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医学 > 《传承优良家风演讲稿》900字_传承家风演讲稿

《传承优良家风演讲稿》900字_传承家风演讲稿

时间:2019-11-04 09:36:3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传承优良家风演讲稿》900字

寻找被遗忘的家风,重塑美好的港湾

家,是心灵的归宿,让我们在风雨中无所畏惧;家,是心灵的依托,让我们在伤痛中有所慰藉;家,是心灵的港湾,让我们在落寞时有所倾诉。家风,尤其是良好的家风、家训,在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是一个社会与国家的兴衰荣辱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古语所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只有家风优良,家训规范,才能塑造美好的家庭,激发美好的心灵之源。

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人们已经渐渐将中国传统家风遗忘,当有人问起何为“五常”,何为“八德”时,我相信在座的至少有90%甚至更多的人会被问的哑口无言,因为我们当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重视度太低,特别是已将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遗忘,遗忘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遗忘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单单这13个简单的汉字中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倘若我们能身体力行将这13个字践行到我们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去,那么借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那就是“完美”!然而人无完人,我们不提倡虚假的绝对化,相对的能够践行或者具备传统优良家风的一点或几点就已足矣。

遗忘了优良家风的内涵,我们的社会开始变得冷淡无情;遗忘了优良家风的精髓,我们社会中的群体开始变得自私自

利:遗忘了优良家风的灵魂,我们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开始变得寡言少语,我们丢失了基本的尊老爱幼,事事以我为中心,我们开始寡言少语,仅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我们不再乐于助人,生怕惹祸上身,人的情绪越来越焦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这样的社会,这样的集体,这样的家庭难道是我们想要的,需要的吗?

不,我们坚决拒绝接收这样的未来,作为一名基层年轻的工作人员,社会的未来发展我们是主力,是中坚力量,我们坚决拒绝生活在遗失传统优良家风的大环境中,人情冷漠非我们所追求,我们所向往的是温暖,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的互助,是家与家的和谐,是充满色彩、洒满阳光的五彩世界,拒绝灰色与阴霾的笼罩,作为未来发展力量的一份子,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个守礼守法的人,一个守信勤劳的人,影响身边的人,传递良好家风所散发的正能量,扩大影响范围,找回被遗忘的家风、家训,打造美好的小家庭,为重塑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献上自己的一份心力!

作文二:《传承优良家风的好夫妻》1700字

辛集市田家庄乡南贤邱村有这样一对好夫妻,女主人名叫马想,现年45岁,担任着村支部委员、妇代会主任等职务,男主人叫邓敬民,是乡办工厂的一名工人,夫妻二人有两个儿子,均已结婚成家。现在,马想夫妻俩和公公婆婆一起居住,她与丈夫结婚多年以来,两人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对上孝敬老人、对下科学育子,对内对外和和睦睦、关系融洽,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很好地继承和传扬了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优良家风,营造了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同心夫妻践行孝爱传家风      有人�f,人生有最不能等的3件事:孝、爱和善,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马想与丈夫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也是亲身去做的。   马想和邓敬民结婚后,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越来越多,每当老人生病住院,马想和邓敬民夫妇总是二话不说,跑前跑后地服侍老人,为他们端水送药,洗脸洗脚。婆婆说自己有个孝顺儿子,更有个好儿媳。马想却说,照顾老人是做儿女的本分,是婆婆对我们好。   马想和邓敬民夫妇一直认为,孝顺老人是自己的本分,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自己如何对待父母,自己的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你自己。马想和邓敬民夫妇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两个儿子。每逢节假日,两个儿子一回家便先到爷爷奶奶那里看看,问问老人的近况,帮老人做些家务,陪老人聊聊天。马想说,两个儿子在孝顺老人这方面的确让自己感到欣慰,包括儿媳,两个儿媳对我们都很好。   夫妻二人在家庭教育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感化、激励着孩子,为孩子做出榜样与标杆,让两个孩子在夫妻二人德行力量的感召下健康成长起来。“他们俩让这个家有了个好家风”,这是马想的公公对儿子儿媳做出的肯定。   节俭夫妻持家有道倡环保   提起过日子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马想夫妻俩特别注重节俭和提高环保意识,他们认为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环保更是当前所倡导的生活理念,必须要勤俭持家。夫妇俩在生活中吃苦耐劳,勤恳工作,勤俭持家,把一分一厘、一钉一铆、一草一木都合理使用,把钱花在刀刃上。他们家里环境整洁,老人孩子衣着得体,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保护环境,他们家庭力行低碳生活:马想坚持手洗衣服,并使用无磷洗衣粉;儿子刚结婚的新房并没有装华丽的吸顶灯,一律采用了节能灯泡;平日里,两口子出行大都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他们用实际行动勤俭持家、健康生活,争做着践行环保的好夫妻。   博爱夫妻热心公益颂美德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可马想、邓敬民两人却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   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肯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两人的谦和热心一被提起,乡亲们总爱伸出大拇指:“这一家人没得说。”   邻居家的孩子有一次突然患病喘不上气来,家里老人腿脚不灵便,家里其他人又都不在家,情急之下,老人恳求马想给自己女儿打个电话回来带孩子去医院,马想看情况紧急,电话都顾不上打,急急忙忙把孩子送到医院,经过紧急抢救,孩子终于转危为安,而在一旁的马想,却因为着急救助孩子而犯了心脏病。   就是这样一位“马大姐”,不仅扶危,而且济困。看到邻居腿脚不方便,又失去了老伴儿,生活艰难,又是马想跑前跑后,为她申请了村里的60岁以上老人奖励扶助政策,领上奖励扶助金后,邻居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为了活跃和丰富妇女群众的文化生活,拉近邻里关系,马想组织起了一支20多人的舞蹈表演队,她经常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组织妇女们在村民活动中心学舞、跳舞。丈夫邓敬民非常赞成和支持马想带领妇女们去做健身活动,有一次舞蹈队遇到了难事,没有合适的电源无法正常开展活动,邓敬民马上伸手支援,将家里的电瓶拿了过去,供她们播放伴舞音乐。有了邓敬民的“雪中送炭”,整个舞蹈队立刻热闹了起来。   像这样的好事儿,马想、邓敬民两口子做得太多太多,所以乡亲们站到街头评价起他们来都说:“家里有事儿有时候不找马想两口子他们都会主动过去帮忙,两口子的热心肠我们村里人都欣赏!”编辑/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

作文三:《传承优良家风家训》1900字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铸我中华辉煌未来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辉煌成就,涌现了无数经天纬地的杰出人才。从蒙昧的旧石器时代的各种粗糙工具,到现在的“天宫”系列飞行器;从最初的黄帝炎帝,到现在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无不证明我中华文化的底蕴是多么深厚。然而,在所有的荣耀背后,都离不开严谨家训和优良家风的教导。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东晋的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不仅自己的书法水平入木三分,还培养了一个书法水平不弱于自己的儿子――王献之,据说王献之学书法时稍有成绩便骄傲自满,王羲之夫妇见儿子如此心性,深知这不利于王献之以后的书法练习,便严厉要求他,直到王献之练字用尽了十八缸水,终于将书法练得炉火纯青,传下了“双王”的美名。

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长辈以身作则,给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每个人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既是我们生命诞生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吃饭走路,教会我们明辨是非善恶,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知识是父母的上一代教给他们的,父母上一代的知识是上上代教给他们的,这些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是非判断标准,就是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继承了优良的家风甚至把它发扬光大,就是光宗耀祖,反之则是败坏门庭。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他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能对我来说比较熟悉的就是傅雷家书,这是我初中有阅读过的,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他们虽然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的,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等,信中儿子如果写了错别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纠正。

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由此看来,不管是在封建专制的古代,还是在现代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优良的家风和严谨的家训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家风家训看起来很抽象,实际是很具体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良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养成良好的教养其实,只要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那些有作为的伟人或卓越者,并不是穷养与富养的结果,而是教养使然!

不管是司马光,还是曾国藩,都为中国在对子孙的教养上点燃了一盏盏的智慧之灯。特别是诸葛亮的戒子书,更是写得语重心长、言简意深: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的品格修养映射于外的优雅和从容之美,能让一个人从骨子里飘出芳香来。

教养,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也不是贫穷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个家庭或父母或教师都能送给孩子的一笔无价之宝,是为孩子心灵世界打造的一盏智慧之灯。

因此,教养,是培养孩子成人的灵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础,是一个让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智慧,亦是对父母本身所具教养的一种考验!

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每个家庭都是跟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孩子们长大后都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树立家风,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成员的要求,使家风既有家庭的个性特征,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风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但家风的决定者,或者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父母。因此,家长的自身修养至关重要。

父母要利用家庭教育集体教育和影响孩子。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哪个家长都不能放任自己,谁也不能迁就孩子。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一个教育的整体,而这个教育的整体,实际上就是家风。       作为父母,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重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只愿人爱,不愿爱人。

有一位家长曾说:“我的孩子霸道得厉害。一次,我领他去逛商店,他看上了一个玩具汽车,非要买,我当时没有给他买,他又踢又抓,弄得我很烦心。”的 确,现在的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因此,这种爱的教育要从孩子小时抓起,要让孩子知道爱自己、爱家长,然后才能推及到对周围的人、对社会的爱,而爱也是对孩子道德情感的一种培养。

作文四:《传承优良家风好家长》600字

传承优良家风好家长”和“传承优良家风好少年”评选活动的通知

发布:办公室 状态:普通 时间:2014-4-29 下午 02:55:18  阅读:62人

关键词:好家长、好少年

---------------------------------------------------------------------------------------------------------------

各学校:

市妇联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配合“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传承优良家风好家长”和“传承优良家风好少年”评选活动,请按照要求推荐一名好家长和好少年,教办评选择优后上报。        各单位4.30(周三)下午3点前将推荐表发:

liu5363698@126.。

附:

(一)传承优良家风好家长评选条件

1、注重培育民主平等、文明礼貌、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良好家风,教育子女讲求科学理念,践行身教胜于言教;

2、善于引导配偶分担教养子女的重任,共同为子女树立积极进取的榜样;

3、能够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与亲子时间,积极带领子女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子女的品行、性格及兴趣培养;

4、富有责任心,善于呵护子女身心健康,有生动的家教经典故事,或有培育特殊子女快乐成长的感人事迹。子女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群众反映好。

(二)传承优良家风好少年评选条件

1、诚实守信,品行端庄;独立思考,勤奋学习;

2、孝敬长辈,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热心公益;

3、文明友善,心理阳光;乐观向上、自强自立。

作文五:《优良家风代代传承》700字

孙勇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许光,这位将门之后,数十年来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为家尽孝为国尽忠,用平凡彰显伟大,用无私抒写忠诚,弘扬了红色家庭的优良家风,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好作风,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平凡却深邃,宁静而无悔,精神显张力,人格有魅力。许光的一生,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壮举,为何能在群众中间留下深深的印迹?原因就在于,他不以高干子弟自居,更没有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伸手索取,而是甘当普通人,不搞特殊化,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和群众打成一片,跟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用良好的家风展现出共产党人的过硬作风。

欲治国,先治家。有怎样的家风,往往就有怎样的作风,就会怎样做人做事。邓小平说过:“共产党人干事业,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的力量。”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是改进作风的一面镜子。对党员干部来说,良好的家风,会使人养成清正廉洁的作风。反之,家风不正,作风不廉,原则就会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会在人情世故中失守,家庭就很容易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当年,焦裕禄同志因为孩子看“白戏”,专门出台了《干部十不准》,就是端正家风、作风的生动写照。

人的一生,时时处处要面对考验。干部之德在为民,是与非的分界线,是群众利益是否放在心上了;公与私的分水岭,是群众立场能否站稳了;实与虚的检测剂,是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了。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在是非、公私、虚实之间作出正确抉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党员干部的境界和作风。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好家风,好作风,需要传承,更需要坚守。许光用一生去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堡垒”,充分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自觉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才能分清公与私,衡量轻与重,排好先与后,行得正站得稳,经得起各种考验和检验,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⑧1

作文六:《铭记优良家风,传承优良传统》1300字

铭记优良家风,传承优良传统

乌当区云锦庄小学    谢吉娅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或者社会都要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个准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用这个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家规就是家风,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尊老爱幼、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我的父母都是乡下人,父亲75岁,母亲74岁,他们没有上过一天学,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优良传统,如勤俭持家、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其中与人为善是我感受最深刻的。在我印象中,我的大伯母是那么尖酸刻薄,我们没有看过她的一次笑脸,没有听过她一句温暖的话,更不要谈关爱了。对于我们来说,她完全就是陌生的。爷爷的晚年几乎是在我家度过的,吃喝拉撒她从不过问,死后却哭得比谁都悲痛欲绝,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她有多孝顺呢?殊不知这些只不过是做戏罢了。虽然我不信什么善有善报,但是事情却就偏这么邪门,晚年的大伯母居然瘫痪。在外人看来,这是罪有应得,可是母亲表现的大度却让我由衷佩服,在堂哥一家没有时间照顾大伯母时,母亲经常给她送饭,这让年幼的我们十分不解,不过当我为人父母时我明白了。母亲是在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对他人要有包容之心。

母亲和邻里的关系十分融洽。正因为如此,每天晚上我们家屋子里总是坐满人,邻居喜欢来我家喝茶,聊天,感觉他们和邻里有说不完的话。对待那些子女放弃不管的老人,母亲对他们更是格外照顾。虽然母亲年纪大,可总是心系他人。2014年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回到母亲那里帮忙做豆腐。一个70岁左右的邻居来串门,这是一个无人照管的老人,儿女与他已是形同陌路,他已经独自一人生活6年了。在他

脸上写满了孤独无助。母亲留他在家中吃饭后,还送了一些豆腐给他过年,出门时还反复叮嘱。我把这一幕看在眼里,鼻子不禁一酸,父母独自在乡下,本身就需要子女关爱,可是他们却十分体贴我们,从不抱怨。他们在尽量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不忘乐于助人。向他们这样的农村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17岁孩子的母亲,我始终牢记父母教给我的优良家风,并且把这些也传承给我的孩子。孩子的表现让我十分欣慰。在他的身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时刻展现。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他在外面玩耍,回家来对我说:妈妈,我把今天的零用钱送给奶奶了。接着他告诉了我真相,原来他在路上玩耍,看到奶奶步行去姑姑家,他就把零用钱送给奶奶做车费了。我听了后给予他高度赞扬,并且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现在的他和身边的朋友相处也十分和谐,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对他的影响吧!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家风是每家每户的座右铭。有了它,小家才能够和谐;有了它,由千千万万小家汇集的大家才能够安定;有了它,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够自立,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走得更远!铭记优良家风,传承优良家风,我们的人生的步伐才能够更坚定!

作文七:《传承优良家训,践行优良家风》900字

传承优良家训,践行优良家风

风吹十里稻花香,抚尽家风代代凉。秉承着以时光为轴的优良家风,借着传承为载体,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和着优良传统文化的低吟浅唱,一路上,高扬着中华民族朝圣的旗,如风一般踏着时光的节奏,掠过层层山峦,拂过明月山间,吹向南国花城。

中国是世界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风、家训,俗话说得好“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良好、廉洁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魂。

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长辈以身作则,给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每个人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既是我们生命诞生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吃饭走路,教会我们明辨是非善恶,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知识是父母的上一代教给他们的,父母上一代的知识是上上代教给他们的,这些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是非判断标准,就是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继承了优良的家风甚至把它发扬光大,就是光宗耀祖,反之则是败坏门庭。

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由此看来,不管是在封建专制的古代,还是在现代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优良的家风和严谨的家训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的作

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家风家训看起来很抽象,实际是很具体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养成良好的教养其实,只要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那些有作为的伟人或卓越者,并不是穷养与富养的结果,而是教养使然!不管是司马光,还是曾国藩,都为中国在对子孙的教养上点燃了一盏盏的智慧之灯。特别是诸葛亮的戒子书,更是写得语重心长、言简意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的品格修养映射于外的优雅和从容之美,能让一个人从骨子里飘出芳香来。教养,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也不是贫穷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个家庭或父母或教师都能送给孩子的一笔无价之宝,是为孩子心灵世界打造的一盏智慧之灯。

作文八:《传承优良家风学会感恩回报》400字

传承优良家风 学会感恩回报

——新滩镇小学举行2014年春季主题德育活动

5月6日上午,新滩镇小学在该校操场上隆重举行了以“传承优良家风,学会感恩回报”为主题的德育活动。

开学初期,该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号召,在学生中掀起了“谈家风、话校风、正师风”的活动热潮。政教处借此契机确立了本学期该校德育活动的主题——传承优良家风,学会感恩回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德育系列活动。通过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和主题班会等渠道学习、宣传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让学生懂得传承“家风”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学会在生活中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

本次集中展示活动,旨在汇报各班主题德育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形式因年级而异,有直接书面汇报的,有脱稿汇报的,有班级创作的情景剧表演的,整个活动过程精彩分层,掌声不断。副校长张军在表演活动结束后对本次德育活动进行了小结,并对后段工作进行了部署。 下面的图片是本次活动的部分场景。(撰稿:杨元凯  摄影:张宇)

作文九:《传承优良家风 促进社会和谐》7600字

2016年9月21-23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镇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主题为“传承优良家风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二届中国宗亲文化论坛在甘肃镇原举行。来自国内十多所大学的教授、专家四十余人与来自广东、湖北、湖南、安徽、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及甘肃本地的近两百余名姓氏宗亲欢聚一堂,针对家教、家风、家规、家训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进行了热烈交流。   大会开幕式由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胡氏宗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创富集团董事局主席、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副主席胡伟明主持,镇原县委副书记、县长侯志强致欢迎辞,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建设厅巡视员路言志致开幕词,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昆山讲话。胡伟明先生在开幕式上指出: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宗族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为指导思想,来开展宗亲文化研究。会议分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现将研讨概况综述如下。   一、优秀传统家风传承的方式与载体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杨国才教授,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琳博士,湖南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康隆教授,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汤夺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副秘书长、广西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作胜先生分别就家风教育及建设的现状、少数民族的优良家风、祠堂文化与地方社会程序、家风在民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做了交流。   杨国才教授认为,在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规家训中,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必须深化家庭家风问题研究,加强好家风建设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宗族研究者在宣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规家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P并重,加强对优秀家风家规家训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家风家规家训成为新时代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而云南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其中就包括少数民族家风家规家训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因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家风家规家训是少数民族先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理论资源。系统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家风家规家训,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创造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对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她指出,许多儒家优秀家风传统在汉族中原地区消失了,却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着。如白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古老民族之一,白族聚居区的许多村落,自唐、宋、元、明时期始直到今日都相继制定过乡规民约、族谱、家风、家规、家训,让村民、族人共同遵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故白族人民历来把帮助别人看作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把接受别人的帮助看成一项权利,从而把个人和大家融为一个整体,借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故白族谚语说:“一根麦秆编不成一顶草帽。”在白族人的观念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此,无论遇上什么人,白族人都会给予帮助。白族家风中有团结互助的原则,不只局限于家庭、村落集团内部的互助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家庭、村落之间以及整个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广泛的互助关系。白族地区有各式各样的乡规民约碑,家风、家规、家训、民歌,反映白族对赖以生存的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   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和张琳博士在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省、市进行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42份。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家庭在社会建设、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这一观点,55.19%的被调查者“充分赞成”,38.89%的被调查者“部分赞成”;民众对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较为认可,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识来源较传统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流动人口(子女不与父母同住)占到被调查总数的13.72%。“长期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中,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仅占22.39%,与“父亲”或者“母亲”一方生活的分别占20.46%和25.77%,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共同生活的占到四分之一多,此外还有5.73%的人与“保姆”“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是家教和家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家风难敌世风,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家风家训文献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不够。对此,应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外在条件,家长、教师、亲友在孩子教育和家风培育中具有关键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罗康隆教授针对“清水江下游祠堂文化与地方社会秩序”做了交流。他认为清水江下游祠堂文化刻载着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与人工营林业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木材贸易的形成造就了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清水江流域的祠堂文化兴起并呈链式分布,地方社会的祠堂不仅在清水江主干道,而且在其支流区域也有大量的祠堂分布。在木材流动的“江利”纷争时代,国家对地方的治理依托祠堂文化进行地方的“儒化”。清水江流域利用“儒家”施以教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兴家祠,撰修族谱,以此为载体,发展祠堂文化来规约家族百姓。于是,利用祠堂文化绥靖地方,这既成为上级官员治理地方的良方,也是家族凝聚的文化空间,使得祠堂文化成为清水江地方文化的标识。在祠堂文化的规约下,实现了林地产权的稳定,维护了该区域人工营林业的发展,地方社会精英在“文字入疆”的引领下,以林地契约与地方教育的方式规制了地方社会。清水江下游地区祠堂文化在地方有序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地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汤夺先副教授认为敬天祭祖的祭祀仪式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祖先崇拜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叶落归根”“寻根热”引起了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好奇,续族谱、家谱、建祠堂等现象屡见不鲜。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请家堂仪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请家堂是流行于鲁中南山区在年节期间举行的宗族中较为庄重的祭祀祖先仪式。他在系统梳理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象征理论与功能理论对鲁中南地区请家堂仪式进行了解读。完整的请家堂仪式过程由请家堂、守家堂、拜家堂、送家堂等环节构成,该仪式具有保障维护祖灵信仰的功能与象征性特点;是穿越生死时空限制的连接媒介,具有强化和教化的功能;具有神圣性和世俗化、功利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请家堂仪式对维系宗族秩序具有积极的价值,强化了家庭间的伦理道德秩序,维护了宗族内部和宗族间的秩序,体现了宗族社会中的亲属血缘关系的差序格局,反映了宗族内部的等级结构,展示出一种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地方权力与国家权力、小家与大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周作胜先生以“论家风在民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为题切入,认为家风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细碎的文化反映。我们的民族需要一种和谐友善的精神,家风文化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他讲了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阿联酋的绵羊,主人从小用活禽饲养,绵羊不再吃草了;养出的绵羊看见小动物,就像狼一样扑上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能改变生命的本性。家风家训的意义也在这里。一个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好人或者坏人,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他影响巨大,他接触的伦理观念、行为方式,会深深地影响他一生。因此,家风是一种珍视和体会的文化,家风家训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细微的文化反映,社会发展与家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家训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家风家祠与宗亲文化的关系   会议共设三个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少数民族宗亲文化、区域性宗亲文化与家风、家祠文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少数民族宗亲文化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马东东讨论了西藏的世家贵族――帕拉家族。帕拉家族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西藏贵族世家,随着西藏甘丹颇章政�嗟慕�立而兴起,随着封建农奴制的瓦解而覆灭。帕拉家族既有五位家族成员担任过噶厦的噶伦,又有家族成员担任过基巧堪布等地位显赫的僧官,集贵族、官家、寺庙上层僧侣为一身,在政教合一的旧西藏有很大的影响。纵观帕拉家族三百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历史上帕拉家族对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促进西藏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有了帕拉家族的兴旺发达。与会学者认为西藏贵族的兴起,以及现代社会中旧贵族保留的权利和地位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有国才有家。学术研究者要坚定爱国爱家,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安定。   云南民族大学张亚萍以“哈尼族家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论述了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在伦理学的视角下,家庭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而家文化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乐育乡的哈尼族同胞团结、尊老的家文化尤为突出,同一个寨子的哈尼族同胞如果要修葺房屋,全寨子的哈尼族都会义务地去帮忙。哈尼族同胞在长辈面前跷二郎腿就会被认为是对自己的诅咒,可见其对长辈之尊敬。这些日常的琐碎事件呈现了哈尼族优良的家风,其实这些少数民族的优良家风都是以前儒家文化传入进来被少数民族所吸收和改造利用的,而儒家文化在汉族地区的传承却有所减弱。因此,研究和弘扬哈尼族族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宁夏大学博士生樊庆元基于对大理碑刻的收集、整理,探讨了大理碑刻中的家庭伦理道德。他以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提出白族丰富的碑刻显示出白族家庭伦理道德的特征:持家以勤俭为要;兴家以和善为优;治家以严教为旨;传家以孝道为宝。他认为大理碑刻中的家庭伦理文化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从“四面征战、凶恶难狻”到“华夏之风、灿然可观”,从“地卑夷杂、礼仪不通”到“尊宗敬祖”“出入孝悌”,从“隔绝中华”“杜绝声教”到“四时墓祭”“咸遵家礼”“仁孝之风漓尽”;等等。大理白族人民在与中原汉族人民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逐渐把儒家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本主崇拜、巫师巫术、道教、佛教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家庭伦理文化。   (二)区域性宗亲文化   贵州师范学院陈业强教授以云南省富民县芭蕉箐为例,讨论了宗教信仰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他认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他以芭蕉箐苗族基督教信仰为研究个案,描述了教堂教会和家庭教会分裂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根据陈教授对芭蕉箐村的了解,宗教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影响巨大。有很多年轻人是在参加宗教活动时认识的,宗教是他们联系的纽带。芭蕉箐苗族传统家庭中男女地位比较平等,有事共同协商,夫妻共同劳动,夫妻和睦。在芭蕉箐苗族的家庭成员之间,不论信教和不信教的都能够和睦相处。他认为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与文化交往功能。如果对宗教的这些功能利用得当,就能使宗教发挥维护社会稳定,调动信教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外部世界和谐的作用。   西藏民族大学马宁副教授的主题是“论‘陇西走廊’的概念及其内涵”。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5年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马宁认为,这个走廊中古道纵横、四通八达,从古到今,既是民族迁徙、通商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战争频发,大军鏖战的重要战场,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变换更迭,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民间信仰三大宗教文化类型,是我国著名民族走廊之一,发挥着连接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的重要作用。陇西走廊中民族成分复杂,古代活跃在陇西走廊中的氐羌民族最终融入其他民族中,近代则不再见诸史册,但是在现今各民族特别是藏族身上还能看到氐羌民族的影子,这充分体现了氐羌民族的旺盛生命力。现在陇西走廊中的民族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通婚后繁衍生息下来的,各民族构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呈现出包容性特点。由于各民族信仰宗教的不同,陇西走廊中的宗教格局也表现出交错分布的特点。     西北政法大学民族宗教研究院王烨博士讨论了内蒙古边疆地区移民与地区农业文明的兴起。她认为,随着内蒙古地区移民活动的展开,内蒙古地区汉族移民人数日益增加,形成蒙汉杂居格局。在与汉族移民的生活交流中,内蒙古游牧地区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发生转变,由单一的游牧社会逐步向农牧并行的社会过渡,使得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实现全面对接、交流、碰撞、融合。从秦汉至清代,中原农民迁入内蒙古地区,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密切了当地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首先是农业生产方式得以传播,然后出现商品粮交换。大批汉人进入草原腹地,促使内蒙古西部游牧地区的生活方式逐步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特性。饮食方式、风俗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例如,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人民也像汉人一样鸣鞭放炮、贴对联、贴门神、燃旺火。此外中原地区的酿酒、榨油、制碱、制革、制毡、制衣、烧砖等传统手工业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观念也跟随旅蒙商人进入草原地区。中原地区移民大量迁入内蒙古边疆地区,不仅有利于缓和中原地区因人口急剧增长与耕地相对减少而造成的人地矛盾,也促进了游牧地区的开发进程,对草原地区经济结构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形成、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家风与家祠文化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宋锡辉教授认为,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因此,大家一致认为优良家风的传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   宜春学院蔡宇安副教授以祠堂功能的嬗变为切入点,发现在祠堂举办各种节庆活动等民间传统风俗活动的习惯存留至今。但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程度日益严重等诸多原因,使得很多农村古祠堂处于空置状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村镇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资源,将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祠堂改建成为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或娱乐活动中心,如文化室、农家书屋、健康中心等。她指出,祠堂功能具有稳定的结构,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祠堂总体功能为宏观层次,而宗教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则为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每一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又可细分出具体的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中观层次的各项功能要素基本保持不变,而其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和宗族不同而有所变化。现代社会里,祠堂功能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各中观层次的功能性质的变化,即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许多宗亲结合自家祠堂、宗祠的现状和功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贵州穆氏宗亲文化研究中心代表穆荣海以“传承‘和穆家风’”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穆二字与太始祖高风亮节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和穆家风”,穆姓人世代相传。“和穆”既是穆姓的家风,又是祖训。穆姓人尊崇祖训、尽忠报国、浩气长存。在弱肉强食的历史长河中,受战乱、瘟疫、饥荒的威胁,他们始终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族内不争、共谋发展、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延续了生命、传续了后人。他认为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而民风顺,家庭和而民族兴,民族团结而社会稳定,有稳定的社会才有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是不争的文化现象。传统教育,要从家庭做起,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   同时,与会代表也认为在宗亲组织蓬勃发展、优良家风代代传承的背景下,当下宗亲文化研究还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宗亲文化的学术研究要进一步探索。一是中国人类学话语体系中家风文化的构建;二是宗亲文化研究评估体系的建构;三是民族学中的宗亲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关系;四是宗亲文化及其学术功能、社会功能的定位。   第二,传承与传播宗亲文化亟待关注的实践问题。一是宗亲文化发掘传承传播中怎样处理本姓自豪与家国兴亡的关系;二是现代科技发展变迁对宗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影响;三是宗亲文化研究中的族源追溯、始祖寻求中的真实性问题;四是宗亲文化研究中党和政府、学者、企业家的结合路径。   第三,宗亲文化发展研究的方法与现实问题。一是探索宗亲文化的建设路径方式方法,可以用互联网+,尤其用视频来纪录乡规民约、族谱、家风、家规、家训的口述史;二是要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如剔除传统家风族规中对女性的歧视;三是挖掘家风族规中更多的社会功能,如庄孔韶教授拍摄的纪录片《虎日》,探索了运用族规来帮助族人戒毒的方法;四是关注独生子女时代家风家规的独特性表现及相关对策。   最后,周昆山先生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中国宗亲文化的一次盛会,与会的学者从年龄上来看,涵盖了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层次;从学科背景来看,涉及哲学、人类学、民族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从地域来看,来自甘肃、云南、贵州、宁夏、湖南、四川等十多个省、自治区;从民族成分来看,涉及数十个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专家学者、宗亲代表济济一堂,共襄盛会;各抒己见,相互学习交流;各展风采,彼此取长补短。大家无论是对中国宗亲文化的求索,还是对单一民族、单一姓氏的宗亲文化的探究,无不体现出专家们的认真和较真,无不彰显学者们的亲善和尽善。本次论坛会讨论范围广泛、形式多样、视阈开阔、内容充实,将学术研讨与现实社会研究相结合,达到了虚实结合的交流目的,对优秀宗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任编辑:杨义芹

作文十:《3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民族精神》1100字

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民族精神

王静轩西街小学四年级(五)班

“校有校规,家有家规”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问到“家规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规?”很多人就立刻呆住了。

家规。每户人家的规矩都不一样。我家在吃饭时真应了那句“食不言,寝不语”。吃完饭后,不可以将筷子放在碗的上方,要放在桌子上,这就代表你已经吃好了。如果桌子上有鱼刺、骨头等等要用筷子将它们扫入碗内。做完这些事还不能走,要等到大家都吃完才可离桌。

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家风一旦败坏了,这家子的思想也就跟着败坏了。这种坏名声就一传十,十传百,到时候就没有人愿意跟这家人交往了,这时候想改就来不及了。

我家的家风是“孝”,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顺父母和长辈。当我们的父母渐渐老去,就更不能顶嘴了,凡是要考虑父母。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要和和气气的说话。叫我们做事,不要推辞,尽量帮父母的忙,这样才能做到“百善孝为先”。

家风就是家规,有了好的规矩才能有条不紊,有了好的家风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效仿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人间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楼道,那不太稳健的脚步,还有那微波荡起的水花,孩子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与幸福啊。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心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慈祥可爱,一位贤惠孝顺,而里面的两个孩子,一个以身作则,一个懂事可爱,受母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孝",呼吁现在的人们要常回家看看,关爱老人与儿童。“妈妈,洗脚”这稚嫩的童声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词,“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也成了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更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这朵美丽的生活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