家都采用它作为军用炸药。但它的酚羟基具有较强的酸性,能腐蚀金属弹壳和炮膛。这使化学家的注意力转向了TNT。TNT(三硝基甲苯)从二十世纪初首先在德国用于做炸药,很快得到推广,这是因为它爆炸力强,而撞击和摩擦的敏感度低,使用安全,且原料来源丰富。

诺贝尔的发明兴趣不限于炸药,他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有千方百计把这些想象付诸于现实的不屈不挠的毅力。为此他还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件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这些研究相比之下,成绩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瞻远瞩流芳百世

纵观诺贝尔的经历和成就,有两点不寻常的特色是耐人寻味的。作为一个化学家,诺贝尔的主要兴趣似乎在应用化学方面。他的许多发明创造实际上都是将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实用产品或技术。翻阅诺贝尔的专利发明目录,可以看到他的发明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用化工技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科学成果转变成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科学才能造福于人类,科学研究才有意义。例如硝化甘油早在1846年已被意大利化学家布雷罗在实验室制得,在研究它的化学性质时就已认识到它具有强烈的爆炸性,而且非常敏感,但他没有找到安全使用硝化甘油的方法,仅把它用作治疗头晕和心脏病的药物。因为使用它带有相当的危险性,许多化学家都不敢碰它。

诺贝尔则看出了它的价值,于是冒着极大的危险研究它,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使它成为一种驯服的实用炸药。诺贝尔发明创造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面。从19世纪90年代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当时他对通过空中摄影来进行勘测和制作地图很有兴趣。由于当时还没有飞机,诺贝尔建议采用气球来实现这一目的。他还清楚地预见到未来的空中交通将不是通过气球或飞船,而是通过由快速推进器推进的飞机。这事情表明,诺贝尔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科技的新成果,并准备为它们的应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历史的经验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更需要一大批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发明家、技术专家。诺贝尔就是一个楷模。诺贝尔除了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发明创造外,兴建自己的企业也花费了他不少的心血。当硝化甘油炸药研制成功后,他立即组织了几场大胆的示范表演,以取得企业对硝化甘油炸药的信任。与此同时,他联系了有远见的实业家共同办起了世界第―个生产硝化甘油的公司,他亲自出任公司的经理,还负责工程技术、公关、广告和财务工作。

黄色炸药的销量从1867年的11吨,发展1870年的424吨,到1874年已达3120吨。诺贝尔公司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性的企业。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诺贝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发明家,还是一个熟练的、有很强组织能力的企业家。

与许多富豪不一样,诺贝尔一贯轻视金钱和财产。当他母亲去世时,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瑞典的慈善事业,仅留下慈母的照片作为纪念。诺贝尔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对于有儿女的人,如果除去留给必需的教育费用外,再传给很多的财产,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这样只能鼓励懒惰,使他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才干。”

作文六:《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_3000字》4300字

伟大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奠基人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1911年出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着名科学家。  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为新中国的成长作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和功勋最为卓着的人民科学家,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和航天领域内的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上个世纪整个应用科学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原来写的是浙江杭州)。父亲钱家治(字均夫,1880年-1969年)曾留学日本。1914年父亲钱家治到北平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迁居北平宣武门外。1918年入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1921年转校北京高等师范学院第一附小。1923年钱学森入学北京高等师范学院附中,1929年毕业。  1929年秋,钱学森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铁道机械工程。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同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着7部,论文300余篇。  科学贡献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着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教育思想】  1.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早成才。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儿童可以4岁入学,12岁初中毕业;12至17岁上高中及大学,完成“大成智慧”知识学习,再加一年“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成为大成智慧教育硕士。钱老设想:到21世纪中叶,全中国的青年都可以18岁读完达到硕士水平的大学,成为社会有用的通才。这种学制的设计,以早出人才为旨归,适应了信息时代世界竞争形势的需要,应该是邓小平同志“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新发展。  2.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  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按照目前知识体系的认识,可以暂分为11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个体系不仅结构在发展,内容也在充实,还会不断有新的科学部门涌现。相应地,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当: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样的人是全才。”在钱老看来,“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同时,在纵向结构上,人类知识体系又可以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的划分略有不同)。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而“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统一结合,品德情感与智慧能力并重,培养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  钱老一贯坚持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专业教学的内容。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而大成智慧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品德与精神。因此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趣与激情,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端的智慧人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钱老高度重视了哲学的意义,在他看来:“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作文七:《被追认的伟大科学家》2900字

1954年6月8日早晨,女仆走进图灵的卧室,发现台灯亮着,床上有一个咬了一小半的苹果。床上,图灵沉沉地“睡着”了。那个苹果是在剧毒氰化物中浸泡过的。一代天才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42岁的生命。2012年6月23日是“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诞辰100周年。历史有太多理由记住图灵这个名字:他是行为怪诞的数学天才,在校园里戴防毒面具,过分保护自己的智商——俨然现实版的“谢耳朵”(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学宅男)。可真实的图灵,远没有谢耳朵那样欢乐:他在1946年就因发明密码破译机扭转了二战战局而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但由于情报工作的保密性,一直不为人所知。

剑桥校园里戴防毒面具的怪人

图灵1912年6月生于伦敦。亲情淡漠家庭中长大的他,性情古怪,社交能力差,与陌生人说话时会因紧张而口吃,几乎没有朋友。有几个同龄孩子能与一个16岁就能读懂爱因斯坦著作的天才聊得来?中学时代,图灵唯一的挚友是大他一岁的师兄摩肯,他们志趣相投,曾在一起长时间地讨论爱因斯坦。1931年,图灵如愿以偿考入剑桥大学,然而他的快乐已无人分享——摩肯早已于头一年死于肺结核。

重回孤独的图灵,有了新的怪癖:过分小心地保护自己的智商。比如,他对花粉过敏,每年春天喷嚏不止,但因为听说吃药对大脑有副作用,他宁可依赖防毒面具也不愿吃药。于是剑桥大学的校园里,会常常看到这样一个“怪人”:衣着邋遢,戴着防毒面具,还以耍杂技的方式骑着自行车。图灵的自行车经常掉链子,但他懒得去修,他发现每次蹬到12圈链子才会掉下来,于是每次骑车便计算圈数,到12圈时就刹车,倒一下脚蹬再骑。

折腾自行车启发了图灵的灵感,他先是做了个机械计数装置,提醒他下车倒脚蹬;进而又思考,到底什么问题是可计算的?1936年,图灵发表了论文《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奠定电子计算机理论基础的论文中,著名的“图灵机”诞生了。这个虚构的思想机器,让图灵无意中得到一个天大的收获——通用计算机的可行性。

破解德军密码 改写二战历史

二战爆发后不久,英国对德国宣战,图灵随即去了距伦敦不远的布莱奇利庄园——那是英国的战时情报破译中心。当时,德军使用了一种名为“谜”(Enigma)的密码机,意为即使被截获,在敌人眼里也只是一堆谜。“无人可破”的神话很快被图灵打破,在他的带领下,布莱奇利庄园研制出名为“邦比”的机器,用于协助分析经过“谜”加密的密文。后经改进,又研制出功能更强大的密码破译机“巨人”,将情报中心每月破译的情报数量从39000条提升到84000条,很多在英吉利海峡的德军舰艇因此被准确地击沉。

此时的图灵,正春风得意。他聪明英俊,还体格健壮。他是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有时去伦敦开会,足足60公里路程他竟可以跑着去。(1948年的一次跨国马拉松比赛中,他跑赢了同年奥运会银牌得主)爱慕他的女孩不少,但图灵只跟一个叫乔纳的特别好。他们偶尔会一起看电影,有时也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短途旅行,还一起动手用黏土做了一副国际象棋。两人的感情很快升温,图灵向乔纳求婚了。

彼时,正是1940年年底,很快珍珠港事件爆发,仓促参战的美国,许多货船被巡航在东海岸的德国潜艇击沉。图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英国政府派去美国向盟友传授破解“谜”的技术。盟军被纳粹击沉的军舰数量因此下降了75%。“如果没有图灵的突出贡献,二战历史可能就要改写。有的人仅凭其个人能力就能影响二战战局,图灵就是其中之一。”

再回到英国已是1943年,3年多的离别使图灵变得冷静了。他意识到,与一位女性之间的关系,根本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两人从此做回普通朋友。

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

二战期间,德军飞机经常轰炸伦敦,为保住财产,有人把存款从银行取出放在家里,图灵则把自己的财产换成两个大银锭,埋在小树林里,并画了位置图。没想到轰炸过后,小树林变为焦土,参照物也没了。图灵放下研究工作,每天扛着铁锹挖银子,找了半个月也没找到。这给图灵带来了精神上的强迫症,他把吃饭用的银勺子拴在柱子上,生怕再丢失。不过,当时为找银子,他发明了许多探测装置,诸如传感器元件之类,后来被大量应用于扫雷和探测矿藏。

二战结束后,由于保密需要,图灵必须对在布莱奇利庄园的工作守口如瓶。他回到家之后,把“不列颠帝国勋章”往抽屉里一放,就去继续搞研究了。1945年10月,他加入精英汇聚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因为有了破译机的经验,他设计出“自动计算机”的方案,提出一种名叫ACE的新型电脑要点,包括尽量简化硬件,只提供很少但很高效的必要指令,用软件实现复杂功能,成了今天苹果手机以及所有安卓手机都采用的原则。

但是图灵工作得并不愉快,他讨厌在文山会海中浪费时间,领导们也不喜欢他的情绪化。两年后,他跳槽到皇家学会实验室,用一个电动打字机和一台德制纸带机,设计出一台名为“baby”的模型机——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型计算机。

1950年,图灵接受曼彻斯特大学的邀请,转向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在题为《计算机器与智能》的论文中,他首次提出著名的“图灵试验”,即判定一台机器是否具有智能,可以看它能否顺畅地与人聊天,而不被对方发现是机器。因为这些天才的构想,图灵被后人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自杀之谜

1951年年底,图灵遇到了阿诺德·默里——一个营养失调、破衣烂衫的失业者。尽管思想、经历大不相同,图灵还是被默里吸引,并且很快就同居了。美好的时光持续了1个月,直到图灵发现自己钱包里的钱一直在变少,住所也被盗过一次,于是他报了警,不料被默里反咬一口,他们的同性恋行为也曝了光。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需入狱服刑的重罪。图灵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入狱,或接受化学阉割,即注射激素治疗所谓的“性取向倒错”。

图灵选择了后者。此后,他的出行并不受限制,到1953年底,缓刑期和激素治疗结束,曼彻斯特大学也和他续签了5年合同。一切都在好转。然而半年后,悲剧毫无征兆地发生了:1954年6月8日早晨,女仆发现图灵死在床上。床头的小桌上放着一个咬过几口的苹果,上面沾有他亲手提炼的高纯度氰化物。

很多人不相信图灵会自杀。同事们说他经常谈起未来的项目计划;母亲则认为那是个意外,生活邋遢的他,可能不小心把氰化物沾在了苹果上。但也有人注意到,图灵曾在2月份时修改过遗嘱,还去找过一个算命师,回来后神情恍惚。

后来人们对图灵的死因有了大概的猜测:他本来继续秘密帮英国情报机构工作,但他那不符合主流社会规矩的行为模式,让安全部门放心不下,冷战时期的密码破译机构不再找他咨询,曾经让他骄傲的机密工作,也被终止。此外,由于激素对大脑的严重损害,图灵记忆力开始下降,这是一向爱惜大脑的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1885年,也是在伦敦,另一个天才王尔德也因同性恋行为遭到审判,一颗文学史上璀璨之星就此陨落。时间过去70年,图灵的命运走到了相似的终点。

2009年9月10日,英国首相布朗代表英国政府正式向图灵致歉:“……必须承认,他受到的是非常不公正的对待……承认图灵是英国最著名的一位恐同偏见受害者,可以说是我们向平等又迈进了一步,虽然这一步迈出得实在太晚。”

作文八:《伟大科学家的生平成就》5000字

伟大科学家的生平成就 1.人物生平: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逝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在此长眠的第一个科学家。

科研成就: 力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

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现在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

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   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

数学方面的贡献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用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

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流数(fluxion)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G.W.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得出了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阐明了求导数和求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光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热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

哲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他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牛顿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例如,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他说,该书“所研究的主要是关于重、轻流体抵抗力及其他吸引运动的力的状况,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人物生平: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科研成就:

几何学方面

阿基米德确定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形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进一步发展了欧多克斯发明的“穷竭法”,就是用内接和外切的直边图形不断地逼近曲边形以用来解决曲面面积问题,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认为微积分计算的鼻祖。他用圆内接多边形与外切多边形边数增多、面积逐渐接近的方法,比较精确的求出了圆周率。面对古希腊繁冗的数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还首创了记大数的方法,突破了当时用希腊字母计数不能超过一万的局限,并用它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  天文学方面

阿基米德在天文学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星球仪,他还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一千八百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了不起的。

重视实践

阿基米德和雅典时期的科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就是他既重视科学的严密性、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精确的、合乎逻辑的证明;又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他非常重视试验,亲自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和机械。他一生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构和机器,除了杠杆系统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举重滑轮、灌地机、扬水机以及军事上用的抛石机等。被称作“阿基米德螺旋”的扬水机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

阿基米德发展了天文学测量用的十字测角器,并制成了一架测算太阳对向地球角度的仪器。他最著名的发现是浮力和相对密度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视重,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在几何学上,他创立了一种求

圆周率的方法,即圆周的周长和其直径的关系。阿基米德是第一位讲科学的工程师,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欧几里德的方法,先假设,再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到结果,他不断地寻求一般性的原则而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成为物理学之父。

他应用杠杆原理于战争,保卫西拉斯鸠的事迹是家喻户晓的。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导出部分球体的体积、回转体的体积(椭球、回转抛物面、回转双曲面),此外,他也讨论阿基米德螺线(例如:苍蝇由等速旋转的唱盘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轨迹),圆、球体、圆柱的相关原理,其成就。阿基米德将欧几里德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提出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当边数足够大时,两多边形的周长便一个由上,一个由下的趋近于圆周长。他先用六边形,以后逐次加倍边数,到了九十六边形,求出π的估计值介于3.14163和3.14286之间。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而他又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这个定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取得成就的原因:

科学家志存高远,年轻时就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热衷于发明创造,自愿献身于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地勤奋试验,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终于获得成功。他们这些崇高品格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个人心得体会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童年孤单又凄苦,学习成绩又不好,曾算不出3+4等于几。但他从小发明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由此,他努力学习,被人看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断地努力,才能有进步。这一点在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喜欢上英语课,一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每天我都能自觉地读课文、背单词、听英语磁带,我还喜欢看英语动画片。在学校我极积参加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每次参加活动前我都会在家认真背熟英文的稿件,并请妈妈替我做参谋,指出我的不足,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练习,直到满意为止。

除了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外,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牛顿中年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出版了许多书,还创立了许多科学理论,如地球万有引力、第二定理等。在他告别人世前,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在海难过玩耍的孩子,为发现一个美丽多彩的贝壳兴奋不已,而那浩瀚无边的海洋才是未知的真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份+勤奋=成功。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原来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自认为脑袋聪明,每天上课不听,也不认真写作业,老师提醒他,他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最后成绩不断下滑。而一个天份不高的人,只要方法得当并付出努力,同样能取得好成绩。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十九岁才进中学,刚入学时,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有决心,想学好。他用多于别人几倍的时间来学习,通过不懈地努力,毕业时,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读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不仅能让我了解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更能让我体会到科学家们的伟大的精神,这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作文九:《最伟大的女科学家》1200字

在众多科学界的名人中,女性的名字只有一个。那就是世界唯一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今年五月,我带着敬佩、崇圣的心情,读完了这位伟大女性的自传。

居里夫人的全名,是玛丽 . 斯特洛克夫斯基。她出生的时候,俄国沙皇正统治着波兰。战争频繁的突起,使得波兰人生活艰苦。就是这种环境,从而造就了玛丽独立、自我的坚毅性格。为了不让波兰人有文化,俄国人不许他们用波兰的教科书,但是,玛丽在小学的成绩,竟然始终是全校第一。当她遇到困难,不是求人帮助,自己一定要把这个问题琢磨的透彻无比,她每天有计划地安排着自己的学习,一分一秒都不愿浪费,今天的事情,如果不今天做完,她会一晚上都翻来覆去睡不着啊!为了不影响学习,把一头金色的卷发剪短……看看我们,条件优越,可是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在外面转悠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家里静心学习的时间,有的女孩子居然天天站在镜前绑花哨的发带,还做白日梦……我们怎能与这个女孩性比较呢?我们应该感到羞愧呀!玛丽暗中也在学习波兰的历史,在高中毕业时,玛丽是第一个被校长授予奖杯、金牌和一本波兰历史书(暗印)的学生。

为给兄姐筹集读大学的学费,玛丽当了几年家庭教师。集够了钱,先让姐姐哥哥读完大学,自己用剩下的一点钱和努力拼搏,考上了国际一流大学---巴黎大学。当家教耽误了学业,这可不得了,在巴黎大学里,她连一句法语和教授讲的话都不懂。于是,玛丽租了一个简陋的小房间,只从波兰搬了一张木床。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读书,晚上回到家,边吃晚饭(只是一个黄油三明治!)边看书,有时看到深夜,还不曾发觉。床头上贴着密密麻麻的十六位教授的课程列表,桌子上堆满了厚厚的课本,做的很笨拙的木书柜里也放不下其他的东西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年春天,玛丽荣幸地获得了化学学士、数学博士和物理硕士。( 书村网 .mcqyy. )

居里夫人的后半生,全身心投入到了“镭”元素的研究中。她和比埃尔 . 居里结婚后,生下了两个女儿。他们两个在伦琴发现Ⅹ射线基础上,心想:一定有新的放射元素!他们每天都离不开那个实验室,几年后,他们在沥青矿轴中筛出了“镭”,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享誉“镭元素之母”的美称。不久,居里夫人指导各地医院操作Ⅹ光镭射线拍片器具。在记者采访晚年的居里夫人时,居里夫人给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话:“我每一天晚上做梦都会想起镭和放射性,我觉得我已经对它着迷了。”为了验证镭的功效,比埃尔竟多次把黑色铅布盖在装有镭的试管上。比埃尔死了以后,居里夫人代替他化学教师的位置,成为巴黎化学院的第一位女教授。从那以后,居里夫人的名声越来越大,成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她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只惋惜一件事,日子太短,过的太快。一个人看不出来做了什么,只看出来还要做什么。”居里夫人的名言,直到现在,还铭记在心。努力吧,做一个像居里夫人一样的人。

作文十:《伟大的科学家牛顿》1400字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我们都知道,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他的成就主要在哪些方面呢?先看看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在牛顿之前,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等人曾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牛顿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牛顿年轻的时候,就相信开普勒提出的行星按照一定轨道运动的理论。但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他感到一定有种隐藏着的力量在牵着这些行星,使它们不致于脱离轨道,在天空中乱飞。月亮绕着地球运转,一定是有种力在牵着它;一件东西向地面落下,也是因为被这种力吸向地面。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牛顿发现任何物体都具有吸引力。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各个物体间吸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牛顿还把这个定律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后来它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同时,它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都有普遍意义。

在光学方面,牛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实验,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他通过倒置棱镜,又把七色光带综合为白光。这样,就正确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织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另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能够放大40倍,通过它,可以看到木星上的卫星。反射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发展。

在力学上,牛顿在伽利略力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深入研究,解释了众多的力学现象,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总之,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在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牛顿在科学上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成就,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善于观察思考,勤奋刻苦钻研的结果。

1642年,牛顿生于英国东南部林肯郡的一个农村。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勤奋,还特别喜欢手工,家里给他的零用钱,他都用来购买木工工具。他做了许多精巧的风车、风筝、日晷、漏壶等实用器械。18岁那年,牛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著名的数学教授。

年轻的时候,牛顿就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不管什么事都在心里问个为什么。据传说,一天傍晚,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觉得很

奇怪,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下,而不向天上飞去呢?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思考和研究,牛顿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非常勤奋,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六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实验做完为止。

有一天,他请一个朋友吃饭。可是朋友来了,他却还在实验室里工作。吃饭的时间早过了,还不见牛顿从实验室里出来。朋友饿急了,就自己到餐厅里把一只鸡吃了,鸡骨头留在了碗里。过了一会儿,牛顿来到餐厅,看到碗里有很多鸡骨头,不觉惊奇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于是又回到了实验室工作。

又有一次牛顿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准备煮鸡蛋。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怀表扔进锅里煮了起来。

牛顿就是这样忘我,这样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的。

牛顿虽然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却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他谦虚地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块美丽的石子。至于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

1727年,牛顿病逝于伦敦郊区。英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