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试题综合 > 趣味数学 > [《“雨天的棉花糖”读后感》2200字] 读后感100字

[《“雨天的棉花糖”读后感》2200字] 读后感100字

时间:2019-10-09 09:26:0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雨天的棉花糖”读后感》2200字

“雨天的棉花糖”观后感

书刚拿到手我愣是把封面的书名看成了“西天的棉花糖”,心里乐道难不成是佛祖赐的棉花糖。其实序言就吸引到我了,作者向我解释了创造就是重复的想法,而且比喻的恰到好处,逻辑思维特别清晰。

我后来发现,这本书还是很考验读者的,因为作者的思维异常跳跃,不同维度的故事交织进行,很有穿越感。不得不说五个不同背景、不同主旨的故事还是让我感到非常精彩以及过瘾。接下来我就分别叙述下自己看每个故事的感受:

第一个故事:叙事。伟大的作品一般都要两个元素:战争和性。虽然我意识到这会是个好的故事,但第一反应还是比较抵触的,觉得反而媚俗。这个故事分两条线展开,一个是关于奶奶年轻时的往事,这造成父亲及“我”对身世的讳莫如深,一个是妻子怀孕了,这造成了“我”忍受不了现实找外遇。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矛盾的延续性,父亲当初对“我”的降生的强烈拒绝,以及“我”对于妻子怀孕的排斥;第二个是一句话”一部真实史书的诞生过程往往又是一部史书。这成了我们历史的特色”,这让我想起了《1984》里的“历史往往是被修改的,当修改被被遗忘,也就成了历史”,作者非常隐晦的道出了社会主义下的历史特点。真正的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我们看到的那般正义的红色,相反,我们更可能看到的是血液的红色。也有可能,这些我们是永远看不到的。看不到的才能叫历史。

第二个故事:大热天。说白了,就是一个寂寞男屌丝与落寞文艺女青年的一次激情碰撞。对,再简单点就是约炮成功了。作者叙述这个过程时用了时间作为故事发展的顺序,我印象最深的两点:一个是大段的对话,光头与绿背心的对话浑然天成,初次见面的羞涩、互相的试探等通过对话直接能感受到。通过对话,读者感到两个人好像在面前交谈一般。第二个是对“光头”哥哥的描写十分生动,哥哥固执、野蛮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他对弟弟的深爱也非常动人。

第三个故事:雨天的棉花糖。这是这个系列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少年红豆,从小被当成如花似玉的女生,长大后却参了军、打了仗。所有人都以为他牺牲了,多年以后他却神奇的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他的出现并没有让大家感到愉快。相反,战争留在红豆心中的阴影让其他人都觉得他是疯了的。后来,也许真疯了,被逼的。红豆变了,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姑娘”了。我看到了一个无比孤独的人,全世界更希望接受的是“牺牲”了的他,“我”的关心与别人的另眼相看形成了巨大的对比。我觉得红豆是没疯的,他想拉二胡,他还有爱。我前段时间两天追完了一部美剧“国土安全”,讲的是一个在中东被俘虏两年的执行特种任务的美军士兵Broody,早已被认为牺牲的他在一次救援行动中被发现,被带回美国后享受了英雄般的待遇,但是他其实早已被策反,但是他对家人的爱让他在忠诚与背叛间难以抉择。离开战场回到正常人生活中的他遇到了各种困难,例如半夜的噩梦、勃起困难等各种问题。他可以在房间的角落待4个小时一动不动,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信仰。红豆与Broody的经历有非常多相似点与不同点。他们经历了战争,恐惧战争;他们害怕面对死亡;他们对于性失去了该有的能力;他们还有爱„„Broody是幸运的,他得到的赞誉比质疑多,他得到的肯定与帮助不比他“牺牲”的时候少;红豆是不幸的,人们更希望他是“死掉了的”,这种落差是常人难以想象与承受的,他的改变不是他所愿意的,但没有人感受到他的无奈。红豆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也许这才是故事最好的结尾,因为活着更多的是痛苦。

第四个故事:生活边缘。看似生活边缘的两组人,两个故事的交织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与骨感。一组故事主人公小苏和夏末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蚁族”,他们对未来有自己的期待,虽然现实一直将它们的信心打击到底。但事实证明当真正的未来展现在面前时,怀疑让原本相爱的两个人支离破催。“这个城市竟是如此脆弱,仅仅是一个家的愿望就让一派繁华变成了一张灰”。另一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朴实的劳动者因为迂腐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引

发的悲剧,这对夫妇有了第一个聋哑孩子小铃铛,所以他们想要个正常的男孩。这让我联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期“天天向上”,几十个聋哑小朋友的表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更让人动容的是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道出了他们也可以做的很好地呐喊。一对夫妻生了第一胎是个残疾人,再要一个孩子在很多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但第一个孩子失去的不仅是父母的陪伴,甚至能体会到父母的遗弃,因为父母大多直接把他们送到了专门的聋哑学校。这是一个牵涉到非常多不幸家庭的问题,在我看来每个父母给自己的孩子该有的、平等的爱应该是这些残疾人孩子应该得到的。

第五个故事:好的故事。这确实是个好故事。一汪死水,“溟池”虽浑,却照出了人性的丑恶。悲欢离合大喜大悲都围绕着“溟池”展开,故事的结束也终止于臭气哄哄的“溟池”了。特事特办、害怕承担责任、面子工程、趋利附势、勾心斗角、敢于撕破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私自利、见不得别人好„„我曾经看过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其中对于中国人性丑陋的揭示还是很大快人心的,但本文中揭示的当代中国人人性的缺陷绝对是2.0版本的。同样大快人心。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各种故事在溟池边上演,我觉得作者笔下的溟池即社会,大染缸都不算,人性的丑陋将其充斥成了溟池般的死水。

以上就是我看完五个故事对每个故事产生的思考与联想,作者的跳跃而又严谨的思维和对于人物的描写等在每个故事中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就不赘述了。反正短小精悍,很好看就对了= =!

作文二:《发现心灵的智慧读后感》2000字

发现心灵的智慧读后感

《发现心灵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明朗之阳光所写《发现心灵的智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段时间,我囫囵吞枣般读完王阳明先生之《传习录》,里面一知半解的地方太多,但自己对阳明心学理论佩服之至。阳明先生倡导'心即理,即人道与天道的一致性'、'致良知,即将良知推广至事事物物上'、'知行合一'等等观点,既强调了'正心修身'的心性修养,又不忘'平治天下'的事功精神。所以王阳明的一生才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之真三不朽,被后世尊为古之完人。他的所作所为,所教所言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觉得阳明心学不能简单以唯心唯物论之,我们更主要的要从中取其精华。而明朗之阳光君所写书字字珠玑,正好给我解惑,如大海之中的灯塔,引领我向前迈了一大步。在此,将自己对此书的感悟记录下来。

一、人人均有良知

良知,就是道,它就在人的心中,不仅古今圣贤有,就是平常人也都有。但为什么有的人的良知却让我们感受不到呢?甚而许多人的良知不能很好的显现。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在物质上的追求越来越多,而精神与心灵离得原来越远,使芸芸众生更多追逐的是物质欲望。而物质欲望越强,我们的心灵越被物欲、私欲、人欲等蒙蔽,反而使良知显现不明显甚而显现不出来。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良知显现呢?那就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多反思自我,多开展自我的心灵对话。久而久之,我们的良知就会显现,而显现了的良知,就如我们广博的天空,在较低的高度可能阴云密布、暴雨倾盆,而在更高的高度却是晴空万里。此时我们的良知主导的心灵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我们的心灵更加自由,展现在我们心灵里的必是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此时的我们还会有多少烦恼呢?

二、发现心灵的力量

在我们将自己的良知显现出来后,我们的心也就能逐步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也就是非常安宁、专一、虚静,这时候就能体察、发现到各种事物的道理及规律,从而我们就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上。那么怎么去发现这种心灵的力量呢?那就是要不断的去追求我们心灵的自由,排除欲念、杂念,让自己能真正的沉浸与专注于自己周围的事事物物之中,排除一切干扰,将我们自身的潜能充分的激发出来,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要用安宁、专一、虚静的心理去激发自己的全部心力,这样的心灵的巨大力量,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三、坦然面对人生

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

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

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

四、做回最优秀自己

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静下心来,细细地反省内心,自己的缺点,一项项分析,摒除。然后充分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远有最优秀的自己。让自己凭借信心与>勇气,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五、做事成功的方法——'心上学'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很欣喜的看到明朗之阳光君总结了阳明先生

'心上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与当代励志大师安东尼·罗宾斯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与许多成功学的方法非常接近。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是强调多练习,而是利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将我们要学习或解决的问题在心中形成一个明确的心理图像,让自己先在心上学习,当熟练之后,再到实践中训练。当然它也可以应用到一个人想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时,在头脑中先构筑达成目标后的美好前景,让自己人生先形成一幅生动、明确、美好的图像,并在脑海中常常浮现这些美好的画面。一旦这些构思的画面发生作用,就会使我们的精力集中在达成目标有价值的事情上,从而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认真在头脑中构思实现理想的美好过程与结果。心中有这个美好图像后,我们就会获得无比的信心与勇气,沿着理想的方向去取得成功。

自己的几点感想,与《传习录》原著及《发现心灵智慧》中若有分歧之处,还请读者审慎辩之。

作文三:《课文《童年的发现》读后感》500字

课文《童年的发现》读后感    北园小学:孙景禹 指导老师:王孝合    今天,我们学习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重点叙述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作者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惊人的想象力读后我很受启发。他之所以在童年就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大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神秘的。小时候,我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还经常跟在爸爸、妈妈身后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么是原子弹?为什么一年要分春夏秋冬?这些问题常常使爸爸、妈妈都目瞪口呆,他们被我问住了答不上来时显得很狼狈,有时就胡乱编个答案搪塞过去,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相信了他们。    通过学习《童年的发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曾经听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曾看过著名生物学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才知道人类的远祖到底是森林古猿还是海猿,至今还是一个谜呢!我想,长大后,我一定接过这根科学的魔棒,象费奥多罗夫那样弄清究竟谁是我们的老祖先。

作文四:《《发现隐形的翅膀》读后感》500字

《发现隐形的翅膀》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小超人系列图书中的《发现隐形的翅膀》一书,书中有很多美文,让我爱不释手,其中著名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让我感触颇深。

年轻的女画家乔西,这位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得了肺炎后,她就认为自己会像晚秋的叶子一样悄然离去。这时,我才认识到这部小说极有喻义,乔西说的话是对世界的严肃警告。

有一故事发生在欧·亨利的家乡,许多年前的美国,著名美国总统罗斯福非常喜欢梅花鹿,为了保护它们不受狮子和狼的袭击,他下令杀死所有梅花鹿的天敌们。天敌们是没有了,但也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梅花鹿的数量迅速增长,他们吃光了树上所有的叶子,最后梅花鹿都没东西吃了,许多都死了,那是自然给我们上的一课。     绿色是和平的象征,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需要它为动植物提供食物,我们需要它为我们提供没有紫外线的生存环境,我们需要它为我们提供足够的水分和氧气,而绿色是所有这些东西的源泉。

最后一片叶子为垂死的人带来了新生,我认为我们会创造一个感人的故事,没了叶子就没有了人并不仅仅是一句话的警告。

我们要保护绿色、保护地球,面对现实我们不怕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充满自信。

作文五:《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1300字

何伟的三部曲,是最难在中国出版的,其中有大量政治内容。这也是他这本书招致不少批评和不少人不喜欢的一个原因。作为一个10年前就混未名三角地的老网虫,书中内容没有超出我的想象。

何伟在中国的经历和我有一些重叠的地方。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在涪陵师专当了两年老师过后,何伟来到了北京,转身做了一名记者。而我,也在何伟来北京的前后,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另一座江城,来到了北京。在里,何伟的学生差不多和我高中时候的年轻老师们同龄,我也由此重新梳理了一遍我的高中生活。而在里,我又随着何伟的笔触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些政治事件,于我来说也构成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是灌水的一部分。

里,何伟的笔下有新疆人,台湾人,学者,打工者,演员,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故事穿插行进,就像许多线头从各处冒出来,等到最后汇聚到一起,才发现这些线头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大织锦,记录下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些故事里,何伟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指挥着摄像机前行,引导着我们从某些特别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故事。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全书里,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基本上中国已经超越了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局限。尽管它还有问题但这个国家稳定,独立的成长着,并且越来越强大。当美国的目光越过太平洋,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要怎样改变中国,而是去了解这个国家和住在那里的人。”何伟正在努力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而我,也正是通过他的书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一个中国人,要通过美国人的眼睛才能更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讽刺,但这就是实情。在中国,一个外国记者虽然也可能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但在某些方面,这种外国记者身份比中国身份要更便于了解这个国家。我不由得想起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公司会议上,当一张ppt上出现大和尚的照片和他的一句话的时候,好些同事才第一次看到大和尚的样子。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国家,()又如何指望外人能了解甚至理解我们呢?

很喜欢书中有关威利的段落,特别是那段关于他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隐晦的政治传递的桥段,比如在上课的时候特意强调一些年份等等,这也是高中时候我的那些年轻老师讲课的时候有时候会偶尔提及的,而我也正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埋下了一颗怀疑和好奇的种子。而威利最后的那个匿名举报泄露试题的举动,也象征了新一代人对曾经的陋习的反抗。这也是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的一个方面。

书中最让我不能自己的一个情节则是有关申奥的。当看过何伟描述的中国为申办08年奥运会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其中一些滑稽的画面的时候,想起奥运火炬传递和世博会期间的一些报道,我一下子抑制不住的流泪了,因为那些为申奥努力的人们。这个国家的人们是如此的希望能融入到全世界大家庭中,努力想办好一次party,这其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恐怕是很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虽然何伟对有些行为也有一些微词,但他总体来说对此是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的。这份理解和同情,不是对中国有深刻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也正是何伟的文字最能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了解中国,你同样不该错过。正如我对写的书评,“在这里,读懂中国”。

作文六:《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1300字

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

何伟的三部曲,《甲骨文》是最难在中国出版的,其中有大量政治内容。这也是他这本书招致不少批评和不少人不喜欢的一个原因。作为一个10年前就混未名三角地的老网虫,书中内容没有超出我的想象。

何伟在中国的经历和我有一些重叠的地方。在涪陵师专当了两年老师过后,何伟来到了北京,转身做了一名记者。而我,也在何伟来北京的前后,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另一座江城,来到了北京。在《江城》里,何伟的学生差不多和我高中时候的年轻老师们同龄,我也由此重新梳理了一遍我的高中生活。而在《甲骨文》里,我又随着何伟的笔触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些政治事件,于我来说也构成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是灌水的一部分。

《甲骨文》里,何伟的笔下有新疆人,台湾人,学者,打工者,演员,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故事穿插行进,就像许多线头从各处冒出来,等到最后汇聚到一起,才发现这些线头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大织锦,记录下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些故事里,何伟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指挥着摄像机前行,引导着我们从某些特别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故事。全书里,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基本上中国已经超越了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局限。尽管它还有问题但这个国家稳定,独立的成长着,并且越来越强大。当美国的目光越过太平洋,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要怎样改变中国,而是去了解这个国家和住在那里的人。”何伟正在努力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而我,也正是通过他的书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一个中国人,要通过美国人的眼睛才能更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讽刺,但这就是实情。在中国,一个外国记者虽然也可能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但在某些方面,这种外国记者身份比中国身份要更便于了解这个国家。我不由得想起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公司会议上,当一张ppt上出现大和尚的照片和他的一句话的时候,好些同事才第一次看到大和尚的样子。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国家,(m.lz13.)又如何指望外人能了解甚至理解我们呢?

很喜欢书中有关威利的段落,特别是那段关于他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隐晦的政治传递的桥段,比如在上课的时候特意强调一些年份等等,这也是高中时候我的那些年轻老师讲课的时候有时候会偶尔提及的,而我也正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埋下了一颗怀疑和好奇的种子。而威利最后的那个匿名举报泄露试题的举动,也象征了新一代人对曾经的陋习的反抗。这也是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的一个方面。

书中最让我不能自己的一个情节则是有关申奥的。当看过何伟描述的中国为申办08年奥运会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其中一些滑稽的画面的时候,想起奥运火炬传递和世博会期间的一些报道,我一下子抑制不住的流泪了,因为那些为申奥努力的人们。这个国家的人们是如此的希望能融入到全世界大家庭中,努力想办好一次party,这其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恐怕是很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虽然何伟对有些行为也有一些微词,但他总体来说对此是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的。这份理解和同情,不是对中国有深刻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也正是何伟的文字最能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了解中国,《甲骨文》你同样不该错过。正如我对《寻路中国》写的书评,“在这里,读懂中国”。

*  围城读后感

*  边城读后感

*  狼图腾读后感

作文七:《《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5000字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2008-10-07 12:39:47|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归纳主义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规律性,因为他们的看法是,理论只不过是有规律地同时发生的事件的陈述而已;而对于科学问题的证明通常是证明其结果的真实性或者是正确性。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证伪,即认为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不是对称的,科学问题很难被证实,但是却能够被证伪。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波普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

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当自然界中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时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或现象人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对于问题之间的关系,波普阐述了几个与别人不同的概念:全称陈述,单称陈述。给予某一事件以因果解释就是演绎出一个描述这一事件的陈述。在这里,现象、或者说单个的观察陈述,就是单称陈述;而规律、或者说一般性的普遍陈述,则是全称陈述,波普认为科学理论应划为全称陈述的范畴。从逻辑上说,单称陈述的简单堆砌永远无法证明全称陈述的合理性,但是反过来单称陈述却可以对全称陈述进行证伪,从而推翻或反驳原有的科学理论。这就是波普的科学逻辑的核心思想。

二.科学理论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释

作者认为,理论是我们撤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配它。我们尽力使得这个网的网眼越来越小。作为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约定”,一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约定论可以说是归纳逻辑的基础,它以证实性作为自己验证性的结果;经验或科学的假说则是证伪逻辑的工具或条件。对于理论的选择,波普引入了可证伪性(或可检验度)这一概念来作为选择理论的条件。我们优先选择在和其他理论的竞争中最能坚持住的理论;在自然选择中证明自己最适于生存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仅迄今为止已经受住最严格的检验,而且仍然可以用最严格的方法进行检验的理论。理论是工具,我们通过应用它来检验它,我们通过它的应用结果来判断它的适应性。

三.经验——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工具

这里所说的经验应当排除心理学主义的影响。经验在归纳逻辑中,经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经验的基本目的是对理论进行证实。而证伪逻辑认为,经验是用以对理论进行证伪进而反驳原理论的工具。在表述经验观察时波普引入一个“基础陈述”的概念。作者认为,基础陈述是关于事实的所有可设想的单称陈述,它能够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可证伪的,即经验的,是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基础。在对理论进行检验时,一部分基础陈述表现出与理论应用结果不一致,这一部分基础陈述组成该理论的“潜在证伪类”;另一部分基础陈述与理论一致则组成一类。如果一个理论的潜在证伪类不为空集,那我们就认为该理论是可被证伪的。

四.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

证伪逻辑的核心是制定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划界标准”,即将传统的对理论的证实演变成对理论的证伪。可证伪首先要求理论是无矛盾的。对于比较可证伪性的讨论,波普引入了子类关系,经验内容,曲线维,逻辑域,逻辑概率等概念。其中重点介绍了逻辑概率的应用。逻辑概率与可证伪度是一个互补的关系,逻辑概率+可证伪度=1。即一个理论的逻辑概率越大,其可证伪度越低,其可接受或者可运用的程度越强;如果一个理论的概率逻辑很低,说明其很容易被证伪,这种理论应该将其淘汰。

五.对于原理论的反驳和新理论的提出

上文提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划界标准的结果是对两种不同检验结果的理论加以区分,一种是可被证伪的,一种是至少暂时不能被证伪的。暂时或者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的理论说明其具是可接受或者是可运用的,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可被证伪的理论说明至少存在一种基础陈述与该理论所解释的问题不一致,这种理论就会遭到反驳,改进,或者替换其中的某些变量来适应新的基础陈述,解释新的科学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理论的产生过程。

摘  要: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于从小应培养科学素养问题开始,引出为什么相比西方近代我们缺乏世界级的大家问题。对阅读《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进行了介绍,尤其对作者对科学的可证伪性观点和理解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说明,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现状也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关键词:科学发现;逻辑;归纳;可证伪性

1,引言

从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认识科学和西方国家相比,在我个人看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应该说整体上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其中的缘由很多,有制度的,有文化的,有历史的等各种因素,撇开既定的各种因素不谈,看到了差距未必只是件坏事,我们更多的是要认清事实认清自己,并在已有的环境和体制下“师夷长技”,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读研究生的我们更是如此,在走上专业研究的科研道路上,很有必要对科学研究有个从哲学层面上的正确认识。在阎老师推荐的三本书中,我选读了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在此说一下我个人的浅显理解和一些感想。

2,全书结构框架和内容

《科学发现的逻辑》[1]全书共482页,正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逻辑导论,第二部分是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此外还有一部分详细的附录,是作者对正文里面一些概念和内容的补充和数学说明。

2.1  科学逻辑导论

对于第一部分,作者分两方面来介绍科学逻辑,一方面是对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考察,包括:归纳问题,心理学主义的排除,理论的演绎检验,划界问题,作为方法的经验,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以及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另一方面作者从科学方法理论本身问题讨论,分别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必要性、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方法论规则三方面进行说明。

波普尔从大众普遍认为的经验科学的特性即是它运用所谓的“归纳方法”这个问题入手,说明了什么是归纳的,什么是归纳推理,什么是归纳问题以及归纳原理等。文中作者举例赖兴巴赫对归纳原理认识:归纳原理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因为科学并不能达到真理或谬误,科学陈述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然后作者对经验科学一方和以数学和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的的标准提出了“划界问题”。划界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且划界标准必须被看成对一个协议或约定的建议,作者认为应该是分析科学的逻辑推断,指出它们的丰富性,也就是它们阐明知识理论问题的能力。作者认为归纳逻辑的划界标准就是且必须是:证实它们和证伪它们。所以作者的观点是不存在什么归纳,从经验所证实的单称称述推出的理论在逻辑上市不允许的,而且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

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建议基础上,作者在科学方法理论问题上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认识论或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科学方法的理论。方法的理论与方法的选择有关,而方法的选择又与我们选择的目的而定。所以接下来作者就对方法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回答,然后对已有的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规则进行了说明。

2.2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

从第二部分开始,作者对经验理论的一些结构要素做了非常深刻的详细说明,这里面包括:演绎和理论系统、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可检验度、简单性、概率、对量子论的若干意见、理论如何经受住检验等。

经验科学是理论的系统,所以科学认识的逻辑可以说是理论的理论。作者从因果性方面开始讨论与归纳方法相对应的演绎。对于完全因果解释的必要成分,分为两类不同的陈述,一类是全称陈述,是带有自然定律性质的假说;另一类是单称陈述,它应用于所讨论的特殊事件上。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普通概念或名词和个别概念或名词之间的区别是很密切的,然后用推理方式作者证伪了整个系统,区别了属于各种普遍性水平的陈述。接着作者用方法论决定来批判性讨论“约定性主义”的立场,再用可证伪性表征一些可证伪的理论系统的逻辑,而证伪假说必须是经验的因而是可证伪的,所以理论的可证伪性问题是称作基础陈述的那些单称陈述的可证伪性问题。

作者接着对何种单称陈述是基础陈述,以及怎么能被证伪从经验基础的知觉经验即心里学主义以及记录语句方面进行了讨论。接着波普尔通过比较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来比较它们不同的可检验度和可证伪度。然后提出了简单性问题,这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作者排除美学和实用性概念,把可证伪度与简单性联系在一起,再说明了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形式表达简单性。然后,作者用数学概率的问题把证伪性结合在一起,说明客观与主观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性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难解决,其实可以用某些数学方面的方法也即形式上单称的概率论来消除。借助于概率论这个工具,然后分析了检验了现代量子论里面一些模糊不清的论点,主要讨论了海森堡纲领和测不准关系。最后,波普尔说明了理论是不能被证实的,但是它们可以被“验证”,从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以及验证理论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明。

3,对科学的思考

我们从物理学的实验和发现中可以知道,很多普遍的层次不高的理论可以深化到高水平的理论,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本身质量的提升,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归纳方法。事实上不完全只是沿着这种形式,《科学逻辑的发现》一文里就已经说到了还可以用理论的可检验性和可验证性程度来解释。因为一个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理论只能被一个具有普遍性且水平更高的理论来替代,也即是被一个更好检验的而且还能包含旧的、得到更充分检验的理论的理论来代替。这种过程应该是:首先要提出某种具有普遍性水平的理论,然后用演绎的方法来检验,在可检验性基础上提出水平更高的普遍性理论,同时有能用以前水平的普遍性理论来检验。而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从较高水平到较低水平的演绎推理,而理论的普遍性水平根据从提出的时间顺序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来达到。

科学本身不是一个确定的或既成的陈述的系统,它也不是一个朝着一个终极状态稳定前进的系统,它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因此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是科学发现的最有力的动机。科学进展也并不是由我们越来越多的知觉经验累积而成,它也不是由于我们正在越来越好地利用我们的感觉。大胆假设、带着思辨的思想小心求证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

4,结语

这本书看下来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归纳和划界。作者在文中对于什么是科学以及如何辨别是科学的标准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某种理论是否可以得到证实,相

反,作者认为是该种理论是否存在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从零散事件中归纳而成,而是用演绎的检验法。波普尔关于科学和非科学问题划界的思想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2]。可证伪性是科学必不可少的特征,只要是不可能被我们经验事实证伪的问题就都属于非科学,比如:形而上学、本体论、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等。作者提出的科学是否有证伪性是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意义,使我们不再迷信科学,更加注重演绎和推理,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是科学哲学的经典巨作,两遍读下来对里面很多词句和思想的理解还是有点吃力,有些文字也是晦涩难懂,或许这就是伟大哲学家异于自然科学家的地方。除正文外,非常钦佩作者作为一名哲学家对数学理论阐释的如此熟练和到位,而且还能把它当作武器来对理论进行解析。波普尔用占全书一半篇幅的与数学有关的附录部分来阐明和补充他所表达的问题,非常到位和准确,如果没有极其广泛的深入阅读和学习和提炼出自己深刻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是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也不可能提出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观点。

回到文章开始的疑问,近代以来我国为什么缺乏世界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个人对此形象点的解释为:纵使播撒的种子都一样,但没有那么含养丰富的土壤和优良的生长环境,也难以长成荫郁四方的参天大树。土壤和环境不好,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创造力简直就是扼杀。苏格拉底将“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波普尔也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相比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我们目前的整个现状,真正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师夷长技”努力发展更是必须,差距才会逐渐缩小,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对我们的启发吧。

作文八:《发现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发现最好的自己

每一个人在出生起就开始有了无限的可能性,随着我们不断成长,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使这可能性扩大,更有甚者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每一个人都是有不同的面组成,而每一个面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将这些优缺点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出最优的组合就是最好的自己。如何作出最好的排列组合,就要知道如何发现自己不同面进而发现最好的自己。

一位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您心情不好时、当您悲观沮丧时,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您远离困惑、走向成功、走向卓越。因每个成功人士生活的经历不同、背景不同,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也不同,可是从他们的身上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我读的书名为《发现最好的自己》,作者是戴晨志,书中他历述亲身经历,指点事业成功的规律和达到卓越的途径。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过去人们常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的行当有N个,千姿百态。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就是一种成功,一种超越,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获得快乐的关键。有位哲人说得好:“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人们常说,有梦想才能有作为,有行动才能有成功。文学大师林语堂曾经说过:“梦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的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现实。”但想要使“这些梦想变为现实”,行动才是唯一的手段的保证”因此,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要付出艰辛和努力。我要努力,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发现最好的自己》一书,最为深切的感触就是掩卷静思,闭目弥珍。成功就是“发现最好的自己,然后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时刻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

作为教育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态度,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效地执行领导给予的各项任务,学会与同事之间、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合作沟通,保持终身的努力学习,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发现最好的自己,做最成功的自己。

作文九:《《发现母亲》的读后感》3200字

《发现母亲》的读后感

10教育学 尹旭升 20101210032

母亲,当每个人见到这个词,内心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我在读这本书时也是这样,心里暖暖的,不仅仅如此,我还一直怀着尊敬的感情,因为我是母亲独自带大道十二岁的,所以我对“母亲”一词感受更深刻。

在读《发现母亲》时,更发现“母亲”是一种职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在书中,作者讲到: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童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犹如树根与树;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培训,还有意志、品德和气概。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些话语能够引人共鸣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

这本书从理论高度说明了母亲在“人口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事实佐证了母亲在孩子一生中的不可替代。让我对母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对母亲与子女之间的骨肉亲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蒋介石母亲对他的心理支持让他直到其母去世多年仍影响深远,居里夫人成功教育孩子的典范让我感触颇深。书中还提出了许多观点,如: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零岁教育、儿童智力能力发展递减法则、“气概”大小决定孩子一生、要重视儿童的“习”和“育”等等,都对我深有触动。认识到现在女儿与优秀孩子的差别,一部分是小时候我对孩子的教育与优秀家长就存在着差别造成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社会遗传、生理遗传及传统观念的可敬与可怕。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越来越多,许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能龙凤,这样的愿望当然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能真正明白并真正做好的。这样的父母数量不在少数。一方面一厢愿的希望孩子才,一方面又不知如何去做。更有一些采取了极端不合孩子心理特征的强硬手段。近几年我们看到因为教育孩子而发生了多少悲剧,有对孩子打骂的,也有百依百顺的。不断报导的孩子自杀事件,孩子离家出走事件,他们本应是鲜艳的花朵,本应是父的希望和家的未来,本应在长大后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义务。可是却在生还没有起步时就惨

遭毁灭,如同航船还未起锚就己翻沉。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担负起责任,去教育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应该得到的权利。

孩子教育的第一步更是关系重大,那就是孩子长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无比圣洁的,心灵如雪一样纯净,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是否诚惶诚恐的想过你要拿什么给予你的孩子。你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你要把孩子教育怎样一个。这绝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可以做到的,更不是用很多的金钱可以买到的。

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应该崇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皮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我记得福禄培尔曾说:“国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遗憾的是真正理解这一意义的人却很少。因此,做一个好的母亲,对养育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是天才的母亲。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法,它没有一定的模式,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只要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使他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同时用各种教育方法来教育他,防止他骄傲自满。尽管要花很大的工夫,但我想最终一定会获得圆满的成功。教育不应当只从智力上着眼,必须力求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加敏锐、文明,更加宽容、仁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而我们的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

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授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

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所以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那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都是由寡母一手教育长大,但没有父爱毕竟是人生的遗憾,如果有父亲的扶持他们也许会有更出色的成就。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

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到,当傅聪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许多人生问题都得到了父亲很好的帮助,傅聪的成功与父亲有直接关系。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仅仅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人们不仅需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

作文十:《发现心灵的智慧读后感》2000字

《发现心灵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明朗之阳光所写《发现心灵的智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段时间,我囫囵吞枣般读完王阳明先生之《传习录》,里面一知半解的地方太多,但自己对阳明心学理论佩服之至。阳明先生倡导"心即理,即人道与天道的一致性"、"致良知,即将良知推广至事事物物上"、"知行合一"等等观点,既强调了"正心修身"的心性修养,又不忘"平治天下"的事功精神。所以王阳明的一生才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之真三不朽,被后世尊为古之完人。他的所作所为,所教所言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觉得阳明心学不能简单以唯心唯物论之,我们更主要的要从中取其精华。而明朗之阳光君所写书字字珠玑,正好给我解惑,如大海之中的灯塔,引领我向前迈了一大步。在此,将自己对此书的感悟记录下来。    一、人人均有良知    良知,就是道,它就在人的心中,不仅古今圣贤有,就是平常人也都有。但为什么有的人的良知却让我们感受不到呢?甚而许多人的良知不能很好的显现。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在物质上的追求越来越多,而精神与心灵离得原来越远,使芸芸众生更多追逐的是物质欲望。而物质欲望越强,我们的心灵越被物欲、私欲、人欲等蒙蔽,反而使良知显现不明显甚而显现不出来。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良知显现呢?那就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多反思自我,多开展自我的心灵对话。久而久之,我们的良知就会显现,而显现了的良知,就如我们广博的天空,在较低的高度可能阴云密布、暴雨倾盆,而在更高的高度却是晴空万里。此时我们的良知主导的心灵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我们的心灵更加自由,展现在我们心灵里的必是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此时的我们还会有多少烦恼呢?    二、发现心灵的力量    在我们将自己的良知显现出来后,我们的心也就能逐步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也就是非常安宁、专一、虚静,这时候就能体察、发现到各种事物的道理及规律,从而我们就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上。那么怎么去发现这种心灵的力量呢?那就是要不断的去追求我们心灵的自由,()排除欲念、杂念,让自己能真正的沉浸与专注于自己周围的事事物物之中,排除一切干扰,将我们自身的潜能充分的激发出来,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要用安宁、专一、虚静的心理去激发自己的全部心力,这样的心灵的巨大力量,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三、坦然面对人生    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 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

四、做回最优秀自己    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静下心来,细细地反省内心,自己的缺点,一项项分析,摒除。然后充分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远有最优秀的自己。让自己凭借信心与勇气,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五、做事成功的方法——"心上学"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很欣喜的看到明朗之阳光君总结了阳明先生    "心上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与当代励志大师安东尼·罗宾斯的方法

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与许多成功学的方法非常接近。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是强调多练习,而是利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将我们要学习或解决的问题在心中形成一个明确的心理图像,让自己先在心上学习,当熟练之后,再到实践中训练。当然它也可以应用到一个人想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时,在头脑中先构筑达成目标后的美好前景,让自己人生先形成一幅生动、明确、美好的图像,并在脑海中常常浮现这些美好的画面。一旦这些构思的画面发生作用,就会使我们的精力集中在达成目标有价值的事情上,从而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认真在头脑中构思实现理想的美好过程与结果。心中有这个美好图像后,我们就会获得无比的信心与勇气,沿着理想的方向去取得成功。